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

合集下载

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具体措施

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具体措施

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具体措施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是在保护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必须进行的工作。

在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来帮助实现目标。

本文将就“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具体措施”展开阐述。

措施一:识别植被恢复区首先需要进行的步骤是识别植被恢复区。

在进行生态恢复工作之前,需要找出哪些区域需要进行植被恢复,以及植被恢复的总面积。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有多少面积可以使用,并将新植物放置在培土和肥料的层中,以提供营养和生长所需的物质。

措施二:挑选植物在恢复工作所需植物的选择中,我们需要考虑到植物的耐荒、抗旱、抗风、耐寒等生长环境。

同时,在挑选植物过程中,应注意植物的带毒性和树体的密度大小,以适应环境变化和受到的压力。

措施三:修复土壤为了保证植物能够正常生长,也需要进行土壤修复工作。

土壤修复前的检测与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所选区域的土壤营养、土壤情况能够满足植物生长所需。

在修复土壤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向土层中添加肥料和生物有机元素,以补充土层的养分和保证植物的良好成长。

措施四:开展维护工作生态恢复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也就要求在工作结束后需要有定期的维护工作。

维护工作包括植物修剪、病虫害的防治、营养添加等。

定期维护可以帮助植被保持生长良好的状态,并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良好的环境。

总之,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具体措施来推动及完成。

这些步骤包括识别植被恢复区、挑选植物、修复土壤、开展维护工作。

生态恢复工程虽然是繁琐而复杂的,不过如果我们能够努力做到,那么良好的生态环境肯定会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实现。

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与实践

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与实践

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与实践作者:杨辉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年第05期摘要:根据立地条件和地形地貌把项目区分为3个区域,包括开采坡面、开采平台及矿区周边植被破坏区。

通过人工植被恢复措施,对3个区域选择不同的植被恢复技术模式分析可知:在矿区生态景观重建中,将乔、灌、草、藤多层配置结合起来进行恢复的效果要比单一种或少数几个种的效果好。

施工过程是否规范、植物种类选择是否适宜、后期养护管理是否到位等因素都是影响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矿区;廢弃地;采石场;植被恢复中图分类号:S71 文献标志码:A1 项目区概况该项目位于四平市铁东区山门镇。

四平市地处东北松辽平原腹地,是吉林省的南大门,东接长白山余脉,西邻内蒙古科尔沁草原。

四平属于中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主要特点是大陆性气候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漫长寒冷。

全市年平均气温4 ℃~6 ℃,无霜期一般为120~150天,年平均降水量600 mm左右。

项目区周围土地利用类型为天然林带、道路、农田、工况用地等。

矿区以及周边土地沙砾化比较严重,由于原生植被很少且多为草本,植被的覆盖度很低。

项目现场主要分3个区域,包括开采坡面、开采平台及矿区周边植被破坏区。

区域一为采石场的开采坡面,包括高陡边坡和缓坡。

其中高陡边坡坡度较大,岩面由于爆破作业留有大量裂痕,但是岩性坚硬、深层稳定,岩面无残留土壤;缓坡部分坡度在35°左右,大部分缓坡区域也没有供植被生长的基质。

区域二为采石作业形成的开采平台,开采平台组成主要是碎石和少量剥离表土,渣体内含土量偏少,植被自然恢复不易。

区域三为矿区周边植被破坏区,该区域植被稀疏,土壤贫瘠,生态系统破碎,与周边其他植被良好区域形成明显的景观差异。

2 植被恢复技术模式根据项目区自然环境特征及废弃采石场的具体特点,因地制宜地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对矿区进行植被恢复。

工程措施上针对高陡边坡、缓坡、平台及周边环境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治理措施,通过削坡处理、边坡加固和整地客土等工程对矿区的边坡及平台进行种植前的治理;生物措施上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不同的乡土树种作为先锋植物种来改善矿区的植物生长环境,选择适宜矿区生长的乔木、灌木、草本、藤本对整个矿区进行植被恢复。

