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油豆角主要病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豆角常见病虫害及防治和治疗

农药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手段,但滥用农药会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农产品质量下 降等问题。因此,在豆角生产中,应科学用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严格 控制用药量和用药次数,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应注重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
等非化学手段防治病虫害。
误区三:不注重农业措施,依赖农药
要点一
。
原因分析
湿度高、温度适宜的环境容易引 发炭疽病。此外,植株长势弱、 偏施氮肥等也可能导致炭疽病的
流行。
防治方法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加强田间 管理,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 病能力。在发病初期,可以喷洒 化学药剂,如咪鲜胺、苯醚甲环
唑等。
根腐病
症状识别
豆角的根部出现水渍状的小斑点,随后扩大为褐色或黑色的斑块。根系逐渐腐烂,地上部 分植株因缺乏营养而枯死。
误区一:不重视预防,只靠治疗
总结词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详细描述
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疗是相辅相成的。预防工作做得好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损失。不重视预防 ,只靠治疗容易导致病虫害蔓延,增加损失。因此,在豆角生产中,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提高 豆角的产量和品质。
误区二:滥用农药,污染环境
总结词
科学用药,保护环境。
防治
红蜘蛛的防治可以通过生物防治、化 学防治等方法进行。生物防治可以喷 施捕食螨、食螨瓢虫等天敌昆虫;化 学防治可以使用阿维菌素、哒螨灵等 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豆荚螟
症状
豆荚螟会蛀食豆荚,使豆荚出现空洞或畸形,影响豆角的产量和质量。
防治
豆荚螟的防治可以通过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进行。农业防治可以采取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荚 等措施;生物防治可以喷施天敌昆虫,如赤眼蜂等;化学防治可以使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虫酰胺等药剂进行 喷雾防治。
豆角的主要病害和防治方法

本文格式为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 1 页 共 1 页 豆角的主要病害和防治方法
豆角的主要病害有叶斑病、枯萎病、疫病、根腐病和锈病;虫害有双
豆螟、地老虎、蓟马、潜叶蝇等,应采纳综合防治技术进行防治。
防治
病虫害的主要方法有: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
二是选择两年以上无种植过豆科作物的田块种植。
三是清除田间四周的杂草,集中烧毁;进行土壤灭虫灭菌处理,方法是亩施敌百虫0.5公斤或杀虫双0.5公斤、多菌灵1公斤。
四是起高畦种植,开好排灌沟,防止渍水烂根。
五是增施有机肥,合理追肥,氮磷钾协作施用。
六是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锈病用粉锈宁防治;叶斑病用灭病威、甲基托布津防治;枯萎病用多菌灵、氧氯化铜、苯来特,疫病用甲霜灵、普力克、杀毒凡、瑞毒霉防治;根腐病用多菌灵、敌克松、敌效杀菌王防治。
防治地老虎等地下害虫,除土壤处理外,可采纳诱杀和灌杀:灌杀
农药可用辛硫磷、敌百虫、乐果;诱杀用炒香的生麸混合敌百虫于傍晚施在田间四周。
蓟马用康福多、七星宝、高效大功臣等;豇豆螟用
杀虫双、抑太保、天王星防治;螨类用克螨净、天王星防治;潜叶蝇用杀虫双、敌百虫、辛硫磷、好年冬防治。
豆角五种常见病害防治和治疗办法

豆角五种常见病害防治和治疗办法豆角(学名:Vigna unguiculata subsp. sesquipedalis)是一种广泛栽培的绿色蔬菜,不仅味美可口,而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然而,在生长过程中,豆角也会遭受一些病害的侵袭,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介绍豆角五种常见病害的防治和治疗办法。
1. 豆角霜霉病豆角霜霉病是豆角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
