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沉积学-2008讲座
地震解释第5课

盆地构造演化的旋回性
裂谷盆地:构造沉降的幕式变化
第二裂陷幕
二者之间如何联 系?——桥式对比
(1)VSP
奥 奥
陶 陶
志志 留
留
东东 河 河
生 生屑 屑
双 峰双 峰
石石炭炭CC22
*****井零偏VSP 桥式标定
石石炭炭CC11
上行波剖面
走廊叠加 三维剖面
SP
RES
3803 4045 4290 H(m)
测井
桥式标定局部放大
上泥岩段
下泥岩段 东河上角粒岩
东河底砾岩
实际上具有 旋回特征的地质 作用有很多种, 它们的持续时间 不同,影响的范 围不同,在地层 中形成的响应的 程度也不同。
存在的问题
• (1)过于强调具有全球一致性的海平面升降旋回或天文旋回对 层序的控制作用,其一、二级层序太大,在油气勘探中缺乏实际 意义。而在油气勘探中迫切需要比三级层序更大的层序单元,来 刻画不同演化阶段地层特征的差异性。
• 三级层序:与盆地规模的基准面旋回相对应,表现为超覆不整合 面,沉积旋回。不同二级层序中的三级层序在层序结构,沉积体 系配置特征上有显著区别。 (沿用Vail术语)
• 四级层序:与基准面旋回的特定阶段相对应,相当于体系域,以 首次水进面和最大水进面为界,表现为特定的地层叠置模式特征, 通常体系域与准层序组对应,但有时一个体系域也可能包含多个 准层序组,在低位域多为如此。 (基本沿用Vail术语)
揭开地震沉积学的神秘外衣

揭开地震沉积学的神秘外衣地震沉积学是研究地震引起的沉积物变化过程的学科,它对我们研究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构建地震地质模型以及预测未来地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介绍地震沉积学的概念、特点以及应用等方面来揭开这门神秘学科的外衣。
地震沉积学的概念地震沉积学是指地震引起的沉积物变化过程的研究。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会造成地球表面物质的破坏和变动,使得上覆的岩石、土壤和沉积物发生变化。
由于地震引起的地表流体和沉积物运动以及变形而导致的沉积物成因和沉积特征的改变,是地震沉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沉积物的成因、结构、地质时代、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的探索,地震沉积学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地震活动史和活动特点的重要线索。
地震沉积学的特点地震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地震特征,这是地震沉积学研究的基础。
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地震沉积物的破碎、断裂和倾向性排序。
其次,随着地震能量的增大,地震沉积物中的颗粒尺度和厚度的变化显著增加,沉积速度也变得更快。
此外,地震沉积物中通常含有植物的碎片、根系、腐植物或腐殖质等,这些残留物可以为研究地震活动历史和地震引起的环境变化提供线索。
地震沉积学的应用地震沉积学在地震研究、地质灾害研究、地质资源勘探和环境研究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地震研究地震沉积学可以为地震研究提供重要数据和信息。
通过对地震沉积物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强度等信息,为地震预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地质灾害研究地震和山洪、滑坡等地质灾害往往是相互关联的。
地震沉积学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地震和其它地质灾害的联系及其危险程度的信息,为我们制定灾害防治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地质资源勘探地震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资源信息,如烃类、金属矿产等。
通过对地震沉积物的分析可以探测到这些矿产资源的矿床特征,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环境研究地震沉积学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揭示地震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如土地利用变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从而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地震沉积学概念_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地震沉积学概念、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王正和1 蒋能春2 吕其彪2(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2.中石化西南分公司研究院德阳分院,德阳618000)摘 要:地震沉积学是继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之后出现的一门现代地震技术与沉积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
