长亭送别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借景抒情艺术赏析借景抒情或曰借景写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
然而在中国古典戏曲中借景抒情也十分常见。
以《西厢记》为例,曲词中就有景物描写的唱词。
虽然不多,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本文就具体探讨《长亭送别》中几处写景的作用。
《西厢记》是古典戏曲中情境交辉的最好的典范,尤以《长亭送别》为最。
写情而能“沁人心脾”方为最佳。
情因景生、境因情现,二者不能割裂。
其写景虽少,却对表“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体看来,这出戏中的景物主要是造境,它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四种不同的环境(即下文谈到的景一、景二、景三、景四)中作了境异情殊的描写,为角色的喜怒哀乐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
这种环境的确立主要作用是使情与境融合,避免了刻意写情产生的浮泛。
从而使人物具有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
《长亭送别》总是在情节转折之处,用秋景显现环境。
景一:这是赴长亭前之景。
这样就把莺莺在途中的离情别绪,包笼在一径秋光之境中了,形成了情与境的交融。
景二:这里写得是秋郊长亭的离筵。
不是小庭深院的团聚,所以首先渲染出暮秋凄苦之情,把整个离筵用秋的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和离情统一,愈显悲苦。
景三:这一景语,把上面全部形象都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了。
金圣叹评之为“笔力雄大”。
景四:此又一境,又一情。
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境关合,丝丝入扣。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的离歌,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凄艳动人。
景一:十里长亭路,相思慢慢行[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
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而死(晕厥)。
曲子写的是秋景,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通过萧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这值得商榷。
我认为这幅秋景的基调不是悲凉萧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词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的美丽画面。
长亭送别诗歌鉴赏

长亭送别诗歌鉴赏一、情景交融的画面美。
1. 自然之景烘托人物之情。
- 在这折戏里,那长亭路上的景色可都是有大作用的。
你看,“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几句那可真是绝了。
蓝天白云下,满地都是枯黄的花,西风呼呼地吹着,大雁往南飞。
这画面一出来,就透着一股凄凉劲儿。
- 还有那霜林,怎么就红得像醉了一样呢?莺莺说那是离人的眼泪染成的。
这想象可太妙了,把无形的悲伤化作了能染红树林的眼泪,自然景色和人物的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读着就觉得心里酸酸的。
2. 不同景色的层次变化。
- 从开始的长亭路上的秋景,到后面“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这景色是随着离别的进程在变化的。
刚开始是比较开阔的秋景,能看到蓝天、黄花、大雁这些,随着张生越走越远,视线就被青山、疏林、暮霭这些挡住了。
- 就好像莺莺的悲伤也越来越浓,开始还能比较清晰地看到周围的景色,还能把悲伤寄托在那些景色上,后来连看都看不清楚了,那悲伤就像被堵住了一样,在心里越积越多,这种景色的层次变化把莺莺的情感变化也表现得很细腻。
二、细腻生动的人物形象。
1. 莺莺的复杂情感。
- 莺莺在这折戏里的情感可复杂了。
她对张生那是满满的爱意,可又不得不面对离别。
她一方面担心张生此去考不中,“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这说明她对张生的感情有点不自信,毕竟古代男子中举后抛弃糟糠之妻的事儿可不少。
- 另一方面,她又舍不得张生走,“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就听到说要走了,手腕上的金钏都松了,远远看到长亭,人都瘦了。
这把她那种极度的不舍表现得特别生动,好像她的生命都随着张生的离去而消逝了一部分。
- 而且她还有点小埋怨,埋怨老夫人的逼迫,让他们不得不分离。
但她又不能公然反抗,只能把这些情感都揉进自己的悲伤里,通过唱词表达出来,真的是一个情感细腻又可怜的女子形象。
2. 张生的形象侧面烘托。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长亭送别》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长亭送别》《长亭送别》原文翻译注释赏析[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
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赏析】这是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名句。
借秋日的萧瑟景调来写别情的凄苦——云天蓝碧,黄花落满地,西风紧紧吹,更有北雁纷纷往南飞。
伊人即将远别,此情此景的凄苦枯索景象,不禁为之黯然垂泪——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鉴赏: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的白云,那天是蓝的如此昏灰,没有半点眩目之色,虽是碧透碧透的,但却怎么也逃不出悲伤的叹息,只得叹在口上,哀在心中。
