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教案第四章混凝土

建筑材料教案第四章混凝土
建筑材料教案第四章混凝土

第四章混凝土

本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材料、性能和影响性能的因素,以及配合比的基本设计方法。另外,还简单介绍了其他种类的混凝土。

第一节混凝土概述

一、混凝土的分类

混凝土:指胶凝材料、水、天然或人工的粗细骨料,必要时加入化学外加剂和矿物质混合材料,按适当比例配合,经过均匀拌制、密实成型及养护硬化而成的人工石材。

混凝土的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很多。

(一)、按表观密度分(主要是骨料不同):

1、重混凝土:干表观密度大于2600kg/m3的混凝土。常由高密度骨料重晶石和铁矿石等配制而成。主要用于辐射屏蔽方面。

2、普通混凝土:干表观密度为2000~2500kg/m3的水泥混凝土。主要以天然砂、石子和水泥配制而成,是土木工程中最常用的混凝土品种。

3.、轻混凝土:干表观密度小于1950kg/m3的混凝土。包括轻骨料混凝土、多孔混凝土和无砂大孔混凝土等。主要用于保温和轻质材料。

(二)、按所用胶凝材料分类:

通常根据主要胶凝材料的品种,并以其名称命名,如水泥混凝土、石膏混凝土、水玻璃混凝土、硅酸盐混凝土、沥青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等等。有时也以加入的特种改性材料命名,如水泥混凝土中掺入钢纤维时,称为钢纤维混凝土;水泥混凝土中掺大量粉煤灰时则称为粉煤灰混凝土等等。

(三)、按使用功能和特性分类:

按使用部位、功能和特性通常可分为:结构混凝土、道路混凝土、水工混凝土、耐热混凝土、耐酸混凝土、防辐射混凝土、补偿收缩混凝土、防水混凝土、泵送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纤维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高强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等等。

(四)、按施工工艺分:泵送混凝土、喷射混凝土、真空脱水混凝土、造壳混凝土(裹砂混凝土)、碾压混凝土、压力灌浆混凝土(预填骨料混凝土)、热拌混凝土、太阳能养护混凝土等多种。

(五)、按掺和料分:粉煤灰混凝土、硅灰混凝土、磨细高炉矿渣混凝土、纤维混凝土等多种。

(六)、按抗压强度分:低强混凝土(抗压强度小于30Mpa)、中强混凝土(抗压强度30Mpa)和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大于等于60Mpa);按每立方米水泥用量又可分为:贫混凝土(水泥用量不亏过170kg)和富混凝土(水泥用量不小于230kg)等。

二、普通混凝土:

普通混凝土是指以水泥为胶凝材料,砂子和石子为骨料,经加水搅拌、浇筑成型、凝结固化成具有一定强度的“人工石材”,即水泥混凝土,是目前工程上最大量使用的混凝土品种。“混凝土”一词通常可简作“砼”。

(一)普通混凝土的主要优点:

1、原材料来源丰富:混凝土中约70%以上的材料是砂石料,属地方性材料,

可就地取材,避免远距离运输,因而价格低廉。

2、施工方便:混凝土拌合物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可塑性,可根据工程需要浇筑成各种形状尺寸的构件及构筑物。既可现场浇筑成型,也可预制。

3、性能可根据需要设计调整:通过调整各组成材料的品种和数量,特别是掺入不同外加剂和掺合料,可获得不同施工和易性、强度、耐久性或具有特殊性能的混凝土,满足工程上的不同要求。

4、抗压强度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一般在7.5~60MPa之间。当掺入高效减水剂和掺合料时,强度可达100MPa以上。而且,混凝土与钢筋具有良好的匹配性,浇筑成钢筋混凝土后,可以有效地改善抗拉强度低的缺陷,使混凝土能够应用于各种结构部位。

5、耐久性好:原材料选择正确、配比合理、施工养护良好的混凝土具有优异的抗渗性、抗冻性和耐腐蚀性能,且对钢筋有保护作用,可保持混凝土结构长期使用性能稳定。

(二)普通混凝土存在的主要缺点:

1、自重大:1m3混凝土重约2400kg,故结构物自重较大,导致地基处理费用增加。

2、抗拉强度低,抗裂性差: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一般只有抗压强度的1/10~1/20,易开裂。

3、收缩变形大:水泥水化凝结硬化引起的自身收缩和干燥收缩达500×10-6m/m以上,易产生混凝土收缩裂缝。

(三)普通混凝土的基本要求:

1. 满足便于搅拌、运输和浇捣密实的施工和易性。

2. 满足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

3. 满足工程所处环境条件所必需的耐久性。

4. 满足上述三项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水泥用量,节约成本,即经济合理性。

为了满足上述四项基本要求,就必须研究原材料性能,研究影响混凝土和易性、强度、耐久性、变形性能的主要因素;研究配合比设计原理、混凝土质量波动规律以及相关的检验评定标准等等。这也是本章的重点和紧紧围绕的中心。

第二节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材料

混凝土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成材料的性能。因此必须根据工程性质、设计要求和施工现场条件合理选择原料的品种、质量和用量。要做到合理选择原材料,则首先必须了解组成材料的性质、作用原理和质量要求。

一、水泥:

(一)水泥品种的选择:

水泥品种的选择主要根据工程结构特点、工程所处环境及施工条件确定。如高温车间结构混凝土有耐热要求,一般宜选用耐热性好的矿渣水泥等等。详见第三章水泥。

(二)水泥强度等级的选择:

水泥强度等级的选择,应与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相适应。若用低强度等级的水泥配制高强度等级混凝土,不仅会使水泥用量过多,还会对混凝土产生不利影响。反之,用高强度等级的水泥配制低强度等级混凝土,若只考虑强度要求,

会使水泥用量偏少,从而影响耐久性能;若水泥用量兼顾了耐久性等要求,又会导致超强而不经济。因此,根据经验一般以选择的水泥强度等级标准值为泥土强度等级标准值的1.5-2.0倍为宜。

二、骨料:

普通混凝土所用骨料按粒径大小分为两种,粒径大于5mm的称为粗骨料,粒径小于5mm的称为细骨料。

普通混凝土中所用细骨料,一般是由天然岩石长期风化等自然条件形成的天然砂。根据产源不同,天然砂可分为河砂、海砂、山砂三类。

海砂可用于配制素混凝土,但不能直接用于配制钢筋混凝土,主要是氯离子含量高,容易导致钢筋锈蚀,如要使用,必须经过淡水冲洗,使有害成份含量减少到要求以下。

山砂可以直接用于一般工程混凝土结构,当用于重要结构物时,必须通过坚固性试验和碱活性试验。

机制砂是指将卵石或岩石用机械破碎的方法,通过冲洗、过筛制成。通常是在加工碎卵石或碎石时,将小于10mm的部分进一步加工而成。

普通混凝土通常所用的粗骨料有碎石和卵石两种。

粗、细骨料的总体积一般占混凝土体积的60%-80%,所以骨料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混凝土各项性质的好坏。为此,我国在《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52-92和《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53-92这两个行业标准中,对砂、石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质量要求,下面作一概括性介绍。

(一)泥和泥块含量:

含泥量:是指骨料中粒径小于0.08mm颗粒的含量。

泥块含量在细骨料中是指粒径大于 1.25mm,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0.630mm的颗粒的含量;在粗骨料中则指粒径大于5mm,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2.5mm的颗粒的含量。

骨料中的泥颗粒极细,会粘附在骨料表面,影响水泥石与骨料之间的胶结能力。而泥块会在混凝土中形成薄弱部分,对混凝土的质量影响更大。据此,对骨料中泥块含量必须严加限制。

(二)有害杂质含量:

普通混凝土用粗、细骨料中不应混有草根、树叶、树枝、塑料、炉渣、煤块等杂物,并且骨料中所含硫化物、硫酸盐和有机物等,它们对水泥有腐蚀作用,从而影响混凝土的性能。因此对有害杂质含量必须加以限制。其含量要符合表4.1的规定。对于砂,除了上面两项外,还有云母、轻物质(指密度小于2000kg/m3的物质)含量也须符合表4.1的规定,它们粘附于砂表面或夹杂其中,严重降低水泥与砂的粘结强度,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强度、抗渗性和抗冻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缩。

此外,由于氯离子对钢筋有严重的腐蚀作用,当采用海砂配制钢筋混凝土时,海砂中氯离子含量要求小于0.06%(以干砂重计);对预应力混凝土不宜采用海砂,若必须使用海砂时,需经淡水冲洗至氯离子含量小于0.02%。用海砂配制素混凝土,氯离子含量不予限制。

《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1992)中对有害杂质含量也作了相应规定。其中云母含量不得大于2%,轻物质含量和硫化物及硫酸盐含

量分别不得大于1%,含泥量及泥块含量的限值为:当小于C30时分别不大于5%

(三)颗粒形状及表面特征:河砂和海砂经水流冲刷,颗粒多为近似球状,且表面少棱角、较光滑,配制的混凝土流动性往往比山砂或机制砂好,但与水泥的粘结性能相对较差;山砂和机制砂表面较粗糙,多棱角,故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相对较差,但与水泥的粘结性能较好。水灰比相同时,山砂或机制砂配制的混凝土强度略高;而流动性相同时,因山砂和机制砂用水量较大,故混凝土强度相近。砂的颗粒较小,一般较少考虑起形貌,石子就必须考虑起针片状颗粒的含量,其中针状颗粒是指长度大于该颗粒所属粒级平均粒径的 2.4倍者;片状颗粒是指其厚度小于平均粒径的0.4倍者。针片状颗粒不仅受力易折断,而且会增加骨料间的空隙,所以标准JGJ53—92中对针片状颗粒含量做出了限量要求。

(四)坚固性:骨料是由天然岩石经自然风化作用而成,机制骨料也会含大量风化岩体,在冻融或干湿循环作用下有可能继续风化,因此对某些重要工程或特殊环境下工作的混凝土用骨料,应做坚固性检验。如严寒地区室外工程,并处于湿潮或干湿交替状态下的混凝土,有腐蚀介质存在或处于水位升降区的混凝土等等。坚固性根据GB/T14684规定,采用硫酸钠溶液浸泡→烘干→浸泡循环试验

应,产生膨胀并导致混凝土开裂。因此,当用于重要工程或对骨料有怀疑时,须按标准规定,采用化学法或长度法对骨料进行碱性检验。

(六)粗细程度与颗粒级配:

(1)砂的粗细程度和颗粒级配:

砂的粗细程度:是指不同粒径的砂粒混合后平均粒径大小。

通常用细度模数(M x)表示,其值并不等于平均粒径,但能较准确反映砂的粗细程度。细度模数M x越大,表示砂越粗,单位重量总表面积(或比表面积)越小;M x越小,则砂比表面积越大。

砂的颗粒级配:是指不同粒径的砂粒搭配比例。

良好的级配指粗颗粒的空隙恰好由中颗粒填充,中颗粒的空隙恰好由细颗粒填充,如此逐级填充(如图4-1所示)使砂形成最密致的堆积状态,空隙率达到最小值,堆积密度达最大值。这样可达到节约水泥,提高混凝土综合性能的目标。因此,砂颗粒级配反映空隙率大小。

