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放射物理学近距离放疗PPT课件
合集下载
近距离放射治疗 ppt课件

巴黎系统
使用低强度放射源连续照射。宫腔源强度 约10~16mgRa,阴道使用三个独立的源容器 ,一个在宫颈口,另两个分别紧贴两侧的阴 道穹隆。所有源的总强度约为40~70mgRa, 总治疗时间为6~8天。
以上两个系统的剂量计算以mgRa· h为单位,即放射源的总强度(毫克镭当
量)与治疗的总时间(小时)的乘积。
控后装。
按放射源在治疗时的运动状态可分为固定式、步进式、
摆动式等。
按剂量率的划分,可分为低剂量率(0.4~2Gy/h)、中
剂量率(2~12Gy/h)和高剂量率(>12Gy/h)。
现代近距离放疗的特点
使用高强度微型Ir-192放射源,使源 容器(特别是针状容器)可以更细小,病人 损伤小,可以达到治疗全身多个部位肿瘤。 程控步进/步退电机驱动,可以任意 控制放射源的驻留位置和驻留时间,以实 现理想的剂量分布。
面插植,以及直接用插植的几何形状等予以描述。
靶区的描述:组织间照射需要明确肿瘤区(GTV)、临床靶区
(CTV)和治疗区(TV),对计划靶区则少有重视。
组织间插植放疗剂量系统
ICRU58#报告
剂量模式:
最小靶剂量(MTD):是临床靶区内所接受的最小剂量,一
般位于临床靶区的周边范围。
平均中心剂量(MCD):是中心平面内相邻放射源之间最小 剂量的算术平均值。 高剂量区:为150%平均中心剂量曲线所包括的最大体积。
放射源强度的表示方法
空气比释动能强度(Sk)与显活度Aapp的关系为: Sk= Aapp · Г 式中Г
δ δ
为空气比释动能率常数。
放射源周围的剂量分布
放射源周围剂量学特点
点源遵守平方反比定律 线源在近源处时剂量衰减大于平方反 比,在距源大于2倍线源长度时基本遵循 平方反比定律(径向) 影响因素:辐射路径不同 斜过滤效应 基本不受能量影响 基本不使用“均匀性”概念
使用低强度放射源连续照射。宫腔源强度 约10~16mgRa,阴道使用三个独立的源容器 ,一个在宫颈口,另两个分别紧贴两侧的阴 道穹隆。所有源的总强度约为40~70mgRa, 总治疗时间为6~8天。
以上两个系统的剂量计算以mgRa· h为单位,即放射源的总强度(毫克镭当
量)与治疗的总时间(小时)的乘积。
控后装。
按放射源在治疗时的运动状态可分为固定式、步进式、
摆动式等。
按剂量率的划分,可分为低剂量率(0.4~2Gy/h)、中
剂量率(2~12Gy/h)和高剂量率(>12Gy/h)。
现代近距离放疗的特点
使用高强度微型Ir-192放射源,使源 容器(特别是针状容器)可以更细小,病人 损伤小,可以达到治疗全身多个部位肿瘤。 程控步进/步退电机驱动,可以任意 控制放射源的驻留位置和驻留时间,以实 现理想的剂量分布。
面插植,以及直接用插植的几何形状等予以描述。
靶区的描述:组织间照射需要明确肿瘤区(GTV)、临床靶区
(CTV)和治疗区(TV),对计划靶区则少有重视。
组织间插植放疗剂量系统
ICRU58#报告
剂量模式:
最小靶剂量(MTD):是临床靶区内所接受的最小剂量,一
般位于临床靶区的周边范围。
平均中心剂量(MCD):是中心平面内相邻放射源之间最小 剂量的算术平均值。 高剂量区:为150%平均中心剂量曲线所包括的最大体积。
放射源强度的表示方法
空气比释动能强度(Sk)与显活度Aapp的关系为: Sk= Aapp · Г 式中Г
δ δ
为空气比释动能率常数。
放射源周围的剂量分布
放射源周围剂量学特点
点源遵守平方反比定律 线源在近源处时剂量衰减大于平方反 比,在距源大于2倍线源长度时基本遵循 平方反比定律(径向) 影响因素:辐射路径不同 斜过滤效应 基本不受能量影响 基本不使用“均匀性”概念
肿瘤科放疗学习PPT课件

放疗的晚期副作用
放射性肺炎
由于肺部受到照射,可 能出现放射性肺炎,表 现为咳嗽、呼吸困难等
症状。
放射性心脏疾病
放疗可能会影响心脏功 能,导致心肌缺血、心
律失常等。
放射性食管炎
食管受到照射后,可能 出现食管狭窄、吞咽困
难等症状。
放射性脑病
脑部受到照射后,可能 出现记忆力下降、认知
障碍等症状。
放疗副作用的处理与预防
根据患者的反应情况和治疗效果,对放疗 剂量进行调整,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
