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14哀郢报告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屈原·哀郢

《大学语文》屈原·哀郢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 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怀王十五年(前30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南、郑 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 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 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 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 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 但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 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
《史记· 屈原列传》载,楚顷襄王立,令尹子兰谗害屈原, 屈原被放江南之野(郢都附近长江以南之地)。《楚世家》又 载顷襄王元年“秦大破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 秦军沿汉水而下,则郢都震动。屈原的被放,也就在此时。
此诗不计乱辞,可分为五层,每层三节。前三层为回忆,第 四层抒发作诗当时的心情,第五层为对造成国家、个人悲剧 之原因的思考。乱辞在情志、结构两方面总括全诗,为第六 层。 诗的开头诗人仰天而问,可谓石破天惊。此下即绘出一 幅巨大的哀鸿图。“仲春”点出正当春荒时节,“东迁”说 明流徙方向,“江夏”指明地域所在。人流、汉水,兼道而 涌,涛声哭声,上干云霄。所以诗中说诗人走出郢都城门之 时腹内如绞。他上船之后仍不忍离去,举起了船桨任船飘荡 着:他要多看一眼郢都!他伤心再没有机会见到国君了。“甲 之鼌(朝)”是诗人起行的具体日期和时辰,九年来从未忘记过 这一天,故特意标出。第一层总写九年前当郢都危亡之时自 己被放时情景。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 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 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 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 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 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 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据《史记· 屈原贾生列 传》记载,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 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国开作业大学语文-第四次形成性考核任务62参考(含答案)

国开作业大学语文-第四次形成性考核任务62参考(含答案)

题目:鲁迅答案:鲁迅(1881-1936),本名周樟寿,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其代表作《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在新文学史上都有极大的影响。

题目:《再别康桥》答案:再别康桥作者: 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题目:《哀郢》答案:《哀郢》选自《九章》。

《哀郢》写于公元前?278?年秦破郢都、楚襄东迁、崐百姓离难的日里。

此时,屈原年过半百,已被逐?9载。

诗人将欲返不能、思君难见崐的悲切与百姓罹难、国是日非的哀伤融为一体,凝成这首血泪悲歌。

题目:辛弃疾答案:辛弃疾(1140~1207)号稼轩,山东历城(今济南)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坚决抗金,恢复中原,遭到主和派打击,所提崐建议,均未被采纳,历任闲职多年。

4?2?岁后闲居农村,达?2?0?年之久,抑郁成崐疾而终。

其词作慷慨悲壮,无论是收复失地的爱国呼号,还是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崐对偏安王朝投降政策的揭露、批判,都能扣动人心。

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其崐作品收于《稼轩长短句》中。

辛弃疾空有报国之心,惜无救世之门。

叹岁月蹉跎,崐恐壮志难酬,故借此词《摸鱼儿》以抒悲愤。

题目:莎士比亚答案: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家,人文主义文学杰出代表,他有37部剧作流传下来,其中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亨利四世》以及被誉为四大名著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最为著名,这些作品都以情节的丰富性、语言的生动性而"超越时代”,成为不可企及的戏剧典范。

屈原《哀郢》(完整教案)

屈原《哀郢》(完整教案)
• 哀郢 ,从字义来解,就是哀念郢都。
2021/10/10
17
五、课文分析
• 皇天之不纯命兮, • 何百姓之震愆? • 民离散而相失兮, • 方仲春而东迁。 •
皇:大。纯:正 常。不纯命:天命失常。 • 震:震动。愆(qiān)罪过,遭罪。震愆:震动恐慌遭罪。 • 方:当,正当。仲春:夏历二月。
• 老天啊你竟这样喜怒无常, • 为什么叫百姓震动惊慌。 • 人民妻离子散啊家破人亡, • 正当仲春二月却要迁逃东方。
“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 立兮,属贞臣而日娭”。 《惜往日》
屈原思想: • 忠、怨、去、死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之尘埃乎。” 《渔父》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离骚》
2021/10/10
12
屈原作品介绍: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 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 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 《卜居》《渔父》各0/10
1
一、楚辞的名称
• 楚辞的三重含义: • (一)楚辞是指历史上战国后期,我国南方
楚地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 (二)楚辞是指伟大的诗人屈原以及后来一
些作家用这种新诗体创作的诗歌。 • (三)楚辞是指把屈原、宋玉等诗人的诗歌
选辑而成的一部诗歌总集。
2021/10/10
2
• “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 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东观余 论 校定楚辞序》
2021/10/10
8
•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 • 又树蕙之百亩。 • 畦留夷与揭车兮, • 杂杜衡与芳芷。 • 冀枝叶之峻茂兮, • 愿竢时乎吾将刈。