图4-1砂颗粒级配示意图

砂的粗细程度和颗粒级配用筛分析方法测定,用细度模数表示粗细程度,用级配区表示砂的级配。根据《建筑用砂》(GB/T14684-2001),筛分析是用一套孔径为5.00,2.5,1.25,0.63,0.315,0.160mm的标准筛,将500克干砂由粗到细依次过筛(详见试验),称量各筛上的筛余量m

i

(g),计算各筛上的分计

筛余率a

i (%)(各筛上的筛余量占砂样总重量的百分率),再计算累计筛余率A

i

(%)(各筛与比该筛粗的所有筛的分计筛余百分率之和)。a

i 和A

i

的计算关系见

表4-3 累计筛余与分计筛余计算关系

筛孔尺寸(mm)筛余量(g)分计筛余(%)累计筛余(%)

5.00 m

1

2.50 m

2

1.25 m

3

0.630 m

4

0.315 m

5

0.160 m

6

底盘m

根据细度模数M x大小将砂按下列分类:

M x>3.7 特粗砂;M x=3.1~3.7粗砂;M x=3.0~2.3中砂;M x=2.2~1.6细砂;M x=1.5~0.7特细砂。

砂的颗粒级配根据0.630mm筛孔对应的累计筛余百分率A4,分成Ⅰ区、Ⅱ区和Ⅲ区三个级配区,见表4-4。级配良好的粗砂应落在Ⅰ区;级配良好的中砂应落在Ⅱ区;细砂则在Ⅲ区。实际使用的砂颗粒级配可能不完全符合要求,除了5.00mm和0.630mm对应的累计筛余率外,其余各档允许有5%的超界,当某一

筛档累计筛余率超界5%以上时,说明砂级配很差,视作不合格。

以累计筛余百分率为纵坐标,筛孔尺寸为横坐标,根据表4-4的级区可绘制Ⅰ、Ⅱ、Ⅲ级配区的筛分曲线,如图4-2所示。在筛分曲线上可以直观地分析砂

表4-4 砂的颗粒级配区范围

筛孔尺寸(mm)

累计筛余(%)

Ⅰ区Ⅱ区Ⅲ区

10.0 0 0 0

5.00 10~0 10~0 10~0

2.50 35~5 25~0 15~0

1.25 65~35 50~10 25~0

0.630 85~71 70~41 40~16

0.315 95~80 92~70 85~55

0.160 100~90 100~90 100~90

图4-2 砂级配曲线图

[例4-1] 某工程用砂,经烘干、称量、筛分析,测得各号筛上的筛余量列

)和级配情况。

表4-5 筛分析试验结果

筛孔尺寸(mm) 5.00 2.50 1.25 0.630 0.315 0.160 底盘合计

筛余量(g)28.5 57.6 73.1 156.6 118.5 55.5 9.7 499.5

表4-6 分计筛余和累计筛余计算结果

分计筛余率(%)

a1 a2 a3 a4 a5 a6 5.71 11.53 14.63 31.35 23.72 11.11

累计筛余率(%)

A1 A2 A3 A4 A5 A6 5.71 17.24 31.87 63.22 86.94 98.05

②计算细度模数:

③确定级配区、绘制级配曲线:该砂样在0.630mm筛上的累计筛余率=63.22落在Ⅱ级区,其他各筛上的累计筛余率也均落在Ⅱ级区规定的范围内,A

4

因此可以判定该砂为Ⅱ级区砂。级配曲线图见4-3。

④结果评定:该砂的细度模数M x=2.85,属中砂;Ⅱ级区砂,级配良好。可用于配制混凝土。

图4-3 级配曲线

细度模数越大,表示砂越粗。普通混凝土用砂的细度模数范围一般为3.7-1.6为粗砂,

应当注意:砂的细度模数并不能反映其级配的优劣,细度模数相同的砂,级配可以很不相同。所以,配制混凝土时必须同时考虑砂的颗粒级配和细度模数。

(2)砂的掺配使用:

配制普通混凝土的砂宜为中砂(M x=2.3~3.0),Ⅱ级区。但实际工程中往往出现砂偏细或偏粗的情况。通常有两种处理方法:

①当只有一种砂源时,对偏细砂适当减少砂用量,即降低砂率;对偏粗砂则适当增加砂用量,即增加砂率。

②当粗砂和细砂可同时提供时,宜将细砂和粗砂按一定比例掺配使用,这样既可调整M x,也可改善砂的级配,有利于节约水泥,提高混凝土性能。掺配比例可根据砂资源状况,粗细砂各自的细度模数及级配情况,通过试验和计算确定。

(3)砂的含水状态:

砂的含水状态有如下4种,如图4-4所示。

图4-4 骨料含水状态示意图

① 绝干状态:砂粒内外不含任何水,通常在105±5℃条件下烘干而得。

② 气干状态:砂粒表面干燥,内部孔隙中部分含水。指室内或室外(天晴)空气平衡的含水状态,其含水量的大小与空气相对湿度和温度密切相关。

③ 饱和面干状态:砂粒表面干燥,内部孔隙全部吸水饱和。水利工程上通常采用饱和面干状态计量砂用量。

④ 湿润状态:砂粒内部吸水饱和,表面还含有部分表面水。施工现场,特别是雨后常出现此种状况,搅拌混凝土中计量砂用量时,要扣除砂中的含水量;同样,计量水用量时,要扣除砂中带入的水量。

(4)石子的颗粒级配和最大粒径:

最大粒径:粗骨料中公称粒级的上限称为该骨料的最大粒径。

当骨料粒径增大时,其总表面积减小,因此包裹它表面所需的水泥浆数量相应减少,可节约水泥,所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粗骨料最大粒径应尽量用得大些。在普通混凝土中,骨料粒径大于40mm 并没有好处,有可能造成混凝土强度下降。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混凝土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同时不得大于钢筋间最小净距的3/4;对于混凝土实心板,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宜超过板厚的1/2,且不行超过50mm ;对于泵送混凝土,骨料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内径之比,碎石不宜大于1:3,卵石不宜大于1:2.5。石子粒径过大,对运输和搅拌都不方便。

石子的颗粒级配用筛分析方法测定,筛分析是用一套孔径为 2.50,5.00,10.0,16.0,20.0,25.0,31.5,40.0,50.0,63.0,80.0,100mm 共12个标准筛,可按需要选用筛子进行筛分。称量各筛上的筛余量m i (g ),计算各筛上的分计

筛余率a i (%),再计算累计筛余率A i (%)。碎石和卵石的级配范围要求是相同的,

应符合规范的规定。

(七)、强度:

骨料的强度是指粗骨料的强度,为了保证混凝土的强度,粗骨料必须致密并具有足够的强度。碎石的强度可用抗压强度和压碎指标值表示,卵石的强度只用压碎指标值表示。碎石的抗压强度测定,是将其母岩制成边长为50mm 的立方体(或直径与高均为50mm 的圆柱体)试件,在水饱和状态下测定其极限抗压强度值。碎石抗压强度一般在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 60时才检验,其它情况如有怀疑或必要时也可进行抗压强度检验。

碎石和卵石的压碎性指标值是将一定量气干状态的10~20mm 的石子,装入专用试样筒中,逐级施加200KN 的荷载,卸荷后城区式样重量m 0,再用孔径2.5mm

的筛子过筛,称取留在2.5mm 筛上试样重量计作m 1,则压碎值指标按下式计算:

000

10100?-=m m m a δ 压碎指标值越小,说明粗骨料抵抗受压破碎能力越强。规范里也有明确的规定。见P33页表4-8,4-9。

三、混凝土用水:

混凝土用水的基本质量要求是:不影响混凝土的凝结和硬化;无损于混凝土强度发展及耐久性;不加快钢筋锈蚀;不引起预应力钢筋脆断;不污染混凝土表面。凡饮用的水和清洁的天然水,都可用于混凝土拌制和养护。

四、外加剂:

外加剂:是指能有效改善混凝土某项或多项性能的一类材料。

其掺量一般只占水泥质量的5%以下,却能显著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强度、耐久性或调节凝结时间及节约水泥。

外加剂的应用促进了混凝土技术的飞速进步,技术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使得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生产和应用成为现实,并解决了许多工程技术难题。如远距离运输和高耸建筑物的泵送问题;紧急抢修工程的早强速凝问题;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的水化热问题;纵长结构的收缩补偿问题;地下建筑物的防渗漏问题等等。目前,外加剂已成为除水泥、水、砂子、石子以外的第五组成材料,

(一)、外加剂的分类:

混凝土外加剂一般根据其主要功能分类:

1.改善混凝土流变性能的外加剂。主要有减水剂、引气剂、泵送剂等。

2.调节混凝土凝结硬化性能的外加剂。主要有缓凝剂、速凝剂、早强剂等。3.调节混凝土含气量的外加剂。主要有引气剂、加气剂、泡沫剂等。

4.改善混凝土耐久性的外加剂。主要有防水剂、阻锈剂、抗冻剂等。

5.提供混凝土特殊性能的外加剂。主要有防冻剂、膨胀剂、着色剂、引气剂和泵送剂等。

(二)、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混凝土外加剂品种:

1、减水剂:减水剂是指在混凝土坍落度相同的条件下,能减少拌合用水量;或者在混凝土配合比和用水量均不变

的情况下,能增加混凝土坍落度的外加剂。

根据减水率大小或坍落度增加幅度分为普通减水剂和高效减水剂两大类。此外,尚有复合型减水剂,如引气减水剂,既具有减水作用,同时具有引气作用;早强减水剂,既具有减水作用,又具有提高早期强度作用;缓凝减水剂,同时具有延缓凝结时间的功能等等。

1).减水剂的作用机理:

减水剂提高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分散作用和润滑作用两方面。减水剂实际上为一种表面活性剂,长分子链的一端易溶于水——亲水基,另一端难溶于水——憎水基,如图4-17所示。

图4-17 表面活性剂(减水剂)图4-18 减水剂作用机理示意图

(1)分散作用:水泥加水拌合后,由于水泥颗粒分子引力的作用,使水泥浆形成絮凝结构,使10%~30%的拌合水被包裹在水泥颗粒之中,不能参与自由流动和润滑作用,从而影响了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如图4-18a)。当加入减水剂后,由于减水剂分子能定向吸附于水泥颗粒表面,使水泥颗粒表面带有同一种电荷(通常为负电荷),形成静电排斥作用,促使水泥颗粒相互分散,絮凝结构破坏,释放出被包裹部分水,参与流动,从而有效地增加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如图4-18b)。

(2)润滑作用:减水剂中的亲水基极性很强,因此水泥颗粒表面的减水剂吸附膜能与水分子形成一层稳定的溶剂化水膜(图4-18c),这层水膜具有很好的润滑作用,能有效降低水泥颗粒间的滑动阻力,从而使混凝土流动性进一步提高。2).减水剂的主要功能:

(1)配合比不变时显著提高流动性。

(2)流动性和水泥用量不变时,减少用水量,降低水灰比,提高强度。(3)保持流动性和强度不变时,节约水泥用量,降低成本。

(4)配置高强高性能混凝土。

3)、常用减水剂品种:

(1)木质素系减水剂:木素质系减水剂主要有木质素磺酸钙(简称木钙,代号MG),木质素磺酸钠(木钠)和木质素磺酸镁(木镁)三大类。工程上最常使用的为木钙。

(2)萘磺酸盐系减水剂:简称萘系减水剂,萘系减水剂多数为非引气型高效减水剂,适宜掺量为0.5%~1.2%,减水率可达15%~30%,相应地可提高28天强度10%以上,或节约水泥10%~20%。

