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性访谈对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明尼苏达心衰患者生活质量量表(MLHFQ)

1
2
3
4
5
10.使您的性生活困难?
0
1
2
3
4
5
11.使您对您喜欢的食物也吃的很少?
0
1
2
3
4
5
12.使您有呼吸困难?
0
1
2
3
4
5
13.使您疲劳、乏力或没有精力?
0
1
2
3
4
5
14.使您在医院住院?
0
1
2
3
4
5
15.使您因就医花钱?16使您因为治疗出现了副作用?
0
1
2
3
4
5
17使您觉得自己是家人或朋友的负担?
0
1
2
3
4
5
18.使您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
0
1
2
3
4
5
19.使您觉得焦虑?
0
1
2
3
4
5
20.使您不能集中注意力或记忆力下降?
0
1
2
3
4
5
21.使您情绪低落?
0
1
2
3
4
5
明尼苏达心衰患者生活质量量表(MLHFQ)
姓名: 性别: 年龄: 科别: 床号: 诊断: 病案号:
在最近的一个月内,您的心力衰竭对您生活的影响
指导语:请在代表您真实观点的数字上划“√”
无
很轻
轻
中
重
很得
1.您的踝关节或腿出现肿胀?
0
1
23Biblioteka 452.使您在白天被迫坐下或躺下休息?.使您不能集中注意力或记忆力下降?1估你性纯何站﹖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5A护理模式的应用对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效果探究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 5A护理模式的应用对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效果探究【摘要】目的:观察5A护理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对于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抽签法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与观察组(5A护理模式),36例/组,比较2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5A护理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效果确切,可以更好的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值得予以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5A护理模式;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慢性心力衰竭为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疾病,患者肺循环与体循环和组织血液灌注不足。
疾病近年来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疾病的临床护理对于患者预后具有重要影响[1]。
研究为评价5A护理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成效,展开如下分析。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接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2例,患者入组时间在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抽签法下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接受5A护理模式。
观察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范围在54岁至83岁,平均年龄是(63.28±5.41)岁。
对照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范围在53岁至81岁,平均年龄是(63.21±5.27)岁。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资料相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接受5A护理模式,第一,询问护理,在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就患者基本资料、自诉症状、既往史、自理能力、认知能力、生活质量、疾病认知水平等情况进行详细询问并记录。
探讨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分析与改善

通过对比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指标,可以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 供依据。
02
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 分析
患者生活质量的具体表现
1 2 3
身体状况
心力衰竭患者通常表现为疲劳、呼吸困难、水肿 等症状,这些症状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 动能力。
心理状况
心力衰竭患者可能面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这些情绪问题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 量。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当前研究的重要性
了解现状
当前研究有助于了解心力衰竭患者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现状,以及他们的生活质量 状况。这有助于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制定干预措施
通过了解影响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可以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生 理状况、心理状态和社会支持状况,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位65岁男性患者,因心力衰竭 导致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经 过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后,生 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案例二
一位70岁女性患者,因长期心力 衰竭导致情绪低落、焦虑等症状 ,经过心理疏导和生活方式调整 后,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未来改善生活质量的展望与方向
心理支持
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辅 导,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 来的心理压力,提高其心 理健康水平。
03
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 策略与建议
药物治疗与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是心力衰竭患者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药物 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少心衰的发作,从而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关注药物的副作用,如利尿剂引起的电 解质紊乱、洋地黄类药物引起的中毒等,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和种类,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全面护理管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全面护理管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全面护理管理对其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全面护理管理,观察两组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
结果:总依从率、WHOQOL-100评分:研究组均更高(P<0.05)。
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全面护理管理效果显著,可促使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全面护理管理;常规护理;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心力衰竭在临床中很常见,发病率较高,是多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心室舒张和收缩功能下降,临床上根据病情急缓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其中慢性心衰可对患者心脏造成慢性、持续性损害,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在一定条件下与急性心衰相互转化,急性发作时治疗不及时,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故需采取积极治疗[1]。
由于该病病程较长、易反复、需长期治疗,多数患者无法遵医嘱定期复查,且多数存在较为普遍的停药、漏服药等依从性下降问题,治疗依从性的下降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和疾病预后,故需加强该类患者的护理。
本院实施全面护理管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该护理对其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46~69岁,平均56.02±8.47岁)和研究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45~69岁,平均56.78±8.02岁)。
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主要包括遵医嘱治疗、用药指导、基础护理等。
给予研究组全面护理管理,要求护理人员强化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坚持落实以人为本,护理先行,抓好护理服务质量,努力增强护患关系,实现护患关系零距离,护理技术零差错,护理服务零投诉的护理目标,具体措施如下:1.2.1健康教育。
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
方法共选择78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及护理措施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配合心理护理措施干预。
