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试讲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教师面试:13篇试讲练习题本

高中物理教师面试:13篇试讲练习题本

高中物理教师面试:13篇试讲练习题本1. 标题:运动中力的分解与合成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介绍运动中力的分解与合成原理。

通过实例演示和问题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理解力的作用以及如何将力分解成平行和垂直方向的分力,并进而学会将分力合成成合力。

本节课主要介绍运动中力的分解与合成原理。

通过实例演示和问题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理解力的作用以及如何将力分解成平行和垂直方向的分力,并进而学会将分力合成成合力。

2. 标题:力的大小与方向的测量内容概述:本节课旨在教授学生如何测量力的大小与方向。

通过设定实验以及利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示例,学生将了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以及特定装置来测量不同方向上的力,并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测量原理。

本节课旨在教授学生如何测量力的大小与方向。

通过设定实验以及利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示例,学生将了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以及特定装置来测量不同方向上的力,并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测量原理。

3. 标题: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与表示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介绍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与表示方法。

通过以小车沿直线运动为例,教授学生如何绘制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以及加速度-时间图,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图象的含义和相互关系。

本节课主要介绍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与表示方法。

通过以小车沿直线运动为例,教授学生如何绘制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以及加速度-时间图,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图象的含义和相互关系。

4. 标题: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与特点内容概述:本节课旨在教授学生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与特点。

通过设立实验和实际物体的下落示例,学生将了解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以及如何利用自由落体运动公式来解决相关问题。

本节课旨在教授学生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与特点。

通过设立实验和实际物体的下落示例,学生将了解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以及如何利用自由落体运动公式来解决相关问题。

5. 标题:动能与功的计算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介绍动能与功的计算方法。

高中物理教资面试试讲逐字稿

高中物理教资面试试讲逐字稿

高中物理教资面试试讲逐字稿§4.1 牛顿第一定律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爱因斯坦曾说,有一个基本问题,几千年来都因为它太复杂而含糊不清,这就是运动的问题。

前面我们学习了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但有没有同学想过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或那样的运动呢?诶,我听到有的同学说收到了力的作用,说的非常好。

这一章我们要学的牛顿运动定律就确立了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我们先来看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板书:§4.1 牛顿第一定律)在水平桌面上有一个质量为 m 的物块,我们给它一个向前的推力,小车会向前运动,撤去力以后,小车停止运动。

长期以来,人们根据经验,直觉的认为物体的运动是与推,拉等行为相互联系的。

若不再推拉,原来的运动便停止下来。

根据这类经验,亚里士多德得出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板书:1、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学们结合现有的知识思考一下,他的观点对不对呢?王浩同学举手了,请王浩同学来回答。

哦,王浩同学说,他的观点是不对的,因为物体除了受到推力外,还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回答的非常好,请坐。

现在我们知道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

但当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因为非常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而被普遍接受,竟然持续了近 2000 年。

而像同学们一样,意识到摩擦力的人要追溯到300 多年前,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他注意到,当一个球沿斜面向下运动时,速度增大,而向上运动时速度减小。

那么,当球沿水平面运动时,速度会怎么变化呢?诶,伽利略也认为应该不增不减。

但实际情况却是,即使沿水平面运动,球也越来越慢,蕞后停下来。

伽利略认为,这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结果,因为它还同样观察到表面越光滑,球便会运动的越远。

于是他推断,若没有摩擦阻力,小球将会永远运动下去。

那么为了体会伽利略的这种思想,我们来设身处地的做一下著名的伽利略斜面实验。

假如这是一个伽利略斜面演示器,轨道的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我们可以调节角度。

我们先将可以调节角度的斜面调至一个倾角,在同一高度的两个位置标一下,下面我们从一端所标注的位置释放小球,我们发现,小球并没有到达等高的位置,这是因为——诶,大家说的非常好,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试讲高中物理技巧教案

试讲高中物理技巧教案

试讲高中物理技巧教案
教学内容:动量和动量守恒
教学目标:
1. 了解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3. 学会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实例引入动量概念,让学生了解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二、讲解动量的计算(10分钟)
1. 动量的定义:动量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表示为p=mv。

2. 讲解动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几个例题让学生练习。

三、讲解动量守恒定律(15分钟)
1. 动量守恒定律:在孤立系统中,物体之间的合力为零时,系统的总动量守恒。

2. 通过实例解释动量守恒定律,并引导学生理解其应用。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 学生进行动量守恒定律的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梳理解题方法。

五、小结与拓展(5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动量和动量守恒的重要性。

2. 提出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动量在其他物理现象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巩固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动量概念,讲解动量的计算方法和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作业的布置和检查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有效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光的概念,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

