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多世界解释的哲学审视
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对现实的新认识

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对现实的新认识量子力学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物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描述微观世界中的实验现象时展现出了非常奇特的特征。
除了物理学领域的重大突破之外,量子力学也引发了哲学思考,对我们对于现实的认知带来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探讨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对现实的新认识,并从波粒二象性、超越性、测量问题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的奇特性质量子力学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现象就是波粒二象性。
根据实验观察,微观粒子既可以表现出波动性质,又可以表现出粒子性质。
这意味着在测量微观粒子之前,我们无法确定其具体的位置和动量,而只能得到一定的概率分布。
这一特征挑战了我们传统的经典物理观念,也使得我们对于物质的认知产生了新的思考。
波粒二象性的存在给了我们重新审视现实的机会。
它揭示了微观粒子世界的一种不确定性,也让我们反思宏观世界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奇特性质。
或许,我们对于宏观世界中的事物的认识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确定和完整,而是存在着更多的未知和可能性。
二、超越性:量子纠缠的神奇现象超越性是量子力学中另一个引人关注的特点。
当两个或更多的微观粒子处于纠缠状态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会瞬间传递信息,无论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这种超越于空间和时间限制的现象让人难以理解,也很难与我们对于现实的直观认知相符合。
超越性的存在给我们带来了对于现实本质的挑战和重新思考。
如果微观粒子之间的纠缠状态可以瞬间传递信息,那么宏观世界中的事物之间是否也存在某种联系?或许,我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和了解还远远不够,存在着更为深邃的联系和规律,这需要我们通过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来进行探索。
三、测量问题:观察者的角色与观测效应测量问题是量子力学中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根据测量过程中的观察效应,在测量微观粒子的位置或动量时,观察者的存在和主动干预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这一现象引发了对于客观性和观察的关系的思考。
测量问题的存在让我们意识到观察者在量子世界中的重要性,也挑战了我们对于客观实在的认识。
经验与理性在量子诠释中的嬗变关于量子力学多世界解释的哲学审视的进一步阐释

第29卷,第1期科学技术哲学研究Vol.29No.1 2012年2月Studie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eb.,2012经验与理性:在量子诠释中的嬗变———关于《量子力学多世界解释的哲学审视》的进一步阐释贺天平,卫江(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太原030006)摘要:量子力学是20世纪非常重要且成功的物理学理论,导致了经验的支配地位的衰弱,量子力学诠释的演化凸显了理性的作用和价值。
通过对量子测量诠释中经验和理性嬗变的分析,为二者最终完美融合找到了一个对话平台,多世界解释将成为量子力学哲学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多世界解释;经验;理性中图分类号:N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062(2012)01-0021-06量子力学是20世纪非常重要且成功的物理学理论,引发了物理学的伟大革命,颠覆了300多年来经典物理学的统治地位,动摇了传统物理学家的世界观。
然而,伴随量子力学始末的测量难题一直是物理学家和科学哲学家挥之不去的“梦魇”和“灾难”。
为了排除测量难题所带来的困惑,物理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求着合理的方案。
根据埃里则的研究表明,截止2005年有影响的量子力学诠释至少有13种之多[1],但却没有一种诠释有足够的影响力和说服力能够成为量子力学测量难题的终极答案,因而对量子力学各种诠释进行梳理,挖掘出其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经验和理性的发展脉络,便显得十分重要。
经验与理性始终是科学发展中的一对孪生概念,二者在科学哲学中也经历了长期的角逐。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的拙文《量子力学多世界解释的哲学审视》的进一步阐释,本文认为测量难题的发展实质上也是经验与理性反复检验的过程。
一经验在量子力学中地位的衰弱经验在科学哲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正统科学哲学学派逻辑经验主义那里,经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判断认知有无意义的唯一手段;批判理性主义同样重视经验的作用,只有可以被经验证伪的理论才是科学的理论。
