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成功案例

合集下载

巴菲特投资比亚迪案例

巴菲特投资比亚迪案例

巴菲特投资比亚迪案例巴菲特投资比亚迪案例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案例,因为巴菲特作为全球知名的投资大师,他的投资决策往往备受关注。

比亚迪是一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巴菲特在2010年宣布投资比亚迪后,许多人对这个决策感到惊讶。

巴菲特投资比亚迪的决策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

首先,巴菲特看到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潜力。

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比亚迪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

其次,巴菲特在投资决策中非常看重企业的管理团队。

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是一个非常有远见和决策力的企业家,他将比亚迪从一个小型电池制造商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之一。

巴菲特对王传福的领导能力和企业的长期发展计划非常有信心,这也是他投资比亚迪的重要考虑因素。

此外,巴菲特在投资决策中也注重企业的竞争优势和长期盈利能力。

比亚迪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包括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动力电池技术、成熟的供应链和销售网络。

这些竞争优势使得比亚迪能够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断壮大的竞争环境中保持领先地位。

此外,比亚迪还有与国际汽车制造商合作的经验,这为其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

此外,巴菲特还注重企业的估值。

在投资决策中,他通常会寻找低估值的企业,以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

比亚迪在巴菲特投资之前,股价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下跌,被市场低估。

巴菲特认为比亚迪的价值被低估,投资在这个时机是具有吸引力的。

巴菲特投资比亚迪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不仅为比亚迪提供了资金支持,也为比亚迪树立了良好的声誉。

在巴菲特投资之后,比亚迪的股价出现了大幅上涨,并取得了良好的盈利表现。

总之,巴菲特投资比亚迪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他在投资决策中注重行业前景、管理团队、竞争优势和估值等因素。

这个案例也向全球投资者传达了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信心,为该行业带来了更多关注和机会。

BYD案例

BYD案例

案例正文:中国制造——BYD1摘要:本案例描述了“BYD股份有限公司”12年的发展与战略管理历程。

从原来创业初期的仅有20几人起家,到今天发展成为拥有IT和汽车两大产业群,在广东、北京、上海和西安等地区建有七大生产基地,总面积将近1,000万平方米,并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印度、台湾、香港等地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在香港完成上市,现员工总数已超过13万人的高新技术企业。

它的经历无疑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地一批快速成长、在国际化竞争中沉浮奋战的民营企业具有不菲的借鉴意义。

本案例由七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创业篇、战略篇、人力资源篇、市场营销篇、资本市场篇、成本控制篇和结语“中国制造”的胜利篇。

关键词:核心能力;多元化;职能战略;企业家精神引言2006年11月20日上午10时,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的BYD总部大楼会议厅现场,灯火辉煌,来自公司高层和17个事业部的负责人及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纷纷到场,大家在意气风发的神情中略带些凝重和严肃。

今天的议题很重要,即敲定下一年(2007)公司整体战略实施的诸多事项。

“……2006年我们公司IT零部件和汽车两大产业全面飘红,产值比去年翻了一番。

IT零部件产业与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顶级手机制造商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入,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在提供“一站式”零部件供应服务的基础上,我司将大举进入手机组装业务(EMS),并致力于铁电池领域的研发和商业化发展。

2007年将是汽车产业的新车年,平均每个季度就会有一款新车上市,而且款款精良,F3两厢版的成熟时尚、F6的自主豪华、F8的高端惊艳、F3e的绿色环保,每一款车都具备复制甚至超越‘F3神话’的实力和预期,对此我激动不已。

……”一边听着副总裁的陈述,一边用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的王总,脸上微微露出一丝笑意。

1.本案例由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陈怡老师指导吴宇迪等撰写,版权归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所有。

未经允许,本案例的所有部分都不能以任何方式与手段擅自复制或传播。

比亚迪比较优势案例

比亚迪比较优势案例

比亚迪:将机器变成人起步晚,资金少,并未成为比亚迪的劣势。

通过独创性的流程改造,比亚迪把电池制造这一资本密集的产业变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大限度地将技术与中国的比较优势——劳动力结合,获得了外国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成本优势。

同时,半自动、半人工的生产流程在柔性化生产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企业由此进入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一条生产线就要几千万元。

