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第五篇第9章)

合集下载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课后答案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课后答案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课后答案【篇一:产业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ss=txt>1.共同成本手册与多产品定价公式。

:前者保证价格基准的同一性,后者可以给不同型号的产品定价2交货定价:指支付的价格等于指定位置的价格加上该位置到客户位置的运费3零售价格维持:是指销售商给零售商规定的销售产品价格的下线。

4最惠国待遇条款:销售商不会以更低的价格销售给其他人5.竞争一致条款:厂商承诺与竞争对手的价格一致。

6分割市场与固定市场份额:分配给每一个厂商一定的购买者或地区。

2. 形成及维持合谋的因素有哪些?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越高越容易形成合谋,企业成本:企业成本之间的差异增大了合谋的难度。

多市场接触:多市场竞争容易维持合谋。

信息的非对称性:信息不对称是达成合谋困难。

需求弹性,需求弹性小有利于合谋。

产品同质:产品同质时达成合谋容易。

行业协会:提供了信息交换平台。

订单性质:大额订单有很强的背叛激励。

5.经济全球化对市场结构变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经济全球化与市场集中度:1.经济全球化提高了市场集中度市场规模扩大加速企业扩张,导致市场集中度提高2.经济全球化降低了市场集中度。

经济全球化促使国际分工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市场集中度降低。

二:1.提高了进入壁垒,市场规模与企业规模扩张,必然提高行业的进入壁垒。

2.降低了进入壁垒。

专业化分工深化,柔性生产方式,技术革新,金融市场全球化降低了进入壁垒。

三。

提高了产品差异化。

经济全球化导致竞争加剧,提高了产品差异化。

1.简述价格歧视的条件和类型。

条件:1.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市场势力2.企业必须了解或者能够推断消费者的购买意愿3.企业必须能够阻止或限制转卖行为。

类型: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企业向每个消费者索取其愿意为单位产品支付的最高价格,从而获取了全部消费者剩余。

二级价格歧视:也称为非线性定价。

企业通过诱导消费者在企业提供的不同消费组合之间选择来实行价格歧视。

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对同一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收取不同的价格,或者对不同的人收取不同的价格。

产业经济学分析方法

产业经济学分析方法

产业经济学分析方法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产业发展规律和经济增长的学科,它遵循一套科学的分析方法来解析不同产业的运作原理、市场竞争和经济效益。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产业经济学分析的方法,并说明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产业经济学分析的第一个方法是产业链分析。

产业链是指一系列互相关联的生产和交易活动,从原材料到制造再到分销和销售。

通过产业链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环节的关系与互动,揭示出产业运行的内在规律。

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产业链中的瓶颈环节和潜在机会,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优化产业布局和提升竞争力的策略建议。

其次,产业经济学分析的另一个方法是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是指将一定的价值通过各个环节的加工和转化最终呈现给消费者的过程。

通过价值链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环节的附加值和利润分配,揭示出产业中价值创造和价值分享的机制。

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价值链中的利润点和利润空间,为企业提供提升附加值和利润的战略方向。

另外,产业经济学分析的第三个方法是供需分析。

供需关系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通过供需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情况和需求情况,揭示出市场竞争和产品定价的规律。

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市场变化和趋势,为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和供给侧改革提供决策支持。

此外,产业经济学分析的第四个方法是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存在的市场主体数量、产品差异、市场管制和进入门槛等因素。

通过市场结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市场的竞争程度和行业市场份额的分布情况,揭示出市场竞争的强度和市场行为的特点。

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市场潜力和竞争优势,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和企业选择市场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最后,产业经济学分析的第五个方法是风险评估分析。

风险评估是指对产业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评估和分析。

通过风险评估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揭示出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制定风险管理措施和应对策略,为政府和企业防范风险和应对危机提供决策支持。