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与解释

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与解释引言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微观粒子的行为和相互作用。
然而,尽管量子力学在科学界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和验证,但它的哲学思考和解释仍然存在许多争议和困惑。
本文将探讨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与解释,并试图解答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不确定性原理、波粒二象性、量子纠缠和量子跃迁等。
其中,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出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无法同时准确地确定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这与经典物理学中的确定性原理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发了对现实的本质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思考。
哲学思考:观察者的角色量子力学中的观察者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思考点。
根据哥本哈根解释,观察者的存在对于量子系统的测量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换句话说,观察者的意识和行为会导致量子系统的状态塌缩,从而产生确定的测量结果。
这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意识、观察者和现实之间关系的争论。
有人认为观察者的存在是量子力学的局限性,而另一些人则主张观察者是量子力学的一部分,意识与物理世界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解释:多世界诠释对于量子力学的解释,多世界诠释是一种备受争议的观点。
根据多世界诠释,当量子系统发生塌缩时,宇宙会分裂成多个平行世界,每个世界都对应着可能的测量结果。
这种观点认为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是由于我们只能感知到自己所处的一个世界,而不是整个宇宙。
多世界诠释提供了一种对量子力学的统一解释,但也引发了对于“世界”的定义和存在的讨论。
哲学思考:测量问题测量问题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难题。
根据量子力学的数学表达,当一个量子系统处于叠加态时,测量结果会塌缩为一个确定的值。
然而,具体的测量结果却是随机的,无法通过任何已知的物理规律来预测。
这引发了对于测量过程的本质和测量结果的起源的思考。
一种解释是,测量结果的随机性是由于量子系统与测量仪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
但这种解释并没有完全解决测量问题,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量子力学的多世界理论解释

量子力学的多世界理论解释量子力学是一门研究微观粒子行为的物理学分支,它描述了微观领域中最基本的物质结构和相互作用规律。
尽管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础已经建立了数十年,但它仍然充满了神秘和解释困难。
其中,多世界理论是一种解释量子力学中测量结果的有趣而备受争议的方法。
多世界理论,又称多重宇宙理论,是由物理学家休·爱弗特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量子力学解释。
这一理论主张,当我们进行一个量子实验并观测到一个结果时,宇宙会在此刻分裂成多个并行的宇宙,每个宇宙代表一个可能的测量结果。
在每个分裂的宇宙中,不同的结果都同时发生,只是我们的观测使得我们只能意识到其中一个宇宙的存在。
多世界理论的关键概念是量子态超导(superposition)和量子纠缠(entanglement)。
在量子力学中,微观粒子可以处于多个状态的叠加态,而不仅仅是确定的某一个状态。
例如,在一个双缝干涉实验中,粒子可以通过两个缝隙同时穿过,形成干涉图案。
在经典世界观念下,我们认为粒子只会通过其中一个缝隙,但在量子力学中,两种可能性同时存在。
多世界理论认为,在量子态超导的情况下,每个可能的状态都对应着宇宙的分裂和存在。
量子纠缠是多世界理论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当两个或多个粒子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作用时,它们将处于纠缠态,并不能被分开描述。
纠缠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改变将立即影响到另一个粒子的状态,即使它们之间相隔很远。
多世界理论认为,当我们观察到粒子的状态改变时,宇宙将分裂成多个宇宙,每个宇宙对应于不同的结果。
多世界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所有可能性都同时存在,并且宇宙在每个分裂的宇宙中都会按照不同的结果演进。
因此,每个结果都并不是概率性的出现,而是绝对地发生在不同的宇宙中。
这种观点解决了量子力学中的一些矛盾和难题,如著名的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猫被置于一个既有毒气体释放机制又没有释放气体的铅板下,根据量子力学的推断,猫处于一个既死又活的叠加态。
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引言:量子力学作为一门探索微观粒子行为的学科,运用数学模型描述了微观世界中诸多奇特现象,同时也引发了对物质与意识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