方案调整
心理支持
若放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或治疗效果不 佳,需及时调整放疗方案,包括照射野大 小、剂量、角度等。
在整个放疗过程中,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患者 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04
肿瘤科放疗的副作用及处 理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调强放疗
总结词
调强放疗是一种先进的放疗技术,通过调整放射线的强度,实现对肿瘤的逐层精确照射。
详细描述
调强放疗可以根据肿瘤的形状和大小,调整放射线的强度和方向,以最大程度地杀灭肿 瘤细胞并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肿瘤,尤其是形状不规则或伴
有转移的肿瘤。
放疗联合化疗
总结词
放疗联合化疗是一种综合治疗手段, 通过放疗和化疗的联合应用,提高肿 瘤的治疗效果。
详细描述
常规放疗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照射范围较大,适用于体积较 大的肿瘤。由于其照射范围广,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也较 大,因此副作用相对较多。
立体定向放疗
总结词
立体定向放疗是一种精确度更高的放疗技术,通过多角度、多源的放射线聚焦于 肿瘤,以实现对肿瘤的精确打击。
近距离放射治疗PPT课件

根据正常组织的不同生物学特性,分为早反应组织和 晚反应组织
1、早反应组织对治疗总时间较敏感,因此在保护晚反应组织的 同时,要尽可能缩短总疗程;
2、晚反应组织对单次剂量敏感,因此要控制单次剂量,保护正 常组织。
HDR近距离治疗放射生物学
近距离治疗中的正常组织评估
由于剂量衰变是遵循距离平方反比规律,即距离源 越近的区域受照剂量越高。评价危及器官时,通常 采用一定参考体积所受剂量的最小值。如D0.1cc、D1cc 、D2cc,其中D2cc临床应用较多,如宫颈癌治疗中需 限制直肠、膀胱的D2cc。 (1cc=1cm3)
影像引导高剂量率后装精准近距离治 疗(IG-HDR)
影像引导的近距离治疗:在放置施源器后进行影像采集, 根据解剖部位和肿瘤侵犯范围勾画靶区、OAR和制定治疗 计划。
CT为基础的近距离治疗计划可以提供更接近实际的肿瘤 内部和OAR的剂量分布,较X线正交片为基础的治疗计划 有了显著进步,但仍有一定局限性,有研究表明:CT影 像可能高估肿瘤体积,从而导致靶区正常器官剂量升高。
(二)用于危及器官(OAR)的EQD2评估
TPS获得剂量分布曲线后,可得到OAR所受到的剂量(绝对剂量和相对 剂量),但这里表示的仅仅是物理剂量,由于OAR所受到的剂量一般 不会是100%,则单次量就不同于常规照射的单次量(2Gy),故OAR 所受的等效生物剂量为多少就需要用公式来计算。因为各个器官的耐 受量都是在常规照射下获得的,故应转化为EQD2。
1、后装机使放射源的辐射最小化。早期设备只能将放射源机械 地推进和拉出,最终发展成微型步进源技术。
2、微型 192Ir源直径为1mm,取代了 137Cs管源和颗粒源。 3、通过改变源的驻留时间,优化和调整剂量分布,为后装广泛
1、早反应组织对治疗总时间较敏感,因此在保护晚反应组织的 同时,要尽可能缩短总疗程;
2、晚反应组织对单次剂量敏感,因此要控制单次剂量,保护正 常组织。
HDR近距离治疗放射生物学
近距离治疗中的正常组织评估
由于剂量衰变是遵循距离平方反比规律,即距离源 越近的区域受照剂量越高。评价危及器官时,通常 采用一定参考体积所受剂量的最小值。如D0.1cc、D1cc 、D2cc,其中D2cc临床应用较多,如宫颈癌治疗中需 限制直肠、膀胱的D2cc。 (1cc=1cm3)
影像引导高剂量率后装精准近距离治 疗(IG-HDR)
影像引导的近距离治疗:在放置施源器后进行影像采集, 根据解剖部位和肿瘤侵犯范围勾画靶区、OAR和制定治疗 计划。