萘系减水剂对钢筋无锈蚀作用,具有早强功能。但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较大,故实际生产的萘系减水剂,极大多数为复合型的,通常与缓凝剂或引气剂复合。

萘系减水剂主要适用于配制高强、早强、流态和蒸养混凝土制品和工程,也可用于一般工程。

(3)树脂系减水剂:为非引气型早强高效减水剂,性能优于萘系减水剂,但目前价格较高,适宜掺量0.5%~2.0%,减水率可达20%以上,1天强度提高一倍以上,7天强度可达基准28天强度,长期强度也能提高,且可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抗冻性和弹性模量。

掺SM减水剂的混凝土粘聚性较大,可泵性较差,且坍落度经时损失也较大。目前主要用于配制高强混凝土、早强混凝土、流态混凝土、蒸汽养护混凝土和铝酸盐水泥耐火混凝土等。

(4)糖蜜类减水剂:糖蜜类减水剂是以制糖业的糖渣和废蜜为原料,经石灰中和处理而成的棕色粉末或液体。适宜掺量0.2%~0.3%,减水率10%左右。主要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大坝混凝土和有缓凝要求的混凝土工程。

(5)复合减水剂:单一减水剂往往很难满足不同工程性质和不同施工条件的要求,因此,减水剂研究和生产中往往复合各种其他外加剂,组成早强减水剂、缓凝减水剂、引气减水剂、缓凝引气减水剂等等。随着工程建设和混凝土技术进步的需要,各种新型多功能复合减水剂正在不断研制生产中,如2~3h内无坍落度损失的保塑高效减水剂等。

2、早强剂:早强剂是指能加速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的外加剂。

1)、主要功能:是缩短混凝土施工养护期,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模板的周转率。

2)、主要作用机理:是加速水泥水化速度,加速水化产物的早期结晶和沉淀。

3)、主要用途:有早强要求的混凝土工程及低温、负温施工混凝土、有防冻要求的混凝土、预制构件、蒸汽养护等等。

4)、主要品种:有氯盐、硫酸盐和有机胺三大类,但更多使用的是它们的复合早强剂。

(1)氯化钙早强剂:适宜掺量0.5%~3%。由于Cl-对钢筋有腐蚀作用,故钢筋混凝土中掺量应控制在1%以内。CaCl2早强剂能使混凝土3天强度提高50%~100%,7天强度提高20%~40%,但后期强度不一定提高,甚至可能低于基准混凝土。此外,氯盐类早强剂对混凝土耐久性有一定影响。此外,为消除CaCl2对钢筋的锈蚀作用,通常要求与阻锈剂亚硝酸钠复合使用。

(2)硫酸盐类早强剂: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为硫酸钠早强剂。适宜掺量为0.5%~2.0%;早强效果不及CaCl2。对矿渣水泥混凝土早强效果较显著,但后期强度略有下降。硫酸钠早强剂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的掺量不得大于1%;潮湿环境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掺量不得大于1.5%;严格控制最大掺量,超掺可导致混凝土后期膨胀开裂,强度下降;混凝土表面起“白霜”,影响外观和表面装饰。

(3)有机胺类早强剂:工程上最常用的为三乙醇胺。三乙醇胺的掺量极微,一般为水泥重的0.02%~0.05%,虽然早强效果不及CaCl2,但后期强度不下降并略有提高,且无其他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不利作用。但掺量不宜超过0.1%,否则可能导致混凝土后期强度下降。掺用时可将三乙醇胺先用水按一定比例稀释,以便于准确计量。此外,为改善三乙醇胺的早强效果,通常与其他早强剂复合使用。

(4)复合早强剂:为了克服单一早强剂存在的各种不足,发挥各自特点,通常将三乙醇胺、硫酸钠、氯化钙、氯化钠、石膏及其他外加剂复配组成复合早强剂效果大大改善,有时可产生超叠加作用。

3、引气剂:引气剂是指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能引入大量均匀、稳定且封闭的微小气泡的外加剂。

1)、作用机理:为引气剂作用于气-液界面,使表面张力下降,从而形成稳定的微细封闭气孔。

2)主要类型:松香树脂、烷基苯磺碱盐、脂肪醇磺酸盐等等。最常用的为松香热聚树脂和松香皂两种。掺量一般为0.005%~0.01%。严防超量掺用,否则将严重降低混土强度。当采用高频振捣时,引气剂掺量可适当提高。

3)主要功能:

(1)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在拌合物中,相互封闭的微小气泡能起到滚珠作用,减小骨料间的摩阻力,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若保持流动性不变,则可减少用水量,一般每增加1%的含气量可减少用水量6%~10%。由于大量微细气泡能吸附一层稳定的水膜,从而减弱了混凝土的泌水性,故能改善混凝土的保水性和粘聚性。

(2)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由于大量的微细气泡堵塞和隔断了混凝土中的毛细孔通道,同时由于泌水少,泌水造成的孔缝也减少。因而能大大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提高抗腐蚀性能和抗风化性能。另一方面,由于连通毛细孔减少,吸水率相应减小,且能缓冲水结冰时引起的内部水压力,从而使抗冻性大大提高。

4)应用和注意事项:引气剂主要应用于具有较高抗渗和抗冻要求的混凝土工程或贫混凝土,提高混凝土耐久性,也可用来改善泵送性。工程上常与减水剂复合使用,或采用复合引气减水剂。

由于引气剂导致混凝土含气量提高,混凝土有效受力面积减小,故混凝土强度将下降,一般每增加1%含气量,抗压强度下降5%左右,抗折强度下降2%~3%。故引气剂的掺量必须通过含气量试验严格加以控制,普通混凝土中含气量的限值可按表4-19控制:

1)常用类型:为木钙和糖蜜。糖蜜的缓凝效果优于木钙,一般能缓凝3h 以上。

2)主要功能:

a.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热和推迟温峰出现时间,有利于减小混凝土内外温差引起的应力开裂。

b.便于夏季施工和连续浇捣的混凝土,防止出现混凝土施工缝。

c.便于泵送施工、滑模施工和远距离运输。

d.通常具有减水作用,故亦能提高混凝土后期强度或增加流动性或节约水泥用量。

5、速凝剂:速凝剂是指能使混凝土迅速硬化的外加剂。

一般初凝时间小于5min,终凝时间小于10h,1h内即产生强度,3天强度可达基准混凝土3倍以上,但后期强度一般低于基准混凝土。

常用的速凝剂品种有红星I型、711型、782型和8604型等。

速凝剂主要用于喷射混凝土和紧急抢修工程、军事工程、防洪堵水工程等。如矿井、隧道、引水涵洞、地下工程岩壁衬砌、边坡和基坑支护等等。

6、防冻剂:防冻剂指能使混凝土中水的冰点下降,保证混凝土在负温下凝结硬化并产生足够强度的外加剂。

主要适用于冬季负温条件下的施工。值得说明的一点是,防冻组分本身并不一定能提高硬化混凝土抗冻性。

常用防冻剂种类有:1.氯盐类防冻剂,2.氯盐类阻锈防冻剂, 3.氯盐类防冻剂, 4.无氯低碱/无碱类防冻剂。

7、加气剂:以化学反应的方法引入大量封闭气泡,用以调节混凝土的含气量和表观密度,也可以用来生产轻混凝土。

常用的加气剂有:1.H2释放型加气剂,2.O2释放型加气剂,3.N2释放型加气剂,4.C2H2释放型加气剂,5.空气释放型加气剂,6.高聚物型加气剂。

综合考虑引气质量、可控制性和经济因素,实际工程中以Al粉较常用。

第三节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

一、混凝土和易性的概念:

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也称工作性,是指拌合物易于搅拌、运输、浇捣成型,并获得质量均匀密实的混凝土的一项综合技术性能。通常用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三项内容表示。

流动性是指拌合物在自重或外力作用下产生流动的难易程度;

粘聚性是指拌合物各组成材料之间不产生分层离析现象;

保水性是指拌合物不产生严重的泌水现象。

通常情况下,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越大,则保水性和粘聚性越差,反之亦然,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和易性良好的混凝土是指既具有满足施工要求的流动性,又具有良好的粘聚性和保水性。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流动性大的混凝土称之为和易性好,或者流动性减小说成和易性变差。良好的和易性既是施工的要求

也是获得质量均匀密实混凝土的基本保证。

二、和易性的测试和评定:

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综合指标,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尚无能够全面反映混凝土和易性的测定方法,通常通过测定流动性,再辅以其他直观观察或经验综合评定混凝土和易性。

流动性的测定方法有坍落度法、维勃稠度法、探针法、斜槽法、流出时间法和凯利球法等十多种,对普通混凝土而言,最常用的是坍落度法和维勃稠度法。

(1)坍落度法:将搅拌好的混凝土分三层装入坍落度筒中(见图4-5a),每层插捣25次,抹平后垂直提起坍落度筒,混凝土则在自重作用下坍落,以坍落高度(单位mm)代表混凝土的流动性。

坍落度越大,则流动性越好。

粘聚性通过观察坍落度测试后混凝土所保持的形状,或侧面用捣棒敲击后的形状判定,如图4-5所示。当坍落度筒一提起即出现图中(c)或(d)形状,表示粘聚性不良;敲击后出现(b)状,则粘聚性好;敲击后出现(c)状,则粘聚性欠佳;敲击后出现(d)状,则粘聚性不良。

保水性是以水或稀浆从底部析出的量大小评定(见图4-5b)。析出量大,保水性差,严重时粗骨料表面稀浆流失而裸露。析出量小则保水性好。

图4-5 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测定

根据坍落度值大小将混凝土分为四类:

①大流动性混凝土:坍落度≥160mm;

②流动性混凝土:坍落度100~150mm;

③塑性混凝土:坍落度50~90mm;

④干硬性混凝土:坍落度10~40mm

坍落度法测定混凝土和易性的适用条件为:

a. 粗骨料最大粒径≤40mm;

b. 坍落度≥10mm。

对坍落度小于10mm的干硬性混凝土,坍落度值已不能准确反映其流动性大小。如当两种混凝土坍落度均为零时,但在振捣器作用下的流动性可能完全不同。故一般采用维勃稠度法测定。

(2)维勃稠度法:坍落度法的测试原理是混凝土在自重作用下坍落,而维勃稠度法则是在坍落度筒提起后,施加一个振动外力,测试混凝土在外力作用下完全填满面板所需时间(单位:秒)代表混凝土流动性。

维勃稠度法测定混凝土和易性的适用条件为:

a. 粗骨料最大粒径≤40mm;

b. 维勃稠度在5~30s之间的混凝土拌合物的稠度测定。

根据维勃稠度值大小将混凝土分为四类:

①超干硬性混凝土:维勃稠度≥31s;

②特干硬性混凝土:维勃稠度30~21s;

③干硬性混凝土:维勃稠度20~11s;

④半干硬性混凝土:维勃稠度10~5s

时间越短,流动性越好;时间越长,流动性越差。见示意图4-6。

图4-6 维勃稠度试验仪

1. 容器;

2. 坍落度筒;

3. 圆盘;

4. 滑棒;

5. 套筒;

6.13. 螺栓;

7. 漏斗;

