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合集下载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简介

简历
•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生 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 (今河南新郑县)。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 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年)中 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 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 书郎。元和元年(806年),罢校书郎,撰《策林》 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元 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 拾遗。五年,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 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 论事。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 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 手,被贬江州
为文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 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 弄花草”而别无寄托之作,是新 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早期所作讽 谕诗如《秦中吟》、《新乐府》 中不少篇章,尖锐揭露了当时政 治上的黑暗现象,也反映出人民 的痛苦生活。其诗语言通俗,相 传老妪也能听懂。除讽喻诗外,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 行》,均甚有名。与元稹友谊甚 笃,诗亦齐名,世称“元白”; 又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 白”。所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是杜甫而后我国古代一位 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作品风格特点 • 语言优美、通俗易 懂、音调和谐,形 象鲜明、政治讽喻
白居易墓
白居易诗词
白居易做姿画像
白居易石刻像
白居易画像
白居易头像
• 我展示完毕,谢谢欣赏来自贬官•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 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 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 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 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 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 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 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 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 客分司东都。七十岁致仕。比起前期来,他消 极多了,但他毕竟是一个曾经有所作为的、积 极为民请命的诗人,此时的一些诗,仍然流露

白居易的简介资料

白居易的简介资料

白居易的简介资料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出生乱世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

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

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

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

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

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仕官生活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

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

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

808年任左拾遗,迎取杨虞卿从妹为妻。

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

814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

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贬谪江州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

白居易的古诗简单30首

白居易的古诗简单30首

白居易的古诗简单30首1、忆江南词三首【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2、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3、寒食野望吟[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4、江楼月[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5、春江[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炎凉昏晓苦推迁,不觉忠州已二年。

闭阁只听朝暮鼓,上楼空望往来船。

莺声诱引来花下,草色句留坐水边。

唯有春江看未厌,萦砂绕石渌潺湲。

6、东城桂三首[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子堕本从天竺寺,根盘今在阖闾城。

当时应逐南风落,落向人间取次生。

霜雪压多虽不死,荆榛长疾欲相埋。

长忧落在樵人手,卖作苏州一束柴。

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

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7、端居咏怀[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贾生俟罪心相似,张翰思归事不如。

斜日早知惊鵩鸟,秋风悔不忆鲈鱼。

胸襟曾贮匡时策,怀袖犹残谏猎书。

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

8、谪居[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面瘦头斑四十四,远谪江州为郡吏。

逢时弃置从不才,未老衰羸为何事。

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

遭时荣悴一时间,岂是昭昭上天意。

9、大林寺桃花【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0、西岩山[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千古仙居物象饶,道成丹熟昼升霄。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 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突出强调通 俗性、写实性,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 的地位。他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 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闲适诗和 讽喻诗。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 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 “独善” 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 悠然的情调。
在苏州刺史任内,白居易为了便利苏 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 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 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 “山塘街”。 白居易晚年,大多是以“闲适”为主。 844年,73岁的白居易出钱开挖龙门一 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 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诗 中仍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 生观。
白居易生平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 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 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 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 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 《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 诗作有《长恨歌》、《卖炭 翁》、《琵琶行》等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 居易出生于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 官僚家庭。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 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 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 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 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 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 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 (今江西九江)司马。
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任内有修筑西湖 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绩。825年任苏州刺史, 在杭州刺史任内,主持疏浚六井,以解决 杭州人饮水问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 因此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 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 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石 置于湖边,供后人知晓,对后来杭州的治 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离任前,白居易将 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以供后 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公务上的周转。

白居易简介及其诗歌赏析

白居易简介及其诗歌赏析

白居易简介及其诗歌赏析白居易简介及其诗歌赏析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太原人,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

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

”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

这首诗,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右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的讽谕诗。

诗歌一开头便交代了写作背景,接着描写了妇女带着小孩赶往田间地头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水送饭的情景。

随后,写到了青壮年们的劳累和辛苦,他们“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不顾烈日的烘烤,脚踩发烫的土地,不辞辛劳地在南冈麦田低头收麦。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尽管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但为珍惜这昼长的夏天也顾不得炎热太阳的炙人了。

接着,作者又描绘了令人心酸的图景。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手悬敝筐。

”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原来为了缴纳官税,她家买光了田地,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着别人收割时散落的碎麦来过活,真是令人同情与伤心。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我又有什么功劳和德望?既不务农,也不采桑,可一年的俸禄竟有三百石,到年末,仓库里还存有余粮。

默念着这些,私下里越发感到羞愧,乃至终日都不能把它遗忘。

白居易最著名的15首七言律诗

白居易最著名的15首七言律诗

白居易最著名的15首七言律诗1、《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3、《村夜》唐·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4、《李白墓》唐·白居易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5、《梦微之》唐·白居易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草树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6、《清明夜》唐·白居易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7、《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唐·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8、《观游鱼》唐·白居易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9、《春题湖上》唐·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10、《望驿台》唐·白居易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11、《南湖早春》唐·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12、《后宫词》唐·白居易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13、《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唐·白居易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白居易又名: 香山居士性别: 男生卒年: 772~846 年代: 唐代洲: 亚洲国别: 中国发表作品: 长恨歌更多的…… 其他图书: 白居易集白居易诗歌赏析集白居易诗文选注白居易诗文译释白居易诗选白居易诗选译白居易诗译析白居易选集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生平入仕以前自代宗大历七年(772),至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

