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战争

合集下载

如何客观评价中印战争的结果

如何客观评价中印战争的结果

如何客观评价中印战争的结果推荐文章格罗兹尼巷战的评价热度:关于马关条约的评价热度:对马关条约的评价热度:如何评价二月革命热度:贺龙元帅的人物故事评价热度: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在藏南边境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Battle of Walong)。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如何客观评价中印战争的结果。

中印战争的结果中印战争结果是中国最后赢得了胜利。

中国部队面对印军的悍然进攻,做出了有力的反击,军事斗争一直都处于有力地位。

在第一阶段反击战成功后,中国政府想要和平解决中印边境问题,提出了三项重要建议,双方各自撤离实际控制线。

中国军队不再追击印度,集结休整。

周恩来致电尼赫鲁表明诚意,但是印度悍然拒绝了三个建议,提出这是一种骗局。

印度向西方国家乞求军事援助,并不断向边境增兵。

在印度政府的鼓吹下,印军对我军发起了猛烈攻击。

中共中央为了能够创造谈判条件,决定再次反击。

印度人嫉妒自大,一直认为中国不敢还手。

毛泽东命令中国军队给印军教训。

中国军队在短短十二天的时间里集结了三万人,引导印军进入了伏击区。

中国小分队翻越了雪山,在极寒气候的环境下,成功拦截了印军的退路。

印军梦想用先进的武器击败中国军队,但是中国军队切断了印军的补给线。

中国主力部队抓住机会,进行了歼灭战。

11月21日,总参谋部致电各部,为了能够促成中印问题的和平解决,我军停止主动开火,并撤回双方实际控制线二十公里内。

中国再一次用实际行动表明和平的愿望。

中国部队将在中印战争中缴获的所有军用物资全部还给印度,对俘虏给予优待。

中国军队的行为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扬。

中国军队在中印战争中,歼灭印军三个旅,重创印军三个旅,歼灭印军三部。

中国军队一共击毙印军约五千人,俘虏约四千人。

中国军人阵亡七百二十二人,负伤超过一千五百人。

这就是中印战争结果。

中印战争的评价以下是中印战争评价。

第一,这场战争是政治军事仗。

关于中印战争的书

关于中印战争的书

关于中印战争的书中印战争是中印两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冲突,发生于1962年。

这场战争对中国和印度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世界局势也有着重大意义。

以下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印战争,并推荐一些相关的读物,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段历史。

第一,中印战争的背景。

中印战争的起因可追溯到边界争端和地缘政治因素。

中国和印度在1962年爆发战争之前,就对自身边界存在争议。

而在国际关系中,中苏关系、中美关系以及印巴关系也对战争的爆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推荐阅读:《印度与中国的竞逐:一个共产主义强权如何与民主大国较量》(作者:Bertil Lintner)。

这本书通过深入研究印度与中国之间的战略竞争,探讨了两国冲突的根源,对于理解中印战争的背景和动因具有指导意义。

第二,战争爆发及其经过。

中印战争于1962年10月20日正式爆发,历时一个多月,双方均有伤亡。

这场战争在军事上对中国取得了胜利,但也对印度造成了严重打击。

推荐阅读:《孤独战争:印度如何因未来之战失败而崛起》(作者:Neville Maxwell)。

这本书是对中印战争进行详尽分析的经典之作,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主观描写,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战争的经过和影响。

第三,影响和启示。

中印战争对中印两国的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边界问题上,加深了两国间的矛盾。

战争也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影响到了亚洲地区的和平稳定。

推荐阅读:《再探中印战争:历史教训与未来展望》(作者:Alka Kalia)。

这本书对中印战争的影响和教训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启示,对于理解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印战争是中印两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探讨此战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全球局势的影响。

上述推荐的读物能够提供更多的资料和观点,有助于读者对中印战争进行深入了解,并从中获得一些重要的启示。

李奇微如何评价中印战争

李奇微如何评价中印战争

李奇微如何评价中印战争李奇微是一位有名的将领,他因在朝鲜战场上拯救了联合国军而名闻天下,而且在他的回忆录中对各个战役都有自己的评价,李奇微评价中印战争也引起人们的关注。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李奇微评价中印战争,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印战争是1962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在藏南边境的战争,在中国普遍称为中印边界反击战,印度则称为瓦弄之战。

自战争发生之时就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并且对此次战争也有很多评价,而且多数媒体认为印度只能失败,李奇微评价中印战争也是如此,并且他非常同意麦克阿瑟曾说的话:“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一定有病。

