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战争资料

合集下载

关于中印战争的书

关于中印战争的书

关于中印战争的书中印战争是中印两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冲突,发生于1962年。

这场战争对中国和印度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世界局势也有着重大意义。

以下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印战争,并推荐一些相关的读物,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段历史。

第一,中印战争的背景。

中印战争的起因可追溯到边界争端和地缘政治因素。

中国和印度在1962年爆发战争之前,就对自身边界存在争议。

而在国际关系中,中苏关系、中美关系以及印巴关系也对战争的爆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推荐阅读:《印度与中国的竞逐:一个共产主义强权如何与民主大国较量》(作者:Bertil Lintner)。

这本书通过深入研究印度与中国之间的战略竞争,探讨了两国冲突的根源,对于理解中印战争的背景和动因具有指导意义。

第二,战争爆发及其经过。

中印战争于1962年10月20日正式爆发,历时一个多月,双方均有伤亡。

这场战争在军事上对中国取得了胜利,但也对印度造成了严重打击。

推荐阅读:《孤独战争:印度如何因未来之战失败而崛起》(作者:Neville Maxwell)。

这本书是对中印战争进行详尽分析的经典之作,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主观描写,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战争的经过和影响。

第三,影响和启示。

中印战争对中印两国的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边界问题上,加深了两国间的矛盾。

战争也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影响到了亚洲地区的和平稳定。

推荐阅读:《再探中印战争:历史教训与未来展望》(作者:Alka Kalia)。

这本书对中印战争的影响和教训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启示,对于理解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印战争是中印两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探讨此战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全球局势的影响。

上述推荐的读物能够提供更多的资料和观点,有助于读者对中印战争进行深入了解,并从中获得一些重要的启示。

李奇微如何评价中印战争

李奇微如何评价中印战争

李奇微如何评价中印战争李奇微是一位有名的将领,他因在朝鲜战场上拯救了联合国军而名闻天下,而且在他的回忆录中对各个战役都有自己的评价,李奇微评价中印战争也引起人们的关注。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李奇微评价中印战争,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印战争是1962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在藏南边境的战争,在中国普遍称为中印边界反击战,印度则称为瓦弄之战。

自战争发生之时就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并且对此次战争也有很多评价,而且多数媒体认为印度只能失败,李奇微评价中印战争也是如此,并且他非常同意麦克阿瑟曾说的话:“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一定有病。

”这也充分显示出李奇微对此次战争,中国的胜利是势在必得的。

麦克阿瑟和李奇微都曾在朝鲜战成上与中国志愿军发生过战争,而且都曾见证过中国部队的陆战能力,这都是在朝鲜战场上总结出来的经验。

同时,印度军队并不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而中国解放军经历了很多次的战争,同时也有更强的军事领导,再加上刚经历不久的朝鲜战争的洗礼,丰富了战争经验,中印战争的胜利应该非中国所属。

李奇微真真正正在战场上体会到了中国志愿军的陆战风格,在这场战争中,李奇微是非常确认中国会胜利的。

虽然在朝鲜战场上李奇微制定出了应对中国志愿军的战术,但是也真正见识了志愿军在战争中好不手软,而且志愿军非常擅长夜战,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打击敌方军队。

李奇微评价朝鲜战争李奇微是在朝鲜战场上而闻名天下的,他拯救了朝鲜战场上节节败退的联合国军。

对于这位传奇将领的人生经历,李奇微之后写了回忆录和《朝鲜战争》,李奇微评价朝鲜战争可以从他的《朝鲜战争》中去探寻。

李奇微评价朝鲜战争首先应该提到的是他在战败后对彭德怀的评价,他在美国失败时,在他的办公室里写下“仅向中国志愿军总司令敬礼”,这充分显示出他对对手的尊重与佩服。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令李奇微是感到惊讶的,志愿军给李奇微的印象之一就是勇猛,作战非常的狂野,而且志愿军非常擅长游击战。

在李奇微评价朝鲜战争中有一段话反应出了他对朝鲜战争的重要观点:政治上的任人唯亲和为了巩固个人在政治上的地位而进行的错综复杂的斗争,使得朝鲜军人的许多突出特点荡然无存,而且为了提高这些军人的素质,我们在人力物力上付出了无法估量的代价。

中印边界之战

中印边界之战

中印边界之战,我们真的吃亏了吗?回答为否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

西段长600公里,争议面积约3.35万平方公里。

此段北起喀喇昆仑山口,沿喀喇昆仑山南下至***阿里地区与印辖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印度的喜马偕尔邦三处接壤为止。

