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概要

合集下载

2024版狂犬病防控课件

2024版狂犬病防控课件

CHAPTER定义与传播途径定义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动物和人类出现一系列神经症状,最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咬伤或抓伤传播,病毒存在于患病动物的唾液中,通过伤口进入体内。

此外,也可通过接触污染血液、动物组织或经呼吸道感染。

发病机理与临床表现发病机理狂犬病毒进入体内后,首先在伤口附近的肌肉组织中复制,然后侵入神经系统,沿神经轴突向中枢神经系统扩散,导致脑炎和脊髓炎。

临床表现狂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1-3个月。

发病初期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等类似感冒症状,随后出现恐水、恐风、咽肌痉挛等典型症状。

随着病情发展,患者逐渐出现狂躁、幻觉、谵妄等精神症状,最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分布广泛季节性易感人群死亡率流行病学特点狂犬病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尤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最为严重。

人群对狂犬病毒普遍易感,但儿童、青少年和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更容易感染。

狂犬病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通常在温暖季节发病较多。

狂犬病一旦发病,死亡率极高,几乎达到100%。

因此,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CHAPTER疫苗接种策略广泛接种对所有易感动物进行疫苗接种,包括家养宠物、流浪动物和野生动物。

定期接种按照疫苗使用说明和动物免疫程序,定期为动物接种疫苗,维持免疫保护。

强化接种在狂犬病高发区域或时期,对易感动物进行强化接种,提高群体免疫水平。

被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冲洗伤口,尽可能清洗掉污染血液和动物唾液。

伤口处理疫苗接种观察与随访根据暴露程度和风险评估,及时为伤者接种狂犬病疫苗,必要时注射免疫球蛋白。

对接种疫苗后的伤者进行观察与随访,确保疫苗接种效果和伤者安全。

030201暴露后处理流程通过宣传册、海报、讲座等形式,向公众普及狂犬病防控知识,提高公众对狂犬病的认识。

知识普及对从事动物饲养、管理、防疫等工作的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其防控狂犬病的能力。

技能培训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狂犬病防控工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狂犬病的预防与紧急处理

狂犬病的预防与紧急处理
传播途径
狂犬病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最常见的是被 患有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或抓伤。此外,接触含有病毒的动物 唾液污染的物体或表面,再触摸口、鼻或眼睛等粘膜部位, 也可能导致感染。
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
发病机理
狂犬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在伤口附近的肌肉组织中复制,然后通过神经末梢 进入神经系统,沿神经轴突向心性扩散,最终到达大脑并引起急性脑炎。
狂犬病的预防与紧急处理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24-01-18
目录
• 狂犬病概述 • 预防措施与建议 • 紧急处理措施 • 疫苗研发与改进方向 • 政策法规与宣传教育 • 总结与展望
01
狂犬病概述
定义与传播途径
定义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中枢 神经系统,导致急性脑炎和周围神经炎症,病死率几乎100% 。
估和处理。
02
咨询防疫机构
同时可以咨询当地防疫机构,了 解疫苗接种等相关信息。
观察病情变化及记录
观察病情
在就医前和就医后,都应密切观察被 咬伤者的病情变化,如是否出现恐水 、怕风、发热等症状。
记录病情
详细记录被咬伤者的病情变化,包括 症状出现的时间、程度和持续时间等 ,以便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
详细规定了狂犬病的预防、控制、监测、报告等方面的技术规范,为各级政府和 相关部门开展狂犬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指导。
地方性政策法规实施情况
01
02
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法规,制定并实施了相应的狂犬病防治计 划和措施,如加强犬只管理、推行犬只免疫接种等。
各地政府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确保在狂犬 病疫情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