”这也充分显示出李奇微对此次战争,中国的胜利是势在必得的。

麦克阿瑟和李奇微都曾在朝鲜战成上与中国志愿军发生过战争,而且都曾见证过中国部队的陆战能力,这都是在朝鲜战场上总结出来的经验。

同时,印度军队并不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而中国解放军经历了很多次的战争,同时也有更强的军事领导,再加上刚经历不久的朝鲜战争的洗礼,丰富了战争经验,中印战争的胜利应该非中国所属。

李奇微真真正正在战场上体会到了中国志愿军的陆战风格,在这场战争中,李奇微是非常确认中国会胜利的。

虽然在朝鲜战场上李奇微制定出了应对中国志愿军的战术,但是也真正见识了志愿军在战争中好不手软,而且志愿军非常擅长夜战,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打击敌方军队。

李奇微评价朝鲜战争李奇微是在朝鲜战场上而闻名天下的,他拯救了朝鲜战场上节节败退的联合国军。

对于这位传奇将领的人生经历,李奇微之后写了回忆录和《朝鲜战争》,李奇微评价朝鲜战争可以从他的《朝鲜战争》中去探寻。

李奇微评价朝鲜战争首先应该提到的是他在战败后对彭德怀的评价,他在美国失败时,在他的办公室里写下“仅向中国志愿军总司令敬礼”,这充分显示出他对对手的尊重与佩服。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令李奇微是感到惊讶的,志愿军给李奇微的印象之一就是勇猛,作战非常的狂野,而且志愿军非常擅长游击战。

在李奇微评价朝鲜战争中有一段话反应出了他对朝鲜战争的重要观点:政治上的任人唯亲和为了巩固个人在政治上的地位而进行的错综复杂的斗争,使得朝鲜军人的许多突出特点荡然无存,而且为了提高这些军人的素质,我们在人力物力上付出了无法估量的代价。

印度人如何看96年的中印自卫反击战

印度人如何看96年的中印自卫反击战

印度人如何看96年的中印自卫反击战1996年,中印两国爆发了一场被称为中印自卫反击战的边境冲突。

这场战争在中印两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过去的几十年里,印度人对这场战争的看法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

本文将探讨印度人对96年中印战争的不同观点。

对于许多印度人来说,96年的中印自卫反击战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他们认为,中国在边界问题上采取了过于强硬的立场,试图侵占印度的领土。

印度作为一个民主国家,强烈反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并且以保护自己的领土为借口,对中国采取了军事行动。

在这些人看来,这场战争确保了印度的领土完整,并向中国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表明印度不会容忍任何侵略行为。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印度人认为,96年的中印自卫反击战并不值得骄傲。

他们认为这场战争并没有解决中印之间的边界争端,只是暂时缓解了紧张局势。

他们指出,尽管印度在冲突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中国并没有完全承认印度的立场,边界问题依然存在。

他们认为,这场战争只是一个短暂的胜利,对于解决中印之间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多大帮助。

此外,还有一部分印度人对这场战争持中立态度。

他们认为,这场战争是中印两国领导人的政治决策的结果,与普通民众无关。

他们认为,政治领导人应该通过谈判和外交手段解决边界问题,而不是通过军事行动。

在他们看来,这场战争只是两国政府间的争端,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并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

总体而言,印度人对96年的中印自卫反击战持有不同的观点。

但是,无论他们对这场战争持何种观点,都应该认识到这场战争对中印两国的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尽管这场战争并没有解决彻底解决边界问题,但它在两国之间树立了军事实力的平衡,并为今后的外交谈判奠定了基础。

因此,无论是正义的战争还是无谓的战争,还是政治争端的结果,这场战争都是中印两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章。

对于过去的回顾和对待未来的发展,中印两国需要更加务实和平衡的态度,以促进共同繁荣和稳定的边界关系。

在这样一个复杂而多元的国际形势下,我们期待印度和中国能够坚持和平解决边界问题,并通过建设性的对话和合作加深相互了解,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互信。

中印战争的演讲稿三分钟

中印战争的演讲稿三分钟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历史性的话题——中印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对中印两国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在此,我将从历史背景、战争经过和战争意义三个方面,为大家阐述中印战争。

一、历史背景中印战争,又称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在1962年。

这场战争爆发的背景是复杂的。

在20世纪50年代,中印两国关系一度友好,但在1959年,印度政府挑起了中印边界问题,导致两国关系紧张。

此后,印度不断侵犯我国领土,并试图通过武力改变现状。

在这种背景下,中印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二、战争经过1962年10月20日,我国政府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定对印度发动自卫反击战。

