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小知识

合集下载

肠道菌群的组成及丰度

肠道菌群的组成及丰度

肠道菌群的组成及丰度
肠道菌群是指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帮助消化、合成维生素、调节免疫系统等。

因此,肠道菌群的组成及丰度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肠道菌群的组成包括多种细菌,其中最常见的是双歧杆菌和乳酸菌。

这些细菌可以分解食物中的纤维素、淀粉等难以消化的物质,产生有益的短链脂肪酸,促进肠道蠕动,维持肠道健康。

此外,肠道菌群中还有一些有益的细菌,如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等,它们可以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肠道菌群的丰度也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丰度与肥胖、糖尿病、自闭症等多种疾病有关。

例如,肥胖者的肠道菌群中常见的是一种名为Firmicutes 的细菌,而瘦人的肠道菌群中则常见Bacteroidetes 细菌。

此外,肠道菌群的丰度还与免疫系统的发育和调节有关,影响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为了维持肠道菌群的健康,我们可以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来调节。

首先,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可以提供肠道菌群所需的营养物质。

其次,避免过度消毒和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以免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等,也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健康。

肠道菌群的组成及丰度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调节饮食和生活方式,我们可以维持肠道菌群的健康,促进身体健康。

肠道菌群小知识

肠道菌群小知识

人类肠道菌群什么是肠道菌群?人的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种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它们与宿主存在着共生关系,共同维护着宿主的生理平衡。

肠道菌群并非是生来就有的,当胎儿还在母体子宫内时,胎儿所处的环境几乎是无菌的,因此胎儿肠道内是无菌的,婴儿出生时迅速暴露在母体阴道或皮肤的微生物下,随着从婴儿到老年的发展变化,我们的肠道菌群在出生后几个月迅速增多,多样性增加,到成年后达到稳定状态,之后老年时期多样性渐渐减少[1]。

这些微小的生物群体就这样不知不觉伴随着我们的一生。

肠道菌群的数量和分类据推测,正常健康成人肠道菌群总数高达1×1014,种类超过1000种,而一个成年人自身的细胞数量约为1×1013个,也就是说居住在我们肠道内的菌群数量是人体细胞总和的10倍。

在胃和小肠中,细菌的种类相对较少。

结肠中,每克肠道内容物存在1012个细菌细胞,细菌种类达300-1000种,而其中99%的细菌来自于其中30-40种[2]。

正常人肠道中包括四种主要的细菌门类:厚壁菌门Firmicutes(约50-75%,包括梭菌属),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约10-50%,Faecalibacterium、梭菌属、Subdoligranulum、瘤胃球菌属和粪球菌属以及来自拟杆菌门的拟杆菌属。

这9个属的细菌均具有在人体肠道内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的能力,而短链脂肪酸具有维持人体健康的多重作用,例如充当肠道上皮特殊营养和能量组分,保护肠道黏膜屏障,降低人体炎症水平和增强胃肠[4]肠道菌群的作用正常肠道菌群具有重要的自我平衡功能[5]。

肠型未来某一天,当你走进医院的时候,医生可能不仅会询问你的过敏史、血型,还会问到你的肠型。

来自德国海德堡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的科学家们提出了这个概念——肠型,他们通过全球性实验国际人体肠道元基因组研究计划,发现以肠道内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划分,人类拥有三种肠型,研究人员把这3种肠型命名为拟杆菌型(Bacteroides)(肠型Ⅰ)、普雷沃氏菌型(Prevotella)(肠型Ⅱ)和瘤胃球菌型(Ruminococcus)(肠型Ⅲ),以反映各生态系统中的优势菌。

肠道菌群与健康的关系

肠道菌群与健康的关系

肠道菌群与健康的关系人类身体内有数百万种微生物,其中大部分生活在肠道内。

这些微生物构成了人类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肠道菌群与健康的关系备受关注,本文将从菌群的概念、菌群的功能、菌群与健康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肠道菌群的概念与组成肠道菌群是指位于人体消化道内的微生物群体。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古菌等多种生物。