大学语文第十一版课后习题答案第六单元

大学语文第十一版课后习题答案第六单元

大学语文第十一版课后习题答案第六单元五代史伶官传序(宋·欧阳修)070[思考与练习]一、本文意在以史为鉴,你认为为政者从后唐庄宗李存勖的成败中可以获得何种历史借鉴,应当记取哪些历史教训?作者从后唐庄宗李存勖艰苦创业、统一中原,又骄纵享乐、身死国灭的典型事例中,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提炼出这样一个重要史学观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意思是一个国家政权的兴盛和衰败,主要取决于人事的因素,而不是天命。

这些结论和观点就是为政者应当记取的历史教训。

二、这是欧阳修散文中历代最广为传诵的议论名篇,试就本篇的议论特色与论证方法略作阐析。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强烈感人,最后再辅以《尚书》古训,更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议论特色:夹叙夹议,史论结合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史论结合,如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入“晋上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叙事生动晓畅,论证层层深入,感情深沉浓烈,,语调顿挫多姿,感染力很强。

三、前人认为欧文擅于运骈入散或以散破骈,请你在本文中找出用骈入散、用散破骈的语句,说说作者是如何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用骈入散的语句:“虽曰天命,岂非人事”,“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都是骈句,用在叙事议论的散句中。

用散破骈的语句:“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誓天断发,泣下沾襟”是骈句,“何其衰也”是感叹句,连同后面的疑问句都是散句。

又如:“《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国开电大大学语文(重庆)形考任务二参考答案

国开电大大学语文(重庆)形考任务二参考答案
题目1.托尔斯泰(1828~1910)俄罗斯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全面而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宗教的一切罪恶,成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答案】:对
题目2.关汉卿,元代杂剧家,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最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中国古代戏曲创作最杰出的代表,一九五八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答案】:
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霸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杵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答案】:对
题目8.“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中“兹楼”的意思:此楼,指麦城城楼。


【答案】:对
题目9.“华实蔽野,泰穰盈畴”中“泰破”的意思:此处泛指农作物。


【答案】:对
题目10.“华实蔽野,泰穰盈畴”中“盈畴”的意思:长满田野。


【答案】:对
题目11.“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中“穷”的意思:困穷,失意。
题目24.著名的“三吏”、“三别”是哪个作家的作品。
a.杜甫
b.白居易
c.李白
d.元稹
【答案】:杜甫
题目25.“弃我去者,( )。
a.昨日之事不可留
b.今日之事多烦忧
c.昨日之日不可留
d.今日之日多烦忧
【答案】:昨日之日不可留
题目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家,人文主义文学杰出代表是?
a.狄更斯
b.莎士比亚

最新哀郢教案

最新哀郢教案

, 、 。

, “《哀郢》教案一、楚辞介绍1、楚辞“楚辞”在汉代一般被称作“赋” 在文学史上被称作“屈赋”“骚赋”,“楚赋”,“骚 体诗”等名称,是诗人屈原在楚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楚辞”这种诗歌体式,按其名称本义来说,是指楚地歌辞的意思,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它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在语言风格以及声调节拍上都有着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如语言风格上喜用“兮”字,是屈原在吸收民间语言和南方歌谣的形式与韵律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实际上,汉人把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体作品称为“赋” 把楚辞和汉赋混淆起来是不恰当的。

“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国地区的一种新诗体,而“汉赋”却是适应汉代宫廷需 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带韵散文之类的作品。

2、“楚辞”与《诗经》“楚辞”也受到《诗经》的影响,但与《诗经》相比,“楚辞”所表现出来的进步也是 很明显的:(1)《诗经》是我国历史早期的作品,主要属群众性集体创作,有浓厚民歌色彩。

楚辞由屈原创造,是诗人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2)《诗经》多以四字句为定格,篇章比较短,风格比较朴素。

楚辞的篇幅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更富于变化。

(3)《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

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文学,是我国当时南方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二、屈原及其作品1、屈原生平屈原(约前 339——约前 278)姓芈(音米),氏屈,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 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 者,20 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一生在外交上主张联齐抗秦; 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追求圣君贤相的“美政” 力主改革以富国强兵。

