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沉积学中的相位转换(相移)问题
地震沉积学综述

地震沉积学综述樊浩【摘要】从"地震沉积学"概念提出到现在,地震沉积学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其理论体系及方法技术正在不断地完善之中.地震沉积学结合地质规律,尤其是沉积环境及沉积相模式的指导,利用三维地震信息和现代地球物理技术对沉积岩的沉积体系、沉积相平面展布以及沉积发育史进行宏观研究.地震沉积学的技术手段包括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及分频解释等.其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地层切片的建立,地震资料相位转换及分频解释等.%"sedimentology" concept to now, seismic sedimentology has experienced ten years of development, its theoretical system and method technology is constantly being improved.Seismic sedimentology and geological law,in particular the guid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d sedimentary facies model, the use of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data and geophysical techniques of modern sedimentary depositional systems, sedimentary facies distribution and sedimentary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cro-plane development research.Seismic sedimentology techniques include phase-change,strata slice and divide interpretation. Hot issues its current research has established strata slices,seismic data conversion phase and frequency division interpretation.【期刊名称】《电子测试》【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3页(P153-155)【关键词】地震沉积学;概念;发展历史;方法技术;热点问题【作者】樊浩【作者单位】辽河油田海南油气勘探分公司,124010【正文语种】中文随着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地震勘探的设备和仪器的更新换代,地震勘探技术日益成熟,在油气勘探领域的作用有增无减。
地震沉积学中的相位转换(相移)问题

90°相位转换(相移)技术和切片技术、分频技术都是地震沉积学的几项重要技术。
90°相移技术更是经常出现在地震沉积学文献中。
上周一个中国地质大学的用户问我,如何确定相移的度数。
为了回答这样问题,现将文献中涉及到的相关论述摘录如下:1、90°相位转换技术波形和测量振幅是地震相位谱的函数。
地震解释人员通常要求处理人员提供零相位的地震数据 ,它在地震解释中具有很多优点 ,包括子波的对称性、主瓣中心 ( 最大振幅 ) 与反射界面一致以及较高的分辨率。
但是在零相位地震数据中波峰、波谷对应于地层界面 ,岩性地层与地震相位之间不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 ,要建立地震相位与岩性测井曲线间的联系很困难 ,尤其是薄互层发育的情况下。
90°相位转换的方法通过将地震相位旋转 90°后把反射波瓣提到地层的中心 , 以此来克服零相波的缺点。
地震反射波形相对于砂岩层对称而不是相对于地层界面对称 , 这使得地震反射同相轴与岩性地层对应 ,地震相位也就具有了岩性地层意义,这样地震相位在一个波长的厚度范围内与岩性唯一对应。
一方面在应用于实际数据时 , 这种方法更加易于解释,另一方面相位转换之后地震道与岩性测井更加具有一致性。
图 2 是秘鲁 S油田的一个例子 ,从图中可以看到 ,转换后地层界面的位置由蓝轴( 正相位 )内转换到了零相位的位置 ,在层位追踪时减小了视觉误差造成的层位拾取位置的误差 , 而且地震相位与岩性测井曲线更加吻合 , 使地震相位具有了岩性地层意义。
2、不只是90°90 °相位变换技术的核心思想是 : 在零相位地震资料的情况下地层界面对应于波峰值或波谷值 , 地层的岩性与地震相位间不存在对应关系 , 通过相位90 °旋转使地层界面对应于零相位 ,这样地震道也就能更好的模拟测井波阻抗, 地震相位也就具有了地层意义。
所以 90 °相位转换并没有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只是使地震相位具有了地层意义。
地震沉积学及反演技术在Q606块沉积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地震沉积学及反演技术在Q606块沉积演化研究中的应用董文波【摘要】以张强凹陷Q606区块为例提出了针对低井控程度地区的沉积演化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地震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以地震反演技术为核心,首次引入波阻抗数据体地层切片对研究区沉积演化史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Q606区块沙海组下段早期发育扇三角洲平原和扇三角洲前缘沉积,洼陷区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随着沉积物持续供应,近岸水下扇范围逐渐扩大,晚期洼陷区被填平,随着湖平面上升,整体发育扇三角洲前缘沉积;2)基于地震沉积学原理,在单井相,连井相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波阻抗数据体地层切片分析岩性的横向变化,进而开展沉积学解释是低井控程度地区开展沉积演化研究的有效方法.