狂犬病病理、诊断及治疗

狂犬病病理、诊断及治疗

预防
3.预防接种 ⑴疫苗接种 可用于暴露后预防,也可用于暴露前预防。凡
是被犬咬伤或被其它动物咬伤、抓伤者或医务人 员的皮肤破损处被狂犬病患者唾液污染时,均需 作暴露后预防接种。暴露前预防接种主要用于高 危人群,如兽医、山洞探险者、从事狂犬病毒研 究人员和动物管理人员。暴露后预防:共5次 接 种,每次2ml肌注,在0、3、7、14、30日各注射1 次,严重咬伤者,可于0-6日,每日注射1针,以 后分别于10、14、30、90日个注射1次。暴露前预 防:共3次接种,每次2mL,于0、7、21日进行,23年加强注射1次。
预防
目前狂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病死率100%, 必须加强预防。
1.控制传染源 对疑似狂犬者,应隔离观察10日。
2.伤口处理 对刚被咬伤者要及时治疗。在咬伤 的当时,先局部挤压、针刺使其尽量出血,再加 肥皂水冲洗创口,后用5%碘酊反复涂擦。除非伤 及大血管需紧急止血外,伤口一般不给予缝合或 包扎,以便排血引流。如有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或免疫血清,则在伤口底部和周围行局部侵润注 射。此外,要注意预防破伤风和细菌感染。
概述
定义:又称恐水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以侵犯中枢 神经系统为主的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恐水、怕风、狂躁、恐惧不安、流涎和咽 肌痉挛,最终发生瘫痪而危机生命。最大特征恐水、 怕风。
病死率:100%。
狂犬病病原学
狂犬病毒属弹状病毒科,病毒形似子弹,由核 衣壳和包膜组成。核衣壳是由单股负链RNA及其外面 包裹的N蛋白构成。狂犬病毒有两种主要抗原,一种 为病毒外膜上的糖蛋白,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 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并使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及血凝抑 制抗体;另一种为内层的核蛋白,可使体内产生补体 结合抗体和沉淀素,无保护作用。从患者和病兽体内 所分离的病毒称野毒株或街毒株,其特点是毒力强, 经多次兔脑连续传代后成为固定株。固定株毒力降低, 对人和犬失去致病力,但仍然保持其免疫原性,可供 制作疫苗。

狂犬病病毒简介及致病机理

狂犬病病毒简介及致病机理

课程:分子免疫学题目:狂犬病病毒简介及致病机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姓名:朴佳芳学号: ********** 2016年 11月25日狂犬病病毒简介及致病机理摘要狂犬病又称恐水症,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

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

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为一种古老的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严重脑脊髓炎的烈性人畜传染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为100%。

我国是狂犬病高发国家,每年的狂犬病病例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

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属病毒引起,其中作为代表种的RV是引起狂犬病的主要病因。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研究手段的进步,人们对于Rv的结构、基因功能等有了深入的认识,为狂犬病疫苗的研制和改造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理论依据。

本文结合狂犬病和Rv最新的研究进展,对糖蛋白、细胞凋亡、感染与免疫、复制和转录等致病机理及Rv及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应答方面等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狂犬病狂犬病毒致病性感染Abstract Rabies, also known as fear of water, for the rabies virus caused by a zoonotic acute infection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More common in dogs, wolves, cats and other carnivores. Many people infected by the disease beast bite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unique manic, fear of fear, fear of the wind fear of water, salivation and pharyngeal muscle cramps, and finally paralyzed and endanger life as an ancient violation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an cause severe encephalomyelitis of violent human and animal infectious diseases, Once the disease, the mortality rate is almost 100%.China is a high incidence of rabies countries, the number of rabies cases each year after India, ranking second in the world. Rabies is caused by a rabies virus, in which RV as a representative species is the main cause of rabie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methods, people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e and gene function of Rv, and accumulated rich data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rabies vaccine. In this paper, we reviewed the recent advances in rabies and Rv, and reviewed the pathogenesis of Rv and host cells, such as glycoprotein, apoptosis, infection and immunity, repl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 and the response to virus infection.Keywords: Rabies Rabies virus Pathogenic Infection目录摘要 (1)一、狂犬病病毒的介绍和分类 (3)二、狂犬病毒的特征和传染情况 (4)(一)传染源 (5)(二)传播途径 (5)(三)传播对象 (5)三、狂犬病病毒致病机理 (6)(一)糖蛋白 (6)(二)细胞凋亡 (7)(三)感染与免疫病毒的复制 (7)(四)复制和转录 (8)参考文献 (8)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狂犬病知识科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狂犬病知识科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狂犬病知识科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疾病,它主要通过动物的咬伤或唾液传播给人类和其他动物。

病毒可以通过神经系统迅速蔓延,最终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破坏,造成患者的死亡。