屈原的生平详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楚世家》、刘向《新序·节士》。

屈原少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

哀郢-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哀郢-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哀郢-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能够辨析不同时期的音乐曲风和演奏方式;2.理解并领会古代诗词与音乐的紧密关系,懂得用音乐表现文字情感;3.掌握哀郢乐曲的演奏技巧,能够正确演奏哀郢乐曲;4.锻炼乐器演奏能力,并加强团队协作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2.掌握哀郢乐曲的演奏技巧;3.提高乐器演奏技能和表演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历史资料和乐曲情况,让学生了解哀郢的发展背景和特点;2.演奏法:通过演奏哀郢乐曲,帮助学生掌握演奏技巧和表现音乐情感的能力;3.听评法:播放不同时期的音乐,让学生听并评价其特点和相似之处;4.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的思辨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哀郢的发展背景,告诉学生哀郢作为一种悲凉、忧愤的乐曲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乐曲中蕴含着诗词的情感和歌曲的旋律。

2. 学习课文让学生阅读《哀郢》课文,可以通过朗读或集体诵读的形式来进行,让学生了解诗词和音乐相结合的特点和哀郢之间的联系。

3. 学习哀郢的演奏技巧通过视频或演奏指南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哀郢的乐器、演奏方式和表达情感的技巧,并请专业老师进行演奏指导。

4. 练习哀郢乐曲在掌握演奏技巧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哀郢乐曲的演奏练习,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和配合,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5. 其他相关活动1.通过音乐欣赏和现场观摩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和发展;2.通过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的赏析,让学生了解文学、音乐和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3.开展音乐比赛或音乐会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演奏技能和表演能力。

五、教学评价1.观察演奏情况,评价学生的演奏技巧和表演能力;2.通过课堂小测试和讨论等形式,评价学生对古代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掌握;3.组织学生开展评价活动,让学生相互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资源1.《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下册教材》;2.响乐、吹乐等乐器;3.演奏指南和演奏视频;4.点播系统和多媒体设备;5.欣赏音乐的选集、乐谱和诗词作品。

《哀郢》研究综述

《哀郢》研究综述

《哀郢》研究综述摘要:《哀郢》是《楚辞·九章》里的重要作品,历代以来有关《哀郢》的释读众说纷纭,尤其是写作时间、创作背景、屈原流放行走的路线等问题的说法众多。

关键词:《哀郢》;写作时间;屈原;放流路线一、作者有关《哀郢》作者问题,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道“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①王逸认为《哀郢》的作者是屈原,洪兴祖、蒋骥都从此说。

清末经学家廖季平提出历史上无屈原这个人的存在并且否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真实性②,依廖氏言《哀郢》一文就自然不是屈原的作品了。

他的这种观点引起了学界的极大讨论,廖氏以经学家的眼光看待楚辞,没有严密的论证,这种观点没有任何史料依据。

廖氏忽略了汉代的人有关屈原的证据存在,除了司马迁的记载外,西汉前期有贾谊的《吊屈原赋》、刘向《新序·节士》篇记载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大夫也”③,班固《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④。

