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构成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教学大纲包括哪几部分

教学大纲包括哪几部分

教学大纲包括哪几部分教学大纲是指教学计划的基本框架,它规定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一个完善的教学大纲能够为教师提供明确的指导,确保教学的目标达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大纲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核心内容,它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的预期成果的描述。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指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内容,能力目标指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情感目标指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涵盖的知识点和学习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科性质进行选择和组织。

教学内容可以包括基础知识、相关概念、原理、技能、案例分析等,以及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的教材和教具。

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活动的方式和方法。

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科性质进行选择和运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法、问题解决法等。

教学方法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进行选择,如导入、展示、讲解、示范、练习和评价等环节。

4.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的过程。

教学评价应该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科性质进行选择和设计。

教学评价可以包括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测验评价、实验评价、项目评价等多种形式。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学习的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5. 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指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等。

教学资源的选择和使用应该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适应,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科性质进行合理调配。

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以上是教学大纲的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对教学过程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大构成教学大纲

三大构成教学大纲

三大构成教学大纲三大构成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导文件,它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基础。

教学大纲的编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三大构成要素:目标、内容和评价。

一、目标教学大纲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

目标明确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的能力和水平。

教学大纲的目标应该与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相一致。

在制定目标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以及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求。

目标的制定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

可操作性意味着目标应该能够指导教师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而可测量性则要求目标能够通过评价手段进行有效的检测和评估。

目标的设定应该具有适度的挑战性,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又能够让学生在适当的时间内达到。

二、内容教学大纲的内容是指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内容的选择应该符合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则,能够体现学科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

内容的组织应该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结构和认知框架。

在确定内容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

内容的选择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内容的选择也应该与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求相一致,以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评价教学大纲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测和评估。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评价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包括考试、作业、实验、项目等形式。

评价的内容应该与教学大纲的目标和内容相一致。

评价的标准应该明确、客观和公正,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评价的结果应该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以便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改进和提高。

结语教学大纲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文件,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标、内容和评价是教学大纲的三大构成要素,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合理的考虑和处理,才能够实现教学大纲的有效实施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大学三大构成教案

大学三大构成教案

课程目标:1. 理解和掌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提高学生运用构成原理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一、平面构成1. 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介绍点、线、面的基本形态和特性。

3. 学习平面构成的基本规律,如重复、对称、对比、平衡等。

4.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运用。

二、色彩构成1. 讲解色彩的基本概念和色彩理论。

2. 介绍色彩的三属性:色相、明度、纯度。

3. 学习色彩构成的基本规律,如色环、色彩对比、色彩调和等。

4.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色彩构成的运用。

三、立体构成1. 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体、面、线。

3. 学习立体构成的基本规律,如空间、透视、光影等。

4.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运用。

教学安排:1. 课堂教学: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展示案例分析。

2.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平面、色彩、立体构成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作品展示: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教学进度:1. 第一周:介绍三大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第二周: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3. 第三周:讲解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4. 第四周: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5. 第五周至第八周: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平面、色彩、立体构成的练习。

6. 第九周:组织作品展示,进行教学总结。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使学生对三大构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展示优秀案例,让学生了解构成原理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练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造型能力。

4. 作品展示法: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践操作成绩:包括平面、色彩、立体构成的练习成绩。

三大构成构成教案

三大构成构成教案

《构成艺术》总学时:96。

其中理论讲授:62学时实践学习:34学时《构成艺术教程》学时分配建议构成艺术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开课单位:艺术系总学时:96 学分: 8先修课程:素描、色彩适用专业:美术类及相关设计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该课程属于美术类专业的专业设计基础课。

构成艺术包含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和光构成四个部分的教学内容,把四门课程合而为一,目的首先是为了统一抽象构成的理论知识,理顺各构成之间的关系;其次,也是为解决这几门课之间前后知识点的衔接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形式美法则及应用方式,了解抽象构成在实际设计中如何进行图形创造、色彩组合创意、形态构思和色光决择的基本方法。

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作业训练,培养学生对抽象艺术形态、色彩、光影、材质的正确认知,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设计创新能力,为今后的专业设计课打好基础。

