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语文之美
发现语文之美_随笔

《发现语文之美》阅读札记目录一、内容概述 (2)1. 阅读的重要性 (3)2. 《发现语文之美》的主题与目的 (4)二、语文的起源与发展 (5)1. 语言的起源 (6)2. 语言的发展历程 (7)3. 不同语言的特点与价值 (9)三、语文的美学特征 (10)1. 语音的美感 (11)2. 词汇的韵律 (12)3. 句式的结构美 (14)4. 文学的意境美 (15)四、语文的运用与实践 (16)1. 识字与阅读 (17)2. 写作与表达 (19)3. 交流与沟通 (20)4. 跨文化交流 (21)五、语文与文化 (23)1. 文化对语文的影响 (24)2. 语文中的文化元素 (25)3. 文化传承与创新 (26)六、《发现语文之美》的启示 (27)1. 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28)2. 对文学创作的启示 (29)3. 对语言研究的启示 (30)七、结语 (32)1. 语文之美的重要性 (33)2. 发现语文之美的意义 (34)一、内容概述《发现语文之美》是一本致力于探索语文学科之美的阅读书籍。
这本书通过深入剖析语言文字的内涵与外延,带领读者领略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
书中不仅涵盖了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更从文学、文化、历史等多个角度,揭示了语文学科的多维美感。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语文学科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生活中的语言文字之美有了更深的感悟。
本书主要分为几个部分,介绍了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让读者了解语文学科的演变和进步。
从文学的角度,探讨了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的魅力,让读者领略到不同文学形式的独特美。
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了语言文字与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联系,展现了语文学科深厚的文化底蕴。
结合实际生活,指导读者如何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语文之美。
书中内容既有理论深度,又注重实践应用。
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刻认识到语文学科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美的传承和发现。
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对语文之美的热爱和赞美,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发现语文之“美”

发现语文之“美”语文,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学科。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体现着语文之美。
从文学作品到日常用语,从书法艺术到民间传说,每一处都透露着语文的独特魅力。
本篇文章就来讲一讲语文之“美”。
首先,语文的“美”体现在其表达能力上。
语文可以概括万物,用简短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意思,用最简洁的词汇传递最深刻的感悟。
比如,句子“悲欢离合,人生无常”用极简单的词汇、简明的结构,表达了深刻的哲理。
这种通过语文达到的表达能力,远远超出了其他语言的能力。
其次,语文的“美”显示在它的表现力上。
语文可以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将人物、事物、情感等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具体的形象。
比如,一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通过比喻的手法,把落叶的命运和人生的无常相提并论,使人们在阅读时产生感悟。
这种表现力无疑是语文之美的一种体现。
第三,语文的“美”展示在其文字艺术上。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最有艺术价值的。
汉字的笔画、结构和用法都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书法艺术方面,中国已经有了5000多年的历史,具有发达的书法传统。
书法是表达个性、体现精神内涵的一种艺术形式,让汉字更具美感和艺术价值。
最后,语文的“美”还在于民间传说和习俗上。
中国有着浓厚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间文化。
其中包括了许多有趣的传说和习俗,如“金玉满堂、鸿运当头”、“喜提龙门”、“放生”等等。
这些传说和习俗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
总之,语文之美无处不在,几乎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除了要学习语言知识,更要认真品味语文之美。
只有体验语文的美妙,我们才能更好地喜欢和爱上这门学科。
用心发现语文之美——读王崧舟《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