【期刊名称】《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9(021)002【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张强凹陷;地震沉积学;地震反演;地层切片;沉积演化【作者】董文波【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辽宁盘锦 12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1998年曾洪流、Backus以及Henry等人在美国《Geophysics》上发表利用三维地震数据制作地层切片的论文,首次使用了“地震沉积学”一词,标志着地震沉积学的诞生,并定义地震沉积学是在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现代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球物理学为理论基础,应用地层切片、地震属性分析等技术研究地层岩石宏观特征、砂体成因、沉积发育演化等问题的地质学科[1]。
发展至今,地震沉积学已经形成了规范的研究内容[2-5],主要包括子波90°相位旋转技术、地层切片技术以及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并在中国东部陆相沉积盆地沉积体系和薄层沉积砂体的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笔者认为,地震反演技术也应该被引入到地震沉积学研究当中,因为相比较于地震数据而言波阻抗数据体具有更明确的岩性意义,基于波阻抗数据体提取地层切片对于研究某一时期岩性的横向变化具有更坚实的理论支撑,进而开展的沉积学解释也更为合理。
90°相位转换技术在石油地质薄砂层解释上的应用

90°相位转换技术在石油地质薄砂层解释上的应用【摘要】90°相位转换技术是地震沉积学的关键技术之一。
所谓90°相位转换是指将地震相位旋转90°,使得地震反射的主要同相轴与地质上的岩层建立联系,赋予地震相位以岩性地层意义。
由于本区资料具有较好的零相位特性,90°相位转换技术在本区基本能够把同相轴峰值调整到岩相的中心,不同地层间的地震相位标志较明显,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地震相图转换成沉积相图提供了依据。
在相似石油地质条件下,该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背景。
【关键词】石油地质90°相位转换须家河组薄砂层解释勘探1 引言90°相位转换技术是地震沉积学的重点技术,但是其使用价值和使用范围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有学者认为,90°相位转换技术确实是地震沉积学的技术之一,但是其相位角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目的层对应的初始地震相位的变换而变换的[1][2]。
也有学者认为,90°相位转换技术是对地震数据体进行了相位的转换,并不能提高地震分辨率。
相反,如果初始地震相位并非为90°,该技术还会改变地震数据中原有的地震振幅情况,使得地层的岩性不准确,影响了该区域的地质研究[3]。
本文认为,地震沉积学很好地联系了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等学科交叉部分的空白区域,丰富了研究手段,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对于90°相位转换技术不必纠结它是否属于地震沉积学的关键技术,而是要认清90°相位转换技术的原理和技术特点,在面对具体的研究区域时应首先进行地质背景和地震数据的分析,依据结果再判断是否应采用90°相位转换技术。
2 90°相位转换技术的原理通常而言,为了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解释人员都会对地震资料进行子波零相位化处理[4]。
所谓子波零相位化处理,就是在改变子波的相位谱的同时,保持子波的振幅谱不变,将非零相位子波转换为零相位子波。
地震相移法偏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地震相移法的基本原理;2. 掌握地震相移法偏移的步骤;3. 通过实验验证地震相移法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有效性;4.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地震数据处理水平。
二、实验原理地震相移法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界面反射和折射过程中传播速度的差异,对地震记录进行校正和偏移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如下:1. 假设地下介质为水平层状结构,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反射和折射点的位置与实际地质情况存在偏差;2. 通过计算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界面上的传播速度,确定反射和折射点的位置;3. 利用相移技术,将地震记录中的反射和折射点位置进行校正,实现对地震记录的偏移。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收集实验所需数据,包括地震测线、地震记录、地质模型等。
2. 地质模型建立:根据地震测线,建立地质模型,包括地层厚度、速度等参数。
3. 反射点计算:利用地质模型,计算地震记录中的反射点位置。
4. 相移校正:根据反射点位置,对地震记录进行相移校正。
5. 偏移成像:对校正后的地震记录进行偏移成像,得到地下地质结构。
6. 结果分析:对比实验前后地震记录,分析地震相移法偏移的效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地震相移法偏移实验,得到以下结果:(1)校正后的地震记录反射波组更加清晰,反射点位置更加准确;(2)偏移成像结果显示,地下地质结构更加清晰,地层界面更加明显。
