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色与测量条件的选择
吸光光度法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吸光光度法 / 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 干扰的消除 • 共存离子如本身有颜色,或与显色剂作用生成有色化合物, 都将干扰测定。 • 消除共存离子的干扰的方法: • 加人配位掩蔽剂或氧化还原掩蔽剂,使干扰离子生成无色 配合物或无色离子。
吸光光度法 / 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 选择适当的显色条件以避免干扰 • 利用酸效应,控制显色剂离解平衡,降低[ R ] ,使干扰 离子不与显色剂作用
• 此类化合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就能与某些金属离子作用,改 变生色团的电子云结构,使颜色发生明显的变化。
吸光光度法 / 显色剂
• • • • • • 偶氮类显色剂特点 性质稳定 显色反应灵敏度高 选择性好 对比度大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显色剂。其中以偶氮胂III 等最为 突出。偶氮胂III的结构式为
吸光光度法 /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 吸收光谱重叠 • 找出两个波长,在该波长下,二组分的吸光度差值 △ A 较大
吸光光度法 /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 在波长为λ1和λ2时测定吸光度 A1和 A 2 ,由吸光度值的 加和性得联立方程:
吸光光度法 /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吸光光度法 /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吸光光度法 / /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进行光度分析时,首先要把待测组分转变成有色化合物, 然后测定吸光度或吸收曲线 •将待测组分转变成有色化合物的反应叫显色反应 •与待测组分形成有色化合物的试剂称为显色剂
吸光光度法 / 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显色反应的分类 •配位反应----最主要的显色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显色反应的选择 •灵敏度高 摩尔吸收系数 K 的大小是显色反应灵敏度高低的重要标志 应当选择生成的有色物质的‘较大的显色反应
吸光光度法 / 显色剂
显色实验知识大全

可见光吸收光谱法是利用测量有色物质对某一单色光的吸收程度来进行测量的,但许多化合物本身是无色的,它对可见光不发生吸收或吸收很弱,因而必须预先通过适当的化学反应,使它转变成有色化合物,然后再进行可见光吸收光谱测定。
显色反应在光度分析中,将试样中被测组分转变成有色化合物的反应叫显色反应。
能与被测组分生成有色物质的试剂称为显色剂。
显色反应分为两类:络合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其中络合反应是最主要的显色反应。
对显色反应的要求:①选择性好一种显色剂最好只与一种被测组分起显色反应,或显色剂与干扰离子生成的有色化合物的吸收峰与被测组分的吸收峰相距较远。
这样干扰较少。
②灵敏度高即有色化合物的摩尔吸收系数大。
③有色络合物的离解常数要小有色络合物的离解常数愈小,络合物就愈稳定。
络合愈稳定,光度测定的准确度就愈高,并且还可以避免或减少试样中其它离子的干扰。
④有色络合物的组成要恒定,化学性质要稳定。
⑤如果显色剂有颜色,则要求有色化合物与显色剂之间的颜色差别要大,以减小试剂空白。
一般要求有色化合物与显色剂的最大吸收波长之差在60nm以上。
⑥显色反应的条件要易于控制如果条件要求过于严格,难以控制,测定结果的再现性就差。
显色剂1、无机显色剂许多无机试剂能与金属离子发生显色反应用于光度分析,但由于灵敏度等原因,具有实用价值的仅有几类,见表1。
表1 重要的无机显色剂2、有机显色剂大多数有机显色剂本身为有色化合物,与金属离子反应生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稳定的螯合物。
显色反应的选择性和灵敏度都较高,有些有色螯合物易溶于有机溶剂,可进行萃取光度法测量。