用心发现语文之美——读王崧舟《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再度捧起王崧舟老师的书,目光锁在了书皮内侧的一张王老师的照片上,照片很小,藏蓝色的短袖衬衫,低调、不张扬。
一副眼镜下挂着温和的笑。
五官虽看不大清,但是尽显温文尔雅的气质。
就如同他的文字,虽平实朴素却一语中的,直抵语文教学的本质。
这本《美在此处》承接上一本的《美其所美》。
两本书共十讲,从“课堂”和“文本”两个角度分析语文教学。
两本书中王老师用丰富的案例向我们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的终极取向应该是语用学习”。
《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王崧舟著《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王崧舟著语用——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什么是语用,语用就是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如果读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你就一定读过甚至背过这个句话——“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对,就是这句话,我们知道、读过、理解、甚至能够脱口而出,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中却又经常忽略。
语文、语文,是“语”和“文”的结合,“语”是听、说、读的能力,“文”是写的能力,无论我们学了多少篇课文,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是通过这些例文学习其中的写作修辞的技巧,遣词造句的笔法,最终落实到笔上,落实到我们自己的文章中。
很多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大多数的老师都不是在讲语文,而是在讲课文罢了,我们抱着一篇课文分析来分析去,真的是带领着孩子们恨不得把课文中的每个字都揉碎了进行分析,恨不得让每一个学生将课文的中心思想背得滚瓜烂熟,仿佛那样我们的语文课才有意义。
最终的结果呢?我们的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上成了历史课、上成了......我们“肥了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家的地。
”记得我小时候上语文课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给文章分段落,读完一篇课文老师总是会说:“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大段呀?谁能来总结一下每一大段的段意?”这个时候就会发现有很多同学沾沾自喜,因为他们手里有在外面书店买来的“一点通”里面清楚的给课文标好了段落,写好了段意,他们只要照着念出来就会得到老师的表扬。
我找到语文之美作文

我找到语文之美作文在我的学生生涯中,曾经一度觉得语文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
那些古诗词、文言文,还有复杂的语法和修辞,都让我感到头疼不已。
我总是在想,学这些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呢?能让我在现实生活中变得更厉害吗?能帮我买到更便宜的零食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语文都提不起兴趣。
然而,一次特别的经历,却让我彻底改变了对语文的看法,让我找到了隐藏在其中的美。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被爸妈拉着去了一个古镇游玩。
说实话,一开始我是一百个不情愿,心里想着还不如在家打打游戏、看看漫画呢。
但是没办法,胳膊拧不过大腿,我还是乖乖跟着去了。
刚到古镇,我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古老的街道、斑驳的墙壁、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一切都显得那么有韵味。
街边有卖各种小吃和手工艺品的摊位,摊主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家古色古香的书店。
爸妈进去看书了,我百无聊赖地在门口等着。
就在这时,我看到了书店门口挂着的一副对联:“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
”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瞬间就吸引住了我。
我站在那里,盯着那副对联看了好久。
以前在课本上也学过对联,但是从来没有觉得它们有什么特别的。
可这副对联,却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书似青山常乱叠”,想象一下,一本本书堆积在一起,就像连绵起伏的青山,杂乱中却有着一种别样的美。
而“灯如红豆最相思”,那温暖的灯光,就像一颗颗相思的红豆,充满了诗意和柔情。
我不禁开始思考,这几个字是怎么组合在一起,就能营造出这样美妙的意境呢?这难道不就是语文的魅力所在吗?从书店出来,我们继续在古镇里闲逛。
路过一座小桥的时候,我看到桥栏杆上刻着一首诗:“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诗我是知道的,以前在课本上学过,但是当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可在此时此刻,看着桥下潺潺的流水,远处错落有致的人家,还有那西风吹拂下的古道和瘦马,我突然就明白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感受语文之美