本文将探讨量子力学与哲学的交叉领域,探索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一、物质的本质:粒子与场在传统的物质观念中,物质被视作由粒子组成的实体。
然而,量子力学的发展揭示了物质的另一层面。
根据波粒二象性理论,粒子既表现为粒子性,也呈现出波动性。
量子力学的数学描述采用了波函数,揭示了微观粒子的概率性质。
此外,量子场论也指出,物质并不仅仅是由离散的粒子构成,还可以被视作一个连续的场。
这种对物质本质的新理解挑战了传统的物质观念,使我们重新审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二、观察者效应与意识参与观察者效应是量子力学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即观测行为本身会影响到被观测系统的状态。
这一现象引发了对意识是否对物质起作用的思考。
一些学者认为,观察者的意识参与导致了观察结果的变化,进而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例如,著名的双缝实验中,当实验者知道实验是单粒子通过时,粒子表现出粒子性;而当实验者不知道实验是单粒子通过还是波通过时,粒子表现出波动性。
这似乎表明认知意识对物质行为有影响。
三、超越空间与时间:信息的非局域性量子力学揭示了超越传统空间和时间观念的现象。
量子纠缠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即在一对纠缠粒子中,当一个粒子的状态发生改变时,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会立即改变,无论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这种非局域性的现象提出了一个问题:意识是否能在无限远的地方产生影响力?某些学者提出了“超越空间和时间的普遍意识”理论,认为意识可能与量子纠缠具有某种关联,可以实现超越空间和时间的信息传递。
四、综合观点:物质与意识的交互作用总结以上讨论,量子力学揭示了物质的奇特性质,并启发了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哲学思考。
有人倾向于认为意识是一种独立于物质的存在,可以对物质产生影响;而另一些学者则主张物质与意识是彼此交织、相互作用的。
量子力学的解释与哲学问题

量子力学的解释与哲学问题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中粒子行为的理论框架,它在物理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尽管量子力学在实验上非常成功,但其解释仍然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现实本质和哲学问题的讨论。
本文将讨论量子力学的解释以及与之相关的哲学问题。
一、双重性实验与波粒二象性量子力学揭示了微观粒子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的双重性。
双缝干涉实验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经典实验,它展示了光子和电子等粒子可以表现出波动性,而不仅仅是经典粒子的行为。
然而,当我们进行观测时,这些粒子的波动性似乎会崩塌为粒子性。
这种现象引发了解释上的困惑。
二、量子纠缠与超距作用量子纠缠是指两个或多个粒子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以至于一个粒子的状态的改变会即时影响到另一个粒子的状态,即使它们之间的距离很远。
这种现象与我们日常经验中的因果关系不符,引发了许多哲学问题。
爱因斯坦曾将这一现象称为“鬼魅般的遥远作用”,并对其产生了质疑。
三、测量问题与波函数坍缩在量子力学中,测量会导致被测系统的波函数坍缩为其中一个测量结果,伴随着一个确定的概率。
然而,到目前为止,科学界仍无法给出波函数坍缩的具体机制。
这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测量的本质以及观察者在测量过程中的作用的哲学问题。
四、量子力学解释的多元性量子力学的解释并不唯一。
目前存在几种主要的解释学派,如哥本哈根学派、多世界学派和退耦合学派等。
这些解释对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有着不同的诠释和解释,但都无法完全解决上述的哲学问题。
这也使得量子力学的解释成为一个活跃且有争议的研究领域。
五、测不准关系与确定性根据海森堡测不准关系,我们无法同时准确地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或者能量和时间等一对共轭变量。
这揭示了微观世界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然而,这与我们日常经验中认为的决定论世界观存在冲突,进一步加深了对量子力学解释的哲学思考。
六、意识的角色与思维实验某些思维实验,如薛定谔的猫和环形实验等,旨在探讨观察者的角色和意识的作用。
这些实验在哲学上引发了关于主观性、客观性以及意识的本质等问题的思考,进一步挑战了我们对于量子力学解释的认识。
量子力学的哲学

量子力学的哲学量子力学作为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于物质和现实的认识。
它不仅仅是一种描述微观世界物质和能量行为的数学工具,更是对于自然界本质和人类认识能力的一次巨大挑战。
在量子力学的背后,隐藏着许多深刻的哲学问题,本文将探讨其中一些重要的哲学思考。
一、物质的本质和观测问题在经典物理学中,物质被认为是具有确定性的,每一个物体都存在于明确的状态之中。
然而,量子力学的出现颠覆了这种观念。
根据量子力学的原理,物质存在于一种被称为“叠加态”的状态中,即在多个可能性中同时存在。
量子力学还提出了一个颇为神秘的观测问题。
根据观测者定律,当我们观测或测量一个量子系统时,它将塌缩到一个确定的状态中。
这意味着观测的结果不同于测量前的叠加态,而是变成了一个确定的状态。
