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14哀郢报告
《大学语文》屈原·哀郢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 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怀王十五年(前30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南、郑 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 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 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 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 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 但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 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
《史记· 屈原列传》载,楚顷襄王立,令尹子兰谗害屈原, 屈原被放江南之野(郢都附近长江以南之地)。《楚世家》又 载顷襄王元年“秦大破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 秦军沿汉水而下,则郢都震动。屈原的被放,也就在此时。
此诗不计乱辞,可分为五层,每层三节。前三层为回忆,第 四层抒发作诗当时的心情,第五层为对造成国家、个人悲剧 之原因的思考。乱辞在情志、结构两方面总括全诗,为第六 层。 诗的开头诗人仰天而问,可谓石破天惊。此下即绘出一 幅巨大的哀鸿图。“仲春”点出正当春荒时节,“东迁”说 明流徙方向,“江夏”指明地域所在。人流、汉水,兼道而 涌,涛声哭声,上干云霄。所以诗中说诗人走出郢都城门之 时腹内如绞。他上船之后仍不忍离去,举起了船桨任船飘荡 着:他要多看一眼郢都!他伤心再没有机会见到国君了。“甲 之鼌(朝)”是诗人起行的具体日期和时辰,九年来从未忘记过 这一天,故特意标出。第一层总写九年前当郢都危亡之时自 己被放时情景。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 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 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 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 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 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 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据《史记· 屈原贾生列 传》记载,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 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国开作业大学语文-第四次形成性考核任务62参考(含答案)

题目:鲁迅答案:鲁迅(1881-1936),本名周樟寿,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其代表作《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在新文学史上都有极大的影响。
题目:《再别康桥》答案:再别康桥作者: 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题目:《哀郢》答案:《哀郢》选自《九章》。
《哀郢》写于公元前?278?年秦破郢都、楚襄东迁、崐百姓离难的日里。
此时,屈原年过半百,已被逐?9载。
诗人将欲返不能、思君难见崐的悲切与百姓罹难、国是日非的哀伤融为一体,凝成这首血泪悲歌。
题目:辛弃疾答案:辛弃疾(1140~1207)号稼轩,山东历城(今济南)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坚决抗金,恢复中原,遭到主和派打击,所提崐建议,均未被采纳,历任闲职多年。
4?2?岁后闲居农村,达?2?0?年之久,抑郁成崐疾而终。
其词作慷慨悲壮,无论是收复失地的爱国呼号,还是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崐对偏安王朝投降政策的揭露、批判,都能扣动人心。
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其崐作品收于《稼轩长短句》中。
辛弃疾空有报国之心,惜无救世之门。
叹岁月蹉跎,崐恐壮志难酬,故借此词《摸鱼儿》以抒悲愤。
题目:莎士比亚答案: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家,人文主义文学杰出代表,他有37部剧作流传下来,其中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亨利四世》以及被誉为四大名著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最为著名,这些作品都以情节的丰富性、语言的生动性而"超越时代”,成为不可企及的戏剧典范。
屈原《哀郢》(完整教案)

2021/10/10
17
五、课文分析
• 皇天之不纯命兮, • 何百姓之震愆? • 民离散而相失兮, • 方仲春而东迁。 •
皇:大。纯:正 常。不纯命:天命失常。 • 震:震动。愆(qiān)罪过,遭罪。震愆:震动恐慌遭罪。 • 方:当,正当。仲春:夏历二月。
• 老天啊你竟这样喜怒无常, • 为什么叫百姓震动惊慌。 • 人民妻离子散啊家破人亡, • 正当仲春二月却要迁逃东方。
“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 立兮,属贞臣而日娭”。 《惜往日》
屈原思想: • 忠、怨、去、死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之尘埃乎。” 《渔父》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离骚》
2021/10/10
12
屈原作品介绍: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 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 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 《卜居》《渔父》各0/10
1
一、楚辞的名称
• 楚辞的三重含义: • (一)楚辞是指历史上战国后期,我国南方
楚地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 (二)楚辞是指伟大的诗人屈原以及后来一
些作家用这种新诗体创作的诗歌。 • (三)楚辞是指把屈原、宋玉等诗人的诗歌
选辑而成的一部诗歌总集。
2021/10/10
2
• “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 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东观余 论 校定楚辞序》
2021/10/10
8
•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 • 又树蕙之百亩。 • 畦留夷与揭车兮, • 杂杜衡与芳芷。 • 冀枝叶之峻茂兮, • 愿竢时乎吾将刈。
屈原哀郢翻译