低着头看着地面,却是满眼的憔悴的黄花,哭泣着、悲痛着、日渐消瘦着,这些花儿却怎么望也望不到尽头。
秋深了,微风四起,却越刮越急,吹得人心儿凉。
仰头望去,却看见成群的雁儿向南方飞着,让人心底的凉气不免又加了几分。
那天与那地相对着、相映着,颇显出几分离愁,却只得在无际的宇宙中漂泊着,寻找着自己的归宿。
在这暮秋时分,是谁将这些霜叶儿们染成如此让人发醉的红色?是悲秋感冬?是相见恨晚?是热泪盈眶?不是,那是离别之人伤感的眼泪!这是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名句。
借秋日的萧瑟景调来写别情的凄苦——云天蓝碧,黄花落满地,西风紧紧吹,更有北雁纷纷往南飞。
伊人即将远别,此情此景的凄苦枯索景象,不禁为之黯然垂泪——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长亭送别》理解性默写1.在《端正好》这支曲子中,作者巧妙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碧云天,黄叶地”,渲染出深秋季节秋风萧瑟、大雁南飞典型景物的句子是:,,,。
2.作者用“?。
”两句话指出是离人的眼泪染红了层层霜林,衬托了主人公悲伤的心情。
3.《长亭送别》中运用拟人和设问手法写出送别时离愁别绪乃至伤心落泪的两句是“?。
”4.《长亭送别》【端正好】中“?”两句使客观之秋景带上了莺莺浓重的离愁别绪,构成一种“有我之境”。
王哲长亭送别点评

王哲长亭送别点评王哲长亭送别是一首由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作的诗歌,描绘了王哲在长亭上送别朋友的场景。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点评,分析其中的意境、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这首诗的意境非常深远。
长亭作为送别的背景,给人一种离别的凄凉感。
诗中描绘的长亭,可以想象成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也可以理解为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长亭是临时的驿站,人们在这里相聚,又在这里分别。
整首诗通过描绘长亭的繁华和热闹,突出了离别的苦楚和无奈。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也会被长亭所引发的离愁别绪所感染。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
比如,诗中的“长亭外,古道边”的写法,通过对长亭和古道的描绘,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古道是指古代人们行走的道路,代表了过去的岁月和经历。
将长亭和古道联系在一起,既强调了长亭的历史沉淀,又暗示了离别的无常和不可预知。
此外,诗中的“暮霭沉沉楚天阔,”“人生若只如初见,”等句子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加生动有力。
诗中表达了浓郁的情感。
王哲在长亭上送别朋友,内心充满了离别的伤感和无奈。
诗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念之情。
青衿代表了朋友的身份,而“悠悠我心”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通过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诗人的离别之情更加真实可感,读者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共鸣。
这首诗的结构和韵律也非常优美。
诗分为四个八言句,每句都以仄韵结尾,使得整首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
并且,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的描绘相互呼应,使整首诗的结构紧凑有力。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不仅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还能够欣赏到其音韵之美。
王哲长亭送别是一首意境深远、修辞手法丰富、情感表达浓郁的诗歌。
通过对长亭送别场景的描绘和对离别情感的表达,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离愁别绪的世界。
这首诗在结构和韵律上也十分优美,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享受到其中的美感。
王哲长亭送别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唐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元王实甫《长亭送别》译文及赏析

元王实甫《长亭送别》译文及赏析
全诗:
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译文:
碧云悠悠的天空,黄花纷纷的大地,秋天西风凄紧而猛吹,空中大雁从北往南飞。
早晨枫叶红得像喝醉酒的人脸一样,都是被离人的眼泪染成的啊。
赏析:
这支曲子通过崔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与张生离别痛苦压抑的心情。
曲词很美,虽然“碧云天,黄花地”是化用范仲淹的词句,“总是离人泪”是化用苏轼的词句,但天衣无缝,融为一体。
迫于老夫人之命,张生只得上京求取功名,他和崔莺莺两人新结鸾俦,离别之苦可想而知。
这时正值深秋,景色凄凉,正好衬托了两人心境。
天高云淡,满地菊花正开,本来是很美好的。
但是,“西风紧,北雁南飞”,暗合离愁别思。
秋霜染红了树林,本来也是很美的,可在主人公看来,是哀伤的。
“晓来谁染霜林醉?”不是秋霜,而是离人和血的眼泪。
不符合自然逻辑,但符合感情逻辑:这正是文学与论文不同的地方。
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选取了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蓝天的碧云、萎积的黄花、凄紧的西风、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
