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一重要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全版)1. 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考古学法- 田野调查法2. 古代朝代和历史事件-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时期- 秦朝- 汉朝- 三国时期-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3. 中国的地理特点和华夏民族的形成- 中国地理的主要特点- 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 中原文化的发展4. 考古学在古代历史研究中的意义- 考古学的基本内容- 考古学在古代历史研究中的意义5. 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 封建制度和奴隶制度-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法家思想6. 中国古代秦汉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 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的法家思想- 汉朝的儒家思想- 经济和文化的发展7. 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 隋朝的政治制度- 唐朝的政治制度- 的传入和发展8. 中国古代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特点和文化成就- 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 元朝的统治机构和对外征服- 明朝的中央集权和文化成就- 清朝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统治9.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古代历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 秦始皇、汉武帝、孔子、孙中山等著名人物10.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影响- 秦始皇统一六国- 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 宋朝的科技进步-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以上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包括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方法、各个朝代和历史事件、地理特点和民族形成、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注意:以上内容总结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教材和老师的要求进行调整。
*。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1、分封制的目的、对象、内容、实质、评分封制价2、宗法制的含义、目的、内容、特点、意义3、皇帝制度的内容、特点4、秦朝三公的名称、职责5、秦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特点、作用6、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特点、作用7、如何看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8、第三课导学案的表格9、唐朝三省的长官名称、职责及评价10、列举古代的选官制度及标准11、科举制的评价12、如何看待明朝的内阁13、军机处的特点作用14、军机大臣的职责1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光荣革命17、列举英国历史上限制王权的文件并比较其区别:《大宪章》、《权利法案》前者维护封建贵族的利益,后者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18、《权利法案》的内容、评价,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说,《权利法案》的颁布说明英国已经开始向近代社会过渡了(法治代替人治)19、近代社会的特征是: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民主取代法制20、代议制的含义(P37)21、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和作用22、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的标志:1721年沃尔波尔主持内阁会议23、内阁与首相的关系、内阁与议会的关系24、英国成为首相的条件25、英国内阁与明朝内阁的区别性质不同:英国的内阁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中国的内阁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26、邦联与联邦的区别27、美国1787年宪法写内容及评价、原则28、美国两党制的实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29、法国共和政体艰难的原因、确立的标志、内容、作用30、德意志帝国统一的背景、过程及意义31、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评价32、德意志帝国民主改革的保守与不彻底的原因:普鲁士完成了统一,也把普鲁士的专制传统带到了统一后的德意志33、资产阶级政体有两种形式: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34、19世纪末德国的政治体制是君主立宪_国家结构形式是联邦制35、代议制民主两种形式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①间接民主②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③政党政治等36、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人类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民主政治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多样性。
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必修一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涵盖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重要的历史事件。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夏朝: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开始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禹死后,其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对内服(王畿地区)直接控制,对外服(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3)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3)地方制度:郡县制。
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
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宋朝:在中央,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在地方,派文官担任知州,设通判监督,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高中必修一历史重要知识点

高中必修一历史重要知识点高中必修一历史重要知识1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夏商政治制度1、夏朝(前2070—前1600):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前1600—前1046):成汤灭夏。
(1)内服外服: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商王控制着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
但控制力非常有限。
(2)神权色彩: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二、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封邦建国。
1、分封制(1)概念:保证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建诸侯国。
(2)方法:A、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B、同姓亲族:分封主体,富庶之处,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C、异姓诸候:(姻亲、功臣、先代贵族)待遇不同(3)影响:周王通过授土授民,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确立天下共主地位,巩固了统治。
但是后来逐渐导致诸侯割据称雄和国家分裂局面。
2、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的继承矛盾(2)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4)体系:大宗、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5)影响:既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强化王权,保证“世卿世禄”。
3、礼乐制:成为政治生活准则,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
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带有浓厚的血缘色彩和上古部落联盟体制的遗存。
高中必修一历史重要知识2第2课大一统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秦朝的统一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分封宗法制逐渐崩溃;商鞅变法,秦国逐渐强大2、统一:前221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1、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表现在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2、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措施):①皇帝制度。
②三公九卿制度(中央政府)。
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为百官之首;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
历史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 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但保留了氏族社会的特点。
2.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3. 西周:- 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 权利与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 宗法制:-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2.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3. 地方制度:郡县制。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 汉朝:- 中央:汉武帝时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 地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2. 隋唐:- 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
- 选官制度: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
3. 宋朝:- 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 地方: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 元朝:- 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 明朝:- 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加强了皇权。
- 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
2. 清朝:- 康熙帝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高二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一】留美的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戊戌变法时的谭嗣同,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西式的婚姻制度。
民国建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新一代知识分子,倡导婚姻自由。
婚丧庆典也由铺张繁琐堕落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轮船: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但又被列强垄断。