语文是一门很美的学科,语文的美主要体现在真挚感人的情感美、丰富多彩的形象美、扣人心弦的故事美和摇曳多姿的修辞美。
因此,语文课上,我尽力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濡染语文之气,在语文园地中汲取养分,提升语文品位。
一、情感美打动学生一般来说,不同的文体,情感体现不同。
议论文的观点明确,情感分明。
有的义正词严,悲愤交加,如《纪念刘和珍君》;有的激情澎湃,斗志昂扬,如《我有一个梦想》;有的幽默诙谐,劝人警世,如《我若为王》。
而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则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有激励人和鼓舞人的力量。
因此,教师准确把握每一部作品的感情,并把这些感情科学、到位地传达给学生,并与学生形成共鸣,这是至关重要的。
二、形象美感染学生语文教材中的形象丰富多样,有优美而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观,如《西地平线上》神奇辉煌的落日,《神的一滴》中神秘清澈的瓦尔登湖,《荷塘月色》中婀娜多姿的荷塘;有奇异迷人的动物世界,如《松鼠》中机灵乖巧、拖着毛绒绒大尾巴的松鼠,《聊斋志异》中精怪狡猾的狼,《马说》中“食不饱,力不足”的千里马等。
学生通过这些形象能开拓视野,受到感染,接受教育。
语文教材中更有形象生动、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比如“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的李白……学生受到这些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的美好激情与行为。
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指出:“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反衬而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
”教材《守财奴》对葛朗台的形象描写就具有这样的功效:“老家伙想掏出刀子撬一块金板下来,先把匣子往椅子上一放。
欧也妮扑过去想抢回;可是箍桶匠的眼睛老盯着女儿跟梳妆匣,他手臂一摆,使劲一推,欧也妮便倒在母亲床上。
”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
发现语文之美,爱上语文

发现语文之美,爱上语文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人都喜欢美,追求美,即便是学生也渴望生活在美的世界里。
在常人眼里,语文也许只是语言文字课。
然而,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
”语文教育,如果没有美感,没有艺术感,那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而且,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说:“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使之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于此同时,更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因此,语文课就是一个熠熠生辉的美的世界。
语文,画出来是一幅幅绚丽多彩、直观鲜明的优美画卷,读出来是一首首真情之至、感人肺腑的动听音乐。
每一部有极高艺术欣赏价值的文学作品,其中不乏选入语文教材里的大家之作,皆因其中蕴含的各种意境美、艺术美而倍受学生的喜爱。
可以说,语文是一种美,一种秀外慧中的美。
阅读这些作品,可以让内心的情感与理性和谐地融为一体,于是,老师谆谆善诱的讲解,就可以唤起每一个同学高尚的情思,而当我们已经完全沉浸在这种浑然忘我的美妙境界时,我们的心灵就会被语文所蕴含的无与伦比的美所净化,生命就会因之而升腾、超越、回归。
在这里,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文学美的教导,文字美的熏陶,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他们热爱生活、欣赏生活的素养来进入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不过,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内容博大精深、流光溢彩、精彩纷呈。
而语文教学也不能止步于对语文学科知识和解题技能的培养,有“语”而无“文”,还必须能够挖掘出语文的内在美,提炼出语文的真实美质,只有如此,我们的学生才能被语言文字所吸引,从而才能做到读书以丰知、用明理来启智,达到修其身养本性。
那么,当下的语文教学该如何突出“美”,又该如何让学生认识“美”、学会“美”、创造“美”呢?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认为:“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人,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发现语文之美,让学生爱上语文

式下 , 许 多缺乏历史 使命 感 和社会 责任感 , 这就使 得语 文 的“ 人文 学生扛着笔杆子 , 在无数的问题中奋战 , 在这样的过程 中当然没 办 美” 教育变得更加重要 了。一位科学家曾经说过 : “ 一个 国家 , 一个 法体会 到语文 的“ 文学美 ” , 所以, 教师要做的就是要还原语文本来
语文课 本中收录的文学作 品都是经过无数次 的斟酌筛选 出来
的, 它们或是幽雅或 是豪放 , 或是沉郁或是 欢快 , 或是讽刺或是 幽
默。 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 原本的一场文学盛 宴却变成 了一场
、
感 悟 语 文 的“ 人文美”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 的沃土 。在 现如今的生活环境 和方 没有硝烟的战争 。教师拿着刺刀 , 将课 文文本砍成一个 个的问题 ,
不要把语文不同的角度剖开给学生看 , 而是应该还原语文 情, 置 身其 中, 用心体会 文章意境 和作者 的情感 , 就会 发现语文 的 学方式 , 本 来的面 目, 引导学生从 不同的角度去感受语文 , 发现并体会这一 “ 人情美 ” 。 ‘ 她是一种神奇 , 一种真情 , 一种力量 , 一种情结 。从 不仅如此 , 还应该让学生发现教师的“ 人 情美” , 爱上教师 。难 学科蕴含的美 :
2 0 1 3 一 O 7
百花 圈地
发现语文之 。 美, 让学生爱上 语文
文/ 汪 海 明
摘
要: 语 文, 她拥有 多姿 多彩的生命 , 绝不仅仅是 我们 看到的一本本 的教科 书而已。 她有着 陶冶情操 , 滋养精神的人文美 ; 有着承
载情感 , 传播情感 的人情美 ; 有着或慷慨激 昂, 或 幽默讽刺 , 或优雅沉郁的文学美; 有着亲切熟悉 , 耐人寻味 的生活美。因此, 在高 中语文 课 堂教 学 中, 不仅要让语 文充满 生命力 , 还要让 她的生命 绽放光彩 , 这样才 能创设充满激情 的语文教学课堂。 关键词 : 高 中语文 ; 人文美; 人情美 ; 文学美 ; 生活美 ; 教学课堂 语文, 就如一位 满腹经纶 、 妙曼美 丽的女子 , 但在应 试教育 的 其道” , 在教学中 , 一位充满人J 腈美的教师 , 是创设充满激情 的语 文
发现语文之“美”

