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岳嵩山七十二峰

合集下载

中岳嵩山

中岳嵩山

中岳嵩山嵩山总面积约为450平方公里,由太室山与少室山组成,共72峰,海拔最低为350米,最高处为1512米。

主峰峻极峰位于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连天峰位于少室山,高1512米。

嵩山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通郑汴,西连十三朝古都洛阳,是古京师洛阳东方的重要屏障,素为京畿之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和道教圣地,功夫之源。

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亲临。

《诗经》有“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名句。

文物古迹少林寺少林寺位于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

据传,印度名僧菩提达摩禅师曾驻锡于此。

唐初,少林寺十三棍僧救过秦王李世民,贞观年间(627年~649年)重修少林寺,唐代以后僧徒在此讲经习武,禅宗和少林寺名扬天下,千年来少林僧人潜心研究佛法与武学,使得佛教文化在中国广为传播,影响日渐深远,少林武术更是中华武术的瑰宝,蛮声海内外。

与少林寺题材相关的电影、电视剧经久不衰,反应了现代人对少林精神的喜爱。

现存建筑有山门、方丈室、达摩亭、白衣殿、千佛殿等,已毁的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已修复。

千佛殿中有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壁画约300多平方米。

塔林在少林寺西300米的山脚下,是自唐朝以来历代少林寺主持的墓地,已经建成250多座,是中国最大的塔林。

塔的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大多有雕刻和题记,反应了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

1983年,国务院确定少林寺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

2007年5月8日,登封市嵩山少林寺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2] 2010年8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包括少林寺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3]作为少林寺的组成部分,还有达摩当年面壁处的初祖庵、慧可的二祖庵。

初祖庵在少林寺塔院北之山巅上,今存北宋宣和七年(1125)所建大殿,阔进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建筑,1983年曾落架按原貌重修。

嵩山志之诸峰

嵩山志之诸峰

嵩山志之诸峰岳嵩山以辕山分界,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

中岳期(在18亿年左右)“中岳运动”使登封城区的地层受东西应力作用形成大背斜构造,即登封复式大背斜,轴部为太古宙登封岩群片麻岩地层,两侧翼部为古元古代石英岩地层,由于太古代片麻岩易风化剥蚀,又经流水冲刷搬运,在颍河下游沉积,形成登封周围丘陵地貌。

古元古代石英岩坚硬难以风化,形成了北东翼的太室山和西翼的少室山。

到了燕山期(0.65亿年左右)“燕山运动”后期,由于构造运动把东翼的太室山又往北西推移了三公里,中间被唐窑——中岳庙断层所隔断,形成了太室主峰——峻极峰,少室主峰——连天峰。

太室、少室两山山体内部多锯齿状山岭和尖锥状山峰,褶皱断块单斜构造地貌发育,山势雄伟,景象异常。

一、太室山太室山在登封城北,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15公里,五指岭在东,辕山居西,颍河位南,黄河、洛水在其北。

