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聋校语文课堂飘出“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成为聋生的学习乐园

周刊让语文课堂成为聋生的学习乐园黄少娟(漳浦县特殊教育学校,福建漳浦363200)摘要:语文不是为了教而教,面对枯燥抽象的语文知识,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聋生的学习乐园,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无疑是首选。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聋生依据已有的生活知识和情感体验来理解文本内容,并感受语文学科中浓浓的“生活味”,让课堂洋溢着生活情趣和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聋生;生活;夬乐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研究发现,课前三分钟大脑皮层中还处于兴奋点,一个 美妙的导入犹如一部乐章的序曲,引人入佳境。
因此,在教 学导入环节,教师要重视优化三分钟,激发聋生的“兴奋点”。
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发现,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导入,能 最大化的激起聋生学习兴趣,并为课堂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感情基调和积极探究的氛围。
如教《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做一个小实验导入新课。
选取最基本的生活材料:一 只较大的玻璃杯、盐、淡水、鸡蛋,先将淡水注入玻璃杯,再放 入鸡蛋让聋生观察鸡蛋的位置,然后向杯内加盐不停搅动,直到盐水饱和,鸡蛋上浮于水中,最后请聋生说说实验过程并解释原因。
这个源自生活的小实验,原料易得,只要动手 去做就行。
重要的是简单的实验达到了吸引学生深入研究课文的导入目的,而且也训练了聋生说话、观察的能力。
又 如《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的课文,导入部分可以让聋生说说生活中的大自然都有什么颜色、声音等自然现象,在 自由开放的交流中了解更多生活常识。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联系生活导入新课能充分调动聋生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进入高效,更富有成效。
二、教学过程,品味生活由于听力障碍的,聋生获取外部信息的渠道极为有限,其认知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对于抽象的内容容易失去兴趣。
因此,在课堂上的一味说教往往会遭遇“冷场”。
教师不 能将教材中的课文为唯一内容,使之成为无源之水,而是要 带领聋生从文本走向生活,从生活中走进文本,在掌握课文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品味生活。
浅谈提高聋校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

浅谈提高聋校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摘要:“以人为本、面向未来”是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的主旨。
把握聋生认知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为聋生提供言语训练的机会,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对话的教学关系,做到师生共同参与、有效沟通、情感共通,这是提高聋校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聋校;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方法引言:聋校教育改革十分注重人本化,注重聋校学生的终身发展,并且把以人为本面向未来作为课程改革理念的实践宗旨,从事聋校语文教育的老师,要学会灵活运用教育技能技巧,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受到语文课本的魅力。
一、丰富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提高孩子学习兴趣,增加课堂互动时间,令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课堂,这样做可以大大的提高孩子在课堂中学习的效率,所以,在实际的教学环节,语文老师应该积极的采取准备工作,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聋生在课堂上的活跃时间,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进而充分的发挥出孩子的个人主观理解能力去学习语文知识。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都会对自己曾经熟悉的事物相关的新事物产生兴趣,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将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相关已经学习到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从而促进学生对新课堂学习内容的兴趣。
比如在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本中,要学习《鲁滨逊漂流记》,虽然只是节选这一部分,但是可以让孩子们先尝试着去了解漂流生活,同时在开课前也可以对孩子进行一下提问,鲁滨逊为什么会在岛上漂流?如果换做你是鲁滨逊,那你在岛上该如何生存?这两个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且也会使学生对自己能回答出这样的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从而使课堂气氛瞬间就活跃起来,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鲁滨逊在漂流生活中的一些插图,或者是现实生活中一些丛林探险的人,他们在荒岛上的做法的图片,这样给学生看,让学生了解这样的生活,再结合我们现实的生活进行对比,这样使学生更加了解漂流的生活,同时也能做到提高他们的积极性[1]。
尊重聋生需要 创设有效语文教学情境

