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塞下曲四首(其一)》赏析_1751

合集下载

塞下曲四首原文赏析

塞下曲四首原文赏析

塞下曲四首原文赏析塞下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擅长描绘边塞的荒凉、壮美和英雄壮丽的形象。

塞下曲既有悲壮的情感,又有豪情的张扬,被誉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之一。

一、《塞下曲四首》原文曲牌:塞下曲四首·其一锵锵锵,马蹄声;阴云低动,野雁南行,一束残阳铺满路。

寒孤蛩泣古树,人影惊空谷。

边塞词人已离故土。

长剑寒光上,胡沙夜雨里,贫瘠黄河曲。

曲牌:塞下曲四首·其二陇头传来歌舞声;欢声笑语,玉锵金响,人间洪乐气。

尘心似醉如痴,碧空翠野茫茫无际。

尔来何处,可共蟾宫对。

笑捧仙桃系细丝,青蝉弄影,碧树丹山肆意飞舞。

曲牌:塞下曲四首·其三逐鹿中原已百年;铁马辽天,笑看英雄低首。

山河破碎处,壮胆湖光尽染红色。

悲乐同时,尽入豪杰心头。

纵横立世几多年,铁血沙场情难奈何。

曲牌:塞下曲四首·其四角声撕夜半天明;胡沙入境,射虎江山心冷。

借问谁家桃李,美人良子如梦连时。

为国捧心,忍看乌鸦啄眼不声。

英雄无泪,本色为沙场染。

</p>二、赏析《塞下曲四首》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和表达手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每首曲子都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形容塞外草原的奇幻景象,另一个部分则是将塞外的英雄悲壮形象巧妙地融入其中。

这种独特的结构给予读者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其次,词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比如“长剑寒光上,胡沙夜雨里,贫瘠黄河曲”这一句,通过寒剑、夜雨和贫瘠的黄河等意象的运用,将荒凉的边塞景象和忧伤的情感融为一体,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感慨。

最后,作品中表现出的壮丽和豪情热血使人产生共鸣。

歌颂了在塞外英勇战斗,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英雄将士们。

他们无畏艰险,坚守阵地,舍己救人,守卫祖国的边疆。

他们的忠诚和勇敢不仅让人肃然起敬,也让人感到自豪和自豪。

在整个赏析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塞下曲四首》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通过作者对边塞景象和英雄形象的巧妙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塞外的苍凉和英雄的壮丽。

塞下曲四首·其一 阅读附答案

塞下曲四首·其一 阅读附答案

塞下曲四首·其一阅读附答案
塞下曲四首其一
 蝉鸣空桑林⑴,八月萧关道⑵。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⑶,皆共沙尘老⑷。

不学游侠儿⑸,矜夸紫骝好⑹。

 【注释】
 ⑴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⑵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⑶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⑷共:作向。

 ⑸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⑹矜:自夸。

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8、下面对诗歌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B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C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意思是劝告游侠儿不要只知道自恃勇武,炫耀紫骝,耀武扬威地游荡,而应该上阵杀敌、建功立业。

 D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

 9、说说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中寒的妙处。

(2分)诗人写幽并客与游侠儿这两种不同的人,用意何在?(6分)
 参考答案:。

塞下曲四首·其一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

塞下曲四首·其一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

塞下曲四首·其一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诗人常建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独辟蹊径,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塞下曲四首·其一》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塞下曲四首·其一》诗词阅读原文塞下曲四首其一作者:唐王昌龄蝉鸣空桑林⑴,八月萧关道⑵。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⑶,皆共沙尘老⑷。

不学游侠儿⑸,矜夸紫骝好⑹。

【注释】⑴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⑵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⑶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⑷共:作向。

⑸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⑹矜:自夸。

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塞下曲四首·其一》诗词阅读题目8、下面对诗歌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开头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B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C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意思是劝告游侠儿不要只知道自恃勇武,炫耀紫骝,耀武扬威地游荡,而应该上阵杀敌、建功立业。

