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石窟寺简介
中国十六国至元代的佛教石窟寺 (古代又写作漠高 窟)。近代俗称千

中国十六国至元代的佛教石窟寺(古代又写作漠高窟)。
近代俗称千佛洞。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南北全长1680米,各代开凿的石窟鳞次栉比地密布于15~30米高的崖面上,上下分布1~4层不等。
现存洞窟750 多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木构窟檐5座。
洞窟可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现存洞窟487 个。
各窟均由建筑、彩塑和壁画综合构成。
洞窟建筑形式因题材的不同而相异,彩塑多置于佛龛内或佛坛上,壁画绘于四壁、窟顶和龛内。
有的洞窟地面铺设花砖,窟外建木构窟檐。
北区现存洞窟250多个,除第461 ~465 窟外,窟内多无彩塑和壁画,造有土炕、灶坑、壁龛、灯台,据遗迹推测系僧房窟、禅窟、瘗窟。
与窟区相对,在宕泉河东岸,为舍利塔组成的塔群。
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瑰宝,也是古代东方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莫高窟于前秦建元二年(366)由沙门乐□首先创凿,禅师法良继续开窟。
此后,北魏宗室东阳王元太荣,北周贵族建平公于义先后出任瓜州(敦煌)刺史,受崇佛造像的影响,莫高窟的建窟造像开始发展。
北朝共开窟36个。
隋和唐前期,敦煌经济繁荣,丝路畅通,莫高窟也进入鼎盛时期。
安史之乱后,建中二年(781) 吐蕃占沙州(敦煌),在吐蕃赞普保护下,莫高窟继续得以发展。
大中二年(848)张议潮率兵起义,收复河西十一州失地,奏表归唐。
在张氏归义军政权统治的晚唐时期,张氏家属及其显贵姻亲在此继续修建。
隋唐两代共开窟300多个。
乾化四年(914)曹氏归义军政权代张而立,统治瓜(安西)沙(敦煌)120多年,共新建洞窟50余个,还全面重绘重修前代洞窟和窟檐,在下层大型洞窟前修建木构殿堂,崖面上大面积绘制露天壁画,使莫高窟外观蔚为壮观。
北宋景□三年(1036)和南宋宝庆三年(1227) 先后为西夏、蒙古政权统治。
中国石窟寺考古概要

中国石窟寺考古概要中国石窟寺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宝库,也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重要遗产。
石窟寺庙的建造始于北魏时期,兴盛于隋唐时期,至宋代达到巅峰,明清时期逐渐衰落。
这些石窟寺庙分布在中国各地,尤以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陕西延安的元山寺等最为著名。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部的龙门山上,始建于北魏晚期,历经数十年才完成。
它以石窟规模庞大、造像精细、艺术价值高而闻名于世。
龙门石窟共有234个洞窟,保存了约110,000平方米的壁画和2,800多尊石刻佛像。
这些洞窟中最著名的是第5窟和第20窟,其中第20窟被誉为中国壁画艺术的瑰宝。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莫高沟内,始建于北魏时期,历时近千年才完成。
莫高窟共有735个洞窟,保存了约45,000平方米的壁画和2,415尊石窟佛像。
莫高窟的壁画题材丰富多样,既有佛教故事、佛陀传记,也有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内容。
其中,第17窟的《卢舍那大士像》是莫高窟最著名的佛像之一。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西南16公里处的云冈山上,始建于北魏时期,历时近100年才完成。
云冈石窟共有252个洞窟,保存了约51,000平方米的壁画和51,000尊石窟佛像。
云冈石窟的最大特点是佛像造型栩栩如生,表情丰富多样,被誉为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杰作。
其中,第6窟的《普贤菩萨像》和第8窟的《文殊菩萨像》是云冈石窟最著名的佛像之一。
元山寺位于陕西延安市的元山上,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数十年才完成。
元山寺共有38个洞窟,保存了约17,000平方米的壁画和1,200多尊石窟佛像。
元山寺的壁画风格独特,描绘了佛教故事和佛陀传记,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内容。
其中,第7窟的《十六王像》是元山寺最著名的佛像之一。
这些石窟寺庙在中国古代艺术史和宗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们的建造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繁荣,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卓越成就。
这些石窟寺庙的壁画和石刻佛像不仅艺术价值极高,还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中国石窟寺考古概要

中国石窟寺考古概要中国石窟寺是中国特有的佛教艺术形式,由石窟和寺庙组成,以雕刻的佛像为主要特色。
石窟寺分布在全国各地,最著名的有甘肃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