主要病征为豆角叶片上出现白色霉菌,随着病情加重,霉菌会逐渐覆盖整个叶片。
为防治豆角霜霉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病前预防:选择抗病性较强的豆角品种,进行病害防治前的适度施肥和浇水,保持豆角株体的健康生长状态。
•病后治疗:在发现豆角受到霜霉病侵害时,可以使用草铵霉素、硫代硫酸钠等药剂进行喷洒治疗,每隔7-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
2. 豆角炭疽病豆角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害。
炭疽病主要病征是豆角果实上出现黑色圆形病斑,病斑逐渐扩大,表面出现棕色疹状孢子垫,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豆角果实腐烂。
以下是针对豆角炭疽病的防治和治疗办法:•病前预防:种植选择抗性较强的豆角品种,并做好病害防治前的土壤消毒和种子处理工作。
•病后治疗:对于已受感染的豆角植株,可以进行剪除病叶、病果,消毒工具,减少病害扩散。
同时,使用有效的杀菌剂如多菌灵、氯硝唑等进行喷洒治疗。
3. 豆角斑点病豆角斑点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豆角病害。
该病害主要病征是豆角叶片和茎秆上出现暗绿色至黑色的斑点,斑点逐渐扩大,严重时叶片会干枯脱落。
以下是针对豆角斑点病的防治和治疗办法:•病前预防:选择病害抗性较强的豆角品种,加强植株养护,保持植株健康。
•病后治疗:对于发生豆角斑点病的植株,及时剪除病叶、病茎,加强通风透气,减少病害传播。
在病情较为严重时,可使用苯醚甲环唑、三唑酮等药剂进行喷施治疗。
每隔10-15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
4. 豆角叶绿变异病豆角叶绿变异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豆角病害。
豆角各种病害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根据土壤湿度和天气情况,合理浇水,保持土壤 湿润,避免过度干旱或积水。
清除病残体
及时清除田间病株、病叶和病荚,并集中处理, 以减少病源传播。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科学防治病害
掌握病害发生规律
了解豆角常见病害的发生规律和特点 ,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选择针对性农药
根据病害种类和发生情况,选择针对 性的农药进行防治。
加强对豆角病害发生规律的深入研究,以便更好 地掌握病害的流行特点,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研发新型高效低毒农药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对农药的安全性要求也越 来越高。因此,需要研发新型高效低毒的农药,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发展绿色农业
提倡绿色农业,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实施轮作、 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豆 角的产量和品质。
豆角枯萎病
症状识别
豆角枯萎病是一种由真菌 引起的土传病害,病原菌 从豆角的根部侵入,造成 植株枯萎、叶片脱落。
危害
严重时会导致整片豆角田 枯死,对豆角生产造成严 重影响。
防治方法
采用抗病品种、药剂拌种 、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
豆角疫病
症状识别
豆角疫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染叶片、茎蔓和豆荚。
合理轮作
避免连作,采用轮作方式,减少病 原菌的积累和繁殖。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病残体,合理施肥、浇水 ,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 力。
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农药
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病害,如使用枯草芽孢杆菌、井冈霉素等生 物农药。
增加生物多样性
在豆角田地中种植其他作物或使用生物肥料,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豆角的抗 病能力。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 的抗病品种,以降低病害的发 生率。
油豆角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闫启娟