二、教学要求课程授课中严格把握作业质量与数量的要求,认真按照教学大纲指定的章节内容施教,允许在此基础之上的发挥、伸展,使学生能按照形式美的法则进行抽象形态、色彩关系的创作组合应用,提高平面设计和创新的能力,为下一步的专业设计服务。

三、教学方法和形式《构成艺术》是美术类及相关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理论与作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重点、难点部分除了强调讲授、示范外,还应安排较多的作业实践课程,授课活动中,力求通过应用性的设计范例,对不同专业的教学,应有相对侧重的内容和示范图像。

四、配套教材及参考书目1.《构成艺术》吴筱荣编著海洋出版社 2006年2.《立体构成及应用》刘浪湖南大学出版社3.《平面构成》黄刚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4.《色彩构成》钟蜀珩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5.《平面.色彩构成》王力强文红重庆大学出版社6.《光的构成》孙青郭世飞修旭辽宁美术岀版社目录第一章:构成艺术概述-------------------------------------1第一节:构成艺术定义------------------------------------------ 1一、平面构成定义-----------------------------------------------------1二、色彩构成定义----------------------------------------------------1三、立体构成定义----------------------------------------------------1四、光构成定义-------------------------------------------------------1第二节:构成艺术的由来-------------------------------------1第三节:构成的形式要素及审美原则----------------------2一、构成形态-------------------------------------2二、造型要素-------------------------------------3第四节:构成的形式------------------------3一、具象构成-------------------------------------3二、抽象构成-------------------------------------4三、意象构成-------------------------------------6第五节:构成及构成学习中的误解--------------------------------10一、套用现代流行艺术的表达形式-------------------------------------10二、缺乏抽象语言-----------------------------------------------------------11三、未了解作业要求使用拼凑组合或纯粹表现-----------------------12 第六节:本章小结----------------------------------------13第七节:动脑思考----------------------------------------13第二章:构成的审美原则--------------------------13第一节:对比与调和-------------------------------------14一、对比---------------------------------------------------------14二、调和---------------------------------------------------------14第二节:对称与均衡--------------------------------------15一、对称---------------------------------------------------------15二、均衡---------------------------------------------------------15第三节:单纯与经济--------------------------------------16一、单纯---------------------------------------------------------16二、经济---------------------------------------------------------16第四节:节奏与韵律------------------------------------16一、节奏---------------------------------------------------------16二、韵律---------------------------------------------------------17第五节:比例与习惯--------------------------------------17一、比例---------------------------------------------------------17二、习惯---------------------------------------------------------18第六节:联想与意境-------------------------------------19一、联想---------------------------------------------------------19二、意境---------------------------------------------------------19第七节:多样与统一-------------------------------------20一、多样---------------------------------------------------------20二、统一---------------------------------------------------------20第八节:稳定与轻巧-------------------------------------20一、稳定---------------------------------------------------------20二、轻巧----------------------------------------------------------21第九节:本章小节----------------------------------------22第十节:动脑思考----------------------------------------22第三章:构成的基本元素-------------------------------22第一节:平面构成的元素——点----------------------22一、点的特征--------------------------------------------------23二、点的形象--------------------------------------------------23三、点的错觉--------------------------------------------------23四、点的特性—功能-----------------------------------------23五、点的构成范例--------------------------------------------24第二节:平面构成的元素——线---------------------25一、线的特征--------------------------------------------------25二、线的形象和类别-----------------------------------------25三、线的错觉--------------------------------------------------25四、线的方向--------------------------------------------------26五、线的构成方法--------------------------------------------26六、线的构成范例--------------------------------------------27第三节:平面构成元素——面-------------------------------------28一、面的特征---------------------------------------------------------------28二、面的形象---------------------------------------------------------------29三、面的形态---------------------------------------------------------------29四、面的错觉---------------------------------------------------------------29五、面与面之间组合产生的几种关系-------------------------30六、面的构成范例------------------------------------------------32第四节:色彩构成元素--------------------------------------33一、物体显色原理-------------------------------------------------34二、色彩构成三要素----------------------------------------------35第五节:立体构成的元素-----------------------------------37一、线材-------------------------------------37二、面材-------------------------------------38三、体材-------------------------------------38四、色彩-------------------------------------38五、材质肌理-------------------------------------------------------38第六节:光构成的元素-------------------------------------39第七节:本章小结--------------------------------------------40第八节:本章动脑思考与练习-----------------------------40第四章:平面构成技法-------------------------------- 41第一节:构成中的骨骼------------------------------------- 41第二节:平面构成设计程序--------------------------------42第三节:平面构成的构成类型---------------------------- 