这些石窟寺在中国古代艺术史和世界古代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石窟寺的建筑形式通常是将山腹挖掘成洞窟,然后在洞窟内雕刻佛像和佛教壁画。
这种形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北方的石窟传统,最早出现在北魏时期。
北魏石窟以佛像为主要内容,形象丰满,线条流畅,富有动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窟寺的艺术风格逐渐演变,从简约的线条到丰富的细节描绘,从浅浮雕到深浮雕,从单一的佛教壁画到世俗和佛教主题的结合等。
石窟寺的建设是佛教繁荣时期的产物,它们是佛教信仰的象征,也是佛教文化的载体。
通过石窟寺的建设和使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得以加强,佛教教义也通过壁画和雕刻的方式得以普及。
石窟寺壁画通常以佛教故事、佛教先知、佛教仪式和佛经内容为主题。
这些壁画的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展示了佛教教义的内涵和美学价值。
中国石窟寺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佛像和壁画上。
佛像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它们具有雄伟、庄严、慈悲和宁静的特点。
佛像的风格因时期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都具有神秘和超凡的美感。
壁画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色彩、线条和构图表现佛教教义和哲学思想。
壁画的色彩从鲜艳到柔和,线条从简约到精细,构图从简单到复杂,呈现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多样性。
石窟寺的考古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宗教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考古学家通过对石窟寺的勘察和发掘,不仅可以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还可以解读佛教教义和佛教艺术的发展变化。
此外,考古研究还为保护和修复石窟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以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保持原貌和价值。
中国石窟寺的考古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关注重点。
通过对石窟寺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已经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献。
例如,在敦煌莫高窟的发掘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佛教经文和文献,这对于研究佛教文化、历史和哲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精编中国四大石窟简介

精编中国四大石窟简介中国四大石窟是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观,一般指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是“三大石窟”加上麦积山石窟形成的并称。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它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后历经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建设沿革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迅速发展。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
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
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
明嘉靖时封闭嘉峪关,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
清康熙时平定新疆,雍正在敦煌设沙州所,后改沙州卫,并从甘肃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
乾隆时改沙州卫为敦煌县,敦煌经济开始恢复。
莫高窟开始被人们注意。
清光绪年间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
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建筑艺术敦煌石窟存有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492个,按石窟建筑和功用分为中心柱窟(支提窟)、殿堂窟(中央佛坛窟)、覆斗顶型窟、大像窟、涅槃窟、禅窟、僧房窟、縻窟、影窟和瘗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
陕西境内6大著名石窟,艺术和宗教的完美结合!