其中细菌数量最多,大约占总数量的99%。

肠道菌群不是一个单一的种类,而是由多种菌群组成的。

一种典型的菌群组成包括:Bacteroides、Firmicutes、Proteobacteria等,每一种菌群都有着不同的代表物种。

最常见的代表物种有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等。

二、肠道菌群的功能1. 帮助消化吸收。

肠道菌群中的某些细菌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中的纤维素、淀粉和蛋白质等。

这些细菌可以分解这些大分子物质,使其变得容易被吸收。

当肠道菌群失调时,会导致食物吸收不良,可能导致肠病等问题。

2. 增强免疫力。

肠道菌群也可以帮助增强人体免疫力。

肠道中的免疫细胞可以通过与菌群的相互作用,防止疾病的发生。

3. 合成维生素。

某些菌群在肠道内可以合成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12和叶酸等。

这些维生素对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缺乏这些维生素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4. 维持肠道内环境平衡。

肠道菌群在肠道内形成了一个微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各个菌群相互作用,维持着肠道环境的平衡。

当肠道菌群失调时,可能导致肠道环境异常,引起肠炎等疾病。

三、肠道菌群与健康的关系肠道菌群与健康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多种健康问题,而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则可以预防和治疗这些问题。

1. 肥胖和代谢综合征。

多个研究表明,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等代谢性健康问题与肠道菌群的失调有关。

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组成与正常人群有所不同,肠道中大肠杆菌和Enterobacteriaceae的丰度增高。

肠道菌群的分类方法

肠道菌群的分类方法

肠道菌群的分类方法摘要:一、引言二、肠道菌群的概念与作用三、肠道菌群的分类方法1.按菌种分类2.按菌群功能分类3.按菌群分布分类四、各类肠道菌群的特点及功能1.厚壁菌门2.拟杆菌门3.软壁菌门4.其他菌群五、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六、总结正文:一、引言肠道菌群,又称肠道微生物群落,是指居住在人体肠道内的一系列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近年来,肠道菌群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它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肠道菌群的分类方法,以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这一领域。

二、肠道菌群的概念与作用肠道菌群是人体内的一种生态系统,其作用包括:参与食物消化、合成有益物质、调节免疫功能、影响生长发育等。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衡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如肥胖、糖尿病、肠道疾病、过敏等。

因此,保持肠道菌群平衡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三、肠道菌群的分类方法1.按菌种分类肠道菌群可根据菌种进行分类,如大肠杆菌、乳酸菌、双歧杆菌等。

这些菌种在肠道菌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特定的生理功能。

2.按菌群功能分类根据菌群的功能,肠道菌群可分为分解菌群、共生菌群、致病菌群等。

分解菌群主要负责分解难以消化的食物成分;共生菌群与人体相互依赖,共同维护肠道生态平衡;致病菌群则在肠道菌群失衡时引发疾病。

3.按菌群分布分类肠道菌群可根据其在肠道的分布位置分为上段菌群、中段菌群和下段菌群。

不同段落的菌群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四、各类肠道菌群的特点及功能1.厚壁菌门厚壁菌门是肠道菌群中的主要菌群,包括大肠杆菌等。

它们具有产生有益物质、抑制有害菌生长等作用。

2.拟杆菌门拟杆菌门主要包括双歧杆菌、乳酸菌等,它们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具有调节肠道pH 值、合成维生素、增强免疫力等功能。

3.软壁菌门软壁菌门主要包括酵母菌、真菌等,可协助肠道菌群平衡,提高抵抗力。

4.其他菌群其他菌群包括放线菌、古生菌等,它们在肠道菌群中发挥着特定的生理功能。

五、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认识肠道菌群益生菌、有害菌、中性菌

认识肠道菌群益生菌、有害菌、中性菌

认识肠道的菌群:益生菌、有害菌、中性菌有害菌:又称为致病菌代表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菌群档案: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有的病原菌,可惹起局部化脓感染,甚至浑身感染。

致病菌危害极大,这些致病菌就像肠道“诸侯国”中极恶穷凶的“反叛军”,对肠道安全有潜伏的危害。

当日气、食品等各样原由,致使肠道内益生菌减少,免疫系统防范松弛时,致病菌就会大批生殖,增强“火力”,四周侵犯其余菌群的“领地”,消灭其余菌群,同时分泌出大批毒素,这些毒素经血液进入人体后,四周攻击人体器官正常的细胞,人体就会出现疾病。

中性菌:又称为条件致病菌代表菌群:大肠杆菌菌群档案:大肠杆菌是肠道内数目最多、“家族”最为宏大的菌群,大肠是它们的主要聚居地。

当大肠杆菌在自己的地盘生活时,对肠道并没有害处。

可是当它侵入人体其余部位时,就可能惹起感染。

以大肠杆菌为代表的中性菌,一般状况部下于中立的“军队”,只需这些中性菌的数目能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且只在自己的“领地”活动,对人体就不会造成危害。