地震沉积学继承了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的思想,但又有着更为不同的内涵与外延。
将此地震沉积学思想应用于某地区的勘探研究中效果良好。
关键词:地震沉积学;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80(2008)0320025203收稿日期:2008202218作者简介:王正和(19762),男,四川大竹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沉积与层序地层。
1998年,Zeng Hongliu 首次提出了地震沉积学(Seismic Sedimento log y )这个名词,并指出随着3-D 地震勘探以及解释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沉积学可以作为新的常规方法用于盆地分析[1]。
2000年Wolf gang Schlager 又指出,为了满足沉积学应用、地质情况预测及地震解释的需要,地震沉积学将作为沉积学的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而发展[2]。
2005年2月,地震沉积学国际会议在美国休斯顿召开,这标志着地震沉积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地震勘探作为一种油气勘探的技术手段一直与地质应用紧密结合。
地质记录是沉积环境的响应,而从地震资料所获得的信息又是地质记录的响应。
所以,从地震记录可以间接地反映和反演出地质记录的原始沉积环境。
随着现代地震技术的发展,还可以进一步从地震记录中获得沉积单元的岩性、岩相、几何形态以及内部结构等沉积学及沉积岩石学方面的信息。
这是地震勘探技术用于沉积学研究并能与沉积学联姻而形成地震沉积学的理论基础与前提。
1 地震沉积学的概念及内涵地震沉积学是依据现代沉积、地震数据和古老露头等资料综合研究,对沉积过程进行解释的方法[2]。
地震沉积学课件7-解释陷阱及对解释人员的建议

8、小心地震/地质噪音
断层印
8、小心地震/地质噪音
采集印
9、综合所有资料
• 模式几何=河道(带状)、片状、指状、片状/随机等。 • 模式构造=平滑的、多变的、蠕虫状等。 • GR/SP测井模式=向上变细、向上变粗、块状、锯齿状、平直状等。 • 振幅(地震-岩性关系)=负值(厚层/块状砂岩)、正值(页岩/凝缩
课程安排
五、地震沉积学研究内容 1、地震岩性学 2、地震地貌学 1)地层切片的研究流程 2)典型切片及沉积解释 3)地层切片的优点
六、地震沉积学研究流程及规范 七、常用软件 八、解释陷阱及对解释人员的建议 九、国外研究实例 十、国内研究实例 十一、讨论和总结
1、等时地层格架的质量很关键 2、不要使用未经检验的地震解释层位 3、尽量检验层位等时性 4、检查地层切片质量 5、试验不同的地震属性 6、试验不同的颜色色标 7、做振幅-频率关系分析 8、小心地震/地质噪音 9、综合所有的资料 10、团队协同工作
5、试验不同的地震属性
振幅
瞬时频率
6、试验不同的颜色色标
频道
岩性
沉积相
7、做振幅—频率关系分析
15Hz 主频
30Hz 主频
40Hz 主频
50Hz 主频
四个主频(15-40Hz)的地层切片(a-d). 曾洪流,2007
8、小心地震/地质噪音
旁瓣效应
8、小心地震/地质噪音
层间多次波
8、小心地震/地质噪音
1、等时地层格架的质量很关键
原始数据 处理过的数据
2、不要使用未经检验的地震解释层位
3、尽量检验层位等时性
低频-岩性
高频-时间单元
50ms
500m
4、检查地层切片的质量
地震沉积学的概念、方法和技术

文章编号:100020550(2006)0520698207①教育部第二届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基金资助.收稿日期:2005212229;收修改稿日期:2006203209地震沉积学的概念、方法和技术①董春梅 张宪国 林承焰(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山东东营 257061)摘 要 简单地讲,地震沉积学是应用地震信息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学科,它是继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之后的又一门新的边缘交叉学科。
其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与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等其他学科都有所不同,地震沉积学最大的理论突破在于对地震同相轴穿时性的重新认识。
但它是沉积学的发展而不是替代,地震沉积学研究要以地质研究为基础,在沉积学规律的指导下进行。
90°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和分频解释是地震沉积学中的三项关键技术。
