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精华课件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PPT课件

这九条,其中第一条“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和第九 条“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 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 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 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 的展开。
3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 及其主要内容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3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 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3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3.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14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 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 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 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八个字,有两层基本含义:
2.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 党的八大指出: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
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 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 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 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无产阶 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 道路的矛盾,仍然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一节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是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写作的《乌托邦》一书。
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二、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一)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二)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作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日载入史册。
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一)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列宁的《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被人们称为“政治遗嘱”的文章和书信中,对十月革命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构想。
这些思想主要包括:用合作社的形式将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大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进行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努力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维护党的团结,特别是党中央领导核心的团结等。
建设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
这种模式在当时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
这种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苏联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6第六章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及其历史缺陷是什么?★如何理解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及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圣西门。
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理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因为: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只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第六章 (1)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社会科学领域的深刻革命, 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历史局限性
不认识资本主义雇佣奴隶制的本质,不了解资本主义 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他们从抽象的“人类理性”出发, 来解释历史发展。 不懂得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未能找 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
(2)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和局限性
贡献: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思想
资料,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局限性:带有虚幻和空想的性质。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
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 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 道路。
(3)马、恩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2、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924年列宁去世后俄共(布)面临着一 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是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 还是回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这个重大问 题,当时党内出现了分歧和争论,同时又参 杂了个人权力之争。 这场争论的实质涉及到: 从战时共产主 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转变
斯大林战胜党内反对派后,随即发动了高速工业 化运动;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运动,完全改变了新 经济政策的道路,形成了所谓的“斯大林模式”,即苏 联社会主义模式。
(2)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
从理论上说,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
马原第六章PPT课件

1524年领导德意志农民 战争,失败后被处死。
.
19
☆没收教会、诸侯、僧侣的财产,取消一切 徭役、地租、捐税、特权以及财富不均, 消灭私有制和剥削。
☆实行一切财富共同占有,产品平均分配。
☆一切权力交给民众,废除一切国家官僚。 人民通过民主选举参与国家管理。政府官 员必须接受人民监督,不能擅用职权。
☆生活安逸,没有纷争。
☆永远不会衰老,活了很久后,死亡才降临, 死后变成幽灵,成为后代的保护神 。
.
8
“唉,假如我不是生在现今第五代的话, 那 该多好啊!因为现在正是黑铁的世纪。这些人完 全堕落了。神不断地给他们增添新的烦恼,而最 大的烦恼却是他们自己带来的。父亲不爱儿子, 儿子仇视父亲,主人不愿款待他们的朋友,朋友 之间也互相憎恨。从前美满和尊严女神还常来地 上,如今也伤心地用白袍裹住美丽的身体,回到 永恒的神世界去了。留给人类的只有悲惨,而且 这种悲惨的状况却看不到尽头。”
败。1797年5月27日
被处死。
.
29
☆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类本是平等的,私有 制是造成人间不平等的总根源。
☆主张通过暴力方式推翻剥削制度,建立革 命专政,消灭私有制,最终形成财产公有、 共同劳动和平均分配的“平等共和国”。
☆平等共和国:平等自由,财产公有,计划 经济,使用机器,绝对平均分配。
.
30
21
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观
时代背景: 18世纪启蒙运动的发展使法国成为欧 洲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中心。
.
22
(法)梅叶
Jean Meslier (1664-1729)
唯物论和无神论者 早期启蒙思想家
“我从来不是一个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精华课件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第二六阶章段:18世社纪会(主工义场社手会工的业)发空展及想其平规均律社会主 义
代表人物 : 摩来里(1720-1780)法国杰出 思想家 ,代表作是《自然法典》; 马布利(1709-1785)法国著名 的政治家、理论家、历史学家, 代表作是《论法律或法律的原则》。
马 布利
1921年春天—1924年,由战 时共产主义转为新经济政 策时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1)1917年11月——1918年上半年: 巩固苏维埃政权,制订向社会主义过渡初步计划 的时期
十月革命后,列宁制定了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初计划,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法和途径, 进行了“直接过渡”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2.列宁对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
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 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
市场发展经济; 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 加强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 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措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经认为,在特 定情况下,社会主义可能以和平方式实现。但 和平过渡只是“革命史上极为罕见的机会”。
但至今尚无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实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3、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同时革命”论 19世纪中期,通过对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和阶级 矛盾状况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明确指 出:“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是国际的事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课件