在这场战争中,我国军队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术,迅速取得了胜利。

以下是战争经过的简要概述:1. 1962年10月20日,我国军队在东段和西段同时发起攻击,迅速突破了印军的防线。

2. 10月23日,我国军队占领了达旺地区,并控制了印军的主要阵地。

3. 11月7日,我国军队发起总攻,一举攻克了印军的要塞。

4. 11月20日,我国军队开始撤退,中印战争宣告结束。

三、战争意义中印战争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印战争是我国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发动的自卫反击战。

这场战争表明,我国坚决捍卫国家利益,任何企图侵犯我国领土的行为都将遭到坚决反击。

2. 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印战争激发了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在战争期间,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为战胜印度侵略者提供了有力支持。

3. 促进了中印关系的发展:虽然中印战争给两国关系带来了严重创伤,但战争结束后,两国政府通过和平谈判,逐步解决了边界问题,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丰富了世界战争史:中印战争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为研究现代战争提供了宝贵经验。

总结:中印战争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我国军队英勇顽强,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中印战争观后感

中印战争观后感

中印战争观后感引言中印战争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印度共和国之间爆发的边境冲突。

这场战争在两国关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双边关系的格局,也对国际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印战争的原因、发展和结果等方面进行探讨,同时对此次战争的观点进行总结。

中印战争的原因中印战争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边界争议以及两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上的不合。

双方边界问题长期存在,尤其是中印两国对阿克赛钦地区的主权争议较为严重。

此外,印度长期积极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而中国则长期支持巴基斯坦。

这两个因素加剧了中印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中印战争的发展1962年10月20日,中印战争爆发。

中国军队发起了对印度的入侵,占领了争议地区,并在印度边界造成了重大损失。

印度军队虽然尽力抵抗,但由于装备和训练的不足,最终被中国军队击败。

整个战争持续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期间双方损失巨大,特别是印度一方遭受了较大的伤亡和损失。

中印战争的结果中印战争的结果对双方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战争的胜利者,中国获得了对争议地区的控制,并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获得了更大的话语权。

而印度则丧失了在地区事务中的地位,同时也对国内政治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战争还对中印边境局势产生了长期的影响,导致双方边界问题至今未能完全解决。

对中印战争的观点总结对于中印战争,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解读。

有些人认为中国是侵略者,其对印度的入侵是对国际法和伦理道德的严重违反;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印度是挑衅者,其一直试图挑战中国的领土主权。

然而,不论观点如何,中印战争都是一段非常痛苦的历史,给两个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从中印战争中,我们可以深刻思考和反思国际关系中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寻求和平稳定的解决方案。

结论中印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印度共和国之间的一场重大冲突,其原因主要包括边界争议和两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上的不合。

这场战争对中印关系和国际格局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印战争典型案例研究报告

中印战争典型案例研究报告

中印战争典型案例探究报告近年来,中印边界地区的紧张局势备受关注。

中印战争是两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冲突之一,对于了解两国干系的演变和地区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通过对中印战争的典型案例探究,旨在深度探讨此次战争的原因、经过以及相关影响。

中印战争发生于1962年,起因是中印两国在争议边界地区的冲突。

印度边界争端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南两个地区,其中西南地区的阿克赛钦地区成为了战争爆发的根源。

中印两国在对该地区的主权争夺中产生了分歧。

印度在此前实行一系列挑衅行动,加剧了两边的紧张情势。

中国在遭遇印度军队进攻后,于1962年10月20日发起了反击,最终取得了成功。

中印战争是一场规模较小但影响深遥的冲突。

战争期间,中方表现出了更高的战略智慧和军事实力。

中国军队呈现出了较强的组织纪律和作战能力,成功击退了印度的侵略行动。

而印度军队则面临着士气低落、装备不足等问题,最终导致了惨重的失败。

这场战争的结果对中印两国产生了深遥的影响。

中印战争的影响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起首,战争加剧了中印两国之间的边界争端,进一步加深了两边的领土争议。

其次,战争导致了中印两国长期的敌对态势,对两国干系产生了严峻影响。

再次,战争促使印度加强了对边界地区的防守,对印度国家安全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

最后,战争也对地区的安全局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印干系的关注。

然而,中印战争也给两国带来了一些启示。

中国通过这场战争熟识到了自身国防建设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加强了国防实力的进步。