太室山胜景多在山阳,绵亘横阔,高耸如立。

正面仰望,浑沦端正,如巨龙盘卧,素有太室如龙眠之说。

近则岭壑开绽,入则峭壁参差。

南多悬崖,北多峻岭,东多断峤,西多重嶂。

峻极峰海拔1492米,俗称嵩顶或中顶,也称华盖峰。

巍然居中,登上峻极峰可环顾群峰。

大周武则天、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制碑于其上,故峻极峰亦称“御碑峰”。

青童峰:青岗坪海拔905.0米,位于峻极峰138°18'方向3051米处。

汉武帝游嵩山时至此,遇二青衣童子捧书迎驾,欲问忽不见人影,故名。

黄盖峰:海拔635.9米,在峻极峰152°48'方向5377米处,中岳庙在峰南,相传汉武帝游嵩岳时黄云盖其上,故名。

浮丘峰:海拔880.9米,在峻极峰162°50'方向4278米处,因浮丘公曾居住此山而得名。

三鹤峰:海拔1414.0米,在峻极峰136°40'方向562米处。

道士李八百炼丹于此,有三鹤翔其峰上,故名。

遇圣峰:海拔930米,在峻极峰160°40'方向3942米处。

嵩山线路集锦

嵩山线路集锦

嵩山线路集锦少室山共36峰,根据其地理位置,又将其分为东、南、西三个部分。

东十三峰分别是:迎霞、朝岳、太阳、少阳、明月、连天、紫霄、天德、檀香、丹砂、玉华、药堂、白道。

南十一峰分别是:宝柱、卓剑、清凉、宝胜、紫薇、紫盖、翠华、琼壁、凝碧、瑞应。

西十二峰分别是:望洛、石城、石笋、香炉、系马、钵盂、七佛、罗汉、灵隐、来仙、白鹿、白云。

太室三十六峰:太白峰、望都峰、观香峰、积翠峰、立隼峰、独秀峰、玉女峰、玉人峰、虎头峰、玉镜峰、子晋峰、会仙峰、河带峰、玉柱峰、卧龙峰、胜观峰、老翁峰、华盖峰、凤凰峰、桂轮峰、三鹤峰、起云峰、金壶峰、松涛峰、狮子峰、遇圣峰、浮丘峰、周到峰、万岁峰、黄盖峰、悬练峰、鸡鸣峰、青童峰、春震峰、翠盖峰、玄龟峰。

一、太室山休闲腐败线路1、嵩阳书院-野猪坡-气象站-卢崖瀑布2、卢崖瀑布--气象站--野驴坡--嵩阳书院3、嵩阳书院-气象站-峻极峰-老母洞-嵩阳书院4、法王寺-峻极峰-气象站-野猪坡-嵩阳书院5、法王寺-峻极峰-老母洞-嵩阳书院6,永泰寺-望都峰--峻极--法王寺7、老林窝-气象站-卢崖瀑布(或嵩阳书院)8、九龙潭-公川村-铁佛寺(古堡)-九龙潭9、永泰寺-望都峰-草甸(墓坡)-永泰寺中等强度线路:1、永泰寺-望都峰-峻极峰-嵩阳书院(或卢崖瀑布)2、太子沟-大草甸(墓坡)-望都峰-峻极峰-嵩阳书院(或卢崖瀑布)3、九龙潭-峻极峰-嵩阳书院或卢崖瀑布4、八龙潭-峻极峰-嵩阳书院中等强度有一定风险:1、迎仙阁-气象站-峻极峰-老母洞-嵩阳书院少室山休闲腐败线路:1、连天峡谷--三皇寨--少林寺2、三皇寨-达摩洞(五乳岭)-少林寺3、将军庙--垭口--三皇寨中等强度有一定风险:1、将军庙-琼壁峰-三皇寨-少林寺2、将军庙-连天-玉皇沟3、将军庙-连天-楼尖-大仙沟(影视城)4、正西沟--垭口--大小寨--少林寺高难度高强度将军庙-连天-翠华峰-痩驴背-磨肚石-大寨-南照沟(或龙潭沟)-少林寺少林寺停车场--小寨--大寨--磨肚石--痩驴背--玉皇沟一、此图是手绘图,与规范、科学、严谨的地图有明显区别,许多山峰位置与实际位置有很大差距。

文化名山之二十五:中岳嵩山

文化名山之二十五:中岳嵩山

文化名山之二十五:中岳嵩山中岳嵩山嵩山古名外方出,又名嵩高山。

为中国五岳之中岳。

在河南登封县西北。

据东汉班固《白虎通》曰:“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

”西周时称“岳山”,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定嵩山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