哀郢屈原皇天[1]之不纯[2]命[3]兮,何百姓之震愆[4]?民离散而相失兮,方[5]仲春[6]而东迁。
去故乡[7]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出国门[8]而轸怀[9]兮,甲之朝[10]吾以行。
发郢都而去闾[11]兮,怊[12]荒忽兮焉极?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
望长楸[13]而太息兮,涕淫淫[14]其若霰[15]。
过夏首[16]而西浮兮,顾龙门[17]而不见。
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18]。
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19]而为客。
凌阳侯[20]之汜滥兮,忽[21]翱翔[22]之焉薄[23]?心■结[24]而不解兮,思蹇产[25]而不释[26]。
将运[27]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去终古[28]之所居兮,今逍遥[29]而来东。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
背夏浦而西思[30]兮,哀故都之日远。
登大坟[31]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哀州土之平乐[32]兮,悲[33]江介[34]之遗风。
当[35]陵阳[36]之焉至兮,淼[37]南渡之焉如[38]?曾不知夏[39]之为丘兮,孰[40]两东门[41]之可芜?心不怡[42]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
唯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忽若[43]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
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44]而含戚[45]。
外承欢之汋约[46]兮,谌[47]荏弱[48]而难持[49]。
忠湛湛[50]而愿进[51]兮,妒被离[52]而鄣[53]之。
尧舜之抗行[54]兮,瞭[55]杳杳而薄天。
众谗[56]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57]之伪名[58]。
憎[59]愠惀[60]之修美[61]兮,好夫人之忼[62]慨。
众[63]踥蹀[64]而日进[65]兮,美超远[66]而逾迈[67]。
乱曰: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68]。
信[69]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70]?【译文】天道不专反复无常啊,为何使老百姓在动乱中遭殃?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啊,正当仲春二月迁往东方。
大学语文第十一版课后习题答案第六单元

大学语文第十一版课后习题答案第六单元五代史伶官传序(宋·欧阳修)070[思考与练习]一、本文意在以史为鉴,你认为为政者从后唐庄宗李存勖的成败中可以获得何种历史借鉴,应当记取哪些历史教训?作者从后唐庄宗李存勖艰苦创业、统一中原,又骄纵享乐、身死国灭的典型事例中,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提炼出这样一个重要史学观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意思是一个国家政权的兴盛和衰败,主要取决于人事的因素,而不是天命。
这些结论和观点就是为政者应当记取的历史教训。
二、这是欧阳修散文中历代最广为传诵的议论名篇,试就本篇的议论特色与论证方法略作阐析。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强烈感人,最后再辅以《尚书》古训,更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议论特色:夹叙夹议,史论结合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史论结合,如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入“晋上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叙事生动晓畅,论证层层深入,感情深沉浓烈,,语调顿挫多姿,感染力很强。
三、前人认为欧文擅于运骈入散或以散破骈,请你在本文中找出用骈入散、用散破骈的语句,说说作者是如何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用骈入散的语句:“虽曰天命,岂非人事”,“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都是骈句,用在叙事议论的散句中。
用散破骈的语句:“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誓天断发,泣下沾襟”是骈句,“何其衰也”是感叹句,连同后面的疑问句都是散句。
又如:“《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国开电大大学语文(重庆)形考任务二参考答案