狂犬病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更为普遍。

由于病毒的传播途径多样化,人类和动物皆可感染,因此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

狂犬病的症状通常在感染病毒后的一到三个月内开始出现。

初期症状可能包括发热、头痛、呕吐和不适感,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精神紊乱、恐水(对水的恐惧)、痉挛和抽搐等症状,最终进入昏迷状态。

目前,虽然狂犬病的治疗方法有限,但早期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却十分重要。

针对潜在感染狂犬病的情况,如被狗咬伤或狂犬病疫区接触动物等,及时地接种狂犬疫苗和人免疫球蛋白能够有效地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

狂犬病不仅对人类,而且对动物也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感染狂犬病的动物在病毒潜伏期和发病期均能传播给其他动物,因此对于家养宠物的爱护者来说,及时给宠物接种狂犬疫苗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狂犬病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疾病,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安全。

了解狂犬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控制措施对于减少感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狂犬病的认知,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这种致命的疾病。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安排和重点。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通过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对文章进行了简要介绍。

概述部分对狂犬病的基本信息进行了简洁明了的阐述,包括病因、传播途径、症状、诊断和预防控制措施等。

文章结构部分的主要目的是引导读者了解整篇文章的框架和内容,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通过介绍文章的大纲,读者可以清楚地知晓文章的各个部分和各个小节的内容。

正文部分是对狂犬病的详细介绍。

《狂犬病防治》ppt课件

《狂犬病防治》ppt课件
危害程度
狂犬病是一种致死性疾病,一旦发病几乎无法治愈。同时,狂 犬病对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如导致家畜死亡、影响 旅游业等。
02 预防措施与建议
疫苗接种策略及程序
推行全面免疫接种
选择合适疫苗
对所有犬只进行定期免疫接种,确保 疫苗覆盖率和有效性。
使用安全、有效的狂犬病疫苗,确保 接种质量和安全性。
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狂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1-3个月。发病初期,患者可能出现低热、头 痛、恶心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出现恐水、恐风、咽肌痉挛、 进行性瘫痪等典型症状。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病史中需了解有 无被犬、猫等咬伤或抓伤史。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分离、抗原检测、核酸检测 等,其中病毒分离是确诊狂犬病的金标准。
04 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解读
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明确规定了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 动物产品的检疫等方面的内容,为狂犬病防治提 供了法律依据。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针对重大动物疫情,包括狂犬病等,制定了应急 处理措施和预案,以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3
《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 详细规定了狂犬病的诊断、报告、预防、控制和 治疗等方面的技术规范,为防治工作提供指导。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社会组织参与情况分析
动物保护组织
积极参与狂犬病防治工作,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指导和志愿者服 务等,推动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医疗卫生机构
在狂犬病防治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负责疫情的监测、报告和处 置等工作,提供专业的医疗救治服务。

狂犬病汇报ppt课件

狂犬病汇报ppt课件

对野生动物进行疫苗接种,降低其传 播狂犬病的风险。
社区防控措施与实践
加强犬类管理
建立完善的犬类登记管理制度,对流 浪犬进行收容和免疫接种,降低狂犬 病传播风险。
开展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画、宣传册、讲座等多种形 式,向公众普及狂犬病防治知识,提 高公众防范意识。
建立疫情监测与报告制度
及时发现并报告疑似或确诊的狂犬病 病例,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防止疫 情扩散。
前驱期
前驱期持续数天,患者可能出现低热、头痛、恶心、呕吐 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出现恐水、怕风、 咽肌痉挛等典型症状。
麻痹期
麻痹期患者逐渐进入安静状态,痉挛停止,但出现肢体软 瘫、呼吸肌麻痹等症状。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03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及分期
01
02
03
04
潜伏期
加强部门协作
卫生、农业、林业等部门加强协作, 共同推进狂犬病防治工作。
05 治疗方法与效果评估
现有治疗方法概述
疫苗接种
目前预防狂犬病的主要手段是接种疫苗,包括人用狂犬病疫苗和动 物用狂犬病疫苗。疫苗接种可以产生免疫力,防止病毒感染和发病 。
伤口处理
被咬伤后,及时清洗伤口并涂抹消毒剂可以降低感染风险。同时, 根据伤口情况,可能需要缝合或包扎。
04 预防与控制措施
疫苗接种策略及效果评估
疫苗接种对象
主要针对犬类,包括家养犬、流浪犬等。同时,对易感人群如兽医、动物饲养员等也应进 行预防接种。
疫苗种类与接种程序
采用灭活疫苗或弱毒疫苗进行接种,一般犬类需接种两针,间隔3-4周。对于易感人群, 则采用人用狂犬病疫苗进行接种,一般需接种5针,分别在第0、3、7、14、28天接种。

