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地层学与地震沉积学

合集下载

地震沉积学概念_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地震沉积学概念_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地震沉积学概念、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王正和1 蒋能春2 吕其彪2(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2.中石化西南分公司研究院德阳分院,德阳618000)摘 要:地震沉积学是继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之后出现的一门现代地震技术与沉积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

地震沉积学继承了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的思想,但又有着更为不同的内涵与外延。

将此地震沉积学思想应用于某地区的勘探研究中效果良好。

关键词:地震沉积学;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80(2008)0320025203收稿日期:2008202218作者简介:王正和(19762),男,四川大竹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沉积与层序地层。

1998年,Zeng Hongliu 首次提出了地震沉积学(Seismic Sedimento log y )这个名词,并指出随着3-D 地震勘探以及解释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沉积学可以作为新的常规方法用于盆地分析[1]。

2000年Wolf gang Schlager 又指出,为了满足沉积学应用、地质情况预测及地震解释的需要,地震沉积学将作为沉积学的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而发展[2]。

2005年2月,地震沉积学国际会议在美国休斯顿召开,这标志着地震沉积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地震勘探作为一种油气勘探的技术手段一直与地质应用紧密结合。

地质记录是沉积环境的响应,而从地震资料所获得的信息又是地质记录的响应。

所以,从地震记录可以间接地反映和反演出地质记录的原始沉积环境。

随着现代地震技术的发展,还可以进一步从地震记录中获得沉积单元的岩性、岩相、几何形态以及内部结构等沉积学及沉积岩石学方面的信息。

这是地震勘探技术用于沉积学研究并能与沉积学联姻而形成地震沉积学的理论基础与前提。

1 地震沉积学的概念及内涵地震沉积学是依据现代沉积、地震数据和古老露头等资料综合研究,对沉积过程进行解释的方法[2]。

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沉积学的发展整体上经历了从萌芽到蓬勃发展,再到现今的储层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等派生学科发展阶段。

这期间,沉积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直服务于油气和其他沉积矿产的勘探和开发。

到目前为止,针对层序研究,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已比较系统、成熟。

但在层序内部体系域划分、裂谷盆地层序地层模式研究及层序地层控制因素分析等方面仍然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才能使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更精细。

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层序地层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基础是地震地层学与沉积相模式的结合。

层序的概念最初由Sloss(1948)提出,当时将层序作为一种以不整合面为边界的地层单位。

但层序地层学的真正发展阶段是在P. R. Vail, R. M. Mitchum, J.B.Sangree1977年发表了地震地层学专著之后,层序的概念定义为“一套相对整合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序列,其顶底以不整合或与这些不整合可对比的整合为界”,并将海平面升降变化作为层序形成与演化的主导因素。

1987年Vail和Wagoner等在AAPG上发表的文章首次明确了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开始了层序地层学理论系统化阶段,提出了体系域等一系列新概念,建立了层序内部的地层分布规律和成因联系。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层序地层学理论出现了多个分支学派,丰富发展了理论,也扩展了应用领域。

层序地层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现已发展为与岩石地层、年代地层、生物地层及地震资料相结合的综合阶段,并且已从在理论上有争议的模型演化成一种在实践上可采纳的方法(蒋录全,1995)。

1.1 国内外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之初是以海相层序地层为基础的,国外应用较多的有三种海相层序概念模式,发展至今,理论上形成了Vail层序地层学、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Galloway成因层序地层学三大主流派系。

沉积层序与成因层序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层序界面的不同,沉积层序以不整合和与该不整合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强调海平面变化是层序形成的主导控制作用;成因层序是以最大海侵面为界,强调从成因角度选择界面;高分辨率层序认为基准面变化是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以基准面由下降转为上升的转换点为层序边界。

源于地震沉积学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应用:以路易斯安那近海老虎滩地区50号中新统弗米利恩区块为例