它由太室山和少室出组成。

戴延之《西征记》云:“东谓太室,西谓少室,相去七十里,嵩高总名也。

”嵩山属夏禹建国之区,后世有禹妻生启化为石的传说,故其地有启母石、启母庙等遗迹。

它位居中原,是古帝王游幸之地,据说汉武帝登太室山时,从官听到山呼“万岁”之声,故后世称此峰为万岁峰,又于其地建万岁亭,万岁观。

这里山峦起伏,峻峰奇异。

历史上根据山峰坐落方位,形状外貌和名人遗迹等,分成太阳、少阳、明月、玉柱、万岁、凤凰、悬练、卧龙、玉镜、青童、黄盖、狮子、鸡鸣、松涛、石幔、太白、罗汉、白鹿等72峰。

嵩山顶又名峻极峰,最高处为1512米,是嵩山的最高峰,古有“峻极于天”之说。

嵩山先后经历了“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等几次大的地壳运动,逐渐形成了山脉。

在嵩山范围内,地质史上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层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质学界称为“五世同堂”。

中岳嵩山,群峰挺拔,气势磅礴,景象万千。

由峰、谷、涧、瀑、泉、林等自然景素构成的“八景”“十二胜”。

八景是:嵩门待月、轩辕早行、颍水春耕、箕阴避暑、石淙会饮、玉溪垂钓、少室晴雪、卢崖瀑布。

嵩岳寺塔唐代光启年间进士郑谷游中岳时,为登封八景同赋诗以赞:月满嵩门正仲秋,轩辕早行雾中游。

颍水春耕田歌起,夏避箕险溽暑收。

石淙河边堪会饮,玉溪台上垂钓钩。

余雨少室观晴雪,瀑布崖前墨浪流。

嵩山除“八大景”以外,还有“十二胜景”即:龙潭贯珠琼将流,嵩阳洞天景色幽。

少室夕照垂金钱,御寨日落苍谷口。

石池高耸云崖畔,石僧迎实站山头。

石笋闹林柏涛滚,珠廉飞瀑震山吼。

高峰虎踞云天啸,猴子观天盼解咒。

熊山积雪稍奇观,峻极远眺天地悠。

五岳为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

五岳为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

五岳为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

他们是以中国的中原为中心,分别属于东、南、西、北、中的五座大山。

自古至今,其名望甚高,有“五岳归来不看山”之说。

五岳的得名,据说最早可追溯到尧舜的时代,尧命羲和氏四子分管四岳。

那时“四岳”是主管方岳的官吏职称,天子巡狩时,各主管方岳的官吏在驻地选择一座高山,放火发出信号,以召集诸侯。

于是,最早的几座发信号的山便成了岳官的首府。

舜时,岳官的职称开始与这些名山的山名统一起来。

至今作为一种制度,则始于汉武帝之时,到了汉宣帝,才确定五岳为: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中岳——河南山,南岳——安徽天柱山,北岳——河北大茂山。

以后,隋代改南岳为湖南衡山,明代改北岳为山西恒山,最后始成今日之五岳。

(一)东岳泰山——“五岳独尊”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自然保护区协会副主席卢卡斯到我国泰山进行考察。

事后,他称赞泰山是“自然与文化遗产融为一体的典范”。

同年,该组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泰山等六处名胜列入《世界遗产清单》,作为全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位于山东省泰安县境的泰山,又称“岱宗”、“岱”即大山,“岱”为长辈,意即:泰山是中国大山的长辈。

泰山雄踞于山东省中部,海拔1545米。

在五岳的高度中,排行第三,却被称为“五岳只首”、“五岳独尊”、“天下第一山”,在中国的名山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据说,随着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佳话流传,它的名望就越来越高了,逐渐成了“伟大”、“崇高”的象征。