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波函数崩溃”。
这引发了关于物质本质和观测角色的哲学思考。
量子力学的这些特性给人们带来了对于现实和存在方式的质疑。
我们如何解释观测如何引起塌缩?观测者是否在观测时影响量子系统的演化?这些问题挑战着我们对物理世界的认知。
二、不确定性原理与自由意志量子力学中的著名不确定性原理由海森堡提出,它表明我们无法同时准确地测量一粒微粒的位置和动量。
这意味着在微观尺度上,世界存在着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
这样的不确定性引发了对于决定论和自由意志的讨论。
传统上,决定论认为世界上的每一件事都是由既定的因果关系决定的,每一个事件都可以通过早期因果链的推演得到。
然而,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挑战了这一观点,暗示了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和自由度。
这让我们思考自由意志是否存在于我们的决策中。
如果世界上存在着不确定性,我们的行为是否受到微观尺度上的量子事件的影响?我们是否有自主权来做真正的选择,还是我们只是量子规律的无意识执行者?这些问题牵扯到人类意识和自由意志的本质,引发了关于心灵与物质关系的哲学讨论。
三、实在论和主义在量子力学的框架下,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以试图解释量子现象的真实本质。
量子力学中的量子力学的哲学描述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

量子力学中的量子力学的哲学描述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量子力学中的哲学描述量子力学作为一门物理学科,不仅在科学界发展迅速,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哲学上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量子力学哲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思考,以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的本质和意义。
1. 不确定性原理: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它揭示了观测对象的性质无法同时被确定的现象。
这一原理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对于测量的确定性要求,引发了对于客观现实的本质和人类认识边界的思考。
从哲学角度看,不确定性原理给予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谦逊,以及对于认识限度的认识。
2. 可观测量与观测过程:量子力学中的可观测量是指我们能够进行测量并获得结果的物理量。
而观测过程则是指在测量发生时,观察者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观测过程的哲学思考主要涉及到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观察者对于系统的影响。
量子力学的观测过程强调了观察者的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经典物理学中客观的观念。
3. 波粒二象性: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描述了粒子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的特性。
这一概念对于哲学思考意味着世界的本质可能远比我们直观所感知的更为复杂和多元。
同样的一个实体,可能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性质,依赖于观察的方式和环境。
这种现象挑战了我们对于物质本质的直观观念,对于哲学中的实在论和本体论提出了新的问题。
4. 统计解释与多世界诠释:量子力学的统计解释认为,粒子的性质只能通过统计概率来描述,而不是确定的属性。
这一解释中的概率和几率存在着区别。
概率强调了人类对于系统认识的不完备性,几率则是描述了系统其实存在的随机性。
另一方面,多世界诠释则提出了在每次测量时,宇宙实际上分裂成多个平行宇宙的观点。
这种诠释认为,每一个可能的结果在不同的宇宙中都会发生,解决了波函数坍缩时可能存在的难题。
5. 影响测量的原理:在量子力学中,观测的结果会受到观察者的选择以及不同的观测方式的影响。
这一现象被称为影响测量的原理,它强调了观察者对于实验结局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引 言
) 告 诉 我 们, 量 子 系 统 在 两 种 情 况 量子力学正统解释 ( o r t h o d o x i n t e r r e t a t i o n p 下遵循不同的方式演化 。 在非测量过程中 , 量 子 系 统 按 照 薛 定 谔 方 程 演 化 , 是 熵 不 变过程 , 其演化方式是决定 论 和 连 续 性 的 ; 在 测 量 过 程 中 , 量 子 系 统 发 生 突 变 , 是 熵增加过程 , 其演化方式是非决 定 论 和 突 变 性 的 。 第 二 种 演 化 方 式 用 数 学 化 的 语 言 ) ,用物理化的语言表述就是 “ 表述就是 “ 投影假设 ” ( 波包塌 r o e c t i o n o s t u l a t e p j p ) ,这使 “ 缩 ”( 测 量” 成 为 微 观 世 界 中 t h e c o l l a s e o f w a v e a c k e t o r w a v e f u n c t i o n - p p
② 可惜在当时 , 埃弗雷特的工作并没有引起关注 , 十几年的沉默使其成为 “ 。 观” 本 ③ 。 世纪 ( 指2 0 世纪 ) 保守的最好的秘密之一 ” ④ 并指导其学生格拉罕 ( 1 9 6 7年,德· 维 特 重 新 提 及 埃 弗 雷 特 的 思 想, N.