而印度则开始反思自身的国家安全战略,并加大了对军队的投入。

此后,中印两国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措施,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领土争端,以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综上所述,中印战争是一场典型的冲突案例,在中印两国干系和地区安全方面产生了深遥的影响。

通过对该战争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印干系的演变以及地区安全的重要性,为和平稳定的进步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印战争的资料(转载)

中印战争的资料(转载)
第二阶段 击毙 3842 俘虏 2732 缴获: 飞机 2 坦克 9 汽车 418 88 加 13 88 榴 28 75 山 8 107 迫 18 106 无 3 81 迫 108
51 迫 94 机枪 459 枪 4340 火箭筒 81 掷弹筒 23 枪弹 3687539 手榴弹 12374 地雷 5098 电台/报话机 363 电话机 212 望远镜 196 炮观测仪器 35 筑路机械 40 发电机 59 充电机 21
损耗总计 消耗总计 炮弹 22976 枪弹 701342 手榴弹 7080 爆破筒 64 节 炸药 2050 公斤 喷火油料 677 升 损坏总计 122 榴 1 门 机枪 18 挺 长短枪 81 支 40 火箭筒 2 具 电台/步谈机 5 部 汽车 12
中印战争的资料 -------------------------------------------------------------------------------这些数据来自成都军区编的内部本《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很详细
2, 损失/消耗情况 1
阵亡 第一阶段 克节朗地区 军官 16 士兵 135 小计 151 山南/林芝/昌都地区 军官 2 士兵 31 小计 33 西段 军官 2 士兵 35 小计 37 第一阶段共阵亡 军官 20 士兵 201 小计 221 第二阶段 西山口/邦迪拉地区 军官 27 士兵 198 小计 225 瓦弄地区 军官 26 士兵 172 小计 198 山南/林芝地区 军官 2 士兵 9 小计 11 西段 军官 7 士兵 60 小计 67 第二阶段共阵亡 军官 62 士兵 439 小计 501 合计作战中阵亡 军官 82 士兵 640 合计 722 (这里要说明,在《喜马拉雅山的雪》一书中,作者称红山头战斗中国军队阵亡 800 人,但仔细查了 一下记录,红山头是个很小的独立山包,这里打响西线第一枪,印军参战是一个连部带两个排,中国 军队参战两个连,中国军队阵亡 8 人,伤 26 人――作者显然把 8 个人当成 8 百人了,四川话“个”和“百” 恐怕不容易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海疆域冲突与战争》作业
学院:刑事司法学院
班级:边管0701
姓名:马广良
学号:0705030109
中印战争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至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藏南边境的战争。

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一、战争背景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长约650公里,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之处的底宛格里;中段,长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

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中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

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背景。

二、英国种下中印边界纠纷的祸根
西藏、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交往和传统友谊,过去中印两国的地图均按照传统习惯线标划边界,两国人民亦遵守这条传统习惯线。

只是在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以印度为基地,把侵
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这才逐步使中印
边界发生了分歧。

英印政府利用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状况,
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从而埋下了争执的种子。

三、战争爆发
印度政府策动和支持的西藏农奴主叛乱遭到失败,对中国西
藏执行扩张主义的幻梦破灭后,尼赫鲁公然抛弃中印友好的旗帜,
把中国政府谋求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努力和克制忍让视为软弱可
欺,进而得寸进尺,对中国步步进逼。

尼赫鲁扩张主义的逻辑是:
“我已经侵占的地方是我的,我想要侵占的地方也是我的。

昨天
我可以侵占你一寸,今天我就可以侵占你一尺。

”对尼赫鲁来说,
中国要还不撤出他要侵占的土地,他就施行前进政策”,直到采用战争手段。

这样,从1961年开始,尤其是从1962年4月起,印军在中印边界西段中国境内先后设立了43个军事据点。

印度政府侵占我国领土后部署对华战争的规模和程度,都超过了过去的英帝国主义。

当时印度立场:在东段已将中国军队“赶回两英里”,在西段全线向前推进,欢呼并祝贺尼赫鲁取得了“拿破仑式的大胆的规划所取得的独一无二的胜利。

”见1962年7月7日印度《闪电》报。

在此情况下,尼赫鲁得意忘形,一再悍然拒绝中国政府多次提出的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决心铤而走险,诉诸武力。

