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014年上海徐汇区初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1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答案及解析

201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答案及解析

201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答案及解析201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解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结构考试细则1)试题的难易比例约为1:1:82)试卷的总分:150分3)考试时间:100分钟4)考试形式:闭卷书面考试,分为试卷与答题纸两部分,考试必须将答案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5)基本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题。

一、文言文(39分)(一)默写(15分)1.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钱塘湖春行》)【六年级下】2. ,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六年级下】3.谈笑有鸿儒,。

(《陋室铭》)【七年级下】4. ,锦鳞游泳。

(《岳阳楼记》)【九年级上】5.向来枉费推移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观书有感(其二)》)【八年级上】【答案】1、浅草才能没马蹄2、沙鸥翔集3、竹喧归浣女4、此日中流自在行 5、往来无白丁【解析】1、考纲考点:文言文阅读能力之“能默写规定范围内的文言诗文”,一定要背诵且默写。

考查学生背诵情况。

2、考纲分析:(1)考查方式:以填空题的形式,分为上下句续写。

(2)给分标准:错别字出现则零分。

(3)题型:今年为三诗两散,应该是考虑到古诗词鉴赏考了词这一块,在此减少词的默写比例。

(4)复习提示:a、由于平时我们做得比较多的是给上句答下句练习,鉴于考试中给上句答下句、给下句答上句的题型都有,我们应有意识地多练习给下句答上句的题目。

B、书写要字迹工整清晰,不可写错别字,不可多字少字。

每次在默写练习时应默写完一字一字对照。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练6-7题(4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八年级上】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6.这首词题目的意思是。

(2分)【答案】6、为陈亮(字同甫)写共勉的词用来寄给他【解析】1、考纲考点:文言文阅读能力之“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

2024年上海徐汇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和答案

2024年上海徐汇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和答案

2024年上海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初三语文试卷2024.4(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1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古诗文(35分)(一)默写与运用(13分)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劳其筋骨……(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水不在深,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3.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4.参观龙华烈士陵园时,同学们深深感动于革命烈士们“_______,______”的献身精神。

(文天祥《过零丁洋》)(二)阅读下面诗文,完成第5-9题(22分)【甲】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乙】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龙赋王安石龙之为物,能合能散,能潜能见,能弱能强,能微.能章①。

惟不可见,所以莫知其乡;惟不可畜,所以异于牛羊。

变而不可测,动而不可驯。

则常出乎害人,而未始②出乎害人,夫此所以为仁。

为仁无止,则常至乎害己,而.未始至乎丧己,夫此所以为智。

止则身安,曰惟知几;动则物利,曰惟知时。

然则龙终不可见乎,曰:与为类者常见之。

【注】①章:同“彰”,彰显。

②始:曾经。

5.【甲】诗作者是________朝文学家。

(1分)6.根据方法提示,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4分)7.对【丙】文中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只有(龙)无法被看见,所以不知道它的居所。

B.只有(龙)无法被看见,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居所。

C.因为(龙)无法被看见,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居所。

2014徐汇区初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2014徐汇区初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徐汇二模一、文言文(39分)(一)默写(15分)1、人面不知何处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都城南庄》)2、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望岳》)3、五十弦翻塞外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4、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5、久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暇甚。

(《狼》)(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

(4分)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6、诗中“孤蓬”喻指_________。

(2分)7、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描绘了青山白水的美景。

B、颔联点明了送别友人的主题。

C、颈联烘托出游子的思乡之情。

D、本诗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甲文)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节选自《核舟记》)(乙文)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节选自《口技》)8、《核舟记》中的“记”是一种文体,初中阶段学过的“记”还有《__________》(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初三二模2014徐汇(完整版)

初三二模2014徐汇(完整版)