D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

9、说说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中寒的妙处。

(2分)诗人写幽并客与游侠儿这两种不同的人,用意何在?(6分)《塞下曲四首·其一》诗词阅读答案8、C9、一个寒字,寒冷,突出了边塞的天气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

(2分)构成对比(1分),作者对保家卫国、献身沙场的幽并客这些勇武的将士的讴歌(1分),对只知游荡街市炫耀自夸的游侠儿的批评讽刺(1分),这一褒一贬的强烈对比(1分),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险,以身许国的崇高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2分)《塞下曲四首·其一》诗词鉴赏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爱国古诗《塞下曲四首》赏析

爱国古诗《塞下曲四首》赏析

爱国古诗《塞下曲四首》赏析导语:《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诗人常建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独辟蹊径,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爱国古诗《塞下曲四首》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塞下曲四首》唐代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译文知了在枯*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一位大将从宫中奉旨出征,全权征调天下的兵马。

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沿途州县皆出城迎送。

参战数万将士多而杂乱,经过战斗后却无一生还。

我希望宫中享乐用的马,能把赐给守边将士以御外敌。

边关是一片悲戚的气氛,因为刚刚埋葬了因战殉国的霍将*。

他的部分都来吊唁他,他的死震动了北方地区。

将*离世,部下功勋被废,他们不久也将被分调。

将*的部下仍被派去守边,而他们悲愤,也只能仰天痛哭。

注释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入塞寒:一作复入塞。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共尘沙:一作向沙场。

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矜:自夸。

紫骝:紫红*的骏马。

此首一本题作《望临洮》。

饮(yìn)马:给马喝水。

平沙:广漠的沙原。

《塞下曲四首》古诗全诗赏析

《塞下曲四首》古诗全诗赏析

《塞下曲四首》古诗全诗赏析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作品赏析【注释】:蝥弧:旗名。

【简析】:《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

原诗六首,是一个组诗,这里选了四首。

通过写将军从发令出征、夜巡射虎、雪夜敌逃、庆功宴舞,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性格,气势雄阔。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组诗共六首,这是第三首。

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

“月黑”,无光也。

“雁飞高”,无声也。

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

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

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

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

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

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

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

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

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

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塞下曲四首-古诗-赏析

塞下曲四首-古诗-赏析

塞下曲四首-古诗-赏析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

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龙斗雌雄势巳分,山崩鬼哭恨将军。

黄河直北千余里,寃气苍茫成黒云。

因嫁单于怨在邉,蛾眉万古葬胡天。

汉家此去三千里,青冢常无草木烟。

【注释】: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

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

“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

《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

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

“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

“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

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

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

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

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

从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成为千古佳话。

常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能以少总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实属难能可贵。

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

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

“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

“静”字下得尤为有力。

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

塞下曲·其一原文赏析

塞下曲·其一原文赏析

塞下曲·其一原文赏析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赏析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赏析1【诗句】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出处】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一)》。

【意思】从古以来幽并豪客慷慨赴边沙场终老,谁学那游侠浪子只是矜夸手中剑利、座下马好。

【全诗】《塞下曲四首(其一)》.[唐].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作者小传】王昌龄(?—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为秘书省校书郎。

二十二年登博学宏词科,为汜水县(今河南荥阳西北)尉。

后贬岭南。

开元末为江宁县(今江苏南京)丞,后又贬龙标县(今湖南黔阳西南)尉。

安史乱起,避乱至谯郡(今安徽亳县),为谯郡太守闾丘晓所杀。

两《唐书》有传。

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其诗多写边塞军旅、宫怨闺情之作,风格清刚俊爽,婉丽明快。