产业经济学产业发展理论PPT课件

产业经济学产业发展理论PPT课件
第3页/共99页
❖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这两个概念之间虽然有着根本的区别,然而 它们之间也有着很强的联系。 ❖ 一般而言,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 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 ❖ 但是经济增长不一定必然带来经济发展。
第4页/共99页
第9页/共99页
3. “夕阳”产业(或衰退产业)
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处于衰退期的产业称为 “夕阳”产业(或衰退产业)。特点是其市场需求逐渐萎缩,发展速度开始 变为负数,并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续下降。发达国家对 “夕阳”产业(或衰退产业)一般采取两种措施:一是进行产业转移,将其 转移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去,通过开辟新市场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二是对 其进行高新技术改造,通过提升其技术含量来创造新的需求,使其“焕 发青春”,再次走向发展。
第12页/共99页
刘易斯将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由于工业资 本不多,无力吸收全部剩余劳动力,因此无论对劳动力的需求如何扩大, 总能在不变的低工资水平上源源不断地得到劳动力供给。这样,工业总 产值中利润部分的增长速度将大大超过工资部分增长的速度,于是出现 一个资本加速积累和迅速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长时期,直至剩余劳 动力被吸纳完毕。此后,经济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由于劳 动力也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是稀缺的,而不再是无限供给的,因此工资 水平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利益等开始在两个部门 之间以及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进行分配。
最后,罗斯托认为,主导部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的发展阶 段和条件不断演变的。正是主导部门的这种不断更替,推动了经济增长和发展 阶段的变迁。促使主导部门不断更替的原因,除了人的欲望不断变化外,主要 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新技术的不断采用,因此,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 泉。

产业经济学推荐教科书

产业经济学推荐教科书

《产业经济学》推荐教科书一、苏东水:产业经济学此教科书是内容比较全面、系统,各大专院校采用较多的教材。

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案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经济学、管理学门类专业基础课程系列教材之一。

本书根植于东方管理文化与现实产业发展的实践,围绕如何实现产业资源的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和合理利用这一中心,按照企业、市场和政府三条主线逐层展开,既同国际接轨又与实践结合。

除论述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外,还适应中国特色和经济全球化对产业经济理论的要求,论述了东方管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的产业经济思想,吸收、体现世界产业经济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精华。

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在广大读者广泛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修改,补充形成了新的专著。

目录第一篇总论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第一节产业的含义与分类一、产业的含义二、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三、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第二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产业经济学二、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三、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第三节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一、研究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意义二、研究产业经济学的实践意义三、研究产业经济学的现实意义第四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二、产业经济学的具体研究方法第五节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中国产业经济学的思想渊源二、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三、管理文化对产业经济的作用第二篇产业组织第二章理论演变第一节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一、产业组织的定义二、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三、“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第二节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二、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第三节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一、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二、可竞争市场理论三、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奥地利学派四、博弈论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应用第三章企业第一节西方观点:什么是企业一、新古典企业理论二、现代企业理论第二节东方观点:什么是企业一、东方人本主义企业理论二、东方企业的特点三、中国当代企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企业在产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企业的地位二、企业的作用第四章市场第一节市场结构一、市场结构的含义和基本类型二、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第二节市场行为一、市场行为的定义二、市场竞争行为三、市场协调行为第三节市场绩效一、市场绩效的定义二、绩效指标三、市场绩效的综合评价第四节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第五章竞争第一节静态竞争策略一、产量决策古诺模型二、价格决策一一伯特兰德模型三、产品决策一一豪泰林模型第二节动态竞争策略一、产量领先策略一一斯坦克尔伯格模型、长期竞争策略一一无限次重复古诺模型三、M尔格罗姆一罗伯兹垄断限价模型第三节竞争的人为为人观第三篇产业结构第六章理论发展第七章关联第八章优化第四篇产业管理第十章产业政策第十一章政策类型第十二章产业规制第十三章行业管理第五篇产业发展第十四章产业发展理论第十五章中国产业发展展望二、芮明杰:产业经济学此教材是复旦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核心课程教材。

