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练习题乃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欢迎阅读
文言文虚词乃作为连词的用法
可是,然而
例:时夫仆具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徐霞客游记》
文言文虚词乃作为动词的用法
1)是,就是
例: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2)又如:真乃英雄好汉;失败乃成功之母;乃是(却是)
文言文虚词乃作为副词的用法
1)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例: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
——《春秋经·定公十五年》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聊斋志异·狼三则》
2)只,仅仅。
如:唯虚心乃能进步
3)竟,竟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韩愈《师说》
4)却
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却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土地房屋。
)——汉·刘向《列女传》
5)于是;就
屠乃奔倚其下。
——《聊斋志异·狼三则》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婉贞挥刀奋斫…敌乃纷退。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又如:乃遂(就,于是);乃其(于是,就)。
高考语文42: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乎、乃)

特色训练42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乎、乃) 3.乎
[实战高考]
(1)(2017·天津高考)众会乎.坐,不问不言乎:
(2)(2016·全国卷Ⅰ)而必使(帝)亲临,处之安乎?
..乎:
(3)(2016·山东高考)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乎:
(4)(2015·湖北高考)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乎:
(5)(2015·湖北高考)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乎:
4.乃
[实战高考]
(1)(2017·全国卷Ⅱ)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乃:
(2)(2017·浙江高考)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乃:
(3)(2016·山东高考)公乃.愿致(使归顺)诸侯,不亦难乎乃:
答案:3.(1)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2)助词,表反问语气,吗(3)助词,表揣测语气,吧(4)表感叹语气,啊(5)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4.(1)表顺承,于是、就(2)副词,表判断,是(3)表转折,却、竟然。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乃“和“其”的用法及练习课件

(一)【乃】--用作副词。
1.表承接。于是,就,便。 ①秦王恐其破璧, 辞谢,固请。
秦王怕他(蔺相如)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 决要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 ②既已,不可奈何, 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置樊於 期的首级,用匣子装好它。
③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 夜驰之沛公军,
(四)【其】--用作助词,不译。
①路 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 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 犹未悔。 只要是我崇尚和追求的真善美,即使为之九死一生 也不后悔。
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________《六国论》 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 赂秦 ________《六国论》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________《六国论》
6.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________《陈涉世 家》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________《示儿》
9.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________《伶官传序》
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2.表假设,如果,假如。
① 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 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如果他们学业有不精通的地方,品德有没有养成的地 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难道是 别人的过失吗? ②沛(pèi)然下雨,则苗浡(bó)然兴之矣。 如是,孰能御之?
天上云气聚合,降下大雨,则禾苗茁壮的生长起来。 如果这样,谁又能阻挡的住呢?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而、何、乎、乃、其、且)有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一)——而、何、乎、乃、其、且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C.其意常在沛公也D.吾其还也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其”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吾其还也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乎”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C.知不可乎骤得D.郁乎苍苍4.下列句中“其”字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距其院东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对下列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其:代词,它的B.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其:代词,它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都是代词,它的D.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其:代词,它的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而:连词,表转折B.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乃:副词,才C.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而:连词,表顺承D.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且:表转折连词,却7.下列句中的“而”与例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荆轲和而歌A.又前而为歌B.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C.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8.下列句中加点虚词“而”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序八州而朝同列知明而行无过矣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焉】未知生,焉死?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D解析: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2.【而】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E、【表因果】“因而”“所以”F、【表目的】G、【通假字】通“尔”,译为“你”“你的”H、【通假字】通“如”,译为“如同”“好像”答案:A解析:(表并列)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3.【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F解析:不知道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
4.【而已】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A、【表限止】相当于“罢了”B、“才”“方才”C、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D、“不久”“一会儿”答案:A解析:过了会儿摇头、跺脚的人,就有了数十个。
5.【而】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文言虚词(乃、若、所、为、焉、与、于、何、乎、则、以)k

