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战争地图
三次印巴战争及历次冲突

三次印巴战争及近年冲突回顾南亚政区图克什米尔战争(1947年印巴战争、第一次克什米尔战争、第一次印巴战争)克什米尔战争,也被称为1947年印巴战争、第一次克什米尔战争或第一次印巴战争,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就克什米尔地区的主权问题于1947年到1949年迸发的一场战争。
它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三场大规模战争中的第一场。
1947年,印度士兵在准备战斗在英国殖民时期,克什米尔实际由名义上独立的英国呵护国克什米尔-查谟土邦所统治。
英国从印度撤兵以后,从英属印度独立出来的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都要求克什米尔加入。
该邦上层王公贵族大都属印度教希望加入印度;而下层平民苍生大都属伊斯兰教希望加入巴基斯坦。
(邦主)哈里·辛格则希望能坚持克什米尔的独立地位,因此推迟对这个问题的决定。
英国撤兵以后一支由亲巴基斯坦的部落和巴基斯坦士兵组成的军队从巴基斯坦西北边省入侵克什米尔。
辛格仓促逃离克什米尔,逃往印度,印度借此机会也进军克什米尔,由此导致克什米尔战争的迸发。
入侵克什米尔的巴基斯坦力量称自己为"克什米尔解放军",它是一支受巴基斯坦帮忙的地方军,它在战争中有一定的优势:战前克什米尔外乡的军队分散在整个地区来维持当地的秩序,它的安排不适宜抵抗全面入侵;一些克什米尔外乡军队后来加入了印度军队;克什米尔解放军不竭受到巴基斯坦正规军的支持,而且随着战争的持续越来越多巴基斯坦正规军士兵加入克什米尔解放军;有可能英国军官帮忙计划巴基斯坦的入侵。
因此克什米尔的正规军很快就被入侵的克什米尔解放军击溃。
但是入侵军未能尽快利用其优势,印度使用空军加强克什米尔的抵抗。
1947年底巴基斯坦的入侵受阻,除喜马拉雅山脉高地地区外入侵军未能继续进军。
1948年6月在喜马拉雅山地巴基斯坦入侵军在列城外郊也被击退。
1948年内双方未能取得更多的战略优势,战线固化。
1948年12月31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
印军在此次战争积累了大量的军事经验。
中印战争

《陆海疆域冲突与战争》作业学院:刑事司法学院班级:边管0701姓名:马广良学号:0705030109中印战争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至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藏南边境的战争。
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一、战争背景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长约650公里,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之处的底宛格里;中段,长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
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中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
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背景。
二、英国种下中印边界纠纷的祸根西藏、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交往和传统友谊,过去中印两国的地图均按照传统习惯线标划边界,两国人民亦遵守这条传统习惯线。
只是在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以印度为基地,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这才逐步使中印边界发生了分歧。
英印政府利用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状况,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从而埋下了争执的种子。
三、战争爆发印度政府策动和支持的西藏农奴主叛乱遭到失败,对中国西藏执行扩张主义的幻梦破灭后,尼赫鲁公然抛弃中印友好的旗帜,把中国政府谋求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努力和克制忍让视为软弱可欺,进而得寸进尺,对中国步步进逼。
尼赫鲁扩张主义的逻辑是:“我已经侵占的地方是我的,我想要侵占的地方也是我的。
昨天我可以侵占你一寸,今天我就可以侵占你一尺。
”对尼赫鲁来说,中国要还不撤出他要侵占的土地,他就施行前进政策”,直到采用战争手段。
这样,从1961年开始,尤其是从1962年4月起,印军在中印边界西段中国境内先后设立了43个军事据点。
建国后中国历次对外战争[教育]