,理解为许多相互观 分 支” G r a h a m) 做了进一步的推广 。 德 · 维 特 把 埃 弗 雷 特 的 “ ) 。 这样 , 宇宙就由 “ 察不到却同样真实的 “ 平行世界 ”( 多世界 ” 构 a r a l l e l w o r l d s p ) 行 为,因 此 该 理 论 被 称 为 量 子 力 学 多 世 界 分裂 ” ( 成 , 测量则是世界的 “ s l i t t i n p g ) 。 有 评 论 说 , “( 解释或多宇宙解释 ( 德 · 维 特) t h e m a n u n i v e r s e s i n t e r r e t a t i o n - y p ” ⑤1 多世界理论无 疑 是 科 学 史 上 曾 建 立 过 的 最 大 胆 、 最 雄 心 勃 勃 的 理 论 之 一 。 9 7 3
① 围 绕 量 子 力 学 解 释, 科 学 界 展 开 了 。 “ 解决测量难题是量子力 学 解 释 的 核 心 困 难 ”
) 就曾说过 : “( 旷日持久的争论 。1 对 ) 形式体系的解 9 7 4 年 , 雅默 ( M a x J a mm e r 释 …… 在 提 出 理 论 之 后 …… 的 今 天 , 却 仍 然 是 一 场 空 前 争 论 的 主 题 。 ( 而 且 因 此)
② 雅默之后 , 这场争论不但 …… 把物理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分成了许多对立的学派 ” 。
) 的 研 究, 截 至 2 没有丝毫的缓解 , 反 而 愈 演 愈 烈 。 据 埃 里 则 ( A.E l i t z u r 0 0 5 年,
③ 比较有影响的量子力学解释至少有 1 3 种之多 。
) 就是 其 中 最 重 要 的 一 种 。2 多世界解释理论 ( t h e m a n o r l d s i n t e r r e t a t i o n 0 -w y p ) 通过对 7 世纪 8 0 年代末 , 罗伯 ( L. D. R a u b 2 位宇宙学家和理论物理学 家 的 调 查
、 哲学视阈下的 ‘ 多世界解释 ’ 问题研究 ”( 1 0 B Z X 0 2 3)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和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 量子力学解释与测量难题 ”( K C E T 0 8 0 8 8 4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 当代物理 学 的 语 境 解 释 ” ( 0 7 J J D 7 2 0 0 5 0) 的阶段性成果 。 ·4 8·
二 、 多世界解释理论的发展
多世界解释是由量子力学 “ 测量难题 ” 出 发 , 基 于 不 同 视 角 和 方 法 提 出 的 一 种
① ②
:C A.Wh i t a k e r, E i n s t e i n B o h ra n dt h eQ u a n t u m D i l e mm a,C a m b r i d e a m b r i d e g g , U n i v e r s i t P r e s s 2 0 0 6, 3 1 7. y p. M a x J a mm e r, P h i l o s o h o Q u a n t u m M e c h a n i c s: T h e I n t e r r e t a t i o n s o Q u a n t u m p y f p f :J M e c h a n i c s i n H i s t o r i c a l P e r s e c t i v e,N e w Y o r k & T o r o n t o o h n W i l e &S o n s, y p
量子力学多世界解释的哲学审视
贺 天 平
摘 要 : 多世界解释是由量子力学 “ 测量难题 ” 出发 , 基于不同视角和方法提 出的一种关于整个量子力学的解释理论 。 该理论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解释理论 , 而是 多种解释理论 的 集 合 , 包 括 相 对 态 解 释 、 德 · 维 特 理 论 、 多 视 域 解 释 、 多 心 灵 解 释 、 多历史解释和多纤维理论 等 。 多 世 界 解 释 存 在 着 共 同 的 物 理 框 架 和 哲 学 基 础 , 每种解释在理论纲领和思想内核上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 多世界解释的理论贡献一 是超越还原论 , 走向整体 论 ; 二 是 解 构 二 元 论 , 回 到 一 元 论 ; 三 是 消 解 非 决 定 论 , 坚持决定论 。 然而 , 在量子力学解释没有得到最终的确认之前 , 寻求量子力学在哲 学上的合理解释仍然是一条艰辛而漫长之路 。 关键词 : 量子力学 测量难题 多世界解释 太原 作者 贺 天 平 , 哲 学 博 士 , 山 西 大 学 科 学 技 术 哲 学 研 究 中 心 教 授 ( ) 。 0 3 0 0 0 6
④2 发现 ,5 8% 的 学 者 相 信 多 世 界 解 释 是 正 确 的 ; 0 0 3 年, 美 国 物 理 学 家 泰 格 马 克
( ) 在一次量子物理学国际 会 议 上 作 过 一 次 调 查 , 在 做 出 选 择 的 4 M a x T e m a r k 0人 g