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

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

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初仕至遭贬自贞元十六年(800),至元和十年(815)。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

十八年(802) ,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

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

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

永贞时(805),王叔文、韦执谊实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韦上书,建议广开言路,选拔人才,惩恶赏善,举贤任能,不失时机地迅速改革。

但不久,王、韦等被贬,改革失败。

他的建议未及采用,写有《寓意》等诗表示惋惜。

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对社会政治各项重大问题所提治理方案,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

这年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作《观刈麦》,《长恨歌》。

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

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

次年授左拾遗。

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

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

白居易最经典十首诗

白居易最经典十首诗

白居易最经典十首诗1.《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3.《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4.《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5.《问刘十九》绿蚁新酷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6.《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7.《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晰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8.《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9.《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成就不仅表现在其诗歌创作上, 更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诗歌理论方面。

白居易总结了自《诗经》、屈原开始直至李白、杜甫为止的一千多年来伟大作家、作品的经验。

分析了他们在创作方法上的特点和利弊,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创新, 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文学主张, 时至今日, 对我们的文学创作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白居易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代,唐朝经济由盛而衰,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动荡不安,极不安定。

担任谏官后,他刚正不阿,仗义直言,敢于同宦官权贵斗争,因此,受到排挤打击,多次遭贬。

白居易的思想儒、道、佛兼具,以儒家为主干。

前期思想激进,积极进取,希望为唐室中兴干一番事业,反映了“兼济天下”这一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后期则因屡遭挫折,政治热情消退,思想较为消极,转而走向“独善其身”。

这种思想不仅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也反映在他的文学理论中。

他的文学思想既有强调干预现实、为民请命的一面,也有提倡修身养性、抒发闲适情趣的一面,而具有代表性并且在文学理论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是他前期的诗歌主张。

他继承并发扬了《诗经》、汉乐府到陈子昂、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写下了许多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的讽谕诗,同时《与元九书》、《新乐府序》、《序洛诗》、《读张籍古乐府》、《寄唐生》、《伤唐衢》、《采诗官》、《题浔阳楼》、《策林》、《策问》等诗文,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其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有为而作,用诗歌来反映现实,裨补时阙,对当时推动新乐府运动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而且也对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我在此试图以他的一些政治讽喻诗为例,浅析一下他的文学主张。

白居易认为,作诗应“泻导人情”,即表达思想感情。

他的诗作基本上都遵循了这一主张。

著名的讽喻诗《新乐府》50 首、《秦中吟》10 首,就是为了表达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王权统治者的憎恶之情而写的。

诗人所指的表达思想感情,并非只指个人的喜怒哀乐,而是要与人民息息相通。

《卖炭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是这样。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一词表达了诗人对穷苦劳动人民的由衷同情“, 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痛苦心境有着深刻的体察。

卖炭翁不知用了几千片柴,砍了多少天,在尘灰里、烟火旁受了多少煎熬,才烧出了这“重千斤”的“一车炭”,然而“黄衣使者白衫儿”却只给“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这一句把卖炭翁心中的气愤和诗人的不平浑然融为一体了。

白居易主张作诗要“不虚为文”,必须负起“补察时政”的政治使命。

他说“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意让统治者体察民情。

这种想法虽然仍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但毕竟是进步的。

从“惟歌生民病”出发,白居易的讽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疾苦。

在《观刈麦》中,他描写了“足蒸暑气土,背灼炎天光”的辛勤劳动的农民和由于“家田输税尽”而不得不拾穗充饥的贫苦农妇,并对自己的不劳而食深感“自愧”。

在《采地黄者》中则更反映了农民牛马不如的生活,他们没有“口食”,而地主的马却有“残粟”(余粮) ,故而诗人发出了“愿与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的呼喊。

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对农民的深厚同情使诗人在《杜陵叟》中爆发出这样的怒吼:“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这是农民的怒不可遏的反抗,也是诗人对黑暗时政的鞭挞。

白居易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着眼,认为文学不仅积极地反映社会生活,而且应该和当前的政治斗争相联系,积极干预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他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

这一主张是他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基础。

他的《新乐府》和《秦中吟》等讽喻诗,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反映了“生民”的疾苦、统治阶级的昏庸,反映了尖锐的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丰富的现实内容。

贞元、元和年间,宦官专权,他们为所欲为,疯狂搜刮民脂民膏,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白居易在《轻肥》一诗中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那些达官显贵“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樽垒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的骄横淫逸、穷奢极欲的腐化生活。

而此时江南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荒遍野“, 衢州人吃人”。

对此,白居易一语道破“一人荒万人愁”!白居易还就诗歌的特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他以果木的成长为喻,认为一首好诗就像一棵大树,感情是根基,表达情感的语言是叶子,优美的声律是花朵,深刻的义理是果实,这是对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认识。