源于地震沉积学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应用:以路易斯安那近海老虎滩地区50号中新统弗米利恩区块为例
更加 水平 、分 辨率更 高的地 震地貌 信息 。
这方 面 的研 究表 明 ,有 岩性 限制 的地 震 资料 中,地层 切 片可提供 通 常为 同沉积体 系
的连续地 震 图像 。反过 来 ,这 种 图像又 可作 为识别和 划分 高 频体 系域 、层 序边 界 以及 层 序地 质年 代 范围的基 础。在 路易 斯安那近 海 的 中新 统地层 中,运用测 井 资料划 分 的四级 层序 或层 序组 ,可通过地 震 资料来 划分 ,地 震 数据 体 的 主频 为 3 Hz 0 ,相 当于分 辨 率 为 3 f( 0 。所用 的这 一分 辨率在 井控外 的地 震 覆 盖 区,对 高 精度 层 序地 层 格 架进 行精 0t 1 m)
源 于地震 沉积 学 的 高精 度层 序 地 层 学 应 用 : 以路 易斯 安那 近海 老 虎 滩地 区 5 0号 中新 统 弗米 利 恩 区块 为例
H o glu Ze T. n i ng F.H e z nt
摘要 介 绍 了应用钻 井和 三维地震 资料 来划分 高精度 ( 四级) 序和体 系域 的地震 沉 层
维普资讯
第3 期
源 于地 震 沉 积 学 的 高 精 度 层 序 地 层 学 应 用 :以 路 易 斯 安 那 近 海 … … 中 新 统 弗 米 利 恩 区 块 为 例 5 5




2 0 20
20 50E
2 0 60
3 0 50
( th m a d Val 9 7 。然 而 ,在 墨 Mi u n i c ,1 7 )
a dL wls,1 9 ,2 0 ) n a es 9 9 0 0 。在 墨 西 哥湾 北 部 ,依 据 图集 ( e o te a ,1 9 ; e i t B b u t l 9 2 S n e

地震地层

地震地层

S型前积
其特点是总体为中间厚两头薄的梭状,前积反射层呈S 形,近端整一或顶超,远端下超,一般具有完整的顶积层 、前积层和底积层,振幅中到高,连续性中到好。它意味 着较低的沉积物供给速度及较快的盆地沉降,或快速的水 面上升,是一种代表较低水流能量的前积结构,如代表较 低能的富泥河控三角洲或三角洲朵状体间沉积。
地震地层学的分析方法
地震地层学是一门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地层和沉积相 的学科,主要内容是依据常规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组产状及 外形、振幅、连续性等肉眼可定性识别的特征,划分不同 类型的地震相,进而研究地层宏观特征,包括地层层序及 其分布、沉积相或沉积体系类型与展布和预测有利油气聚 集带等。
(一)地震层序分析
划分地层是一切地质研究的基础,同样,划分地震层 序是地震地层学研究的基础。 1沉积层序与地震层序 沉积层序是指一个地层单元,它由一套整一的、连续 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组成,其顶底是以不整合或与之 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地震层序是指能在地震剖面上识别 出的沉积层序,也即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
4地震相图的编制
在地震剖面上一般先分析地震相的几何参数,识别各 地震相所处的不同沉积环境,弄清各时期沉积物的来源方 向。然后分析地震相的物理参数,找出反射特征横向变化 规律,把各种地震相的具体界线在地震剖面上划出来。
进行平 面分析对比 ,并把它投 到测线平面 图上,相邻 测线地震相 单元经测线 闭合后,就 可以把相同 的地震相单 元在平面上 连接起来, 编制出一张 地震相平面 图。
4) 振幅
振幅与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直接有关。振幅中包括反 射界面上、下层岩性,岩层厚度,孔隙度及所含流体性质 等方面信息,可用来预测横向岩性变化和直接检测烃类。 振幅的标准包括强度与丰度标准

地震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地震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地震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摘要]地震沉积学是一门主要运用地震资料研究沉积岩和沉积相的学科。

其研究要依据沉积学的规律并且以地质研究为基础。

此门学科的运用的主要技术有地层切片、90相位转换和分频解释等。

[关键词]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白云深水区一、地震沉积学的概念曾洪流提出,地震沉积学是主要应用地震储层预测方法对等时地层格架中的沉积相的分布与形成过程进行研究。