相位转换使地震相位具有了地层意义,可以用于高频层序地层的地震解释;地层切片是沿两个等时界面间等比例内插出的一系列层面进行切片来研究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平面展布的技术;基于不同频率地震资料反映地质信息的不同,采用分频解释的方法,使得地震解释结果的地质意义更加明确。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穿时性90° 相位转换 地层切片 分频解释第一作者简介 董春梅 女 1963年出生 副教授 博士 沉积岩石学及储层地质学中图分类号 P65 P512.2 文献标识码 A 2005年2月,地震沉积学国际会议在美国休斯敦召开,继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之后,地震沉积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国外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地震沉积学这个名词,但由于地震分辨率和研究手段的限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学科,国内近几年虽然广泛开展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沉积相、地层岩性识别的研究,但还没有出现有关地震沉积学的系统研究。
本文对这门新学科的有关概念、主要方法和关键技术进行阐述。
1 有关地震沉积学的概念在墨西哥湾北部中新世地层Tiger 浅滩地区高频层序研究中,曾洪流等人研究发现,四级层序的地震响应是一系列沉积界面的组合,包括层序顶底及在地震剖面上难以识别的内部界面[1],常用的地震剖面简单追踪的方法已经不能划分这样的四级层序边界和体系域了。
陈运泰:汶川地震的成因断层、破裂过程与成灾机理(2008-07-25)成都

0 5m
2
4
6
(m)
Slip 8
1 1
200
三、汶川地震的破裂过程
地面上的最大 滑动量达7.5 米 最大滑动量 8.9米
Kangding
西南
5 3 1
100
2
0 (km)
strike
Distan-c1e0a0long
4
6
7
-200
2
6 4
21
1 -300
东北 Distance along dip (km)
0 5m
2
4
6
(m)
Slip 8
1 1
200
三、汶川地震的破裂过程
Kangding
西南
5 3 1
100
2
0 (km)
strike
Distan-c1e0a0long
4
6
40
20
1 -300
东北 Distance along dip (km)
0
-200
21
Qingchuan
2
6 4
Pingwu
BeSicohnugapnan
了大规模的地表破裂。在汶川地区,地面上 的最大滑动量达7.5 米。
三、汶川地震的破裂过程 阶段
地震破裂的时 间过程分为4个 阶段。
整个地震破裂 过程释放了 9.4×1020 牛顿·米 的地震矩,相当 于矩震级MW7.9。
三、汶川地震的破裂过程
西南
0 1020304S0t5r0e6s0s drop (MPa)
LSZ P
3.6e-005 0.66
2.1e-005
MSEY P
ADK P
曹路通地震沉积学

二、90°相位转换技术
2、相位转换
地震90°相位转换储层预测流程(陈文雄等 )
二、90°相位转换技术
3、旁瓣效应
来自于不同地质界面的反射会叠加 在一起
子波旁瓣也占据部分能量,因此实际地 震记录上,既有与地质界面相对应的来 自于子波主瓣的反射轴,又有与地质界 面无关的来自于子波旁瓣的反射轴
最终来自不同地质界面的主瓣和旁瓣 反射叠加在一起,往往会掩盖薄层反 射,极大地增加了薄层识别和解释的 难度
三、地层切片技术
沿 层 切 片
2、地层切片技术的特点
沿层切片是沿某一特定地质反射界面即沿着或平行于追踪地 震同相轴所得的层位进行切片,它更倾向于具有地球物理意 义。它即适应席状的但并非平卧的地层也适应地层的起伏变 化,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倾斜地层的地质特征和沉积储层变化 特点,但只适合同倾斜基准面平行的沉积体系, 才能保证提取 的地震属性信息是等时的。
3 研 4
三、地层切片技术
地层切片:以解释的两个等时沉积界面为顶底,在地层的顶 底界面间按照厚度等比例内插出一系列层面,沿这些层面逐 一生成地震属性切片,这种切片比时间切片和岩层切片更加 接近于等时沉积界面。
步骤: 1、选择与地质时间相同的地震参考层。
2、地层时间模型的建立。
3、建立地层切片。
三、地层切片技术
二、90°相位转换技术 不足:
1、本身并没有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4、技术特点
2、应用条件受储层厚度的影响。地震资料只有在 分辨能力窗口内才能准确反映地质体的顶面、底面 和厚度。
二、90°相位转换技术 适用条件
1、地震资料应具备较高品质。
4、技术特点
2、地震资料识别储层的调谐厚度与储 层实际厚度匹配良好。 3、储层界面地震反射特征较为明显。
经典:地震沉积学

RockStar Tech, I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c. RockStar Tech, Inc.
5
地层切片体的解释:剖面
虚线:某个地质年代时间
圆圈代表了什么??
引自 “Stratal Slicing Makes Seismic Imaging of Depositional Systems Easier”(曾洪流,2006)
7
8
, 20 06 3 )
引 自 “ (
How to create and use D Wheeler transformed seismic volumes” Paul de Groot
RockStar Tech, Inc. RockStar Tech, Inc.
进展:三维的Wheeler变换
GeoSeis
2005年2月,地震沉积学国际会议在美国 休斯顿召开,标志着地震沉积学作为一门新的 学科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从地震地层学、层 序地层学到地震沉积学的发展,意味着地震信 息和技术在沉积学领域应用的逐步深入。
RockStar Tech, Inc. RockStar Tech, Inc.