2. 结果分析(1)地震相移法能够有效地校正地震记录,提高反射波组的清晰度;(2)相移校正后的地震记录在偏移成像过程中,地下地质结构更加清晰,地层界面更加明显;(3)地震相移法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满足实际生产需求。
五、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地震相移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2. 熟悉了地震数据处理软件,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3. 验证了地震相移法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有效性,为地震勘探提供了有力支持。
六、实验心得1. 地震相移法是一种有效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能够提高地震记录的质量;2.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地质模型的建立和反射点计算的准确性;3. 地震相移法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满足实际生产需求;4. 通过本次实验,提高了自己的地震数据处理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基础。
地震相分析在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

地震相分析在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孔令辉;凌涛;叶青;彭旋;孙晓晖【摘要】针对涠洲A油田流沙港组沉积相带变化复杂、井间优势储层展布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地震反射的外部几何形态、内部反射结构、振幅、频率、连续性等参数,对地震相类型进行了精细划分,识别出填充型地震相、丘状-透镜状地震相、席状地震相以及中弱振幅-中低连续地震相4种典型地震相,并将地震相展布特征与区域沉积背景及测井相特征相结合,把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从而确定了该油田流沙港组沉积类型,明确了优势储集相带.【期刊名称】《复杂油气藏》【年(卷),期】2019(012)002【总页数】5页(P36-40)【关键词】地震相;流沙港组;沉积相;湖底扇;外部几何形态;内部反射结构【作者】孔令辉;凌涛;叶青;彭旋;孙晓晖【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21地震地层学从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以来,地震相概念逐渐开始得到应用。
地震相可以理解为沉积相在该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1]。
地震相划分是对目标层段的地震道形状特征进行分类,地震相分析是稀疏井网条件下进行沉积相研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目前,国外比较流行的地震相分析方法主要有:①波形分类法,主要通过分析地震道间的振幅等属性的异常来分析沉积相的变化;②地震属性映射法[2-3],通过定义典型地震相的反射特征来进行映射;③基于地震地貌学的相划方法[4-5],主要借鉴了地貌成像的方法。
本文主要针对涠州A油田流沙港组储层沉积相带变化复杂、平面展布特征认识不清问题,应用地震属性特征进行地震相划分研究,结合沉积体系认识和测井相特征,确定流沙港组储层沉积体系类型、骨架砂体沉积相类型、演化和沉积模式,为下步准确评价和预测复杂沉积体系背景下优质储集体的分布提供相应实质性证据。
地震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地震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摘要]地震沉积学是一门主要运用地震资料研究沉积岩和沉积相的学科。
其研究要依据沉积学的规律并且以地质研究为基础。
此门学科的运用的主要技术有地层切片、90相位转换和分频解释等。
[关键词]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白云深水区一、地震沉积学的概念曾洪流提出,地震沉积学是主要应用地震储层预测方法对等时地层格架中的沉积相的分布与形成过程进行研究。
它是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地震储层预测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之后出现的一门新的边沿交叉学科。
二、最主要的三种研究方法与技术当前地震沉积学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所以在其研究中的实用技术还比较少,本文主要介绍地层切片、90相位转换和分频解释这三种研究方法与技术。
1地层切片技术地层切片主要是把我们所追踪的一组等时沉积的界面分别作为顶和底,在顶和底之间以相等的间隔的切出一系列的层位,然后沿着这些切出的层位一一生成地层切片。
利用地层切片进行沉积相识别的关键点有:一、由单井沉积相识别地震相,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二、通过单井相推断沉积环境,并建立其沉积相模式,以沉积相模式为指导将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
由于精细研究的需要,本文对白云深水区珠江下及珠海组目的层段层序地层格架进行划分,将对LST21、ZHSQ6、ZHSQ5、ZHSQ4作分析,其中从上到下分别为SQ21的低位砂、ZHSQ6高位低位砂、ZHSQ5高位砂、ZHSQ4低位砂层段。
为了达到对沉积过程精细研究的目的,将砂组层分别内插了8个层位。
在选择与地质等时界面相对应的地震同相轴作参考时,可选取与层序边界和最大洪泛面相对应的反射同相轴,对区域性地质界面加以追踪。
本次研究以层序顶底界面为边界进行等比例层位内插,生成内插层位,通过对内插后的层位沿层开了一个小的时窗,在小时窗内进行沿层属性的提取,由于小时窗内包含的信息具有统计特征,比单样点的振幅更具有地质沉积上的意义,所以这样做的结果更能精确客观的反映地下的沉积现象。
