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过程原理第五章

合集下载

第五章质量传递

第五章质量传递

5.1 概述
环境工程中常见的传质过程: u 吸收
吸收是指根据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 度不同,使气体与溶剂充分接触,其中易溶的组分溶于溶剂 进入液相,而与不溶解的组分(惰性组分)分离。 如,采用石灰水洗涤含SO2的锅炉尾气, SO2与洗涤液 中的CaCO3和CaO反应,转化为CaSO3·2H2O,从而可净化 烟气--烟气脱硫技术。
5.4 分子传质 5.4.1 等分子反向扩散
稳态过程,连通管内 NA、D、T · · · 均为常数。
DAB ∴ J Adz = − dp A RT
边界条件:z1= 0, pA= pA1; z2= L, pA= pA2 ,积分得
D JA = (p A1 − p A2 ) RTL D = D AB = DBA
5.1 概述
概念: 在一个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组 分的体系中,若某组分的浓度分布 不均匀,该组分会由浓度高的区域 向浓度低的地方转移,即质量传递 过程。
扩散
浓度差
5.1 概述
分类: u相内传质过程 物质在一个物相内部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 方转移的过程。 如,煤气在空气中的扩散,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等。 u相际传质过程 物质由一个相向另一个相转移的过程。 分离均相混合物必须经历的过程。作为化工单元 操作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如蒸馏、吸收、萃取等。
5.3 质量传递的基本原理 5.3.2 费克定律
分子对 称面 分子对 称面 A 由于浓度差的存在,在组 分扩散过程中,有一个A分子 通过某一截面(不固定),就 有一个B分子反方向通过这一 截面,填补A分子的空位.
B
5.3 质量传递的基本原理 5.3.2 费克定律
u 对于气体混合物,费克定律也常用分压梯度来表示 dc A D AB dp A pA cA = J A = − DAB =− ⋅ RT dz RT dz u 对于双组分气体混合物,cM = cA +cB,则 dc A dc B =− 即 (浓度梯度相等,方向相反) dz dz --- 双组分混合物中,产生物质A的扩散通量JA的同时, 必伴有方向相反的物质B的扩散通量JB。 --- DAB = DBA = D, JB = -JA

2016年北京化工大学化工传递过程原理总复习

2016年北京化工大学化工传递过程原理总复习
2016/12/2 5
第三章 运动方程的应用
1、掌握不可压缩流体的平壁间稳态层流的推导。
2、爬流的定义和特点。 3、流函数的定义式。 4、势函数的定义式,势函数存在的判据。 5、斯托克斯方程、欧拉方程的表达式及应用范围。 6、掌握本章习题。
2016/12/2
6
第四章 边界层理论基础
1、普兰德边界层学说。 2、速度边界层及其厚度的定义。 3、曳力系数的定义式。 4、范宁摩擦系数的定义式。 5、掌握普兰德边界层方程的推导。 6、掌握边界层积分动量方程的推导。 7、掌握本章的例题和习题。
题型
1、概 念 2、大推导 3、计算题 4、小推导 5、论述题 6-7 个 约20分 1 个 约20分 3-4 个 约40分 1-2 个 约10分 1 个 约10分
考试时间2.5小时
2016/12/2 3
第一章 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导论
1、描述层流下三类传递过程的类似性。
2、掌握三个准数的定义式。
2016/12/2 14
2016/12/2
15
3、传递过程、分子传递和涡流传递概念
2016/12/2
4
第二章 连续性方程和运动方程
1、衡算方法、衡算定律和计算衡等式。 2、什么是欧拉研究方法? 3 、什么是拉格朗日研究方法? 4、随体导数、全导数的表达式, 描述随体导数、全导数和偏导数物理意义。 4、熟悉连续性方程、运动方程的推导。 6、掌握不可压缩流体的连续性方程、运动方 程表达式。
总复习
有关考试
考试时间:2016年12月6日14:00 – 16:30
考场分配:待定
注意事项:
1、考试时把考试一卡通置于桌子的左上角。 2、自带计算器,铅笔、橡皮和直尺,考试时不能相互借用。 3、计算题采用科学计数法,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考试期间不能打开手机。