2013学年第二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初三年级英语学科(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Part 1 Listening ComprehensionI.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听力理解):(共30分)A. Listen and choose the right picture (根据你所听到的内容,选出相应的图片):(共6分)1.________ 2_________3_________4________5___________6_______B. Listen to the dialogue and choose the best answer to the question you hear (根据你听到的对话和问题,选出最恰当的答案)7.A. In a clothes shop B. In a library C. In a hospital D.In a museum8.A. Joe’s B. Cindy’s C. Jeff’s D.Linda’s9.A. By bus B. By taxi C. By underground D.By train10.A. Maths B. Chinese C. English D. Science11.A. For 1 year B. For 3 years C. For 5 years D. For 8 years12.A. Call the police B. Ask the teacher for help.C. Tell his parentsD.Stay silent13.A. When she does some business.B. When she plays computer games.C. When she meets new friendsD.When she does her homework.14.A.Jimmy usually helped with the housework.B.Both of the parents feel strange about Jimmy’s change.C.Jimmy tries to be a good boy when he wants something.D.It’s not quite easy to get something from the parents.C. Listen to the passage and tell whether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true or false (判断下列句子是否符合你听到的短文内容,符合的用“A”表示,不符合的用“B”表示):(共6分)15.The charity organization was created by an Australian girl.16.The organization buys and sells bikes children don’t need.17.Each bike will be checked up carefully before it is given out.18.Students who do well in public schools can receive the bike as a prize.19.Because of the bikes,many students not only love school but exercise as well.20.The charity organization is welcomed by parents,teachers and most people.D. Listen to the passage and comple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听短文,完成下列内容。

年初三二模徐汇区·参考答案

年初三二模徐汇区·参考答案

年初三二模徐汇区·参考答案一、文言文(分)(一)默写(分).桃花依旧笑春风.会当凌绝顶.沙场秋点兵.谈笑有鸿儒.目似瞑(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魉(分).(分)远行的朋友.(分)(三)阅读下文,完成第题(分).(分)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分)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间,之).(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题(分).(分)()看(看见) ()能够、可以 .(分).(分)乱书围之,如积槁枝(只写“如积槁枝”分,“乱书围之”分).(分)(分)、(分)二、现代文(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题(分).(分)不讲究用词和句法的正确,不讲究文风的端正。

(用词和句法不正确,文风不端正)(答出任意一点得分).(分)对比论证(分)有力论证了“母语反映了人对待精神生活的态度”的观点(分) .(分)母语是教育的基础并列.(分)() (分)()【材料概括分(各分),本段观点分,契合性分析分】例:段文字写的是资中筠女士认为中文的学习决定了中国人的思维复杂程度和文化程度(分),与该段论述的“母语决定了人的基本能力”观点一致(分)。

段文字钱穆的话体现了中文(中国诗)的内涵十分丰富(或:中文比西文好)(分),与该段论述的观点不一致(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题(分).(分)肖像(分)细致地写出老人工作时的辛劳。

(分).(分)比喻(分)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内心的情绪波动非常强烈,体现了我对老人的感激之情(分,任答出一点得分)。

.(分)()我送老人旧报纸;()老人送我玉M面;()老人给我送烙馍叮嘱我多吃饭。

【语言不简洁每点扣分;答:老人不时送我新鲜蔬果,我还之以礼(分);老人和我搭话闲聊(分);我经过老人面前;两人相视一笑(分)】.(分)(分)(分)(分)三、综合运用(分】(一)根据材料,完成第题(分).(分)(分)(分)。