矿山废弃地植被自然恢复技术规程DB21T 3702-2023

矿山废弃地植被自然恢复技术规程DB21T 3702-2023

I目次附录A (规范性)自然恢复评估区生态环境状况调查............................8附录B (规范性)自然恢复评估区生态样地调查................................9附录C (规范性)自然恢复区综合判定.......................................10附录D (规范性)矿山废弃地植被自然恢复评估报告编制提纲...................10附录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原则...................................................................35自然恢复区判定与评估.......................................................35.1评估范围...............................................................35.2评估流程...............................................................35.3资料搜集...............................................................45.4野外调查...............................................................55.5问题识别与综合分析.....................................................55.6自然恢复区评估.........................................................65.7评估报告编制...........................................................66自然恢复技术措施...........................................................67自然恢复监测、管护.........................................................67.1监测...................................................................67.2管护...................................................................78自然恢复成效评价...........................................................7E(规范性)自然恢复区成效评价 (12)矿山废弃地植被自然恢复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矿山废弃地自然恢复工作的相关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自然恢复区判定与评估、自然恢复技术措施、监测与管护和成效评价等内容。

db43t1030 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规程

db43t1030 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规程

db43t1030 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规程【摘要】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规程是为了解决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规范工作流程,提高恢复效果而制定的。

本文将从植被恢复的目标和原则、技术选材、操作流程、效果评估等方面详细介绍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规程。

【关键词】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规程,技术选材一、植被恢复的目标和原则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恢复矿区废弃地的植被覆盖、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以达到防止土壤侵蚀、保护水源地、改善环境等目的。

在进行植被恢复时,需要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遵循以下原则:保持多样性、适应环境、合理配置、生态链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技术选材2.1选取适宜的植物种类根据矿区废弃地的地貌、土壤条件、气候环境等特点,选择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生长快、较易扩繁的植物种类进行植被恢复。

应优先选择本地区特有的植物种类,以保证恢复后的植被与原生态系统的兼容性。

2.2选取适宜的苗木选择具有较高存活率和适应性的苗木进行植被恢复。

苗木要具备生长健壮、根系发达、耐旱抗寒、抗病虫害等特点。

苗木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水分状况等进行评估。

2.3选取合适的土壤改良材料在矿区废弃地进行植被恢复时,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

选取适合的土壤改良材料,如有机肥料、有机质土壤改良剂等,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三、操作流程3.1土壤改良对矿区废弃地的土壤进行改良,提高其肥力和保水性。

可以施加有机肥料、添加有机质土壤改良剂,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和养分含量。

3.2植物选种和种植根据矿区废弃地的地貌、土壤条件、气候环境等特点,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进行种植。

在选种时要注意植物的生长特点和适应性。

种植过程中,应根据苗木的大小和生长状态,选择合适的种植方法,如直栽、移植等。

3.3养护管理种植后需进行养护管理,包括浇水、施肥、除草等。

根据植物的生长需求,合理安排养护管理措施,保证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矿山土地复垦与植被恢复技术

矿山土地复垦与植被恢复技术

联合技术的必要性
矿山开采对土地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01
矿山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是矿山开采后的必要措施,旨在恢复
土地生产力和生态环境。
单一技术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02
单一的土地复垦或植被恢复技术往往难以解决矿山开采带来的
复杂问题,需要联合多种技术进行综合治理。
联合技术可以提高恢复效果
03
通过联合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技术,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提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成果对比
总体来说,国内外矿山土地复垦项目 的成果都比较显著,成功复垦的土地 面积较大,植被覆盖率较高。但国外 项目的植被覆盖率普遍高于国内项目 ,说明国外项目的恢复效果更好。
经验教训
国内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土壤稳 定化措施的应用,提高土壤质量;同 时,国外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因 地制宜,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 件选择适宜的植被。此外,国内外项 目都应注重长期监测和维护,确保复 垦后的土地能够持续保持良好的生态 环境。
国内
我国在矿山土地复垦与植被恢复方面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 展迅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了对 矿山土地复垦的管理和监督,同时推广应用了多种技术手段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技术应用范围
01
02
03
04
露天采矿区
对于露天采矿区,主要采用边 坡治理、土壤改良、植被种植 等技术手段,使破坏的土地得 以恢复。
高恢复效果,实现更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联合技术的实施方式
土地整理与土壤改良
通过土地整理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增加土壤肥力 ;通过土壤改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活性。
水资源管理与利用
合理利用矿山排水和雨水资源,进行水资源管理 和利用;通过节水灌溉等技术措施,提高水资源 利用效率。

南方有色金属矿区废弃地植被生态修复技术规程

南方有色金属矿区废弃地植被生态修复技术规程

南方有色金属矿区废弃地植被生态修复技术规程南方有色金属矿区废弃地植被生态修复技术规程1.引言南方有色金属矿区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

废弃地通常存在土壤贫瘠、水源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恢复废弃地的植被覆盖和生物多样性,需要制定相应的技术规程。