8. 支柱;9. 定位螺丝;10. 荷重;11. 元宝螺丝;12. 旋转架

(3)坍落度的选择原则:实际施工时采用的坍落度大小根据下列条件选择。

①构件截面尺寸大小:截面尺寸大,易于振捣成型,坍落度适当选小些,反之亦然。

②钢筋疏密:钢筋较密,则坍落度选大些。反之亦然。

③捣实方式:人工捣实,则坍落度选大些。机械振捣则选小些。

④运输距离:从搅拌机出口至浇捣现场运输距离较远时,应考虑途中坍落度损失,坍落度宜适当选大些,特别是商品混凝土。

⑤气候条件:气温高、空气相对湿度小时,因水泥水化速度加快及水份挥发加速,坍落度损失大,坍落度宜选大些,反之亦然。

表4-11 混凝土浇筑时的坍落度(mm)

构件种类坍落度

基础或地面等的垫层、无配筋的大体积结构(挡土墙、基础

10~30

等)或配筋稀疏的结构

板、梁和大型及中型截面的柱子等30~50 配筋密列的结构(薄壁、斗仓、简仓、细柱等)50~70

配筋特密的结构70~90

三、影响和易性的主要因素:

1、单位用水量的影响:

单位用水量是混凝土流动性的决定因素。用水量增大,流动性随之增大。但用水量大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保水性和粘聚性变差,易产生泌水分层离析,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匀质性、强度和耐久性。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在原材料品质一定的条件下,单位用水量一旦选定,单位水泥用量增减50~100kg/m3,混凝土的流动

性基本保持不变,这一规律称为固定用水量定则。这一定则对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带来极大便利,即可通过固定用水量保证混凝土坍落度的同时,调整水泥用量,即调整水灰比,来满足强度和耐久性要求。

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单位用水量可根据施工要求的坍落度和粗骨料的种类、规格,根据JGJ55-2000《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按表4-12选用,

表4-12 混凝土单位用水量选用表

项目指标

卵石最大粒径(mm)碎石最大粒径(mm)

10 20 31.5 40 16 20 31.5 40

坍落度(mm)

10~30 190 170 160 150 200 185 175 165

35~50 200 180 170 160 210 195 185 175

55~70 210 190 180 170 220 205 195 185

75~90 215 195 185 175 230 215 205 195

维勃稠度(s)

16~20 175 160 - 145 180 170 - 155

11~15 180 165 - 150 185 175 - 160

5~10 185 170 - 155 190 180 - 165

注:1. 本表用水量系采用中砂时的平均取值,如采用细砂,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可增加5~10kg,采用粗砂时则可减少5~10kg。

2. 掺用各种外加剂或掺合料时,可相应增减用水量。

3. 本表不适用于水灰比小于0.4时的混凝土及采用特殊成型工艺的混凝土。

2、浆骨比的影响:

浆骨比:指水泥浆用量与砂石用量之比值。

在混凝土凝结硬化之前,水泥浆主要赋予流动性;在混凝土凝结硬化以后,主要赋予粘结强度。在水灰比一定的前提下,浆骨比越大,即水泥浆量越大,混凝土流动性越大。通过调整浆骨比大小,既可以满足流动性要求,又能保证良好的粘聚性和保水性。浆骨比不宜太大,否则易产生流浆现象,使粘聚性下降。浆骨比也不宜太小,否则因骨料间缺少粘结体,拌合物易发生崩塌现象。因此,合理的浆骨比是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的良好保证。

3、水灰比的影响:

水灰比:即水用量与水泥用量之比。

在水泥用量和骨料用量不变的情况下,水灰比增大,相当于单位用水量增大,水泥浆很稀,拌合物流动性也随之增大,反之亦然。用水量增大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严重降低混凝土的保水性,增大泌水,同时使粘聚性也下降。但水灰比也不宜太小,否则因流动性过低影响混凝土振捣密实,易产生麻面和空洞。合理的水灰比是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保水性和粘聚性的良好保证。

4、砂率的影响:

砂率:是指砂占砂石总重量的百分率。

表达式为:

式中:

S P——砂率;

S——砂子用量(kg);

G——石子用量(kg)。

砂率对和易性的影响非常显著。

①对流动性的影响:

在水泥用量和水灰比一定的条件下,由于砂子与水泥浆组成的砂浆在粗骨料间起到润滑和辊珠作用,可以减小粗骨料间的摩擦力,所以在一定范围内,随砂率增大,混凝土流动性增大。另一方面,由于砂子的比表面积比粗骨料大,随着砂率增加,粗细骨料的总表积增大,在水泥浆用量一定的条件下,骨料表面包裹的浆量减薄,润滑作用下降,使混凝土流动性降低。所以砂率超过一定范围,流动性随砂率增加而下降,见图4-7a。

图4-7 砂率与混凝土流动性和水泥用量的关系

②对粘聚性和保水性的影响:

砂率减小,混凝土的粘聚性和保水性均下降,易产生泌水、离析和流浆现象。砂率增大,粘聚性和保水性增加。但砂率过大,当水泥浆不足以包裹骨料表面时,则粘聚性反而下降。

③合理砂率的确定:

合理砂率:是指砂子填满石子空隙并有一定的富余量,能在石子间形成一定厚度的砂浆层,以减少粗骨料间的摩擦阻力,使混凝土流动性达最大值。或者在保持流动性不变的情况下,使水泥浆用量达最小值。如图4-7b。

合理砂率的确定可根据上述两原则通过试验确定。在大型混凝土工程中经

表4-13 混凝土砂率选用表

水灰比(W/C)卵石最大粒径(mm)碎石最大粒径(mm)10 20 40 16 20 40

0.40 26~32 25~31 24~30 30~35 29~34 27~32

①表中数值系中砂的选用砂率。对细砂或粗砂,可相应地减少或增大砂率;

②本砂率适用于坍落度为10~60mm的混凝土。坍落度如大于60mm或小于10mm时,

应相应增大或减小砂率;按每增大20mm,砂率增大1%的幅度予以调整。

③只用一个单粒级粗骨料配制混凝土时,砂率值应适当增大;

④掺有各种外加剂或掺合料时,其合理砂率值应经试验或参照其他有关规定选用;

⑤对薄壁构件砂率取偏大值。

5、水泥品种及细度的影响:

水泥品种不同时,达到相同流动性的需水量往往不同,从而影响混凝土流动性。另一方面,不同水泥品种对水的吸附作用往往不等,从而影响混凝土的保

水性和粘聚性。如火山灰水泥、矿渣水泥配制的混凝土流动性比普通水泥小。在流动性相同的情况下,矿渣水泥的保水性能较差,粘聚性也较差。同品种水泥越细,流动性越差,但粘聚性和保水性越好。

6、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这是由于温度升高可加速水泥的水化,增加水分的蒸发,所发夏季施工时,为了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应当提高拌合物的用水量。混凝土拌合物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干稠。流动性降低。这是由于拌合物中一些水分被骨料吸收,另一些水分蒸发,一些水分与水泥水化反映变成水化产物结合水而至。

7、骨料的影响:

骨料的级配、颗粒形状、表面特征及粒径等均对拌和物的和易性有影响。一般来说,级配好的骨料其拌合物的流动性较大,粘聚性与保水性较好;表面光滑的骨料,如河砂、卵石,其拌合物流动性较大;骨料的粒径增大,总表面积减小,拌合物流动性就增大。卵石表面光滑,碎石粗糙且多棱角,因此卵石配制的混凝土流动性较好,但粘聚性和保水性则相对较差。河砂与山砂的差异与上述相似。对级配符合要求的砂石料来说,粗骨料粒径越大,砂子的细度模数越大,则流动性越大,但粘聚性和保水性有所下降,特别是砂的粗细,在砂率不变的情况下,影响更加显著。

8、外加剂的影响:

外加剂对拌合物的和易性有较大影响。加入减水剂和引气剂可明显提高拌

物的流动性,引起剂还可有效的改善拌合物的粘聚性和保水性。

第四节硬化混凝土的强度

普通混凝土一般均用作结构材料,故其强度是最主要的技术性质。混凝土在抗拉、抗压、抗弯、抗剪强度中,抗压强度最大,故混凝土主要用来承受压力作用。

一、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强度等级

我国以立方体抗菌素压强度为混凝土强度的特征值。按照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是指按标准方法制作的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试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温度在20℃±3℃,相对湿度90%以上或置于水中),养护至28d龄期,以标准方法测试、计算得到的抗压强度值称为混凝土立方体的抗压强度。国家标准还规定,对非标准尺寸的立方体试件,可采用折算系数折算成标准试件的强度值。即边长为100mm和200mm的立方体时件分别采用折算系数0.95和1.05折算成标准试件的强度值。我国把普通混凝土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划分为C7.5、C10、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和C60等12个等级。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是指按标准方法制作养护的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试件,在28天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强度等级表示中的“C”为混凝土强度符号,后面的数值,即为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二、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

1、水泥强度等级和水灰比的影响:

水泥强度等级和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最主要因素,也可以说是决定因素。因为混凝土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水泥石的强度及其与骨料间的粘结力,而水泥石的强度及其与骨料间的粘结力,又取决于水泥的强度等级和水灰比的大小。由于拌制混凝土拌合物时,为了获得必要的流动性,常需要加入较多的水,多余的水所占空间在混凝土硬化后成为毛细孔,使混凝土密实度降低,强度下降。

试验证明,在水泥强度等级相同的条件下,水灰比越小,水泥石的强度越高,胶结力越强,从而使混凝土强度也越高。

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在原材料一定的情况下,混凝土28天龄期的抗压强度(f cu )与水泥实际强度(f ce )及水灰比(W/C )之间的关系符合下列经验公式。

??

? ??-?=B W C f A f ce cu 式中:A 、B ——回归系数,

采用碎石A =0.46,B =0.07;

采用卵石A =0.48,B =0.33。

式中水泥实际强度若无法得到时,可采用下式计算:

f ce =f c ·γc

式中:f c ——水泥强度等级标准值;

γc ——水泥强度等级富余系数,应按各地区实际统计资料定出。

2、骨料的影响:

骨料本身的强度一般都比水泥石的强度高(轻骨料除外),所以不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但若骨料经风化等作用而强度降低时,则用其配制的混凝土强度也较低。骨料表面粗糙,则与水泥石粘结力较大,但达到同样流动性时,需水量大,随着水灰比变大,强度降低。因此,在水灰比小于0.4时,用碎石配制的混凝土比用卵石配制的混凝土强度约高38%,但随着水灰比增大,两者差别就不显著了。

3、龄期与强度的关系:

混凝土在下常养护条件下,其强度将随龄期的增长而增长。

在标准养护条件下,混凝土强度的发展大致与龄期的对数成正比关系(龄期不小于3d ),可按下式进行推算。

28

lg lg 28n f f n = 式中;f n ——nd 龄期时的混凝土抗压强度;n ≥3。

f 28——28d 龄期时的混凝土抗压强度。

上式仅适用于正常条件下硬化的中等强度等级的普通混凝土,实际情况要复杂的多。

4、养护湿度及温度的影响:

为了获得质量良好的混凝土,混凝土成型后必须进行适当的养护,以保证水泥水化过程的正常进行。养护过程需要控制的参数为湿度和温度。由于水泥的水化反应只能在充水的毛细孔内发生,在干燥环境中,强度会随水分蒸发而停止发展,因此养护期必须保湿。

养护温度对混凝土强度发展也有很大影响。混凝土在不同温度的水中养护时强度的发展规律是养护温度高时,可以增快初期水化速度,使混凝土早期强度得

以提高。

第五节硬化混凝土的耐久性

混凝土的耐久性:用于构筑物的混凝土,不仅要具有能安全承受荷载的强度,还应具有耐久性,即要求混凝土在长期使用环境条件的作用下,能抵抗内、外不利影响,而保持其使用性能不变的性质。