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立宪运动后,打破了这一垄断局面。
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大厂县修建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面世。
汽车:20世纪初,重卡开始出现在上海。
飞机:1909年,旅美特制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航天工业中国航空工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的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拉开了中国民航业的序幕。
电讯: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知府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到甲午战争前夕,已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20世纪初,上海崇明开设无线电报局;20世纪初,清政府在第七个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闸道。
大众传媒的变迁:报刊: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国内创办的报刊。
此后,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新青年》等,发挥了关键性的启蒙作用。
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电影:1905年,国人自己摄制的《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时代;《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出自电影《风云儿女》。
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性程度大大加强。
【二】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南北朝特点: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学术交流加强。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早阶段,人们以集体生产和共同享有的方式生活。
原始社会的重要特点是人们没有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奴隶社会是原始社会向更高一级社会的过渡阶段,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农业革命与城市文明的兴起:农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
人类从以狩猎为主的方式转变为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开辟了农耕文明。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口增加,城市文明兴起。
城市的兴起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出现了各种职业和阶层。
三、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文明以黄河和长江流域为重点,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替。
中国古代文明的代表性特点是指导性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如儒家思想和封建制度。
中国古代文明还表现在科技、文学艺术、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等方面。
四、秦汉时期的统一与繁荣:秦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中国的领土。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进一步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繁荣。
秦汉统一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奴隶制是统一和繁荣的基础。
五、两汉之间的社会变革与思想解放: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变革的黄金时期,也是思想解放的时期。
社会变革主要表现在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和土地兼并的加剧。
思想解放主要表现在学术的多元化和思想的多元化,如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学派的兴起。
六、罗马与基督教的兴起:罗马是古代欧洲最重要的城市和国家,曾经统一了地中海沿岸的地区。
罗马帝国的分裂和灭亡对后来的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基督教是由耶稣创立的宗教,在罗马帝国衰落时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发展。
七、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是指封建领主和农奴之间的关系,以及封建领主间的争斗。
中世纪封建制度是欧洲历史上独特的制度形式,决定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基本组织方式和政治经济关系。
八、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东方文明指的是中国、印度和伊斯兰教国家的文明,西方文明指的是欧洲国家的文明。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一、专制中央集权制1、概念及其互相关系:专制制度(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专制,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都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专制与中央集权有亲密的关系,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权,中央集权就是以皇帝为中心,皇帝可以在中央高度地垄断一切权利。
包括秦汉在内,我国封建社会根本的国家形式就是专制和中央集权严密联络,皇帝个人既表达了专制,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贯彻。
2、形成原因和条件:原因:A、经济上:是维护封建经济根底的需要;B、政治上: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同时也是稳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思想上:战国时法家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根底;D、理论上:战国时商鞅变法,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地方上建立县制的规定,强化了国君在政治上对国家统一的权利。
这为秦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提供了成功的经历。
客观条件:A、春秋战国的混乱场面和周王室的软弱无力是历史的教训,也是这种制度产生的客观历史背景;B、秦的统一和强盛。
3、演变历程:(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各国的变法运动、法家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2)、秦朝:正式建立(秦朝建立起专制中央集权制度);(3)、西汉:空前加强 (汉承秦制、有因有革);(4)、东汉:进一步加强(加强监察制度等);(5)、隋唐: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6)、北宋:强化(北宋采取措施,使专制的中央集权得以强化);(7)、元朝:新开展(中央的中书省、宣政院和枢密院、地方的行省制度);(8)、明清:到达顶峰(明朝时____空前强化的措施、清朝时增设军机处和大兴____等);(9)、反____民主思想的产生(李贽、黄宗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必修一重要知识点
英美关系
(1)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赢得独立。
(2)1846年美国从英国手中取得俄勒冈。
(3)1899年美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首先得到英国承认。
(4)一战后期,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企图与英法争夺战利品。
(5)一战后美国企图凭借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实现统治全世界的
野心,同英国力图保持海上霸权,继续扩大殖民地的意图发生矛盾,
英美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共同操纵会议,并共
同策划反苏。
国际联盟成立后,因受英法控制,美国没有参加。
在华
盛顿会议上,美国通过《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限制海军军
备条约》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6)一战后很多问题上英美采取相近态度或共同行动。
如武装干
涉苏俄革命,德国赔款问题和绥靖政策。
(7)二战爆发后,英美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密切配合,协调行动,
对打败法西斯作出了贡献。
(8)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霸权,打着反殖民主义旗号,排斥英法势力。
英国无力与美抗衡,在国际事务中追随美国。
美日关系
(1)1853年美国人柏利率舰队首先打开日本大门。
(2)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引起美国不满,府院之争反映美日对
中国的争夺。
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打破了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
国的局面,《九国公约》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
(3)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损害美在华利益,美助蒋抗日。
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在亚太地区角逐,最后美败日取胜。
(4)日本投降后,美为扩大在东亚的势力,派军以"盟军"名义单
独占领日本。
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偏袒侵华日军战犯,还保留
了日本天皇制。
(5)二战后,美国大力在经济上扶植日本,尤其是朝鲜战争和越
南战争期间,美国向日本大量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
60年代末
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进入70年代美日经济竞争剧烈,政治上
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双方矛盾加深。
【二】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发展历程: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出现。
(2)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的形成: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中国
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
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点:
(1)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
(2)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3)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4)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
喜爱。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1)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2)战国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
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3)魏晋时期,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佳作,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4)隋唐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创作出《游春图》
《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很多优秀作品。
(5)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6)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三、京剧的出现
1、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2)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3)明朝时候,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