2.植被生态修复技术选型2.1根据废弃地的类型和土壤状况,选择适宜的植物物种进行修复。

对于酸性土壤,可以选用耐酸性植物,如槐树、杨树等;对于盐碱土壤,可以选用耐盐碱植物,如盐蒿、碱蓬等。

2.2选择本地具有适应性和生态功能的植物物种,以促进植被的自然演替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适应性强的本地植物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环境,并且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3.土壤改良技术3.1铺设保护层:在废弃地表面铺设保护层,如草席、竹席等,以减缓土壤侵蚀速度,避免水源污染。

3.2有机物添加:施用有机物质改良土壤,如农家肥、腐叶土等,能够增加土壤的肥力和持水能力,提供养分供植物生长。

4.恢复植被覆盖4.1推行造林绿化:根据废弃地的类型和土壤状况,选择合适的植被类型进行造林。

选用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结合,以提高植被的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

4.2植物栽培技术:采取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如施肥、浇水、修剪等,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扩展。

5.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5.1废弃地的植被修复应进行周期性的监测和评估。

-monitoring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f the abandoned land should be carried out periodically.5.2监测指标:包括植被覆盖率、土壤肥力、水质状况、生物多样性等指标。

通过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为调整修复措施提供依据。

6.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6.1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植被生态修复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6.2鼓励公众参与植被生态修复工作,如义务植树、志愿者参与植被监测等,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矿业废弃地生态植被恢复的研究

矿业废弃地生态植被恢复的研究
从废弃地的种类来说, 岩土排弃场中细粒的物 质少, 无灌溉条件, 需考虑较耐旱的植物, 如刺槐、沙 枣、杨树等乔木树种; 胡枝子、山杏等灌木种类。而尾 矿废弃地由于是选矿排弃物, 质地细, 主要成分是石 英岩碎屑物, 在选择物种时主要考虑如沙枣、沙蓬等 耐贫瘠的沙生植物[ 20] 。研究得出禾本科与茄科植物 对铅锌矿渣生境具较强的忍耐能力[ 21] , 一年生和两 年生植物如白茅、白草、铁线草等可以作为先锋植物 选用。此外盐肤木和杜虹花主要将重金属聚集到叶, 然后通过叶的脱落, 使得有害重金属离开植物, 减少 植物重金属负荷, 对重金属尾矿地的植被恢复也有 一定的作用[ 22] 。采石坑废弃地由于有沙泥的积聚及 植物繁殖体的入侵, 其地上植被仍以草本植物为主, 在边坡上有零星少数灌木, 可适当引入一些乔灌木 种类, 无论是种子或是种植幼苗, 相信都会有助于加 快该废弃地的群落演替和自然植被的恢复[ 23] 。
生活污泥作为一种天然有机肥, 如果应用于矿 业废弃地, 可改善废弃地矿砂、矿泥的营养状态, 提 高土壤肥力, 从而改变土壤的生物学性状[ 16] 。试验 证实在尾矿中混入 30~60mm 底泥或 60~90mm 的 垃圾均可显著促进植物在尾矿中的生长, 而野外实 验也表明: 蘑菇房废料、猪粪等也是较好的基质改良 物质[ 17 ] 。但是生活污泥还含有部分病原微生物和寄 生虫卵以及微量重金属元素, 通过各种传播途径, 污 染土壤、空气、水源, 危害植物的生长, 所以在使用中 应合理控制生活污泥的使用年限和使用数量。只要 控制适当, 就不会造成土壤基质的再次污染[ 16] 。 3. 1. 3 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的独特功能, 可和根际微 生物协同作用, 从而可以发挥比生物修复更大的效 能。主要包括利用植物固定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 利用植物精华水体和空气、利用植物清除土壤基质 里面的有机污染物等[ 1] 。目前的修复技术主要有植 物吸收、植 物降 解、植 物 挥发 和 植物 固 定 4 个 方 面[ 18] 。

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对改善土壤肥力的研究

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对改善土壤肥力的研究

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对改善土壤肥力的研究矿区废弃地是指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经过矿山废渣堆积、植被破坏、地形改变等一系列人为因素影响后丧失了植被覆盖的土地区域。

矿区废弃地的植被恢复是一个缓慢而艰巨的过程,但它是市民环境健康、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表明,不同的植被类型和演替阶段对改善土壤肥力有着不同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采用项目期间植被的生长期长、群落稳定的植物种类,可以明显提高矿区废弃地的肥力,并促进土地的生态恢复。