![建国后中国历次对外战争[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e83e6d53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67.png)
新中国历次对外战争回顾与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一共经历了8次主要的对外战争,分别是抗法援越战争(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1950)、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中印战争(1962)、中苏珍宝岛战争(1969)、抗美援越战争(越南战争,也叫“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1963-1975)、抗美援老(挝)(1969-1973)、中越战争(1979)和1984年对越自卫反击战。
这几场战争,应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是因为要么规模不是非常大(如1969年中苏珍宝岛之战,1984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等),要么中国直接参与的力度不是非常大(如抗法援越战争等),同时,也是因为本文的侧重点和限于篇幅的原因,以下就不一一详细谈及。
只是选择性地做一个大概的说明。
1950抗法援越战争:1950年8月,中国军事顾问团前往越南援越抗法,是我军第一次跨出国境作战。
这次我军走出国境线有三个特点:出兵最少;没有出动作战部队;没有直接参与作战。
但仍然给予了越南重大支持,帮助越南获得了民族解放。
1950~1953抗美援朝战争(朝鲜战争,美国通常称为“韩战”):这是我军第二次跨出国境作战。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军队出国作战时间最长、出动兵力最多、歼敌最多、同时也是伤亡最大的一次跨境作战。
朝鲜是中国百年耻辱的痛。
新中国刚成立一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就饮马鸭绿江,面对帝国强敌是战是躲避,中国人能否立足世界,这个艰难的选择摆在面前。
中国是否又要被入侵,不能寄托在帝国的善心上。
美帝对新生社会主义的扼杀之心已现,这一仗中国必须打,御敌于境外是最好的选择。
趁敌立足不稳,立即出兵显然是个明知的选择。
联合国军仁川登陆后,一鼓作气,长途奔袭,自以为此战就要结束了。
然而就在他们松懈时,中国军队悄然入朝,突然发动袭击,联合国军溃败。
在朝鲜北方,由于金正日经营多年,军民一心,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是中国以落后的武器打败了先进的联合国军。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中国军队的奉献精神。
为何中印边境划界难解决?

为何中印边境划界难解决?1962年,中国与印度爆发了边境战争,从那时起中国与印度边境一直未划界,中印边境之战从1962年到如今这么多年都过去了,为何一直都解决不了呢?许多人可能不太了解,笔者来告诉你真实的原因。
一、现实中,中印边境冲突中方是吃了大亏的一方,如果按双方实际控制线划边境,中国是明显吃亏的一方。
所以中方并不想马上解决中印国境划界问题。
中国与印度的直接接壤的领土其实并不太多,两国基本上被尼泊尔与不丹给分割开了,真正有接壤的主要在两个地方,阿克塞钦地区与藏南地区,藏南地区的边境线大约有五百多公里,阿克塞饮约有三百公里的边境线。
整个藏南六万平方公里的地,中国几乎全丢了。
阿克塞钦地区中国也没有全占,在中国手中的大约占整个阿塞钦百分八十五的地区在中国手中,阿克塞钦的中印有争议的地有约三万平方公里。
整个边境地区如果按双方实际控制线划边境,中国是明显吃大亏的。
所以,中国不太愿意用实际控制线来划边境,但和平谈判中印度又很强硬,所以双方基本上谈不拢。
二、而武力解决也非常困难,风险、成本都特别高,这也非常棘手。
武力解决困难的原因中国地缘方面处于劣势。
1、海洋上中国相对于印度处于明显的劣势。
印度洋航线的安全对中国崛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印度洋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也越来越深。
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从非洲进口的原材料都要经过印度洋,出口到欧洲与美国的工业成品也要经过印度洋。
反观印度,无论是原材料、石油或出口工业品都可以不通过中国的海洋水域,印度作为这个在印度洋区域内唯一具有大国资质的国家,印度在争夺印度洋控制权方面,有着其他势力无可比拟的优势。
如果中国海军对印度海军没有压倒性的优势,一旦中印海军在印度洋发生大规模冲突,中国海军其实很难击败印度的海军,即使击败了印度的海军,要确保中国商船的安全仍旧是非常困难的,地缘上印度占明显的优势,中方是很难弥补的。