《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要点

《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要点

《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要点摘要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近年来,狂犬病报告死亡数一直位居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为指导基层疾控机构做好狂犬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尤其是暴露后的预防处置,降低狂犬病所致死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控中心的技术指南,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了《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 版)》。

本指南系统回顾了狂犬病的病原学、临床学、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的种类、机理、效果、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置,以及暴露预防处置方法等内容的科学证据,在此基础上对狂犬病暴露前和暴露后预防处置的伤口处置、疫苗接种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等技术给出了推荐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从事狂犬病防控工作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医疗机构感染科和急诊科等专业人员。

根据狂犬病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指南今后将不断更新、完善。

前言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

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近年来,狂犬病报告死亡数一直位居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暴露后处置是暴露后预防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手段。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及时、科学和彻底的暴露后预防处置能够避免狂犬病的发生。

为指导基层疾控机构做好狂犬病预防控制工作,尤其是暴露后的预防处置,降低狂犬病所致死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控中心的技术指南,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了《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 版)》。

本指南适用于从事狂犬病防控工作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医疗机构感染科和急诊科等专业人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许多实验研究提示,
狂犬病毒:单股、负链RNA弹状病毒,具有高的“智商”。
(1)它主要通过狂犬动物叮、咬而“接种”入新的宿主,在骨 骼肌短期增殖后,选择性地在神经肌肉结合部与乙酰胆碱受体结 合。
(2)病毒随轴浆流动而到达靶器官,隐藏在神经血管或脑血管 屏障以逃避宿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防御系统,并借细胞和细胞 间的运动方式由感染的神经元侵入其他神经元,由此避开宿主细 胞间的不利环境。
狂犬病发病机理
(2) 从周围神经侵入中枢神经期。 病毒沿神经的轴突向中枢神经作向心性扩展, 至脊髓的背根神经节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 髓并很快到达脑部。主要侵犯脑干及小脑等 处的神经细胞。但亦可在扩散过程中终止于 某部位,形成特殊的临床表现。
狂犬病发病机理
病毒沿周围神经的轴索浆向心性扩散,其速 度约每小时3mm,每天15-100mm。
临床表现—潜伏期
潜伏期:长短不一,大多在3个月内发病, 绝大多数在1年以内。也有长达十年以上 病例报道。最常见潜伏期一般 20 – 60 天。
短潜伏期常见于儿童的面部、头部和颈部 严重或多部位咬伤,也见于实验动物接受 大剂量病毒注射后。4例角膜移植的狂犬 病,其潜伏期较短,约22~33日。
临床表现—潜伏期
狂犬病毒在到达大脑之前,脊髓是必经途径。 当病毒到达大脑后,对动物和人来说,感染 是不可逆转的,其结局不是死亡,就是永久 性脑损害。
狂犬病发病机理
(3) 向各器官扩散期。 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再沿传出神经向周围神经扩展, 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如眼、舌、唾液腺、皮肤、心 脏、肾上腺髓质等。尤以唾液腺、舌部味蕾、嗅神 经上皮等处病毒量较多。由于迷走神经核、舌咽神 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受损,致吞咽肌及呼吸肌痉挛, 临床上出现恐水、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交 感神经受累时出现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经 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时,病人可发生 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或者猝死。
狂犬病发病机理
狂犬病毒通过周围神经到达中枢神经之前还 要在局部停留一段时间,有时也在移动一定 距离,它们有时要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同 时感染了另外一种病毒感染,尤其是单纯疱 疹病毒感染,可使狂犬病毒在体内加速移行 致早日发病。在感染内毒素细菌的感染性疾 病,尤其是发生内毒素休克时,也有同样的 作用。
狂犬病发病机理、临床表现、 诊断与治疗
文登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 2008.12.18 文登
主要内容
狂犬病的发病机理 狂犬病的临床表现 狂犬病的诊断标准 狂犬病的治疗
一、狂犬病发病机理
狂犬病发病机理
狂犬病的发病机理是狂犬病毒进入机体 之时开始的。常见的感染途径是被感染 动物咬伤或抓伤,狂犬病毒随唾液进入 机体,进行其感染和增殖周期。
主要的影响因素:
暴露的部位:病毒进入的部位接近中枢神经越 近潜伏期越短。移动速度15-100mm/天。
感染的病毒数量:病毒入侵伤口和周围神经的 量越多,感染的机会越大。
病毒毒力强弱 暴露的严重程度19年或更长), 其可能的解释是患者将新近不太明显的暴露史遗忘 了,另一种解释是病毒潜伏在神经系统某些部位, 直到被另一种感染或某些紧张因素所激活。
临床表现
狂犬病毒对人的感染均为急性感染,主要有 两种临床类型:
一种是狂躁型狂犬病,常出现兴奋症状,尤 其是恐水,80%以上的狂犬病属此型;
另一种为麻痹型狂犬病,或称哑型狂犬病, 无明显兴奋症状,一般不出现恐水表现。
临床表现
潜伏期 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以下3期: 前驱期 兴奋期 麻痹期
脊髓病变以下段较明显,是因病毒沿受伤部位转入 神经,经背根节、脊髓入脑,故咬伤部位相应的背 根节、脊髓段病变常很严重。延髓、海马、脑桥、 小脑等处受损也较显著。
狂犬病病理改变
具有特征性的病变是:在肿胀或变性的神经 细胞浆中,可见到1至数个圆形或卵圆形、 直径约3~10μm 的嗜酸性包涵体,即内基小 体(Negri body)。最常见于海马及小脑浦 肯野细胞(Purkinje cell)中,偶亦见于大 脑皮层的锥体细胞层、脊髓神经细胞、后角 神经节、交感神经节等。内基小体为病毒集 落,染色后呈樱桃红色,是本病特异且具有 诊断价值的病变,但约20%的患者为阴性。
(3)对于严重、深部伤口,应及时加用马抗狂犬 病免疫血清或人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局部浸润注射。
狂犬病发病机理
还有一些感染的组织器官可能对病毒的传播有作 用,如口腔与鼻腔的感觉神经末端器官,这些部 位都位于可直接向口鼻分泌物释放病毒的位置, 提示气雾也可能是可以理解的狂犬病传播机理。
狂犬病发病机理
狂犬病毒沿免疫禁区移行避免机体免疫 系统的追杀
狂犬病毒