首先,草本植物是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的首选。

草本植物的根系发达,能够很好地固定土壤,减轻土壤侵蚀,从而增加土壤肥力。

一些草本植物如早熟禾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水性,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

在废弃地恢复植被时,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类型来选择适合的草本植物种类,如地被植物、黄梅草等。

草本植物种植后,要注意适当的管理,防止受到污染物的影响。

其次,乔木植物也是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乔木植物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并可产生多种有机物质,如草酸、腐植酸等,这些有机物质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高土壤肥力和养分吸收能力。

选择适宜的乔木植物种类可以有效改善矿区废弃地的生态环境,如银杏、栾树、杨树、花架子木等。

乔木植物对土壤的改良时间相对较长,依据实际情况需要长期投入。

最后,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可采用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式。

植被群落演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中,人为干预只是加速了这一过程。

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先后种植不同的植物群落能够改善土壤肥力,有助于全面恢复生态环境。

例如,在开始阶段可以种植一些草本植物,然后逐步引进乔木植物,以形成不同层次的植被群落,提高整个地区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对改善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和演替阶段,可以促进土地生态恢复,提高土壤质量,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区废弃地的植被恢复1.概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和交通建设不断发展,矿山开采,特别是以建筑石料为主的 露天开采矿山,在南方极其普遍,在为经济和城市建设提供必需材料的同时,给环境带来 极大的破坏,使美丽的青山被爆破开挖得“千疮百孔”。

由于爆破和底部掏挖矿石,造成 矿山边坡陡峭、凹凸不平,裸露的边坡以岩石坡面为主,使植物难以自然生长和修复,必 须通过人工措施改造和营造出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才能恢复坡面绿化,改善其生态环境。

2. 我国矿山废弃地 2.1 矿山废弃地概念矿山废弃地是指在采矿过程中所破坏的、未经一定处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

它包括: (1)融剥离表土、开采的岩石碎块和低品位矿石堆积而成的废石堆积地;(2)矿体采完后留下的采空区和塌陷区形成的采矿废弃地;(3)开采出的矿石已经选出精矿后产生的尾矿堆积形成的尾矿废弃地;(4)采矿作业面、机械设施、矿山辅助建筑物和道路交通等先占用后废弃的土地 2.2 我国矿山废弃地概况由矿产业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破坏、毁坏或占有良田、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废弃矿与 采矿塌陷区, 已被视为危害环境之大户, 成为世界性课题。

据统计,中国现有国营矿区企业8000多,个体矿区达到23万多。

全国矿区累计被破坏的土地面积达288 万hm ,并且每年大约以4 167 万hm 的速度增长。

2.3 矿山废弃地带来的问题2.3.1 山体破坏由于采矿活动的采点多,布局不合理往往使得山体遭到严重的破坏。

采掘剥离对自然 山体的肢解和蚕食相当严重,曾经林木密布的山坡被夷为平地,只留下条条沟壑。

整个山 体千疮百孔,满目苍夷,不再见绿色的植被,只剩下一些陡峭的光滑石壁,原本优美的山 体景观被破坏殆尽了。

2.3.2 水体污染在采矿过程中,经常会产生物理或化学的污染物,有的直接就排入附近的水体中,这 直接引起了污染。

而露天堆放的矿物经雨水淋溶,地表水冲刷以及人为的洗煤也会污染水 系,形成浊流。

这导致了原本清澈碧绿的水体变得污浊不堪,有时还会散发出恶臭,并且 受污染的水体中含有有毒的矿物元素,间接影响了岸边生长的植物,变成了一处荒芜的景 观。

2.3.3 植被退化采矿活动对地貌,植被,土壤造成的直接摧毁造成破坏最明显的就是植被的退化,区 域的原生生境受到损伤,它使得山体表土剥离,原来生长在土层表面的植被无法正常生长, 而且因为矿区固体废物的堆放也急剧恶化了植物群落的生存条件,这就影响了周边植物的 演替,破坏了植物景观的营造。

2.3.4占用和破坏大量的耕地资源我国现有国营矿山企业8000多个,个体矿出达到23万多个。

这些矿山企业在开采矿山过 程中对土地的破坏是惊人的。

全国累计破坏和占用的土地面积相当于整个江西省的耕地总 面积280万hm2。

3. 废弃矿山立地条件评价和现状区划 3.1立地条件评价2 2矿山废弃后,矿区的景观极差,水、气、热条件极为恶劣,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石 砾含量高,保水保墒能力差,易受干旱危害,植物生存环境极差。