19世纪初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三 :欧文
欧文设计的理想社会是“新和谐劳动公社联合体”。
公社的最高权力归全体社员大会,一切重大问题由社员
大会讨论决定。公社的组织领导和管理机构是公社总理
事会,另外还有各种专业委员会,这些委员会由全体社
员民主选举产生,公社没有警察、法庭、监狱和军队。 欧文曾散尽家资在世界各地搞 “公社”,但均以失败告终。同 时也宣告以“乌托邦”为代表的 空想社会主义是没有出路的。
媚的美丽太阳城。康帕内拉提出空想共产主义的
体系,是嗣后很多空想社会主义体系的雏形, 这是一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
托马斯〃闵采尔(1490- 1525)
德国宗教改革的激进派领袖,也是德
国农民战争的领袖。
闵采尔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是“千年
太平天国”,在这个社会中,财产公
有,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产品实行 共同分配。社会最高的组织形式是公 社。管理机构是议会,这是由社员共 同选举的。实现这个社会的道路是阶
4.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 社会经济条件: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 以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明朗化和激化; ②社会政治条件:无产阶级成为一支独立 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文化条件: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 从空想变为科学
(2)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
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各国究竟采取什么形式,只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 作出决定
攻打巴士底狱
巴黎公社成立
(3)无产阶级革命发生的问题
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 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 交往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

弊端:主要是集中 过多,管得过死, 否定市场的作用, 严重束缚企业和劳 动者的积极性。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
▪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 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 证明了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 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 晶。
▪ 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如匈牙利、民主德国。 如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
(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 苏联模式:
从政治方面,主要 表现为过度集权的 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 苏联模式:
积极作用:曾经促 进了社会主义制度 的巩固和发展,推 动过社会生产力高 速度发展,人民的 生活水平也有提高。
(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 学。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是社会主
义发展中上的再次飞跃。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 最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 苏联模式:
经济上:在发展战 略方面,以高速度 发展国民经济为首 要任务,以重工业 为发展重点,实现 从农业国到工业国 转变。
(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 苏联模式:
经济上:在经济体 制方面,形成了单 一的生产资料公有 制形式,形成了过 度集中的指令性计 划经济模式。
▪ 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经历的三个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 发展到科学;
20世纪初,从理论发展到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
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尖锐批判; 对未来社会主义新制度的天才的描绘; 意识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找不到资本主义灭亡的经济根源; 找不到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 找不到通向理想社会的现实途径。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标志——《共产党宣言》
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 必然胜利的理论; 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理论;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代表人物: 托马斯·莫尔(1478-1535):英国政
治家、思想家,代表作是《关于最完美 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益又 有趣的全书》,简称《乌托邦》。 意大利思想家,代表作是《太阳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主要特点
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以及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 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 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 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 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主要特点
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 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 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有了初 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炼的、禁 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 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 场为原型。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
——马克思
巴黎公社:
1871年3月18日,法国 巴黎的无产阶级举行了武 装起义,推翻了法国资产 阶级统治政府,建立了第 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 黎公社,但仅存71天,失 败了,这是第一次无产阶 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2、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
第一,在理论上,无 产阶级革命有暴力与和 平两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二,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形式。
巴黎公社墙
临时政府军队镇压 彼得格勒群众集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六章
思想家, 代表作是《新社会观》、《人类思
欧
文
想实践中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主要特点
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 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 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 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 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 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 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
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
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圣 西 门
傅 立 叶
欧 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第一六阶章段: 16、社1会7世主纪义社(家会庭的手发工展业及向其工规场律手工业 过渡时期)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第三六阶章段:19世社纪会初主期义(社工会场的手工发业展向及大其机器规工律业转变)
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圣
西
代表人物:
门
圣西门(1760-1825) 法国思想家,代
表作是《论实业制度》;
傅立叶(1772-1837)法国思想家,
傅 立
代表作是《新世界》;
叶
欧文(1771-1858)英国著名的实业家、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在实践中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的 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 1 的发展 32 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
社会主义从理论 到实践的飞跃,是 通过无产阶级革命 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1、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 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 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 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 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马克思主义基原理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 是要彻底消灭一切
阶级和阶级统治 的革命。
1917年,革命中的 布尔什维克示威游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 人谋利益的运动。
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 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为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真实的理论基础 和现实的可能性。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
运行方式、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第二六阶章段:18世社纪会(主工义场社手会工的业)发空展及想其平规均律社会主 义
代表人物 : 摩来里(1720-1780)法国杰出 思想家 ,代表作是《自然法典》; 马布利(1709-1785)法国著名 的政治家、理论家、历史学家, 代表作是《论法律或法律的原则》。
马 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