42一、重复-------------------------------------42二、近似-------------------------------------43三、渐变-------------------------------------44四、发射-------------------------------------45五、特异-------------------------------------47六、对比-------------------------------------49七、密集-------------------------------------50八、肌理-------------------------------------51九、空间-------------------------------------54十、群化-------------------------------------55第四节:本章小结-------------------------------------56第五节:本章思考-------------------------------------56第五章:色彩构成技法-----------------------------------57第一节:色彩构成概述----------------------------------------57第二节:色彩构成作业程序及范图-------------------------57第三节:色彩构成的调子-------------------------------------59一、最亮的明度-------------------------------------59二、中间明度----------------------------------------59三、最暗明度----------------------------------------59第四节:色彩对比-------------------------------62一、色相对比----------------------------------------62二、原色对比----------------------------------------62三、间色对比----------------------------------------63四、补色对比----------------------------------------64五、暖色对比----------------------------------------65六、面积、形状、位置对比-------------------------------------------66 第五节:色彩抽象重构组合--------------------------------------67一、图片重新拼贴------------------------------------------------------67二、从图片到画面------------------------------------------------------68三、从事物到画面------------------------------------------------------69第六节:心里色彩构成--------------------------------------69 一、色彩传达的基本情感----------------------------------------69第七节:本章小结--------------------------------------------71第八节:本章思考题与练习题-----------------------------71第六章:立体构成的构成技法------------------------72第一节:立体构成技法概述--------------------------------72一、二维转三维的理论-------------------------------------------72二、促成空间的形式要素----------------------------------------73三、立体构成的常用工具----------------------------------------73第二节:面材切折构成程序及示范图解-----------------73第三节:半立体的空间、肌理构成-----------------------76第四节:线材的构成技法---------------------------------79一、垒积构造构成技法-------------------------------------------79二、网架构造构成技法-------------------------------------------80三、线织面构成技法----------------------------------------------81四、对比组合构成技法-------------------------------------------82第五节:面材的构成技法-------------------------------83一、单块面材构成法-------------------------------------83二、组合面构成法----------------------------------------84第六节:体材的构成--------------------------------86一、独体分割----------------------------------------------86二、积聚组合----------------------------------------------87第七节:本章小结---------------------------------------88第八节:本章思考与练习------------------------------88第七章:光构成技法-------------------------------89第一节光构成技法概述-------------------------------------89第二节:镜映像------------------------------------------89第三节:光动迹象---------------------------------------91第四节:色光构成(光影构成)---------------------------92第五节:数码合成设计---------------------------------------93第六节:本章小结------------------------------------------94第七节:本章思考与练习---------------------------------94第八章:综合构成技法----------------------------------95第一节两种以上元素的构成-------------------------------------95第二节:多种元素的构成(线、面、体)---------------97第三节:本章小结---------------------------------------------98第二节本章思考与练习-------------------------------------------98第九章:构成材料----------------------------------------------99第一节平面构成的材料--------------------------------------------99第二节:色彩构成的材料-------------------------------------101第三节:立体构成的材料-------------------------------------102一、立体构成使用材料分析---------------------------------------103二、面性材料介绍---------------------------------------------------104三、块状材料介绍---------------------------------------------------105第四节:光构成的材料----------------------------------------106第五节:本章小结----------------------------------------------108第六节:本章思考与练习-------------------------------------108第十章:构成艺术的应用------------------------------------108第一节:平面构成的应用领域-----------------------------------108第二节:色彩构成的应用领域-----------------------------------111第三节: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113第四节:光构成的应用领域--------------------------------------115第五节:本章小结--------------------------------------------------118第六节:本章思考与练习-----------------------------------------118第十一章课堂实训----------------------------------------------------118第一节:电脑构成设计训练-----------------------------118第二节:实训案例介绍---------------------------------------------118范例11-1平面构成案例:CD光盘封面设计与制作-----------------118 范例11-2 色彩构成案例:月饼包装盒的设计与制作----------------120 范例11-3 立体构成案例:香水瓶的设计与制作----------------------121范例11-4 光构成案例:仿镜映像效果设计与制作----------------122 第五节:本章小结--------------------------------------------------123第六节:本章思考与练习-----------------------------------------123结束语---------------------------------------------------------------------------124第一章:构成艺术概述本章内容■构成的定义■构成艺术的由来■构成的形式要素及审美原则■构成的形式■构成及构成学习中的误解第一节构成艺术定义构成艺术指的是形态的艺术构成。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二、点、线、面——荷塘创作(一个题材表现多种可能性)
作业:图片收集或写生
1、收集不同季节的荷塘画面资料
2、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四张图片,以不同的视觉语言来表达画面
三、形态——水的定律
(对非常形态的寻踪)
作业:水纹写生
1、自然界中流动的水
2、静态水中滴入黑色的连续变化
3、观察并表现由冰融化为水的现象与过程
四、教学方式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五、课程考核
考核类型:实行过程考评和期末考评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方法。
计分办法:过程考评(项目考评)50分(其中:平时表现10分;课后习题10分;实践课测试30分);期末考评(卷面考评)50分
编制人:刘敏
编制单位:湘潭职业技术学院工学院艺术教研室
编制日期:2010-7-6
2.掌握平面构成的主要构成形及表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知识,对孟塞尔色立体上的各种色彩标号的理解与运用。懂得色彩构成的不同类型和表现形式。
4.对几种类型的色彩混合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5.通过学习能对色彩的情感、色彩的性格与象征、色彩的联想、色彩的味觉、嗅觉的联想、色彩与形状、色彩的音乐感的理论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
三、自然色的解析(色彩采集、重构)
1、色的归纳和强调
2、采集和重构
3、关系的转移
四、系列配色
1、色相推移
2、明度推移
3、彩度推移
五、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1、明度对比调式
2、色相对比调式
3、彩度对比调式
4、色彩调和
六、配色构图
1、配色结构
2、同化与融合
3、配色的表情
4、配色的方法
实践教学