错误答案每多选一个扣分。

.(分)寸金难买寸光阴.(分)评分标准:每条合理有效建议分,两条共分。

徐汇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徐汇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橘逾淮为枳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9.上文选自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3分齐人固善盗乎11.晏子巧妙地反击了楚王的挑衅;用“枳”的形成来说明 ..3分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宋王谓其相唐鞅曰:“寡人所杀戮者众矣;而群臣愈不畏;其故何也”唐鞅对曰:“王之所罪;尽不善者也..罪不善;善者故为不畏..王欲群臣畏也..不若无辨其善与不善而时罪之;若此则群臣畏矣..”居无几何;宋君杀唐鞅..唐鞅之对也;不若无对..12.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所杀戮者众矣其故何也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A.王的罪行都是不好的..B.王的惩处都是不好的..C.王犯了罪行是不好的人..D.王惩处的都是不好的人..14.从宋王的言行中可以知道他的特点是:1 2 4分15.唐鞅的结局可以用成语来形容..2分二、现代文共4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20分千门万户①门是什么;本身就是一个说不清的问题..②紫禁城里重重墙院、上百座院落、近万间房屋;到底有多少门;很难说清楚..这些门的形式多种多样;到底有多少种门;也真是很难说清楚..③最高大、最威严的自然是紫禁四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午门为最..④天子面南而王..南门为皇宫正门;正南在建筑方位中属午位;故名午门..午门通高37.95米;比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太和殿还高;足见其皇宫第一门、天下第一门的地位..13米高的红色城台三面围合;城台上五楼耸峙;庑正房对面或两侧的小屋子廊通贯..正楼重檐庑殿阔60.05米;进深25米;前后出廊;建筑面积1773.3平方米..正楼两侧及两翼城台南端各有一座重檐四角攒尖阙楼;合称五凤楼..⑤午门是历朝历代的献俘处;明万历皇帝、清乾隆皇帝都曾四次亲御午门城楼受献俘礼..彼时彼刻;定然一派威风凛凛、威仪天下的气势..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太和殿前隆重举行受降侵华日军献俘礼;大概与午门受献俘礼不无关系..皇帝们也常常把午门作为处罚不听号令者之地..正德十四年;明武宗朱厚照;因众多官员联名上疏阻其出游猎艳;恼羞成怒;竟罚146位大臣跪午门; 5天后又在午门外“廷杖”;当场杖毙11人..与此行径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康熙皇帝..年仅15岁的康熙皇帝为解决明末以来的中西历法之争;让主张吸收西法的传教士南怀仁与反对变更传统历法的吴明煊等;先后在午门外广场和观象台;当着王公大臣的面;各自计算、验证天象..结果;“南怀仁逐款符合;吴明煊逐款皆错”;康熙皇帝遂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并下令采用其中西合璧的新历..⑥最雍容最从容的是太和门、乾清门..太和门是紫禁城中规格最高的宫门..乾清门是清代极为重要的政务场所..走进太和门、乾清门;觉得不是进了门;而是登了堂入了室;因为这两座极为重要的门是殿堂式的..能开能合的门在最后边;门的前面是开阔敞亮的可以充分利用的厅堂..这两处正是明清两代“御门听政”之处..门即殿堂;当门听政议政行政;有“门”没“门”皆决于门..⑦紫禁城里的千门万户有太多的历史、太多的故事、太多的规矩;是永远说不完说不清的..其实;门是什么;本身就是一个说不清的问题..是通路还是阻隔是为了关还是为了开为了拒绝还是为了迎接为了守卫还是为了交流⑧即位的帝王从前门午门进宫;亡国的崇祯和末代皇帝溥仪从后门神武门出走..曾经权倾朝野的和珅20大罪中第三条为“肩舆①直入神武门”..如今每年900万游客进出紫禁城;可谓车水马龙、门庭若市;但很少有人想到当年大明律的规定:擅入皇城者;杖一百;充军边远..向宫城投石、射箭或持利刃入宫门者;处极刑..明清的紫禁城一如其名;门禁森严..注释①肩舆:乘坐由人抬的高级轿子..16.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2分17.第④段主要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4分18.概括地说在明清两代;午门前实施的政治活动主要有:1 ;2 ;3 ..9分19.阅读全文后;尝试回答作者在第⑦段提出的某一个疑问;结合文中例子加以说明..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20——25题..28分于先生①于先生的眼睛很亮;但他喜欢眯着..于先生给我们上课时;曾对他的眯眼习惯做过解释..于先生从前是公社的公安员①;公安员要经常“凝视”生活;他就顺理成章地养成了这个不好也不坏的习惯..“写文章也是这样;要‘凝视’生活”于先生凝视着我们;开始了他的作文课..②于先生是我初中时候的语文老师..于先生教我们写作;常常要我们在文章的末段用抒情手法..“啊——”于先生把头往后一仰;胸脯挺起;两臂像扇子一样张开——却又停住了;然后改变一个姿势;俯身在讲台上;竖了一根手指往往是右手的食指;因为用红笔批作文;他的食指往往是红的在嘴前;于先生悄声道:“抒情;是的——抒情是味精;要使文章有韵味;一定要抒情..”于先生教我们写作;他自己也写;于先生的文章发表得很多..于先生一发表文章;总要拿到班上读给我们听..于先生要读自己的文章;神色有点诡秘;又有点羞涩..于先生的稿费领到不少;我听我们班一位姓黄的同学说黄同学是教工子弟;家住于先生隔壁;于先生一领稿费;就要他老婆炒个鸡蛋给他补脑子..所以每次于先生一掏他的上衣口袋找稿子;我心里就想;今晚于先生肯定又有炒鸡蛋吃了..于先生读他自己的文章时;我们静悄悄的;但快到末段时;全班同学都会不约而同地把头往后一仰;就像一片稻穗被风吹了一下;齐声发出了一声“啊——”..为什么知道于先生要念末段了呢因为于先生在念末段前;总会稍稍停顿一下;清一清嗓子再念..