(最新整理)第05章质量传递

(最新整理)第05章质量传递
一、等分子反向扩散 在一些双组分混合体系的传质过程中,当体系总
浓度保持不变时,组分A在分子扩散的同时伴有组分 B向相反方向的分子扩散,且组分B扩散的量与组分A 相等,这种传质过程称为等分子反向扩散。
pA1
p1 pB1
pA1 > pA2 A
B pB1 < pB2
pA2
2
p
pB2
1、2两截面上A、B 分压保持不变
组分A在相主体的分压
主体间的对数平均分压
与等分子反向扩散速率方程相比,单向扩散时多了一个因子
第三节 分子传质
讨论
NA
DABclnccA,0 L ccA,i
NA
DABc LcB,m
(cA,i
cA,0)
NARDTABB pLm , p(pA,i pA,0)
(1)组分A的浓度与扩散距离L为指数关系
p
c
(2) p Bm 、c B, m
分子扩散是由浓度差引起的分子微观运动;主 体流动是由气相主体与相界面之间的压差引起的流 体的宏观运动,起因是分子扩散,所以主体流动是 分子扩散的伴生现象。
第三节 分子传质
2、扩散通量 扩散组分的总通量由两部分组成,即流动所造成的 传质通量和叠加于流动之上的分子扩散通量;
由组分A、B 组成的混合气体,如组分A 为溶质,B 为惰 性气体,组分A向液体界面扩散并溶于液体中,则组分A 的传质通量为流动中组分A的传质通量+分子扩散通量。
第五章 质量传递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环境工程中的传质过程 第二节 质量传递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分子传质 第四节 对流传质
第一节 环境工程中的传质过程
1、水、气体和固体中污染物的分离过程
分类
非均相混合物

《传递过程原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传递过程原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传递过程原理》课程第一次作业参考答案(P56)1. 不可压缩流体绕一圆柱体作二维流动,其流场可用下式表示θθθsin ;cos 22⎪⎪⎭⎫⎝⎛+=⎪⎪⎭⎫⎝⎛-=D r C u D r C u r其中C ,D 为常数,说明此时是否满足连续方程。

2. 判断以下流动是否可能是不可压缩流动(1) ⎪⎩⎪⎨⎧-+=--=++=zx t u z y t u yx t u z y x 222 (2) ()()()⎪⎪⎪⎪⎩⎪⎪⎪⎪⎨⎧=-==-=22221211t tz u xy u x y u z y x ρρρρ3.对于下述各种运动情况,试采用适当坐标系的一般化连续性方程描述,并结合下述具体条件将一般化连续性方程加以简化,指出简化过程的依据。

(1)在矩形截面流道内,可压缩流体作定态一维流动;(2)在平板壁面上不可压缩流体作定态二维流动;(3)在平板壁面上可压缩流体作定态二维流动;(4)不可压缩流体在圆管中作轴对称的轴向定态流动;(5)不可压缩流体作圆心对称的径向定态流动。

《化工传递过程导论》课程作业第三次作业参考P-573-1流体在两块无限大平板间作定态一维层流,求截面上等于主体速度u b的点距离壁面的距离。

又如流体在圆管内作定态一维层流,该点距离壁面的距离为若干?距离壁面的距离02(12d r =-3-2温度为20℃的甘油以10kg/s 的质量流率流过长度为1m ,宽度为0.1m 矩形截面管道,流动已充分发展。