构成基础 教学大纲

构成基础 教学大纲

《三大构成》教学大纲制定人:(教研组组长) (参与)审核人:(专业部主任)(教务科科长)批准人:(分管校领导)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本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个部分, 是现代设计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现代实用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艺术设计的基础.平面构成又是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基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平面构成:主要研究设计造物的表面形式,做的是”表面文章”,但却要求透过表面看内容.色彩构成:色彩构成是构成基础训练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构成原理,将色彩按照一定的关系去组合,创造出(调配出)适合目的的美好色彩.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就是在三度空间中,把具有三维的形态要素,按照形式美的构成原理,进行组合、拼装、构造,从而创造一个符合设计意图的、具有一定美感的、全新的三维形态的过程。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本课程主要任务:平面构成: ①认知: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意义、用途及方法。

②操作:按平面构成的要求设计一种构成练习。

③情感:体会平面构成的形式美、秩序美。

④创造:设计出具有个性的基本形和构成形式。

⑤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基本掌握视觉元素中点线面的种类、性质、以及他们在平面空间中的构成种类,方式,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肌理表现与意义.⑥通过课堂的理论讲授,作品分析,让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认识造形观念,实验构成的思维方法,造形方法及表现方法,以实际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借助每一个构成课题,以自已亲身的体验,实践与思考,启迪造形创作意念,发现构筑新形式的方法,从中提高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与表达能力。