陕西境内6大著名石窟,艺术和宗教的完美结合!1、彬县大佛寺石窟位于陕西省彬县城西十公里西兰公路旁的清凉山脚下,是陕西境内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丝绸之路重要的地理坐标。
大佛寺石窟始凿于南北朝时期,大规模开凿于唐初,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基本建成。
寺内有446处佛龛,1980余尊精美造像,是盛唐京师长安附近重要的佛教石窟寺,其唐代大佛为关中地区规模最大,体现了石刻大佛艺术自西域东传及在关中地区的流行,被清代学者毕沅誉为'关中第一奇观'。
2、红石峡又名雄石峡,位于榆林市城北3公里处,红石峡谷长约350米,峡谷东崖高约11.5米,西崖高13米,东西对峙,峭拔雄伟。
峡内玉溪河水流湍急,穿峡直达城西。
两岸垂柳青翠,景色优美。
红石峡石窟3、彬县花果山位于彬县县城西五公里的水帘村。
南北朝时期,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这里留下佛像石窟群,号称“九曲十八洞”。
唐玄藏西天取经时曾途经这里,后人依附“西游”故事,称此地为孙悟空故乡。
4、清凉山万佛寺,宋代石窟,陕北四大石窟之一;清凉山名胜有18洞、24景、40多处摩岩石刻、诗词、题词等。
山顶有太和殿一座。
山下有著名的万佛洞。
万佛洞西侧山坡上有卢毗崖、三世佛洞、弥勒佛洞、释迦而不坠,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到此游观。
桃花洞传说大雪时有桃花飞舞而出。
此外还有诗湾、水照延安、月儿井、琵琶桥、撒珠坡、俊峰泉、插金岩、落星岩、定痴泉等名胜古迹,分布于万佛洞周围。
5、万佛洞又称万福洞,位于陕西榆林米脂县城北8公里的无定河右岸悬崖上,共有29个洞窟,是陕北洞窟最多,规模最大的石窟群,窟群长126米,窟门大多镌有名称,主要有“伽蓝护法殿”、“观音洞”、“灵宫殿”.“白衣洞”、“关王洞”、“九天圣母洞”。
万佛洞石窟!万佛洞石窟!6、钟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子长县城西15公里处的钟山南麓,又名万佛岩、普济寺、大普济禅寺、石宫寺。
始建于晋太和年间(公元366—370),历经唐、宋、金、元、明、清等千余年凿建而成,据历史记载共十八窟,现仅发掘五窟,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北京房山区龙门石窟简介

北京房山区龙门石窟简介
龙门石窟位于北京市西南35公里的房山区境内。
它西倚北
京西山,东临华北平原,北依北京房山县城,南依拒马河与山西省相望。
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此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北宋等历代的营造,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代佛教石窟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分布在北京房山境内的石经山上,长达1公里。
它东西绵延1.5公里,现存洞窟492个。
其中最大的窟群是卢舍那大佛(又名卢舍那佛),高17米,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其次是宾阳三洞,内有五个独立的龛,每个龛外刻一佛二菩萨。
石窟多达2000余尊佛像和10余座佛塔。
龙门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卢舍那大佛和东岩大佛。
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也是龙门石窟中唯一一尊具有“三世佛”特征的造像。
窟内南北两侧有两排高浮雕的弥勒佛坐像,高度均为16米,面相清瘦,眉清目秀。
—— 1 —1 —。
20石窟寺与摩崖造像

3.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00余个,佛塔 近80座,碑刻题记2800余块,造像近11万尊。其 中,最大的佛像通高17.14米,最小的佛像仅高2 厘米。 “龙门二十品”和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 阙佛龛之碑”则是魏体和唐楷书法艺术的代表作 品。
4.麦积山石窟
在天水东南约40—50公里的山中 ,麦积 山石窟,荟萃着后秦、西秦、北魏、北周、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几个 朝代的塑像7200余身,壁画1000多平方米, 分布在194个洞窟里,以精美的塑像闻名于 世。
13号窟
在麦积山最醒目的13 号窟里,塑有父、母、 子一家两代3人的塑 像,父亲脸上右腮缺 了一大块,历代工匠 想尽办法,不是补不 上,就是补上又掉下 来。这里有一个“麦 积山开山之祖”的传 说。
大足石窟