它是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地震储层预测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之后出现的一门新的边沿交叉学科。

二、最主要的三种研究方法与技术当前地震沉积学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所以在其研究中的实用技术还比较少,本文主要介绍地层切片、90相位转换和分频解释这三种研究方法与技术。

1地层切片技术地层切片主要是把我们所追踪的一组等时沉积的界面分别作为顶和底,在顶和底之间以相等的间隔的切出一系列的层位,然后沿着这些切出的层位一一生成地层切片。

利用地层切片进行沉积相识别的关键点有:一、由单井沉积相识别地震相,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二、通过单井相推断沉积环境,并建立其沉积相模式,以沉积相模式为指导将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

由于精细研究的需要,本文对白云深水区珠江下及珠海组目的层段层序地层格架进行划分,将对LST21、ZHSQ6、ZHSQ5、ZHSQ4作分析,其中从上到下分别为SQ21的低位砂、ZHSQ6高位低位砂、ZHSQ5高位砂、ZHSQ4低位砂层段。

为了达到对沉积过程精细研究的目的,将砂组层分别内插了8个层位。

在选择与地质等时界面相对应的地震同相轴作参考时,可选取与层序边界和最大洪泛面相对应的反射同相轴,对区域性地质界面加以追踪。

本次研究以层序顶底界面为边界进行等比例层位内插,生成内插层位,通过对内插后的层位沿层开了一个小的时窗,在小时窗内进行沿层属性的提取,由于小时窗内包含的信息具有统计特征,比单样点的振幅更具有地质沉积上的意义,所以这样做的结果更能精确客观的反映地下的沉积现象。

地震沉积学第三章

地震沉积学第三章

第三章 地震层序与地震相分析
3.地质分层、地震分层与层序地层学分层的区别 与联系
一 、 地 震 层 序 的 划 分
地质分层是根据钻井取心的岩性、古生物及其它特征作出的。而 更大量的分层则是依据测井曲线特征得出的。 地震分层是根据剖面中的连续强相位确定的。多年来每个探区都 已形成一套统一的波组划分方案,并指导着地震解释和油气勘探。不 过它们主要是用来进行构造解释。 层序地层的分层则是为了满足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根据地震反 射特征中提出的分层意见。这一工作近年来才刚刚开始,还没有形成 各大探区统一的分层方案。尽管上述3种分层方案应当是统一的,然而 由于客观地质现象的复杂性,由于地震资料垂向分辨率的限制,以及 其它技术上的原因,在目前状况下,要做到完全的统一还有困难。 从地质分层上看,尽管人们努力从古生物解释方面力求明确地层 的时代 (时间) 界面,但是由于资料获取方面的困难,实际上,除了代、 纪、世级的分层外,在更细的分层上,更多的还必须依靠测井资料确 定的岩石地层单元。在某些地区或某些地段,它们的穿时现象是十分 明显的。不克服这些弱点,将会给油气勘探带来重大影响。
第三章 地震层序与地震相分析
二 、 地 震 相 概 念 及 划 分 标 志
前积充填往往和扇或三角洲有密切关系。 研究盆地充填必须与研究盆地的性质紧密联系。就一个盆地或凹陷 的性质来说有侵蚀型的 (如侵蚀谷)、有拗陷型的、有地堑型的、有单侧 断陷 (箕状断陷) 型的,不同性质的盆地(或凹陷、谷地、断陷) 对其上覆 地层的充填类型有明显的影响。解释人员应当摆脱单纯的形态或地震相 分类,通过分析找出它们的成因特征。
一 、 地 震 层 序 的 划 分
第三章 地震层序与地震相分析
一 、 地 震 层 序 的 划 分

层序地层学概念及沉积层序的分析研究方法

层序地层学概念及沉积层序的分析研究方法

层序地层学概念及沉积层序的分析研究方法沉积层序的分析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岩相分析:通过观察和描述岩石的颗粒组成、结构和岩相特征,了解沉积环境的变化和沉积作用过程。