掌握自然,文化,时代中的构成意义。

色彩构成: 通过色彩构成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色彩构成在整个设计领域的地位与作用,能用科学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上的量与质的可变性,按一定的色彩规律去调和构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创造出新的空间-------理想的色彩效果.同时掌握色彩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视觉形式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立体构成: 通过研究各种造型要素及立体要素之间的构成法则,变化规律,来训练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表现从平面到立体,从立体到立体组合及空间构成的变化.课程要求:平面构成①教学内容上的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中,要考虑三个层次的内容衔接:一,平面构成中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与理解,含平面构成形态构成要素、平面构成中基础造型的初步分析把握,构图美学原理的研究(形式美法则)等;二,平面构成效果的理解与掌握,含立体与空间的认知和平面幻象的掌握,以及平面设计基本技法的认知等,三,平面设计中图形创作的初步掌握和与各类应用设计的关联。

三大构成 教案设计

三大构成  教案设计

三大构成三大构成应用概述第一章实用标准文档教案课程概述平面构成主要是研究平面设计色彩及立体构成。

三大构成包括平面、如何按美的法则怎样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联系,中如何创造形象,构成,设计出所需的图形。

色彩构成主要讲授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色彩的作用与三要素,色彩的配制及色彩与心理,情感。

立体构成是并提高学生对立体设计中形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立体造型的构成方法,式美规律的认识,从而提高其设计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通过理论与实践训练使学生懂得学习构成的作用与意义,能应用构成的基本原理与视觉语言进行有目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对艺术视觉形态的创造能力和审美的的视觉形象创造,能力,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认识与了解平面构成的设计元素、形式法则。

1.掌握平面构成的主要构成形及表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知识,对孟塞尔色立体上的各种色彩标号的3理解与运用。

懂得色彩构成的不同类型和表现形式。

.对几种类型的色彩混合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4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色色彩的联想、.通过学习能对色彩的情感、色彩的性格与象征、5色彩与形状、色彩的音乐感的理论有一个嗅觉的联想、彩的味觉、充分的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

.能理解与把握对色彩的对比构成、色彩的调和构成、色彩的调性6以及在实际的设计中构成、色彩的采集重构的每一种构成理论特点,的运用。

懂得立体构成的不同类型和表现形式。

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7.掌握一定的制作技巧和表达方法,以及不同材质的使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用视觉艺课程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造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术的专业眼光去看待事物、分析事物和表现事物。

培养学生有构成的视角看待事物难点在于学生摆脱常规的视觉束缚,的习惯。

【主要容】第一章概论.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第二章第一节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第二节平面构成的基本形第三节形式美的法则平面构成的表现形式与应用第三章重复构成第一节近似构成第二节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渐变构成第三节发射构成第四节特异构成第五节分割构成第六节密集构成第七节对比构成第八节肌理构成第九节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第四章色彩的产生第一节色彩的基本属性第二节色彩构成的表现形式与应用第五章色彩混合第一节色彩对比第二节色彩调和第三节色彩情感第四节色彩创意构成第五节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第六章立体构成的常用材质第七章立体构成的表现形式与应用第八章第一节半立体构成第二节单元立体构成第三节多元立体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特殊肌理第四节【授课方法】讲授法,各种相关资料图片,幻灯片等。

三大构成教案

三大构成教案

三大构成教案标题:三大构成教案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

一个好的教案应该包含三大构成部分,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以下是对这三个构成部分的详细解释和建议。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它应该明确、具体、可衡量,并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相匹配。

在编写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目标: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例如概念、原理、定理等。

可以通过列举具体的知识点或者提出问题的方式来表达。

2. 技能目标: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例如阅读、写作、计算等。

可以通过给出具体的任务或者操作步骤来表达。

3. 情感目标:明确学生需要培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等。

可以通过提出具体的情感要求或者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来表达。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传授给学生的具体知识和技能。

在编写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内容:根据教学目标确定需要传授的知识内容,可以根据教材或者其他教学资源进行选择和整理。

2. 教学资源:确定教学所需的教学资源,例如教材、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确保所选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并能够有效地支持学生的学习。

3. 教学顺序: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顺序,例如按照递进关系、重要性或者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排序。