CT为基础的近距离治疗计划可以提供更接近实际的肿瘤 内部和OAR的剂量分布,较X线正交片为基础的治疗计划 有了显著进步,但仍有一定局限性,有研究表明:CT影 像可能高估肿瘤体积,从而导致靶区正常器官剂量升高。
(二)用于危及器官(OAR)的EQD2评估
TPS获得剂量分布曲线后,可得到OAR所受到的剂量(绝对剂量和相对 剂量),但这里表示的仅仅是物理剂量,由于OAR所受到的剂量一般 不会是100%,则单次量就不同于常规照射的单次量(2Gy),故OAR 所受的等效生物剂量为多少就需要用公式来计算。因为各个器官的耐 受量都是在常规照射下获得的,故应转化为EQD2。
1、后装机使放射源的辐射最小化。早期设备只能将放射源机械 地推进和拉出,最终发展成微型步进源技术。
2、微型 192Ir源直径为1mm,取代了 137Cs管源和颗粒源。 3、通过改变源的驻留时间,优化和调整剂量分布,为后装广泛
肿瘤放射治疗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放射生物学
37
细胞照射后的存活曲线-氧效应
38
正常组织和肿瘤细胞在分次照射 中的4个变化(4R)
肿瘤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Repair)
致死性损伤
亚致死性损伤
潜在致死性损伤
肿瘤细胞的再增殖(Regeneration)
残存细胞加速再增殖、G0期细胞进入增殖周期
细胞周期再分布(Redistribution) G2
电
离
辐
电子
射
中子
粒子辐射
质子
加 速
器
负π介子
重粒子LETຫໍສະໝຸດ LET远距离治疗 低
近距离治疗
射 线
高
远距离治疗
射 线
11
放射物理学及放疗设备
1. 电离辐射与物质作用 2. 放射源与放射治疗设备 3. 放射剂量单位 4. 放射治疗剂量学四原则
12
一.电离辐射和物质作用
能够使物质发生电离的射线称为电离辐射线 电离是射线引起物质物理、化学变化及生物效 应的主要机制。 带电粒子辐射: α粒子、β粒子等 非带电粒子辐射:X射线、 γ射线、中子等
疗程时间 影响大
影响大
影响小
总剂量
影响大
影响大
影响大
放疗原则:以较小的分割剂量、在尽可能短的总疗
程内给予一定的总剂量。
照射(重要器官的保护)
Cancer Center 26 SUMS
三 高能电子束临床剂量学特点
射程深度与能量成正比; 一定深度内剂量分布较 均匀,超过一定深度后 剂量迅速下降; 骨、脂肪、肌肉对电子 线吸收差别不显著; 可用单野作浅表或偏心 部位肿瘤的照射。
电子束深度剂量曲线
放射物理学
27
37
细胞照射后的存活曲线-氧效应
38
正常组织和肿瘤细胞在分次照射 中的4个变化(4R)
肿瘤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Repair)
致死性损伤
亚致死性损伤
潜在致死性损伤
肿瘤细胞的再增殖(Regeneration)
残存细胞加速再增殖、G0期细胞进入增殖周期
细胞周期再分布(Redistribution) G2
电
离
辐
电子
射
中子
粒子辐射
质子
加 速
器
负π介子
重粒子LETຫໍສະໝຸດ LET远距离治疗 低
近距离治疗
射 线
高
远距离治疗
射 线
11
放射物理学及放疗设备
1. 电离辐射与物质作用 2. 放射源与放射治疗设备 3. 放射剂量单位 4. 放射治疗剂量学四原则
12
一.电离辐射和物质作用
能够使物质发生电离的射线称为电离辐射线 电离是射线引起物质物理、化学变化及生物效 应的主要机制。 带电粒子辐射: α粒子、β粒子等 非带电粒子辐射:X射线、 γ射线、中子等
疗程时间 影响大
影响大
影响小
总剂量
影响大
影响大
影响大
放疗原则:以较小的分割剂量、在尽可能短的总疗
程内给予一定的总剂量。
照射(重要器官的保护)
Cancer Center 26 SUMS
三 高能电子束临床剂量学特点
射程深度与能量成正比; 一定深度内剂量分布较 均匀,超过一定深度后 剂量迅速下降; 骨、脂肪、肌肉对电子 线吸收差别不显著; 可用单野作浅表或偏心 部位肿瘤的照射。
电子束深度剂量曲线
放射物理学
27
肿瘤的放射治疗幻灯 cancer radiotherapy ppt课件

5、立体定放射治疗(SRT) :小野分次照射使病变组织 坏死。<5cm恶性肿瘤。
放射治疗过程:
明确肿瘤部位、大小及病理类型— 选择合适的放疗方法—模拟定位—制 定放疗计划—制做铝铛—实施放疗。。
二、放疗副反应
急性放射性损伤:90天内因放射线所导致的反应。 慢性放射性损伤:90天后出现放射性损伤。 早反应组织 晚反应组织。 1、皮肤损伤。 2、骨髓抑制 3、临近脏器的损伤。
放射源产生的射线:
放射性核素(钴60、后装机):α、β、γ射线 X线治疗机:低能X射线 医用加速器:高能X线、电子线、快中子、
质子、π负介子。
常用放射治疗机:
1、X线治疗机:低能X线,治疗皮肤、体表肿瘤。 2、钴60治疗机: γ射线,较体表和深部肿瘤。
3、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高能X线,各种深部肿瘤。 高能电子线:表浅或偏心肿瘤。
ITV:内在靶体积,包括CTV和因生理运 动的安全边界。
PTV:计划靶区, ITV加摆位误差。
放疗在常见恶性肿瘤治疗的地位及作用
1、首选根治性放疗:颜面部皮肤癌、鼻咽癌、扁桃体癌、 口咽癌、喉癌、精原细胞癌、何杰金氏淋巴瘤、宫颈癌。
2、次选根治性放疗:食管癌、非小细胞癌、乳腺癌、小细 胞癌、前裂列腺癌。
正常组织和器官放射耐受剂量 皮肤:5500cCy 100cm2 口腔粘膜 :6000cCy 50cm2 胃:4500cCy 小肠:5000cCy 直肠:6000cCy 肝脏:2500cCy 肾脏:2000cCy 膀胱:6000cCy 睾丸:100cCy 卵巢:200-300cCy 眼:5500cCy 甲状腺:4500cCy 脊髓:4500cC大血管:>8000cCy
肿瘤治愈性:是指通过放射治疗后所取得原发和(或)
放射治疗过程:
明确肿瘤部位、大小及病理类型— 选择合适的放疗方法—模拟定位—制 定放疗计划—制做铝铛—实施放疗。。
二、放疗副反应
急性放射性损伤:90天内因放射线所导致的反应。 慢性放射性损伤:90天后出现放射性损伤。 早反应组织 晚反应组织。 1、皮肤损伤。 2、骨髓抑制 3、临近脏器的损伤。
放射源产生的射线:
放射性核素(钴60、后装机):α、β、γ射线 X线治疗机:低能X射线 医用加速器:高能X线、电子线、快中子、
质子、π负介子。
常用放射治疗机:
1、X线治疗机:低能X线,治疗皮肤、体表肿瘤。 2、钴60治疗机: γ射线,较体表和深部肿瘤。
3、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高能X线,各种深部肿瘤。 高能电子线:表浅或偏心肿瘤。
ITV:内在靶体积,包括CTV和因生理运 动的安全边界。
PTV:计划靶区, ITV加摆位误差。
放疗在常见恶性肿瘤治疗的地位及作用
1、首选根治性放疗:颜面部皮肤癌、鼻咽癌、扁桃体癌、 口咽癌、喉癌、精原细胞癌、何杰金氏淋巴瘤、宫颈癌。
2、次选根治性放疗:食管癌、非小细胞癌、乳腺癌、小细 胞癌、前裂列腺癌。
正常组织和器官放射耐受剂量 皮肤:5500cCy 100cm2 口腔粘膜 :6000cCy 50cm2 胃:4500cCy 小肠:5000cCy 直肠:6000cCy 肝脏:2500cCy 肾脏:2000cCy 膀胱:6000cCy 睾丸:100cCy 卵巢:200-300cCy 眼:5500cCy 甲状腺:4500cCy 脊髓:4500cC大血管:>8000cCy
肿瘤治愈性:是指通过放射治疗后所取得原发和(或)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总论-PPT

❖ 1953年 英国Hammer Smith医院安装第一台8MV固定 型射频微波直线加速器。1953年治疗第一位病人。
❖ 1953 氡效应概念。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 60年代以后随着各类医用加速器得产生, 高能X线及 电子束治疗逐步替代了同位素钴[ 60 Co ] 治疗机及 普通X线。
❖ 适形 照射野得形状与靶区形状一致 ❖ 每个与射野线束垂直得平面上,放射线得强度一直
3D-CRT实现方式: ❖ 非公面多固定野适形照射法 ❖ 同步挡块法 ❖ 循迹扫描法 ❖ 多叶准直器法(MLC)
适形调强放疗(IMRT)
❖ 适形要求放疗高剂量区得分布形式从三维方 向上与病变靶区形状一致,正常组织耐受量显 著减少。
