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大商之道
范蠡经商之道

范蠡经商之道范蠡(约公元前557年-前478年),字文则,楚国南阳(今属河南省)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家、战略家。
他曾经担任过楚国的上卿,为楚国的军事、外交、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南阳之贤”。
范蠡对经商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他的经商之道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范蠡经商之道的核心思想是“德商”。
他认为,一个成功的商人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道德修养。
他强调诚信、正直、宽容、慷慨和善良等美德是经商成功的基石。
范蠡在经商中注重与人的交往,他尊重他人的权益,讲究互利互惠的原则,与合作伙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
这种“德商”思想不仅使范蠡在经商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塑造了他的崇高形象,使他在历史上被后世人们推崇和尊敬。
范蠡在经商中有着独到的战略眼光和思维方式。
他认为,经商与军事有着相似之处,都需要战略的思考和合理的布局。
他注重市场的选择和定位,善于抓住商机,开拓新的市场。
他深刻理解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市场风险,善于利用信息来进行决策。
范蠡在经商中注重研究竞争对手的行为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通过战略合作和竞争来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
范蠡还注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长远利益。
他认为,经商不仅仅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手段,更是为了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他在经商中注重公平交易和合法合规,反对剥削和操纵市场。
他主张通过创新和科技发展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范蠡的经商之道强调了经济和道德之间的互动关系,使经商成为实现社会福祉的重要手段。
范蠡的经商之道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瑰宝,对于当代经商者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如今激烈竞争的商业环境中,我们可以借鉴范蠡的思想和方法,培养高尚的品德,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注重与人的交往和合作,做到“德商”。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战略思维和市场分析,善于抓住商机,开拓新的市场,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
同时,我们应该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社会责任,推动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商圣范蠡的7条经商之道,白手起家却富甲一方,秘密尽在其中

商圣范蠡的7条经商之道,⽩⼿起家却富甲⼀⽅,秘密尽在其中范蠡,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
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
曾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号陶朱公。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被后⼈尊称为“商圣”,虽出⾝贫贱,但是博学多才,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暗、⾮贵族不得⼊仕⽽⼀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
范蠡三次⽩⼿起家都能富甲⼀⽅,凭借的正是他坚守的7条经商之道。
范蠡的经商之道,基本涵盖了做⽣意的本质,其中蕴含了诸多经济学原理。
⼀、把握⾏情,⼈取我予尽可能满⾜⼈们⽣活中的需求,但是这种需求是复杂的,会随着时令、季节、社会⾏情等的影响,因此需要有很好的市场嗅觉,捕捉到商机,这样才能⽴于不败之地。
范蠡关于把握时机的全⾯论述很有现代价值。
他的待乏原则实际上是要求经营者站在时机的⾯前,超时以待,就像以⽹张鱼须迎之⽅能获猎。
⼆、让货等⼈,待乏贸易范蠡运⽤农业丰歉循环论,来调节⾃⼰⼿头的物资,具体讲就是,要充分准备反季节的商品,⽐如:夏天准备⽑⽪⼤⾐,冬天准备凉快的⾐服,天⽓旱了就准备船,⾬⽔多了就准备车。
核⼼原则是:让货等⼈,不能让⼈等货。
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制⾼点,占据优势。
三、诚信经商,不求暴利据《史记》记载,范蠡“侯时转物,逐⼗⼀之利”,这⼤意就是在贯彻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且薄利多销,不求暴利,⽇积⽉累,必成⼤富。
当今很多商⼈都秉承这⼀理念,李嘉诚就是个很好的例⼦,在他的办公室⾥挂着诚信两个⼤字。
范蠡主张逐⼗⼀之利,薄利多销,不求暴利,这种⾮常⼈性化的主张,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
四、因地制宜,多种经营范蠡商业帝国中的每⼀个产业,都精⼼挑选合适的地点,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谋求最好的经济效益。
他离开越国后,来到齐,齐这个地⽅⼟地肥沃,于是范蠡主要发展农业;到了陶这个地⽅后,他看当地⽓候适合养殖动物,因此他教会当地村民,饲养多种牲畜,并且还提倡养鱼。
商圣范蠡:总结的经商18计,道尽了商业的本质