确保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编写教学过程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方法: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例如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步骤:确定教学活动的具体步骤和时间安排,例如引入、导入、展示、练习、总结等。

确保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3. 教学评价:确定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标准,例如作业、考试、小组讨论等。

通过评价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构成》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三大构成课程代码:15222450课程类型:专业必修学分:3 总学时:64 理论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32 先修课程:素描写生适用专业:图形图像制作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平面构成,是一种视觉现象的构成。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在平面设计中如何塑造形象,怎样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联系,如何掌握形式美的构成原则,掌握平面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掌握装饰图案、抽象图案、几何图案的表现手段。

色彩构成,是一门涉及物理、化学、生理学、美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的艺术设计基础造型课。

要求学生理解色彩在物理、生理、心理及美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将理性的色彩知识融于感性的色彩绘画实践中,增强学生对色彩语言自身表现力的认识,提高学生应用色彩的想象力。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

三大构成是利用形式要素及其特有的表现方法,对学生进行理念性训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造型的构成方法,提高对构成设计中形式美的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1、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色彩的基础理论、构成方法和色彩艺术的创意思维。

色彩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色彩的物理、生理、心理、美学等科学原理。

构成方法主要解决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构成的基本方法及形式美法则。

创意思维主要解决对色彩的心理联想和创造性运用色彩的方法及规律。

2、教学模式基本要求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叉进行的教学方式,授课方式为多媒体演示,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比例为1:1。

3、考核方法基本要求考核采用百分制,“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

其中,“平时成绩”占20%,“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平时成绩”通过上机成绩、作业成绩、出勤率及课堂纪律的考核确定。

迟到、早退、旷课均予以扣分。

理论课和上机课缺勤超过三分之一,或作业未完成次数超过三分之一,不准参加考试。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平面构成一、形态的基础理论(一)教学要求:掌握形态、形态构成、形态要素等基本概念与内涵。

掌握造型要素的基本性质,点、线、面、体的平面造型规律,研讨各要素间的相对性和可转化性。

(二)教学重点:建立形态构成的概念。

点、线、面的基本性质与要素转化为课题训练重点。

(三)教学难点:形态美的法则。

(四)教学内容:概述包豪斯与构成;造型设计与平面构成;平面构成的目的、学科特点及学习方法;材料和工具的准备;电脑设计中引入平面构成;6、认识形态;7、设计形态;8、形态的知觉与心理;9、形态的基本要素;10、形态美的法则。

二、基础构成(一)教学要求: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掌握简化构形与系列化构形的造型规律,培养基本的构形能力。

(二)教学重点:单形的移动组合、图与底的空间关系。

(三)教学难点:逻辑构成(四)教学内容:1、基本图形的设计;2、逻辑构成:重复、近似、发射、渐变、对比、特异、结集、肌理;3、视觉平衡构成;4、肌理构成与技法拓印。

三、意象构成(一)教学要求:认识具象形态与抽象形态的实质,掌握具象形态的抽象表现方法。

探讨感觉,情感和各种抽象概念的视觉化表现方法。

(二)教学重点:联想构成和空间构成。

(三)教学难点:空间构成(四)教学内容:抽象构成;联想构成;空间构成。

四、平面构成的图形开发与应用(一)教学要求: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二)教学重点:复像、变像、矛盾空间(三)教学难点:矛盾空间(四)教学内容:1、复像:运用重复规律的超现实图像,把某一形象连续反复地移动排列或做各种位置变换,从而构成新的图形;2、复像的创造方法:1、位移 2、扩散3、转体4、矛盾循环;3、重像:就是把几种不同的形象按一定的内在联系与逻辑相互重合,巧妙地构成一个新的形象;4、变像:以变形规律构成的超现实图形渐变就形成变像;5、残像:运用减缺和分解重构规律的超现实图形;反透视:大与小的象征、虚实空间、立视体;7、矛盾空间:形体矛盾、超现实矛盾。