❖ 标准源皮距(SSD)照射技术 放射源到患者皮肤表面得距离为100cm
❖ 等中心(SAD)照射技术 放射源到病灶中心得距离保持100cm
❖ 旋转(ROT)照射技术 与SAD相同,源瘤距不变,机架旋转代替机架成角
按射线束布局分类: 共面照射 、 非共面照射
常规放射治疗技术
照射野设计
❖ 单野照射 ❖ 两野对穿照射 ❖ 两野交角照射 ❖ 相邻野照射
❖ 原发肿瘤得局部控制就是肿瘤治愈得先决条件。大 约有60%~70%得恶性肿瘤病人需要接受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得地位
❖ 放射治疗几乎适用于所有得癌症, 而对部分癌症病 人而言, 放射治疗就是其唯一适用得治疗方法。
❖ 当前约有45%得恶性肿瘤可以治愈, 其中22%为手 术治愈, 18%为放射治疗治愈, 5%为药物治愈。
——至今仍就是指导临床放射生物学研究得基础
❖ 放射敏感性(rediosensitivity): ——第五个“R”。Steel提出。放疗个体化得基础
❖ 1953 氡效应概念。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 60年代以后随着各类医用加速器得产生, 高能X线及 电子束治疗逐步替代了同位素钴[ 60 Co ] 治疗机及 普通X线。
❖ 适形 照射野得形状与靶区形状一致 ❖ 每个与射野线束垂直得平面上,放射线得强度一直
3D-CRT实现方式: ❖ 非公面多固定野适形照射法 ❖ 同步挡块法 ❖ 循迹扫描法 ❖ 多叶准直器法(MLC)
适形调强放疗(IMRT)
❖ 适形要求放疗高剂量区得分布形式从三维方 向上与病变靶区形状一致,正常组织耐受量显 著减少。
❖ 标准源皮距(SSD)照射技术 放射源到患者皮肤表面得距离为100cm
❖ 等中心(SAD)照射技术 放射源到病灶中心得距离保持100cm
❖ 旋转(ROT)照射技术 与SAD相同,源瘤距不变,机架旋转代替机架成角
按射线束布局分类: 共面照射 、 非共面照射
常规放射治疗技术
照射野设计
❖ 单野照射 ❖ 两野对穿照射 ❖ 两野交角照射 ❖ 相邻野照射
❖ 原发肿瘤得局部控制就是肿瘤治愈得先决条件。大 约有60%~70%得恶性肿瘤病人需要接受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得地位
❖ 放射治疗几乎适用于所有得癌症, 而对部分癌症病 人而言, 放射治疗就是其唯一适用得治疗方法。
❖ 当前约有45%得恶性肿瘤可以治愈, 其中22%为手 术治愈, 18%为放射治疗治愈, 5%为药物治愈。
——至今仍就是指导临床放射生物学研究得基础
❖ 放射敏感性(rediosensitivity): ——第五个“R”。Steel提出。放疗个体化得基础
【精品】5.放射治疗方法PPT课件

❖ 鼻咽、气管、支气管、食管、子宫腔、宫颈、阴道、 直肠等部位的恶性肿瘤均可采用此种治疗技术。
(2)组织间插植技术
❖ 概念 预先将空心针管植入靶区瘤体内,再 导入步进源进行照射治疗。
❖ 适应症 乳腺癌、软组织肉瘤; 舌癌、口底癌; 前列腺癌 脑瘤
(3)敷贴技术
❖ 概念: 将施源器按一定规律固定在适当的膜板上,然后敷贴在肿瘤 表面进行照射。
①固定源皮距(SSD)照射
◎固定源皮距(SSD)照射:
放射源到皮肤的距离固定。
◎特点:
在固定源皮距下,不论机头在何种位置, 机架的旋转中心点都在皮肤上(A点),而 肿瘤或靶区中心T放在放射源S和皮肤入
射点A两点连线的延长线上。 ◎摆位要点:
机架转角and病人的体位要准确,否则肿 瘤中心T会逃出射野中心甚至射野之外。
◎旋转(ROT)照射: 与SAD技术相同,也是以肿 瘤或靶区中心T为旋转中心, 用机架的旋转运动代替 SAD技术中机架定角照射。
◎分类: 360°旋转照射 定角旋转照射 弧形照射
常规放射治疗技术
照射野设计
单野照射 两野对穿照射 两野交角照射 相邻野照射
(楔形板)
照射野(切线野、体表野、对穿野)
②等中心定角(SAD)照射
S
◎等中心定角(SAD)照射:
将机架旋转中心轴置于肿瘤或靶区中心T上。
◎特点:
T
只要旋转中心在肿瘤或靶区中心T上,机架 转角的准确性以及病人体位的误差,都能 保证射野中心轴通过肿瘤或靶区中心。
◎摆位要点:
保证升床准确。其升床的具体数字可由模拟 定位机定位确定。