产业经济学之静态竞争策略

产业经济学之静态竞争策略

二、现代经济学与博弈论
• 价格理论有两个基本假定,即:第一, 市场参与人的数量足够多,从而市场是 竞争性的;第二,参与人之间不存在信 息不对称问题。
•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两个假设在许多 情况下是不能被满足的,特别是在寡头
垄断的市场上。寻求竞争与合作良性动
态均衡效果的对策-博弈-始终伴随着
决策者。
两博弈方的得益: u1=q1p(Q)-c1q1=q1[8-(q1+q2)]-2q1=6q1-q1q2-q21 u2=q2p(Q)-c2q2=q2[8-(q1+q2)]-2q2 =6q2-q1q2-q22
模型的规范数学表示及其解法:
mqa1xu1(q1,q2)=mqa1 x(6q1-q1q2-q12)
表5-2 囚徒困境
囚犯B 囚犯A
坦白
坦白
-8 -8
抵赖 -10
抵赖
-10 0
-1 -1
纳什均衡
1、占优策略均衡 • 一般来说,由于每个参与人的得益是博弈中所有参
与人的策略的函数,因此每个参与人的最优策略选 择依赖于所有其他参与人的策略选择。但在一些特 殊的博弈中,一个参与人的最优策略可能可以不依 赖于其他参与人的策略选择 • 不论其他参与人选择什么策略,他的最优策略是唯 一的,这样的最优策略被称为“占优策略”。 • 如果一个博弈中,某个参与人有占优策略,那么该 参与人的其他可选择策略就被称为“劣策略”。
• 纳什均衡达成时,并不意味着博弈双方都处于不动的状态,在
顺序博弈中这个均衡是在博弈者连续的动作与反应中达成的。
纳什均衡也不意味着博弈双方达到了一个整体的最优状态,以
下的囚徒困境就是一个例子
• 纳什均衡的经典案例“囚徒困境”
• 警察抓住了两个罪犯,但是警察局却缺乏足够的 证据指证他们所犯的罪行。如果罪犯中至少有一 人供认犯罪,就能确认罪名成立。为了得到所需 的口供,警察将这两名罪犯分别关押防止他们串 供或结成攻守同盟,并分别跟他们讲清了他们的 处境和面临的选择:如果他们两人都拒不认罪, 则他们会被以较轻的妨碍公务罪各判l年徒刑;如 果两人中有一人坦白认罪,则坦白者立即释放而另 一人将重判10年徒刑;如果两人都坦白认罪,则 他们将被各判8年监禁,问两个罪犯会如何选择 (即是坦白还是抵赖)

《产业经济学》第五章--(博弈1)讲解

《产业经济学》第五章--(博弈1)讲解

在上述“囚徒困境”的例子中,每个囚徒 都有两种可选择的策略:坦白或抵赖。显然不 论同伙选择什么策略,每个囚徒的最优策略是 “坦白”。如果一个博弈中,某个参与人有占 优策略,那么该参与人的其他可选择策略就被 称为“劣策略”。
在一个博弈里,如果所有参与人都有占优 策略存在,那么占优策略均衡是可以预测到的 唯一的均衡,因为没有一个理性的参与人选择 劣策略。所以在“囚徒困境”博弈里,“坦白、 坦白”是占优策略均衡。
第五章 博弈
第一节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与应用
一、博弈论的定义 博弈论,英文为Game theory,是研究相互依赖、相 互影响的决策主体的理性决策行为以及这些决策的均衡 结果的理论。一些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决策行为及其 结果的组合称为博弈。 博弈论研究的是存在相互外部效应条件下的主体的 决策问题。
在寡头垄断的市场上,只有少数几家厂商 在相互竞争,寡头们面对的市场环境或者说竞 争对手的行为将随着他们本身的决策行为而变 动,即寡头们的决策是相互作用的,每个企业 的得益和利润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决策,也取决 于其他厂商的决策。寡头厂商之间可能有激烈 的竞争,这些竞争涉及价格、产量、广告、投 资等许多方面的决策,在分析寡头垄断市场中 的企业决策行为时,就必须把各种决策者之间 的策略相互作用纳入到经济模型中,这就是一 种博弈分析。
1.从行动的先后次序来划分,博弈可以分为静态博 弈和动态博弈。静态博弈指在博弈中,参与人同时选择行 动或虽非同时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 体行动;动态博弈指的是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 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的博弈。
2.从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各种特征信息 的获得差异来划分,博弈可分为完全信息博弈 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完全信息博弈指的是每一 个参与人对所有其他参与人的特征,如策略集 合及得益函数都有准确完备的知识;否则就是 不完全信息博弈。

