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留侯论等四篇文言文翻译和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高中语文文言文苏轼《留侯论》原文和译文

苏轼《留侯论》原文和译文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圮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做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困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毙。
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人,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留侯论》译文在古代称得上豪杰之士的人,一定具有超越常人的气度和节操。
普通人遇到了难以忍受的事情时,就会拨出剑来,冲上去捞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留侯论(苏轼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留侯论宋代: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标签写人、议论、古文观止、散文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
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
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留侯论文言文原文留侯论作者: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⑵。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⑶,匹夫见⑷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⑸然临⑹之而不惊,无故加⑺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⑻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⑼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⑽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⑾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⑿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⒀,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⒁,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⒂。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文言文:苏轼《留侯论》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苏轼《留侯论》原文译文赏析《留侯论》宋代: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
《古文观止·留侯论》译文与赏析

《古文观止·留侯论》译文与赏析留侯论留侯论北宋·苏轼【题解】留侯即张良,字子房,其家族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张良力求为韩复仇,力图反秦。
张良是刘邦的重要谋士,后人将其作为智谋之士的代表。
本文并非评论张良的一生功绩,而是从他当初的“不忍”转变为“忍”的事实,说明“忍小忿而就大谋”的道理。
【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54],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55],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56],而其志甚远也。
【注释】[54]过:超出。
节:志节,指志向和气概。
[55]卒然:突然。
卒,同“猝”。
[56]挟持:指志向,抱负。
【译文】古代所谓的英雄豪杰人物,必定有超出凡人的志向,能容忍一般人无法容忍的事情。
普通人一旦受到侮辱,就会拔出刀剑,挺身去搏斗,这称不上是勇敢。
天下那些真正勇敢的人,当面临意外时不会惊慌失措,当无缘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会发怒,这是由于他们的抱负很大,而他们的志向又很高远。
【原文】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57],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58]。
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获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注释】[57]圯(yí):即桥,古代楚方言成桥为圯。
[58]鼎镬(huò):古代残酷的刑具,借喻以暴力待人。
【译文】张良从桥上老人那里得到兵书,这件事非常怪异;但是又怎能断定这位老人不是秦时隐居的高士,特意出来试探张良的呢?观察老人用以含蓄地表达自己意见的,都是圣贤相互警告劝诫之意;但世人却不明白这些,以为那老人是鬼怪,这是不对的。
况且老人的用意并不在那本兵书上。
当韩国灭亡的时候,而秦国正强盛,秦国用各种酷刑迫害天下贤士,那些平白无故被杀戮的人多不胜数。
留侯论(含翻译及内容解读)