时称“诗家夫子王江宁”(《唐才子传》卷二)。

尤其擅长七绝,明王世贞谓“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艺苑卮言》卷四)。

其论诗有《诗格》传世。

诗集注本有今人李云逸《王昌龄诗注》。

【解题】王昌龄《塞下曲》共有四首,此为第一首,《乐府诗集》题作《塞上曲》。

唐《塞下》、《塞上》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属《横吹曲辞》,唐代为乐府新辞。

古词多写边塞战事。

王昌龄此诗写边地虽然寒苦,但战士以立功沙场为天职,不学游侠之徒只以骏马矜毋潜·春泛若夸。

风格苍劲古朴,豪迈悲凉。

这首诗,作者通过对边塞风景的描写,抒发诗人对戍边将士的赞美之意,表达了对因恃武而挑起的无谓征战的否定态度。

【注释】①空桑林:指桑叶已枯落。

《乐府诗集》作“桑树间”。

②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③人塞寒:一作“复入塞”,一作“人塞云”。

④黄芦草:枯黄的芦苇。

⑤二句谓生于幽州、并州一带的健儿,习惯于征战,为保边疆在尘沙中度过一生。

《塞下曲四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塞下曲四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塞下曲四首》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塞下曲四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塞下曲四首唐代: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译文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一位大将从宫中奉旨出征,全权征调天下的兵马。

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沿途州县皆出城迎送。

参战数万将士多而杂乱,经过战斗后却无一生还。

我希望宫中享乐用的马,能把赐给守边将士以御外敌。

边关是一片悲戚的气氛,因为刚刚埋葬了因战殉国的霍将军。

他的部分都来吊唁他,他的死震动了北方地区。

将军离世,部下功勋被废,他们不久也将被分调。

将军的部下仍被派去守边,而他们悲愤,也只能仰天痛哭。

注释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入塞寒:一作复入塞。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共尘沙:一作向沙场。

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矜:自夸。

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此首一本题作《望临洮》。

饮(yìn)马:给马喝水。

平沙:广漠的沙原。

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建《塞下曲四首(其一)》赏析篇一:两首诗《塞下曲》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塞下曲许浑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二)塞下曲(其一)常建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1)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诗上半首叙述一次惨重的边塞战争,下半首说一个士兵家人来信寄冬衣的事,非常简单,但两个场面紧密地安排在一起,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

B 常诗的开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

“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

C 《塞下曲》是以边塞风光和边塞战争为题材的新乐府辞。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边塞战争造成的惨重伤亡。

D 这两首诗属于同题诗歌,常建在诗中赞颂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的和亲政策,而许浑则在诗中无声地谴责了制造战争的统治者。

(2)这两首诗都表现了向往和平,反对战争的主题。

请结合每首诗的三、四句加以分析。

(3)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1)C (2)许诗是通过一个士兵牺牲后,有家信寄来,告诉他寒衣已经寄出这一典型情节,表达了作者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不赞成这场战争;而常诗通过描写一幅边疆人民过着和平宁静的生活,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的图景来表现的。

(3)许浑的《塞下曲》纯用白描手法客观叙事,不发任何议论,让自己的感情自然流露出来,语言显得自然、平淡、质朴。

常建的《塞下曲》在开头两句叙写史实铺垫,后两句描绘了一幅和平图景,语言字新意炼。

篇二:诗词赏析1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的变形魅力摘要:中国古典诗歌中因为特殊的需要对一些诗歌语言进行了变形处理变形的,变形主要有词性的改变、词序的颠倒、字词的省略三种类型,变形后的诗歌诗歌语言更加简洁、含蓄、鲜活。

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诗歌语言作为特殊的传达媒介则是整个语言家族中的皇后,它高度简约却能涵包巨大内蕴,超强缩浓却不失透剔晶莹是语言的的艺术。

所以诗歌语言同其他文学样式如小说、戏剧等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型、凝练性和跳跃性。