4
地震沉积学方法
13
年代地层框架——沉积等时面问题
RockStar Tech, Inc. Rock北St京ar诺T克ec斯h,达I石nc油. 科技有14限公司
单井层序分析
四级基准面旋回:3个
五级基准面旋回:5个
(大致相当于F1.1、F1.2、 F1.3、F2.1、F2.2)
源于地质大学
RockStar Tech, Inc. RockStar Tech, Inc.
更具有实际的地质意义和地球物理意义 地层切片(Stratal Slicing):真实的三维地震模型(曾洪 流,1998) 委内瑞拉Mioceno Norte油田的地震沉积学与区域沉积体系 (曾洪流, 20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反射波振幅 (Amplitude)
振幅与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直接有关。振幅中包括反射界面上下层岩性、 岩层厚度、孔隙度及所含流体性质等方面信息,可用来预测横向岩性变化 和直接检测烃类。但由于振幅还受地震激发与接收系统、大地衰减及处理 方法等因素影响,使用振幅时注意排除这些干扰。 强度标准: 强振幅——剖面上相邻地震道振幅值重迭在一起,无法分辨 中振幅——相邻地震道部分重迭,但可用肉眼分辨 弱振幅——相邻地震道相互分离 丰度标准: 在地震相中,强振幅同相轴占70%以上为强振幅地震相;弱振幅占70%以 上为弱振幅地震相;两者之间为中振幅地震相 振幅的强弱变化指示沉积环境,振幅快速变化指示高能环境、地质性质变 化大,相反指示低能环境、岩性和物性横向变化不大。
2000年6月6日星期二
研究地震相的目的: ①沉积环境及古地理,重塑盆地的 ②沉积史 ③构造史 ④预测生、储油相带 ⑤地层、岩性圈闭。
2000年6月6日星期二
简单地说地震相分析就是根据一系列地震反射参数按一定程 序对地震相单元进行识别和作图,并解释这些地震相所代表 的沉积相和沉积体系。 地震相分析包括对地震资料的识别和沉积环境的理解,二者 互为因果,缺一不可,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二个方面: ①地震相分析必须掌握沉积体系在三维空间分布的特点,了 解各种沉积环境模式、地层组合模式、沉积发育模式等等, 才能进行地震地层学的解释。 ②地震相分析的另一个基础是要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了解各项地震参数所代表的地质意义。地震参数主要指反射 结构、连续性、外部几何形态、振幅、频率、层速度等。 地震相分析的目的是进行区域地层解释,确定沉积体系、岩 相特征和解释沉积发育史,最后预测有利生油区和储集相带 。
2000年6月6日星期二
2000年6月6日星期二
⑤杂乱状反射结构(chaotic) 它是一种不规则、不连续反射。它可以是高能不稳定环境的沉 积作用,如浊流沉积;也可是同生变形或构造变形造成。滑 塌、浊流、泥石流、河道及峡谷充填、大断裂及褶皱等均可造 成这种反射结构。另外,许多火成岩体、盐丘、泥丘、礁等地 质体,也可由于内部成层性差或不均质性造成杂乱反射。 ⑥空白或无反射结构(Reflection free) 由于缺乏反射界面造成的。表明地层或地质体是均质体,如快 速堆积的厚层砂岩或泥岩、厚层碳酸盐岩、盐丘、泥丘、火成 岩等,其顶底界往往有强反射。
2000年6月6日星期二
2000年6月日星期二
2000年6月6日星期二
三、反射连续性 (Continuity of Lineups)
具可对比意义并可追踪的反射同相 轴的延伸长度。 与地层本身的连续性有关,反映了 不同沉积条件下地层的连续程度及 沉积条件的变化,连续性好反映稳 定的低能环境。
S形
切线+S形
平行斜交
S形+斜交
2000年6月6日星期二
2000年6月6日星期二
④乱岗状反射结构(hummocky) 它是由不规则、连续性差的反射段组成,常有非系统性反射终止的 同相轴分叉现象。常出现在丘形或透镜状反射单元中。维尔把它解 释为三角洲或三角洲间湾沉积的反射特征,代表分散性弱水流沉 积。冲积扇及扇三角洲沉积中也会出现这种反射结构。 乱岗结构的波状起伏幅度较小,接近于地震分辨率极限(乱中有规 则),乱岗状与杂乱反射的名称易混淆,在实际上有很大差别,有 人亦称之为波状反射。
2000年6月6日星期二