大量史料都可以证明历史上是有屈原这个人存在的近代学者朱东润先生没有否定屈原的存在,而是认为《楚辞》的作者另有其人。

朱先生认为《哀郢》篇是西汉淮南王刘安或者他的臣下所作,《哀郢》一篇的主题不是郢都的可哀,而是别离郢都的可哀,郢是淮南国都寿春。

⑤朱东润先生的这一说法虽然具有创新性,但是根据阜阳县双古堆一号出土的汉墓和文献资料的记载,可证明这一观点不可靠。

1977年阜阳县夏侯灶的墓中出土两片汉简《楚辞》,据考证该汉简的时间应在汉文帝十五年前即公元前165年之前。

⑥据《汉书》记载孝文帝八年,淮南王刘长的儿子年皆七、八岁,到文帝十五年时刘安约十四、五岁。

刘安当时他还没有作乱,他和他的门下是不会有有别离淮南国都的可哀的;而且他并没有那么丰富的人生经历,不可能写出有“至今九年而不复”流放经历的《哀郢》,而且刘安入朝所作的《离骚传》是在汉武帝初年,师古曰“传为解说之” ⑦,而不是作《离骚》等篇,所以朱东润的这一说是不正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使人愁。”
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席慕容《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由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哀郢》中的故乡之思
楚本是在长江中游湘江流域活动的一支民族。 战国初期,楚国扩地千里:北接韩魏宋齐,西有黔中, 巫郡与巴秦为邻,南至苍梧与百粤为邻,东至海滨。 战国诸雄当中,楚版图最大,人口最多,最为富庶。 楚国在江淮一带的南方,气候湿热,多山林湖泽,物 产丰富,风光秀丽。楚文化保留了较多的远古传统, 信神鬼,重祭祀。“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 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舞以乐诸神。”(王逸 《九歌序》)屈原将郢都作为楚文化的中心来崇仰。
《哀郢》实际反映了思乡之痛
姜亮夫曾提出:“亡国之痛”这种说法从题目来 看也讲得通,但不是事实。诗中所谓的离乱,实 际上是楚国的内乱。被逐之后,九年不复,作为 政治家的屈原彻底丧失了回到政治中心的希望。 因此,哀郢之哀,小而言之,是哀叹美好的 政治愿望的失落。远离郢都这个中心,使得自己 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变得遥遥无期,因而愤懑 绝望。哀郢之哀,大而言之,是对楚国前途,楚 文化前景的一种悲哀。
作者介绍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
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楚王同姓贵
族,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因 政治革新计划触犯了贵族保守势力的 利益,因而为同僚谗毁,被怀王疏远, 被两度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兵攻 破楚国郢都,屈原满怀悲愤,自投汨 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年表
宣王27年出生,戊寅年。寅月。寅日 怀王元年,16岁,张仪相秦王 六年,21岁,齐楚结盟。 十年,25岁,为王左徒。作《橘颂》 十一年,26岁,楚为纵长,与秦抗争
• 漂泊在江湖:顺风波、凌阳侯、过夏首、从流、下 浮、上洞庭、背夏浦、当陵阳、南渡
同义成分的作用
• 首先避免了简单重复带来的沉闷单调感; • 其次,同义成分在文中的大量使用,使得文字如同 精心编织的锦缎,纹理细致。文章因而细腻低回, 产生缠绵悱恻的美学风格。这种表达方式后来被诗
人杜甫、李商隐、辛弃疾所效仿。
不迁”,“深固难徙”的特性,更是诗人忠于楚
国,热爱乡土的深刻写照。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 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 白,类可任兮。纷氲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阔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 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 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象兮。
《哀郢》的文本结构
文句、意象及情境
《哀郢》的文句疏通
『钦定补绘萧云从离骚经全图』
“上洞庭而下江” 出洞庭湖而顺江东行。
《哀郢》情感表达方式
1、登高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 坟的本义:大的土堆或河堤。
• 《诗经· 周南· 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汝 坟”指汝水的大堤。
• 《礼记· 檀弓》:“古者墓而不坟。” • 《史记· 文帝纪》:“不治坟,欲为省。” • •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坟,墓也。从土,贲声。” 这里的“大坟”指高大的土堆或高高的大堤,登之 可望远。
到了调节节奏的作用。使得楚辞这种不押 韵,不合乐的诗歌产生了内在的韵律感。 (林庚) • 节奏:3-2,3-2
叠音词和连绵词的使用
涕淫淫、忠湛湛、瞭杳杳、惨郁郁、 心婵媛、蹇侘傺、怊荒忽、忽翱翔
叠音词的表达效果
• 《诗经》里面也有大量的叠音词。叠音词的大量使 用,使得语义加强,音声和谐。 • “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 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 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
十二年,东使于齐。秦惠王患之。
十五年,被王疏远,任三闾大夫。 十六年,作《离骚》,秦诈许商於之地六百里。齐楚绝交。
十七年,诈许事败露,攻秦,大败。复启用屈原。出使齐 国。 十八年,秦复亲于楚。 十九年,任三闾大夫。 二十四年,秦厚赂楚,楚往迎妇,背齐而合秦。 二十五年,40岁,秦楚盟于黄棘,至汉北。 屈原避难二十六年,作《抽思》《思美人》 二十八年,秦与三国共伐楚。次年破楚军,取重丘。楚质 太子于秦。 三十年,怀王入秦。秦劫持怀王入咸阳。 顷襄王即位。46岁,作《离骚》。秦大败楚。
顷襄王二年,迁屈原于陵阳。作《远游》。 顷襄王三年,怀王卒于秦。秦楚绝交。 顷襄王六年,秦楚交战,楚求和。 顷襄王七年,楚迎妇于秦。 顷襄王十一年,56岁,作《哀郢》 十二年,作《涉江》 十四年,作《怀沙》 十五年,楚与秦晋、燕伐齐。《渔父》《卜居》 十六年,作《惜往日》,自沉汨罗
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前339
《哀郢》的艺术成就
一、深沉挚烈的乡土情思泽被广远; 二、缠绵悱恻写作风格影响了后来的 杜甫、李商隐、辛弃疾。
乡愁情结
• “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 • 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
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
乡。” • 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 边。” • 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
哀郢
屈 原
战国时期的南国楚地,产生了一种新兴的文学
样式,这就是楚辞。这种新兴的诗体,对当时及后
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当时而言,它在 《诗经》衰微了近两百年之后,以新颖的诗体和独 特的诗风重振诗坛;就中国文学史来看,它开浪漫 主义文学之源,奠定了富于象征的同时长于表现个
体思想感情的浪漫文学的地位。
年)正月十四日。屈原于是年正月十
四诞生于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生 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 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
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
王”。楚国具有统一中国的实力。
文本结构
思考:“哀郢”的感情内涵是什么?
“郢”的历史内涵
• 楚国曾经先后在丹阳和郢建都
3、《庄子· 徐无鬼》中说:“子不闻夫越之流人乎?
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 国中者喜;及期年也,见似人者而喜矣;不亦去人 滋久,思人滋深乎?”这一段讲的是流放之人心境, 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感体验,请谈谈。
4、有人说:乡愁是“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影响下
的产物。就你来看,乡愁是一种负面还是正面的情 绪?
字连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余矣。”——《文心
雕龙· 物色篇》
同义成分的大量使用
• 离开郢都:东迁、就远、流亡、行、去闾、来东、 去终古之所居 • 去故乡、出国门、发郢都、哀故都 • 心里矛盾难舍:容与、望长楸、顾龙门、心婵媛、 心絓结、不解、思蹇产、不释、灵魂之欲归、西思、 心不怡、惨郁郁、蹇侘傺、含慼 • 前路渺茫:怊荒忽、洋洋、眇