已知20℃时甘油的密度ρ=1261kg/m 3,黏度μ=1.499Pa·s 。

试求算(1)甘油在流道中心处的流速以及距离中心25mm 处的流速; (2)通过单位管长的压强降;2max 012P u y xμ∂=-∂流动方向上的压力梯度Px∂∂的表达式为:max 22u Px y μ∂=-∂ 所考察的流道为直流管道,故上式可直接用于计算单位管长流动阻力:fP L∆,故: -1max 22022 1.4990.119142.7Pa m 0.1()2f P u P P L x L y μ∆∂∆⨯⨯=-=-===⋅∂ (3) 管壁处剪应力为:2max max 002[(1())]xy y y yu u yu yy y y μτμτμ==∂∂=-⇒=--=∂∂ max 2022 1.4990.119N 7.135m 0.12u y μτ⨯⨯⇒===故得到管壁处的剪应力为2N7.135m《化工传递过程导论》课程第四次作业解题参考(P122)2. 常压下,20℃的空气以5m/s 的速度流过一光滑的平面,试判断距离平板前缘0.1m 和0.2m 处的边界层是层流还是湍流。

传递过程原理汇总

传递过程原理汇总

2020/6/21
38
概论
质量浓度与摩尔浓度的关系: C i=ρ i/mi
质量分率 w i=C i/C (液体)
n
wi 1
1
摩尔分率 x I = C i /C (液体) y I = C i /C (气体)
n
xi 1
1
n
yi 1
1
2020/6/21
39
概论
▲浓度分布 当系统中存在着浓度差或系统未达到相平 衡时,物质就会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 转移,或从一相转移至另一相,此即质量传 递。质量传递的场所均存在浓度变化,即存 在浓度分布。浓度分布与速度分布、流体性 质、设备条件等因素有关。
2020/6/21
5
传递现象导论
教材:
《传递现象导论》(第二版) 戴干策等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
参考书:
• 《化工传递过程基础》,陈 涛、张国亮著,化学工 业出版社,2002年。
• 《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王绍亭 、陈涛著天津科 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
• 《传递现象相似》,夏光榕等,中国石化出版社, 1997年。
2020/6/21
3
传递现象导论
本门课程的任务是: • 研究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过程的规律(速率)
及影响因素: • 探讨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之间的类似性及共同
的研究方法。 • 介绍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规律的应用。
学习以动量传递为主。 特点: • 数学推导多,理论性强——抽象; • 研究方法统一,逻辑性强——前后关联大; • 工程应用性强。
氯乙烯 反应器
水 碱液
放空
水洗塔
碱洗塔
(吸收) (吸收)
冷凝器

传热学第五章对流换热

传热学第五章对流换热
第五章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对流换热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对流换热概说 对流换热的数学描写 对流换热边界层微分方程组 对流换热边界层积分方程组 相似理论与量纲分析 管内受迫流动 横向外掠圆管的对流换热 自然对流换热及实验关联式
λ ∂t 换热微分方程(描写h的本质,hx = − ∆t ( ∂y ) y =0 dA) 连续性方程(描写流体流动状态,即质量守恒) 动量微分方程(描写流动状态,即动量守恒) 能量微分方程(描写流体中温度场分布)
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 先作假设: (1)仅考虑二维问题; (2)流体为不可压缩的牛顿流体,稳定流动; (3)常物性,无内热源; (4)忽略由粘性摩擦而产生的耗散热。 以二维坐标系中的微元体为分析对象,根据热力学第一定 律,对于这样一个开口系统,有:
同理:() dτ qm hout − qm hin ≈ ρcp (
y
H y + dy − H y =
∂t ∂v ⋅ v + ⋅ t )dxdydτ ∂y ∂y
(qm h)out − (qm h)in ∴ ∂t ∂t ∂u ∂v = ρ c p (u + v )dxdy + ρ c p t ( + )dxdy ∂x ∂y ∂x ∂y ∂t ∂t = ρ c p (u + v )dxdy (d ) ∂x ∂y
1.流动边界层(Velocity boundary layer )
如果流体为没有粘性流体,流体流过平板时,流速在截 面上一直保持不变。 如果流体为粘性流体,情况会如何呢?我们用一测速仪 来测量壁面附近的速度分布。测量发现在法向方向上, 即y方向上,壁面上速度为零,随着y方向的增加,流速 急剧增加,到达一薄层后,流速接近或等于来流速度, 德国科学家普朗特L.Prandtl研究了这一现象,并且在 1904年第一次提出了边界层的概念。

传热学 第五章 对流原理.