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 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 顶山摩崖造像为著,是中国著名的古代 石刻艺术。 造像最初开凿于晚唐景福元 年(公元892年),历经后梁、后唐、后 晋、后汉、后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 ,历时250多年。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 多尊,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代表。
反 弹 琵 琶 伎 乐 第 窟 南 壁
112
2.云冈石窟
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 石雕造像51000余躯,最大者达17米,最小 者仅几厘米。 第二十窟,露天造像,主佛胸以上部位 保存较完整,脸型丰满圆润,双耳垂肩, 双目有神,面目慈祥,雕饰精美,刚健雄 浑,是云冈石窟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
1.敦煌莫高窟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莫高窟的道 士王圆箓在清理洞窟流沙时偶然发现了一个秘 密--16窟甬道的北壁有一个不知何时封闭的小 石室。 始建于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我国、也 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 术宝库。
石窟寺佛教化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

北方石窟寺多以佛教为主,同时也涉及道教、儒 教等宗教,体现了北方地区多元宗教并存的特点 。
03
隋唐时期的石窟寺
隋代石窟寺的新气象
01 新的造像风格
隋代石窟寺的造像风格逐渐摆脱了南北朝时期的 样式,呈现出更为圆润和生动的形象。
02 新的布局设计
隋代石窟寺的布局设计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更 多的空间层次和立体感。
元代石窟寺的特色及影响
元代石窟的特色
元代石窟开凿注重整体效果,强调佛像的庄重感和神秘感。同时,元代石窟中 出现了大量的蒙古族和藏传佛教元素,使石窟艺术更加具有民族特色。
元代石窟的影响
元代石窟对后来的石窟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明清两代的石窟开凿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代石窟中表现出的庄重、神秘的佛像造型和民族特色, 为后来的石窟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03 随着佛教的传播,石窟寺逐渐从印度向中亚、中 国等地发展。
早期发展及特点
石窟寺在早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自己的特点。
早期石窟寺还注重建筑与雕刻、绘画的 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石窟则结合了印度和中亚的特点, 既有粗犷的雕刻也有细腻的彩绘。
印度石窟注重雕刻,以释迦牟尼佛像为 主要内容,风格粗犷。
中亚地区石窟则以彩绘壁画为主,细腻 华丽。
02
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寺
南方石窟寺的繁荣
01
南方石窟寺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巴蜀、荆襄、江浙等地区,其中以四川的乐山大佛、广元千
佛崖、安岳卧佛院等为代表。
02 03
南方石窟寺的艺术风格
南方石窟寺多采用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且注重对佛像的开凿和雕刻,尤其是对佛像的衣纹、手印等细节的处 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石窟寺简介
所谓石窟寺,就是开凿在河畔山崖间的佛教寺院。
石窟寺在形式上虽然与地面上的木结构寺院有所不同,但它是模仿地面寺院建筑而建造的,规模较大的石窟寺大都具有与一般砖木结构寺院相同的功能,其本身也是一座寺院,是僧俗信徒礼拜、供养、起居和禅修的场所。
佛教石窟寺一般开凿在依山傍水、环境清幽的地方,其开凿的目的与佛教徒的修禅有着密切的关系。
禅定是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式,进行禅思时,需要有安静的环境。
在僻静的山林和河畔山崖间开凿石窟坐禅是符合禅修需要的。
按佛经的要求,修禅首先必须观像,也就是要谛观佛的种种相好,这样静虑入定之后会出现种种见佛的幻境,达到心神与佛交融的境地。
因此,石窟中又雕凿了配合观像需要的佛教偶像。
此外,开凿石窟还与地面木结构塔寺易毁,而石窟坚固耐久,易于长存;僧俗信徒修功德,祈福田,以便求得佛祖的保佑等原因有关。
溯源