一、混凝土的抗渗性:

是指其抵抗水、油等压力液体渗透作用的能力。

它对混凝土的耐久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环境中的各种侵蚀介质只有通过渗透才能进入混凝土内部产生破坏作用。

1、提高混凝土抗渗性的关键:提高密实度,改善混凝土的内部孔隙结构。

2、具体措施:降低水灰比,采用减水剂,,掺加引气剂,选用致密、干净、级配良好的骨料,加强养护等。

3、表示方法:以抗渗标号来表示,如S

4、S8等,即表示混凝土能抵抗0.4Mpa、0.8Mpa等的水压力而不渗水。

二、混凝土的抗冻性:

是指混凝土含水时抵抗冻融循环作用而不破坏的能力。

混凝土的冻融破坏原因是混凝土中水结冰后发生体积膨胀,当膨胀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便使混凝土产生微细裂缝,反复冻融裂缝不断扩展,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直至破坏。

1、提高混凝土抗冻性的关键:提高密实度。措施是减小水灰比,掺加引气剂或减水型引气剂等。

2、表示方法:以抗冻标号来表示,抗冻标号是以龄期28天的石块在吸水饱和后于-15~200C反复冻融循环,用抗压强度下降不超过25%,且重量损失不超过5%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冻融循环次数来表示。混凝土分以下九个抗冻等级:D10、D15、D25、D50、D100、D150、D200、D250、D300,分别表示混凝土能够承受反复动融循环次数不小于10、15、25、50、100、150、200、250和300次。

以上是用慢冻法确定抗冻性,对于抗冻性要求高的混凝土,也可用快冻法,即同时满足相对弹性模量值不小于60%,重量损失率不超过5%时的最大循环次数来表示其抗冻性指标。

三、混凝土的抗侵蚀性:

环境介质对混凝土的化学侵蚀主要是对水泥石的侵蚀,提高混凝土的抗侵蚀性主要在于选用合适的水泥品种,以及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

四、混凝土的碳化:

是指环境中的CO

2和混凝土内水泥石中的Ca(OH)

2

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从

而使混凝土的碱度降低(也称中性化)的现象。

碳化对混凝土的作用,利少弊多,由于中性化,使混凝土中的钢筋因失去碱性保护而锈蚀,碳化收缩会引起微细裂缝,使混凝土强度降低。碳化对混凝土的性能也有有利的影响,表层混凝土碳化时生成的碳酸钙,可填充水泥石的孔隙,提高密实度,对防止有害介质的侵入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提高抗碳化能力的措施:降低水灰比,采用减水剂以提高混凝土密实度,

五、混凝土的碱-骨料反应:

是指混凝土中含有活性二氧化硅的骨料与所用水泥中的碱(Na

2O和K

2

O)在

有水的条件下发生反应,形成碱—硅酸凝胶,此凝胶吸水肿胀并导致混凝土胀裂的现象。

由上可知,水泥中含碱量高、骨料中含有活性二氧化硅及有水存在是碱骨料反应的主要因素。

预防措施:可采用低碱水泥,对骨料进行检测,不用含活性SiO2的骨料,掺用引气剂,减小水灰比及掺加火山灰质混合材料等。

第六节硬化混凝土的变形性

硬化混凝土除了受荷载作用产生变形外,在不受荷载作用的情况下,由于各种物理的或化学的因素也会引起局部或整体的休积变化。

如果混凝土处于自由的非约束状态,那么体积变化一般不会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实际使用中的混凝土结构总会受到基础、钢筋或相邻部件的牵制,而处于不同程度的约束状态。即使单一的混凝土试块没有受到外部的制约,其内部各组成相互之间也还是互相制约,因而仍处于约束状态。因此,混凝土的体积变化会由于约束的作用在混凝土内部产生拉应力。众所周知,混凝土能承受较高的压应力,而其抗拉强度却很低,一般不超过抗压强度10%。从理论上讲,在完全约束条件下,混凝土内部产生的拉应力约有3至十几兆帕(取决于混凝土的休积变化特性和弹性特性)。所以,混凝土受约束时,由于体积变化过大产生的拉应力一旦超过其自身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引起混凝土开裂,产生裂缝。裂缝不仅是影响混凝土承受设计荷载能力的一个弱点,而且还会严重损害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外观。

1、化学减缩:

混凝土体积的自发化学收缩是在没有干燥和其它外界影响下的收缩,其原因是水泥水化物的固体体积小于水化前反应物(水和水泥)产总体积。因此,混凝土的这种体积收缩是由水泥的水化反应所产生的固有收缩,亦称为化学减缩。

2、温度变形:

混凝土与通常固体材料一样呈现热胀冷缩。一般室温变化对于混凝土没有什么大影响。但是温度变化很大时,就会对混凝土产生重要影响。

混凝土的温度变形稳定性取决于:

(1)温度升高或降低的程度;

(2)其组成的热膨胀系数;当温度变化引起的骨料颗粒体积变化与水泥石体积变化相差很大时,或者骨料颗粒之间的膨胀系数有很大差别时,都会产生有破坏性的内应力。许多混凝土的裂缝与剥落实例都与此有关。

常见建筑材料及特点介绍

常见建筑材料及特点介绍 引言 从广义上讲,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中所有材料的总称。不仅包括构成建筑物的材料,而且还包括在建筑施工中应用和消耗的材料。构成建筑物的材料如地面、墙体和屋面使用的混凝土、砂浆、水泥、钢筋、砖、砌块等。在建筑施工中应用和消耗的材料如脚手架、组合钢模板、安全防护网等。通常所指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构成建筑物的材料,即狭义的建筑材料。 一、建筑材料是如何分类的 1、建筑材料的分类方法很多,一般按功能分为三大类: 2、结构材料主要指构成建筑物受力构件和结构所用的材料,如梁、板、柱、基础、框架等构件或结构所使用的材料。其主要技术性能要求是具有强度和耐久性。常用的结构材料有混凝土、钢材、石材等。 3、围护材料是用于建筑物围护结构的材料,如墙体、门窗、屋面等部位使用的材料。常用的围护材料有砖、砌块、板材等。围护材料不仅要求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耐久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应具有良好的绝热性,符合节能要求。 4、功能材料主要是指担负某些建筑功能的非承重用材料,如防水材料、装饰材料、绝热材料、吸声材料、密封材料等。 5、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费用一般要占建筑总造价的60%左右,有的高达75%。 二、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 1)传统建筑材料的性能向轻质、高强、多功能的方向发展。例如,大规模生产新型干法水泥,研制出轻质高强的混凝土,新型墙体材料等。 2)化学建材将大规模应用于建筑工程中。主要包括建筑塑料、建筑涂料、建筑防水材料、密封材料、绝热材料、隔热材料、隔热材料、特种陶瓷、建筑胶粘剂等。化学建材具有很多优点,可以部分代替钢材、木材,且具有较好的装饰性。3)从使用单体材料向使用复合材料发展。如研究和使用纤维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轻质混凝土、高强度合金材料等一系列新型高性能复合材料。

建筑材料与检测项目教学(二)—砂石

一、接委托单 现接中铁二十五局衡州大道湘江大桥工程指挥部送检砂、石,砂为宏达砂场的中砂,石为宏达砂场的砾石,粒径范围为16~31.5mm,使用于衡州大道湘江大桥的混凝土工程,送检方要求检测砂的颗粒级配、细度、含泥量、泥块含量、云母含量、轻物质含量、有机物含量;砾石的颗粒级配、含泥量、泥块含量、针片状颗粒含量、压碎指标。 二、分组布置任务 三、分组讨论实施方案 (一)熟悉混凝土用砂、石的规范、标准 JGJ52-2006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二)砂、石性能检测仪器的选择

(三)编制检测方案 1、砂的颗粒级配检测 检测目的: 测定砂子的颗粒级配并计算细度模数,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供依据。 检测步骤: 1)制备试样 试验前应先将试样通过公称直径l0.0mm 的方孔筛,并计算筛余。称取经缩分后样品不少于550g 两份,分别装入两个浅盘,在(105±5)℃的温度下烘干到恒重,冷却至室温备用。 2)准确称取烘干试样500g(特细砂可称250g),置于按筛孔大小顺序排列(大孔在上、小孔在下)的套筛的最上一只筛(公称直径为5.00mm 的方孔筛)上;将套筛装入摇筛机内固紧,筛分l0min ;然后取出套筛,再按筛孔由大到小的顺序,在清洁的浅盘上逐一进行手筛,直至每分钟的筛出量不超过试样总量的0.1%时为止;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只筛子,并和下一只筛子中的试样一起进行手筛。按这样顺序依次进行,直至所有的筛子全部筛完为止。当试样含泥量超过5%时,应先将试样水洗,然后烘干至恒重,再进行筛分;无摇筛机时,可改用手筛。 3)试样在各只筛子上的筛余量均不得超过按式(3-8)计算得出的剩留量,否则应将该筛的筛余试样分成两份或数份,再次进行筛分,并以其筛余量之和作为该筛的筛余量。 300 d A m r (3-8) 式中 r m ——某一筛上的剩留量,g ; d ——筛孔边长,mm ; A ——筛的面积,mm 2。 4)称取各筛筛余试样的质量(精确至lg),所有各筛的分计筛余量和底盘中的剩余量之和与筛分前的试样总量相比,相差不得超过l %。 2、砂的含泥量检测 检测目的: 测定砂的泥含量,以判别其是否符合混凝土用砂的要求。 检测步骤: 1)以四分法缩分试样至1100g ,放入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量,冷却至室温。称取400g (m 0)干试样两份备用 2)将烘干试样放入容器中,注入清水,使水面高出试样150mm ,充分搅拌,浸泡2h 。用手在水中淘洗试样,把浑水慢慢倒入1.25mm(在上)和0.080mm(在下)的套筛上,滤去小于

建筑材料教案

XXXXXXXXXXXX学院 建筑材料 教案本 学年 20XX-20XX 第 2 学期课程建筑材料 教材建筑材料 班级专业 总计划课时本学期计划课时教学系(部)教研室 任课教师

了解本课程的学习方法、重点内容; 教学 目标 教学 理解建筑材料的定义。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注释 绪论 0.1 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地位 建筑材料是指土木建筑工程中所应用的各种材料。例如:砖瓦、水泥、砼、木材、钢材等。 这些材料是一切建筑工程的基础,没有这些材料,我国的基本建设将一事无成。 0.1.1.建筑材料费用占工程总投资的比重 (占总投资的50%以上,一般占到60%到75) 结构材料、装修材料、建筑施工各占1/3 某学院教学楼,建筑面积A=10200平方米,总投资为13.26万元,其中材料费用为87.5万元, 占了总投资的66%。所以,在我国进行体制改革,强调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必须正确选择和 使用材料,提出坚固、耐久和造价低廉的建筑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才能投标的成功 (成本低、工期短、质量好) 0.1.2建筑材料与建筑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物理性能,建筑结构就是按材料来分类的。例如:钢结构、木结构、 砖石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建设要求更高的质量。在工业化的现代建筑中要 求建造规模更大、质量更高的建筑物,如:大跨度厂房、高层建筑、桥梁、海港以及给排水、 采暖通风系统。然而,建筑工程的规模和建筑材料的发展水平显然是受生产水平的限制的。 例如:美国最大的拱桥长达D=226m,为钢结构;美国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110 层,高达442m;深圳国际贸易中心,53层,高160m。 0.1.3建筑材料对工程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建筑材料》课程标准

