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B欧洲文明十五讲

合集下载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笔记(分享)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笔记(分享)

书名:《欧洲文明史十五讲》背景:去年在北大读历史期间,偶然读到陈乐民先生的《欧洲文明十五讲》(北大出版社的“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的书)。

陈乐民先生是原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毕生观察和研究欧洲(夫人是美国所前所长资中筠,美国研究的权威,最近出版系列文集)。

本书看似是为北大国际关系学院三年级的学生讲的欧洲文明史概论(近来我原本是不愿读概论类的书的),但读罢方知,先生对欧洲史博大精深的研究都通过这小小的概论体现出来,读来有种酣畅淋漓、意犹未尽的感觉。

对我而言,至少有三个好处可以强调:1.系统地了解欧洲史的“大脉络”和环环相扣的演进,每一讲不是关注具体的历史细节和事件,而是透过历史事件看到背后的“文明的进程”,思想颇为深刻且将其背后复杂的历史关系演绎的非常透彻;2.“十五讲”中将欧洲史方面的经典书籍都做了推荐或介绍,如果想系统了解欧洲的历史或文明史,可以将“十五讲”作为一个导读并进一步深入钻研;3.十五讲本身是一个书系,已经出了差不多50种书目,每个领域都是大家驾轻就熟将所研究的领域的课程用十五讲的方式概要向读者介绍,有兴趣了解其它学科的知识可以按图索骥。

思考:对于欧洲史,陈先生指出,他终生研究的一个问题,“欧洲何以为欧洲,中国何以为中国”。

他提到,贺麟教授(贺麟,四川省金堂县人,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黑格尔研究专家、教育家、翻译家。

早在20世纪40年代,贺麟就建立了“新心学”思想体系,成为中国现代新儒家思潮中声名卓著的重镇)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提出“应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中国的历史和学问,应该全面系统地研究西方的学问”。

还有一位老先生说到“如果不读中国的历史,你就不知道中国为何伟大;你如果不读世界历史,你就不知道为什么中国近代落后”。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我们的国家发展要选择哪条道路,用什么样的理论体系、价值观体系作为指导?我们个人就像应该选择哪个理论体系、哪个价值观体系去作为我们个人的信仰和精神依托?在中西马、儒释道之间我们要如何去权衡取舍?是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普世价值(科学、民主、平等、自由的精神/资本、市场经济、宪政法治)?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儒家是“游魂”吗?儒家能焕发新的生命力吗?道家和佛法的现代意义?…一系列问题等着我们去思考、研究和讨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想,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再学习,思考、再思考才能深化自己对文明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前提是先要沉下心来做些基本功,即中、西方面的历史、哲学和文明的系统了解。

马德义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说明与指导-模板[1]

马德义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说明与指导-模板[1]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说明与指导第一部分书目内容简介欧洲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了解欧洲文明就不能够很好地了解世界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世界。

近代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历史。

该过程本身对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而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主要是在欧洲进行的,读这本书有助于我们认识与分析世界史发展的主要脉络,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认识当今某些重大国际问题。

本书作者以“口语化”形式叙述,通过精彩的“即兴发挥”娓娓道来,通俗易懂,极具吸引性。

第二部分读书总体要求和读书目标《欧洲文明十五讲》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出版的“名家通识讲座”系列内容之一,作者陈乐民(已故)是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原所长,他一生潜心研究欧洲史,著述颇丰。

2002年他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给本科生授课,其讲稿辑录成本书。

通过学习本书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整个欧洲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作者对欧洲历史的重点内容所做的以点带面的生动描述勾勒出欧洲史的基本轮廓。

我们在研读这本书的同时要积极认真地加以思考,掌握基本历史事实,并力争达到可以利用本书内容分析理解欧洲若干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水平。

第三部分书目基本内容第一讲 [开场白]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作者研究欧洲文明史论的依据做学问的体会基本书目要求提问与解答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重点内容:(1)作者研究欧洲文明史的依据(2)系列问题讨论重点知识解析:(1)目前研究国际关系问题多倾向于美国相关问题上,作者觉得这是一个浅层次的研究。