有机显色剂种类很多,不断有新型的有机显色剂被研制出来,表2 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有机显色剂。
表2 部分常用的有机显色剂3、多元配合物显色体系近年来,形成多元配合物的显色体系受到关注。
多元配合物是指3个或3个以上组分形成的配合物。
利用多元配合物的形成可提高分光光度测定的灵敏度,改善分析特性。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三元配合物。
光度法显色反应条件和测量条件的选择

光度法显色反应条件和测量条件的选择一. 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及反应条件的选择(一)显色反应的选择1. 选择性好:干扰少或易排解;2. 灵敏度高(S):尤其是对低含量组分,一般选择 e:104 ~ 105 L/molcm3. 有色化合物稳定、组成恒定4. 有色化合物与显色剂的颜色差别大(二)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及反应条件1. 显色剂的用量M + R MR待测组分显色剂有色化合物在被测组分肯定及其它试验条件不变的状况下,分别测得加入不同量显色剂测得A值,作A-cR曲线,常见以下二种状况:图7 吸光度与显色剂加入量的关系(a)在 a 与 b之间任选一点吸光度与显色剂加入量的关系(b)严格掌握CR因此,合适的 cR 通过试验确定。
2. 溶液的酸度(1) 对金属离子存在状态的影响防止水解,防止沉淀生成(2) 对显色剂浓度的影响 H2R 2H+ + R2-(3) 对显色剂颜色的影响pKa pKaH2R H+ + HR- 2H+ + R2-6.9 12.4黄橙红相宜的 pH 通过试验确定:做 A- pH 曲线(其它条件并不变),从中找出 A 较大且基本不变的某 pH 范围。
3. 显色时间:各种显色反应得速度不同,反应完全所需时间不同;有些有色化合物在肯定的时间内稳定。
选择方法:作 A-t(min)曲线,选择在 A 较大且稳定的时间内进行。
4. 显色温度:显色反应一般在室温下进行,但反应速度太慢或常温下不易进行的显色反应需要升温或降温。
选择方法:作 A-T (℃)曲线,选择在 A 较大的时间内进行。
5. 溶剂:试验确定选择合适的溶剂(常为有机溶剂),提高反应的灵敏度及加快反应速度。
二. 分光光度法测量误差及试验条件的选择(一)测量误差及 A 范围的选择任何一台分光光度计都有光度误差 T%,但给定的一台分光光度计,T 基本上是一常数,一般为 0.002 ~ 0.01,但在不同 T 时同样的T 对应的 A 则不同,所以引起的C/C (浓度的相对误差)就不同。
第9章 吸光光度法(2)

M + nR = MRn OHH+
(1) 影响显色剂的平衡浓度和颜色→不能过高;
(2) 影响被测金属离子的存在状态→不能过低; (3) 影响有色化合物的组成。
例:磺基水杨酸 – Fe 3+ pH = 2 ~ 3 pH = 4 ~ 7 pH = 8 ~ 10 FeR FeR2 FeR3 紫红色 橙色 黄色
四、标准曲线的绘制
由 A=abc 或 A=εbc 可知: 吸光度A与物质的浓度成正比,以A对c作图,应得一直线, 该直线称为工作曲线.( Standard curve) 在相同条件下测的试液的吸光度, 从工作曲线上就可查到试液的浓 度, 该方法称为工作曲线法。 注意什么?
a. 标准溶液浓度必须在线性范围内,即符合A= bc
2.有机显色剂 有机显色剂分子中含有某些含不饱和键的基 团如偶氮基、对醌基和羰基等生色团( chromophoric group)和含孤对电子的基团如氨 基 、 羟 基 和 卤 代 基 等 助 色 团 ( auxochrome group)。
生色团:-N=N-,-N=O,
O O
C=S,-N
:
(共轭双键)πe
二、参比溶液的选择 为什么要使用参比溶液? 目的:扣除非待测组分(吸收池和各种试剂)对光的吸收, 使测得的的吸光度真正反映待测物对光的吸收。 测定时,采用两个材质、厚度相同的比色皿进行测量,其中 一个作为参比池,装入参比溶液,调节仪器使透过参比池的吸光 度为零。则测得待测溶液的吸光度为:
A=lgI0/I=lgI参比/I试液
Co2+ Fe2+,Sn4+
c.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改变干扰离子的价态 d. 用参比溶液消除显色剂和某些共存有色离子的干扰。 e. 选择适当的波长 f. 当溶液中存在有消耗显色剂的干扰离子时,可通过增加 显色剂的用量来消除干扰。 g. 采用预先分离的方法。
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简介