③旋转(ROT)照射
适形放射治疗技术(C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T)
适形调强放射治疗
(2)组织间插植技术
❖ 概念 预先将空心针管植入靶区瘤体内,再 导入步进源进行照射治疗。
❖ 适应症 乳腺癌、软组织肉瘤; 舌癌、口底癌; 前列腺癌 脑瘤
(3)敷贴技术
❖ 概念: 将施源器按一定规律固定在适当的膜板上,然后敷贴在肿瘤 表面进行照射。
①固定源皮距(SSD)照射
◎固定源皮距(SSD)照射:
放射源到皮肤的距离固定。
◎特点:
在固定源皮距下,不论机头在何种位置, 机架的旋转中心点都在皮肤上(A点),而 肿瘤或靶区中心T放在放射源S和皮肤入
射点A两点连线的延长线上。 ◎摆位要点:
机架转角and病人的体位要准确,否则肿 瘤中心T会逃出射野中心甚至射野之外。
◎旋转(ROT)照射: 与SAD技术相同,也是以肿 瘤或靶区中心T为旋转中心, 用机架的旋转运动代替 SAD技术中机架定角照射。
◎分类: 360°旋转照射 定角旋转照射 弧形照射
常规放射治疗技术
照射野设计
单野照射 两野对穿照射 两野交角照射 相邻野照射
(楔形板)
照射野(切线野、体表野、对穿野)
②等中心定角(SAD)照射
S
◎等中心定角(SAD)照射:
将机架旋转中心轴置于肿瘤或靶区中心T上。
◎特点:
T
只要旋转中心在肿瘤或靶区中心T上,机架 转角的准确性以及病人体位的误差,都能 保证射野中心轴通过肿瘤或靶区中心。
◎摆位要点:
保证升床准确。其升床的具体数字可由模拟 定位机定位确定。
③旋转(ROT)照射
适形放射治疗技术(C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T)
适形调强放射治疗
肿瘤的放射治疗PPT

用。
恶病质
对于恶病质的患者,由于身体虚弱 ,难以承受放射治疗的副作用,应 慎用。
怀孕
对于怀孕的女性,放射治疗可能会 对胎儿造成伤害,应避免使用。
注意事项与考量因素
年龄
患者身体状况
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对放射治疗的耐 受性较差,需要谨慎选择治疗方案。
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营养状况对放射治 疗的耐受性和效果都有影响,需要进 行全面的评估和调整。
肿瘤类型与分期
不同类型的肿瘤和不同分期的肿瘤需 要采用不同的放射治疗方案,应根据 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04
肿瘤放射治疗的效果与副作用
治疗效果
01
02
03
缩小肿瘤
放射治疗通过破坏肿瘤细 胞的DNA,导致肿瘤缩小 ,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 量。
控制肿瘤生长
放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肿 瘤的生长,延长患者的生 存期。
优点
剂量分布均匀,对肿瘤控制效 果较好。
缺点
疗程较长,对正常组织损伤较 大。
立体定向放疗
定义
立体定向放疗是一种高精度、 高剂量的放疗方式,通过多角 度、多射束的放射线聚焦于肿
瘤。
适用范围
适用于体积较小的肿瘤或肿瘤 的某个部位。
优点
剂量集中,对周围正常组织损 伤较小。
缺点
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治疗成 本较高。
调强放疗(IMRT)
通过调整放疗剂量分布,降低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个体化放疗的探索与实践
1 2
基因组学在放疗中的应用
根据患者的基因组特征,制定个体化的放疗方案 。
免疫放疗
利用免疫疗法与放疗的结合,提高肿瘤细胞的免 疫原性。
3
组织工程与放疗
利用生物材料和细胞构建个体化的放疗辅助工具 。
恶病质
对于恶病质的患者,由于身体虚弱 ,难以承受放射治疗的副作用,应 慎用。
怀孕
对于怀孕的女性,放射治疗可能会 对胎儿造成伤害,应避免使用。
注意事项与考量因素
年龄
患者身体状况
