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碳的多样性教案鲁科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3.1碳的多样性教案设计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3.1碳的多样性教案设计

第3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 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一、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选自鲁科版必修一的第三章第一节。

从学科知识上看,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理论;从学科方法上来说,是将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和迁移应用,并为下一步学习元素周期律奠定基础;从学科认知的角度上来说,该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改变的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1.知识水平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初步掌握了物质的分类和离子反应相关理论。

2.能力水平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具备归纳、查阅资料的能力,但是再潜在能力上尚有不足,如:实验探究能力,即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尚不完备。

3.心理状态分析:正处于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的阶段,对事物有较强的感知能力,抽象思维逐步形成但不完善。

因此,如何进行引导学生接受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三、目标分析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含碳化合物的分类,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用途差异及其转化过程与方法:通过该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勤于思索,培养思维的开放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感受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在“教学目标”中,特别注意让学生对“反应物量的不同,引起反应不同”有所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感受化学的魅力。

2.重点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3.教学方法以问题导学、任务驱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用互联网技术,课堂以外与学生互动,交流学习体验。

4.学习方法课内小组合作交流法,课外网络查找资料,互动法四、过程分析[课前问题导学]:1、你所知道的含碳化合物有哪些?请收集相关图片,并将其分类。

2、苏打与小苏打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你了解它们的性质吗?请列表比较它们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高中化学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3.1碳的多样性教案鲁科版必修120170919324.doc

高中化学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3.1碳的多样性教案鲁科版必修120170919324.doc

碳的多样性板书设计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1.同素异形体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Na2CO3 NaHCO3 1.与碱反应2.与盐反应3.稳定性4.与酸反应5.相互转化精美句子1、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

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

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

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

2、幸福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 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奇闻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愉悦。

幸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幸福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恬淡。

幸福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圣洁。

幸福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壮。

幸福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幸福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

3、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归雁的行列中,我读出了集体的力量;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穿石的滴水中,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从蜂蜜的浓香中,我们读出了勤劳的甜美。

4、成功与失败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鲜花,如果害怕凋谢,那它永远不能开放。

矿石,如果害怕焚烧(熔炉),那它永远不能成钢(炼成金子)。

蜡烛,如果害怕熄灭(燃烧),那它永远不能发光。

航船,如果害怕风浪,那它永远不能到达彼岸。

5、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井底的蛙,当你自我欢唱时,视野便窄了。

笼中的鸟,当你安于供养时,自由便没了。

山中的石!当你背靠群峰时,意志就坚了。

水中的萍!当你随波逐流后,根基就没了。

空中的鸟!当你展翅蓝天中,宇宙就大了。

空中的雁!当你离开队伍时,危险就大了。

地下的煤!你燃烧自己后,贡献就大了6、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化学ⅰ鲁科版3.1碳的多样性说课稿

化学ⅰ鲁科版3.1碳的多样性说课稿

化学ⅰ鲁科版3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碳的多样性,选自新课程鲁科版必修一的第章第一节。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展现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碳的多样性是学生在中学时期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前面差不多学习了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理论,本节内容能够对这部分内容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并将这些理论学以致用,同时为下一步学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知识奠定基础。

同时教材在知识安排上尽量是知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培养和进展学生的各项能力。

表达了“从生活中走进化学,再用化学去指导生活”的理念。

在08年的高考中全国卷第七题、重庆理综卷第六题、北京理综卷十二题分别考察了那个知识点,更说明这节课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有以下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碳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要紧性质,认识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阻碍,结合我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碳单质的多样性,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和对生态环境的阻碍,把握碳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发觉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摸索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隐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欢乐,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异与和谐。

这三个目标有机结合,相互依存,共同构建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3、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碳单质的同素异形体和要紧化合物的性质难点是:碳酸钠及碳酸氢钠的性质二、教法针对本节教学内容,我拟采纳问题式教学和实验导学五步教学法。

以问题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师生之间教学互动。

关于碳酸钠及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的教学采取实验导学五步教学法即学生质疑—→学生实验—→分析诱导—→反馈练习—→小结发散。