岩相分析主要依靠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岩心、薄片的观察和测量。

2.地震层析分析:利用地震检测技术,通过对地下构造的分析,揭示不同层序之间的层序界面和位置,以及层序内的岩性变化。

3.测井解释:通过测井数据,对沉积层序进行地质解释。

测井常用参数包括自然伽马测井、声波测井和电性测井等,可以用来划分不同的层序单元。

4.地球化学分析:通过对地层中元素、同位素和有机质等化学组成的分析,揭示沉积环境的变化和沉积作用过程。

地球化学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岩石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和有机质分析等。

5.生相学分析:通过对化石的鉴定和分析,了解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和古生态环境的重建。

生相学分析主要依靠野外化石采集和实验室化石鉴定。

6.地层对比:通过对不同区域地层的对比研究,揭示沉积层序的演化规律和变化趋势。

地层对比主要依靠地质剖面的比较和测量。

在沉积层序的分析研究中,通常需要进行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通过对不同层序单元的岩相、地震、测井、地球化学和生相学信息的分析,可以恢复沉积盆地的沉积演化过程,推断沉积环境的
变化,揭示大尺度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对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地震沉积学的分支——高频层序地层学: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海上Tiger Shoal地区50号Vermilion区块中新统

地震沉积学的分支——高频层序地层学: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海上Tiger Shoal地区50号Vermilion区块中新统