地震沉积学技术在库车坳陷南斜坡白垩系砂体尖灭线识别中的应用

地震沉积学技术在库车坳陷南斜坡白垩系砂体尖灭线识别中的应用刘军;王鹏程;陈军;孟祥霞【摘要】库车坳陷南斜坡白垩系地层为扇三角洲、三角洲、湖泊相沉积,钻井显示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砂坝砂体储层发育,但规模性油气发现较少;已发现的圈闭类型主要为地层圈闭和岩性圈闭,其勘探难点在于对薄层砂岩尖灭线的精细刻画.利用地震沉积学90.相位转换技术解决同相轴与岩性的对应关系问题,利用Wheeler域转换技术解决同相轴的穿时问题,结合地层等时切片技术刻画薄层砂岩尖灭线.将该技术应用于英买1三维工区白垩系舒善河组并取得较好的结果,相较于利用原始地震数据提取属性以及沿层切片预测薄层砂体的结果具有明显优势.勘探实践揭示,三角洲前缘以及滨-浅湖砂坝砂体的尖灭区域油气显示丰富,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区带,因此砂体尖灭线的识别技术对推动库车坳陷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石油物探》【年(卷),期】2018(057)005【总页数】7页(P788-794)【关键词】地震沉积学;尖灭线识别;白垩系;南斜坡;库车坳陷【作者】刘军;王鹏程;陈军;孟祥霞【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库车坳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北部为南天山,南缘为塔北隆起,中部发育温宿—轮台古凸起,整个坳陷呈东西向展布,南斜坡位于中部凸起以南区域。
白垩纪沉积时期受天山造山带和塔北隆起控制,由南、北两侧向湖盆中心发育一系列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以及湖泊沉积体系[1-2]。
白垩系是该区碎屑岩中最主要的含油气层系,20世纪末,在巴什基奇克组地层中发现的克拉2大型气田为西气东输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3],引起了对白垩系油气勘探的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相位转换(相移)技术和切片技术、分频技术都是地震沉积学的几项重要技术。
90°相移技术更是经常出现在地震沉积学文献中。
上周一个中国地质大学的用户问我,如何确定相移的度数。
为了回答这样问题,现将文献中涉及到的相关论述摘录如下:
1、90°相位转换技术
波形和测量振幅是地震相位谱的函数。
地震解释人员通常要求处理人员提供零相位的地震数据 ,它在地震解释中具有很多优点 ,包括子波的对称性、主瓣中心 ( 最大振幅 ) 与反射界面一致以及较高的分辨率。
但是在零相位地震数据中波峰、波谷对应于地层界面 ,岩性地层与地震相位之间不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 ,要建立地震相位与岩性测井曲线间的联系很困难 ,尤其是薄互层发育的情况下。
90°相位转换的方法通过将地震相位旋转 90°后把反射波瓣提到地层的中心 , 以此来克服零相波的缺点。
地震反射波形相对于砂岩层对称而不是相对于地层界面对称 , 这使得地震反射同相轴与岩性地层对应 ,地震相位也就具有了岩性地层意义,这样地震相位在一个波长的厚度范围内与岩性唯一对应。
一方面在应用于实际数据时 , 这种方法更加易于解释,另一方面相位转换之后地震道与岩性测井更加具有一致性。
图 2 是秘鲁 S油田的一个例子 ,从图中可以看到 ,转换后地层界面的位置由蓝轴( 正相位 )内转换到了零相位的位置 ,在层位追踪时减小了视觉误差造成的层位拾取位置的误差 , 而且地震相位与岩性测井曲线更加吻合 , 使地震相位具有了岩性地层意义。
2、不只是90°
90 °相位变换技术的核心思想是 : 在零相位地震资料的情况下地层界面对应于波峰值或波谷值 , 地层的岩性与地震相位间不存在对应关系 , 通过相位90 °旋转使地层界面对应于零相位 ,这样地震道也就能更好的模拟测井波阻抗, 地震相位也就具有了地层意义。
所以 90 °相位转换并没有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只是使地震相位具有了地层意义。
从相位转换的方法本身来说 ,本文认为 ,不应仅局限于 90°相位转换。
相位转换的目的是赋予地震相位以地层的意义 ,将地层界面标定到零相位上 ,所以具体转换角度要根据标定后测井分层上目的层位对应的地震相位来决定,如经过标定某四级层序界面对应 45 °相位 , 那么在解释这个层面时就需要将相位调整 45°,使其层面对应于零相位 ,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通过相位转换赋予相位以地层意义的目的。
3、不只是90°
90 °相位变换技术的核心思想是 : 在零相位地震资料的情况下地层界面对应于波峰值或波谷值 , 地层的岩性与地震相位间不存在对应关系 , 通过相位90 °旋转使地层界面对应于零相位 ,这样地震道也就能更好的模拟测井波阻抗, 地震相位也就具有了地层意义。
所以 90 °相位转换并没有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只是使地震相位具有了地层意义。
从相位转换的方法本身来说 ,本文认为 ,不应仅局限于 90°相位转换。
相位转换的目的是赋予地震相位以地层的意义 ,将地层界面标定到零相位上 ,所以具体转换角度要根据标定后测井分层上目的层位对应的地震相位来决定,如经过标定某四级层序界面对应 45 °相位 , 那么在解释这个层面时就需要将相位调整 45°,使其层面对应于零相位 ,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通过相位转换赋予相位以地层意义的目的。
以上1、2部分摘录自《地震沉积学探讨》一文(林承焰 ,张宪国地球科学进展);3部分摘录自《有关地震沉积学若干问题的探讨》一文-(董春梅张宪国林承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地层界面与地震波形相位关系
(目前G&G软件可以实现-180°-180°的相位转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