1.物质的颜色与吸收光的关系电磁波谱: X射线 0.1~100 nm远紫外光 10~200 nm近紫外光 200~400 nm可见光 400~760 nm近红外光 750~2500 nm中红外光 2500~5000 nm远红外光 5000~10000 nm微波 0.1~100 cm无线电波 1~1000 m2日光:紫蓝青绿黄橙红2014-11-33♥复合光: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光。
如白光(太阳光)♥单色光:只具有一种波长的光。
要求:∆λ=±2nm 。
♥互补色光:如果把两种适当颜色的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也可以得到白光,这两种光就叫互补色光。
♥物质的颜色是由于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选择性的吸收作用而产生的。
如:CuSO 4呈兰色。
♥物质呈现的颜色和吸收的光颜色之间是互补关系。
光的互补:蓝 黄日光7♥ (1)不同物质吸收曲线的形状和吸收波长不同。
MnO 4-531吸收曲线2014-11-38♥(2)同一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同;同一物质不同浓度,其吸收曲线形状相似。
♥吸收曲线是特性的,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之一;吸收曲线是定量分析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
3.光的吸收定律——朗伯-比耳定律λ吸光度A: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
定义:A=lg(I0/I t)A越大,表示对光的吸收越大,透过光越弱。
9λ1760年朗伯(Lambert)阐明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层厚度的关系:A∝b•1852年比耳(Beer)又提出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物浓度之间也具有类似的关系:A∝c二者的结合称为朗伯—比耳定律,A∝bc1011朗伯—比耳定律数学表达式:A =lg (I 0/I t )= εb c 式中:A ,吸光度,无量刚; b ,液层厚度(光程长度),cm ; c ,溶液的浓度, mol · L -1 ; ε称为摩尔吸光系数,L·mol -1·cm -1,仅与入射光波长、溶液的性质及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
分光光度计与分光光度法

2.2.1 分光光度计的 光谱范围
包括波长范围为400~760 nm的可见光区和波长范围 为200~400 nm的紫外光区。不同的光源都有其特有的 发射光谱,因此可采用不同的发光体作为仪器的光源。
钨灯的发射光谱:钨灯光源所发出的400~760nm 波长的光谱,光连续色谱;该色谱可作为可 见光分光光度计的光源。
3. 以7200可见光分光度计为例,讲解可见光分光度 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4. 以UV-754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为例,讲解紫 外光光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 分光光度法定义 与应用
1.1 定义: 分光光度法是利用物质所特有的吸收光谱来鉴 别物质或测定其含量的分析检测技术。
1.2 特点: 灵敏、精确、快速和简便,在复杂组分系统 中,不需要分离,即能检测出其中所含的极少量物质。
氢灯的发射光谱:氢灯能发出185~400 nm波长的 光谱,可作为紫外光光度计的光源。
谱(1)
如果在光源和棱镜之间放上某种物质的溶液,此 时在屏上所显示的光谱已不再是光源的光谱,它出现 了几条暗线,即光源发射光谱中某些波长的光因溶液 吸收而消失,这种被溶液吸收后的光谱称为该溶液的 吸收光谱。
不同物质的吸收光谱是不同的。因此根据吸收光 谱,可以鉴别溶液中所含的物质。
4、有色物稳定性高 其它离子干扰才小。如三
磺基水杨 酸铁的Kf =1042 , F- 、H3PO4 对它无干 扰。
5、显色过程易于控制 而且有色化合物与显
色剂之间的颜色差别应尽可能大。
| m MaRx m Rax | 60nm
回本节目录
二、 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1、显色剂用量 ,适当过量。