后来我们和于先生之间渐渐有了默契;于先生读末段前的那十几秒时间;于先生用来清嗓子;而我们则用来酝酿发“啊”声的情绪..“啊——”我们喊一声;于先生笑了起来..③于先生教作文教出了名气;十年前;于先生的一批弟子曾经获得了华东六省一市及县、校、年段等各种各样的学生作文竞赛奖..于先生把我们从初一带到初三;我们班学习园地里;总是贴满了作文奖状和一页页在风中哗哗作响的范文..于先生的弟子可以冠“于家军”的美名..我虽不是“于家军”中的人;但我当年是真心为“于家军”感到骄傲的..于先生也曾表扬过我的作文..我记得是一篇学校的一天;开头我这样写景:“校园操场边有一排合欢树;它们大概是因为‘合欢’;才紧紧地长在一起吧”于先生在这句话下面给打了一条醒目的波浪线;还把文章拿到班上读给大家听..于先生的红色波浪线太迷人了;后来我当了语文老师;在给学生批改作文时;我最爱用又最吝啬用的评点符号;也就是这种红色波浪线..④于先生的弟子中最出色的应该算那位姓赵的女生;她是我们那一代少年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于先生还宠爱过一位姓潘的山区孩子;潘同学性格内向;喜欢玩手指;常常十指叉在一起捏得满手嘎吱嘎吱响..赵同学后来考上了复旦大学;潘同学后来好像落第;此后杳无音讯..我不知道当年于先生的作文弟子们;是否还记得于先生那时的眯眼动作;感叹词“啊”;以及那些激动人心的红色波浪线..⑤至于于先生;我是前日刚刚遇上的..人胖了些;穿一套漂亮的西装;还是喜欢凝视人;而且让我快乐的;是他还记得我..我问于先生的近况;他告诉我;在台湾街买了店面;做水暖设备的生意..我替于先生高兴..于先生有了钱;这是好事..注释①公社的公安员:公安员负责公社的治安和调解工作..20.第①段“写文章也是这样;要‘凝视’生活”一句中“凝视”可用这一词语来替代..2分21.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 ..4分22. 如何理解第③段的画线句“我最爱用又最吝啬用的评点符号;也就是这种红色波浪线” 4分23. 于先生作为我的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文章中能看出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6分1于先生是一个的老师;因为 ..2于先生还是一个的老师;因为 ..24. 以下各选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A.作者着重描写了于先生令人发笑的举动;引起读者对于先生的好感..B.作者描写了于先生在课堂中的言行;以此来体现他可笑的教学方式..C.作者写的第①、第⑤段和于先生作为一名教师毫无关系;放在文中多余..D.作者用轻松幽默的笔调描写了于先生;体现他对于先生的喜爱之情..25.文章最后;作者说于先生做生意“有了钱;是好事”;你认为呢谈谈你的阅读感受;80字左右..8分三、写作共60分26.请以“我;不同以往”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不要在文中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参考答案二、文言文共42分五默写18分3分一空;错一字扣1分1.一览众山小2.万里悲秋常作客3.古来征战几人回4. 草枯鹰眼疾5.小桥流水人家6. 号呼而转徙六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7—8题4分7.2分鱼形、龙形的彩灯8.2分B七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9.2分晏子春秋10.3分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关键词2分:故善;句式1分11. 3分楚国不良的风气会影响百姓的为人八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12.4分;每空2分多;众多缘故;原因13.2分D14. 4分;每空2分1残酷/暴虐 2愚蠢/不明事理 3偏听偏信写出两点即可15.2分自食其果自掘坟墓作茧自缚作法自毙二、现代文共4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20分16.2分紫禁城的门17.4分;每空2分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更具体准确地说明午门的高大、威严..18.9分;每空3分举行献俘礼处罚不听号令的大臣公开政务;决断政策19.5分答题要点:选择一个问题加以回答;举出文中至少一个例子;简单分析该例子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如:是通路还是阻隔帝王从宫门进进出出;宫门对君王是“通路”;大臣和珅却因此获罪;对大臣们而言又是阻隔..是为了关还是为了开在封建帝王时代;紫禁城的门对民众是“关”;大明律对擅入宫门者有严苛的惩罚;但今天;紫禁城的门对民众开放;任游客参观..为了拒绝还是为了迎接明武宗朱厚照借宫门拒绝了向他进言的忠臣们;而清康熙帝向王公大臣们打开了宫门;让他们公开地辩论政事;显然他打开宫门广开言路..为了守卫还是为了交流紫禁城的门任何人都不能擅入;这些门守卫着皇宫、帝王;而太和门、乾清门又是帝王与王公大臣们议事的重要场合;用于君臣的交流..只从一个角度分析;结合文中实例的给3分二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28分20.2分观察21.4分;每空2分比喻形容同学们仰头的动作整齐划一;表明人人都熟知于先生要抒情了..体现了学生们和于先生关系融洽22.4分要点:最爱用是因为于先生当年给我的波浪线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于先生的红色波浪线太迷人了;成为我最爱的符号;正因为这个符号代表着最美好的评价;能配得上的少之又少;因此最吝啬..23. 6分;每小题1分+2分例如:1善于教学他教的很多学生获得了各级各类的作文竞赛奖/他在课堂上夸张的动作、生动的语言和吸引学生等2一视同仁他关爱学生不问出身24.选D得4分选A得2分25.8分观点2分:认为是好事或不是好事都可以分析4分:认为是好事:从“我”这个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情感出发;联系到学生对老师转行的理解..认为不是好事:从于先生擅长教学;不从事教育工作可惜了之类的角度分析..语言2分:通顺、连贯。