“情”“义”就是内容“, 言”“声”就是形式。

他把“情”、“言”、“声”、“义”看作一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即认为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

说明了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而且要符合声律:“音有韵,义有类。

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宽,情见则感易交。

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

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輥輳訛,这与儒家的传统是一致的。

儒家传统的美学观念是先质后文,寓美于善,内容决定形式,同时也主张文道并重,文质兼备,要求内容与形式统一。

例如,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刘勰认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文心雕龙·情采》),同时又强调“质待文”、“文附质”。

李白、杜甫也把“文质相炳焕”、“思飘云物动,律动鬼神惊”,作为艺术上追求的理想境界。

白居易不仅对此全盘接受,而且进一步发扬光大,对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作了更为精辟的论述,强调诗歌内容的生要性:“立意为先,能文为主”、“华而不美,美而有度”(《赋赋》),甚至为了内容可以不顾形式:“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新乐府序》)等等,反对离开内容追求“宫律高”、“文字奇”,反对齐梁以来的“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

但过分地追求内容的真实与详尽,不免犯了繁冗的毛病,他自己也有所认识。

同时,又将内容和形式分出主次关系,从而指出:思想内容是根本的、实在的,是主要方面。

犹如果木的根和果实一样。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他主张形式要服从内容,为内容服务。

因而,他力求使自己的诗歌创作做到:“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他想到的是诗歌内容能否显而易见,而“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以反对形式主义的诗风。

白居易的文学主张有其进步性。

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及强调发挥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政治职能的观点,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这里的“时”、“事”是指现实时事政治。

他认为文学应当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积极地干预现实时政。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主要精神,从《诗经》、汉乐府到杜甫、元结,都十分注重关注现实、指涉人生、关心黎民百姓疾苦,自觉地担负讥刺时政、感慨世道的历史责任。

白居易则不仅在创作上实践这一传统,而且在理论上进行总结,自觉地发扬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在《策林六十九·采诗以补察时政》中,他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在《与元九书》中又进一步阐述,认为社会的好坏和世道的盛衰都可以从诗歌中反映出来:“故闻‘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则知虞道昌矣;闻五子洛之歌,则知夏政荒矣。

”由此,他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 ,诗歌创作不能为艺术而艺术,必须反映社会现实状况。

不仅如此,他强调诗歌要以同情、怜悯的笔调,真实抒写下层人民的苦难,反映他们的疾苦,“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 。

白居易自觉地充当人民疾苦的代言人, 用诗文传达民情、表达民意。

与此紧密相联的是,白居易要求文学反映现实,必须遵循“直笔”、“直歌其事”的创作原则。

他在《策林六十八·议文章碑碣词赋》中批评“书事者罕闻于直笔,褒美者多睹其虚辞”的现象,和元稹等一起,创作新题乐府,直接实录其事,他认为新乐府“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新乐府序》) ,又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秦中吟序》) 。

他的《新乐府》、《秦中吟》写的都是现实中的真实事件,有许多都是他自己亲身经历的,正因为其诗“直歌其事”,指斥时政,抨击黑暗,因此遭到当权者的不满,甚至切齿愤恨:“凡闻仆《贺雨诗》,而众口籍籍,已谓非宜矣。

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

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

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

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与元九书》) 。

由此可见,这种“直歌其事”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成为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重要特点。

白居易为时、为事而作的诗歌理论,是对古代儒家尚用文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然而其诗歌创作和诗论中“为民请命”、揭露现实黑暗的斗争精神,则又是对儒家“温柔敦厚”诗教原则的重要突破。

按照儒家诗教和《毛诗序》的精神,批评时政必须“主文而谲谏”,“发乎情,止乎礼义”, 温厚平和,限于封建统治者所能允许的范围之内,而不能过分激烈。

白居易扬弃了儒家文论中保守、消极的内容,而发展了进步积极的内容《, 与元九书》说:“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

《新乐府序》又说:“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直言疾呼,真情可见。

白居易的这一思想以及其创作实践,显然超出了儒家“温柔敦厚”的诗论准则,具有新的理论内容和积极的现实意义,是他对儒家诗论的重要发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是白居易所强调的文章“为时”“为事”“为民”“为物”而作的目的,主要是“为君”“为臣”,是“愿得天子知”,这表现了他阶级与时代的局限性。

在文学功能上,白居易强调诗歌要发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社会作用。

所谓“救济人病”,要求诗歌反映民生疾苦,使黎民百姓的痛苦让封建帝王有所了解和认识;而“裨补时阙”则是要求诗歌能揭露社会政治的弊端,引起最高统治者的注意,进行必要的改革。

通过讽谕诗,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作用。

这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它突出地强调了文学与人民的关系,要求文学创作必须“为民请命”,积极干预现实,为改善百姓的生活状况,为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具有高度的人民性,我们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

白居易继承了我国古代儒家现实主义诗歌理论,从自己的政治立场出发,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诗歌与现实生活、诗歌的社会功能、诗歌的内容与形式、诗歌的批评标准等诗歌理论的重要问题,不仅是对其前半生诗歌创作的总结,而且也是对《诗经》以来怨刺诗、讽谕诗的理论总结,是对儒家诗论的重大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