2. 掌握光的传播特点,了解光的传播速度。

3. 能够运用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光的传播速度和光的反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光的传播现象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三、教学工具
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激光笔、镜子、玻璃板、水槽等。

四、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通过激光笔照射物体,引导学生关注光的传播现象。

2. 光的传播特点:讲解光的传播速度,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3. 光的反射定律:进行镜子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解释反射现象。

4. 光的折射定律:通过玻璃板和水槽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解释折射现象。

5. 生活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并进行解释。

6. 课堂小结:总结光的传播特点,反射和折射定律。

7.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的现象。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光的传播特点,掌握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对光的传播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对生活中光的现象的观察和解释能力。

试讲备课教案初中物理

试讲备课教案初中物理

试讲备课教案初中物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理解温度与热量、内能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温度的概念及其单位。

2. 温度与热量、内能的关系。

3. 温度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4. 实验操作: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2. 难点:温度与热量、内能的关系,温度计的准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温度的本质。

2. 采用实物演示法,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3. 采用实验操作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季节变化、生病发烧等,引出温度的概念。

2. 讲解温度:介绍温度的定义、单位(摄氏度、华氏度等),并解释温度与热量、内能的关系。

3. 介绍温度计:讲解温度计的原理(液体热胀冷缩)、构造(玻璃泡、毛细管等)和使用方法(正确放置、读数等)。

4.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并记录数据。

5.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探讨温度与热量、内能的关系。

6. 总结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温度的本质,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3. 准备下一节课所需材料。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

物理试讲试题模板及答案

物理试讲试题模板及答案

物理试讲试题模板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光年是天文学中用来表示距离的单位,它表示的是:A. 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B. 光在一分钟内传播的距离C. 光在一秒钟内传播的距离D. 光在一小时内传播的距离答案:A2. 在物理学中,物体的惯性大小是由以下哪个因素决定的?A. 物体的形状B. 物体的颜色C. 物体的质量D. 物体的速度答案:C3.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A. 相等B. 不相等C. 相等但方向相反D. 不相等且方向相反答案:A4. 以下哪种物质是导体?A. 橡胶B. 塑料C. 玻璃D. 铜答案:D5. 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A. 空气B. 真空C. 水D. 金属答案:B6. 以下哪种现象不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A. 彩虹B. 透镜成像C. 影子D. 镜子反射答案:C7.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A. 可以被创造B. 可以被消灭C. 总量保持不变D. 总量不断增加答案:C8. 以下哪种力不是基本力?A. 重力B. 电磁力C. 强核力D. 摩擦力答案:D9. 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其加速度:A. 与物体的质量有关B. 与物体的形状有关C. 与物体的下落速度有关D. 与物体所在高度有关答案:A10. 以下哪种现象不是由于电磁感应引起的?A. 发电机工作B. 电磁铁吸铁C. 静电感应D. 地磁场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______定律。

答案:惯性2. 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其公式为______。

答案:\( E_k = \frac{1}{2}mv^2 \)3.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米/秒。

答案:299,792,4584.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遵循______定律。

答案:库仑5. 电流的单位是______。

答案:安培6.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完全转化为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这被称为______。

试讲初中物理教案

试讲初中物理教案

试讲初中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拍打桌子,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引出力的概念。

2. 新课讲解:
(1) 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 讲解力的示意图,教学生如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3. 课堂互动:
(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生活中运用力的例子。

(2)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4. 动手实践:
(1) 学生分组进行力的实验,如拉扯弹簧,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2) 学生绘制力的示意图,展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四、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看是否能够正确运用力的知识。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描述。

五、教学反思
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力的知识。

同时,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青岛初中物理老师试讲教案

青岛初中物理老师试讲教案

青岛初中物理老师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发生折射的现象。

2. 掌握折射定律,能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折射现象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的运用。

2. 难点: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2. 采用讲授法,讲解折射定律的原理和应用。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折射现象的奥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介绍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发生折射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折射现象的本质。

3. 讲解折射定律:讲解折射定律的原理,让学生掌握折射定律的表达式,并能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4. 实验演示:进行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光的折射现象,加深对折射定律的理解。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折射定律的应用,同时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物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如果它受到的一切外力消失,那么字宙飞船将()A.立即静止 B.减速飞行 C.加速飞行 D.匀速飞行
2.2011年5月15日,刘翔在国际田径钻石联赛男子110实档比赛中采用7步上栏的新技术以13秒07的成绩一举夺冠(如图3所示)。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刘翔蹬地起跑,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B.刘翔在比赛过程中重力对他没有做功
C.刘翔到达终点后不能立即停下是受到惯性的作用 D.刘翔在领奖台上受到的重力与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3.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我国速滑选手王濛打破世界记录,一人获得三枚金牌。