化学鲁科版1第3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学案

化学鲁科版1第3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学案

化学鲁科版1第3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学案1.碳单质的多样性(1)三种重要的碳单质碳元素有多种单质,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金刚石、石墨和C60。

它们的性质比较如下:每个碳原子均与相邻的四个碳原子以强的碳原子呈层状排列,每一层上的碳原子以强的相互作用形成平面正六边形结构;层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碳原子在球的表面,(2)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几种单质。

例如:氧元素可形成氧气(O2)、臭氧(O3)两种同素异形体;碳元素有金刚石、石墨、C60等多种同素异形体;磷元素有红磷和白磷两种同素异形体。

释疑点剖析同素异形体:①“同素”指同种元素,“异形”指结构不同,“体”指单质。

②金属元素无同素异形体,部分非金属元素有同素异形体。

③同素异形体的形成缘故是由于形成单质的原子个数及排列方式不同。

④同素异形体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⑤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

该转化过程虽有单质参加和生成,但没有化合价的变化,故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如3O 放电2O3。

2=====【例1-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仅由碳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洁物B.金刚石和石墨具有相同的化学组成C.石墨转变为金刚石不属于化学变化D.只含有碳元素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解析:仅由同一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几种单质,叫该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单质与单质之间为不同的物质,因而仅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洁物,也可能是混合物,例如金刚石为纯洁物,而金刚石、石墨、C6 0混在一起就为混合物。

既然金刚石和石墨属于不同的单质,因而它们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由于差不多上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因此金刚石和石墨具有相同的化学组成,也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答案:B【例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金刚石、石墨和C60性质不同的全然缘故是所含碳原子的数目不同B.金刚石、石墨和C60在氧气中完全燃烧都生成二氧化碳C.C60和P4互为同素异形体D.H2O和H2O2互为同素异形体解析:金刚石、石墨和C60性质不同的全然缘故是结构不同,与所含碳原子数的多少无关,A项错误;同素异形体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而C60和P4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故二者不属于同素异形体,C项错误;H2O和H2O2属于化合物而非单质,D项错误。

《碳的多样性》教案

《碳的多样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碳的化学性质;(2)掌握碳的同素异形体的性质和用途;(3)了解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碳的化学性质;(2)通过分类、比较等方法分析碳的同素异形体的性质;(3)通过实例了解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环保意识,认识碳元素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化学性质;(2)碳的同素异形体的性质和用途;(3)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

2. 教学难点:(1)碳的同素异形体的性质比较;(2)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及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碳的多样性》相关章节;2. 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3. 试剂:石墨、金刚石、木炭、二氧化碳、碳酸钠等;4. 课件:碳的多样性相关图片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2)提问碳的化学性质,引出本节课主题《碳的多样性》。

2. 知识讲解:(1)讲解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如金刚石、石墨、木炭等;(2)讲解碳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等;(3)介绍碳的同素异形体,如金刚石、石墨、碳-60等;(4)讲解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及应用。

3. 实验探究:(1)进行碳的化学性质实验,如碳的燃烧、还原等;(2)观察碳的同素异形体的性质,如硬度、导电性等;(3)探究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如溶解性、酸碱性等。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碳的多样性和其在自然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碳的化学性质、碳的同素异形体及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碳的多样性的理解;3. 搜集关于碳的多样性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碳纤维、碳纳米管等,下节课分享。

化学鲁科版1第3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第1课时教案

化学鲁科版1第3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第1课时教案

化学鲁科版1第3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第1课时教案第1节碳的多样性本节分析知识脉络碳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以及在我们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与碳的多样性紧密相关,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归纳金刚石、石墨、C60和碳纳米管的性质和用途,表达碳单质的多样性,并阐述了同素异形体。

通过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认识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化学性质及转化关系,表达含碳化合物的多样性。

通过自然界及生产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认识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的转化,表达碳元素转化的多样性。

本节教材内容知识框架教材特点具有时代性和有用性,通过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获得知识,在关注猎取知识结果的同时,也关注猎取知识的过程,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培养。