作者研究欧洲,“实际上心理想的是中国。

”(2)主要问题:欧洲文明的核心就是民主与科学,但是否可以以此概括欧洲文明?研究欧洲文明是依靠“人文感觉”还是将其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用科学方法加以研究?美国文明是否超越了欧洲文明?地理环境决定论。

三、思考题1.美国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关系。

2.如何理解地理环境决定论。

欧洲文明十五讲内容概括

欧洲文明十五讲内容概括

欧洲文明十五讲内容概括欧洲文明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自古希腊之日起,欧洲就成为全世界文明视野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这里曾经涌现出诸多伟大的文明,其辉煌曾在世界范围内绽放,深深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进。

本文将从欧洲文明十五讲中,梳理其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节点,以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欧洲文明。

第一讲:古希腊罗马文明。

古希腊罗马文明,是古欧洲的重要枝叶,他们的出现,标志着欧洲文明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

古希腊提出了实证主义精神、艺术美学、民主思想等等,而罗马文明则是以贸易扩展、统一法律制度、地方制度结构等为主要特征,对欧洲文明发展有重要影响。

第二讲:中世纪文明。

中世纪是欧洲文明的一段重要历史,从古希腊罗马到现代,处处可见其影子。

在中世纪,欧洲人接受了神学,有神学思想的影响,政治体系以教会为中心,统治者的合法性也是依据神学思想提出的。

此外,中世纪还影响了欧洲文明的艺术、建筑以及文学等等,都充满了异国情调和宗教精神。

第三讲:文艺复兴时期文明。

文艺复兴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欧洲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

从经济上来说,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进入工业社会的起点,而建筑、艺术、文学等方面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欧洲文明发展有重要影响。

第四讲:17世纪后期文明。

17世纪是欧洲文明进入新时代的重要阶段,此时正值资本主义发展的高峰期。

这一时期,欧洲社会发生了诸多变化,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反封建革命兴起,政治制度也从封建制走向民主制度,这些变化对欧洲文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第五讲:18世纪文明。

18世纪是欧洲文明经济发展的全新时代,社会思想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是资本主义普及和资本主义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

18世纪,欧洲文明涌现出了众多伟大思想家和著名作家,他们的作品激发了世人的独立思考,并且引领欧洲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第六讲:19世纪文明。

19世纪是欧洲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期间欧洲人达到了深刻的认识,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和社会,并由此开始了一部重要的社会变动。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后感(最新篇)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后感(最新篇)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后感《欧洲文明十五讲》读后感看完《欧洲文明十五讲》这本书已经几天了,书里的内容也忘得差不多了,真是愧对作者。

这本书是阿杰的,他了很多书,都是要树立世界观人生观、要有高出旁人的思维要看的书,其中一大块就是历史,西方历史。

最早的以前我对历史一点兴趣都没有,被《明朝那些事儿》引上了看中国历史的道路,虽还是看了就忘,但总算普及了点常识。

但是对于西方历史,我却是碰也不想碰,可能是小时候被《希腊神话》伤到了,看到一大长串的西方人民就头疼。

后来可能看英文电影看多了,对人民不再那么反感,却仍旧不喜欢西方历史,从未提起兴趣来了解。

都快忘了为什么当时就想看了,也许是阿杰那场讲座给我“洗脑”洗得有点彻底吧,他讲的是出国留学要做哪些准备,当然首先是思想上要提高一个层次。

问了他医学好不好出国,于是就打消了出国的念头——医学出国至少要读十年,青春花在这上面也许不值,在国内好好学、好好研究,也可以与国外交流再学习国外先进技术。

阿杰说话很有煽动性,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并且有理有据,很想像他一样说话又有知识又有说服力,于是下来就开始看他的书。