历代帝王把它视为“神”的化身。

据史书记载:历代有72位皇帝到泰山封禅,文人墨客也多以游泰山为快,并以诗词歌赋、题字等来歌颂泰山。

因此,在这里留下的文物古迹颇多。

从山脚的岱庙到山顶的碧霞寺,沿途有无数的碑刻和古建筑,可说是一座文物宝库。

山脚下的岱庙,规模宏大,是中国几个主要的宫殿式建筑群之一;碧霞寺是金属构件与土木砖石融合在一起的特殊建筑;名胜古迹不可胜数。

泰山这胜在于登,等泰山,起于山脚的岱宗坊,从这里到南天门,共有7000余石级。

南岳72峰资料

南岳72峰资料

南岳72峰资料七十二峰并非南岳诸峰确数。

旧时境内有峰无名,或有峰有名,而旧志漏载的不少。

72峰连绵相接,自衡阳至长沙凡7个县市,计300余里。

在原衡山县境内计55峰,属旧南岳衡山之辖境,其后区划变更,略有出入。

自1984年在南岳建区后,72峰在区辖范围内者为44峰,其余均在区境外。

本章仍标名“七十二峰”,只在保存旧的历史概念,所以对区境内诸峰的地理莆胜作翔实叙述,而对境外诸峰,则只按地区为序标出其名称、位置而已。

第一节末附录南岳区44峰外诸峰,乃为区境内原有其峰,而旧志失载的。

祝融、紫盖、天柱、石廪、芙蓉、旧称“南岳五峰”。

李白诗“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

”杜甫诗“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

”盖五峰高耸,作其代表。

五峰历来属衡山县境内,自南岳单独建区后,石廪峰不在区境内,而为今衡山、衡阳两县之界峰。

然五峰既为一代表性概念,不便分开,故仍列“衡阳五峰”一目内。

南岳区境内四十四峰一、山上部分(20峰):祝融峰是南岳72峰主峰,海拔1290公尺,位于南岳古镇北面,从岳庙后面登山至峰顶30华里,登山汽车可以直达峰脊,从峰脊再爬上两百多级石磴,就是极顶祝融殿,为南岳的最高点,传说古代的祝融君曾在这里游息,峰因而得名。

以后,“祝融”这个称呼,渐渐成了南岳72峰的总称和代称。

当代画家齐白石在建国初曾作过一幅《日出图》献给***和***主席,题款即名曰:“祝融朝日“。

登上祝融峰顶,“四方皆碧落”(唐代诗僧齐已诗句),上有接天之感,下穷景物之胜,远眺山前,湘江萦白如带,扑入眼帘,幻成“五龙朝圣”的景观;近处城廓田园,历历如画,回瞰山后,峭壁如削,其下翠鹫峰引颈向上,凌空欲飞。

远处白果平原,农舍万点,涓水一线。

左右连峰峻拔,自西南簇拥来奔,向东北迤逦而去,千万翠黛,万壑晴岚,远近异态。

一时烟云浩淼,漫空无际,云团滚动,像万倾波涛,高山大壑不见了,剩下几个尖顶,冒出云海之上,旬一个个海中的孤岛。

忽然,“云涌峰流”,原先的几点孤岛不见了,又冒出新的孤岛,真像蓬莱仙境,忽隐忽现,令人飘飘欲仙。

嵩山游记

嵩山游记

"嵩高维岳,峻极于天。

"——《诗经》早闻嵩山石奇,水秀,云诡,树美。

在这深秋收获的时节,我早早的从登封出发,奔向那古老而又神奇的嵩山。

嵩山,尧舜时代称"外方";夏禹时称"嵩高"、"崇山";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始定"嵩岳山"为中岳,以后各代均称嵩山为中岳。

《史记·;封禅书》载曰:“昔日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

”这一句话,阐明了嵩山在五岳中的重要地位。

中岳嵩山东西长达60千米,共有七十二峰,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其主峰海拔1512米,气势磅礴,犹如横卧的巨人,古人说"嵩山如卧",明朝的著名文学家袁宏道,则说嵩山像一条很清瘦的卧龙,道出了嵩山独特的形体特征。