一家现金只有350万、既缺资金亦无技术的企业,如何起步,如何活下来,如何中国电池制造商比亚迪的答案是:自创生产线,将机器还原成中国最不稀缺的要素——人。

逼出来的创新1995年2月,29岁的王传福靠借来的一笔钱和几个朋友共同创立比亚迪实业,注册资本450万元,除了技术投入,现金约350万元。

当时他们所拥有的资源是:3年前王传福被破格委任为中国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总院301室副主任,同期被评为国家级高级工程师、副教授,成为总院最年轻的高级知识分子,并由此获得一些生产经营方面的经验——1993年,中国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和内蒙古有关方面合资成立了深圳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欲利用包头丰富的稀土资源搞新产品开发。

1994年前后,王传福从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中得知日本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

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黄金机会,决定马上生产这种电池。

比亚迪所涉足的二次充电电池(蓄电池)是便携式电子能源的一种,它又分为锂离子、镍镉、镍氢和锂聚合物电池。

从1990年起,充电电池的市场迅速扩大。

但三洋、东芝等一些日本电池制造商占据着世界9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企业很难进入这种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

为了保持技术上的垄断,日本人禁止出口充电电池技术及设备,甚至禁止在中国投资建厂。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国内也有不少厂家生产充电电池,不过他们都是买来电芯,做组装。

由于利润少,几乎没有竞争力。

比亚迪成立后,选择的业务方向是二次充电电池的OEM(委托加工)市场,并且专攻镍镉电池生产,把产品定为那些用于无线电钻、电锯、应急灯等产品的镍镉工具电池。

中国汽车数字营销获奖案例大全

中国汽车数字营销获奖案例大全

中国汽车数字营销获奖案例大全案例1:梅赛德斯-奔驰“女神”营销梅赛德斯-奔驰作为一家高端汽车品牌,通过数字营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们借助社交媒体平台,推出了一款名为“女神”的系列广告。

这一系列广告通过精美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展示了梅赛德斯-奔驰的优雅和高品质。

同时,他们还通过代言人的身份吸引了大量的目标消费者。

这一系列广告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传播,并赢得了许多奖项。

案例2:特斯拉“电动势力”数字营销特斯拉作为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军企业,通过数字营销成功地树立了其品牌形象。

他们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了大量关于电动汽车优势和环保主张的内容,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除此之外,特斯拉还通过数字广告和线上活动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建立了强大的社群。

特斯拉的数字营销策略不仅提高了品牌知名度,还推动了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

案例3:宝马“开启无限可能”数字营销宝马通过数字营销打造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营销活动。

他们利用线上平台发布了一款名为“开启无限可能”的互动广告,通过影片和游戏的形式,展示了宝马汽车的卓越性能和创新技术。

同时,他们还在社交媒体上举办了与该广告相关的抽奖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参与。

这一系列数字营销活动为宝马赢得了多项行业奖项,并进一步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案例4:吉利汽车“梦想,不简单”数字营销吉利汽车作为一家国内知名汽车品牌,利用数字营销成功提升了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他们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系列名为“梦想,不简单”的主题活动,以激励年轻人追逐梦想为核心,推广了吉利汽车的产品与核心价值观。

同时,吉利汽车还与一些知名社交媒体大号合作,通过线上互动和抽奖活动吸引了更多的目标消费者。

这一系列数字营销策略帮助吉利汽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并获得了行业内的认可。

以上是几个中国汽车数字营销获奖案例的示例,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中国汽车行业在数字营销方面的创新和成功。

通过精心策划的数字营销活动,汽车品牌能够有效地提升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目标消费者,并取得业内的荣誉和认可。

比亚迪创新企业案例报告

比亚迪创新企业案例报告

比亚迪创新企业案例报告第一篇:比亚迪创新企业案例报告比亚迪公司创新案例分析报告一个企业不能创新,将无法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近年来创新一直备受企业推崇尤其是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几乎每个企业都有或多或少的创新,我所能列举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创新企业有:百度(中国)、乐酷天(日本)、河南双汇投资发展公司(中国)、尤妮佳(日本)、腾讯控股(中国)、发那科(日本)、宝洁(美国)、比亚迪(中国)等。

本文选择以比亚迪公司为例进行案例分析报告。

比亚迪公司见证了中国中小企业的迅速成长历程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2月,迄今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已经由一个员工只有20人的电池生产小企业发展成为员工总数超过17万人,拥有IT、汽车、新能源三大产业群的世界级高新技术企业。

比亚迪用较短的时问完成了西方企业百年的成长之路,见证了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企业的成长历程。