结果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CQQC总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改善更为显著(P<0.05)。
结论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标签:慢性心力衰竭;老年;心理护理;负性情绪;生活质量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病之一,好发生于中老年人群,尤以老年人居多,本病以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减少、心脏负荷过重为主要特点,是多种心血管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而发展的终末阶段[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明显,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有着逐年升高的趋势[2],其病情重、病情长、预后差,故而严重威胁着我国老年人的健康及生命,需要积极的治疗和护理。
近年来笔者针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在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实施了心理护理干预,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共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辽源市东辽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39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19例,年龄62岁~71岁,平均年龄(69.2±3.6)岁,病程2.5年~7年,平均(4.7±0.4)年;对照组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61.5岁~72岁,平均年龄(69.5±3.4)岁,病程2年~8.5年,平均(4.5±0.5)年。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包括控制血压、减轻心脏负荷、保护心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等,同时配合降血脂、降血糖、控制尿酸等对症治疗,治疗的同时均给予护理措施干预。
动机性访谈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_夏超颖

第22卷第34期中国现代医学杂志Vol.22No.342012年12月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Dec.2012收稿日期:2012-09-10我国高血压防治现状呈现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及不规律服药的特点。
高血压控制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患者缺乏高血压相关知识、保健行为差、服药依从性差[1]。
如何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行为及高血压控制率是护理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动机性访谈是一种促进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新方法,是通过帮助患者发现并克服自身矛盾心理,从而引发行为改变的一种指导性、以患者为中心的人际沟通方法[2]。
本研究采用动机性访谈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行为干预,旨在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1对象和方法文章编号:1005-8982(2012)34-0066-04动机性访谈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夏超颖1,张小红2(1.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室,湖南衡阳421001;2.中南大学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8)摘要:目的探讨动机性访谈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2011年1~10月,抽取衡阳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高血压患者80名,随机等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给予医院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动机性访谈。
在干预前和出院1个月后分别进行服药依从性、服药意愿、服药信心的调查。
结果干预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服药依从性、服药意愿及服药信心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服药意愿及服药信心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动机性访谈能增强高血压患者的服药意愿和信心,提高服药依从性。
关键词:高血压;动机性访谈;服药依从性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BEffects of the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on medication adherence behaviors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XIA Chao-ying 1,ZHANG Xiao-hong 2(1.Operation Room of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Hunan 421001,P.R.China;2.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and Enteric Surgery Research Center,CentralSouth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08,P.R.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s effect in improving the medication adherence behaviors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Methods 】80hypertensive patients in a three grade comprehensive hospital in Hengyang were recruited and randomly allocated 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he routine care.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the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care.The status of physical activity was investigated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1month after discharge.【Results 】The medication ad -herence,adherence confidence and motivation of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ne month after discharge,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 (P <0.05).After applying the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the medication adherence,adherence confidence and motivation of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Conclusion 】The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can improve the medication adherence,adher -ence confidence and motivation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Key words:hypertension;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medication adherence1.1研究对象2011年1 ̄10月,选取衡阳市某三甲医院高血压患者80名,随机等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评估分析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评估分析生活质量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总体满意程度,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健康方面的综合评价。
而对于患有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来说,由于疾病的长期困扰以及相关的身体不适和生活限制,他们的生活质量往往受到极大的影响。
1.1生活质量评估工具研究表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普遍较低,尤其是在身体功能、情感状态和社会功能等方面。
他们常常感到疲乏无力、活动能力下降,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各项活动都感到困难和不便。
心力衰竭患者还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1.3影响因素影响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疾病严重程度、合并症情况、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经济状况等。
家庭支持、社会支持以及医疗保障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二、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抑郁评估焦虑抑郁是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疾病预后。
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进行评估十分重要。
2.2评估结果研究表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焦虑抑郁发病率较高,有的甚至超过30%。