2014年上海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解析

2014年上海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解析

2014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全解全析)一、文言文(39分)(一)默写(15分)1.乱花渐欲迷人眼,。

(《钱塘湖春行》)2.,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3.谈笑有鸿儒,。

(《陋室铭》)4.,锦鳞游泳。

(《岳阳楼记》)5.向来枉费推移力,。

(《观书有感(其二)》)(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6—7题。

(4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6.这首词题目的意思是。

(2分)7.“可怜白发生”表达的作者情感是。

(2分)(三)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第8—9题。

(8分)[甲]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乙]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8.甲文选自课文《》;乙文选自《论语》,它是家经典。

(2分)9.甲文与乙文第段的意思相近,都谈到了学习贵在主动进取,不同的是乙文还谈到了。

(6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

(12分)韩生料秦王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

前日,民皆徙避之。

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

”已而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①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

子何以知之?”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②,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

”[注]①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

②纸鸢:风筝。

10.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4分)(1)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2)王之爱子病.三日矣()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子何以知之?译文:12.本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请在下面空格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内容。

(3分)秦王将猎韩生劝止韩生释疑1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3分)()A.遇事要勤学好问。

年上海市徐汇区初三二模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年上海市徐汇区初三二模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参考答案一、文言文(42分)(一)默写(18分)1.一览众山小2.万里悲秋常作客3.留取丹心照汗青4.孤村落日残霞5.水尤清冽6.竭其庐之入(二)诗词理解(4分)7.自然界一切声音8.B(三)课内文言文阅读(8分)9.司马迁《史记》10.如果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啊11.不甘于现状,具有远大志向的人(四)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12.(1)C(2)B13.到市场上去,环绕着那匹马前前后后地看,离开的时候还要回头看14.盲目崇拜迷信权威,没有自己主见二、现代文阅读(4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22分)15.A选D得1分16.棋法中的运筹帷幄、调兵遣将等与兵法很相似,兵法能借鉴棋法。

