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要略》第十章典籍藏书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要略》第十章典籍藏书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要略》第十章典籍藏书一、填空1.中国古代典籍的构成主要有简册、帛书、纸写本和刻印本,甚至还包括石刻书籍。

简册也称简策,可说是中国最早的书籍。

它是用毛笔蘸墨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再一片片连接起来,成为一部书。

每根竹片叫“简”,我们习惯上称为“竹简”。

连接起来的竹片, 就称为简册。

连接竹片的材料,主要是麻绳和牛皮绳。

用牛皮绳连接的就叫“韦编”,所以成语有“韦编三绝”。

这种简册大约在商周时代已经出现。

2.古文经指汉武帝时在孔子旧宅的墙壁中发现的一批儒家经典著作。

汲冢古书指晋武帝时在今河南省卫辉市魏襄王墓中发现的数十车竹简,其中有今天所见的《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等。

这两次发现都是战国简册。

1972年在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西汉竹简, 其中有《尉缭子》、《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重要兵书。

1996年在湖南省长沙市走马楼发现了三国孙吴竹木纪年简牍数万片,对研究三国时期吴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是我国近几十年来在古典文书方面数量最多、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3. 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中不但出土了一批帛书,如《老子》、《易经》、《战国策》等,而且还有绘在帛上的三幅驻军分布图, 这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最早的地图实物。

4.我国的纸写本书籍在东汉时已经出现了,但简册和帛书同时存在,古书名。

但“坟典” 一词却成为中国古籍的代称。

2.八索九丘:也是传说中的古书。

据孔颖达解释,记载八卦的书叫“八索”,“索”是“探索”的意思;记载九州地理的书叫“九丘”, “丘”是聚集的意思,九州风气所聚,所以叫“九丘”。

但详细情况如何,没有人能说的清,因为从没有人见过。

3.四书五经:所谓“五经”,始于汉代。

汉武帝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教授弟子,开始有五经的说法。

汉代的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仪礼》、《春秋》,后来用《礼记》代替《仪礼》,把《左传》并入《春秋》,仍为五经。

“四书”的说法比较晚。

中国文化复习要点(答案).doc

中国文化复习要点(答案).doc

一、填空题1.从河姆渡文化开始,我国历史阶段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

2.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六义。

3.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国家形成。

4.明朝后期,我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5.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6.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7.中国最早的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兵法》,作者是孙武。

8.李白写诗诸多,被后世誉为“诗仙气9.我国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推算出的圆周率值领先世界1000年。

10.法家的基本主张是法(法律)、术(权术)、势(形势)。

11.道家的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

12.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和非攻。

13.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被视为“文房四宝”。

14.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中心。

15.交子为世界发行最早的纸币。

16.中国绘画在盛唐时期达到鼎盛,这一时期以画圣“吴道子”为代表。

17.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

18.张衡制出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能测定较强地震的方位,比外国地震仪早1700多年。

19.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

20.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笫一篇专论文学批评的论文。

21.1408年(明成祖永乐六年),《永乐大典》编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类书。

22.1247年,南宋法医学家宋慈著《洗冤录集》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23.隋炀帝年间,工匠李春建成赵州桥,桥拱肩上加拱,造型奇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属首创。

24.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进入现代社会。

25.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达到独尊的地位。

2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

27.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28.四大名著是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

29.书法家王羲之善正、行,字势强雄多变,被后世誉为“书圣”。

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

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

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
1.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哪些方面?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诗词、书画、古典音乐、中医、武术等方面。

2. 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中国的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3. 中国的象征物是什么?
中国的象征物包括国旗(五星红旗)、国徽(天安门、五星、麦穗、法律、科技)、国花(牡丹)、国树(国槐)及国鸟(丹顶鹤)等。

4.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

5. 中国的文字是什么?
中国的文字有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可以追溯至古代的连续使用至今的文字。

6. 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中国的四大名著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7. 中国的传统音乐有哪些特点?
中国的传统音乐注重旋律的表达,强调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见的传统乐器有古筝、琵琶、二胡、笛子等。