油豆角是豆角的一个优 秀品种 , 近年来 , 由于采用 了大 棚栽培油豆角技术 , 使油豆角的供应期延长 、 效益提高。豆 角又叫做豇豆 , 是夏天盛产的蔬菜 。 属豇豆种 中能形成长形 豆荚的栽培种, 一年生缠绕草本植 物. 别名 豆角 、 长角豆 、 带 豆、 裙带豆 。 含有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 嫩 豆荚 肉质肥厚 , 炒食脆嫩 , 也可烫后 凉拌 或腌泡 。豆荚长而像管状 , 质脆而 身软 , 常见有 白豆角和青 豆角两种 。 油豆角为豆科菜豆属 1 年 生缠 绕性草本植物 , 按生 长习性可分为 : 有 限生长 型( 矮 生型) 和无限生长型( 蔓生型 ) 。矮生型 品种熟期较早 , 蔓生 型 品种产量较高 。 按 花的颜色 又分为红花和 白花两类 , 白花 类 品种 的豆荚品质较优 良。 它 主要种植在我 国的北方地区 , 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其他省份 由于气候 土质原因种植 出来 的 口味不如上述两地的好。下 面就 大棚油豆角春早熟栽培 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
可。
3 、 壮苗标准 日历苗 龄 3 0天 , 生理苗龄 3片_4片真 叶 , 茎 粗节 问 短, 根 系发 达 , 叶 片肥 大 。 四、 覆膜 定植前 7天覆上地膜 , 膜下灌水 , 5 0 厘米 小垄 , 用 1米 宽地膜覆双垄 。 膜下滴灌在 1 米的垄上铺上滴灌带 , 再覆上 1 米 宽 的地 膜 。
1 、 温 度 管 理 缓苗期 白天 2 8  ̄ C 一 3 0  ̄ C ,夜 间 1 5  ̄ C 一 2 0 ℃.生长期 白天 2 3 ℃一 2 6 ℃, 夜间 1 2 ℃一 1 6 ℃。 2 、 肥 水 管 理 前期 控制灌水 ,伸蔓期结合灌 水亩追磷 酸二铵 1 0公 斤, 进入结 荚期 1 0天左 右灌 1 次水 , 隔 2水亩追施磷 酸二 铵1 0 公斤 。结合打药叶面喷施 O . 2 %磷酸二氢钾 , 0 . 0 2 %的 钼酸铵 , 0 . 3 %的尿素。 3 、 通 风 管 理 定植 7天内不通风 , 以利缓苗 , 放风前棚内两侧边柱用 农膜 围上 5 0厘米高 的围裙 , 防止放风时冷风伤苗 。前期棚 内超过 3 0  ̄ C 时 中午短 时间放风 , 缓 苗后到开花前棚 内温 度 保持在 2 5  ̄ C 左右 。开花到结荚期棚 内温度不 超过 2 6  ̄ C , 通 过放风调节棚内温度 。6月上 中旬撒掉棚膜 , 露天生长。 七、 病虫害防治 1 、 病害防治 用7 2 %的农用链霉素 3 0 0 0 倍 液防治细菌性 疫病 ; 8 0 % 炭疽福美 可湿性粉剂 8 0 0倍液 防治炭疽病 ; 5 0 %速克灵 可 湿性 粉剂 1 5 0 0倍 液防 治灰霉 病 ; 2 5 %粉锈 宁可 湿性 粉剂 2 0 0 0倍 液防治锈 病 ; 4 0 %菌 核净 可湿 性粉剂 1 0 0 0倍 液 防 治菌核病 。 2 、 虫 害 防治 用4 0 %乐果 1 0 0 0倍液或 大功臣粉剂 防治蚜 虫 ;虫螨 克水 剂防治菜青虫 。甘兰夜蛾和红蜘蛛。 八、 采 收 定植后 4 0天左右即可采收嫩荚 ,结英初期 3 天. 4天 采收 1 次, 结荚盛期 1天——2天采收 1次。 ( 作者单位 : 1 5 1 1 0 7黑龙 江省 肇 东 市涝 洲 镇人 民政 府 )
豆角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豆角常见病害防治方法豆角常见的虫害有哪些呢,你知道怎样去防治这些虫害吗,有什么好的技术和方法呢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一下豆角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豆角常见病害防治方法一、煤霉病的识别与防治1、症状:主要为害叶片、茎蔓及荚。
发病初期在叶的两面生紫褐色斑点,扩大后呈近圆形深褐色病斑,直径1~2厘米,边缘不明显,潮湿时病斑表面密生煤烟状霉(尤以叶片表面显著)。
严重时致使早期落叶,仅残留顶端嫩叶,病叶变小,病株结荚大减。
2、防治措施(1)清洁田园。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可减轻病害的蔓延。
(2)加强田间管理。
适当密植,使田间通风透光,防止湿度过大。
增施磷钾肥,可提高植株的抵抗力。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4%洛氨铜水剂400倍液,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
二、疫病的识别与防治1、症状:主要为害茎、叶及荚果,多发生在茎节部或节附近,尤以近地面处居多。
病部初时呈水渍状,后环绕茎部湿腐溢缩,病部以上叶蔓枯死。
湿度大时,皮层腐烂,表面产生白霉叶片染病初呈暗绿色水渍状斑,后扩大为圆形淡褐色斑,表面生白霉。
荚果被害病部亦生白霉,腐烂。
2、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
(2)实行轮作。
选择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种植,采用高畦深沟,合理密植,使其通风透光,注意雨后及时排水。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药保护,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效果较好。