它们既是富有特征的暮秋景物,又渗透着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水乳交融,情辞相称,创造了萧瑟悲凉的戏剧氛围,构成了寥廓黯然的境界。
“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
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若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人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情态。
西厢记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快到长亭时,已是“疏林挂着斜晖”了。“端正 好”和“滚绣球”这两支曲子一个早上,一个晚上, 时间跨度如此之大,作者用心良苦。十里长亭路,这 对儿小夫妻从早晨走到了晚上,足见难舍之情。
(2)短暂饯行宴,有言难表白。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 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2、《长亭送别》中的景物描写不是零散孤立的,而是相 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这就是秋景。从时间上说 是从“晓来”之晨到“疏林挂着斜晖”,再到“落日”, 最后至“残照”;就空间而言是起于“长亭路”,继而 是长亭外的近景,然后是亭外远山、古道、田野,最后 终于“残照”的天边。正因为景物之间具有纵的和横的 关联,所以既独立又作为整体一部分的几幅清秋图便构 成了秋的整体意境,又兼过渡、引起情节的作用。 景物描写又围绕着一个“情”字展开,以景造境, 情境交辉,反复烘托渲染人物心理,十分生动细腻地刻 画了崔张二人。
长 亭 送 别
一、《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1、送别前: (1)十里长亭路,相思慢慢行。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 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曲词中的一个“晓”字告诉我们,长亭送别是 从早晨开始的。“碧云天,黄花地,雁南飞,霜林 醉”正是刚走出家门的崔莺莺去长亭的路上看到的 景色。这幅画面,色彩强烈。强烈的色彩下,一对 儿恋人踯躅于即将分手的路上。自然景境与人物心 境形成强大的反差,这是以美的意境营造悲的气氛。
这幅画面是西风,黄叶,寒烟,衰草。离别之时还 不能共桌而食,咫尺天涯。心中多少知心话,欲说还不 能,只能无语怨西风。
2、送别时:把酒相告别,情殷意切切 [四边静]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 [四煞]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 堤。 “两意徘徊”言二人依恋难舍,但“落日山横翠”, 又不得不分手了。 [四煞]这个场景说不上新颖别致, 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十分真切地表现了莺莺的孤独思 念之情。一个女子,西楼独倚,怅望古道衰柳,心上人 迟迟不归。这个形象很使人想起古代的弃妇。 [二煞]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 栖迟。
《长亭送别》鉴赏

《长亭送别》鉴赏
《长亭送别》这折戏充分表现了一对恋人被迫分离时内心的痛苦和怨恨。
在凄凉的气氛和痛苦的内心独白中表现了两种不同思想的对立,戏剧冲突在一种独特的形式中巧妙地得到发展。
莺莺的唱词,体现了她大胆反抗而又温顺柔弱的性格特征,同时深刻地揭示了女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和命运。
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她的反抗和怨恨表现得含蓄深沉,她不仅不能有越礼的行为,同时在情人离别时因有母亲在身边也不能畅抒情怀,这就显示出她性格中温顺柔弱的另一面。
她的痛苦中,不仅有离愁别恨,而且包含着怕将来被遗弃的隐忧。
《长亭送别》充分表现出《西厢记》作为一部抒情诗剧的艺术特色。
开头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的词句和意境,运用具有特征性的景物写情,情景交融,构成凄清哀婉的诗的艺术境界。
下面《滚绣球》一曲,则以主观的情感去驱遣客观的景物,既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语言亦雅亦俗,既华美典丽又通俗生动。
夸张、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是极夸张的句子,充分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怨恨,真实动人。
《三煞》中从笑和哭、喜和悲、暖和寒构成的鲜明对比里,强烈地表现出人物孤寂难耐的离愁别恨。
而整折戏里,从头到尾处处点染的西风黄叶、衰柳长堤等种种凄清的物象,使整
个环境和背景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与人物的感情心境融化为一体,增强了戏剧语言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西厢记·长亭送别》欣赏

《西厢记·长亭送别》欣赏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
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下面是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欣赏,欢迎参考!长亭送别元代:王实甫(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亭送别》赏析
——看尽王实甫的爱恨情愁
原本道“有情人终成眷属”到这是又“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离别。
”莺莺与张生刚刚解了相思之苦却又来了离别之痛,又怎不“泪比江州司马青衫湿”。