人和动物皮肤皮下
免疫禁区

外周神 经系统





中枢神经
系统
人和动物唾液腺
免疫禁区
传 出 神 经 通 道
狂犬病发病机理
狂犬病病毒自皮肤或粘膜破损处入侵人体后, 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致病过程可分 为三个阶段: (1) 局部组织内病毒小量增殖期。 病毒自咬伤部位入侵后,先在伤口附近的肌 细胞小量增殖,在局部可停留3天或更久, 然后入侵人体近处的末梢神经,此时病人无 任何自觉症状。
狂犬病发病机理
根据以上资料,提示:(1)对于怀疑是狂犬动物 咬伤的伤口,应该用肥皂水反复洗刷伤口;
(2)除了面部的一般伤口,积极清创、消毒,但 不能缝合,不然的话,狂犬病毒要经过几周或几月 的时间才能进入周围神经部位,而在缝合的一瞬间 可将狂犬病毒带入深部组织,特别是进入神经组织 以促使发病;
(3)似乎狂犬病毒知道其感染宿主迟早会消灭它们,所在,在 损害脑神经元或脊髓神经元后,就毫不停留地通过轴浆通路到达 唾液腺及其分泌物中,在宿主发病并在死亡之前接种新的宿主, 以保持其传播的连续性。
狂犬病病理改变
病理变化: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 脑膜多正常。以大脑基底面海马回和脑干部位(中 脑、脑桥和延髓)及小脑损害最为明显。外观有充 血、水肿及微小出血等。镜下脑实质有非特异的神 经细胞变性与炎性细胞浸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