豆角要如何整枝种植豆角的菜农较多,但多数菜农都是按照以前种植露地豆角的经验,很少进行整枝,导致豆角枝条杂乱,相互遮阴,侧枝的花芽分化减少,开花坐荚率低,中后期产量较低,在高温季节“伏歇”严重,效益降低。
北方地区保护地油豆角栽培技术

北方地区保护地油豆角栽培技术摘要介绍了北方地区保护地油豆角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培育壮苗、定植、定植后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油豆角;保护地;栽培技术;北方地区1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油豆角是喜温蔬菜,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比较广,但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9~25 ℃,最低为8~14 ℃,最高可达35~36 ℃。
气温低于10 ℃、地温低于9 ℃时,影响开花坐果。
油豆角是短日照植物,在幼苗期需要较长时间的强日照,栽培时应尽量满足苗期有充足的光照。
油豆角性喜湿润,生长适宜的土壤湿度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空气相对湿度以65%为宜。
油豆角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pH值以6.2~7.0为好,酸性土壤应施石灰改良。
油豆角生育期对肥料的吸收量,以氮、钾最多,磷较少,还吸收较多的钙。
2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油豆角不耐霜冻,夏季高温多雨又不利于开花结荚,因此油豆角保护地栽培一般分早春栽培和秋延晚栽培。
一般露地栽培较好的品种都适于保护地栽培,如紫花油豆、八月绿、一棵树等。
播前种子在温水下浸泡3~4 h,然后在25~27 ℃条件下催芽,胚根顶破种皮即可播种。
3培育壮苗油豆角大棚早熟栽培一般采取直播或育苗的2种方式。
为了争取早熟,采取育苗移栽的方式较多。
油豆角根系再生能力弱,伤根后不易发新根,一般采用营养钵育小苗。
配制营养土用60%的3年内未种过豆科作物的田园土,30%腐熟的有机肥,10%腐熟的大粪面,然后加入根瘤菌肥,每1 t营养土中加入磷酸二铵500 g、过磷酸钙10 kg、草木灰15 kg,混合均匀后装入10 cm×10 cm的营养钵内。
播种期节能温室在1月上旬左右,大棚在3月1日左右,将装好营养土的营养钵摆在育苗床内压平后浇足底水,水渗下后待营养钵内的营养土用小刀镢起、土不呈困而呈垡时,即可播种。
播种时用小铲刀将每个营养钵中央点种处先镢2~3 cm深的点种穴,每营养钵内点播2粒已催好芽的种子,苗床播种量1.5 kg/m2,移栽田需种量60~75 kg/hm2。
东北油豆角主要病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东北油豆角主要病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作者:辛大昊顾新良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22期摘要总结了东北油豆角主要病害,如枯萎病、炭疽病、细菌性疫病、灰霉病的症状、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油豆角;主要病害;症状;发生条件;防治方法;东北地区中图分类号 S436.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2-0121-01随着油豆角在东北地区种植面积的扩大,其由病害引起的损失也增大。
现将油豆角主要病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枯萎病1.1症状叶片自上而下叶脉变褐,近叶脉处变黄,最后整个叶片焦枯脱落。
茎、枝和叶柄内部维管束由褐色变为暗褐色,豆荚的腹背合线出现黄褐色。
病株根部发锈,皮层腐烂,易被拔起。
病株常在晴日或中午萎蔫,严重时植株成片死亡。
1.2发病条件温度为24~28℃,相对湿度80%以上,是发病的最适条件。
因此,在雨后晴天、土壤黏重、底肥不足、地势低洼、平畦种植等条件下发病较重。
1.3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八月绿等品种均有抗病作用。
(2)种子处理。
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甲醛溶液300倍液浸种4h。
(3)加强田间管理。
重病田倒茬,间隔3~5年。
采用高垄栽培,施用腐熟农家肥,增施磷钾肥,雨后及时中耕,清除残株败叶等,对病害均有控制作用。
2炭疽病2.1症状叶片沿叶脉形成红褐至暗褐色条斑,最后变成黑褐色,叶柄和茎上病斑凹陷龟裂。
豆荚病斑边缘隆起,呈紫红色;中间凹陷,褐色至黑色,大都呈近圆形。
2.2发病条件病菌在种子内外和病残体内越冬,通过种子和风雨传播,由伤口或表皮侵入。
温度20℃左右,湿度95%以上是发病的最适条件。
此外,地势低洼、土质黏重、多年重茬、盲目密植、冷凉多湿、矮生品种、底肥不足等条件下容易发病。
2.3防治方法(1)种子处理。