先看了一本《西方文明史》,这本是一本教材,才发现西方历史原来也很好看。

原来曾看过一本《世界一流小说》的书,里边各书的简介我都大略看了一下,在西方历史中又再次见到,再了解一下作者、书的内容,也是很有意思的。

另外才发现希腊神话也很有意思,我们的英语课本也讲了很多,于是再没有以前那种陌生、晦涩之感。

也是大概看了看,知道自己记不住,也没刻意去记,我都做好了反复看多本同样内容的书的准备,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地方见到多次大概能留点印象吧。

看完《西方文明史》来看《欧洲文明十五讲》。

这本书是北京大学的教授陈乐民老教授做的讲座,由他的学生录音、整理出版的,基本上保留了陈教授讲课的原貌,很口语化,易懂。

一本书下来,对陈教授也有了个大概的了解,我十分佩服他。

这样老的一位教授,思想确并不陈旧。

他的专业是英语,研究欧美的文化,相信也是这个领域顶尖的人,有很多机会去实地考察体验交流。

欧洲文明十五讲摘抄

欧洲文明十五讲摘抄

欧洲文明十五讲摘抄摘要:一、欧洲文明的历史背景- 古希腊文明- 古罗马文明- 中世纪欧洲二、欧洲文明的转折点-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工业革命三、欧洲文明的发展- 哲学与科学- 文学与艺术- 政治与社会制度四、欧洲文明的挑战与未来- 两次世界大战- 冷战与欧洲一体化- 欧洲文明的未来展望正文:欧洲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深厚的文明之一。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经过中世纪的发展,再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等转折点,最终形成了现代欧洲文明。

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起源之一,其哲学、政治、艺术等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希腊文明的杰出代表人物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的思想成果至今仍然是西方哲学体系的基础。

古罗马文明在政治、法律、建筑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古罗马的共和制度、法律体系以及宏伟的建筑,如罗马竞技场、万神殿等,都是古罗马文明的象征。

中世纪欧洲是基督教文明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

这一时期,基督教会的权威达到顶峰,对欧洲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中世纪欧洲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如但丁、乔叟、托马斯·阿奎那等。

文艺复兴是欧洲文明的又一重要转折点。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重视个人价值,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

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人物有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莎士比亚等,他们的作品至今仍然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宗教改革是欧洲文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使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从而结束了基督教会在欧洲的绝对权威。

宗教改革对欧洲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工业革命是欧洲文明的又一次飞跃。

18 世纪的工业革命使欧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地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工业革命为欧洲的科技、经济、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哲学与科学方面,欧洲文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哲学家笛卡尔、斯宾诺莎、康德,再到现代哲学家罗素、维特根斯坦、德里达,欧洲哲学家们为人类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欧洲文明十五讲读后感

1,欧洲文明十五讲读后感

1,欧洲文明十五讲读后感
《欧洲文明十五讲》
一、通读感想
将整本书读完之后,觉得这本书很适合自己,很喜欢。

这本书的整体脉络就是从欧洲文明的史论开始讲,感觉这本书很综合,因为自己阅读面太窄,很多东西不知道,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其中的精髓,但是能够感觉到它不是详实的讲史,而是传递一种文化的感觉,而这种文化是经过历史的叠加时间的考验的,给人以厚重感。

并不是时下的“山寨文化”,“娱乐文化”的肤浅与“速食文化”的浅薄所能比拟的。

或许看这样的书应该坐在木椅上,伴一杯微苦的清茶,认真品茗,认真读下去,茶要慢慢喝,书也要慢慢读,但在此之前,你的博览群书,起码得对欧洲历史地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才行。