虽然王实甫的《西厢记》终归是让有情人终成眷属但这一折“长亭送别”让有情人洒下多少“离人泪”?这一折作者不仅情景安排巧妙,人物动作刻画细腻而且是以词作曲用精彩的美语佳句写出了莺莺与张生的离情别绪。
首先作者情景安排的巧妙,将送别一折安排在暮秋时节。
“自古悲秋多寂寥”又加之情人别离,伤感的气氛油然而生。
本折开头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巧妙的化用了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成为千古名句。
将“黄叶”改成“黄花”,紧扣了这暮秋时节同时也道出了李清照那般的不尽愁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雁儿南飞归来而张生却要北上离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此刻的离别是短暂的——“悲欢聚散一杯酒”但是“南北东西万里程”即将而来的是日日夜夜挥之不去的相思,又让她怎能不“险些化作望夫石”。
开头场景由静到动的描写,也是映照了本折离别情人的感情越来越激动的趋势,同时也果断的设定了本折的情感基调。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里的“霜林”不再是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与二月花”的恬静舒适而是饯别之酒浸入情人心中化作了离别的泪水,醉的是离别的人。
在本折的后面作者又再次提到“醉”——“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与此形成照应使文章连贯。
两个醉字形象的写出了莺莺的悲伤。
怕离别却不得不离别,不消魂怎地不消魂,新啼痕间旧啼痕,断肠人送断肠人。
莺莺怎不能不茶饭不思——“松了金钏,减了玉肌”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莺莺对张生的一片痴情和不忍离别以及继之而来的相思之苦。
在“叨叨念”中作者用同一个句式列出了莺莺告之红娘自己不打扮的原因,情感越来越激动,同时读者也是不断深入的干搜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愁绪。
离愁满怀但二人也是情意缠绵——“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如蛛结网,如蚕缚茧,络绛吟秋,声韵悠远,骊驹在门,妻驽祖饯。
珍重丁宁,千回万转,兴尽欲往,情来反复。
宝刀百炼,切水难断。
”①这一段的缠绵叮咛让人深刻的体会到了莺莺当时的矛盾心里:为了二人好合张生不得不考取功名远走北上,但毕竟是年青情胜,莺莺对张生早是以身相许此时又怕张生负了自己的这片情意。
与柳永的《雨霖铃》相比在悲中更添一份真挚真实的让人可以切身体会到的一种人间情味的离别,很现实的情人的忧虑。
作者还写了另外一种真实的人间离别,写了莺莺对张生一种最本真的关心挂念——“到京师服水土,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
荒村所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作为一名女子一位妻子莺莺此时此刻只是希望张生可以自己保重,而在这十里长亭外,西风紧迫,离别之痛,前途未卜之时的张生听到莺莺的嘱咐心中自会有股暖流浸入心田。
而读者也细细的体味到莺莺不再是让人不敢接近的大家闺秀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张生之妻。
这长亭送别不仅有冷而且有暖,作者的情感跃然纸上,读者与作者之间此时是相互融合的,因为这平常的嘱咐让读者也可以靠近作者也更靠近作品,没有距离感陌生感。
莺莺与张生的离别中不仅有愁有痛有忧还有一份“怨”与“恨”,更有一份“无奈”。
在文章的开始作者就写出了莺莺的恨——“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这里的“恨”不仅是莺莺不愿张生离去但又难开口的自我埋怨也有对崔母屡次反悔言而无信的怨恨更有作者借莺莺之恨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门第阶级等级观念的怨恨对当时婚姻制度的不满。
另外作者通过语言和细节描写道出了莺莺和张生的无奈与悲伤。
崔夫人让张生“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时,张生说:“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但接着作者借莺莺的观察写出了张生
的无奈——“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他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莺莺不禁的长吁一气,而张生也是长吁一气的这般愁苦:虽然嘴上信誓旦旦,但自己究竟能不能金榜题名,与莺莺成佳配,心里大概也是个未定数然而面对崔母面对当时的门第婚姻观念自己也只能这样回答只能考取功名才能与莺莺长相厮守。
当崔母离开之后,张生也道来:“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心?不是知音者,谁怜长叹人?”两个相爱之人也只能是互爱互怜。
作者通过这对主人公的语言行为的描写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也批判了当时的封建等级观念和婚姻制度。
但是作者也是通过写莺莺的反抗表达了自己的反抗思想。
张生虽然是“金榜题名誓不归”以此来表达对莺莺的情意,但莺莺却是“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此时莺莺已经是抛开所有的世俗观念,无所谓得不得功名只是希望与张生矢志不渝、举案齐眉。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晓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②天若有情天亦老,“泪添几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写尽所有的爱恨情愁。
长亭送别一折融入了作者的所有感情而读者也可以从这些文辞上深深的感受到爱与怨的水火交融,这也是《西厢记》有如此高的成就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