课时分配:共2课时第1课时碳单质的多样性碳的化合物的多样性整体构思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1)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明白含碳化合物一样分为无机含碳化合物及有机物。

(2)以碳元素为例了解同素异形现象,明白碳的三种常见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差别,要紧缘故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3)了解碳酸钠的要紧性质和碳酸氢钠的要紧性质(与强酸、强碱反应,受热分解),明白它们性质差异及其转化,能依照它们性质的差异及其转化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粉末。

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各种碳单质的介绍,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明白碳的三种常见同素异形体及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要紧缘故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②明白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样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

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要紧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探究,体会实验、观看、分类、比较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应用,进一步明白得研究物质性质的差不多程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探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C60和碳纳米管知识体会化学之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3.1碳的多样性教案设计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3.1碳的多样性教案设计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用途及鉴别。

(2)通过演示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能力目标:(1)通过演示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并适时启发、诱导使学生体验实验的作用,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采用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和讨论归纳,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引导探究方法,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养成勇于创新、积极实验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通过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的研究,培养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认识事物和全面的分析事物的逻辑辑思维能力;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期望;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和鉴别方法与除杂难点:1、激发学生课前理论探究及实践调查的兴趣;2、完善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法学法:本节课采取实验,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旨在利用生动有趣的实验和精心设计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启发学生自觉参与对知识的归纳和小结,并通过思维活动把从实验中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 运用对比的方法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有关知识和性质。

2.通过分组实验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3.紧密联系实际,把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强调学以致用,激发学习兴趣。

四、教学程序[导入]由语文中的苏轼两兄弟引入化学上的苏轼两姐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知道苏打和小苏打分别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俗名。

然后展示样品,用观察法使学生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和的状态、颜色等物理性质有初步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一、物理性质及用途[问题探究1]:结合旧知识,明确新任务,围绕中心创设问题诱导学生逐步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基本性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完成如下表格:【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用更生动形象的方式是学生对这两种物质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两物质的溶解性做对比。

碳的多样性(鲁科版)教案

碳的多样性(鲁科版)教案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课标要求]1、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知道含碳化合物一般分为无机含碳化合物及有机物2、以碳元素为例了解同素异形现象,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差别,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3、能举例说明碳元素在自然界及生产、生活中的转化并加以简单分析,能写出相关反应物的化学方程式4、了解碳酸钠的主要性质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与强酸、强碱反应,受热分解),知道它们性质差异及其转化,能根据它们性质的差异及其转化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粉末[教材内容展现]1)常见碳单质的结构和状态,同素异形体2)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实验、方程式)3)自然界中碳的转化,模拟溶洞的形成(实验)高炉炼铁中碳的转化(交流研讨)[教学建议]1、不要求学生掌握碳的三种单质中碳原子的结构2、知识技能重点是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转化,3、过程与方法的重点是应用各类物质间的反应关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探讨物质的性质,及含有相同元素的物质间的转化第一课时【学案设计】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问题探究:1、你能举出哪些碳元素的单质?2、为什么同是碳元素能组成不同的碳单质?阅读课本完成下表小结:1、、、是由碳元素构成的不同单质。

2、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不同,性质几乎相同。

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讨论探究】1、你熟悉哪些碳酸盐?哪知道这些碳酸盐有什么性质?推测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2、观察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你认为碳酸氢钠能与哪些物质反应?设计实验方案【归纳整理】1、关于金刚石、石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B.它们都是电的良导体C.金刚石质硬,石墨质软D.他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2、关于Na2CO3和NaHCO3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Na2CO3不如NaHCO3易溶于水B、NaHCO3比Na2CO3稳定C、石灰水能和NaHCO3反应,不于Na2CO3反应D、等物质的量的Na2CO3和NaHCO3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消耗H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3、将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不是化学变化B、金刚石和石墨性质相同C、是氧化还原反应D、是化学变化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4、取两份质量相同的小苏打,一份直接与稀盐酸反应,另一份先加热至恒重,再与稀盐酸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消耗相同浓度的盐酸一样多 B.消耗同浓度的盐酸后者多C.与盐酸反应后相同条件下收集的气体一样多(不包括加热生成的)D. 与盐酸反应后相同条件下收集的气体后者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的多样性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为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碳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元素,碳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碳及其某些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在初中化学已有涉及,本节继续较深入的介绍碳的多样性及碳转化的多样性,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碳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并了解碳的重要化合物Na2CO3与NaHCO3。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有关碳单质和一些碳的重要化合物(如CO、CO2、CaCO3)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已有所学习。