•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表近指,相当于“ ”“这样”“如此” 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桓晋文之事》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 ②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你既然如此记着我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你既然如此记着我……) 。(你既然如此记着我 )
• 【所】 名词,处所,地方。 (一)名词,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促织》) 而母立于兹。( 。(《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 志》)
•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所”字 字结构,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 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 的人” 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 的人 的事物” 的情况” 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的情况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 ④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 《信陵君窃符救赵》 •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 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 . 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 后序》 。(《〈指南录〉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 信陵君窃符救赵》 耳。 (《信陵君窃符救赵》)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20个。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篇1(一)用作副词1.用法:①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④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2.用法: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3.用法: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4.用法: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二)用作代词1.用法: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用法: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用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篇2古文中乃作为动词的用法表判断,是。
《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天也。
”古文中乃作为代词的用法你(的);你们(的)。
《示儿》:“家祭无忘告~翁。
这;这样。
《齐桓晋文之事》:“夫我~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古文中乃作为连词的用法于是;就。
《岳阳楼记》:“~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古文中乃作为副词的用法竟然;却。
《桃花源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文言虚词(乃、所、为、于)

• • • • • • • • • • • • • • •
③至东城,乃( 只,仅仅 )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④(刘邦一行)于是遂去。乃( 只 )令张良留谢(《鸿门宴》) 2、规律探讨: 用法: 副词,限制范围 意义: 可译为“仅仅,只”等。 ⑤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 )(《廉蔺列传》) 于是、就 ⑥合于桑林(汤的乐曲名)之舞,乃( )中经首(尧乐的一 又 章)之会(《庖丁解牛》) 3、规律探讨: 意义: 副词,表时间、事理相承 用法: 可译为“便,就,于是、又”等 ⑦度我至军中 ,公乃 ( )入(《鸿门宴》) ⑧精思傅会,十年乃 ( 才 ) 成(《张衡传》) 才 4、规律探讨: 用法: 副词表动作、行为的条件; 意义: 可译为“才,才能,这才”等。
• 2、判断“乃”在文段中的意义。 • 尝闻放翁志节, 毕现《示儿》,乃①( )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②( ) 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乃③( )忠贞之 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④( )曰:“此徒 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⑤( ) 不得已而谢。 • 答案: • ①副词,表承接,于是,就; • ②代词,你的; • ③副词,是; • ④副词,竟然,却; • ⑤副词,才。
• • • • • • • • • •
⑦为( 被 )天下笑(《屈原列传》) ⑧吾属皆为( 被 )之虏矣(《鸿门宴》) 5、规律探讨: 介词,表被动; 意义: 用法:可译为“被、受”。 ㈡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 列传》) ②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规律探讨: 意义: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感叹、反诘等 用法: 可译为“呢”。
• ▲巩固练习
• • • • • • • • • • •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②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蒲松龄《狼》) B、①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②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 C、①嬴乃夷门(东门)报关者也。 ②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司马迁《报任安书》) D、①羝(dī公羊) 乳,乃得归。(班固《苏武传》) ②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司马迁《项羽本纪》) 答案:A 解析:A、均为顺承,于是、就。B、①加强肯定,“就是”; ②表条件,“才”。C、①表肯定,是、原来是;②表条件, “才”。D、①表条件,“才”;② 出乎意料,“竟,居然, 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练习题--乃
文言虚词练习题--乃纪楚标的
文言虚词练习题--乃
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论战》)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5、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6、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8、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二、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三、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参考答案:
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二.ADG(A才
B是
C竟然,却
D才
E就
F这样
G才
H你的)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
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答案:
1、
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
2、
代词,可译为你的
3、
副词,相当于是
4、
副词,可译为竟然,却
5、
副词,可译为才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答案:
1、
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
2、
代词,可译为你的
3、
副词,相当于是
4、
副词,可译为竟然,却
5、
副词,可译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