发现语文之“美”语文是一门让人着迷的学科,它蕴含着无尽的美。
语文的美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文字的美、词语的美、句子的美、篇章的美以及语言的美感。
通过对语文之美的发现,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语文之美,也可以更好地欣赏和运用语文之美。
文字的美是语文之美的重要方面之一。
文字是语文的基本元素,不同的文字有着不同的形态和结构,每一个文字都有着独特的美感。
在汉字中,有许多具有优美形态的文字,如“云”、“霞”、“韵”等,它们的笔画流畅,结构优美,散发出一种天然的美感。
文字的美还体现在它们的意义和内涵上,许多文字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的象征意义,如“禅”、“道”、“逍遥”等,这些文字背后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和情感,从而赋予了它们更深刻的美感。
词语的美也是语文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它们的美感主要体现在音韵的美、寓意的美和表现力的美。
在汉语中,有很多具有优美音韵的词语,如“风清月朗”、“松柏与竹”、“鸿雁凌云”等,它们的音韵优美动听,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许多词语还有着丰富的寓意,如“春风满意”、“万水千山”等,这些词语既可以表达特定的情感和意境,又可以寄托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一些词语还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能够生动地描绘事物的形象和情感,如“气吞山河”、“水凝冰结”等,这些词语的美感主要体现在它们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感情表达上。
语文之美的发现是一项繁重而神圣的任务。
通过对文字、词语、句子、篇章和语言的美感的深度发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语文之美,从而提高我们的语文学习和应用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应该不断发现语文之美,在语文应用中,我们应该不断运用语文之美,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能力更上一层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逝者如斯夫,不பைடு நூலகம்昼夜。”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爱上语文吧,在语文的源头,有天 光云影,有清泠活水。“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能不爱上语文?
自然之美在文人的笔下熠熠生辉!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 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 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 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 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 列,形态万千… …
----《桂林山水甲天下》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 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 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 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 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发 现 语 文 之 美
语文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心灵的愉悦,她 明亮我们的眼睛,丰富我们的情感,陶冶我 们的情操。有了语文,才会让人们感受到神 奇万态的漓江之水,磷峋怪诞的黄山奇石, 感受阳光的温暖,风的清凉。佩服诸葛亮的 足智多谋,屈原的爱国,李白的狂放。
一、景之美
北国风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大漠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江南风貌:“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 箫。” 洞庭气象:“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如果这个世界缺少文字表述,人与人之 间将会增加更多的隔膜与障碍。一份藏在心 底的情感如果不借助文字表达,很多的感情 都会黯然失色 。
三、思之美
思考的智慧是语文更深层次上魅力。有了 这些思考,生命就会变得更睿智,更明朗。
---《荷塘月色》
自然之美,插上文学的翅膀, 美不胜收!
二、情之美
亲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普通的场景,真挚的语言怎能不拨动人们 的心弦,唤起普天下儿女们对母亲的亲切思 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