17.置对方主帅于死地就是赢所占地盘或活棋子数多即是赢象棋消灭对方,斩尽杀绝,赢得彻底(输的一方被消灭/被斩尽杀绝);围棋是双方共存于棋盘上,双方都有大片活棋。

18.引证法论证了围棋有独特的胜利观。

下围棋,不仅为了取胜,还是为了从中汲取智慧。

19.围棋(高)手之间的竞争已超越了输赢要点:围绕“围棋的胜败观不仅是为了取胜,还是为了从中汲取智慧”展开。

例如:苏轼作为一个围棋棋手,他真正理解了围棋的胜败观,不仅是为了取胜,还是为了从中汲取智慧。

因此他能怀着一颗平常心来对待输赢,不论胜、败都令人感到高兴。

他追求的是超越输赢达到和谐的最高境界。

(二)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26分)20.B21.构造不安稳、不便利、不卫生、不清静母亲从我小时候到她逝世前数月始终坐在这样一张椅子上,可见她为了操持这个家付出了多大的牺牲。

22.(1)(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主要为了突出母亲对我生活上很慈爱,对我为人处世、学习上很严厉;也突出母亲在生活的重压下坚强、隐忍,善于交涉。

(2)前后呼应,更突出这样的母亲形象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像23.原文中的语句更妥当。

要点:主要围绕母亲承担起了父亲的一切职责,她首先要像一位父亲那样挑起生活的重担,于此同时流露出母亲的慈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汇区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九年级语文试卷(完成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2014.4第一部分阅读(90分)一、文言文(39分)(一)默写(15分)1、人面不知何处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都城南庄》)2、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望岳》)3、五十弦翻塞外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4、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5、久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暇甚。

(《狼》)(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

(4分)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6、诗中“孤蓬”喻指_________。

(2分)7、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描绘了青山白水的美景。

B、颔联点明了送别友人的主题。

C、颈联烘托出游子的思乡之情。

D、本诗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甲文)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节选自《核舟记》)(乙文)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节选自《口技》)8、《核舟记》中的“记”是一种文体,初中阶段学过的“记”还有《____________》(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段选文突显了核舟雕刻人物繁多而又逼真。

B、乙段选文表现了各种口技声音繁多而又逼真。

C、甲段选文写视觉物品,乙段选文写听觉声音。

D、两段选文都表现了我国古代艺人精湛的技艺。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陆游筑书巢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③,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选自《渭南文集》)【注释】:①椟: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②觌:(dí),相见。

③槁枝:枯树枝。

1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4分)(1)俯仰四顾.无非书者()(2)或至不得.行()1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接待到访的客人,不去和妻子相见。

B、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来相见。

C、不接待到访的客人,不去和妻子子女相见。

D、客人不来拜访,妻子不来相见。

13、文中最能体现“书巢”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原文语句)(2分)14、本文主要体现了陆游()(3分)A、酷爱读书B、喜爱建筑C、不拘小节D、乐观幽默二、现代文(4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19题)①尼采曾经指出:“良好的母语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的土壤。

”可见,母语是教育的基础。

②母语决定了人的基本能力。

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

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

……③母语反映了人对待精神生活的态度。

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

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精神生活的严肃态度。

因此,母语学习有助于形成严肃对待精神生活的态度。

④母语能体现人的基本素养。

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

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

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

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只写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解用词和句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休养,因为修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⑤尼采说: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

各民族都拥有优秀的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唯有从经典作品中去汲取养分,方能形成对母语的“高贵热情”。

所以,我提倡,在各种媒体语言充斥耳目的今天,我们依然要让本民族的经典作品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

15、第④段的“不修边幅”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16、第③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论证,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②-④段的论证结构是______________式。

(6分)18、下面两段文字中哪一段放在本文第②段更合适?请具体阐明理由。

(6分)A、著名翻译家资中筠女士虽然在英语方面造诣极高,却坚持认为:“对于中国人来说,你的中文学到什么程度,用中文掌握了多少知识,就决定了你思维的复杂程度和文化程度。

”B、国学大师钱穆说:“读十个字的中国诗,胜似读西方的一部哲学书。

”(1)________段更合适。

(2)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2题(21分)尘世小暖顾晓蕊①她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佝偻着腰,脸上的皱纹刻画出岁月的年轮。

我是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员,每天衣着光鲜地坐在办公室里,重复着冗繁单调的工作。