8. 中国的传统绘画有哪些类型?
中国的传统绘画有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宴会画等。

9. 中国的传统服饰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服饰有汉服、旗袍、长衫等。

10. 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有宫殿式建筑、庙宇式建筑、园林式建筑等。

《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含章节补充练习题参考答案)

《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含章节补充练习题参考答案)

《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 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 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 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 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 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 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 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 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 统一性: 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 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 连续性: 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 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 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但因中国地域广大, 民族众多, 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 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 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 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 在中国人的生活里, 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 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 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中国的地理特点:内陆辽阔, 空间巨大, 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地形复杂, 复杂多样, 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山河壮丽, 景色秀美, 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1. 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2.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 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秦朝疆域: 东到大海, 西到陇西, 南到广西, 北到长城唐朝疆域: 东到大海, 西到咸海, 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 南到南海元代疆域: 北逾阴山, 西极流沙, 东尽辽左, 南越海表清代疆域: 西北达巴喀什湖北岸,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到南海诸岛4. 西藏在(元朝)归入中国的版图。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一章简论1.《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2.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3.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在历史上的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4.文化的核心是人。

一般把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5、当代哲学家张岱年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的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综合,即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揭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与近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的综合,即批判继承两种文化中值得继承的东西。

三、就中国本身的文化传统而言,还要注意儒、墨、道、法四家的综合,即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道家的批判精神,墨家重视自然科学与形式逻辑的学风,法家以法治国与肯定“力”的作用的观点。

第二章地理状况1.中国文化所处的地域环境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的舞台,是造成中国文化亘古独立、长生不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文化带有封闭保守特点的环境因素;第二是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第三是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中国文化要略笔记第一章简论1.《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2.汉代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晋人也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这里的“文化”指与国家的军事手段(即武功)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3.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4.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

法文的Cultura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

这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宽泛。

5.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6.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在历史上的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7.文化的核心是人。

一般把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第一章:简论1文化的定义是什么?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中国古代的文化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l,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

泰勒在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一、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含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层次(结构):1. 物质文化层 2. 制度文化层 3. 行为文化层 4. 心态文化层三、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四、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突出人文主义精神2、注重和谐中庸3、安土乐天的情趣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看一看。

P4-P93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即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且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

4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外在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内在特点;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儒释道三教合一)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美感和乐感)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人伦关系,如父慈子孝等)第二章:地理概况1地理环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内陆辽阔,空间巨大。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山河壮丽,景色秀美。

人文地理环境:人口众多,区域繁多,民族融合。

A中国地理环境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自然之基。

B中国地理环境促进中华一统趋势。

C中国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D中国地理环境使中华文化延续,封闭与开放。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1. 地理环境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影响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4.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保守型的影响2自然地理基本要点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3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性组织系统。

中国文化要略

中国文化要略

中国文化要略选择,填空1.儒家思想包括孔孟之道,汉代经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

2.中国人的远祖分为西北的“华夏集团”,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南蛮集团”。

3.西周社会依旧是奴隶社会,继续实行“井田制”,并且通过“封建制”维系政治统治。

与这种封建制相辅的是“宗法制”。

还制订了“礼乐刑罚”。

4.汉字的结构——六书。

(1)象形:日,月,龙,门(2)指事:上,下,本,甘(3)会意:武,旅,聂,安(4)形声:江河松枫(左形右声),期朔鸠鸽(右形左声),空穹笔篆(上形下声),基垄悲愁(下形上声),闷问闽唐(内形外声),街裹序固(外形内声)(5)转注:考和老,民和氓,走和趋,舟和船,梁和桥,顶和颠。