六、波形排列 (Arrange of Lineups)
同相轴排列的形状,它反映了互相接近的地层间的沉积环境,波 形排列在横向变化不大或变化缓慢,表示地层变化不大,为低能 环境,反之,为高能环境:如河道、浊流沉积等。
地震相分析专题
教学参考资料 沉积地质研究院 2000年6月
2000年6月6日星期二
Truncation
Progradational
Divergent
Boundary of lithofacies
Onlap
Downlap
2000年6月6日星期二
1、概念
地震相是由特定地震反射参数所限定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它 是特定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地震相可以理解为沉积相 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 正如Sheriff(1982)所说“地震相是由沉积环境(如海或陆 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 Mitchum(1977)认为“一个地震相单元是可以制图的单元,该 单元的三维地震反射特征与其相邻单元不同” 。 地震相是地震层序或亚层序的次级单元,一个层序或亚层序中 可包括若干种地震相。这些地震相往往是一定沉积相或成因地 层单元的响应。
2000年6月6日星期二
五、频率 (Frequency)
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和地质因素有关,如反射层间距、层速度变 化等。但它与激发条件、埋藏深度、处理条件也有密切关系。 在地震相分析中仅可做为辅助参数。 频率横向变化快说明岩性变化大,为高能环境,反之为低能。 高频:相邻同相轴紧密排列“能量团”前部呈“尖峰状” 中频:相邻同相轴间距相等“能量团”前部较钝。 低频:相邻同相轴间距稀疏“能量团”前部钝圆。
2000年6月6日星期二
二、外部几何形态 (Exterior Geometrical Shape)
指某种反射结构地震相单元在三维空间的分布状况 可提供水动力、几何形态、物源及古地理等信息
⑦充填型(fill) ⑥丘形(mound) drape) ⑤透镜状(lens) ④滩状(bank) ③楔形(Wedge) ②席状披盖(sheet ①席状(sheet) 这是一个特殊的不规范的术语,前6种无成因意义,本术语具成因意义。 一种凸层或层状地层上隆,高出于周围地层的外部几何形态,与透 有人称为“眼球状”或“梭状”。它的主要特点是呈中部厚两侧薄的双 楔形的变种,顶部平坦,边缘一侧反射的上界面微微下倾。 楔形常具发散结构,前积杂乱和无反射,主要特点是在倾向上其厚 席状是最常见的外形之一,常具平行结构,前积结构,乱岗状结 它的特点是反射单元的上下界面是平行,但整体呈弯曲状披盖在下 指充填在下伏地层的低洼地形上的各种反射,按沉积环境分河道或峡谷充 镜状的区别是底平顶凸,周围反射从两侧向上超覆或披盖。 凸形。常具有S形前积或乱岗结构。河道充填、沿岸砂坝、小型礁 度向一个方面逐渐增厚,向相反方向减薄后突然终止,在走向上则 构,也可是发散结构。席状的特点是反射单元的上下界平行或近平 伏不整合表面上,内部结构也常由平行反射组成。它反映了静水低 填、海槽充填、盆地充填、斜坡前缘充填等,按内部结构可分上超、丘形 一般出现在斜坡区或水下隆起边缘。 等可形成透镜状反射。有时在沉积斜坡可见透镜体。 内部反射结构常见有双向前积、乱岗等。丘形常出现在扇三角洲。 是席状的、丘状,代表一种快速、不均匀下沉作用,楔形往往出现 行,厚度相对稳定。一般出现在均匀、稳定的较深水沉积区,如深 能环境中的均一垂向加积,一般沉积厚度不大。礁体、盐丘等地貌 上超、发散、前积、杂乱和复合充填等。 礁、火山锥、盐丘泥丘、海(湖)底扇等沉积环境和岩体中,大多 单元之上常出现席状披盖。 在滨浅湖、陆棚、陆坡及海底扇同生断层的下降盘等环境中。 湖、陆棚、陆坡及深海盆地。 丘形充填往往与沉积物两侧斜坡的重力下滑、丘形体中心与两翼沉积物的 数丘是碎屑岩或火山碎屑的快速堆积形成的正地形,又可分简单扇 压实有关,由于沉积物局部堆积过快、过多。前积充填往往和扇或三角洲 形复合体,复杂扇形复合体,重力流滑塌块、等高流丘、岩隆等。 有关,应摆脱单纯的形态分类,深入分析其成因特征。