《建筑材料》课程标准

《建筑材料》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 建筑材料 2.课程类别 3.学时学分 4.适用专业 二、课程定位 《建筑材料试验与检测》面向学科内各专业的学生开设,以培养建筑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的,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专业群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品种、规格、技术性质、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应用范围和储存运输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能正确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材料,以及对常用建筑材料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检测的方法,同时要了解新型建筑材料,对新型建筑材料要具备认识和鉴别能力,为学习专业后续课程《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房屋建筑学》、《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以及从事相关工作储备基本知识。 三、课程目标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的设置,要结合国内外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根据我校的专业设置特点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以抓好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产学研”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培养具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扎实的建筑材料与检测基本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

有关建筑材料的组成、性质与应用的基本知识,掌握主要建筑材料试验与检测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能够合理选择和使用建筑材料打下基础。 (二)具体目标(表1) 表1 《建设材料与检测》教学目标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一)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通过进行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以及校企合作项目,合理分析与建筑材料课程有关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教学任务,归纳梳理学习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形成基于教学任务的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 1. 广泛开展社会调研,全面跟踪行业企业标准,以实际工作岗位能力需要,明确教学任务。 目前,建筑行业人才市场急需大批懂专业、会管理、上岗即能胜任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为了满足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培养建筑行业人才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坚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知识培养能力”的培养模式,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 2.以教学任务为主线,明确教学内容,融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为一体,通过“教、学、做”,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发

道路建筑材料电子教案

授课时间:20XX年2月29日使用班级:造价14-5 授课时间:20XX年2月29日使用班级:造价14-6 授课时间:20XX年2月29日使用班级:造价14-4 授课时间:20XX年3月01日使用班级:造价14-3 授课时间:20XX年3月01日使用班级:造价14-2 授课章节名称: §1.1 教学目的: 1、了解《道路建筑材料》课的研究内容与任务 2、掌握建筑材料应具备的工程性质 3、知道建筑材料的一般检验方法 教学重点:建筑材料应具备的工程性质 教学难点:道路材料的一般检验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教学手段:挂图展示 作业: 1、试解释GB9776-88建筑生石膏、JTJ052-200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 料试验规程 教案实施效果追记: (手书) 《道路建筑材料》绪论 讲授新内容 ※※※※ 一、《道路建筑材料》课的研究内容与任务(时间:20分钟) 1、研究内容:1)砂石材料;2)无机结合料及其制品;3)有机结合料及 其制品;4)高分子聚合物材料;5)建筑钢材 教学方法:挂图展示 2、任务: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它是公路设计、施工,桥涵设计、 施工,公路工程检测技术等课程的基础。 ※※※※ 二、建筑材料应具备的工程性质(时间:25分钟) 1、力学性质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4、工艺性质 教学方法:讲解 ※※※※ 三、建筑材料与路桥工程的关系(时间:15分钟) 1、材料是工程结构物的物质基础 2、材料的使用与工程造价密切相关 3、材料科学的进步,可以给工程提供优质的材料 ※※※※ 四、道路建筑材料的检验方法和技术标准(时间:30分钟) 1、道路材料的一般检验方法 1)物理性质试验 2)力学性质试验 3)化学性质试验 4)工艺性质试验 2、道路材料质量的标准化和技术标准 ※※※※ 小结(时间:10分钟): 1、建筑材料应具备的工程性质 2、我国建筑材料的技术标准的划分等级

《建筑材料与检测》教学教案—03普通混凝土及其性能检测

单元一水泥混凝土概述 一、水泥混凝土定义 凡由水泥、骨料(砂、石)、水及外加剂(或掺合料)按适当的比例配合,经搅拌、成型、养护等工艺,经一定时间后硬化而成的人造石材,称为水泥混凝土(砼)。 二、混凝土分类 2、按生产和施工方式分 预拌混凝土(商品混凝土) 泵送混凝土 喷射混凝土 碾压混凝土 3、按用途分 抗渗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 泵送混凝土 4、按抗压强度大小分 低强混凝土(f cu<30MPa)、中强混凝土(30 MPa≤f cu<60 MPa)、高强混凝土(60 MPa≤f cu<100MPa)和超高强混凝土(f cu≥100 MPa)等。 5、按流动性分 干硬性混凝土(T<10mm)、塑性混凝土(T=10~90mm)、流动性混凝土(T=100~150mm)、大流动性混凝土(T≥160mm)等。 6、按性能分 抗渗混凝土、 抗冻混凝土、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 大体积混凝土等。 三、水泥混凝土的特点 1、优点 (1) 原材料资源丰富,造价低廉。

(2) 良好的可塑性。 (3) 可调整性能。 (4) 抗压强度高。 (5)与钢筋间有着良好的握裹力。 (6) 耐久性好。 2、缺点 (1) 自重大,比强度小。 (2) 抗拉强度低。 (3) 硬化慢,生产周期长。 (4) 导热系数大。普通混凝土导热系数为1.4W/m·k,近是红砖的两倍,保温隔热性能差。 四、水泥混凝土的发展 混凝土发展趋势——高强高性能、多功能、绿色环保三个方向。 现代建筑物发展趋势——高层化、大跨化、轻量化方向。 单元二水泥混凝土对组成材料的技术要求 普通水泥混凝土——水泥、水、细集料(骨料)、粗集料(骨料)、必要时加入外加剂和掺合料组成。 水泥浆体——在混凝土硬化前起润滑作用,硬化后起胶结作用; 粗、细骨料——骨架、支撑和稳定体积(减少水泥在凝结硬化时的体积变化)的作用; 外加剂和掺合料——改善混凝土性能、降低混凝土成本的作用。 一、水泥 1.水泥品种的选择 根据:工程性质、结构部位、气候条件、环境条件及施工设计的要求; 水泥的特性; 水泥价格。 常用水泥品种的选用见教材表。 2.强度等级的选择 配一般混凝土,水泥强度为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的1.5~2.0倍;配高强度混凝土,为设计强度等级的0.9~1.5倍。 二、集料 (一)细集料 1、定义及分类 细集料是指粒径小于4.75mm大于等于0.15㎜的颗粒,常称作砂。水泥混凝土用砂分类见下表。

《建筑材料》课程教案

《建筑材料》电子教案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了解建筑材料的分类和建筑材料技术标准、建筑材料特点。 一、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人类赖以生存的总环境中,所有构筑物或建筑物所用材料及制品统称为建筑材料。本课程的建筑材料是指用于建筑物地基、基础、地面、墙体、梁、板、柱、屋顶和建筑装饰的所有材料。 建筑材料的分类: 1、按材料的化学成分分类,可分为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三大类: 无机材料又分为金属材料(钢、铁、铝、铜、各类合金等)、非金属材料(天然石材、水泥、混凝土、玻璃、烧土制品等)、金属—非金属复合材料(钢筋混凝土等); 有机材料有木材、塑料、合成橡胶、石油沥青等; 复合材料又分为无机非金属—有机复合材料(聚合物混凝土、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等)、金属—有机复合材料(轻质金属夹芯板等)。 2、按材料的使用功能,可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 结构材料——用作承重构件的材料,如梁、板、柱所用材料; 功能材料——所用材料在建筑上具有某些特殊功能,如防水、装饰、隔热等功能。 二、建筑材料的特点 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使用必须有以下特点:具有工程要求的使用功能;具有与使用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耐久性;具有丰富的资源,满足建筑工程对材料量的需求;材料价廉。 建筑环境中,理想的建筑材料应具有轻质、高强、美观、保温、吸声、防水、防震、防火、无毒和高效节能等特点。 三、技术材料的类型 我国常用的标准有如下三大类: 1、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有强制性标准(代号GB)、推荐性标准(代号GB/T)。 2、行业标准 如建筑工程行业标准(代号JGJ)、建筑材料行业标准(代号JC)等。 3、地方标准(代号DBJ)和企业标准(代号QB)。 标准的表示方法为:标准名称、部门代号、编号和批准年份。 第二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本章主要了解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构造对性质的影响;重点掌握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 一、材料的组成、结构及构造对性质的影响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2110010 适用专业: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计划学时: 52学时计划学分: 3.0学分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道路建筑材料是路桥及其相关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道路与桥梁建筑用各种材料的组成、性能和应用的一门课程。它为学习后面相继而来的其它课程如路面工程结构、桥梁工程结构、工程管理、工程概预算以及施工、监理等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道路建筑材料讲述了常用筑路材料的化学组成、结构构造、技术性能、性能测试、合理使用及评定验收、运输储存等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具备如下能力: 掌握各种道路建筑材料的原料、生产、组成、构造、性质、应用、检验、运输、验收和储存等各个方面,为后继课程及将来在设计、施工、验收、质量检验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本大纲中课程内容的学习,应到达下列要求: (1)掌握砂石材料的技术性质和技术要求,掌握级配理论和组成设计方法,会用图解法和试算法设计矿质混合料的配合比 (2)掌握石灰消化和硬化过程以及质量评定方法;硅酸盐水泥熟料各矿物成分特性、凝结硬化的机理和技术性质检验方法;其它水泥的特性和应用。 (3)掌握普通水泥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现行配合组成设计方法和质量评定。同时对其它混凝土的特性也有一定的了解。 (4)掌握石油沥青的化学组分、胶体结构、技术性质和评价方法。同时对其它各类;沥青的组成和性质也有一般的了解。 (5)掌握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形成原理、技术性质和技术要求;并能按现行方法设计沥青混合料的组成;掌握沥青混合料技术质量的检验方法。同时对其它各类沥青混合料也有一般的了解。 (6)了解工程高聚物材料的一般结构和性能;几种常用高聚物的特性;会应用高聚物材

《建筑材料与检测》教学教案—02无机胶凝材料及其性能检测

模块二无机胶凝材料及其性能检测 【模块概述】 1、胶凝材料——又称胶结材料,是指能通过自身的物理和化学作用,把其他材料(散粒状、块状、粉状、纤维状1等)胶结成为具有一定强度的整体的材料。 2、按化学成分——有机胶凝材料+无机胶凝材料。 有机胶凝材料——以天然或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为基本组成的一类胶凝材料(如沥青); 无机胶凝材料——以无机化合物为只要成分的一类胶凝材料。 气硬性胶凝材料——只能在空气中凝结硬化、保持并继续发展其强度,适用于地上或相对干燥的环境中,如石灰、石膏、水玻璃等; 水硬性胶凝材料——既能在空气中,又能更好地在水中凝结硬化、保持并继续发展其强度,可广泛地用于地上、地下潮湿的环境或水中,如各种水泥。 学习单元 单元一水硬性胶凝材料 一、通用硅酸盐水泥 (一)通用硅酸盐水泥的定义及分类 1、定义——以硅酸盐水泥熟料和适量石膏及规定的混合材料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 2、分类——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 (二)通用硅酸盐水泥的生产 1、原料 原料:石灰质(石灰石、白垩、石灰质凝灰岩):提供CaO 黏土质(黏土、黄土、黏土质页岩):提供SiO2、Al2O3、Fe2O3 校正原料(黄铁矿渣等):补充上述化学成分。 2、工艺概述: 两磨一烧——即生料的磨细、生料的煅烧和熟料的磨细。 1)适当比例原料磨细 2)高温下(1450℃)煅烧生料熟料 3)熟料+3%左右石膏,磨细 (三)通用硅酸盐水泥的组分与材料 1、组分 1)组分