四、战争双方部署
自卫反击作战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地区进行。

印军部署的兵力有1个军部、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总计约22000人。

印度陆军原是英国殖民地军队,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嘘为“打遍欧、亚的劲旅”。

与我作战的印度第四师号称“王牌部队”,是“印军编制、装备、训练的试点部队”。

第一一四旅长期驻防克什米尔、受过山地战训练。

这些部队在印度陆军中具有代表性。

其作战部署是:
东段,第七旅4个营部署在克节朗地区;炮兵第四旅两个步兵营配置在棒山口、达旺地区;第四师战术司令部及1个营位于吉米塘、下地地区;第五旅8个营分布在“苏班西里边区”、“西安边区”和“鲁希特”;第四军军部和第四师师部位于提斯普尔。

西段,印军第一一四旅以5个营分散配置在边境全线,其中1300余人分布在入侵战境的43个据点;旅部及1个营位于列城。

印度的企图是:在东段,依据正侵占所谓“麦线”以南和以北的克节朗地区,继续向西藏内地扩大侵占范围;在西段,依托其入侵的43个据点,继续向我境内蚕食,逐步侵占新疆阿克赛钦地区。

中国边防部队的主要部署是:以西藏4个多团的兵力,首先粉碎克节朗地区印军的进攻,然后歼灭克节朗地区和可能由达旺地区来援之敌;以新疆1个多团的兵力,首先粉碎印军进攻,然后歼灭侵入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之敌,并视情况扩张战果;同时,以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分区部队,向当面之敌反击,配合主要方向的作战。

五、中国政府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
中国边防部队第一阶段自卫反击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军事斗争正处于十分有利的态势。

但是,中国政府本着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一贯立场,为了中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缓和由印度当局造成的严重局势,于10月24日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

其最主要三点是,双方武装部队从实际控制线
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接触。

当日,周恩来总理致函
尼赫鲁总理,希望印度政府对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作出
积极反应。

三项建议,使全世界人民更加看清了我国和
平解决边界问题的诚意。

中国边防部队遵照政府声明,
东段于24日停止追击,在达旺河以北集结;西段于2
8日停止了对入侵印军的反击,在甲岗、日土宗地区集
结休整。

11月4日,周恩来再次致函尼赫鲁,呼吁印
度积极响应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指出,中国的三项建议对双方来说,是对等的而不是片面的,是平等的而不是屈服的,是互让的而不是强加于人的,是相互尊重的而不是欺凌一方的,是友好协商的而不是武断专横的。

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和停止反击的行动,得到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及人民的热烈欢迎和赞扬,动员了国际舆论,支持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敦促印度政府响应中国的建议。

三项建议不仅再次表明中国的和平诚意,而且剥下了尼赫鲁自我标榜的和平中立、不结盟的外衣,暴露了印度当局侵略的真面目,进一步揭露了印度和国际上的反动势力对中国的诬蔑。

六、战争评价
这场战争,中印双方力量对比虽互有优长,但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大于印度,中国军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高于印度军队。

这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敌强我弱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

这场战争,是在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地区的特殊环境下进行的。

该区属于"世界屋脊"的一部分,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经济落后。

东段作战地区,山高谷窄,路险林密,气候多变。

西段作战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主要山峰在6000米以上,地表裸露,终年积雪,严重缺氧,气候酷寒。

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严重影响着军队作战行动,部队集结,机动,指挥和协同困难,战场容量较小,容易发生非战斗减员,武器技术性能难以正常发挥,后勤补给十分艰难。

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夺取作战胜利的关键。

这场战争,是在地处祖国西部边疆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进行的,群众工作,民族和宗教政策,对战争有重大影响。

只有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取得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和爱国僧侣的支持,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西藏,新疆边防部队正是在严格执行党的
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经过长期艰苦和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紧密团结边疆少数民族的基础上,取得战争胜利的。

这场战争,中国边防部队的后勤补给基本来源于内地,路线长、道路少,运输手段落后,难度大。

这对战役规模和持续时间有极大制约。

而印度军队后勤补给基地距战场较近,交通方便,利于持久作战。

这些特点,规定着战争的复杂性,影响着战争的规模,进程和结局。

这些特点,是双方指导战争的客观基础,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

在这方面,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深诸这场战争的特点,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运筹谋划,作出一系列符合战争实际的决策,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战区指挥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战场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发扬军事民主,作出了正确的部署,进行了周密的战役指挥;参战部队扬长避短,依靠政治优势,吃苦耐劳,英勇善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从而在中印边境这一战争的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