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对放射治疗的耐 受性较差,需要谨慎选择治疗方案。
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营养状况对放射治 疗的耐受性和效果都有影响,需要进 行全面的评估和调整。
肿瘤类型与分期
不同类型的肿瘤和不同分期的肿瘤需 要采用不同的放射治疗方案,应根据 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04
肿瘤放射治疗的效果与副作用
治疗效果
01
02
03
缩小肿瘤
放射治疗通过破坏肿瘤细 胞的DNA,导致肿瘤缩小 ,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 量。
控制肿瘤生长
放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肿 瘤的生长,延长患者的生 存期。
优点
剂量分布均匀,对肿瘤控制效 果较好。
缺点
疗程较长,对正常组织损伤较 大。
立体定向放疗
定义
立体定向放疗是一种高精度、 高剂量的放疗方式,通过多角 度、多射束的放射线聚焦于肿
瘤。
适用范围
适用于体积较小的肿瘤或肿瘤 的某个部位。
优点
剂量集中,对周围正常组织损 伤较小。
缺点
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治疗成 本较高。
调强放疗(IMRT)
通过调整放疗剂量分布,降低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个体化放疗的探索与实践
1 2
基因组学在放疗中的应用
根据患者的基因组特征,制定个体化的放疗方案 。
免疫放疗
利用免疫疗法与放疗的结合,提高肿瘤细胞的免 疫原性。
3
组织工程与放疗
利用生物材料和细胞构建个体化的放疗辅助工具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距离放疗剂量率的划分
低剂量率近距放射治疗——0.4--2Gy/h 中剂量率近距放射治疗——2--12Gy/h 高剂量率近距放射治疗——>12Gy/h
国内低剂量率治疗已基本被高剂量率治疗取代
2020/11/11
12
现代近距离放疗的特点
后装 放射源微型化(φ0.5-3.5mm) 高活度放射源,形成高剂量率治疗,源运动由微机控制
2020/11/11
l:步进源的长度
s:相邻驻留位置的距离
s:l < 1.5
17
放射源的校准
ICRP(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 2000 年第86 号出版物“预防放 射治疗中意外照射事故”中指出:
放射治疗中患者接受的剂量常为正常组织耐受剂量的上限,意外超 量常导致严重、甚至致命的后果;剂量不足的事故很难被临床发现,可 能表现为肿瘤控制不佳;严重的意外事故是由放射治疗机、计算机及附 件的未严格验收或缺少定期的检测引起,使用未经核实活度的近距离治 疗放射源或错误理解源强度单位也会引起事故。
6、80年代,现代近距离治疗取代了传统的近距离治疗。
2020/11/11
5
近距离放疗-置源方式
✓ 手工 ✓ 后装(after loading):是把施用器放置在合适的位置,然
后拍片确认。经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剂量分布,得到满意结 果后,启动开关将源自动送到施源器开始治疗;治疗结束 后,源自动回到贮源器中。
✓放射性同位素发射出的、 、 线 同位素治疗:利用人体某种器官对某种反射性同位素的选择性吸收,
将该种放射性同位素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入体内进行治疗
✓放射性同位素
2020/11/11
1
近距离照射剂量学
2020/11/11
2
内容
近距离放疗的概况 近距离放疗的剂量学基础 近距离放疗的临床应用
2020/11/11
位
新旧单位换算:
2020/11/11
10
近 ①旧单位:镭毫克小时或毫克镭当量
距
镭的放射性活度居里数和镭的质量数一致
离
放
1g226Ra=1Ci226Ra
疗
治