地震沉积学 的分支—— 高频层序地层学 : 在美国路 易斯安那州海 上 Tgr h a 地 区 5 号 ie S ol O V r l n 区块 中新统 中的应用 emio i
摘要:本文介绍一种使用井和 3 D地震数据进行高频 ( 4阶 )层序和体 系段 (yt rc )成像 的地震沉积学方法。关键技术包括 ( )为 了更 ss mst t e as 1 好地进行井与测井曲线综合 ,通过 9。 O 相位调整使地震数据与测井岩性综 合,( ) 进行沉积体系的层序和平面地貌的解释与成像 。本文介绍一种新 2 的解释方法,它将高频层序地层研 究的重点从解释垂直地震剖面转移到分 析更多水平 的高分辨率地震地貌信息上。
维普资讯
细节。例 如 ,一条穿过 两个 油 田的 电缆测 井剖 面,详细地 显示 出中新统上 部 中段和 下部上段的 4 阶层序界 线、海侵 面和最大溢流面之 间的关系。这
个解释 的层段在两个 3阶层序之内( et Z n Hn z和 cg的层序 4 和层序 5 20 ,03 年) 。主要的年代地层界面 ( 最大溢流面和层序界线 ) 在这两个油田是可追
因此分辨率也低 (/ 1 4波长 (入)或 3 O~10英尺 ( 0 O米 ) 0 1 ~3 。一般检 测到的 4 阶层序是一种复合地震响应 ,它混合 了具有地层界线的层序顶、
底 和 内部 界面 的反 射 ,以及 垂直地震 剖面分 辩不 出的推 断侵 蚀 面 的反 射。
因此,用简单的地震 同相轴追踪不能精确地定义 4阶层序界线和体系段。 本研 究应用 了一种与 目前地震解释过程相反 的替代方法:首先,使用
围的地震覆盖 区内,这一分辨率足 以精确再现高频层序地层的框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性界面识别 和层序地层单元级别的划分 和意义(Vail系统)
巨层序 Megasequence 一般60-90Ma 超层序 Super sequence 一般9-10Ma 层序(三级层序)sequence-层序地层分析的基本 单元--(Three order sequence) 0.5-5Ma 一般1-3Ma 四级层序 four-order sequence 一般<0.5Ma 五级层序地层单元parasequence (准层序/小层 序)
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实例
•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 • 南阳剖面的露头研究
参阅:蔡希源,李思田等,2003,陆相盆地高精度层序地层学—隐蔽油 气藏勘探基础,方法与实践
胜利油田研究院
东营凹陷东西向高精度层序地层剖面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profiles in Dongying Depression from East to West
湖相泥岩夹薄粉砂
三角洲平原组合露头,神木考考乌苏沟
三 角 洲 三角洲平原上的决口扇砂体 平 原 三
Lacustrine delta front deposits,Shenmu,Ordos basin
高位域三角洲的前缘组合,神木考考乌苏沟(李思田等1992)
Lacustrine shale of lake expanding system tract overlying 延安组内部的最大湖泛面 By highstand delta deposits(神木考考乌苏沟,李思田等1992)
• 在统一对比格架中研究沉积体系和相,因此能有效预测储集 体和油气成藏组合 • 其基本的方法是从岩石、地层的物理特征入手,识别各种关 键性界面(Key Surface),可操作性强,生产中易于应用
• 在建立了层序内部构成模式之后,有很强的预测功能
• 理论上综合考虑了各种动力学因素:构造、海平面变化、物 源补给和古气候
• 高精度的整体性层序地层学研究 是最有效 的预测方法 •沉积体系和相构成单元的三维研究和模式的 建立 • 高质量的地球物理新技术综合应 用,井震 结合,是关键性的技术保证 •控制性构造研究(如构造坡折带研究--可能 控制隐蔽油藏群) • 隐蔽油气藏成藏条件。
加大高精度地震投入,在层序地层格架中对沉积体系和储层精细刻划 取得重大突破
1
王1
SL BL SL BF AFP MS DC
王61
HST EST LST HST EST HST
MB DMB DC MB SL BL SL BF AFP MS-SP MS-SP DC-SP
94.4
角11
SL SL BF AFP DC-SP
SSIVA SSIIID SSIIIC SSIIIB
DC-MB MB
Mega碳酸盐台地的顶部古地貌图
大巴哈马滩和意大利Maiella碳 酸盐台地边缘的对比研究
--现代沉积与露头研究是地质建模的重要基础
据G.P.Eberli 等2004
Great Bahama bank
Joulters 三维岩相分布关系的栅状图
Joulters Cays 区的不同时间的切片图,表现沉积充填的复杂变化
SAF DSB STS PDM LDSH DLSH
PDM DLD ICH MB
EST HST
DLD DC
DLSH
EST HST EST
PDM
6
DLSH DLSH
MB-DSB PDM
4 3
3
EST LST HST
PDM
2
DC-MB
2
ICH
TF TF DLSH
PDM
EST HST
DLD TF PDM
1 2
含坡折陆架边缘
1 上倾尖灭 2 深切谷 3 陆架上超 4 限制性上超 5 海底扇 6 低位楔状体
7 下倾尖灭
8 削截 9 断层封闭
缓坡陆架边缘
(Van Wagoner,1990)
层序地层形成的影响因素
• • • • • 海平面-基准面变化 控制性构造和构造运动 古气候和古环境 物源补给 天文周期
海相碳酸盐岩领域难度大,基础较簿弱更需加 强探索.