因此,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能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三、设计思想
设置情景、探究实验,运用媒体展示,交流研讨,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等方法组织教学,营造探究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探究学习方法,培养合作学习意识,使学生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

这样,即可利用“似曾相识”的正面效应——学习基础,又可消除“似曾相识”的负面影响——“冷饭热炒”。

四、教学目标
1.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素异性体的概念。

2.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主要性质。

3.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碳元素转化的多样性,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碳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性质。

六、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碳既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又是构成地壳中岩石和化石燃料的主要元素。

碳以多种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碳的多样性。

〔阅读〕课本P59一、二段
〔展示〕金刚石、石墨、C60有关视频资料
〔提问〕通过阅读和视频资料,联系初中所学知识,想一想:
1.例举已学过的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含碳的物质?它们分别属于哪类物质(根据物质的分类),分别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
2.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3.石墨、金刚石结构的异同,碳各种单质的物理性质不同的主要原因。

4.碳各种单质化学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5.如何证明石墨、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金刚石
碳单质石墨
C60
金刚石、石墨和C60物理性质、用途比较。

金刚石、石墨结构分析。

同素异形体:同一种元素组成结构性质不同的单质。

〔阅读〕课本P60中的化学前沿。

〔转折〕尽管碳元素有多种同素异形体,但它在自然界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

例如:蛋白质、淀粉、天然气等有机化合物;CO2、碳酸盐等无机化合物。

〔提问〕例举常见的含碳化合物,它们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化合物?
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
1.种类繁多的有机物:蛋白质,淀粉、纤维素、天然气、煤、石油等。

2.碳的氧化物:CO、CO2
3.碳酸盐:CaCO3、ZnCO3、MgCO3、Na2CO3、NaHCO3、Ca(HCO3)2等。

〔阅读〕课本P61图
〔活动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实验药品:碳酸钠、碳酸氢钠、盐酸、澄清石灰水、Ba(OH)2溶液、BaCl2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1.思考: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化合物?预测它们能与哪些物质反应?
2.方法引导:回忆碳酸钙的有关性质。

3.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

4.交流讨论设计方案。

5.分组实验:要求记录实验现象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6.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7.整合:
热稳定性稳定2NaHCO3Na2CO3+H2O+CO


〔提问〕通以上探究,思考Na2CO3与NaHCO3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Na2CO3NaHCO3
〔讨论、归纳〕
1.如何鉴别一种无色溶液是Na2CO3溶液还是NaHCO3溶液?
常见方法:往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

2.如何证明NaHCO3与碱有发生反应?
常见方法:检验反应后溶液中的CO32—。

〔小结〕
作业:(建议补充使用以下部分习题)
1.科学家在不断深入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系列新的碳单质,对碳单质的研究现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碳科学。

下列关于碳单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碳的各种单质都只含有碳元素
B.碳元素的各种单质结构虽然不同,但物理性质差别不大
C.碳元素的不同单质化学性质不同,其用途也不同
D.碳元素的单质只有金刚石、石墨和C60
2.活性炭因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所以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你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吗?3.单质碳和一氧化碳的高温下有很强的还原性,冶金工业上利用它们来冶炼金属。

请写出单质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

4.石墨炸弹爆炸时,能在方圆几百米范围内洒下大量的石墨纤维,造成输电线,电厂设备损坏。

这是由于石墨()。

A.有放射性B.易燃、易爆C.有剧毒D.能导电
七、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