而在我们眼中,嵩山正面奇峰突峻,绕到后面观之却山势逶迤,特别是在少林寺方向看,山形起伏绵延,其中隐隐勾勒出一尊横桓于天地间的卧佛。

太室山和少室山,两座高山层峦叠嶂,绵延起伏于黄河南岸。

自古以来,它们引起了许多诗人的遐想,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关注,于是历代的墨客骚人、僧道隐士以及帝王将相,根据这些山峰的形态和面貌。

差不多给每一座山峰都起了美丽的名称,遂有七十二峰之说。

在这些群峰的环抱里以至峰顶之上,逐步盖起了无数的梵宇琳宫、道院僧房。

于是乎古代的帝王们也在这里建立行宫,学者们也在这里建立书院,隐士们也在这里沽名钓誉,寻找做官的捷径,而今我们则在这里寻幽觅古,饱览大好风光。

古有诗云:月满嵩门正仲秋,轩辕早行雾中游。

颍水春耕田歌起,夏避箕险溽暑收。

石淙河边堪会饮,玉溪台上垂钓钩。

余雨少室观晴雪,瀑布崖前墨浪流。

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

天下第一名刹,禅宗祖庭,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少林寺,因其座落在中岳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丛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

少林寺不仅是“武林泰斗”,更是中国佛教的禅宗祖庭。

在中国的发展中,与儒学相互融合,成为中国佛教中占统治地位的一个宗派,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上流下了深远影响。

地因山而名---表表登封的山

地因山而名---表表登封的山

地因⼭⽽名---表表登封的⼭嵩⼭系秦岭⽀脉外⽅⼭的东延部分,古称外⽅,夏商称嵩⾼⼭,西周称岳⼭,北魏称嵩岳,五代以后称嵩⼭。

西起洛阳龙门东侧,向东逐渐转向东北⼀直延伸到新密市以北,东西绵亘近百公⾥,南北宽约20公⾥。

以少林寺河分界,分为少室、太室⼆⼭,共有72峰,峰峰有名。

少室⼭体东西⾛向,岭脊狭窄,⼭势险峻,突出的⼭峰海拔多在1000⽶左右。

如万安⼭9373⽶,⼩槐树⼭9483⽶,马鞍⼭12581⽶,⾹楼寨1303⽶,少室⼭主峰⽟寨⼭为嵩⼭最⾼峰,海拔15124⽶,少林寺河以东太室⼭体呈西南⾄东北⾛向,岭脊较为宽阔,且多横向⼭岭,⼭体较为破碎。

岭脊地带⼭势⾼峻,不少⼭峰海拔多在1000⽶以上。

如太室⼭14402⽶,五指岭12159⽶。

岭脊两侧及东部边境,⼭势低缓,低⼭丘陵分布⼴泛。

嵩⼭为五岳之⼀,古称中岳。

《名⼭记》:“嵩⼭中为峻极峰,东⽈太室,西名少室。

”《述征记》:“嵩,其总名也,谓之室者,⼭下各有⽯屋也。

”嵩⼭⼭体挺拔,⼭势⾼峻雄伟,⼭川景⾊壮丽,分布有中岳庙、嵩阳书院、少林寺等著名古迹,为国内著名游览胜地。

具茨⼭系伏⽜⼭系嵩⼭余脉,位于新郑市西南千户寨乡及观⾳寺镇南部,东部以⼭脊为界,南属禹州市。

东西长14公⾥,南北宽35公⾥,⾯积49平⽅公⾥。

⼭体⽯质为下元古代前震旦纪千枚岩、⽯英岩、⽯英⽚岩、矽质灰岩组成。

⼭体从岳⼝向西绵延,经⽯固堆、⽼⼭坪、风后岭、七⾕堆、尖⼭等⼭峰⼊新密市境,形成⼀天然屏障,⼭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经注》载:“⼤隗⼭即具茨⼭也,黄帝登具茨⼭。