他们常常感到忧虑、恐惧、无助,对未来充满担忧,容易发脾气、心情低落,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还加速了疾病的进展。
2.3干预措施针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焦虑抑郁问题,临床医生应该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首先是药物治疗,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和心理治疗,对于轻、中度焦虑抑郁患者有显著疗效。
其次是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家庭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温暖,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树立信心战胜疾病。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问题是当前临床工作中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生活质量和焦虑抑郁状态的评估,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真实需求,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关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
动机访谈_促进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新方法_侯云英

·心理护理·动机访谈:促进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新方法侯云英 范秀珍 健康相关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的行为(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危险行为)2种。
健康行为的采纳和危险行为的戒除可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增强慢性病治疗效果,促进康复[1]。
然而行为改变并非易事,以提供建议为主的传统健康教育方法在行为改变方面收效甚微,仅有5%~10%的成功率[2]。
近年来,动机在行为改变中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
M iller[2]认为动机是个体改变行为的愿望,并非内在个性特征,个体的动机可以被影响,并朝着特定的方向发生改变。
M iller等通过对酗酒者的心理治疗,在对动机重新认识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促进行为改变的新方法:动机访谈(motiva-tio nal interviewing,M I),逐渐被护理人员认识并应用。
M I的概念M I是通过帮助患者发现并克服自身矛盾心理,从而引发行为改变的一种指导性的、以患者为中心的人际沟通方法[3]。
M I强调以患者为中心,认为访谈双方的人际关系对访谈效果有重要影响。
患者是访谈的主体,护士要尊重患者的思想和情感,运用一系列沟通技巧和方法,营造友好的、支持性的氛围和治疗环境,唤起患者改变行为的愿望。
M I的理论基础M I并非建立在特定理论之上,而是吸收了大量社会心理学的精华,如归因、认知冲突、自我效能和Rogers的移情法。
在M I作用过程和结果的研究中,M I与行为改变的跨理论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联系起来[4]。
跨理论模式为理解行为改变的过程提供了框架,而M I则为促进行为改变的过程提供了具体途径。
跨理论模式认为,患者行为改变的愿望是在考虑了改变的利弊后,认为行为改变有必要的程度。
因此,动机的缺乏是一个认知问题,此时患者还没有意识到行为改变的必要性。
跨理论模式将行为改变的过程分为5个阶段:无意图期、意图期、准备期、行动期和维持期。
处于无意图期的人,近期内没有改变行为的计划;处于意图期的人开始意识到自己行为上的问题,并计划在近期内采取行动,改变行为;进入准备期的人将于近期实施行为的改变;在行动期的人已产生一些规律的行为,生活形态已有所改变;到达维持期的人,已维持改变后的行为长达6个月以上,作者单位:250012济南,山东大学护理学院不易再受到诱而惑使旧行为复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机性访谈对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动机性访谈对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8例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纠正心衰的治疗,在药物的种类、剂量以及护理措施不变的前提下,给予患者相关知识宣教及注意事项;干预组则在常规护理干预的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动机性访谈干预。
结果:干预组在访谈后1个月和3个月的时间内生活质量上的MLHFQ评分明显低于入院时(P<0.05);干预组在访谈后生活质量的MLHFQ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后(P<0.05)。
结论:通过对HF患者进行动机性访谈,可以明显缓解或消除其抑郁或焦虑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标签:动机性访谈;慢性心衰;生活质量
慢性心力衰竭(HF)是指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由于不同病因引起的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不能满足全身代谢的需要,从而导致患者的神经激素系统激活和血流动力异常等临床综合征[1]。
临床多表现为运动耐力下降、体液潴留或其他心脏病或非心脏病。
HF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严重阶段,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2-3]。
本文旨在探讨动机性访谈对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8例慢性心衰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4例。
其中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7±14.5岁;按Duces分期可分为A期3例,B期21例,C期10例;干预组中,男性19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48.9±12.6岁,按Duces分期可分为A期2例,B期21例,期11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动机性访谈干预小组
团队共6名成员,且全部经过专门培训,熟悉HF相关知识、心理学相关知识以及放松心态的技巧等,并与患者确立共同的目标,帮助患者领悟。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纠正心衰的治疗,在药物的种类、剂量以及护理措施不变的前提下,给予患者相关知识宣教及注意事项,另外给予其他对症治疗和配合性护理,并且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干预组则在进行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动机性访谈干预,首先,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沟通交
流,在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并评估患者的主要问题以及对各方面的护理需求,然后针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对患者存在的负面情绪进行相应的疏导,从患者的认知程度和知识掌握情况入手,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自我防护的习惯,同时鼓励患者积极学习相关的自我防护知识,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工作,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1.4 疗效评价
对所有患者分别在入院时、动机性访谈后1、3个月时间内,根据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表(MLHFQ)进行评分,评分分数与患者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分数越低,则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访谈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在访谈后1个月和3个月的时间内生活质量上的MLHFQ评分明显低于入院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访谈后生活质量的MLHFQ评分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访谈前后心率及血压的比较
访谈后3个月时患者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脉压差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
3 讨论
慢性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患者的不适,所以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近年来,临床上越来越重视HF患者的生活质量,动机性访谈是临床上应用的越来越多的一类干预方式,主要是通过解决患者的个性化问题,从而使患者的抵触情绪得到缓解[4],从而为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结果显示,动机性访谈后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说明动机性访谈能较好地提高HF患者的生活质量。
当心衰发生时,交感神经激活,导致心率加快,因此临床上经常以心率加快的程度来判断患者心衰的严重程度[5]。
而HF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可以减轻心理应激,减少与应激有关的激素的分泌,降低耗氧量,减慢呼吸和心率,从生理上能调节心率和呼吸,并使血压趋于正常。
综上所述,通过对HF患者进行动机性访谈,可以明显缓解或消除其抑郁或焦虑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凤,闫玲玲,付小奎,等.家庭访视对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8):195-196.
[3]黄淑梅.个体化健康教育对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7):1258-1260.
[4]李宏升,陈苏宁,刘晓蕾,等.参草通脉颗粒对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6(2):91-93.
[5]吴冬雅.记录心脏健康日记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4,(1):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