2、陆地边境上中国陆军彻底击败印度陆军,并守住收复的失土,也很困难。
1962年中印战争 解放军17岁小战士活捉印军少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1962年中印战争解放军17岁小战士活捉印军少
校
导语:“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2年爆发,50年后,参加过这场战争并荣立三等功的老兵周安国,向我们讲述他的战地往事重庆崽儿周安国,17岁活捉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2年爆发,50年后,参加过这场战争并荣立三等功的老兵周安国,向我们讲述他的战地往事
重庆崽儿周安国,17岁活捉印军少校
“我们九连还有两个,名字我都凑不拢了:曾昭贵、梁坤模、唐敬民、文新荣、王长青、庞贤文、黄应忠,都是我们16中的崽儿,分到5、7、8、9连、炮二连、炮三连、机三连、机二连、通讯连。
”坐在江北温馨家园小区家中,周安国和我坐在二楼家里的屋顶花园,扳着手指头,数着1962年在江北16中跟他一起入伍的一个个同学的名字。
当年部队发的军功章和几本纪念册,摊开在玻璃茶几上。
这些50年前的军功纪念品,有一枚据说是铜质含金的三等军功章十分精致,这就是他活捉一个印军少校所获的奖励。
参军
参军前,周安国家住江北刘家台,在家里六兄妹中排行老二。
1962年,17岁的周安国在江北城16中读书,已经高三,准备高考。
高考前要做例行体检。
这时,部队接兵的几个少尉就来看学生的档案,排除家里有“杀关管斗”(当时公安术语,指有人被枪毙、关押、管制、批斗的家庭)的人,身体健康,简单政审后,就可以当兵。
7月一个下午头节课后,政治老师、班主任黄正惠对大家说:“下面念到名字的同学,你们应征入伍了,不参加高考了”,她说完,就把半
生活常识分享。
麦克马洪线

基本简介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了一条印藏分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
麦克马洪又利诱西藏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国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
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政府并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达赖喇嘛和噶夏政权也未给其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代表有划界的授权,后来了解了情况的噶夏政权对麦克马洪画的线不予承认。
当20多年后,英国政府正式把麦克马洪线标入地图和政府文书后,也遭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对。
1947年,当刚独立的印度在南京建立大使馆时,国民政府也对印度代办明确表示了不承认麦线的态度。
历史背景1913年10月13日,西藏、英国和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北洋军统政府)的代表在西姆拉举行三方会谈。
西藏饿立场是要求承认和保证其完全完整的独立地位,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则坚持西藏是中华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求拥有西藏的外交和国防权利,以及一定程度的地方行政权利,英国则以划分外藏和内藏的方案进行调和,并据此达成了一个三方协议,但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最终拒绝在协议上签字,并拒绝承认英藏双方签订的任何条约和协议,即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单方面将部分西藏领土划归印度。
结果这次会议并没有任何成效,而中国亦一直没有承认过麦克马洪线,直至1947年印度独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边境问题一直都是悬而未决。
现状介绍时至今日,不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或中华民国政府都坚持要恢复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原来边界。
结果这条边界引致1962年的中印战争。
今日中印实际控制线与此线走向比较相近,但并不重合。
其他看法:有观点认为,中国与缅甸的边界线北段,属于麦克马洪线向东的延伸,其论据是这段边界与麦克马洪线同属于英国殖民当局单方面制订的、沿分水岭和山脊线划定的边界,传统的中国领土包括今缅甸北部的野人山地区。
中印冲突“麦克马洪线”(以下简称麦线)是英国殖民者与印度政府单方面对中、印边界的非法划线,遭到了国民党政府、西藏地方部门和中国共产党政府的强烈反对。
中印关系

•
back
Thank You!