希望通过对比亚迪的案例分析为中小企业提供可以参考的创新发展路径。

比亚迪公司简介比亚迪从起步到拥有IT、汽车、新能源三大产业群的成长路径以及企业的整体布局。

从下图中看到三大产业群表现为递进而又并列的关系:所谓递进关系主要体现企业发展的先后阶段,体现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体现前一个产业链为后一个产业链提供的技术储备和发展模式借鉴;所谓并列关系体现整个产业的相互平衡和支撑以及各项业务之间的聚合效应。

贯穿三大产业群成长、发展和壮大的是企业的创新系统。

比亚迪新闻发言人王建均说:”比亚迪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技术、市场和生产流程的全方位创新”。

比亚迪在开发、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创新大大缩短了和同样行业一般企业成长的时间、缩短了与世界先进企业的距离,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由一个小企业到拥有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成功企业的转身。

它是我国许多成功的中小企业的代表和典型。

图1 比亚迪产业群分布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中国许多企业一样,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风云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企业自身发展进程中内在的瓶颈制约,比亚迪从2010年以来遭遇了成长进程中最大的困难,销量和利润持续下滑。

比亚迪案例

比亚迪案例

比亚迪案例比亚迪是中国汽车制造商,也是世界领先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商之一。

比亚迪成立于1995年,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市。

自成立以来,比亚迪一直致力于研发和生产高品质、高性能的汽车产品。

比亚迪的成功案例之一是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先地位。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中,比亚迪一直名列前茅。

比亚迪在研发和生产电动汽车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比亚迪的电动汽车销量持续增长,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据统计,2019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23.5万辆,同比增长21.4%。

比亚迪的成功之处在于其不断创新的技术和产品。

比亚迪一直秉持着“科技领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推出具有领先技术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比亚迪的电动汽车拥有自主研发的电池技术和动力系统,具有较长的续航里程和短充电时间,充分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此外,比亚迪还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高品质、高性能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比亚迪的成功还得益于其高效的生产和供应链管理。

比亚迪的生产线采用了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设备,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比亚迪还建立了供应商合作伙伴网络,确保了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和质量控制。

这些措施都使得比亚迪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此外,比亚迪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实现了全球化布局。

比亚迪的产品已经进入了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欧洲、亚洲等。

比亚迪的全球销售网络不断完善,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总结起来,比亚迪的成功案例表明了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先地位。

比亚迪凭借创新的技术和产品、高效的生产和供应链管理以及全球化布局,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比亚迪的成功经验为其他汽车制造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关于比亚迪的一些分析 案例分析

关于比亚迪的一些分析  案例分析

比亚迪:颠覆性创新的力量要想突破品牌力“马太效应”,最好的选择便是通过颠覆性创新,将竞争的焦点转移到新的市场当中并建立绝对优势。

比亚迪正是通过电动汽车这一全新技术优势,提高了自己在传统汽车市场的品牌溢价能力。

2009年对于比亚迪而言,应当是丰收的一年,不仅由于其创始人王传福意外当选胡润榜内地首富,更由于比亚迪汽车在这一年实现44万辆的销售纪录,较2008年有超过100%的增幅。

这使得比亚迪在自主品牌中异军突起,一举超越奇瑞、吉利等老牌自主车企,成为自主品牌的领军人。

若要探究比亚迪如此飞跃式成长的原因,笔者认为起到关键作用的绝不仅仅是他成功的产品战略,更是其成功的品牌运作结果。

这种品牌运作又不同于传统的品牌传播,而是一种颠覆性创新所带来的品牌溢价的提升。

比亚迪刚入汽车界时,提出了“333”战略:第一个3年扎扎实实打基础;第二个3年扩展产品线,抢占市场份额,提升品牌知名度和街上的能见度;第三个3年要成为主导市场的企业。

如今比亚迪正在如期兑现他的第二个“3”:2009年比亚迪在国内共销售汽车44万辆,增长率超100%,比亚迪的产品在各大城市随处可见,街上的能见度已经有了质的提高。

按照王传福的豪言,比亚迪将在“2015年做到中国第一,2025年做到世界第一”。

2009年比亚迪已经成功杀入国内汽车市场的前十名(排名第六),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2015年进入国内三甲并非没有可能。