商圣范蠡:总结的经商18计,道尽了商业的本质
可能提及范蠡我们不知,但是提及西施我们肯定知道,根据《吴越春秋》记载,范蠡最后离开吴国与西施同游天下去了。
范蠡就是我们后人嘴里的商圣!为什么我们称其为商圣呢?范蠡经商的厉害之处是在于它明白为商之道。
他三次经商皆大有所成,富甲一方,最后钱财散尽周游列国。
其中卧薪尝胆中便有范蠡的影子。
在勾践打败了吴王之后,范蠡便退出了勾践的团队,最后钱财散尽,做了一个普通人。
单单是这么急流勇退谓之知机便是有大智慧之人!
今天笔者这里总结了范蠡经商的18要计,希望大家读过之后有所受益,要是觉得文章不错,记得关注!。
范蠡的经营之道

范蠡的经营之道
•
•范蠡之所认能成为商贾巨富,我们分析他的经商之道的精髓: 秘诀一
看准时机候时转物
候时转物的意思是范蠡搞经营不仅看地域、经营的品种,还需要看经营的时机。
秘诀二
不追求暴利逐什一之利
范蠡是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
这是真正体现中国善良的商人,有知识的商人的一种良心。
范蠡所追求的不是暴力,而是“什一之利”。
薄利多销,细水流长,日积月累,则必成大富。
这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符合中国传统儒家“义”的原理。
秘诀三
诚信经商用人得当
范蠡始终信奉:自己的货物,贮存时一定不要易腐坏之物。
自己的东西,不可抬高物价,不可欺诈。
另外,搞经营也需要用人得当,用人不疑,让手下的经营者放心大胆去做事。
秘诀四
富而好施
范蠡经商不仅是商业的头脑了得,其精神道德更是值得尊敬和学习。
《史记》记载“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
范蠡在这十九年中曾三次发财致富,之后又三次都将钱财分给大众,分给乡亲。
所以,人们称其“ 富好行其德者也”。
他的一生是不断赚钱又不断施舍的一生,年老后放手给子孙们经营。
史书中记载其子孙也继承了范蠡的经营之道,最后他的家产达到巨万,也就等范蠡是一位多面手,他视野开阔,眼光长远,是我们中国商人的始祖,是一代商圣,他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秘诀值得我们去研究和继承。
范蠡的为商之道

范蠡的为商之道商圣范蠡是中国最早的商业学家、经济学家,同时也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范蠡一生中两次官至极品,三次富过千金,每次富达千金又都施济天下,但不久后又迅速再至千金,被后世奉为文财神。
范蠡身上的很多特质与精辟独到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贫贱不移,坚守信义范蠡赴越为官,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山,很多越国大臣另投他处或叛离投吴,而范蠡对越王不离不弃,自愿随勾践赴吴国为奴。
为奴的三年时间里,范蠡不忘和勾践的君臣之别,时刻敬主、护主,三年如一,不离不弃。
范蠡忠诚的不仅是勾践,更是在履行对自己人格的承诺。
这种品德不仅换来了伙伴的信任,也换来了对手的崇敬,具有这样的人格魅力,再有聪颖的智慧,怎能不成大事?在经商的过程中,范蠡同样坚守信义与承诺。
一次范蠡资金周转不灵,向一个富户借了10万钱。
一年后,这个富户带着各家的借据出门讨债,不慎包裹掉到江中,借据和路费尽皆损失,在没有借据的情况下,范蠡不仅连本带息还了钱,还额外赠送一笔路费给这名富户。
由此,范蠡的仁信之名广播天下。
之后范蠡为了扩大生意,三次短缺资金,各富户均主动送钱上门,帮助范蠡度过了危机,抓住了机会。
范蠡三次富甲天下,治家达千金,与他仁义诚信的品质不可分割。
审时度势,懂得进退范蠡辅佐越国,使越国国富兵强,进而颠覆吴国,成为一方霸主,位极人臣却急流勇退;在齐国也曾官拜卿相,三年时间推动了齐国经济的大繁荣,声煊一时,却散尽家财悄然离去。
正是范蠡在富贵与名利面前,仍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才避免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
可以说范蠡是功成身退的典范,他清楚凡事物极必反,与其等待势的反转,不如适时主动退身。
这个道理说来简单,但是在巨大的名利面前却少有人能做到。
因为,一旦获得成功,人的自信心也会增加,很少能做到主动后退,似乎商道就是一条不许回头的路,而企业的发展有时需要的恰恰是回头与反思。
尤其一个企业发展到了一个相对的规模后,领导者头脑是否冷静,目光是否敏锐就变得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在荣耀与利益面前是否能说服自己,晓厉害,知进退,有所为之后冷静的分析,应该何所不为,“不为'往往是成就企业基业长青的重要因素。
范蠡经商之道