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多半是抒情小诗,一首诗歌里面的一方面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另一方面要借助极节省的语言外壳表达极隽永的思想情感,且要符合音韵的需求,这就需要诗歌作者必须对诗歌语言进行特殊处理,由此产生独具魅力的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之“变形”。

这里,我就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些常见的语言变形现象作一简单论述。

1 中国古典诗歌中词性的改变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这些词语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的点睛之笔,是一首诗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语言意境的凝聚点和升华点,可谓笔力千钧。

如“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杜甫),“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惟),“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

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做动词,且一做就做的鲜活生动,境界全出。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春天的勃勃生机就展现出来了。

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在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热情洋溢的画面:大地复苏,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树下成片成片的花一下子全笑了,花枝招展的;成群结队的蜜蜂、蝴蝶往来穿梭。

这是春回大地时的姹紫嫣红、无限生机。

再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春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

写出了动态,也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酸涩到肥肥黄黄的圆甜,那黄中带红的丰润,如何不叫人馋涎欲滴!以上各句中的“动”“多”“冷”“悦”“空”“绿”“闹”等都是活用词,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各有妙用,但其共同点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 中国古典诗歌中词序的颠倒在古典诗歌中为了适应格律诗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效果,句子里常常有倒置词序的现象。

主要有:2.1定语与中心词倒置“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咏柳》)中,“一树高”——“一高树”。

2.2主语与宾语倒置“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泉声咽危石”——“危石咽泉声”:受到了高而险的石头的阻挡,清泉发出低沉的声音;“日色冷青松” ——“青松冷日色”:深山松林葱郁,使照在青松上的阳光也给人寒冷的感觉。

2.3状语与谓语的倒置“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抒情主人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浩浩荡荡奔流不息。

十二个字,表意丰富,即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环境,把自己置身于“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那“层林尽染”的万山,那“竟发”的百舸,长空搏击的雄鹰,嬉戏的游鱼……景色雄奇,色彩瑰丽,给人“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

这种倒装手法的应用,使诗歌语言凝练、言简意赅,用有限的篇幅蕴含丰富的内容,字字珠玑,疏朗流畅,节奏鲜明。

3 中国古典诗歌中字词的省略中国古典诗歌中字词的省略,是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空间。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写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至乎。

”诗词鉴赏离不开一个“想”字,诗歌中的“意象”,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通过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读者只有张开想象的翅膀,去体验,去感受那一个个“无我之境”,才能真正品出“余味曲包”,韵味无穷,令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境,才能被作品传达的真情所感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却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在交代了时间、地点并渲染了气氛之后,突转笔锋,总写酒席结束时,主人劝酒辞行。

还有《送别》,抓取的是别后一个人回家的场面:“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不写“执手相看泪眼”,不写殷殷话别,不写别后的瞩目遥望。

这种想法即让人想起海明威的冰山风格,留下大片的空白让读者去填补,去想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有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着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让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想象、填补:一位天涯游子于秋意浓厚之中更显孤独、凄凉。

“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

”(叶圣陶)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经过联想、想象,那看似孤立的“象”留下的空白,却因“意”的深沉而变得“貌合神离,似断实连”,诗词的韵味就犹如老白干,越品越醇厚。

总之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为了表达丰富的情感,有时因为句式、字数、音韵的需要,或者为表达效果的需要就绪对诗歌语言进行变形。

而“变形”的诗歌语言更加简洁、含蓄、鲜活:“状物如在眼前,写人则跃然纸上,读之则令人过目不忘,吟之,则余音绕梁,视之,则韵味无穷”。

可以说“片言可以明百意”,而这也恰恰是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变形的魅力,需要我们在此后的品读鉴赏中不断体会领悟。

诗词曲中的特殊词序现象归类1.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诗人想像他远在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

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4.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

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a.定语挪前。

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

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

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b.定语挪后。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

“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锦官城花重)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

)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永忆江湖白发时归。

)都是同类的例子。

6.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

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时说:“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

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被动因素‘竹’和‘莲’——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