或许这就是现在的我所缺乏的。

二、有所感的句子
1,美国的弱点是美国没有了哲学
2,无用的用是最大的用。

欧洲文明十五讲摘抄

欧洲文明十五讲摘抄

欧洲文明十五讲摘抄摘要:一、引言:介绍《欧洲文明史十五讲》这本书及其作者陈乐民二、欧洲文明的起源: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三、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文明发展:基督教、大学与骑士精神四、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明成就:艺术、文学与科学五、欧洲近现代文明的崛起: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与政治制度改革六、欧洲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殖民扩张与全球化七、总结:欧洲文明的历史意义与启示正文:《欧洲文明史十五讲》是由我国著名欧洲问题学者陈乐民先生所著,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欧洲文明史的概论,详细阐述了欧洲文明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研究经验,为我们揭示了欧洲文明的精髓。

首先,欧洲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哲学、政治和艺术遗产。

古罗马文明则在法律、建筑和文学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整个欧洲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文明发展主要体现在基督教、大学与骑士精神这三个方面。

基督教作为欧洲最主要的宗教信仰,对欧洲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学是中世纪欧洲知识传播和创新的重要场所,为欧洲文明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骑士精神则是中世纪欧洲的一种伦理观念,强调勇敢、忠诚和尊重女性等品质,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和科学家,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伽利略等。

他们的作品和发现为欧洲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启了欧洲文明的现代进程。

欧洲近现代文明的崛起主要体现在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和政治制度改革这三个方面。

启蒙运动为欧洲社会带来了理性、自由和平等的观念,对整个欧洲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工业革命使欧洲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区,极大地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政治制度改革则使欧洲各国实现了民主化和现代化,为欧洲文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欧洲文明对世界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中西文明十五讲》读书笔记模板

《中西文明十五讲》读书笔记模板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中西文明十五讲》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中西方的文化有时候是需要合起来读的,两种文化各有怎样的起源发展,优势劣势以及近现代以来两种文化 形成的巨大落差根源等都需要做到融会贯通才行。
从头到尾把书一字不落地录了一遍,并不枯燥,了解到了很多历史的由来,因很多因素影响中西文明发源和 走向的不同,有的影响理所当然,有的影响匪夷所思,很有意思。
中西文明十五讲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专题
文明
文明

中国 文明
起源
通识 宗教
风俗
传统节日 海
方面
社会
古代文明
中华文明 科技成就
养育
赐予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本书选取中西文明进程中较有代表性的专题,涵盖文明起源、宗教文化、思想发展、节日习俗等诸多方面, 按照“名人名言—历史故事—现象分析—原因探寻—规律总结—思考”的结构思路,从中、西两个方面进行讲解, 最后一讲是总结,共有15讲。本书采用专题化、案例化方式,以史实串连主题,使原本沉重、晦涩的文明史讲述 变得通俗易懂,让读者在简单的中西文明对比中形成大的格局观,加深对两种不同类型文明的认识。本书既可以 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教材,也可以作为面向大众的社科普及读物。
书用比较的视野对中西文明进行了笼统的介绍,对于大部分基础的名词也有详细的解释,对于初学者来说也 会感觉有所收获!我喜欢的是书写作的模式,从名言和故事引入,使读者可以对某一时期的历史文化产生直观的 认识,阅读起来也不显枯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明传承中的意识觉醒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笔记
《欧洲文明十五讲》作者:陈乐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年1月字数:250,000
阅读时间:2016年9月
阅读背景:
今年秋季学期,我选到了李宏图教授开设的通识模块课程——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

在第一节课的课堂上,李老师强调了历史学的意义和功能:“我们并不是直接从历史中汲取解决我们日前事件中的问题,我们只是要知道在那个历史当下人们为什么做出那样的选择,那样的选择是博弈的产物,恰恰展现了历史的复杂,能够给我们一种启发。

”也即所谓的“历史的必然性”。

将这种必然性具体化为几个问题即:欧洲何以为欧洲?同样,中国何以为中国?而这本书恰恰是教授推荐给我们的、讲述欧洲文明史几十个世纪以来是如何向前迈进的书目。

一、本书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
研究方法
陈乐民先生以辩证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以历史书籍和历史资料为主要参考依据,结合他在欧洲的亲身实践,对欧洲历史的发展线路做出了相当严谨的考察,再在严密的逻辑推理之下,抽象出欧洲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发展的大线路、大轮廓。