2000年6月6日星期二
一、内部反射结构 (Seismic Reflection Configuration)
指层序内部反射同相轴本身的延伸情况及同相轴之间的相互关系 反映物源方向、沉积过程、侵蚀作用、古地理、流体界面等 ①平行与亚平行反射结构(Parallel subparallel) ②发散反射结构(Divergent) 最简单最常见的结构,反射层为平直或微微起伏波状。它们往 往往出现在楔形单元中,反射层在楔形体收敛方向上常出现非系 往出现在席状、席状披盖及充填型单元中,并可据反射连续性 统性终止现象(内部收敛),向发散方向反射层增多并加厚。它反 和振幅进一步划分。反映均匀沉降的陆棚、滨浅湖或盆地中的 映了由于沉积速度的变化造成的不均衡沉积或沉积界面逐渐倾 均速沉积作用。反映稳定低能环境,常出现于深湖、半深湖等 斜,反映沉积时基底的差异沉降,常出现于古隆起的翼部,盆地 匀速沉积体系。 边缘、或同生断层下降盘,盐丘翼部,往往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 所。
长 度 标 准 丰 度 标 准
⎧连续性好-同相轴连续长度大于一个迭加段,约600米。 ⎪ / ⎨连续性中-同相轴连续长度接近1 2迭加段,约300米。 ⎪连续性差-同相轴连续长度小于1 3迭加段,约200米。 / ⎩
⎧连续性好-长度标准下连续性好的同相轴占70%以上。 ⎪ ⎨连续性中-介于好与差的之间。 ⎪连续性差-长度标准下连续性差的同相轴占70%以上。 ⎩
2000年6月6日星期二
③前积反射结构(Progradational) 由沉积物定向进积作用产生的,为一 套倾斜的反射层,与层序顶底界呈角 度相交,每个反射层代表某地质时期 的等时界面并指示前积单元的古地形 和古水流方向。在前积反射的上部和 下部常有水平或微倾斜的顶积层和底 积层,常见近端顶超和远端下超。代 表三角洲沉积。上部是浅水沉积,下 部则是深水沉积。 d.叠瓦状前积(shingled),它表现为在上下平行反射之间的一系列叠 c.斜交形前积(oblique),包括切线斜交和平行斜交两种。切线斜交 瓦状倾斜反射,这些斜反射层延伸不远,相互之间部分重叠。它代表斜 b.S形-斜交复合前积(complex sigmoid-oblique),它以S形与斜交形 a.S形前积(Sigmoid),总体为中间厚两头薄的梭状,前积反射层呈S 无顶积层,只保留底积层,其低角度切线状下超;平行斜交即无顶积 坡区浅水环境中的强水流进积作用,是河流、缓坡三角洲或浪控三角洲 层,也没底积层,具高角度下超,它由很多相对倾斜而又相互平行的反 形,近端整一或顶超,远端下超,一般具完整的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 前积反射交互出现为特征,顶积层常不发育,底积层发育,振幅中到 的特征。也称之为羽状前积。 射组成,其上倾方向对上界面顶超或削截,下界面下超于下界面之上。 层,振幅中到高,连续性中到好。它意味着较低的沉积物供给速度及较 高,连续性好。它是由物源供给充足的高能沉积作用与物源供给较少的 两种斜交形前积反射的视倾角为5°-20°,振幅中到高,连续性中到 快的盆地沉降,或快速的水面上升,使前积层得到完整保存,代表较低 低能沉积作用或水流过路冲刷作用周期性交替造成的。顶积层不发育可 在同一三角洲沉积中,不同部位可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前积。如受主分支 能与水流过路冲刷作用有关。该类前积结构代表的水流能量高于S形,但 好。①都代表沉积物供给速度快的强水流环境,②由于沉积物供给快, 水流能量的沉积环境,如代表较低能的富泥河控三角洲更常见三角洲朵 河道控制的建设性三角洲朵状体可能表现为斜交前积,无顶积层也无底 低于斜交形。 积层,只有前积层,较低能的朵状体侧缘或朵状体之间可能呈现S形前 造成盆地沉降相对缓慢,沉积物接近或超过基准面,在水流过路冲刷作 状体间沉积。 用下,使顶积层得不到保存。③斜交前积往往代表强水流河控三角洲或 积。 浪控三角洲。④平行斜交比切线斜交堆积速度更快,代表的水流能量更 前积在不同方向的测线上表现不同,倾向剖面表现为前积,走向剖面表 强。 2000年6月6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