在益生菌数目正常的状况下,中性菌对人体其实不致病,可是当益生菌数目减少的时候,肠道失掉益生菌的屏障保护,有害菌就会攻击肠道,肠道通透性增添,中性菌就会跟着有害菌进入血液,演变为“险恶军队”——致病菌,攻击人体器官,成为健康的损坏者。

益生菌:“肠道的洁净夫”益生菌是存在于人体肠道中的有利菌,是经过改良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均衡而发挥有利作用的活的微生物。

它能附着在人体的肠道细胞上,在肠道中定植,产生抗菌物质。

益生菌是一类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活性微生物食品原料,当前常用的益生菌有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两大类,他们与干酪乳杆菌一同被称为"健康三益菌"。

2001年我国卫生部宣布了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种名单:两歧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干酪亚种、嗜热链球菌。

肠道菌群科普文章

肠道菌群科普文章

肠道菌群:人体微小居民的健康卫士人体,不仅是我们肉眼可见的身体,还有一个微观世界,这个世界由无数微生物构成,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肠道菌群。

这个微生物群体与我们的健康密切相关,影响着消化、免疫系统、代谢等多个方面。

微生物的盛宴:肠道的多样性人体的肠道,其实是数十亿微生物的家园,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虽然微生物在体积上微小,但种类却多种多样。

这些微生物种类的丰富性被称为肠道的“微生物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生态平衡:肠道微生物与健康肠道微生物群不仅影响消化系统,还密切相关于免疫系统、代谢以及心理健康。

一个健康的肠道微生态可以帮助我们:消化和吸收:肠道微生物参与分解食物,帮助我们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尤其是对于某些难以消化的纤维素类物质。

免疫调节:肠道是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

适当的肠道微生物可以帮助免疫系统维持平衡,对抗病原体,减少过敏反应。

代谢调控:一些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与体重、代谢相关。

某些微生物可以影响食物的吸收和代谢速率,进而影响体重控制。

心理健康:肠道与大脑之间有着神经网络连接,被称为“肠脑轴”。

肠道微生物可能与情绪、心理健康有关,一些研究甚至探讨了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焦虑症等之间的关系。

保护肠道微生态的方法如何保护和维护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呢?以下是一些建议:多样化的饮食:摄入多样的食物,特别是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

预生、益生菌:食用富含益生菌(如酸奶、酸奶饮料)和预生菌(如大豆、燕麦)的食物,有助于促进肠道健康。

避免滥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可能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减压和锻炼:减少压力,适度锻炼可以促进肠道健康,因为压力与肠道微生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结语肠道微生物群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其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通过关注饮食、生活方式以及细心呵护,我们可以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享受更好的健康与生活质量。

让我们从内到外都做一个健康的自己!。

肠道菌群科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肠道菌群科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肠道菌群科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内一种重要的微生物群落,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微生物组成,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与人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肠道菌群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过去,人们对菌群的认识仅限于起到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等作用,然而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肠道菌群在维持人体免疫系统、调节代谢、影响情绪等方面的重要性。

肠道菌群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生活环境、药物使用等。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方式改变,以及长期使用抗生素等药物,都可能对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产生影响。

一旦菌群失衡,可能导致肠道疾病的发生,甚至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状况。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肠道菌群的科目,详细探究肠道菌群的定义、功能、影响因素以及其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同时,还将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提出对菌群调节的策略和方法,以期更好地研究和利用肠道菌群,促进人体健康的发展。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对肠道菌群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参考。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为读者介绍肠道菌群科目的相关知识。

具体的文章结构如下所示:1. 引言1.1 概述在这个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什么是肠道菌群以及其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展开:- 第二部分:肠道菌群的定义和功能- 第三部分: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 第四部分:结论- 4.1 肠道菌群的重要性- 4.2 未来研究方向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读者对肠道菌群科目的全面了解,并探讨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潜在作用。

2.1 肠道菌群的定义和功能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肠道菌群的概念、组成和功能。