作者认为,“书和资料里反映
的东西,我想大部分还是真实的……若要讲‘史无信史’,那就把整个历史否定了,抛弃掉了,成了虚无主义。

”而历史虚无主义正是我们在保证历史研究的严谨性的同时要避开的误区。

研究问题
陈乐民先生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欧洲何以为欧洲,中国何以为中国”。

换句话说,即“历史的必然性”亦即“历史的合理性”。

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中国进入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才一百多年,为什么这么滞后?……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是向谁追问责任的问题,甚至不是一个褒贬是非的问题,而是把客观事实弄清楚的问题。

……历史的长期合理性,就是说历史是不能责怪的。


与此同时,作者认为,当代欧洲历史研究的问题在于“过于肤浅”,大众关注的重心也仅仅停留在“通俗文化”的层面。

实际上,欧洲文明的博大精深,不亚于令我们自傲的中华文明,作者研究欧洲文明史,并从偏重于政治文明的角度出发,目的是发掘出欧洲的“文明根基”,抓住历史发展的主要矛盾、深层原因,真正挖掘出中西文明的异质性。

二、主要观点与启示
本书的内容分布基本以历史的时间轴为序,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到中世纪的欧洲,再到近代时期欧洲的巨大变革,以必要的历史背景为基础,抽象出欧洲文明发展的大致线路。

阅读过程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一些重要的观点、论述支撑点,梳理如下。

1、关于欧洲文明的起源时期的问题
作者的一个重要的论述依据是,所谓的欧洲文明涉及的欧洲,并不简单限制于地理概念上的欧洲,而是一种文化范畴的欧洲。

这个观点是贯穿全书的重要支撑点。

从欧洲的起源上看,古希腊文明是其本土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交融的产物;而这两河流域实际上的位置是亚洲的西南部(今伊朗、伊拉克地区)。

而从此后欧洲文明的“运动”范围来看,以全盛时期的古罗马帝国为例,其文明遗迹早已遍布欧洲的全部、西亚和北非。

而现如今,世界大国之首——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也要追溯于欧洲文明的扩张运动。

可见,欧洲是文明的欧洲,而不仅仅指的是地理意义上的欧洲。

作者强调,欧洲文明并不是“无端产生”“天上掉下来的”,它是有一个具体的源头的,那就是古希腊的本土文明受两河流域文明影响的产物,这个产物即希腊文明。

作者认为,自然地理因素是形成希腊文明“自由”“民主”的重要条件之一,但使他并不认同“地理因素决定论”——纵然地理因素重要,但也不能被当成为“不发展”的“借口”。

同时作者强调,虽然古希腊的民主是一种粗糙、原始、不加修饰、因此甚至“短命”的民主,但我们所看重的是文明发展的内核,也即这种原始的民主制度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因子”——这在理解之后欧洲文明史的发展中十分重要。

在希腊与罗马文化的横向比较当中,可以概括地认为,希腊留下的更多的是是自由和民主的精神遗产,而罗马留下的主要是实物(建筑、艺术品)以及政治、法制制度的贡献。

虽然罗马只是对希腊文明
进行了简单而粗糙的继承,但其衍生物在欧洲文明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关于封建时期(中世纪)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关于中世纪与近代的历史分期,作者在文中再三强调,历史学家讲历史分期的动机是方便研究历史,但是这样也产生了问题——它误导大家,历史是一段一段割裂开来的。

实际上,历史的发展是连续的。

作者以中世纪为例,认为普遍的误区在于“中世纪是黑暗的”。

实际上,如果没有中世纪的某些文化因素的积淀,欧洲是不会迎来文艺复兴,从而步入近代的。

中世纪(中古)和近代历史的分界线都是模糊的,都是渐进的,只是要找到一个“界碑”,否则历史研究难以继续。

要摆脱“中世纪”等于黑暗的观点,因为中世纪让欧洲拥有了民族国家,拥有了基督教。

作者纠正了普遍存在的对“封建制度”的错误看法。

在中国,“封建”往往和“中央集权”相联系,殊不知二者的内涵其实截然相反。

封建制的特点是分散,是分封,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就是最典型的“封建”。

柳宗元在《分封论》中写的很明白,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自此,中国的政治制度才由“分散”历经千年走向“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