“龙虎之争” 龙虎之争” 龙虎之争
中印外交关系的历史回顾,现状及发展
大纲
1 2 3
历史发展
现状发展 意义
外交的五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的友好时期。 • 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中印关 系的低潮时期。 (1962中印 战争爆发) • 第三阶段为1976年到1988年,中印关系的缓和 时期。 • 第四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 中印关系的升温时期。 • 第五阶段为20世纪90代中后期,中印关系继续 发展的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边贸易额 的年增长率一般均为两位数,1990年贸易额2.6亿多 元,增幅近80%以上。
意义
• 第一,改善中印双边关系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的时 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步入21世纪的中国走出与印度这 一人口最多邻邦的“冷和平”状态,符合当今世界全球化的 潮流,有助于推动本地区的一体化,从而实现这一地区各个国 家的地区利益。目前,两国人民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的国家,抓 住机遇进行各项改革和经济建设,都致力于在和平中求发展, 以发展促和平。可见,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两国间的合作交往 , , 是大势所趋。 • 第二,改善中印双边关系是中国国内发展的要求。当前, 中国要发展,有两个紧迫的任务:一是完善自身;二是稳定周边。 稳定周边是完善自身所需的外在保障。不难看出,突破中印 关系发展的瓶颈有诸多效用,直接可以作用到中亚地区、中 国的新疆和西藏两地,从而缓解周边安全和内部稳定的压力, 有助于我们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 •
第三,改善中印双边关系有助于实现两国各自战略目标。 中国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国家主权、实现国家统一 的重大历史使命。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广交朋友,得到包括 印度在内的国际社会广大成员的支持与合作。印度为了实现 经济振兴、国家稳定和大国抱负,也需要中国、南亚邻国和 国际社会的合作。 • 第四,两国关系的改善对中国崛起和大国外交作用重大。 南亚次大陆是世界三个区域性的“热点群”之一,人口密集, 社会问题突出,具有潜在的“爆炸性”。中国外交遵循以邻 为伴、与邻为善的原则,也向世人宣告了“安邻、睦邻、富 邻”的外交方针。中国能否在改善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 国家之间的关系上有所作为,能否给世界上近1/3的人口营造 和平交往的环境,能否对这一地区的发展稳定起到一个负责 任的大国所应有的推动作用,是对中国上述外交政策的考验。 如果做得好,会令世人和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 用以及中国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有一个新的认识。 •
地缘看世界之中南半岛——中缅边境与麦克马洪线

对于中缅边境的前世今生,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
稍后我会对这些说法做一个解释。
既然我们前面说了这些边境的划法缘于英国人,那我们就有必要先站在英国人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要把边境划成现在这样。
这时有一个熟悉的名词又出现在我们的视线当中了,他就是——麦克马洪线附:麦克马洪线示意图有一个误会,即认为麦克马洪线只是划定了中印之间关于藏南那一段的边境(包括百度和维基上都是这样解释的)。
实际上那只是麦线的一部分,麦克马洪当时还划定了中国和缅甸北部的那段。
我们并不应该为此而感到奇怪,因为缅甸当时是印度的一个省。
因此麦线划定的意义在于为从地缘上与中国达成平衡,以保障印度本土与缅甸地区的交通线。
在分析藏南的时候,我们曾经说到过,麦线在那一段基本是沿着喜马拉雅的山脊也就是“分水岭”而划定的。
抛开政治因素,将边境线划在高大山脉的分水岭上是最容易为双方所接受的。
因为这样双方都能够达感觉到足够的安全。
在古典时期的东方,限于国家意识的模糊以及技术条件的不足,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东方国家并没有明确的国境线。
当然象日本这样的岛国倒是可会有比较清楚的国土范围。
因此很多的边境线都伴随着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行动而诞生的,当殖民势力退出之后,这些合理不合理的国境线也就基本被这些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所继承下来了。
既然麦线的中印边境是基本按照喜马拉雅山脉的分水岭而划定的,那么同样的原则也就适用于中缅边境了。
当然喜马拉雅山脉到中缅边境时已基本走完,因此英国人需要在那些南北向的横断山脉中选择一条合适的山脉分水岭,来做为保持双方战略平衡的边境线。
当英国人沿着缅甸北部向东往中国境内眺望时,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就是那条孕育了两条大江的山脉——高黎贡山。
这条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大山脉是横断山脉最西侧的一条山脉。
从山脊上的雪线大家也可以看出,它足以成为英国人眼中保护缅北地区的天然屏障。
因此英国人希望将边境定立在高黎贡山的分水岭上,更多的是出于技术上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