2、溶液酸度 既要防止被测离子生成沉淀,又需
仪器分析测试技术: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

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利用测量有机物质对某一单色光吸收程度来进行定量的,而许多物质本身无色或颜色很浅,也就是说他们对可见光不产生吸收或吸收不大,这就必须事先通过适当的化学处理,使该物质转变为能对可见光产生较强吸收的有色化合物,然后再进行测量u定义:将试样中的待测组分转变为有色化合物的 反应叫做显色反应。
(无色或浅色物+显色剂=深色物)——显色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络合反应Fe3++SCN-=FeSCN2+Mn2+-5e+4H2O= MnO4-+8H+显色反应需满足的要求:u选择性好u灵敏度高u有色化合物的稳定常数要尽可能的大u显色剂的颜色与有色化合物的颜色差别要大 u显色反应要易于操作、控制u有色化合物的组成恒定,化学性质稳定无机显色剂:KSCN:测 Fe、Mo、W、Nb 等钼酸铵:测 P、As 等过氧化氢:测 Ti、V 等有机显色剂:分子结构含有生色团(即含不饱和键的基团)如偶氮基,对醌基和羰基等含有助色团(含孤对电子的基团)如氨基、羟基和卤代基等。
NN OHCOOHSO 3H OO 型:NNN OH OH ON 型:NH NHN SN S 型:NN 型:假如有一天你的手机坏了,你会怎么处理?如果一件事情由多种因素决定,那么我们在探讨条件时就固定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之一。
如此尝试,直至全部因素测试完毕。
分析测试条件的选择也采用同样的方法。
1、显色剂用量取6只洁净的50mL容量瓶,各加入10.00μg·mL-1铁标准溶液5.00mL,1mL100g·L-1盐酸羟胺溶液,摇匀。
分别加入0、0.5、1.0、2.0、3.0、4.0mL1.5 g·L-1邻二氮菲,5mL醋酸钠溶液,用蒸馏水稀至标线,摇匀。
用2cm吸收池,以试剂空白溶液为参比溶液,在选定的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结论:作A-C R曲线,找出曲线平台部分,选择一合适用量即可。
吸光度与显色剂浓度的关系曲线2、溶液pH在6只洁净的50mL容量瓶中各加入10.00μg·mL-1铁标准溶液5.00mL,1mL100 g·L-1盐酸羟胺溶液,摇匀。
分析化学吸光光度法二

故T e 1 0.368, 即吸光度A 0.434时, 浓度测量的相对误差最小。
(二)测量条件的选择
选择适当的测量条件,是获得准确测定结 果的重要途径。择适合的测量条件,可从下列 几个方面考虑。 1.测量波长的选择 由于有色物质对光有选择性吸收,为了使 测定结果有较高的灵镀度和准确度,必须选择 溶液最大吸收波长的入射光。如果有干扰时, 则选用灵敏度较低但能避免干扰的入射光,就 能获得满意的酸度对被测物质存在状态的影响 大部分高价金属离子都容易水解,当溶液的酸度 降低时,最终将导致沉淀的生成。显然,金属离子的 水解,对于显色反应的进行是不利的,故溶液的酸度 不能太低。
(2) 酸度对显色剂浓度和颜色的影响 光度分析中所用的大部分显色剂都是有 机弱酸。 M + HR=MR + H+ 从反应式可以看出,溶液的酸度影响着 显色剂的离解,并影响着显色反应的完全程 度。
3.时间和温度 显色反应的速度有快有慢。实验方法是配制一份显色溶 液,从加入显色剂计算时间、每隔几分钟测定一次吸光度, 绘制A-t曲线,根据曲线来确定适宜的时间。 不同的显色反应需要不同的温度,一般显色反应可在室温 下完成。但是有些显色反应需要加热至一定的温度才能完成; 也有些有色络合物在较高温度下容易分解。因此,应根据不 同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温度进行显色。温度对光的吸收及颜色 的深浅也有一定的影响,故标样和试样的显色温度应保持一 样。合适显色温度也必须通过实验确定 ,做A-C曲线即可求出。
(3)对络合物组成和颜色的影响 对于某些逐级形成络合物的显色反应、在不 同的酸度时,生成不同络合比的络合物。例如铁 与水杨酸的络合反应,当 pH<4 [Fe3+(C7H4O3)2-]+ 紫色 4<pH<9 [Fe3+(C7H4O3)22-]- 红色 pH>9 [Fe3+(C7H4O3)32-]3- 黄色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控制合适的酸度,才可 获得好的分析结果。 合适酸度也必须通过实验确定,做A-pH曲线即可 求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显色与测量条件的选择