封建制在欧洲的表现,就是产生了城市、市民阶级、市民自治社会。

市民阶级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前身,是近代欧洲历史发展的主角。

关于“文艺复兴”的定义,作者认为,从内涵上来讲,“文艺复兴”所涉及的领域其实比字面意思要广泛的多,涉及政治、经济、社
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而狭义化的原因大概是翻译的谬误。

同时,作者认为,文艺复兴是一个时代的概念,而非某个“运动”的概念。

它以意大利为中心,激起了欧洲各国的空前的文化连锁反应,这是一个“运动”所不可能达到的。

文艺复兴的重点不在于反宗教,而是在于用人的视角看待世界,是“身为一个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宗教改革才有了思想支撑,得以迅速展开。

3、关于近代的欧洲
对于近代欧洲的启蒙运动,作者支持康德的看法——“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给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对于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作者认为由于没有历史资料佐证无法说明,并解释,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更多是社会不稳定因素的过量积聚导致的。

而在谈到中国某些学者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时,作者认为,中国的文明尚未迎来真正的启蒙,更妄论所谓“后现代主义”。

中国仍旧需要启蒙,需要理性;中国人应该正确认识“理性”同“自由”的关系,不能在尚未获得理性之前妄下定论。

作者对英、法革命的观点折射出了作者辩证统一的思考方式。

尽管英法革命的时间并不相同,英国比法国早了一百多年,但在历史的长时间尺度上看,这是两个相似的文明都要经历的相同的阶段——权利意识的觉醒。

但同时,二者的区别,无论在过程上还是结果上都是非常明显的——英国改革虽慢,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法国爆发式的大革命,其结果却是在帝制与共和制之间反复周转。

文明的发育差异
在此处已经可见一斑,同样的精神革新在不同国家中反射出不同的结果,这也恰恰印证了作者所言的历史合理性。

作者以为,欧洲文明的扩张是历史的必然——“欧洲整体的文明,包括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非向外扩张不可的地步了。

”虽然欧洲文明在其扩张中带来了许多历史问题(三角贸易、殖民侵略、世界大战等等)但实际上造成了世界历史的前进,这是连无产阶级理论家马克思都无法否认的事实。

正是有了欧洲文明的扩张,才有了世界大国之首——美国的诞生;对于中国来说更是如此——以文明的独立性为代价,换来文明发展的新机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面对这样的一种机遇,作者认为,我们的文明是嫁接来的,而且是必需才嫁接来的。

“中国的文化就像一个易拉罐,如果不从外部打开,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突破。

”但同时作者又呼吁,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这样的文明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中华文明的最终形态。

我们的文明还是要我们来创造的,是在嫁接的基础上、融合的基础上的创造。

中国很古老,但是中国的近代文化却依旧稚嫩、不成熟。

我们唯有依靠广泛的国民教育,代代不息,方能启蒙民智,完成真正意义上中华文明的崛起。

三、简评
《欧洲文明十五讲》的真正价值在于,陈乐民先生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史实,将文明蹒跚前进的内在规律进行了高度的抽象与概括;同时融入中西文明的全程对比,以满腔的中国情结,把目光投回中国,投到中国文明的未来上。

世界如何发展取决于一个又一个国家,而一
个国家如何发展不外乎它的文明前景。

而若要透析一种文明的前景,就要将研究的中心放在它所走过的路,放在这种文明的原始基因上。

欧洲何以为欧洲?中国何以为中国?本书为我们指明了文明史研究的价值,透过欧洲文明的历史发掘出欧洲文明的精神内核,同时也为我们指出了研究中国历史合理性的一个可行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