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

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
第二章 理论演变
继梅森的研究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将有效竞争 的标准从二分法扩展为三分法,即市场结构标准、 市场行为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并采用三分法概 括了判断有效竞争的标准。 虽然关于有效竞争标准的研究仍存在不少缺陷, 但是这一研究至少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不再 将不现实的完全竞争作为理想的追求模式和政策 制定的出发点;第二,注意从不同的方面提供判 断具体的有效竞争状况标准,使理论研究和政策 制定有了坚实的基础;第三,这一标准体系有利 于从不同角度对竞争是否有效进行更加全面的分 析判断。
第二章 理论演变
帕累托最优状态: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市场供求所形成的均衡 价格,能够引导社会资源实现有效配置,使任何两 种产品对于任何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 任何两种生产要素对任何两种产品生产的技术替代 率都相等,从而达到任何资源的再配置都已不可能 在不使任何人的处境变坏的同时,使一些人的处境 变好。这就是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第二章 理论演变
在完全可竞争市场中,由于沉没成本为零,因此 潜在的进入者为了追求利润会迅速地进入任何一 个具有高额利润的部门,并能够在现存企业对进 入作出反应前无摩擦地快速撤出,而且并不因此 耗费特别的成本。这种进入形式通常被称为“打 了就跑”策略(Hit and run entry)。 潜在竞争压力的存在迫使现存企业无论处在何种 市场结构形态中都只能遵循可维持定价原则,而 完全可竞争市场的均衡,就是在现存企业的价格 和市场地位的可持续 (Sustainable) 条件下达到的。 这时,有效率的产业组织成为一种内生的结果。
第二章 理论演变
第二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 二、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第二章 理论演变
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

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

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

产业经济学纲要课程介绍: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学(国外)Industrial Organization,在国际上是相对独立的应用经济学学科。

在西方国家产业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产业组织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产业经济学又称产业组织学,在国际惯例中,产业经济学等同于“产业组织学”。

产业经济学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1970代表人物:贝恩、梅森代表著作:贝恩1959年发表的《产业组织论》。

它是第一本系统论述产业经济学的著作。

主要研究:第二阶段:1970—今代表人物:泰勒尔代表著作:泰勒尔1988年《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我国的情况: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缺乏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系统研究,但由于在经济建设中我们仍然遇到与产业组织有关的问题需加以解决。

因此,经济学界还是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对产业组织问题进行过一些分析和研究,如对工业经济领域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与协作问题的研究,以及对工业生产的联合化和集中化等问题所进行的研究。

进入6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开始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研究分析工业托拉斯的优点(李必强,1968)。

但由于这些研究仍然是在传统范式下进行的,其研究的出发点只是如何通过计划来引导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因而这些研究均未对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马歇尔冲突”作理论上的分析。

1978年以后,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进入一个引进与研究范式初步转换的时期,在整个80年代,从研究的理论视角和范式看,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双重性:一方面传统的范式和在传统范式影响下进行讨论的问题仍然得以继续;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学术交流的展开,一部分学者已开始尝试运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范式对我国产业组织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一些大学也开设了产业经济学课程。

1990年我国对学科专业门类作了调整,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大类中应用经济学这个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第一次位列其中,在学科设置上初步与国际惯例接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