”主峰风后岭,位于千户寨乡西部,海拔⾼793⽶,⼭峰周围皆悬崖峭壁,唯东南⽯门下有⼀⼈⼯凿的83级台阶可登顶峰。

位于观⾳寺镇南端的陉⼭,海拔⾼3297⽶,在岳⼝与具茨⼭隔断,宽约15公⾥,长约25公⾥,有郑南公路⾃⼭体西端岳⼝村通过,战略地位⼗分重要。

⼭顶有⼦产墓、祭仲墓等古遗迹。

の逯噶系伏⽜⼭系嵩⼭余脉,古称⽅⼭,⼤⽅⼭,《⼭海经》称浮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岳嵩山以辕山分界,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

中岳期(在18亿年左右)“中岳运动”使登封城区的地层受东西应力作用形成大背斜构造,即登封复式大背斜,轴部为太古宙登封岩群片麻岩地层,两侧翼部为古元古代石英岩地层,由于太古代片麻岩易风化剥蚀,又经流水冲刷搬运,在颍河下游沉积,形成登封周围丘陵地貌。

古元古代石英岩坚硬难以风化,形成了北东翼的太室山和西翼的少室山。

到了燕山期(0.65亿年左右)“燕山运动”后期,由于构造运动把东翼的太室山又往北西推移了三公里,中间被唐窑——中岳庙断层所隔断,形成了太室主峰——峻极峰,少室主峰——连天峰。

太室、少室两山山体内部多锯齿状山岭和尖锥状山峰,褶皱断块单斜构造地貌发育,山势雄伟,景象异常。

一、太室山太室山在登封城北,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15公里,五指岭在东,辕山居西,颍河位南,黄河、洛水在其北。

太室山胜景多在山阳,绵亘横阔,高耸如立。

正面仰望,浑沦端正,如巨龙盘卧,素有太室如龙眠之说。

近则岭壑开绽,入则峭壁参差。

南多悬崖,北多峻岭,东多断峤,西多重嶂。

峻极峰海拔1492米,俗称嵩顶或中顶,也称华盖峰。

巍然居中,登上峻极峰可环顾群峰。

大周武则天、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制碑于其上,故峻极峰亦称“御碑峰”。

青童峰:青岗坪海拔905.0米,位于峻极峰138°18'方向3051米处。

汉武帝游嵩山时至此,遇二青衣童子捧书迎驾,欲问忽不见人影,故名。

黄盖峰:海拔635.9米,在峻极峰152°48'方向5377米处,中岳庙在峰南,相传汉武帝游嵩岳时黄云盖其上,故名。

浮丘峰:海拔880.9米,在峻极峰162°50'方向4278米处,因浮丘公曾居住此山而得名。

三鹤峰:海拔1414.0米,在峻极峰136°40'方向562米处。

道士李八百炼丹于此,有三鹤翔其峰上,故名。

遇圣峰:海拔930米,在峻极峰160°40'方向3942米处。

汉武帝登嵩山遇仙人,高约一丈二尺,两耳垂肩,说:“吾九嶷山人,听说嵩山上有石菖蒲,一寸九节,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特来采食。