范蠡经商之道最古商业和手工业都由官府占有,叫做“工商食官”。
西周时生利的商业由大贵族以官府的名义垄断,实际从事商品交换的专业商人主要是“贾正”率领下的商业奴隶;平民经商很少。
西周后期,“如贾三倍,君子是识”(《诗经·大雅·瞻印》),小贵族也热衷于做起买卖来。
开发工商之利的新兴的工商业者更成为“多藏”的富豪。
他们是历史上最早的私商,构成了“工商食官”制度的外在威胁。
进入春秋前期,工商食官作为奴隶制的残余一时还保持下来,但是在建国(郑)、复国(卫)、兴国(晋)的过程中,统治者为了争取商人的支持,改变其低贱的身份,从而造就了一些受保护、蒙优待的私营商人。
春秋后期,随着封建制的形成和发展,原奴隶身份、“食于官”的贾人和百工,也在各种情况下,经过斗争(逃亡、武装暴动)或立有军功,而获得解放;官贾官工之长亦乘衰国或亡国之机,叛逃、离散,成为民间的百工商贾的重要来源。
他们与西周末春秋初的富而不贵的私商的后裔合在一起,都是不受命于官府的私营工商业者或个体小工商。
随后,士人、去职官僚经商者、平民经商者、弃农经商者,人数亦日多。
具有自由身份、独立经营权力的私商--“自由商人”队伍不断扩大,到战国时私营商业在流通领域居主要地位,工商食官制度崩溃,官营商业只在某些场合下存在。
春秋战国社会发生变革之际,商人中除一部分人与旧贵族关系密切,安于现状,不希望打破旧秩序外,另一部分新兴的自由商人从本身利益出发,同情劳动者阶级地位的改善(由于劳动热情提高,可提供更多的商品和更大的市场),赞助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关梁无阻,商税减轻),支持土地私人占有制的建立,因之和新兴地主阶级站在一起,拥护新制度,反对旧势力,在政治上是当时的进步阶层。
在商业本身,自由商人调剂物资余缺、平衡市场供求,发挥了商业的客观的经济功能;其亦工(矿)亦农(牧)者,更在开发资源、增加社会财富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应运而生的自由商人,中间出了一些颇有名气的历史人物,在《左传》中不止一次记述了郑国商人的故事。
范蠡的经商之道 经商十八则

范蠡的经商之道经商十八则
据《史记》中《货殖列佳》载:楚国人范蠡,在帮助楚王勾践灭吴后,弃宫经商,不久发家致富,范蠡归纳的经商十八则为后世商人及创业者奉为至宝,特辑录如下:一是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二是价格要订明,切勿含糊,含糊则争执多;
三是费用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
四是赊欠要识人,切勿滥出,滥出则血亏本;
五是货物要百验,切勿滥入,滥入则货价减;
六是出入要谨慎,切勿潦草,潦草则错误多;
七是用人要公正,切勿歪斜,歪斜则托付难;
八是优劣要细分,切勿混淆,混淆则耗用大;
九是货物要修正,切勿散漫,散漫则查点难;
十是期限要约定,切勿马虎,马虎则失信用;
十一买卖要随时,切勿拖延,拖延则失良机;
十二钱财要明慎,切勿糊涂,糊涂则弊端生;
十三临事要尽责,切勿妄托,妄托则受害大;
十四是账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则资本滞;
十五接纳要谦和,切勿暴躁,暴躁则交易少;
十六主心要安静,切勿妄动,妄动则误事多;
十七工作要精细,切勿粗糙,粗糙则出劣品;
十八谈话要规矩,切勿浮躁,浮躁则失事多。
商圣范蠡的经商理念