通用硅酸盐水泥的组分详见表3-2的规定。 2、材料 (1)硅酸盐水泥熟料 水泥熟料是指由磨细的原料(又称生料)在窑体中经高温煅烧所形成的煅烧产物。 (2)石膏 生产水泥时加入适量石膏,可以起到延缓水泥凝结时间的缓凝作用。 (3)活性混合材料 活性混合材料——粒化高炉矿渣、火山灰质混合材料和粉煤灰等工业废料。 (4)非活性混合材料 非活性混合材料是指不具有活性或活性甚低的人工或天然的矿物质材料,如石英砂、石灰石、干粘土等。 (四)通用硅酸盐水泥的水化、凝结和硬化 一)水泥熟料的水化 1、水化特性 水泥熟料与水发生的反应称为水化。 2、水化产物 表2-5 硅酸盐水泥熟料的水化产物

道路建筑材料部分

道路建筑材料部分 一、名词解释: 1、岩石吸水性:是岩石在规定的条件下吸水的能力。我国现行《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规定,采用吸水率和饱水率两项指标表征岩石的吸水性。 2、堆积密度:是在规定条件下,单位体积(包括矿质实体、开口孔隙、闭口孔隙和空隙)的质量。 3、表观密度:是在规定条件下,单位表观体积(包括矿质实体和闭口空隙)的质量。 4、毛体积密度:是在规定条件下,单位毛体积(包括矿质实体、开口孔隙和闭口孔隙)的质量。 5、连续级配:是指由大到小、逐级粒径均有,并按比例相互搭配组成的矿质混合料。 6、间断级配:是指在矿质混合料中剔除其一个或几个分级,级配不连续的矿质混合料。 1.沥青混合料:沥青混合料是矿质混合料(简称矿料)与沥青结合料经拌制而成的混合料的总称。 1、 针入度:指沥青材料在规定温度条件下,以规定质量的标准针经过规定时间贯入沥青试样的深度,以 1/10mm 为单位计。常用试验条件为P 25℃,100g ,5s 。 2、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是指沥青混合料在夏季高温(通常为60℃)条件下,经车辆荷载长期反复作 用后,不产生车辙和波浪等病害的性能。 3、 改性沥青:是指掺加橡胶、树脂、高分子聚合物、磨细的橡胶粉或其他填料等外掺剂(改性剂)或采 用对沥青轻度氧化加工等措施,使沥青的性能得以改善而制成的沥青结合料。 2.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是指由硅酸盐水泥熟料、0~5%石灰石或粒化高炉矿渣、适量石膏磨细 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 3.混凝土拌和物:混凝土拌和物是将水泥、水与粗、细集料搅拌后得到的混合物,是指在施工过程 中使用的尚未凝结硬化的水泥混凝土。 5.聚合物:聚合物是由千万个低分子化合物通过聚合反应联结而成,因而又称为高分子化合物或高聚物。 4.建筑钢材:建筑钢材系指在建筑工程结构中的各种钢材,如型材有角钢、槽钢、工字钢等;板材 有厚板、中板、薄板等;钢筋有光园钢筋和带肋钢筋等。 1、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按照标准的制作方法制成边长为150mm 的正立方体试件,在标准养护条件(温 度20℃±2℃,相对湿度95%以上)下,养护至28天龄期,按照标准的测定方法测定其抗压强度值, 称为“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以cu f 表示。 2、 碱-集料反应:水泥混凝土中水泥的碱与某些碱活性集料发生化学反应,可引起混凝土膨胀、开裂, 甚至破坏,这种化学反应称为碱—集料反应。 3、 砂率:是混凝土中砂的质量占砂石总质量的百分率。 水灰比:混凝土中水与水泥质量之比称为水灰比。 1、堆积密度)('0ρ――松散材料在规定的装填条件下,单位松散堆积体积的质量。表示为: '0 '0V m =ρ m —散粒材料的质量 '0V —材料的堆积体积 2、孔隙率(P )——指材料中孔隙体积(V k )与材料在自然状态下体积(V 0)(即构成材料的固体物 质的体积与全部孔隙体积之和)之比的百分数。用公式表示为:

建筑材料之混凝土相关习题

. 第4章混凝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配制耐热混凝土时,宜采用(B) A.硅酸盐水泥B.水玻璃 D.普通硅酸盐水泥C.石膏 2.抗渗等级为P8的混凝土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压力为(C) A.8kN B.8MPa D .0.8kN C.O.8MPa 3. 混凝土抗压强度采用的标准试块尺寸为( B ) A.200mm×200mm×200mm B.150mm×150mm×150mm D.70.7mm100mm ×70.7mm×70.7mm C.100mm×100mm×) 4. A轻骨料强度用( B. 平均抗压强度表示A.压碎指标表示C. D.筒压强度表示立方体抗压强度表示5. 配制混凝土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的粗骨料应满足( D ) A.最大粒径小、空隙率大B.最大粒径小、空隙率小 D.最大粒径大、空隙率小C.最大粒径大、空隙率大 6.试配混凝土时,发现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较小,应采取的措施是( D ) A.增加砂率B.增加用水量 D.W/CW/C

C.增大不变,加入水泥浆或掺加减水剂 7. .混凝土拌合物的粘聚性较差时,常用的改善措施是(A) A.增大砂率 B.减小砂率 文档Word . C.增加水灰比 D.增加用水量 8. 在夏季施工配制混凝土时,宜选用( D ) A.NaNO B.CaCl 22D. 木钙SO C.Na429. 影响混凝土合理砂率的主要因素是(A) A.骨料的品种与粗细、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或水灰比 B.骨料的品种与粗细、混凝土的强度 C.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或水灰比、混凝土的强度 D.骨料的品种与粗细、水泥用量 10. 测定材料强度时,可使测得的材料强度值较标准值偏高的因素是(B) A.较大的试件尺寸和较快的加载速度 B.较小的试件尺寸和较快的加载速度 D.较小的试件尺寸和较慢的加载速度C.较大的试件尺寸和较慢的加载速度 11. 适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夏季施工的混凝土减水剂为(A ) A.密胺树脂 B.三乙醇胺 D. 木钙松香皂C.12. 骨料中针、片状颗粒的增加,会使混凝土的(B) A.用水量减小 B.耐久性降低 D.流动性提高C.节约水泥 13. 配制钢筋最小净距为48mm和截面尺寸为200mm×300mm的混凝土构件(C30以下)时,所选用的石子的粒级为(B)

《建筑材料》说课稿

《建筑材料》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建筑材料》 说课内容:课程性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课程实施安排、教学条件、教学效果、本课程的特色与创新点6方面。 一、课程设置 1、课程性质与作用:《建筑材料》是我院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这几个专业学生的就业位是土建五大员,通过对五大员的岗位分析,对于材料认知选用、检测是必备的能力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1)能正确、合理地选择建筑材料,并应用于建筑工程。2)具备对常用建筑材料质量进行检测的能力,并能够正确判断其质量是否合格3)能正确验收和保管建筑材料。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对新材料具备认识及鉴别能力,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2.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1)材料性质:掌握材料的组成、结构、技术性质。2)材料应用:掌握材料的品种、规格、技术性能和质量标准、特点和应用并熟悉有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3)材料检测:熟练掌握质量检测方法。 能力目标:1)能正确、合理地选择建筑材料,并应用于建筑工程。2)具备对常用建筑材料质量进行检测的能力,并能够正确判断其质量是否合格。3)能正确验收和保管建筑材料。 素质目标:1)科学严谨的态度,对材料能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2)学习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1.课程设计的理念: 建筑材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程的开发和设计过程中,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选用认知、检测、能力为主线,以实训室为载体,按照材料出现的先后顺序构建情境,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同时将职业岗位证书考试、行业新标准内容与教学内容融合,设计与教法、学法相适应的考核方法。 2、课程内容设计思路: 针对工作任务训练技能针对岗位标准实施考核。 3、教学内容选取: 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精简陈述性知识,以“必须”、“够用”原则选取,因此选择的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先进性。 2)具体内容:14个模块,7个单项能力训练项目。 按照完成该工程施工现场建筑材料检测任务的要求选择教学内容,根据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出现的顺序,兼顾材料构成的前后顺序,按照则浅到深,则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 3)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材料的基本性质、硅酸盐水泥的性能及选用、砼配合比设计、砂浆的应用、钢材的应用、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 难点:六大水泥的选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质量评定 解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突破口。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标准

道路建筑材料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道路建筑材料 适用专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检测监理) 开设学期:第二学年第一学期 学时:80 学分:5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是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检测监理)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道路、桥涵、隧道等工程常用建筑材料的技术性质、质量检测方法和实训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运用国家或行业现行标准、规范及规程分析解决道路、桥涵、隧道等工程材料实训相关问题的能力。在道路、桥涵、隧道等工程建设领域中,工程质检员及工程实训的中级工、高级工是本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工种,该工种考试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技能都是本课程涉及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本课程是本专业的证书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达到具有解决工程建设材料技术性能和实训的能力。 本课程的前续课程有:工程地质与土力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高等数学、土建力学等。 本课程的平行课程有: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公路工程技术、桥梁工程技术、结构设计原理等。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公路工程技术试验检测技术、桥梁工程技术试验检测技术等。 二、课程设计思路 1.总体思路 根据交通土建行业的发展和不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结合本地区情况,通过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共同分析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检测监理)质检、实训、检测岗位能力要求与素质、知识结构关系,重新构建了《道路建筑材料》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原有分散的知识与技能体系情境化,实现了所学知识与技能与职业岗位技能相对接,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充分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职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理念。因此本课程的设计思路以“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检测监理)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材料实训与检测能力和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为高职土建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学习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结构设计专业课程提供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并为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能够合理选择和使用建筑材料打下基础。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建筑材料的性质与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必要的基本理论,并获得主要建筑材料试验的基本技能训练。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 从本课程的目的及任务出发,课程内容着重于材料的性质和应用,对这两方面内容提出如下要求: (1)在材料性质方面:掌握材料的组成、性质及技术要求;了解材料组成及结构对材料性质的影响;了解外界因素对材料性质的影响;了解各主要性质间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主要建筑材料的试验方法。 (2)在材料应用方面:根据工程要求能够合理地选用材料;熟悉有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了解材料使用方法的要点;学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知识点: 1.建筑材料的定义及其分类。 2.建筑材料发展概况。 3.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施工,预算的关系。课程的目的、任务及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 明确课程成绩考核办法,掌握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了解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进度安排、建筑材料,了解建筑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建筑、结构、施工、预算的关系。 重点:建筑材料的定义及其分类 难点: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施工、预算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时分配:2学时 第二章建筑材料基本性质 知识点: 材料的组成与结构:材料的组成;材料的结构。 材料的物理性质:表示材料物理特征的性质有堆积密度、密度、表观密度、密实度与孔隙率、填充率与空隙率等。

职业学校建筑材料教案

第一章.、绪论及材料的基本性质1.1 教案头 1.2教学实践 [步骤1] 讲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及要求 师生相互介绍 (一)课程介绍——导入新课 1.课程定位 2.课程目标 (二)建筑材料的分类 1.介绍材料的常见分类方法 1)按化学成分分类 2)按功能分类 2.学生分组讨论日常材料的所属类别 (三)建筑材料的发展 (四)建筑材料检测与技术标准 (五)材料的性质