传热学 第五章 对流原理.

层流边界层 紊流核心区
过渡区 紊流边界层 层流底层 主流区 速度边界层厚度 临界距离
层流
过渡流
湍流
u
y
x

xc

层流底层 缓冲层
根据流体力学知识,层流边界层厚度 xv 5x 5x 5 vf vf x Re x

在层流边界层内的速度分布线为抛物线型; 在紊流边界层内,层流底层部分的速度 分布较陡,接近于直线,而在底层以外 的区域,由于流体微团的紊流运动,动 量传递被强化了,速度变化趋于平缓。

如果流体的流动是由于流体冷热部分的密度不同 引起的浮升力造成的,则称为自然对流。暖气 片的散热,蒸汽或其他热流体输送管道的热量 损失,都与这类换热有关。 一般来讲:强迫对流 换热优于自然对流。
二、 在分析对流换热时,还应分清流体的流态。 流体力学告诉我们,流体受迫在流道内流 动时可以有两种不同性质的流态。流体分 层地平行于流道的壁面流动,呈现层流状 态。但当流动状态到超过某一临界值时, 流体的流动出现了旋涡,而且在不断地发 展和扩散,引起不规则的脉动,使流动呈 现紊流状态。
α =q/(tf-tw) W
对流换热系数 α表征着对流换热的强弱 。
在数值上,它等于流体和壁面之间的温度 差为 1℃时,通过对流换热交换的热流密 度。单位为W/(m2·℃)。 对流换热量以及相应的换热系数的大小,将 更多地取决于流体的运动性质和情况。
一、速度边界层
流体力学指出,具有粘性且能湿润固 体壁面的流体,流过壁面会产生粘性力。 根据牛顿粘性(内摩擦)定律,流体粘性 力 τ 与垂直于运动方程速度梯度 (dv/dy ) 成正比,即: τ=μ(dv/dy) N/m2 (5-2) 式中,μ 称为流体的动力粘度,单位为Pa· s 或kg/(m· s)。

传递过程原理PPT参考课件

传递过程原理PPT参考课件

• 传递过程的研究内容: 任何学科之所以 成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 有统一的研究对象;二是要有统一的研究方 法。
2019/12/14
16
绪论
▲ 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流体动量、热 量、质量的变化速率(传递速率)规律及影响 因素。
▲ 研究方法:一是数学模型法。即在对 过程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简化的物理模型, 进而写出数学模型,经简化引入的模型参数, 由实验确定,因此该理论也称半理论半实验法。 另一方法为经验法,即直接通过实验测定过程 参数的变化,拟合出过程规律。
2019/12/14
3
传递现象导论
本门课程的任务是: • 研究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过程的规律(速率)
及影响因素: • 探讨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之间的类似性及共同
的研究方法。 • 介绍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规律的应用。
学习以动量传递为主。 特点: • 数学推导多,理论性强——抽象; • 研究方法统一,逻辑性强——前后关联大; • 工程应用性强。
铜液
铜洗 (吸收)
加氨
氢氮气 氨洗 压缩机 (吸收)
循环机
氨合成塔
2019/12/14
氨分离器 (换热)
水冷 (换热)
合成氨
9
绪论
任何化工生产过程中都包含两大类过程: 化学反应过程和物理转化过程。
对任何化工生产过程,不管其工艺如何千 差万别,它们都有一个共性——
在很多相同的设备中进行着原理相同的物理过 程。
传递现象导论
Introduction to Transport Phenomena
2019/12/14
1
传递现象导论
教学安排: • 32学时(1-8周),2学分,考试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