果真如此的话,比亚迪奇迹将会震惊整个汽车行业。

一个汽车品牌在市场中的表现,从根本上而言,是由品牌力、产品力与营销力这三力所决定的。

上述“三力”中,品牌力就像一家汽车企业的空中掩护,决定了产品在市场中能卖到什么价位,能够进入哪些细分市场,而将被哪些细分市场排除在外。

对于汽车企业而言,品牌力难以通过收购、模仿以及广告轰炸等方式获得提升。

相反,从过去的经验看,品牌力甚至存在“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

产品力则是企业内在的硬功,从根本上说,汽车企业长期的竞争力由产品力决定:只有产品耐用、好用,汽车企业的口碑、品牌力才会不断上升,市场份额才会不断扩大。

比亚迪创新案例

比亚迪创新案例

关键词:渠道创新
2007年6月,比亚迪汽车全面启动A1、A2双网运行的模式 扩展渠道,其中,A1网销售F3、F6等车型,而A2网销售F3R、 F0以及还未推出的一款SUV车型,两个网络可以同时共享F8。 比亚迪的A2网与传统意义上的分网不同,而是新增加一批经 销商,是扩网、增网销售。像这种两个网络并行的销售方式, 在汽车行业又是个里程碑式的创新。
关键词:三大绿色梦想
在新能源领域,比亚迪有“三大绿色梦想”:电动车、储能 电站以及太阳能电站。 在电动车方面,2008年12月,全球第一款不依赖充电站的 双模电动车比亚迪F3DM上市。随后问世的e6纯电动车采用比 亚迪研发的“绿色之芯”铁电池,实现了真正的“零排放”。 目前已有45辆e6纯电动出租车在深投入运营,成为全球首例。
创新方法和创新成果
关键词:F3的成功
逆向开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F3:“山寨”版的丰田花冠?
PK
“比亚迪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技术、市场以及生产流 程等全方位的创新”。比亚迪汽车新闻发言人王建钧
F0 VS 丰田Aygo; F3R VS 别克凯越HRV;I3 VS 日产新轩逸; F6 VS 丰田凯美瑞;T6 VS 保时捷卡宴;S8 VS 奔驰CLK……
关键词:垂直整合 (2)
比亚迪打破了汽车业这种规则,至少70%的零部件由公司 内部事业部生产,以比亚迪F3为例,其零部件除轮胎、挡风玻 璃和少数通用件外,包括转向、减震、座椅、车门甚至CD和 DVD等全部自己生产。 比亚迪汽车的垂直整合战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节省成本, 造就了产品性价比优势,在频频掀起价格战不断改写业界价格 底线的背景下,比亚迪汽车把对手远远甩在了身后。
关键词:袋鼠理论(2)
•育袋---成功进行产业转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 “股神”沃伦· 巴菲特入股比亚迪。
• 2008年9月27日,美国著名投资者 “股神”巴菲特的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旗下附属公司中美能源控 股公司宣布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 比亚迪2.25亿股股份,约占比亚迪本 次配售后10%的股份,交易总金额约 为18亿港元或相当于2.3亿美元.巴菲 特投资代表了对比亚迪品牌价值的认 可,对于加速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及其它 环保产品在北美和欧洲市场,乃至全球的推广都极具战略意义。 • 2009年10月止,内地汽车销量连月上升,新晋汽车股代表比亚迪续 受追捧。公司列入富时指数前夕屡创新高,股价连升9天。公司市值期 内增400亿元,至1,800亿元,超越欧洲车厂保时捷;并成为全国市值 最大车股。 比亚迪公司总裁王传福也因此以350亿身价荣登2009中国首富的宝 座 。
比亚迪落户美国洛杉矶
• 2010年4月30日比亚迪 股份有限公司在洛杉矶正 式宣布,该公司北美总部 将落户洛杉矶,这将是第 一个落户洛杉矶的中国国 产汽车品牌。 • 大洛杉矶地区是美国最大 的汽车市场,仅洛杉矶县 就有22家主要汽车设计中 心,也是大多数亚洲汽车 制造商的美国总部所在地 。在这里落户的世界汽车品牌包括丰田、本田、马自达、现代、 起亚、菲斯科等。
不同打法——商业模式的创新