尊重聋生需要创设有效语文教学情境【摘要】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聋生学习的兴趣,减少学习语文的难度,提高聋校语文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要充分考虑到聋生的特殊需要,结合聋生学习语文的特点,使情境创设和语言环境相融合,与聋生年龄特点相符合,和聋生实际生活接轨,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关键词】聋生;特殊需要;语文;教学情境;有效性聋生由于身理的缺陷导致其形象思维相对占优势,感知事物、学习语言需要依靠直观形象的帮助。
因此,聋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会利用态势语、图片、实物、演示、课件、实践操作等等来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还原课文的本真,激发聋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减少学习语文的难度,从而提高聋校语文教学的效率。
然而,在现实的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学情境的创设却未能遵循聋生的特殊需要,忽视聋生学习语言的特殊性,出现教学情境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脱离聋生的生活实际,与聋生年龄、心理特点不相符等现象。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情境创设的效果,影响了聋生语言的发展和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笔者认为,要提高聋校语文教学情境的有效性,就必须充分考虑到聋生的特殊需要,结合聋生学习语文的特点来进行。
一、情境创设要与语言环境融合,体现“语文味”聋生从小在生活中不断地认识周围的事物,但因为听力缺陷没有同时形成语言。
所以聋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注意把语言的形式与语言的内容相结合,充分揭示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帮助聋生理解语言,学会语言,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但是,目前一些教师却忽视了聋生不能自然习得语言,没有语言基础的特点,在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呈现过程中,没有与语言文字紧密结合。
而脱离了具体语言环境的教学情境,是无法帮助聋生习得与内化语言的,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使聋生语言能力得不到发展。
因此,在情境创设过程中,要把情境与语言环境相融合,让情境在具体的语言文字环境中展开,聋生在接收情境所带来的信息的同时看到相应的语言文字,使之一一对应。
如何优化聋校语文课堂

如何优化聋校语文课堂、营造良好氛围聋校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耳聋学生具有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语文能力的任务,显然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首先,掌握语言文字,是使聋人适应社会进行交际的需要,是取得社会平等地位和权利的重要条件。
其次,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的工具,语文能力是提升耳聋学生思维水平和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
再次,掌握语文工具,有助于提高耳聋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
课堂教学是聋生学习语言的主要阵地。
而形成和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是提高聋校教育教学质量,助残成才的关键。
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状况,把“为了每一个残障学生的充分发展”这一现代教育思想作为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品格、学习智慧和个性差异。
通过活用教材、创设情境、开放课堂、差异评价等有效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探索历程,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
回归生命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机盎然、妙趣横生,充满“体温”与人文精神的。
这样的课堂,教师轻松、学生快乐、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儿童的负担。
”因此,我们的课堂应该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永远对学生有一种魅力,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得人生体验并跳荡着活跃的生命的殿堂,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充分地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快乐。
一、科学使用教材,调制可口养料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事物的兴趣,更多的来自于事物的本身。
要让聋生在课堂上获得快乐的体验,教者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内容。
如果把课堂学习活动当作是学生发展中获取“营养”的过程,那么作为教学活动内容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就必须是一个高超的营养“调制师”。
激情化教学在聋校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激情化教学在聋校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1. 引言1.1 激情化教学在聋校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的重要性激情化教学在聋校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的重要性,是为了更好地激发聋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语文水平。
在聋校高中语文教学中,通常聋生会面临语言障碍、交流障碍等问题,使得他们的语文学习变得更加困难。
而通过激情化教学的方式,可以通过生动、活泼、富有情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聋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激情化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聋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激情化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和密切,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聋生的实际生活,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1.2 激情化教学概述激情化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满激情、热情和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和有趣。
在聋校高中语文教学中,激情化教学能够帮助聋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水平。
激情化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更加主动参与,还能够激励他们克服困难,更有信心地面对学习挑战。
通过激情化教学,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传递积极向上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培养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和兴趣。
激情化教学在聋校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成绩和学习动力。
2. 正文2.1 激情化教学对聋生语文学习的影响1. 激发学习兴趣:聋生由于特殊的听觉障碍,常常感到语文学习枯燥乏味。
而激情化教学可以通过教师的热情激励和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聋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更加投入到学习中。
2. 提高学习积极性:激情化教学注重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让聋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成就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有助于聋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
3. 促进语言表达能力:激情化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表达,通过课堂互动和讨论等形式,鼓励聋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让语文课堂洋溢“语文味”的芳香

让语文课堂洋溢“语文味”的芳香下双镇沙河小学刘海英近几年来,在新课改的冲击下,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教师的教法不断创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局面。
我也曾一度陷入迷茫中和部分老师一样为了追求课堂的精彩,显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采”,把课堂当作表演的舞台,结果,“闹”过之后学生却无所收获。
热闹背后,欠缺语文品味,只注意课件的大量运用,没有注意它的实效性,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思考、探究的实践时间;只注意问题的结论,没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然而当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次又一次听、评课活动之后校领导语重心长的指导让我茅塞顿开:其实,不管课堂怎么改革,语文味永远不能改,而且要越改越浓。
然而要让语文课堂洋溢“语文味”的芳香,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却并非易事。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具体地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
“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
”那么,如何让课堂洋溢“语文味”的芳香呢?一、让语文味在“读”中发散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古老、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通过一遍又一遍反复的读,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默读、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当然,这里的“读”,正如崔峦老师所说“不是一遍又一遍的傻读、呆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是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
”如何让语文味在读中发散呢?我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的:师:请同学们细读2-9自然段,从文中找找什么原因让作者不愿意放鱼呢?1、体会鲈鱼大美生:大。
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聋生的乐园