争议地区主要是阿克赛钦的归属问题。

中段长450公里,北起西段的南端,往东南至中、印、尼(泊尔)三国交界处的里普列克山口,争议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

英印政府于1919年侵占了边界中国一侧的葱沙和桑两地。

东段长650公里,西起中、不(丹)、印三国交界处,东到中、印、缅(甸)三国交界处的库阳山口,争议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

东段通常提到的有三条线,即:麦克马洪线、传统习惯线和实际控制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印度是最早给予承认的国家,这一点,***政权始终心存感激。

在随后的边界谈判中,中国总理周恩来表达了"让东不让西"的意思。

中、东段争议区9200平方公里,相对富庶,西段争议区3.35万平方公里,是为高寒无人区,为何"让东不让西"?原因是西段阿克赛钦地区是新疆-***公路的必经之地。

但是印度在这一问题机械而又僵硬,他们把中国的退让当成软弱,不仅不顾历史事实,毫不让步,还为了自身利益,支持西***立,大大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

1959年3月17日,武装叛乱失败的***喇嘛带领8名随从逃离拉萨。

31日傍晚,这位宗教领袖进入了印度。

印度政府准予他避难,中印关系急转直下。

1962年,两国发生边境战争,战争是以领土争端的形式开始,以印度人失败而告终的。

中国军队在没有充分准备,没有高原作战经验的情况下投入了战斗。

在那场实际上不超过10天的闪电战中,印军死、伤、失踪、被俘6000余人。

被俘者中包括一名准将。

那次战争之后,喀喇昆仑山口附近的神仙湾、空喀山口、天文点等海拔5000米以上的通外山口上,中方设立了哨所。

印度在这些哨所的对面设立了哨所。

中印战争

中印战争

《陆海疆域冲突与战争》作业学院:刑事司法学院班级:边管0701姓名:马广良学号:0705030109中印战争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至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藏南边境的战争。

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一、战争背景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长约650公里,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之处的底宛格里;中段,长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

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中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

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背景。

二、英国种下中印边界纠纷的祸根西藏、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交往和传统友谊,过去中印两国的地图均按照传统习惯线标划边界,两国人民亦遵守这条传统习惯线。

只是在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以印度为基地,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这才逐步使中印边界发生了分歧。

英印政府利用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状况,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从而埋下了争执的种子。

三、战争爆发印度政府策动和支持的西藏农奴主叛乱遭到失败,对中国西藏执行扩张主义的幻梦破灭后,尼赫鲁公然抛弃中印友好的旗帜,把中国政府谋求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努力和克制忍让视为软弱可欺,进而得寸进尺,对中国步步进逼。

尼赫鲁扩张主义的逻辑是:“我已经侵占的地方是我的,我想要侵占的地方也是我的。

昨天我可以侵占你一寸,今天我就可以侵占你一尺。

”对尼赫鲁来说,中国要还不撤出他要侵占的土地,他就施行前进政策”,直到采用战争手段。

这样,从1961年开始,尤其是从1962年4月起,印军在中印边界西段中国境内先后设立了43个军事据点。

中印战争的资料(转载)

中印战争的资料(转载)
第二阶段 击毙 3842 俘虏 2732 缴获: 飞机 2 坦克 9 汽车 418 88 加 13 88 榴 28 75 山 8 107 迫 18 106 无 3 81 迫 108
51 迫 94 机枪 459 枪 4340 火箭筒 81 掷弹筒 23 枪弹 3687539 手榴弹 12374 地雷 5098 电台/报话机 363 电话机 212 望远镜 196 炮观测仪器 35 筑路机械 40 发电机 59 充电机 21
损耗总计 消耗总计 炮弹 22976 枪弹 701342 手榴弹 7080 爆破筒 64 节 炸药 2050 公斤 喷火油料 677 升 损坏总计 122 榴 1 门 机枪 18 挺 长短枪 81 支 40 火箭筒 2 具 电台/步谈机 5 部 汽车 12
中印战争的资料 -------------------------------------------------------------------------------这些数据来自成都军区编的内部本《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很详细
2, 损失/消耗情况 1
阵亡 第一阶段 克节朗地区 军官 16 士兵 135 小计 151 山南/林芝/昌都地区 军官 2 士兵 31 小计 33 西段 军官 2 士兵 35 小计 37 第一阶段共阵亡 军官 20 士兵 201 小计 221 第二阶段 西山口/邦迪拉地区 军官 27 士兵 198 小计 225 瓦弄地区 军官 26 士兵 172 小计 198 山南/林芝地区 军官 2 士兵 9 小计 11 西段 军官 7 士兵 60 小计 67 第二阶段共阵亡 军官 62 士兵 439 小计 501 合计作战中阵亡 军官 82 士兵 640 合计 722 (这里要说明,在《喜马拉雅山的雪》一书中,作者称红山头战斗中国军队阵亡 800 人,但仔细查了 一下记录,红山头是个很小的独立山包,这里打响西线第一枪,印军参战是一个连部带两个排,中国 军队参战两个连,中国军队阵亡 8 人,伤 26 人――作者显然把 8 个人当成 8 百人了,四川话“个”和“百” 恐怕不容易分)