(6)假借:令,长,我,自,鼻,耳,,且,祖。

5.汉代经学包括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

6.北宋理学四大家:张载(横渠先生),周敦颐(濂溪先生),程颢(明道先生),程颐(伊川先生)7.南宋朱熹(紫阳先生)集理学大成。

8.夏代有正式的学校。

庠,序,学,瞽宗都是学校。

西周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由中央设立,有大学和小学之分。

周天子的大学叫辟雍,诸侯的大学叫泮宫。

辟雍设水池,水南为成均,水北为上庠,水东为东序,水北为瞽宗。

9.六艺:礼(规章仪式),乐(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骑马驾车),书(历史),数(数学)。

10.明清乡试是一省范围内的考试,第一名称为解元,是解送朝廷录用之意。

11.明清会试是全国范围内的考试,第一名叫会元。

12.殿试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

13.汉代的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仪礼,春秋,后来用礼记代替仪礼,把左传并入春秋。

14.南宋朱熹自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大学,中庸,再加孟子,合称四书。

15.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第一章:简论1文化的定义是什么?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中国古代的文化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l,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

泰勒在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一、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含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层次(结构):1. 物质文化层 2. 制度文化层 3. 行为文化层 4. 心态文化层三、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四、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突出人文主义精神2、注重和谐中庸3、安土乐天的情趣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看一看。

P4-P93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即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且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

4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外在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内在特点;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儒释道三教合一)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美感和乐感)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人伦关系,如父慈子孝等)第二章:地理概况1地理环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内陆辽阔,空间巨大。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山河壮丽,景色秀美。

人文地理环境:人口众多,区域繁多,民族融合。

A中国地理环境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自然之基。

B中国地理环境促进中华一统趋势。

C中国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D中国地理环境使中华文化延续,封闭与开放。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1. 地理环境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影响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4.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保守型的影响2自然地理基本要点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3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性组织系统。

4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秦汉到隋代: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唐宋到辽金:道路制元明清:行省制5简称背诵。

四个直辖市:北京(京),天津(津),上海(沪),重庆(渝)五个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藏自治区(藏),宁夏回族自治区(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内蒙古自治区(蒙)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港),澳门(澳)二十三个省:河北(冀),山西(晋),河南(豫),安徽(皖),福建(闽),江西(赣),山东(鲁),湖北(鄂),湖南(湘),广东(粤),海南(琼)贵州(黔),黑龙江(黑),吉林(吉),辽宁(辽),江苏(苏),浙江(浙)青海(青),台湾(台),四川(川或蜀),云南(云或滇),陕西(陕或秦),甘肃(甘或陇)第三章:历史发展1四大区域说A黄河流域文化区: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省渑池县)、大汶口文化(山东泰安市)、龙山文化(山东省章丘市)、马家窑文化(甘肃)、齐家文化、二里头文化、半坡文化、杨少文化B长江流域文化区:河姆渡文化(浙江省余姚市)、马家滨文化,良诸文化(浙江省余杭市)、屈家岭文化C珠江流域文化区:石峡遗址D.北方和东北文化区:红山文化(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牛河梁遗址2结论中国文明是在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而不是从外域传来的;它不是起源于一时一地,而是遍地火光,多元融合;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原始文化比较发达,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各个区域内的原始文化发展不平衡,以中原地区成熟最早,约在五千年前已进入文明社会。

其他地区的先民也在五千年前之间先后进入文明社会。

二.三皇五帝1.根据一些文史学家的分析,我们中国人的元祖,大体可分为西北的“华夏集团”、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苗蛮集团”。

2.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的纪年。

3.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实行“初税亩”制度,土地赋税制登上历史舞台,一直延续到2005年。

4.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起点,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封建制度已基本确立。

5.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可确认的中国的王朝都城遗址。

第四章:姓氏1姓与氏的定义A母系氏族社会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

B氏的产生比姓晚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C女子在家排行:孟、仲、叔、季2十一种姓氏来源(举例)一、以姓为氏,多带女字旁,如姜,姬等。

