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练习题乎
文言虚词“乎”专题复习

文言虚词“乎”的用法
疑问句反问
“乎”可用于疑问句的反问,表示赞同或认同。
疑问句表问句
“乎”还可以用来表示问句,询问事情是否属实。
疑问句加强语气
“乎”也可用于疑问句中,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 疑问或肯定。
陈述句的肯定语气
“乎”也可用于陈述句中,表示肯定的语气,相当 于“的确”。
文言虚词“乎”的语气表达
修饰整句
“乎”也可以用于修饰整个句子,加强语气,集中表达情感。
文言虚词“乎”的简化写法
代替“乎”的字符
绕口令
在古代文言中,为了书写的简洁, 有时可以用其他字符代替“乎”, 如“于”、“乃”等。
古人曾创作多种有关“乎”的绕口 令,用于记忆和娱乐。
常见简化用法
“乎”常见的简化用法有“呼”“乎 哉”“乎也”等。
例句解析
例句一: 例句二: 例句三: 例句四:
子贡欲去告朔之饥,子曰:“事,必也疾乎!”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久则德之至矣。 吾与尔闲话之余,亦思结绳而寝。 乃叹曰:“肆行其道,不行人道者,吾不与也!”
“其”是个代词,用于代指前文已 出现过的事情或事物。
“乎”的区别
“乎”不作为代词出现,有类似于 虚词的功能,通常不单独使用, 而是和其他词语连用,用于加强 语气或修饰整个句子。
文言虚词“乎”的加强语气
叠词
在文言语句中,常用叠词制造重复感,加强语气。如:嘿嘿乎乎,,哈哈之笑,溜溜乎乎。
发问
通过反问的方式,加强语气,让整个句子更有力量。
1
委婉语气
用“乎”表委婉,显得更加客气。
2
贬低语气
“乎”也可以用于带有贬低意味的语句上,表示斥责或轻蔑。
3
强调语气
【语言学习】文言虚词——乎

实战高考
1.(2021·全国乙卷)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
表反问语气。相当 于“吗”“呢”。
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违法,这当中怎能完全没有冤枉的呢?
2.(2021·新高考Ⅰ卷)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助词,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
3.(2021·浙江卷)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 介词,相当于“于”。
有时也类似于古人,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4.(2020·浙江卷)惟其言以考其事,其有不合者乎? 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根据他的言语来推究其事,难道有对源自上的吗?5.(2020·江苏卷)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
表示感叹或赞美。相当于“啊” 或“呀”。
让我们族人能够世世代代依靠这些土地生活,不也很好嘛!
词义练习
词义练习
相关句子
用法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曾 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 语气的停顿。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 乎人民也。——《谏逐客书》
介词,相当于“于”。
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与妻书》
助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4.表示感叹或赞美。相当于“啊”或“呀”。
《赤壁赋》
5.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顿。
6.用在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文言18个虚词(例释与练习)

(3)天下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 ( 哪里 )
(4)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
( 于之 )
也
1.句末语气助词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
何以能鼓乐也?
疑问或反诘,呢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叹,呀
屈平疾王之不聪也。
陈述
2.句中语气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停顿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 连举停顿
(它的(真相) )
且
1.副词
存者且偷生,死者常已矣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暂且 姑且 将近 将要
且
2.连词 表并列、递进、选择
河水清且直猗 先生且喜且愕 仓促以手搏之,且搏且却 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又 又……又 一面…一面 而且 况且 表让步,尚且
( 如,动词 )
所
1.所+动词 “表……的人(事、物、地方)”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为+所 表被动
行将为人所并
所 3.所以
①表示“……的原因”
②表示“用来……的东西(人、 手段、方式、方法、凭借等)”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用此,用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原因
递进:并且,而且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假设:如果,假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因果:因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修饰:地或不译
而
(2)第二人称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你的)
(3)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与“已”组合,而已:罢了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而、何、乎、乃、其、且)有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一)——而、何、乎、乃、其、且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C.其意常在沛公也D.吾其还也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其”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吾其还也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乎”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C.知不可乎骤得D.郁乎苍苍4.下列句中“其”字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距其院东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对下列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其:代词,它的B.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其:代词,它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都是代词,它的D.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其:代词,它的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而:连词,表转折B.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乃:副词,才C.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而:连词,表顺承D.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且:表转折连词,却7.下列句中的“而”与例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荆轲和而歌A.又前而为歌B.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C.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8.下列句中加点虚词“而”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序八州而朝同列知明而行无过矣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焉】未知生,焉死?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D解析: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2.【而】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E、【表因果】“因而”“所以”F、【表目的】G、【通假字】通“尔”,译为“你”“你的”H、【通假字】通“如”,译为“如同”“好像”答案:A解析:(表并列)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3.【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F解析:不知道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
4.【而已】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A、【表限止】相当于“罢了”B、“才”“方才”C、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D、“不久”“一会儿”答案:A解析:过了会儿摇头、跺脚的人,就有了数十个。
5.【而】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

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C.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 “之”字在下列句子中作为代词的是:A.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B. 之乎者也,皆虚词也。
C.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3. “以”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用”的是: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C.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D.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 “于”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在”的是:A.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C.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5. “则”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就”的是:A.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C.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填空题6. 请将下列句子中的虚词填入适当的位置。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7. 根据句子的意思,填入适当的虚词。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吾与点也,无尔诈,无我虞。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翻译题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四、阅读理解题9.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落,回答问题。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请解释“而”在这段话中的用法和意义。
(2)“不惑”一词在文中指的是什么?五、写作题10. 根据你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文言文虚词“乎”的用法复习过程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 家》)
❖ 5.“乎”字表示停顿预语气的用法:一般不 译或译为“呢”。。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 难》)
❖ 6、“乎”字用于形容词尾词尾的用法:译为 “……的样子”“……地”或不译。
谢谢
古字.呼唤;召唤.如:乎号
(二)“乎”字用作介词的用法:相 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 二)“乎”字用作介词的用法: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乎”字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到”。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⒉“乎”字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对象的用法:可译为“在”“于”。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④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涉江》 3、“乎”字表示比较的用法:可译为“比”。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 后一个“乎”:比。)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公西华侍坐》) 4、“乎”字表示对象的用法:可译为“向”。 ①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乎”字表揣测或商量语气的用法:可译 为“吧”“吗”。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此乎?(《师说》)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
❖ 4.“乎”字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的用法:可译 为“啊”“呀”“呢”“吧”,有时不译。
文言虚词系列练习

文言18虚词练习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4.然则何时而乐耶?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o其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12何以哉?(《曹刿论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三、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练习题--乎
文言虚词练习题--乎纪楚标的
文言虚词练习题--乎
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5、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屈原列传》)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
(《五人墓碑记》)
9、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曰:壮士,能复饮乎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与相同,与相同
B.与相同,与不同
C.与不同,与相同
D.与不同,与不同
三、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
”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
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
参考答案:
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
3—4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
5、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
6—7介词,相当于“于”。
8—9形容词词尾。
二.D(比助词,表疑问语气
助词,表揣测语气词尾)
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
”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
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
答案:
1、
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2、相当于“于”
3、
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4、
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5、助词,词尾,不译
6、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