”说罢忽然不见仙人。

后命此峰为遇圣峰。

万岁峰:海拔999.0米,在峻极峰167°20'方向3360米处。

汉武帝元封元年,登中岳嵩山太室,路过此峰时,惊闻山呼万岁而得名,峰上建有登仙台和万岁亭,峰下建有万岁观。

玉镜峰:海拔1068.0米,在峻极峰155°42'方向3247米处。

峰下曾见一镜浮空,光色如玉,故名。

狮子峰:海拔945.9米,在峻极峰159°45'方向3865米处。

以此峰像狮子,取名。

虎头峰:海拔964.0米,在峻极峰173°50'方向2992米处。

此峰如虎伸颈,取名虎头峰。

峰上有虎口崖,为唐李荃得《黄帝阴符本经》处。

起云峰:海拔1334.7米,在峻极峰152°20'方向1370米处。

因该山峰每出云,必下雨,故名。

凤凰峰:海拔1005米,在峻极峰168°05'方向2510米处。

唐高宗游嵩山时,有凤凰集其上,亦称为凤凰台。

金壶峰:海拔1285.6米,在峻极峰174°06'方向887米处。

传说浮提国人用肘后金壶墨,佐老子写道德经,余墨泼石上淋漓成蝌蚪文,故名。

玄龟峰:海拔1477.8米,在峰极峰347°48'方向410米处。

亦称元龟峰,取北方玄武之义。

山形如龟,且多墨石,故名。

卧龙峰:海拔1440.2米,距峻极峰294°55'方向3783米处,峰势蜿蜒,状似卧龙。

会仙峰:海拔1441.0米,距峻极峰298°13'方向2113米处。

因汉武帝登嵩山时见有八仙围棋于此,故名。

后建八仙坛于峰顶。

唐武后时重修。

子晋峰:海拔1073.0米,距峻极峰209°42'方向5582米处,周灵王太子晋跟随浮丘公学道30余年,此为其所居之地。

上有饮鹤池,下有太子沟、太子庙、太子池。

玉柱峰:海拔1229.4米,距峻极峰217°55'方位911米处。

峰矗立陡峭,远看如玉,近观接天。

老翁峰:海拔1010.9米,距峻极峰222°25'方向1288米处。

峰巅有石,青苍瘦劲,佝偻天成。

玉人峰:海拔1443.7米,距峻极峰215°50'方向310米处。

汉武帝于峰上得玉人,高五寸,色甚光润,为庙神之像,传为明公。

玉女峰:海拔1365.3米,距峻极峰229°05'方向563米处。

峰北石如玉女,上有大篆七字,人莫能识。

金匮峰:海拔1405.0米,距峻极峰290°50'方向2921米处。

世称独秀峰,山状方形,石呈金色。

积翠峰:海拔892.0米,距峻极峰258°12'方向4192米处。

峰多碧石,且草木独茂。

名刹会善寺在其峰下。

太白峰:海拔936.0 米,距峻极峰295°40'方向6571米处。

在太室山最西,峰上多白玉。

明登封知县傅梅新增太室12峰,共为36峰,与少室山等数,以后称嵩山二室有72峰。

鸡鸣峰:海拔997.0米,距峻极峰125°48'方向2880米处。

《纪异》云:“嵩岳东北一峰叫鸡鸣峰,五更之初便见日出卢鸿勒铭其上”。

当地群众称羊旦山。

春震峰:海拔1020.0米,距峻极峰87°46'方向1895米处。

在太室山正东,为春龙乘阳之意,该方向为震。

往下有龙潭,雷乃发,声自此峰始,故以春震命名。

悬练峰:海拔733.0米,距峻极峰124°40'方向3806米处。

卢崖寺后有瀑布水,此峰踞其上,从下边观望,如白练高悬。

周道峰:海拔762.3米,距峻极峰143°00'方向3538米处。

在黄盖峰之后。

汉、唐帝王登嵩山,乘座舆经过此地。

老百姓称为御路。

胜观峰:海拔1161.5米,距峻极峰160°30'方向2580米处。

在此峰望嵩阳形胜,一目了然。

道边有古时凿出的圆孔数处,人称“槊旗孤朵”。

石幔峰:海拔1104.0米,距峻极峰159°10'方向1920米处。

陡峭高矗,壁立千仞。

其南峭直而围圆,上接云端如幔垂。

游人从下经过如行幔中。

松涛峰:海拔1407.0米,距峻极峰147°48'方向410米处。

前边为白鹤观。