我们将探讨肠道菌群在营养吸收、免疫调节和代谢等方面的作用,并提供相关的研究和证据支持。

肠道菌群失调症科普宣传课件

肠道菌群失调症科普宣传课件
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特定的 药物进行治疗。
使用药物需遵循查
定期进行肠道健康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和 处理肠道问题。
早期发现有助于更有效的治疗。
结论与展望
结论与展望
重视肠道健康
肠道菌群的平衡对整体健康至关重要,应该引起 重视。
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可以有效预防和 改善肠道问题。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原因
不良饮食习惯
过度消费加工食品、糖分及脂肪会改变肠道 菌群的组成。
研究表明,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有助于维持 菌群平衡。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原因
抗生素的滥用
抗生素能够消灭有害细菌,但也会影响有益 菌的数量。
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肠道菌群失调的重要 措施。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原因
生活压力
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焦虑会影响肠道的功能及 菌群的稳定性。
结论与展望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在肠道菌群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上将有更 深入的探索。
个性化的微生物组疗法可能成为治疗肠道问题的 新方向。
结论与展望
公众参与
提高公众对肠道健康的认知,促进健康行为的形 成。
通过社区教育和宣传,增强大众对于肠道健康的 重视。
谢谢观看
肠道菌群失调症科普宣传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2.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原因 3. 如何预防肠道菌群失调症? 4.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治疗 5. 结论与展望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定义
肠道菌群失调症是指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及 功能发生异常,导致健康问题的状况。
放松身心、保持良好情绪有助于维护肠道健 康。
如何预防肠道菌群失调症?
如何预防肠道菌群失调症? 均衡饮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代谢作用 ✓ 提供热量 ✓ 生产短链脂肪酸 ✓ 合成维生素K 和叶酸 ✓ 胆汁酸的分泌 ✓ 参与药物代谢 2. 免疫效果:正常菌群能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及清除功能 ✓ 刺激免疫球蛋白A (IgA )的生产 ✓ 促进抗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和下调促炎细胞因子 ✓ 诱导调节性T 细胞 3. 预防病原体入侵:正常菌群在人体某一特定位粘附,定植和繁殖,形成一层菌膜屏障。

通过菌群间存在的生物拮抗作用,抑制并排斥病原体的入侵和群集,调整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状态 人类肠道菌群 什么是肠道菌群? 人的肠道内寄居着种
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
物称为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种菌
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它
们与宿主存在着共生关系,
共同维护着宿主的生理平
衡。

肠道菌群并非是生来
就有的,当胎儿还在母体子
宫内时,胎儿所处的环境几
乎是无菌的,因此胎儿肠道
内是无菌的,婴儿出生时迅
速暴露在母体阴道或皮肤
的微生物下,随着从婴儿到
老年的发展变化,我们的肠
道菌群在出生后几个月迅
速增多,多样性增加,到成
年后达到稳定状态,之后老
年时期多样性渐渐减少[1]。

这些微小的生物群体就这
样不知不觉伴随着我们的
一生。

肠道菌群的数量和分

据推测,正常健康成人肠道菌群总数高达1×1014,
种类超过1000种,而一个
成年人自身的细胞数量约
为1×1013个,也就是说居住
在我们肠道内的菌群数量
是人体细胞总和的10倍。

在胃和小肠中,细菌的种类
相对较少。

结肠中,每克肠道内容物存在1012个细菌细
胞,细菌种类达300-1000种,而其中99%的细菌来自于其中30-40种[2]。

正常人肠道中包括四
种主要的细菌门类:厚壁菌门Firmicutes (约50-75%,包括梭菌属),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约10-50%,包括拟杆菌属、普氏菌属和卟啉单胞菌属),放线菌门Fusobacteria (约1-10%,包
括双歧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常常约少于
1%,包括大肠杆菌),其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是人类肠道菌群的主要组成部分。

大多数细菌属于拟杆菌属、梭菌属、真杆菌属、瘤胃球菌属、消化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双歧杆菌属。

其他属,如埃希氏菌属和乳杆菌属较少。

拟杆菌属约占肠道中所有细菌的30%[][3]。

我国科学家在健康年轻人体内观察到的9个属的细菌广泛存在,分别为厚壁菌门的考拉杆菌属、罗氏菌属、Blautia 、Faecalibacterium 、梭菌属、
Subdoligranulum 、瘤胃球菌属和粪球菌属以及来自拟杆菌门的拟杆菌属。

这9个属的细菌均具有在人体肠道内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的能力,而短链脂肪酸具有维持人体健康的多重作用,例如充当肠道上皮特殊营养和能量组分,保护肠道黏膜屏障,降低人体炎症水平和增强胃肠道运动机能等[4]。