播种前用60%防霉宝600倍液浸种30min,洗净晾干播种;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油豆角主要病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摘要总结了东北油豆角主要病害,如枯萎病、炭疽病、细菌性疫病、灰霉病的症状、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油豆角;主要病害;症状;发生条件;防治方法;东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6.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2-0121-01
随着油豆角在东北地区种植面积的扩大,其由病害引起的损失也增大。
现将油豆角主要病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枯萎病
1.1症状
叶片自上而下叶脉变褐,近叶脉处变黄,最后整个叶片焦枯脱落。
茎、枝和叶柄内部维管束由褐色变为暗褐色,豆荚的腹背合线出现黄褐色。
病株根部发锈,皮层腐烂,易被拔起。
病株常在晴日或中午萎蔫,严重时植株成片死亡。
1.2发病条件
温度为24~28℃,相对湿度80%以上,是发病的最适条件。
因此,在雨后晴天、土壤黏重、底肥不足、地势低洼、平畦种植等条件下发病较重。
1.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八月绿等品种均有抗病作用。
(2)种子处理。
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
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甲醛溶液300倍液浸种4h。
(3)加强田间管理。
重病田倒茬,间隔3~5年。
采用高垄栽培,施用腐熟农家肥,增施磷钾肥,雨后及时中耕,清除残株败叶等,对病害均有控制作用。
2炭疽病
2.1症状
叶片沿叶脉形成红褐至暗褐色条斑,最后变成黑褐色,叶柄和茎上病斑凹陷龟裂。
豆荚病斑边缘隆起,呈紫红色;中间凹陷,褐色至黑色,大都呈近圆形。
2.2发病条件
病菌在种子内外和病残体内越冬,通过种子和风雨传播,由伤口或表皮侵入。
温度20℃左右,湿度95%以上是发病的最适条件。
此外,地势低洼、土质黏重、多年重茬、盲目密植、冷凉多湿、矮生品种、底肥不足等条件下容易发病。
2.3防治方法
(1)种子处理。
播种前用60%防霉宝600倍液浸种30min,洗净晾干播种;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4%。
(2)轮作。
间隔2年以上轮作。
(3)药剂防治。
发病时喷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等。
3细菌性疫病
3.1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茎蔓和豆荚。
叶片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初期呈暗绿色油渍状小斑点。
逐渐扩大成不规则的深褐色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
3.2发病条件
在寄主有水滴的条件下发病;温度24~32℃之间,随温度升高,侵染率相应提高,达36℃时侵染受抑制。
3.3防治方法
(1)种子处理。
设无病留种田或在无病株上采种。
带菌种子用45℃温水浸种10min消毒处理。
(2)加强栽培管理。
实行2~3年轮作,选用蔓生品种应及早插架绑蔓,架材轮换使用,雨后注意排水,及时中耕。
一旦发现病叶,应立即摘除植株下部病叶,除草灭虫。
4灰霉病
4.1症状
菜豆的茎、叶、花荚均可染病。
茎部感病先从基部向上11~15cm 处开始出现云纹斑,周边深褐色,中部淡棕色至淡黄色,干燥时病斑表皮破裂形成纤维状,潮湿时病斑上生灰色霉层。
有时病菌从茎分枝处侵入,使分枝处形成小渍斑、凹陷,继而萎蔫,成株叶片感病,形成较大的轮纹斑,后期易破裂。
苗期子叶受害,呈水渍状变
软下垂,最后叶缘出现清晰的白灰霉层。
4.2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菌核、分生孢子越夏或越冬,是初侵染的来源。
越冬病菌以菌丝在病残体上腐生并形成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不适宜病菌生活时,可形成抗性强的菌核,遇到合适条件时菌核长出菌丝直接侵染。
病菌在田间随病残体借雨水、流水、气流等传播蔓延。
温度20℃左右,相对湿度大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4.3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保护地栽培要采取高畦定植,地膜覆盖,加强棚内的通风,降低棚内湿度。
适当降低密度,及时摘除病叶、病荚,清除病株残体,彻底销毁。
(2)药剂防治。
应注意田间检查,发现零星病斑时及时喷药。
可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克霉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7d喷1次,连续喷药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