3.2 废弃矿区现状区划按其开采现状和使用功能,可分为 3 个区: 开采区、加工储运区、弃渣区。

3.2.1 开采区山体在采石后留下的边坡,呈弧形,高差一般为 10-30 m ,坡度在 15-90 0 之间, 十分陡 峭。

位于山体上部的坡度级属于险坡,坡度一般在 30-90 0 之间, 该区域,难以攀登;位 于山体下部的区域,坡度级属急缓坡,坡度一般在 15-30 之间,人工作业难度减低。

3.2.2 加工储运区地势平坦,坡度一般在 5 左右, 开采的石料均在此进行加工, 加工后没有及时销售运输的; 还要在此储存。

此区残留大量的开采废渣和加工所产生的废料。

3.2.3 弃渣区大量的开采废渣和加工所产生的废料均堆弃于此,逐渐成为储运场地。

4.矿山废弃地的概念及植物选择原则 4.1 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概念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是指以林木为主要材料,乔、灌、草和农作物统一配置、培育的绿 化实体,是有效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工程体系,是环境建设和生态建设 的核心内容。

不仅能为社会提供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同时对调整矿区产业结构、振兴覆 盖区经济、国土整治保安、减少自然灾害、保护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保证矿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4.2.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的植物选择原则应将前期的即时效果与长期效果相结合,常见绿化苗木种子与当地周边的乡土植物相结 合,促进植物群落的演替及长期的稳定性;根据不同的绿化地段特点,种植、播种及喷播 等多种工艺措施灵活运用相结合;乔、灌、草、藤相结合,土层深栽乔木,浅种灌草,底 种攀爬植物、上植下挂,创造丰富的植物群落结构,同时符合植物的生长需要;落叶和常 绿搭配相结合;深根系与浅根系植物相结合;局部与整体效果相结合;绿化与园林景观相 结合;全面绿化与局部裸露有机运用;并要注重植物的抗性和适应性。

5.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的机理矿山的治理与复绿,主要是通过地质灾害防治,通过对深层和浅层的不稳定边坡治理, 即对深层不稳定边坡,通常采用挡土墙、抗滑桩、长锚杆、锚索、锚索桩等工程措施工治 理;对浅层不稳定的边坡采用浆砌片石护坡、干砌片石护坡、喷射混凝土、灰浆抹面、喷 锚护面等工程措施。

对治理后达到安全稳定的边坡,再通过植物的生长达到安全、长期的 绿色护坡效果。

植物的护坡主要是依据坡面植物的地下根系及地上茎叶的作用护坡,其作用分为根系的 力学效应和植物的水文效应两个方面。

根系的力学效应分草本类植物根系(浅层根系)和 木本类植物根系(中、深层根系)两种,植物的水文效应包括降雨截留、消弱溅蚀和抑制 地表径流,从而起到护坡固土、绿化坡面、增加生态功能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6 常见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方法目前在矿山复绿设计和施工中,以厚层基质客土喷播、植生槽种植( 也称飘台种植)、 鱼鳞坑种植、喷混植生为主。

6.1厚层基材客土喷播复绿厚层基材客土喷播复绿也叫客土喷播、TBS 等,是采用混凝土喷射机将基材与植物种子 的混合物按照设计厚度均匀喷射到需要防护的工程坡面的绿色护坡技术。

通常采用先在岩 石坡面上钉网(钉镀锌铁丝网、PVC 包塑铁丝网),然后再将复绿基材(包括由泥炭土、0 0植物纤维、客土、有机肥、保水剂、粘合剂、植物种子等组成)喷射粘附到钉网的坡面上,通过植物的生长、根系的固结作用,从而达到绿化和护坡的目的。

6.2植生槽复绿。

通过在岩石坡面上钻孔,将成排钢筋与坡面呈一夹角用混凝土锚固嵌入岩体,上部浇筑成钢筋混凝土板,使之与岩石坡面呈“V”字型,然后在上面加入种植土及其他基质养分,进行种植灌木和藤蔓等植物,使坡面达到绿化。

优点:对不利于植物根系嵌入山体、硬度大、坡面平滑、较陡的岩石坡面进行复绿,因槽内土深一般设计在60cm以上,保水保肥性能较好,养护成本在类似条件的坡面中,比厚层基材喷播节省。

缺点:施工难度大,施工安全风险较大,坡面风化、钢筋腐蚀等可能造成局部坍塌,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不宜用于人类活动频繁的地方,如公路、房屋等建筑周边。