商圣范蠡的经商理念在浩瀚的历史星空中,范蠡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进,他能辅佐勾践兴越灭吴;退,他能下海经商富甲一方。
课本上,有关他辅佐勾践的事写得很多;民间流传的,他与西施的爱情故事人尽皆知。
今天,我们来聊聊他的经商之道。
范蠡对宏观经济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农末俱利”和“平粜齐物”的经济主张。
《史记·货殖列传》中载:“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范蠡认为,谷价太低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就不愿努力生产,从而影响农产品的供应;而谷价太高,又会损害工商业者的利益,工商业者利益受到损害,就会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困难。
怎样保持两者之间的平衡,使双方共同受益?范蠡提出了“平粜”的物价控制办法——粮食每斗价格最高不超过八十钱,最低不少于三十钱,以保证农民和商人都能得利,关卡税收和市场供应都不缺乏。
这种由国家调控粮食价格的政策,既可以促进农业发展,又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方能富民强国。
范蠡辞官后来到齐国。
齐国从姜太公开始便以工商立国,物资充裕,商业氛围浓厚,多“鱼盐之利”。
嗅到商机的范蠡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在种地之余兼营起捕鱼和制盐业务,逐渐有了财富积累。
相传,范蠡曾在齐都临淄(今淄博市临淄区)贩卖马匹。
齐地“物流”发达,有不少北方来的良马,而南方的吴越地区迫切需要备战的马匹。
如果能成功转运,不仅可以卖个好价钱,而且能够帮助吴越增强军力、巩固国防,算是双赢之举。
但当时战事不断,沿途盗贼猖獗,如何将马匹运送到遥远的吴越之地呢?经过多方调查,范蠡得知齐国有一巨商姜子盾,常运货至吴越,沿途畅通无阻。
于是范蠡便张贴告示,说自己刚成立马队,可免费帮人运货至吴越。
姜子盾听说后,主动找上门来,请求帮运布匹。
就这样,范蠡的马匹和姜子盾的货物相伴而行,安然到达目的地。
卸下布匹,就地卖掉马匹,范蠡稳稳赚了一笔。
他用这种方式诠释了什么叫助人助己、什么叫合作双赢。
范蠡做生意非常重视信誉,他认为诚信是商业活动的根本,在经营过程中始终坚持不做欺诈之事,不取不义之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汉族,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
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
后人尊称“商圣”。
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
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
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经济思想
“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务完物、无息币”、“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 等至今对现代的经济建设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陶朱公著有《陶朱公理财十二则》(可能是后人所托),内容如下:
能识人:知人善恶,赈目不负。
能用人:因财器便,任事可赖。
能知机:善贮时宜,不致蚀本。
能倡率:躬行以率,观感自生。
能整顿:货物整齐,夺人心目。
能敏捷:犹豫不决,到老无成。
能接纳:礼义相交,顾客者众。
能安业:弃旧迎新,商贾大病。
能辩论:生财之道,开引其机。
能办货:置货不拘,获利必多。
能收帐:勤谨不怠,取讨自多。
能还帐:多少先后,酌中而行。
根据陶朱公的经商思想加工整理而成的《陶朱公生意经》,又称《陶朱公商经》、《陶朱公商训》或《陶朱公经商十八则》,至今仍在定陶一带流传。
《陶朱公生意经》内容如下:
生意要勤快,懒惰百事废。
用度要节俭,奢华钱财竭。
价格要证明,含糊争执多。
赊欠要证人,滥欠血本亏。
货物要面验,滥入质价减。
出入要谦慎,潦草错误多。
用人要方正,歪斜托付难。
优劣要细分,混淆耗用大。
货物要修正,散漫查点难。
期限要约定,马虎失信用。
买卖要随时,拖延失良机。
钱财要明慎,糊涂弊端生。
临事要尽责,委托受害大。
账目要稽查,懈怠资本滞。
接纳要谦和,暴躁交易少。
主心要宁静,妄动误事多。
说话要规矩,浮躁失事多。
工作要精细,粗糙出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