美国人评价中印战争:中国军队对印军的一场歼灭战!--西陆网

美国人评价中印战争:中国军队对印军的一场歼灭战!--西陆网
美国人评价中印战争:中国军队对印军的一场歼灭战!--西陆网西陆网
美国人评价中印战争:中国军队对印军的一场歼灭战!
出处:西陆东方军事 作者:akaaaa 时间:2008-11-15 21:27:50 点击:12555
美国美联社新闻纪录局曾经拍摄了一些很少被人知道的关于美国派驻印度战地记者拍摄的一些中印局部战争的资料影片。虽然,当时美苏处于冷战期间。但是,作为同为印度后台的两大军事强国的美苏,此次也是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以及资料秘密共享。因此上,那次战争,可以说等于处于中国1:3的绝对劣势局面。表面上中国打赢的是印度。但是,事实实质是打新闻中心,被解禁的中印战争资料中仍然找不到这份影片资料。而后来的俄国俄罗斯档案中心仅有文字记载。因此,美国人约翰劳尔称:"其实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中美出现秘密接触,在尼克松表示对华友好态度的同时,美国军方秘密销毁了一些"有碍总统东方战略的不适合的资料"。
在由美苏联合支持下,并且有苏联军事顾问专家团进行亲自整训的印度武装部队,使得当的印度首脑尼赫鲁,产生了"超级亚洲"的可怕思想。因此,他在当年撕毁了与中国签署的"和平边境互不侵犯条约",以3个"王牌"主力旅为先锋,越过"麦克马红线",在中印交接西藏、青海的地区对中国实施武装打击。
而中国军队在初期,仅有少量边防军的观察哨所驻扎在这里,总兵力约2-3个连人数不足500人,而印度先期的抵达第1旅则是拥有6000人满员苏制编制主力旅。
玩弄一个中国女孩算不了什么!六点左右,女孩的中国同学获悉事件过程后,一部分到医院看护,一部分前往警察局报案,并要求处罚接警的日本警察。大约八点,警察局负责人不仅不处理案件,反而指责中国学生扰乱警察局秩序并拘留了一名学生,由此导致中国学生与日本警方是骚乱显然是别有用心。现在国内还没有相关报道,是中国人就转载!

对印自卫反击战经验教训与启示

对印自卫反击战经验教训与启示

对印自卫反击战经验教训与启示
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自卫反击战,也被称为中印战争,是1962年发生在中印边境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和启示。

首先,这场战争告诉我们,边境争端可能会演变成全面战争,因此,国家之间应该通过对话和外交手段解决边境争端,避免冲突升级。

同时也需要加强边境防御,以防止类似的冲突再次发生。

其次,这场战争暴露了印度军队的一些薄弱之处,包括装备、训练和战术。

这提醒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提高作战能力,以确保国家的安全。

此外,这场战争也提醒我们,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至关重要。

通过外交手段,可以避免类似的冲突,并且在冲突发生时,可以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另外,这场战争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历史教训。

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中汲取智慧,避免重蹈覆辙。

总的来说,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自卫反击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和启示,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这些教训,加强国家的边境防御,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加强外交关系,避免类似的冲突再次发生。

一九六二·对印自卫反击战

一九六二·对印自卫反击战

一九六二1962年,在中印边界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俗称对印自卫反击战)。

对于这场战争,甚至于法国、以色列等国都高声赞叹“内行人的战争!”“潇洒至极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以阵亡722人、负伤697人、被俘0人的代价,击毙印军4383人、击伤1047人、俘虏准将以下3968人并缴获大量装备;但对于国人来说,这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因为在中国军队成功击溃侵略印军,直逼传统习惯边界线后,却主动无条件撤回至战前实际控制线(麦克马洪线)我方20公里以内地区,放弃了我们所声称的9.2万平方公里土地。