有关王濛运动、领奖瞬间的说法错误的是()
A.站在领奖台上,受到的重力与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站在领奖台上,受到的支持力与对领奖台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C.冲过终点后,由于惯性要继续向前滑行
D.用力向后蹬冰面,会向前滑行,原因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如图所示,甲、乙两物体在A、B两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确定()
A.甲的速度一定小于乙的速度B.F甲所做的功一定小于F乙所做的功
C.甲、乙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D.甲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小于乙受到的摩擦力5.杂技节目表演中,一位杂技小丑穿着很长的大皮鞋,站在水平舞台上向观众鞠躬致意,双脚不动上身没有躬下,而是整个身子笔直缓慢向前倾斜却不倒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小丑的鞋子可能很重,有助于降低重心 B.小丑的鞋子长,支撑面扩大了,使重心在支撑面以内
C.小丑的鞋底受到了地面的摩擦力 D.小丑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小丑的支持力大小相等
6.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大小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即F=kx,其中F为弹力大小,x为伸长量,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已知某弹簧劲度系数为100N/m,原始长度为10cm,则在弹力为5N时,弹簧长度可能为()
A.10cm B.15cm C.20cm D.25cm
7.下列现象中能用液体压强的特点来解释的是()
图2
8.下列现象中,利用了大气压作用的是( )
A .用吸管吸饮料
B .用图钉把地图钉在墙上
C .深水潜水员需要穿特制的抗压潜水服
D .用注射器把药液注入肌肉
9.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水,将木块和金属块B 按不同的方式放入水中,
A 、
B 静止时的情况如图所示,(设细绳重和体积不计)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图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较大
B .甲图木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
较小
C .甲、乙图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大小相等
D .甲图木块受到的重力大于乙图
木块受到的重力
10.如图所示,同样的小球在盛有不同液体的容器中保持静止,四个容器中的液面到
容器底面的距离相同,则容器底面受到的液体压强最大的是( )
11.质量相同的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s-t 图像如图2
所示。

由图像可知,甲小车( )
A .具有的惯性大。

B .所受的合力大。

C .具有的动能大。

D .具有的势能大。

12.汽车轮胎的表面制成凹凸花纹,其作用是通过 ____________ 来增大摩擦;机器的
轴承中加入润滑油的目的是 _______ 摩擦;自行车刹车时,用力捏闸能增大闸皮与车轮间
的 _________ ,从而增大闸皮与车轮间的滑动摩擦力。

13.小华从背后推小明,小明前进,小华后退,说明力的作用是 的.以小明为参照物,小华是 (运动/静止)的.小华运动越来越慢是因为受到
的作用.
14.(在水平地面上,工人用100N 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50N 的箱子,4s 内前进了6m ,
在这个过程中,木箱所受重力对木箱做功为____J ;工人对木箱做功为____J ;箱子运动的
停止沸
腾的水
浇上冷
水后重
新沸腾 A 往B 管中轻轻吹气,A 管中的水面上升
B 铁轨铺在一根根枕木上
C 拦河坝设计 成下宽下窄 的形状
D A B C D
甲 乙
平均速度为____m/s。

15.在“阿基米德解开工冠之谜”的故事中,若王冠在空气中称时重5N,浸没在水中称时重4.7N,则这顶王冠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为___N,它排开的水重为___N.16.潜艇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______对潜艇的作用,它的方向是______。

17.如左下图所示,在装有适量水的盘子中央,固定一支点燃的蜡烛,然后将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蜡烛火焰很快熄灭,盘中的水在____的作用下进入杯中.这一过程中,杯中水柱产生的压强将____.
18.科技小组的同学用长方体泡沫塑料A、灯泡等制作了一个航标灯模型(如图),
总重为4N。

A底部与浮子B用细
绳相连。

水位上升时,浮子B下降,水位下降时,浮子B上升,使航标灯静止时A浸入水中的始终
为5cm,排开水的质量为500g,浮子B重0.5N(不计绳重和绳与滑轮间的摩擦)
19.厦门快速公交系统(BRT)建成后,运行速度约为42km/h.从第一码头到大学城只需40min。

如图21,假如质量为50kg的小鹭要乘坐BRT公交车时,先用30s走上高5m 的人行天桥,再用15s从天桥乘坐自动扶梯到达BRT站台,站台比天桥高4m。

试求:(1)第一码头到大学城的大约路程;
(2)小鹭走上人行天桥的过程中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3)小鹭从地面到BRT站台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