2.1.1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与堆积密度(采用比较法介绍) 2.1.2材料的密实度与孔隙率 2.1.3材料的填充率与孔隙率 2.2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 2.3材料的力学性质 2.3.1强度、比强度 2.3.2材料的变形性质 2.3.3硬度与耐磨性 2.4材料的耐久性 第二章、水泥与粉煤灰 4.1 教案头 4.2教学实践 [步骤1] 讲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及要求

4通用水泥 4.1硅酸盐水泥 一、硅酸盐水泥的生产工艺概述 二、硅酸盐水泥的组成材料 三、硅酸盐水泥的凝结硬化 (一)硅酸盐水泥的水化——重点介绍四种矿物的水化特点 (二)凝结硬化 四、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 五、水泥性质 (一)水泥品种及表示方法 (二)水泥强度等级 (三)水泥性能与质量标准 (1)细度 (2)水泥标准稠度及其用水量 (3)凝结时间: (4)安定性: 一、六大水泥的选用 二、水泥的包装标志 (一)包装方式 (二)名牌标志 三、水泥进场验收检验与取样 (1)水泥储存 (2)取样 (3)验收检验项目 (4)水泥取样记录、试验委托检验单填写 四、粉煤灰水泥 粉煤灰与其他天然火山灰相比,结构较致密,内比表面积小,有很多球形颗粒,吸水能力较弱。所以粉煤灰水泥需水量比较低,抗裂性较好,尤其适合于大体积

建筑材料电子教案第1章 材料基本性质

第1章 材料的基本性能 本章学习目标 ● 掌握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及物性参数对材料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能、耐久性的影响。 ● 熟悉与各种物理过程相关的材料的性质、与热有关的性质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达到熟知建筑材料的各种基本性质(物理性质、力学性质、耐久性),从而能够正确选择、运用、分析和评价建筑材料。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将在后面分章讨论,本章先行讲述通常的、共有的主要物理性能,即所谓基本性能。 在建筑物中,建筑材料要经受各种不同的作用,因而要求建筑材料具有相应的不同性质。如,用于建筑结构的材料要承受各种外力的作用,因此,选用的材料应具有所需要的力学性能。又如,根据建筑物不同部位的使用要求,有些材料应具有防水、绝热、吸声等性能;对于某些工业建筑,要求材料具有耐热、耐腐蚀等性能。此外,对于长期暴露在大气中的材料,要求能经受风吹、日晒、雨淋、冰冻而引起的温度变化、湿度变化及反复冻融等的破坏变化。为了保证建筑物的耐久性,要求在工程设计与施工中正确地选择和合理的使用材料,因此,必须熟悉和掌握各种材料的基本性质。 建筑材料的性质是多方面的,某种建筑材料应具备何种性质,这要根据它在建筑物中的作用和所处的环境来决定。一般来说,建筑材料的性质可分为四个方面,包括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化学性质及耐久性。 本章主要学习材料的物理性能、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材料的物理性能包括与质量有关的性质、与水有关的性质、与热有关的性质;力学性能包括强度、变形性能、硬度以及耐磨性。 1.1 物理性能 1.1.1 与质量有关的性质 自然界的材料,由于其单位体积中所含孔(空)隙程度不同,因而其基本的物理性质参数——单位体积的质量也有差别,现分述如下。 1.1.1.1 密度 密度是指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按下式计算: V m =ρ (1—1) 式中:ρ —— 密度,g/cm 3 ; m —— 材料的质量,g ; V —— 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简称绝对体积或实体积,cm 3 。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标准

: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钢结构制作 适用专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开设学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学时:88 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是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 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道路、桥涵、隧道等工程常用建筑材料的技术性质、质量检测方法和实训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运用国家或行业现行标准、规范及规程分析解决道路、桥涵、隧道等工程材料实训相关问题的能力。在道路、桥涵、隧道等工程建设领域中,工程质检员及工程实训的中级工、高级工是本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工种,该工种考试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技能都是本课程涉及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本课程是本专业的证书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达到具有解决工程建设材料技术性能和实训的能力。 本课程的前续课程有:工程地质与土质土力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高等数学 本课程的平行课程有:测量技术、土建力学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路基工程技术、路面工程技术、桥梁上部结构工程技术、桥梁下部结构工程技术和隧道施工技术等。 二、课程设计思路 1.总体思路 根据交通土建行业的发展和不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结合本地区情况,通过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共同分析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质检、实训、检测岗位能力要求与素质、知识结构关系,重新构建了《道路建筑材料》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原有分散的知识与技能体系情境化,实现了所学知识与技能与职业岗位技能相对接,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充分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职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理念。因此本课程的设计思路以“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材料实训与检测能力和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等要求出发,构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用“情境教学法”组织课程教学,突出学生对材料实训操作、计算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1)设计五个学习情境即:①钢筋混凝土材料;②砌体工程材料;③路基填筑材料;④路面基层材料;⑤路面面层材料。每个学习情境又分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每个教学项目又选取若干个教学任务。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学习情境”为主线,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

建筑材料教案第四章混凝土

第四章混凝土 本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材料、性能和影响性能的因素,以及配合比的基本设计方法。另外,还简单介绍了其他种类的混凝土。 第一节混凝土概述 一、混凝土的分类 混凝土:指胶凝材料、水、天然或人工的粗细骨料,必要时加入化学外加剂和矿物质混合材料,按适当比例配合,经过均匀拌制、密实成型及养护硬化而成的人工石材。 混凝土的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很多。 (一)、按表观密度分(主要是骨料不同): 1、重混凝土:干表观密度大于2600kg/m3的混凝土。常由高密度骨料重晶石和铁矿石等配制而成。主要用于辐射屏蔽方面。 2、普通混凝土:干表观密度为2000~2500kg/m3的水泥混凝土。主要以天然砂、石子和水泥配制而成,是土木工程中最常用的混凝土品种。 3.、轻混凝土:干表观密度小于1950kg/m3的混凝土。包括轻骨料混凝土、多孔混凝土和无砂大孔混凝土等。主要用于保温和轻质材料。 (二)、按所用胶凝材料分类: 通常根据主要胶凝材料的品种,并以其名称命名,如水泥混凝土、石膏混凝土、水玻璃混凝土、硅酸盐混凝土、沥青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等等。有时也以加入的特种改性材料命名,如水泥混凝土中掺入钢纤维时,称为钢纤维混凝土;水泥混凝土中掺大量粉煤灰时则称为粉煤灰混凝土等等。 (三)、按使用功能和特性分类: 按使用部位、功能和特性通常可分为:结构混凝土、道路混凝土、水工混凝土、耐热混凝土、耐酸混凝土、防辐射混凝土、补偿收缩混凝土、防水混凝土、泵送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纤维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高强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等等。 (四)、按施工工艺分:泵送混凝土、喷射混凝土、真空脱水混凝土、造壳混凝土(裹砂混凝土)、碾压混凝土、压力灌浆混凝土(预填骨料混凝土)、热拌混凝土、太阳能养护混凝土等多种。 (五)、按掺和料分:粉煤灰混凝土、硅灰混凝土、磨细高炉矿渣混凝土、纤维混凝土等多种。 (六)、按抗压强度分:低强混凝土(抗压强度小于30Mpa)、中强混凝土(抗压强度30Mpa)和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大于等于60Mpa);按每立方米水泥用量又可分为:贫混凝土(水泥用量不亏过170kg)和富混凝土(水泥用量不小于230kg)等。 二、普通混凝土: 普通混凝土是指以水泥为胶凝材料,砂子和石子为骨料,经加水搅拌、浇筑成型、凝结固化成具有一定强度的“人工石材”,即水泥混凝土,是目前工程上最大量使用的混凝土品种。“混凝土”一词通常可简作“砼”。 (一)普通混凝土的主要优点: 1、原材料来源丰富:混凝土中约70%以上的材料是砂石料,属地方性材料,

《建筑材料与检测》教学教案—01建筑材料与检测基本知识

模块一建筑材料与检测基本知识 学习单元 单元一建筑材料概述 【知识目标】 1、了解材料定义、分类; 2、了解材料在工程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 一、建筑材料的定义及分类 1、定义:建筑材料是在建筑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地下工程、基础工程等各种土木工程中建造的建筑物、构筑物所使用的各种原材料、半成品、建筑构件及零配件的总称。 2、分类 1)按组成: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三大类。 无机材料——钢材、石材。 有机材料——木材塑料涂料。 复合材料——钢纤维混凝土、水泥砂浆、钢筋混凝土沥青混合料。 2)按工程项目 (1)主体材料——建造主体工程的材料,水泥及其制品、混凝土及其预制构件、砌块、墙体保温材料等。 (2)装修材料——用于建筑物室内、室外,起装饰和美化作用的材料,内外墙装饰+室内顶棚装饰+室内装饰+配套设备、零配件(灯具、卫生洁具、管件)。 3)按主要性能 (1)结构性材料——构成建筑物受力构件和结构所用的材料。 (2)围护性材料——用于建筑物围护结构的材料。 (3)功能性材料——担负建筑物某些非承重功能的材料。 (4)装饰性材料——起装饰和美化作用的材料。防水防腐涂料、外墙饰面砖、彩色涂料、水磨石、玻璃和陶瓷等。 二、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是建筑工程的物质基础,是工程质量保障的前提。 2、影响或决定工程造价。一般工程的材料费占工程总造价的50%~60%,重要工程可达70%~80%。 3、保障建筑物各种使用功能顺利实现。 4、带动和推进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使建筑设计水平和施工工艺水平有新突破。 三、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1、轻质高强方向 提高比强度,减小截面尺寸,降低自重,提高抗震性,实现高层化、大跨化和轻量化。 2、高性能方向 高性能长寿命建筑,降低材料消耗,如高性能混凝土——易浇捣、易密实、不离析。 3、绿色、生态、节能、环保方向 单元二建筑材料检测的意义及相关规定 【知识目标】 1、了解检测工作的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 2、掌握质量标准体系的分类及表示方法,能读懂技术规范; 3、熟悉见证取样和送检工作流程。 一、建筑材料检测的意义 1、检测是实施工程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2、检测数据,是质量的真实记录,是指导、控制、评定质量的必要依据,是评价工程质量缺陷、鉴定和预防工程质量事故的手段。 二、建筑材料检测的相关规定 1、检测机构的条件 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通过“计量认证”,二是要具有“检测资质证书”。 2、相关的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2)《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3)《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4)《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 3、见证取样送检制度 (1)取样,按照有关技术标准、规范,从检验(或检测)对象中抽取实验样品的过程。取样工作必须由“见证人+取样人”共同完成。 (2)送检,将样品从现场移交有检测资格的单位承检的过程。送检工作必须由“见证人+送检人”共同完成。 检测工作,必须遵循“见证取样送检制度”。 见证单位——是建设单位或建设单位授权委托的本工程的监理单位; 见证人——建设单位书面授权委派的本工程监理单位的现场监理人员1~2名担任; 取样人—施工单位的从事试验检测的工作人员。 4、见证取样范围及送检程序 (1)见证取样和送检的范围 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和材料,见证取样和送检的比例不得低于规定取样数量的30%,下列试块、试件和材料必须实施见证取样和送检 ①用于承重结构的混凝土试块; ②用于承重墙体的砌筑砂浆试块; ③用于承重结构的钢筋及连接接头试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