a
15
• 第5节: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 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 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 所以:……的原因。唯:正因为,是因为。锋:锋芒。
得在同盗贼相斗中死去。张良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不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去深谋 远虑,却只想采用荆轲与聂政那样行刺的小计谋,以致在侥幸中才保存性命,这正 是圯上那位老人为他感到深深惋惜的地方。因此,故意用高傲无礼的方法,来重重 地使他折服,他如果能够忍受下去,才可能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他真的忍受下 来了)所以(老人)说:“这年轻人是可以教好的!”
a
10
•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 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 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故曰:孺子可教也。
• 可爱:可贵(古今异义)。 • 为……谋:去做(谋划)……那样的谋略。 • 特:只。鲜:少。腆:厚,没有礼貌的样子。 • 折:使动,使……折服。就:成就。 译:贵族子弟,不愿死于盗贼之中。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他们懂得生命的可贵,不值
王说:“一国之君能这般屈己尊人,必定能使他的百姓信服并且能够任用他的百 姓。”于是放弃攻打郑国。越王勾践在会稽山上被吴王夫差围困而归降吴国,对 吴国称臣成妾,在那里整整三年没有流露出任何厌倦与不满。(一个人)虽有复 仇的大志,却不能屈己尊人,这不过是凡夫俗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 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 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苏轼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苏轼留侯论原文及翻译【原文】人而无情于臣,不可留也。
人而无情于土,不可留也。
人而无情于民,不可留也。
三者不备者,不可以为留侯矣。
臣者,令则行之,禁则止之,功则赏之,罪则罚之。
民之所安者,所信者,所亲者,主之。
然则主欲长保其国而安其民者,欲可以持天下而一也,不能无臣之情,三者之备。
天下之士以善为美,以能为贵,有道之者为贵;以劳多而惠少,为众人所恶;以勇力无前,坚定果毅,秦人之士为贵。
故士之事主也,皆以不失其所欲者为务焉。
故留侯之所建功立事者有三:一曰效己力以扶世,二曰任众人之难以安之,三曰知主之明也。
夫以己之力扶世,则仁者之所长也,以安众人之难则勇士之所长也,以知主之明,则圣人之所长也。
夫苟非主之所求而欲为之,则是以己之欲而忘主之求,此则不可以求长保也。
如呜呼其所欲而逐臣者,则贤者之心不能乐其身也。
是故交鞍之饰,人莫之怜也,寝兵之事,乡人莫之问也。
故留侯任众人之难以安之者,则名为良臣;知主之明而行之,则名过智士。
名良臣、智士者,则天下之士皆欲得交之。
得而交之者,则天下之士皆与其传也。
【翻译】苏轼的《留侯论》提出了留为侯爵的标准和原则。
在这篇文章中,他强调了统治者对臣民、国土和人民的情感和关怀的重要性。
苏轼认为,统治者对于臣民应该有情感,对国土应该有情感,对人民应该有情感。
如果一个统治者无法从这三个方面兼备,他就无法成为一位留为侯爵的合适人选。
臣民应当遵循统治者的命令行事,遵守禁令,立下功绩就应该受到奖赏,犯罪则应该受到惩罚。
一个统治者如果能够让臣民安心、信任和亲近他,那么他就能够长久地保持国家的安宁,统一天下。
因此,一个统治者不可能没有对臣民的情感和关怀,三者之间应该相辅相成。
在天下,能力和善行被视为美德,有道德修养的人更受人尊重。
勤奋多劳、慷慨施济的人会得到众人的敬重。
而勇敢无畏,坚定果敢的人则在秦国被推崇。
因此,作为一个臣子,最重要的任务是不失去自己的目标。
留为侯爵之所以能够建立功业和事业,是因为他有三种才能:一是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助推天下的发展;二是承担艰难的任务以安抚人民;三是了解统治者的智慧。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留侯论原文及翻译留侯论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留侯论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⑷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译:司马迁揣测张良,认为他是魁梧高大的男子,但看到他的画像,才知道他的形貌却像妇人女子,
与他的志气并不相称。
4. 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见:被
)(3 分)
B. 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突然。
C.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
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①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例:观
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②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⑵以为 ①认为。例:以为子房才有余/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 ②作为,用作。例: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6. 重点语句
平居:平日
D. 非子房其谁全之
全:齐备、完整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忍”与“不忍”不同表现的一组是(
A.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 B.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C.而 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D.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⑶其身之可爱 ··
⑷其君能下人 ··
⑸必能信用其民矣
(人之常情) (怀有的抱负) (值得爱惜) (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使……信服,为……所用)
4. 词类活用
⑴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折:使动用法,使……受摧折、屈辱) ·
⑵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⑶臣妾于吴者 仆)
(下:名词活用作动词,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臣妾:奴仆,男为臣,女为妾。名词活用作动词,称臣称妾,做奴
⑴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译:以严刑峻法统治国家的,他的锋芒不可正面对抗,而且情势上也没有可利用的机会。
⑵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译: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向吴国投降,做吴国的奴仆,三年之久都没有一点倦怠。
⑶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译:与他没有平时早有的交情,突然在荒郊野外的乡间相遇。
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 (3 分)
6. 下面对文章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本文主要分析了留侯张良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第一句“古之所谓豪杰 之
留侯论
白话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 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 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 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 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 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 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 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 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 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 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 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 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 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 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 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⑷油然而不怪者
(怪:意动用法,认为……怪异,感到奇怪)
⑸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均为使动用法。惊:使……受惊。怒:使……
发怒。)
⑹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立王,称王)
· 5. 固定短语
⑴所以 “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
②介词,被。例: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⑶其 ①代词,他,他的。例: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②助词,常用在“彼”之后。例:彼其能有所忍
③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大概、恐怕。例: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④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非子房其谁全之?
· 3. 古今异义
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
⑵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 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 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 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 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 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 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 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 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 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 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 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 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 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