对
错
【答案】:对
题目2.关汉卿,元代杂剧家,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最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中国古代戏曲创作最杰出的代表,一九五八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答案】:
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霸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杵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对
错
【答案】:对
题目8.“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中“兹楼”的意思:此楼,指麦城城楼。
对
错
【答案】:对
题目9.“华实蔽野,泰穰盈畴”中“泰破”的意思:此处泛指农作物。
对
错
【答案】:对
题目10.“华实蔽野,泰穰盈畴”中“盈畴”的意思:长满田野。
对
错
【答案】:对
题目11.“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中“穷”的意思:困穷,失意。
题目24.著名的“三吏”、“三别”是哪个作家的作品。
a.杜甫
b.白居易
c.李白
d.元稹
【答案】:杜甫
题目25.“弃我去者,( )。
a.昨日之事不可留
b.今日之事多烦忧
c.昨日之日不可留
d.今日之日多烦忧
【答案】:昨日之日不可留
题目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家,人文主义文学杰出代表是?
a.狄更斯
b.莎士比亚
最新哀郢教案

, 、 。
, “《哀郢》教案一、楚辞介绍1、楚辞“楚辞”在汉代一般被称作“赋” 在文学史上被称作“屈赋”“骚赋”,“楚赋”,“骚 体诗”等名称,是诗人屈原在楚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楚辞”这种诗歌体式,按其名称本义来说,是指楚地歌辞的意思,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它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在语言风格以及声调节拍上都有着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如语言风格上喜用“兮”字,是屈原在吸收民间语言和南方歌谣的形式与韵律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实际上,汉人把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体作品称为“赋” 把楚辞和汉赋混淆起来是不恰当的。
“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国地区的一种新诗体,而“汉赋”却是适应汉代宫廷需 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带韵散文之类的作品。
2、“楚辞”与《诗经》“楚辞”也受到《诗经》的影响,但与《诗经》相比,“楚辞”所表现出来的进步也是 很明显的:(1)《诗经》是我国历史早期的作品,主要属群众性集体创作,有浓厚民歌色彩。
楚辞由屈原创造,是诗人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2)《诗经》多以四字句为定格,篇章比较短,风格比较朴素。
楚辞的篇幅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更富于变化。
(3)《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
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文学,是我国当时南方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二、屈原及其作品1、屈原生平屈原(约前 339——约前 278)姓芈(音米),氏屈,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 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 者,20 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一生在外交上主张联齐抗秦; 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追求圣君贤相的“美政” 力主改革以富国强兵。
屈原的生平详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楚世家》、刘向《新序·节士》。
屈原少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
大学语文14哀郢报告

上使人愁。”
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席慕容《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由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哀郢》中的故乡之思
楚本是在长江中游湘江流域活动的一支民族。 战国初期,楚国扩地千里:北接韩魏宋齐,西有黔中, 巫郡与巴秦为邻,南至苍梧与百粤为邻,东至海滨。 战国诸雄当中,楚版图最大,人口最多,最为富庶。 楚国在江淮一带的南方,气候湿热,多山林湖泽,物 产丰富,风光秀丽。楚文化保留了较多的远古传统, 信神鬼,重祭祀。“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 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舞以乐诸神。”(王逸 《九歌序》)屈原将郢都作为楚文化的中心来崇仰。
《哀郢》实际反映了思乡之痛
姜亮夫曾提出:“亡国之痛”这种说法从题目来 看也讲得通,但不是事实。诗中所谓的离乱,实 际上是楚国的内乱。被逐之后,九年不复,作为 政治家的屈原彻底丧失了回到政治中心的希望。 因此,哀郢之哀,小而言之,是哀叹美好的 政治愿望的失落。远离郢都这个中心,使得自己 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变得遥遥无期,因而愤懑 绝望。哀郢之哀,大而言之,是对楚国前途,楚 文化前景的一种悲哀。
作者介绍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
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楚王同姓贵
族,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因 政治革新计划触犯了贵族保守势力的 利益,因而为同僚谗毁,被怀王疏远, 被两度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兵攻 破楚国郢都,屈原满怀悲愤,自投汨 罗江,以身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