一、显色反应的选择 二、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三、共存离子干扰的消除 四、测定条件的选择 五、提高光度测定灵敏度和选择性的途径
一、显色反应的选择 • 1.选择显色反应时,应考虑的因素 • 灵敏度高、选择性高、生成物稳定、显色 剂在测定波长处无明显吸收,两种有色物 最大吸收波长之差:“对比度”,要求△ > 60nm。 • 2.配位显色反应 • 当金属离子与有机显色剂形成配合物时, 通常会发生电荷转移跃迁,产生很强的紫 外—可见吸收光谱。
• 参比溶液的选择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 ⑶ 若待测试液在测定波长处有吸收,而显 色剂等无吸收,则可用“试样空白”(不加 显色剂)作参比溶液; • ⑷ 若显色剂、试液中其它组分在测量波长 处有吸收,则可在试液中加入适当掩蔽剂 将待测组分掩蔽后再加显色剂,作为参比 溶液。
五、提高光度测定灵敏度和选择性的途径 • 1.合成新的高灵敏度有机显色剂 • 2.采用分离富集和测定相结合 • 3.采用三元(多元)配合物显色体系 • 由一个中心金属离子与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配位体形 成的配合物,称为三元(多元)配合物。 • 多元配合物显色反应具有很高的灵敏度,一方面是因为 多元配合物比其相应的二元配合物分子截面积更大;另一 方面是因为第二或第三配位体的引入,可能产生配位体之 间、配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间的协同作用,使共轭π电子 的流动性和电子跃迁几率增大。 • 三元配合物主要类型有:三元离子缔合物、三元混配 配合物、三元胶束(增溶)配合物。
• 4.显色剂 • 无机显色剂:硫氰酸盐、钼酸铵、过氧 化氢等几种。 • 有机显色剂:种类繁多 • 偶氮类显色剂:本身是有色物质,生成 配合物后,颜色发生明显变化;具有性质 稳定、显色反应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对 比度大等优点,应用最广泛。偶氮胂Ⅲ、 PAR等。 • 三苯甲烷类:铬天青S、二甲酚橙等
二、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 1.显色剂用量 • 吸光度A与显色剂用量CR的关系会出现如图所 示的几种情况。选择曲线变化平坦处。 • 2.反应体系的酸度 • 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分别测定不同pH值条件下 显色溶液的吸光度。选择曲线中吸光度较大且恒 定的平坦区所对应的pH范围。 • 3.显色时间与温度 • 实验确定 • 4.溶剂 • 一般尽量采用水相测定,
三、共存离子干扰的消除 • 1.加入掩蔽剂 • 选择掩蔽剂的原则是:掩蔽剂不与待测组分反 应;掩蔽剂本身及掩蔽剂与干扰组分的反应产物 不干扰待测组分的测定。 例:测定Ti4+,可加 入H3PO4掩蔽剂使Fe3+(黄色)成为Fe(PO4)23(无色),消除Fe3+的干扰;又如用铬天菁S光度 法测定Al3+时,加入抗坏血酸作掩蔽剂将Fe3+还 原为Fe2+,消除Fe3+的干扰。 • 2.选择适当的显色反应条件 • 3.分离干扰离子
• 3.氧化还原显色反应 • 某些元素的氧化态,如Mn(Ⅶ)、Cr(Ⅵ)在 紫外或可见光区能强烈吸收,可利用氧化还原反 应对待测离子进行显色后测定。 • 例如:钢中微量锰的测定,Mn2+不能直接进行 光度测定 • 2 Mn2+ +5 S2O82-+8 H2O =2 MnO4+ + 10 SO42-+ 16H+ • 将Mn2+ 氧化成紫红色的MnO4+后,在525 nm处进行测定。
• 四、测量条件的选择 • 1.选择适当的入射波长 • 一般应该选择λmax为入射光波长。 • 如果λmax处有共存组分干扰时,则应考 虑选择灵敏度稍低但能避免干扰的入射为什么需要使用参比溶液? • 测得的的吸光度真正反映待测溶液吸光强度。 • 参比溶液的选择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 ⑴ 若仅待测组分与显色剂反应产物在测定波长 处有吸收,其它所加试剂均无吸收,用纯溶剂 (水)作参比溶液; • ⑵ 若显色剂或其它所加试剂在测定波长处略有 吸收,而试液本身无吸收,用“试剂空白”(不加 试样溶液)作参比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