该峰形如龙鳞,峰上古松覆盖,长风吹来满山松涛滚滚,借以命名。

河带峰:海拔1487.0米,距峻极峰314°57'方向797米处。

比峻极中峰稍低,踞其上北眺黄河明灭一线。

桂轮峰:海拔1336.7米,距峻极峰137°38'方向870米处,亦称天门峰。

两崖对峙,中豁如阙,故称天门,登其上南望诸山,皆在百里之外。

峰西有蝌蚪岩,为汉张芝获蝌蚪古书的地方。

立隼峰:海拔1220.2米,距峻极峰276°50'方向3488米处。

山峰之巅有一石如柱,立秋时节,常有立隼居其上。

观香峰:海拔1371.0米,距峻极峰287°50'方向4165米处。

在太室山西边。

南边为永泰寺。

望都峰:海拔1284.0米,距峻极峰293°46'方向4952米处。

太室山西北最远之山峰,洛都遥遥,望之可及。

《纪异》云“岳之西北一峰号望都峰,天气晴暖,可望见洛阳。

隐如车盖之状,卢鸿勒铭其上”。

二、少室山少室山位于太室山西偏南,相距8公里,峰壁耸立,形似凤舞。

36峰,各具典故。

连天峰耸入云端,险奇雄秀,千枝叶蕾,凤翔九天。

与太室相比,可谓平分秋色,各领风骚。

登上御寨,目睹群峰,削如寒玉,缥缈堆翠,身置天际,步在云端,云游金宵,飘然如仙。

东13峰,曰:连天峰:海拔1512.4米,峰势最高,从下看仿佛连天接地,因而得名连天峰,为少室主峰。

迎霞峰:海拔1138.1米,距连天峰95°50'方向2182米处。

为朝霞最先照到的山峰。

朝岳峰:海拔976.0米,距连天峰116°40'方向2516米处。

东望岳祠,形似朝贡,故名。

太阳峰:海拔1086.5米,距连天峰49°00'方向2678米处。

山峰顶部平坦宽敞,日光普照。

少阳峰:海拔1077.0米,距连天峰63°35'方向2162米处。

比太阳峰稍低,早晨太阳出来普照全峰。

明月峰:海拔1240.0米,距连天峰40°00'方向1958米处。

宋登封县令楼异写道:“峰中时现圆如满月”。

在太阳峰的西边,因相对峙,故名明月峰。

紫霄峰:海拔1488.0米,距连天峰78°40'方向575米处。

自东望两峰相依并矗,直刺云天,且双峰高挂天上,亦称并玉峰。

天德峰:海拔1019.4米,距连天峰88°00'方向2160米处。

山峰上有石呈天然“帝”字,旧名帝字峰,后改为天德峰。

檀香峰:海拔1271.0米,距连天峰50°15'方向1483米处。

山峰有檀树,木紫而香。

丹砂峰:海拔886.0米,距连天峰34°02'方向3767米处。

山峰色为红色石英岩,也产丹砂。

玉华峰:海拔1039.8米,距连天峰65°28'方向1917米处。

峰上有质地细腻的白色云母,闪光发亮,故又名玉华山。

药堂峰:海拔1273.1米,距连天峰92°58'方向772米处。

多产草药的山峰,亦称之为药匮峰。

白道峰:海拔1485.0米,距连天峰69°28'方向430米处。

古时有隐士白道猷居此峰。

山峰上有一石洞,人迹罕至。

南11峰,曰:金牛峰:海拔642.0米,距连天峰128°45'方向3040米处。

颜色金黄,状如卧牛。

宝柱峰:海拔1387.0米,距连天峰209°28'方向800米处。

石头多色,高耸如柱。

称之为宝柱峰。

卓剑峰:海拔1495.0米,距连天峰11°40'方向361米处。

山峰形如宝剑,卓立地上。

清凉峰:海拔1159.0米,距连天峰206°27'方向1157米处。

峰下有清凉寺。

宝胜峰:海拔729.0米,距连天峰207°18'方向2662米处。

峰下原有尼姑寺,名为宝胜寺。

紫薇峰:海拔1451.5米,距连天峰197°28'方向297米处。

此峰上多紫薇花。

紫盖峰:海拔1499.0米,距连天峰74°50'方向758米处。

此峰紫色,亭亭如幢盖,云烟中像仪士挺立。

翠华峰:海拔1507.0米,距连天峰34°58'方向242米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