6.3鱼鳞坑复绿在边坡利用凹处或有小平台的地方,用块石向上浆砌围成一个坑,或下挖成坑,内填种植土,通常设计填土直径60-80 cm,深度60 cm 以上,坑内种植草、灌木和藤蔓植物。

优点:在有凹凸、起伏的非高陡坡(坡度50°以下),简单易行,保水抗旱性能较好,根据笔者在杭州冯家石矿、绍兴国庆石矿等多年施工经验,在坑内填土口径长度达80cm、深度80 cm 以上的坑里种植植物,如火棘、桧柏、海桐、继木等灌木,免养护免人工浇水3 年,植物未见干旱死亡,生长良好。

缺点:在陡坡、平滑的坡面不宜采用,绿化面受坡面状况影响,可能绿化面不均衡,绝对化效果较慢,绿化率较低。

6.4人工荒山造林技术在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中的应用及其效果矿山人工生态复绿,是将人工造林和荒山造林的技术在矿山废弃地绿化中的进一步发挥和延伸,在矿山边坡中寻找适应的的地方或通过人工措施改善其条件,能人工种植和播种耐干旱、耐瘠薄、抗性强的乡土植物苗木和种子,通过人工促进使其达到植物自然更新和绿化,使植物与周边环境相适应,形成具有自然适应和自然生存发展的植物群落。

在实际施工当中,可利用风化岩、裂隙发育明显、含泥砂、土质的坡面,一般坡度少于55°的缓坡,或在硬质基岩坡面上通过鱼鳞坑、带状加固坎、带状浆砌块石挡土墙上复土,充分利用适应植物自然生长的点、片、面地方,进行人工种植和播种。

7.南京幕府山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7.1南京幕府山概况幕府山位于南京市城区北面,临长江而立,东西长6km,山岗高低起伏,最高海拔199.3m,由于历史上人为影响和长年开采矿石,该地区的地质结构和植被受到很大的破坏。

幕府山地区分布了9个露天采矿场(9个采矿场已经停止采矿),开采面积0.6km2,采矿后形成的若干宕口使沿江山体残缺不全,毁坏了大量植被,严重影响了沿江的自然环境和景观。

由于采矿形成的大量裸露岩石,及采矿后倾倒的残渣形成的疏松堆积物,很容易遭受风蚀和水蚀,在雨水的作用下,泥沙直接进入长江,对长江造成重要的环境影响。

7.2幕府山群落现状2幕府山现有次生群落中,树种组成较简单。

在800m的样地范围内,只有16个树种,主要树种为构树、朴树和人工种植的刺槐等。

组成树种中D BH小于10cm的个体占总株数的80%,其中DBH,小于5cm的个体占总株数的56%。

表明群落处于进展演替阶段,近期进展演替的树种主要是构树和朴树,人工种植的刺槐处于衰退树种。

目前矿区废弃地经长期演替而形成的植物群落,与其他次生植被群落在树种组成和结构上已无明显差异。

7.3幕府山矿区废弃地类型B40-600采掘面C25-400废弃物堆场D<250使用废弃地7.4不同类型废弃地的基质处理和整地方法7.4.1A类型废弃地的基质处理和整地方法该类废弃地特点是坡度大于60,崖体稳定,没有土壤,自然条件恶劣,对景观的影响大。

为了改善基质,为植物生长创造条件,根据岩体的情况采取三种方法(见图1,图2):一是先打台阶,再在边缘砌护墙;二是打台阶时,在裸岩上留有护墙;对于坡度很大的陡崖,打鱼鳞坑;然后,在坑内填上土壤,填土深度40一60cm。

为确保水分供应,在崖顶部建立水池,以浇灌植物。

7.4.2B类型废弃地的基质处理和整地方法该类废弃地的特点是坡度为40-60之间,裸崖,崖体比较疏松,有采矿废渣,且容易下滑,自然条件恶劣,对景观影响大。

根据B型矿区废弃地的特点,先清除疏松滑动部分的采矿废渣,再将废旧轮胎固定在岩壁,通过在轮胎内和轮胎表面,人工填土的方法,改良基质,(具体方法见图3-9)。

在崖体的顶部建立了水池,以提供灌溉用水。

7.4.3 C 类型废弃地的基质处理和整地方法该类废弃地的特点是坡度在25~40 之间,以碎矿石为主,有少量的土壤,基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有一定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