y)——计算机计划系统计算距离源某一参考
单 位
点的吸收剂量,具有剂量学意义。
2020/11/11
11
放射治疗基本照射方式: 体外照射:位于体外一定距离,集中照射人体某一部位
✓X射线治疗机和各类加速器产生的不同能量的X射线 ✓各类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质子束、中子束、负π介子 ✓放射性同位素发射出的、 、 线
近距离照射:将放射源密封直接放入被治疗的组织内或放入人体的天 然腔内,如舌、鼻咽、食管、宫颈等部位进行照射
2020/11/11
6
源必须满足:
✓ 在组织中有足够的穿透力 ✓ 易于放射防护 ✓ 半衰期:不能过短,不能过长(特别是用于永久植入) ✓ 易制成微型源 ✓ 射线类型:β线、γ线
2020/11/11
7
常用的放射源
✓ 产生γ 射线
铱- 192( 192Ir) (国内98% )、钴- 60 ( 60Co) 、碘- 125 ( 125I) 、铯137( 137Cs) ;
2020/11/11
9
①旧单位:居里(Ci)或毫居里(mCi)
放 射
1 Ci放射性活度表示该源每秒产生3.7×1010次原子核衰变
源
1 Ci=103 mCi=106 uCi
活
度
的 ②国际单位:贝可勒尔(Bq),简称贝可
剂 量
每秒衰变一次称为1Bq
单
1 MBq=106 Bq,1 GBq=109 Bq
✓ 用作中子辐射:锎- 252( 252Cf) ; ✓ 作为敷贴治疗用的发射β射线:锶- 90( 90Sr) 等
2020/11/11
8
近距离治疗放射源活度及剂量单位
放射性活度 A:单位时间内由一特定核能态发生核跃迁数 的期望值:指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间隔内 发生核衰变数除以该时间间隔之商
3
近距离照射:将封装好的放射源,通过施源器或输源导管 直接植入患者的肿瘤部位进行照射。
基本特征:近距离(源与病灶的距离在5mm-5cm以内) 近距离照射一般作为外照射的辅助治疗手段,治疗残存或
复发的病灶。
2020/11/11
4
近距离放疗-历史
1、1905年进行第一例镭针插植。居里夫人把镭元素封装成 管状线源,治疗皮肤癌和宫颈癌,是最早的敷贴治疗和近距 离腔内治疗。
2、1919年,Regelld和Lacassayme创造和发展了巴黎法,被 称低剂量长时间治疗
3、1932年,Paterson和Parker建立了曼彻斯特法。
4、1953年,Hinschke提出了后装技术。
5、60年代ChessaguePierguin及Duterix发展了巴黎系统。 现代近距离治疗均沿用巴黎系统,出现了远距离控制的后装 治疗机。
放射源的校准是近距离放射治疗质量控制的关键
2020/11/11
18
放射源强度的表示
毫克镭当量meq 参考照射量率Rx
少用
外观活度Aapp(后装机治疗剂量的质量控制):某种密封放射源产 生的照射量率Xd,N与同种核素的裸源产生的照射量率相同,则
裸源的活度为该种核素密封源的外观活度
照射率常数
空气比释动能强度SK——ICRU第38号报告
K(d)表示自由空间中源中垂轴上距源d处的空气比释动能率
2020/11/11
19
放射源校准
阱式电离室测量法
( 4π电离室测量法) 源外观活度校准
Aapp
指型电离室测量法
(水中)
源参考点空气比释动能率校准 指型电离室测量法
的步进马达驱动 微机进行治疗计划设计 治疗时间短(几分钟~十几分钟) 减少医护人员的照射
2020/11/11
13
内容
近距离放疗的概况 近距离放疗的剂量学基础 近距离放疗的临床应用
2020/11/11
14
剂量学特点
施源器表面剂量高,离开放射源越远,剂量将迅速减小 ✓ 点源—遵循平方反比定律
✓ 线源— 比的衰减
近源处:
剂量衰减>平方反
距源距离>线源长度2倍:遵循平方反比定律
近源处的剂量随距离变化要大于远源处 ✓ 不同体积的病变,按照特定的剂量学规则 (剂量学系统:曼切斯特系统、巴黎系统等)
选择布源方式 ✓ 在不均匀剂量模式下的照射
2020/11/11
15
2020/11/11
16
后装技术—放射源微型化 (点源或微型线源) d<s/2:波浪形 d>s/2: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