Phylum
Proporti on (%)
[3]
厚壁菌门
50-75% Firmicutes 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10-50% 放线菌门Fusobacteria 1-10%
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 a 少于1% 肠道菌群的作用 正常肠道菌群具有重要的自我平衡功能[5]。

肠型 未来某一天,当你走进医院的时候,医生可能不仅
会询问你的过敏史、血型,还会问到你的肠型。

来自德国海德堡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 )的科学家们提出了这个概念——肠型,他们通过全球性实验国际人体肠道元基因组研究计划,发现以肠道内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划分,人类拥有三种肠型,研究人
员把这3种肠型命名为拟杆菌型(Bacteroides)(肠型Ⅰ)、普雷沃氏菌型(Prevotella)(肠型Ⅱ)和瘤胃球菌型(Ruminococcus)(肠型Ⅲ),以反映各生态系统中的优
势菌。

拟杆菌型系统中的细菌,主要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中获取能量;普雷沃氏菌型系统擅长消化肠道中
的糖蛋白;瘤胃球菌型系统也擅长消化肠道中黏蛋白[6]。

肠道菌群与人体健

科学家们根据菌群在
肠道内的不同生理功能将
其分为有益菌、中性菌和有害菌3类。

有益菌(益生菌):一
般是指在人体肠胃生长的、对人体健康起到正面作用
的细菌,如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合成各种维生素,参与食物的消化,促进肠道蠕动,抑制致病菌群的生长,分解有害、有毒物质等。

中性菌(条件致病菌):即具有双重作用的细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在正常情况下对健康有益,一旦增殖失控,或从肠道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就可能引发许多问题。

有害菌(致病菌):对
人产生危害的细菌,如产气夹膜杆菌、绿脓杆菌等。

数量一旦失控大量生长,就会引发多种疾病,产生致癌物等有害物质,或者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健康人的肠道菌群按照
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在质和
量上形成一种平衡。

肠道菌群失调
一旦机体内外环境发
生改变,正常菌群比例被破
坏,有害菌和中性菌增多,
有益菌减少,从而引起菌群
失调,产生病理性临床症状。

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
有饮食、年龄的增长、抗生
素的使用等。

菌群失调会导致一系
列的健康问题,包括肠道疾
病(比如克罗恩病、溃疡性
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便
秘、腹泻、胀气、消化不良
等)、代谢综合症(高血脂、
高血压、肥胖、糖尿病)、
免疫力低下、心脏病、营养
不良、过敏、哮喘、癌症和
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自
闭症)。

肠道菌群调整
当出现上述肠道菌群
失调的症状时,我们并不是
毫无办法。

我们可以通过调
整肠道菌群改善人类健康。

目前已有许多肠道菌
群失调对疾病影响的研究,
并逐步深入疾病与特定细
菌之间的研究。

中国科学家
在2012年首次发现一种叫
做阴沟肠杆菌的肠道细菌
是造成肥胖的直接元凶之
一,它在人的肠道里过度生
长是肥胖的原因。

通过适当的饮食调整
及益生菌、益生元的补充,
一定程度上调节肠道菌群
组成。

肠道菌群,相伴我们一生的
生物构造,其功能更像是一
个影响到人类各方面的“器
官”,这个器官的正常与否,
对人体的健康程度有着重
要影响。

毫不夸张的说,肠
道菌群,是我们体内一个
“被遗忘的器官”,而对它
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对治疗
疾病和开发新的治疗方式
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Clemente J, Ursell L, Parfrey L W, et
al. The Impact of the Gut Microbiota
on Human Health: An Integrative
View[J]. Cell, 2012,
148(6):1258–1270.
[2]
[3]Manichanh C, Borruel N, Casellas F,
et al. The gut microbiota in IBD[J].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12, 9(10):599-608.
[4] Zhang J, Guo Z, Xue Z, et al. A
phylo-functional core of gut microbiota
in healthy young Chinese cohorts
across lifestyles, geography and
ethnicities[J]. Isme Journal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of Microbial
Ecology, 2015, 9(9).
[5] Quigley E M. Gut bacteria in health
and disease.[J].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13, 9(9):560-9.
[6] Arumugam M, Raes J, Pelletier E, et
al. Enterotypes of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J]. Nature, 2011,
473(7346):174-1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