石窟寺约在公元前3世纪起源于古代印度。
或砖木结构寺院兴起的同时,当时的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就开始了凿山开窟。
他在继位后的第12年,为外道在巴拉巴尔开两处石窟。
最早的石窟寺并不是佛教徒开凿的,只是在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后,佛教徒借用了这种寺院的形式,并逐渐使之流行起来,同时也适应印度当地炎热的天气。
印度现存石窟主要分布于西部,特别以马哈拉施特拉邦为主,该地区石窟分布最广、延续时间长,可以说是世界佛教石窟之摇篮,保存有著名的阿旃陀、埃洛拉、根赫里、吉达等石窟。
入华
随着佛教势力的扩展,佛教文化广泛传播,石窟寺及其建筑雕塑艺术通过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经中亚、西域由西向东逐渐传播到中国内地。
古代的西域即现在的新疆地区,在中西文化传播和佛教东渐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佛教东传中,西域诸国大都信奉佛教,建寺译经开窟造像,盛极一时。
如于阗、龟兹已成为葱岭以东的一个佛教中心,龟兹石窟寺的开凿亦大约开始于这一时期。
所以以库车、拜城为中心的古龟兹地区是新疆地区石窟寺最为集中的一个区域。
现存有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库木吐喇石窟等。
在今吐鲁番地区还有吐峪沟石窟和柏孜克里克石窟。
开花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从两汉之际的初传经过逐步发展走向了繁荣。
西域诸国开凿石窟
(1)约在4世纪后期至5世纪初,的风气,经东来译经传法僧人的传播而逐渐施展它的影响。
以凉州(今甘肃武威)为中心的河西地区亦开始了石窟寺的开凿。
现存石窟有十六国时期开凿的武威天梯山石窟、西秦时期开凿的永靖炳灵寺石窟。
敦煌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也开凿于5世纪。
(2)5世纪前期,北魏灭北凉(都城在今甘肃武威),统一了中原北方地区,凉州佛教遂输入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使其成为中原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佛教中心,这样于平城地区聚集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能工巧匠,为石窟寺的开凿创造了条件。
因而,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公元460年)复法(恢复佛教)时,就在平城(今大同市)附近的武州山开凿了著名的云冈石窟,开凿活动一直延续到北魏迁都洛阳。
在此期间,这里始终是中原北方地区石窟寺开凿的中心。
(3)公元493年(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在洛阳城南伊阙开凿了龙门石窟,并由此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石窟寺群,如周边的巩县石窟、水泉石窟、鸿庆寺石窟等。
(4)公元534、535年(6世纪前期),北魏政权分裂为东、西魏两个互相对峙的统治集团,政治中心分别转移到了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和长安,继而又演化为北齐、北周政权。
在东部,形成了以邺城为中心的石窟群和以陪都太原为中心的石窟群,如今河北邯郸地区的南北响堂山石窟、水浴寺石窟、小南海石窟等。
西部地区政局较为平稳,石窟的开凿依旧在原地点进行,如天水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等。
(5)6世纪后期至8世纪,是隋唐统一王朝的鼎盛时期,石窟寺的开凿地点较前有所增加。
在洛阳龙
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固原须弥山石窟和敦煌莫高窟也都有大规模的开凿活动。
特别是唐代龙门石窟的开凿规模宏大,气势非凡,皇室发愿造像集中,具有明显的皇家色彩。
(6)8世纪中期以后,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乱”,由盛转衰,中原动荡,北方地区的开窟造像热潮遭到了打击,从此趋于衰落。
相反,由于交通问题,偏于西南的四川地区未受“安史之乱”的打击,政治、经济相对稳定,文化较为发达,开窟造像的中心便转移于此,如广元、巴中、安岳和重庆大足等地都有开凿。
(7)到五代,北方地区佛教衰落,石窟寺的开凿非常少。
南方却较为普通。
到宋、辽、西夏、金、元时期,佛教有所发展,石窟的开凿也有一定的恢复,在陕西延安、浙江杭州、云南大理、西藏阿里地区都有规模较大的石窟摩崖造像的开凿。
明清时期,石窟开凿逐步趋于寂寥。
综上所述,中国开凿石窟约始于3世纪,盛于5-8世纪,最晚的可到16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