我们来自不同的天地,只因偶然的机缘,让彼此的生命从此有了交集。

②多年前的一天,我端着茶杯急步去茶水间,把迎面而来的人撞了个趔趄。

她是位年长的清洁工,俯身扫地,额头上渗满细密的汗珠。

我正要开口道歉,她反而先问道:“姑娘,撞到你了吗?”我笑着摆手说:“我走得太慌了。

”③不久后的一天,我倚窗而立,见她在楼下打扫落叶。

她挥舞着大扫把一下一下地扫着,金黄的落叶映衬着她瘦弱的身影,显得执著而清寂,让我莫名地想起远在家乡的母亲。

我整理出一摞旧报纸,然后喊她上楼,说:“这些报纸堆在地上挺碍事,你搬走吧,还可以换些零花钱。

”她感激得连声道谢。

那以后,我经常把一些旧报纸送给她。

④时间久了,渐渐地知道了她的一些事情。

她的爱人曾是公司的职工,因病去世,这对一个原本清贫的家来说是雪上加霜。

公司为了照顾他们母子,同意让在乡下务农的她到厂里做清洁工兼看自行车棚,两间值班室成了她的居所。

一晃十余年过去,她的儿子到建筑工地打工,且已娶妻生子。

这时,90多岁的老母亲却又瘫痪在床。

为了多挣些钱给老母亲看病,也为了减轻儿子的负担,原本应安享晚年的她仍在辛苦劳作。

然而,说起这些时老人却是一脸的平静,她说:“在我小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的,现在的生活很好,很知足了。

”⑤有一天临时加班,直忙到暮色四合,当我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出厂门口时,见她站在风里眺望。

看见我后,她赶紧迎上来说:“我今天从老家回来,给你背了半袋面,等了半天终天等到你了。

”她又说:“你对我那么好,我都不知道给你点啥好,这是自家磨的玉米面,烧稀饭可香了。

”⑥那一刹那,仿佛有千万朵荷花在眼前盛开,我的心中涌起一股难言的感动。

她没读过几年书,“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道理她说不上来,但她记得别人对自己的好,并把它当做一种感恩。

这让我感到羞赧,我给予她的是舍弃的“旧物”,而她还报给我的是汗水凝成的“礼物”。

我抱着那半袋面离去,如同怀抱着一颗沉甸甸的心。

⑦此后她不时从老家为我带来新鲜的蔬菜或甜脆的瓜果,为了不拂她的好意,我笑着接了过来,之后再用别的方式,悄悄地还之以礼。

有时她在清扫地面,看到我走过,会停下手里的活,朝着我温和地笑笑。

如果看我不是太忙,还会上前搭几句话。

闲聊中,她得知我爱好写作,话语里更多了几分敬重。

⑧一天,她在路上等我,递上一卷透着香气的烙馍。

我谢过她正要离去,老人关切地说:“姑娘,写文章很费脑子的,你看上去瘦了,记得多吃点饭啊!”我点点头,认真地说:“好,我记得了。

”就在我转身的那一刻,只觉得心绪如同起伏的波涛,万千奔涌。

在这座城市里,除了老公和孩子以外,我没有别的亲人。

她称呼我姑娘,留意到我的胖瘦,我知道她是真的心疼我。

⑨那天下班路过车棚,看见老人坐在大树下,怀里抱着孙女,一边拍一边轻轻地哼唱。

阳光透过树隙散落一地斑斓,我缓缓地从她面前走过,两人相视一笑。

恍然间,觉得有点像黑白老电影里面的场景,我多么希望时光停留在这温馨的一刻。

(有改动)19、第②段划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20、第⑧段划线句“只觉心绪如同起伏的波涛”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21、文中我和老人之间相识交往的具体事件有:(9分)(1)我和老人在茶水间相撞(2)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对本文主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_______ (4分)A、表达对老人的愧疚之情。

B、歌颂人与人之间真诚付出的美好C、提醒我们要关心弱势群体。

D、赞美勤劳善良乐观感恩的品质。

三、综合运用(11分)(一)根据材料,完成第23-25题(11分)最近,上海市统计局在本市16周岁及以上常住市民中展开了一次关于时间够不够用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23、从左图可以得到的结论有(多选题) _________4分A、半数以上的市民认为时间够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