二、以国邑为氏,如宋,卫等。

三、以官职为姓,如司马,钱等。

四、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如牛,关等五、以排行次第为氏,如孟。

六、以爵号,谥号为氏,如王,侯等。

七、以居住地为氏,如柳,西门等。

八、以职业或技能为氏,如屠,甄等九、以事为氏,如李,林,车等。

十、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如枭等。

十一、由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成为汉姓的一个组成部分,如陆,贺等。

3郡望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

举例:彭城流芳(姓刘) 、颍川流芳(陈)、太原流芳(王)、汝南流芳(周)、京兆流芳(杜)4帝王,功臣,贵戚之姓取得尊贵地位,享有社会的某些特权,可以左右当时的政治局面,逐渐形成一些豪门大族,这些豪门大族就是望族。

6姓氏混杂的原因?1.帝王分封子弟功臣2.战乱3.官宦4.移民7.名与字的关系(举例)一、名与字意义相同二、名与字的意义相关三、名与字的意义相反四、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五、是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第五章:汉字1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行书和楷书。

2汉字的结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第六章;学术思想1今文经与古文经今文经:大都没有先秦时的旧本,而是由战国时代的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到汉代才用当时流行的隶体文字书写而成。

古文经:即用“古籀文字”写成的先秦旧学经学形成两大流派: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2思想的发展: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理学四大家: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3儒家思想孔子:核心“仁”,仁者爱人,推己及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材施教名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孟子:性善和良知,义,舍省去义,仁政,民贵君轻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

”荀子:性恶论,强化君权,重视民用,明于天人之分名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4道家思想老子:《道德经》,宇宙人生,道法自然,辩证法思想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庄子:自然无为《逍遥游》《齐物论》5墨家思想《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小孔成像6法家学说《韩非子》赏罚分明,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严刑峻法韩非:明主治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第七章:宗教信仰1三大崇拜:天地,祖先,君师2祭祀天地的仪式有庙祭和郊祭两种3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南岳衡山{湖南},北岳恒山{山西},中岳嵩山{河南} 4帝王祭祀自己的祖先用太庙,官员百姓祭祀祖先用宗祠5佛教创立者:释迦牟尼6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7三大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如果加上甘肃麦积山石窟,就是四大石窟。

第八章:古代教育1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是1.重视道德的培养,而忽视才能和技能的训练,2.重视师生间的承袭而忽视创造和发明,它的基本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级官吏,而不是建设国家的各种人才。

归纳起来说,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方针是教人怎样做人,而不是教人怎样去创业,怎样去开拓前进,怎样去改造社会。

2最早的私学创立者是孔子。

3官学和私学并重,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双轨制。

汉代的学校也分官学和私学两类。

4宋初四大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

另一说,石鼓书院取代嵩阳书院。

5南宋四大书院:岳麓,白鹿洞,丽泽,象山6朱熹的六条读书原则:一、居敬持志(讲学习态度)二、循序渐进三、熟读精思四、虚心涵咏(以上讲学习方法)五、切忌体察六、着紧用力(以上讲领会方法)7、第一个完整系统的书院学规是由朱熹制定的《白鹿洞学规》8《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家庭教育专著。

明清以后,家训流行,最著名的是清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9清代学塾教育一、有钱人聘请教师在家教读子弟,称“教馆”或“坐馆”二、教师在家设馆授徒,称“家塾”或“私塾”三、地方出钱聘请老师在公共场所设馆教授贫寒子弟,称“义学”或“义塾”第九章:科举制度一、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发展(科举制度以前的选士制度)1. 原始社会中实行“选贤授能”2. 夏、商、周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和“举贤才”3. 春秋战国时期实行“客卿制”4. 秦代实行“军功爵制度”5. 汉代主要是“察举”和“征辟”两种方式,汉代还实行“任子”制度6. 魏,曹操实行“唯才是举”,曹丕制定了“九品中正制”2选士包括身、言、书、判四个方面3三级考试,即乡试(各行省的考试)、会试(京城的礼部考试)、御试(殿试)。

乡试之前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合称“童生试”4科举制的评价:一、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制度的出身限制,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

二、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平民化三、科举制度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以及宋代转向义理的文风。

四、负面:思想的同化和僵化;主体意识的丧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