• 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一种后发优势。比亚迪之所以能够在短 短几年内迅速发展,就是吸取了前期企业很多不同的方式 方法。而2003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 “井喷”行情,这就使得比亚迪必须寻找与其他汽车企业 的差异化,以规避从电池业跨入汽车行业带来的诸多风险。 这种差异化是必须选择新的打法,而比亚迪唯一的取胜点 也就是创新,只有选择不同的模式、打法才能适应这个市 场。 • 这就是独特的“袋鼠模式”,集中内部资源,在已有的商 业领域成功后,迅速进行战略转移是这种模式的核心,而 汽车业务就是比亚迪培育出的一只新“袋鼠”。到今天比 亚迪汽车能够在中国汽车界站稳脚跟,也是其选择不同的 打法和创新所成就。 • 数据显示,今年1-11月比亚迪销量已达388247辆,同比增 长120%,比亚迪F3位居单品牌销量第一,而40万辆的年 度销售目标也在12月上旬提前完成。
比亚迪公司成长历程
• 1995年2月,比亚迪公司成立,注册资本250万元人民币, 员工20人左右;
• 1997年,公司自主研发,开始生产锂离子电池,并且 很快投入产 • 2000年,成为MOTOROLA第一个中国锂离子电 池供应商;同年12月,成为MOTOROLA的供应商。 • 2001年8月,成为NOKIA的供应商。
比亚迪公司成长历程
• 2002年,成为NOKIA第一个中国锂离子电池供应 商;同年5月,比亚迪获得QS-9000认证; • 2003年,开发独特的氧化镉负极化学活化处理工艺, 改善镉负极的活性,提高电池的复合氧能力,降低电 池内压,大大提高电池大电流放电性能和快速充电性 能,得到了BLACK和DECKER客户的认可,当年 镍镉电池产量达到4.0亿支,一举超过SANYO,达 到世界第一。
比亚迪的战略决策
• “一个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最重要在于创新。创新是 比亚迪发展的源泉,每个企业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 创新模式,包括战略、制造方法、技术研发、商业模 式。”
一、降低门槛——低成本创新范本 二、取胜之道——产品与技术创新 三、不同打法——商业模式的创新 四、高度整合——战略与技术结合创新
BYD
VS
比亚迪公司成长历程
• 2003年1月22日,比亚迪公司 跨行业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 限责任公司,成立了比亚迪 汽车有限公司,又在西安市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征地10 0万平方米,修建新厂房营建 西安生产基地。 • 2004年2月18日,深圳比亚迪微电子有限公司成立,同年Li -ion电池市场占有率20% ,位居世界第二。 • 2007年,比亚迪汽车在上海与欧洲的葡萄牙、非洲的安哥 拉、佛得角等国家和地区汽车贸易商正式签署汽车出口合 作协议,这标志着比亚迪的海外战略开始全面推进。
2009年(第七届)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活动在北京 隆重举行。比亚迪凭借其在技术创新、绿色环保、营 销决策等方面的优异表现,获得2009年度卓越表现 奖之“最佳战略决策奖”殊荣。
降低门槛——低成本创新范本
• 比亚迪开始生产手机电池之初,一套成熟的生产线动 辄开价几千万甚至上亿,这对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比亚 迪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怎么办? • 于是,比亚迪独创了一套半自动、半人工的生产流程, 即在全自动设备上加上一些集成的设备,保证产品质 量的情况下进行手工化的改造,并用夹具实现对产品 品质的保证。比亚迪后来把这种特有的半自动化生产 流程用一个公式进行了形象的总结——人+夹具=机器 人! • 在这种生产流程下,比亚迪的产品质量不仅得到提升, 并且交货的时间、产品型号更加灵活,变得让客户更 加方便。最后的结果是,比亚迪只用了同行业1/2甚至 1/4的投资门槛便在IT、手机等领域站稳了脚跟。 • 在企业的初创阶段,第一步是要把产品做出来,让企 业活下来,所以降低投资的门槛也是一种创新,王建 钧对记者说道。
独步全球 领跑新能源汽车
• 2003年,比亚迪正式收购西安 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现“比 亚迪汽车有限公司”),进入汽 车制造与销售领域,开始民族自 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征程。发展至 今,比亚迪已建成西安、北京、 深圳、上海四大汽车产业基地, 在整车制造、模具研发、车型开 发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产业格局日渐完善并已迅速成 长为中国最具创新的新锐品牌。 汽车产品包括各种高、中、低端系列燃油轿车,以及汽车模具、汽车零部 件、双模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等。代表车型包括F0、F3、F3-R两厢、 F6、S8硬顶敞篷跑车、F3DM双模电动汽车、S6(SUV)、M6(M PV)等。作为电动车领域的领跑者和全球二次电池产业的领先者,比亚 迪将利用独步全球的技术优势,不断制造清洁能源的汽车产品。