• ……
虚词的作用
• 虚词如“而”“兮”“以”“之”,分
布在句首、句中和句尾,有的直接表达
语气,有的作为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
有的作为结构助词。这些词语,使原来 僵直的诗句变得感情外溢,使语气深婉 悠长。
• 尤其是其中的“兮”字,是带有楚地语言 特征的语气词。和《诗经》当中的“兮”
相比,出现频率极高,且在表情之外,起
临水感怀
江湖上的漂泊:去故乡、出国门、发郢都、望长楸、顾龙
门、上洞庭、下江、去终古之所居。
漂泊无依的情感:轸怀、太息、怊恍惚其焉极;心婵媛而 伤怀;洋洋而为客、心挂结而不解;思蹇产而不释、灵 魂欲归、哀故都之日远;心不移之长久兮;忧与忧其相 接;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
1、破败的故都
• 夏之为丘,两东门可芜 2、流离失所的人民 •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3、盼归的诗人 • 哀见君而不再得 • 何须臾而忘反 • 冀一反之何时 • 何日夜而忘之 4、狐、鸟 • 其中,盼归的诗人意象反复出现,营造了 一种缠绵悱恻的抒情氛围。
• 子曰:君子登高必赋。 • 《卫风· 河广》:“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说宋国 很远?踮起脚尖便可以望到啊!)
• 《魏风· 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走到那青 青的山顶,眺望远方的老父亲)
• 王粲《七哀诗》:“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 • 沈约《临高台》:“高台不可望,远望令人愁。” • 杜甫 《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苏轼《念奴轿·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 风流人物。
诗 歌 意 象
语言熔裁
虚词的大量使用 叠音词的反复使用 同义成分的大量使用
虚词的大量使用
•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 兮,方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鼂吾以行。 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 楫齐扬以容与 兮,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 霰。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心婵媛而伤怀 兮,眇不知其所蹠。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凌阳侯之汜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心絓结而不解兮, 思蹇产而不释。
约八百年。
• 自公元前704年至公元前278年 秦灭楚,历时411年,楚共有 二十个帝王在此即位。 • 郢都是发展到高峰时期的楚文 化象征。
《哀郢》不是一种“黍离”之悲
• 一般认为,《哀郢》的成书时 间是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 起攻克郢都以后。所谓“哀 郢”,一般人认为是哀悼郢都 沦亡的意思。
• 清人王夫之《楚辞通释》说: “哀郢都之弃捐,宗社之丘墟, 人民之离散,顷襄王之不能效
《哀郢》情感表达方式
2、临水感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