对于为什么撤军?又为什么撤回至麦克马洪线我方20公里以内地区?中国政府从未给出过明确的解释,唯一的答复就是周总理所说的“显示正义”(详见《关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十个问题》第六个问题);而民间也是众说纷纭。

而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国际形势的严峻。

当时我国正处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围困当中,同时又与苏联关系破裂,可以说是处在前所未有的孤立之中。

而我们面对的印度则是得到了美苏两国以及其所领导的两大集团的极大支持,绝不完全统计,截止停战前,印度军队已经接受了来自苏联的13个陆军师和2个空军师的全套制式装备,以及来自北约的18个步兵旅的全套美式装备,并且仍有装备和物资在源源不断的运往印度。

此外,当时美军航母已经开赴孟加拉湾企图干预,而苏联也是重兵压境。

因此如果继续作战,中国将陷入史无前例的困境之中,而通过主动后撤,不仅使印度失去了继续战争的借口,而且也让美苏集团无话可说,避免了陷入被动的局面。

第二点,国内局势的困难。

当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一系列的政策性失误,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轻工业生产大度下降,市场供应紧张,财政赤字激增;再加上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

中国出现了大面积饥荒,粮食极度缺乏,人口非正常死亡十分严重。

与此同时,台湾蒋介石集团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2中印战争,主帅是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的林彪。

张国华主要是前线攻击的指挥。

对印反击战是建国以来对外的所有作战中最漂亮的一仗。

林彪在军事作战中是不可多得的天才。

中印边境关系紧张以后,当中央决定准备作战时。

时任国防部长的林彪主动请战,并在很短的时间就做好了战前准备(参战的部队大部分仍然是林彪的旧部─老四野的部队)。

作战初期,林彪以小部队出击,诱使印军以为我军失败,以胜利者的姿态长驱直入。

包括中央都也误认为是我军失败,毛主席曾接连7封电报,骂林彪有辱国格、丧失军威,一再电令林彪就地组织反击,不许再后撤一步。

而林彪回电称:将在外君有命有所不受。

继而命令部队且战且退。

直至印军三个集团军纵深我国境内达70余公里。

而这三个集团军中有在1840年随英军入侵北京、参加火烧圆明园的印军王牌部队,第一任军长正是尼赫鲁的心腹考尔将军,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嘘为“打遍欧、亚的劲旅”。

声称要再次打进北京。

林彪在得知这支部队先行入境后,下死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把这支部队给我从地球上抹掉”。

“以雪百年国耻”。

战前动员也以八国联军在中国的种种罪行激励战士,使得我军将士对印军恨之入骨,总攻命令一下,我军犹如勐虎下山,势如破竹,风捲残云一样打的印军毫无还手能力。

仅用了一个营的部队像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美军的银川登陆一样,将印军的三个集团军牢牢地封在了事先準备的口袋里。

在不足三天的时间里就将这个王牌军连同其他入境的印军全部乾净的消灭了,无一倖免。

此一战,印军部队的斗志几乎丧失贻尽,我军长驱直入。

印军四散溃逃。

战后世界军事家称之谓:“小刀切黄油的战争”。

由于交战地点是在崇山峻岭之间,双方的后勤补给都很困难。

作战部队的给养都不能保障。

加之部队推进速度太快。

接受俘虏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问题。

故我军几乎不接受俘虏;这也就是在国际上称此次战役为屠杀性战役的原因,也是我国不愿意提及此次作战的根本原因。

战后,林彪在回到中央时汇报说:此战:其一,三十年内印军不敢再挑衅。

其二,我军无一人被俘。

林彪此战的战术,几乎是中、美在朝鲜场上战术的翻版。

大扬了国威军威。

逻辑很简单,与其让世界无休止地指责中国“侵略”,还不如让大家看看中国真动起手来是什么样子。

因此,中国的目标是越过麦克马洪线,给印度人一个终身难忘的教训。

解放军对印军摧枯拉朽似的打击使整个印度民族陷入了恐慌和心理崩溃。

对印度的一战,彻底粉碎了印度作为所谓不结盟运动领袖在道德上凌驾于其他国家的迷梦,印度在国际上的地位一落千丈,美国等大国对印度的轻视不必多说,众多的第三世界国家也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开始支持和拥护中国。

中国再次向世界人民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息,那就是新中国,即使在困难的时期,也是不好惹的,惹了是不好办的!
本篇文章来源于 原文链接:/2011/0723/news_44_176313.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