谢谢观赏
MagicThunder作品
Build Your Dreams
• 巴菲特曾这样评价BYD 比亚迪是一家年轻而且前景广阔 的公司,正在经历着高速的增长 ,同时也是创新和技术领域的领 导者。比亚迪致力于解决我们时 代很多的工程和能源方面的困境 ,它的努力不仅为自己带来了经 济效益,也有益于全 人类的福祉。 • 比亚迪现已开发了电动车、储能电站、太阳能电站等 绿色科研项目,立志于继续引领全球新能源变革! • 比亚迪 “三大绿色梦想”解决石油问题带来的全球环 境污染和经济问题,中国科技创新造福人类、荣耀世 界!
比亚迪现拥有IT和汽车以及新能源三大产业。
• IT产品主要包括二次充电电池、液 晶显示屏模组、塑胶壳、键盘、柔 性电路板、摄像头、充电器等。公 司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技术创新、研 发实力的提升和服务体系的完善, 主要客户为诺基亚、摩托罗拉、三 星等国际通讯业顶端客户群体。目 前,比亚迪作为全球领先的二次充 电电池制造商,IT及电子零部件产 业已覆盖手机所有核心零部件及组装业务,镍电池、手机用锂电池、 手机按键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均已达到第一位。2009年, 比亚迪入 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手机锂电池生产商,创造了新的世界 之最。
高度整合——战略与技术结合创新
• 比亚迪在IT、电池、汽车领域,非常推崇和运用垂直整合 的模式,这个模式与汽车领域流行的专业化分工有明显的 区别。 • 王传福曾说过:“我们造汽车和别人不一样,我们什么零 部件都造。别人是专业化分工,我们是大而全。这就是比 亚迪在战略上的一个创新。” • 目前,比亚迪汽车至少70%的零部件由公司内部的事业部 生产。这种“反向”自我配套,不仅可以保证整车和零部 件的开发作为整体同时进行,而且在保证同等品质要求的 前提下比外购部件在价格上凸显竞争力,其成本之低是国 有、合资和其他自主品牌车企所无法做到的。 • 业界认为,比亚迪的完全自主能力,使车型开发、模具制 造、技术转让、品牌使用、人工等方面有很大的成本优势。 而比亚迪汽车的成功,也是其坚持自主研发、自主品牌、 自主发展的发展模式的成功。
取胜之道——产品与技术创新
• 比亚迪依靠手机电池业务的回报,开始投入汽车的生产与 研发。不论是电池还是手机,比亚迪都面临着世界上顶级 的竞争对手。因此,与所有的本土汽车公司不同,比亚迪 没有复制其他汽车公司的成功模式,而是利用自身在电池 动力领域和汽车领域双平台上进行集合创新。目前比亚迪 汽车的产品线已日渐丰富,产品也被市场认可,取得较好 的销售成绩。 • 一组可查询到的数据显示,在引进上百台(套)世界领先 的整车制造和检测设备基础上,比亚迪启用自主研发的汽 车冲压设备360项,调试自主研发的汽车焊接设备825项, 安装自主研发的汽车涂装设备656项,整合自主研发的汽 车总装设备412项。据悉,从2002年到2008年,比亚迪 每年申请的专利数都在1000项以上,其中2008年,比亚 迪共申请专利1530项,在国内企业申请量排名中位居第四。 • 而2008年底上市的F3DM,就是比亚迪一贯奉行的产品 与技术创先模式的结晶,它体现了从单一产品创新到多重 技术集成的理念,这也是中国车企第一次领跑世界。
比亚迪公司文化
公司在持续发展的同时, 始终致力于企业文化建 设,矢志与员工一起分 享公司成长带来的快乐。 比亚迪坚持不懈,逐步 打造“平等、务实、激情 、创新”的企业核心价值 观,并始终坚持“技术为 王,创新为本”的发展理 念,努力做到“事业留人 ,待遇留人,感情留人”。
比亚迪公司文化
• 比亚迪自从成立以来,就 一直倡导“以厂为家、爱 厂如家”的“家文化”, 提倡管理不仅要“人性 化”,更要“家人化”。 公司努力营造亲近、和善 的工作环境,提供家一样 的饮食、住宿等基本需求 服 务,开展体验式、传帮 带式的培训,建立通畅有 效的内部沟通渠道, • 给与员工温暖如家的关怀 和关心,营造公司与员工 “共赢”的局面。
比亚迪
比亚迪名不见经传的上市公司
Build Your Dreams
比亚迪BYD简介
• 比亚迪英文名为“build your dreams(简称‘B Y D’)”,意为“成就你的梦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