地震沉积学(Seismic Sedimentology) 的内涵
• 基于高精度地震资料、现代沉积环境和露 头古沉积环境模式的联合反馈(mutual feed -back)以识别沉积单元的三维几何 形态、内部结构和沉积过程。
(据 Schlager 2000, Eberli,Masaferro和Sarg 2004)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横穿构造带的典型剖面
NW SE
晚侏罗世停止逆冲
同沉积逆冲
层序地层个家中的各种圈闭类型
全球构造图(2000年出版)
非洲南部深水区大油田发现的基本经验—高精度三维地震,层序地层学,和识别 低位域大型扇体
高精度层序地层学与3D地震正在成为油气勘探 中的权威性工具
• 在不同类型盆地,不同工作尺度的条件下都能建立等时地层 格架
H21下 层序
大型复合下切水道(ivf)
LST
SB42
HST
H22 层序
C
SB42层序界面上发育的大型下切复合水道全景(剖面方向与水流方向近于垂直) 南阳唐河新桥
南阳盆地的典 型三级层序
出露核三段上亚段 (H31层序),底 界为SB51(T51) 层序界面,下伏为 核三段中亚段层序
隐蔽油藏预测和勘探的基础
100 50 0 东部 西部 北部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沉积体系和 沉积体系域概念的回顾和实例
认识三角洲体 系
鄱阳湖和赣江 三角洲
赣江三角洲的 分流河道
沉积体系 内部构成 单元需要 精细刻画
鄂尔多斯 侏罗系三 角洲内部 构成模式
李思田等,1996,含能源盆地沉积体系,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HST EST(or TST) LST
最大海泛面或 湖泛面 初始海泛面或湖泛面
当代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凝聚了半个世 纪的研究成果,是油气勘探中的权威性工具:
“莱依尔以来地质家在地层学、沉积学领域的最 大贡献”(Brown等)
碳酸盐陆架的沉积体系域,黄色LST, 绿色TST, 兰色HST, 在TST中可见向岸移动的碳酸盐丘,西Texas
胜利油田研究院
西
SSIIID
97.5 东
SSIIIC SSIIIB3 3 22 1 Nhomakorabea1
6
5
4
3
2
1
2
SSIIIA
1
滨1
SL SL SL
滨184
SL SL SL AFP SL SL SL
梁205
SL BL SL SL SL SL PDM
梁20
BL SL SL SL PDM
梁22
SL BL SL BF SL SL SL
断陷湖盆层序地层格架及构成模式
断陷湖盆的层序 地层模式—以东 营凹陷为典型 李思田,潘元林, 陆永潮,地球科 学,2002
东营凹陷断坡带与低位扇的分布,陆永潮,任建业编
沙三中牛庄低位扇群沉积相图
Lin Changsong 2003
胜利油田研究院
层序界面特写
B: SB42层序界面上发育的大型辫状下切水道出露面
层序级别不是人为任意划分的,是地球演化的节律性和
天文过程的节律性决定的。
巨层序反映地球系统或区域大地构造的巨大变化,如
Pangea的会聚和裂解
超层序与盆地幕式演化的阶段性相关,如渤海湾盆地
古近系的四个超层序
三级层序的决定因素复杂尚未取得共识 四级和五级单元与古气候和天文周期密切相关
Octavian Catuneanu 2003
对鲕粒滩的形成,分布,台地结构和生长取得了重要认识
对鲕粒滩的形成,分布, 台地结构和生长取得了 一系列重要认识
Outcrop of the Maiella Platform (K)
台地与斜坡的露头与 大巴哈马滩的地震相 对比
Comparison of lithologic and seismic facies of Great Bahama Bank and Maiella Platform margin --Eberli,2004
沉积体系和沉积体系域
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沉积体系(depositional system):是相的三维组合, 它把沉积环境、几何形状、配置关系结合,在油气勘探中 有很大的实用性。 沉积体系域(depositional system tract):是同期成 因相关的多种沉积体系的配置,很多年来葛利普教授曾用 过相域的概念( facies tract) 引用于层序地层,并划分了LST、TST、HST,并用海平面 变化概念给予了解释 划分体系域的界面
南堡凹陷古近系东三段沉积体系分布图(据CNPC冀东油田分公 司,2007)
陆相层序地层学领域成就巨大并在隐蔽圈闭 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有许多环节有待 深化和加强--• 地震资料日新月异,已建立的格架和模式需不断补 充完善.特别是深部层系认识尚很模糊. • 沉积体系构成和储层需要精细刻画,高精度大连片 的三维地震提供了全新的基础. • 各期古湖盆的生烃潜力需充分估计-认识地球系统 对油气成藏的控制(2007AAPG年会旗帜).
地震地层学和层序概念的发展
• 地震记录中的各级古间断面; • Sloss层序概念的引用和发展; • 以等时直观的物理界面为基础,划分层序, 建立等时地层格架; • 发现层序单元演化的的周期性和海平面变 化旋回的关系
不整合绵延至盆地中心常变为整合面

地震工作步骤
从地震沉积学到层序地层学
1,地震探测技术的巨大进步; 2,概念体系的建立: 层序的级别和时限, 关键性界面(key surfaces). 3,层序的内部构成模式和沉积体系域; 4,形成机理和控制因素; 5,勘探实践中的巨大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