⑤ 之中有 3 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支持多世界解释 , 远远超过对正统解释的认可 。
, I n c . 1 9 7 4, v . p. b e o n d t h e U n c e r t a i n t ?R e f l e c t i o n s o n t h e I n t e r r e t a t i o n s o f C. E l i t z u r, A n t h i n ③ A. y y p y g Q u a n t u m M e c h a n i c s, J a m e s B. H a r t l e, a t C o n n e c t s D i f f e r e n t I n t e r r e t a t i o n s "转引自 Wh p ,S. , , o f Q u a n t u m M e c h a n i c s ? n A.E l i t z u r D o l e v a n d N. K o l e n d a e d s . Q u o V a d i s "i , : , , Q u a n t u m M e c h a n i c s N e w Y o r k S r i n e r2 0 0 5 p . 7 3 8 2. - p g p ④ ⑤ ,《 成素梅 :《 量子测量的相对态解释及其理解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 0 0 4 年第 3 期 。 , C o l i n B r u c e, S c h r d i n e r s R a b b i t s: T h e M a n W o r l d s o Q u a n t u m ,W a s h i n t o n D. g g y f : , , C. T h e N a t i o n a l A c a d e m i e s P r e s s2 0 0 4 p 1 3 3. . 1 3 2 - p ·4 9·
量子力学多世界解释的哲学审视
。 难以理解而又神秘的物理现象 , 导致众所周知的 “ 测量难题 ” 科学家和哲学家以 “ 测量难题 ” 为核心 , 对 传 统 物 理 学 的 认 识 论 基 础 作 了 根 本 性修正 , 对决定论 、 因果论和实在论等问题 进 行 了 深 刻 辨 析 , 这 一 系 列 问 题 构 成 了 ) 。 通 常 认 为, 所谓的 “ 量子力学解释难题 ” ( t h e d i f f i c u l t r o b l e m s o f i n t e r r e t a t i o n p p
量子力学多世界解释是现代 物 理 学 重 要 的 研 究 成 果 。 国 外 对 多 世 界 解 释 的 研 究 有两个特点 : 一是这些研究都侧 重 于 物 理 分 析 和 数 学 方 法 , 少 有 从 哲 学 视 角 展 开 的 探讨 ; 二是这些研究都是对某个 或 某 类 解 释 进 行 讨 论 , 尚 无 对 整 个 多 世 界 解 释 理 论 ) 的系统研究 。 国 内 则 少 有 学 者 涉 猎 此 领 域 , 目 前 仅 有 对 德 · 维 特 ( B r c e D e W i t t y 理论的译介 。 从哲学视角对多世界解释展开深入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
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2 年第 1 期
关于整个量子力学的解释理论 。 多世界解释虽然在 2 0 世纪 5 0 年代末提出 , 但在 2 0 世纪 8 0 年代之后才真正兴起 , 其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 。 当正统解释考虑引力问 题 时 , 面 一是启蒙与沉默阶段 ( 2 0 世纪 5 0—7 0 年代 ) 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 在正统解 释 看 来 , 测 量 结 果 是 由 独 立 于 被 测 系 统 之 外 的 观 察 者获得的 ; 当考虑到引力和天文学时 , 整个 宇 宙 变 成 了 一 个 系 统 , 系 统 之 外 什 么 都 没有了 , 根本不存在独立于系统 之 外 的 观 察 者 。 这 个 矛 盾 引 起 了 当 时 还 在 普 林 斯 顿 ) 的关注 , 他重新考虑量子力学测量理 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埃弗雷特 ( H u h E v e r e t t g ① — ) — — 即多 论 , 于1 9 5 7 年提出量子力学相对态解释 ( t h e r e l a t i v e s t a t e s i n t e r r e t a t i o n p 世界解释的第一个模型 。 相对态解释认为 , 不 存 在 复 合 系 统 的 子 系 统 的 独 立 态 , 各 “ 。物 理 学 家 惠 勒 ( 分 支 ”( 相 对 的 ”( b r a n c h e s) 的 存 在 只 是 “ r e l a t i v e) J o h n ) 给予相对态解释高 度 评 价 , 并 认 为 “ 它将彻底改变我们传统的物理实在 Wh e e l e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