第二章色彩构成一、色彩的基本原理(一)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对色彩的基本原理、光与色的相互关系、物体色的形成、色彩的表述和色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色光的物理原理以及不同的混合形式;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色彩表述体系形成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色彩的混合(四)教学内容:色彩的形成;色彩的属性;色彩的混合;色彩的表述与色彩体系;色彩三要素;色彩的三原色;7、孟塞尔色立体、孟塞尔12色相环,奥斯特瓦德色立体、奥斯特瓦德24色相环。

二、色彩与视知觉(一)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从人对色彩的视觉生理与心理反映角度,较系统地了解人的知觉与色彩的有机联系,了解色彩的诸多视知觉现象。

(二)教学重点:色彩的易见度,明暗适应,颜色适应,色的同化性,以及色的错视。

(三)教学难点:色彩的错觉。

(四)教学内容:色彩知觉现象;色彩与空间。

三、色彩的对比与调和(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系统学习和训练,深入探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的原理及表现形式,理解其相互的关系及有机的配置。

(二)教学重点: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的理论和课题训练。

(三)教学难点:色彩的对比、调和、调性表达。

(四)教学内容:色彩的对比;色彩的其他对比;色彩的调和;色彩的调性表达;纯度对比。

四、色彩的心理效应(一)教学要求:通过训练使学生加强对色彩的联想与感觉并有能力应用于实践。

(二)教学重点:着重训练对色彩的心理联想、抽象联想的表达,更好地理解色彩的性格与表情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色彩的对比、调和、调性表达。

(四)教学内容:色彩心理的类型;色彩的联觉;色彩的联想;五、色彩构成与设计(一)教学要求:通过色彩的采集、重构、抽象联觉、联想等课题性的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对色彩的不同要素的创意构成。

各种抽象心理构成,使色彩构成与色彩的设计实践更为有机的衔接和过渡。

(二)教学重点:色彩信息的借鉴、采集、重构和色彩模拟设计训练。

(三)教学难点:色彩的重构(四)教学内容:1、色彩的借鉴与重构;2、色彩构成与设计。

第三章立体构成一、立体构成的造型基础教学要求:了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及其特征,形态在立体构成中的特殊表现以及立体构成与设计的关系。

教学重点:认识立体构成中形态的整体美表现。

课题训练方面着重从立体构成的构成感觉上进行。

教学难点:立体构成的造型要素及其语义。

教学内容:立体构成的概念与特征;立体的本质;立体构成的造型要素及其语义;立体构成的美学原则。

二、立体构成的造型表现教学要求:了解立体构成的对比与调和美学的要素。

教学重点:认识立体构成中对比与调和美学要素形成的因素。

课题训练方面着重从如何取得对比调和的和谐关系上进行。

教学难点:立体构成的美学要素。

教学内容: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稳定与轻巧;量感与空间感。

三、立体构成的造型形式和方法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在训练构成中深入理解线,面,块三大构成要素及其构成规律,并鼓励学生将其大胆用于实践。

教学重点:半立体构成的概念,特点和表现形式,认识立体构成中三维空间处理的关键因素。

课题训练方面着重从半立体的抽象构成和构成半立体的具象构成的表现方法上进行。

教学难点:半立体构成到立体构成的转换。

教学内容:半立体构成;线材的立体构成;面材的立体构成;块材的立体构成。

四、立体构成的材料要素教学要求:了解立体构成的材料的类别、材料的属性及不同材料的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不同材料在三维空间中的物理和化学属性,以便合理地选择材料。

教学难点:材料的加工教学内容:材料的特征;材料的质感与肌理;材料的加工。

五、立体构成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立体构成在商业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建筑和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以及与计算机设计的关系。

教学重点:立体构成在设计领域中的地位。

教学难点:立体构成与设计的内在联系。

教学内容:1、立体构成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2、立体构成在广告上的应用;3、立体构成在书籍装桢设计中的应用;4、立体构成在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应用;5、立体构成在服装服饰设计中的应用;6、立体构成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7、立体构成在环境雕塑设计中的应用。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材:《构成》,余雁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构成艺术》,赵殿泽编著,辽宁美术出版社,1993年。

七、说明制订:张家齐宋晓娜初海霞王佐兵审定:王振王承志批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