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聋生的乐园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
耳聋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对学习丧失信心或产生厌学心理。
如何根据聋生的心理特点,发挥视觉代偿作用,弥补其听觉缺陷,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尝试将图片、画图、情景、动作、电教、表情等多种演示法进行综合运用,让聋生在观察中学习,不仅可以激发聋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关键词:聋生语文乐园策略不久前我看过一篇科普文章,说的是一位生物教授,为了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了一个实验。
这个实验是这样的:讲桌上放了一杯液体,教授示范用手指沾了一点杯子里的液体,然后将食指放进嘴里尝了尝,然后叫所有的学生一个个上来重复这样的实验。
最后,教授问学生:你们尝出这是什么液体吗?学生纷纷说:味道很涩,好象是尿的味道!”哈哈!”教授笑着说,首先对你们勇于尝试的精神表示赞赏,但对你们的观察力却不敢恭维。
因为你们没有看清楚,我是用小拇指沾的尿,放进嘴里的却是食指。
学生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我一直津津乐道于这个故事,便想搬过来考考我的学生。
于是有一天我依葫芦画瓢,在讲桌上放了一杯液体。
为了更象,我给它加了一点柠檬汁。
然后我学教授的样子,示范一遍,然后叫几个学生上来重复一遍。
做完了,我得意地问:同学们,你们尝出是什么味道了吗?生:不知道!师:为什么不知道?生: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尝!我们已经看出你是用小拇指沾的”水”,放进嘴里的却是食指!杯子里肯定是尿,你想骗我们!师:啊?这个小小的实验给了我启示:聋生虽然有耳不能听、有口不能说,但他们可以通过眼睛获得大量信息,信息进入大脑经过筛选变成知识保存下来。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说眼睛是聋生接受外界信息的唯一渠道。
一、图片演示聋生的听力障碍制约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影响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然而,生理上的感觉补偿,却使得他们的视觉灵敏、观察力强。
激发聋生学习语文的激情

激发聋生学习语文的激情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突出“以人为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
那么在聋校教学中如何激发聋生学习语文的激情,让聋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呢?1激发聋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好知识、技能的动力。
没有兴趣,学生是无法学习你所教学科的知识的。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的乐趣,依据聋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
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1猜谜语,图画激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抓住聋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聋生的思维能力,开课时,我先请学生猜谜语,导入新课。
例如在教学《小猴子下山》一课时,我就先请学生猜谜语,“上肢下肢都是手,有时爬来,有时走,走时很像一个人,爬时又像一条狗。
”生动形象的谜语,激发了聋生的兴趣,他们很快就猜出谜底。
这时我趁机将学生的兴趣引入课文:小猴子住在山上,一天小猴子下山来,它下山来做了什么事呢?结果怎样?请大家打开《小猴子下山》这一课。
于是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书本上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转化为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很自然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1.2以悬念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我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将指谁?”“相指谁?”他们之间为什么闹不和?后来为什么又和好了?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
除了上述的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插图激趣、以活动激趣、以情境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聋校语文课堂飘出“语文味”
发表时间:2010-07-05T15:28:55.250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1期供稿作者:谷红玉
[导读] 语文课堂的魅力在于具有“语文味”,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即“文道同行”。
谷红玉(淮安市第二特殊教育学校,江苏淮安 223200)
语文课堂的魅力在于具有“语文味”,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即“文道同行”。
然而当前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轻视“语文味”的隐忧,主要体现在忽视聋生个体生理、能力与兴趣的差异,缺乏学习规律的正确认知,将聋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比普通学生更为严重。
久而久之,养成了聋生缺乏探究意识,被动学习的习惯。
为深入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落实《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应确保学生有大量的时间进行语文实践。
通过引领聋生对教材反复涵咏体会,使他们在扎实进行听话(看话)、说话、阅读和作文训练的同时,发展观察和判断能力,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
一、走进文本,读出“语文味”
教学片段一:教学第八册《骆驼和羊》
(出示训练提示:故事发生在骆驼和羊之间,骆驼认为_______好,羊认为_______好。
)
学生读课文,要求找出课文中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读生字,记忆字形,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师巡视,针对学生读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学生交流对生字新词的理解,说说自己是怎么记,怎么理解的。
带着对生字新词的认识再读课文,要求语音正确,分清句读。
最终的朗读目标在品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中落实体现。
由于聋生听力障碍,语音教学和有表情朗读必然要耗费大量教学时间,而大多学校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仍延续一张试卷定终身的模式。
课堂朗读一味使用手语,面无表情的机械读书,造成学生口语基本丧失,不能准确表现语言文字的色彩。
作为物质外衣的语言,特别是口语,它是由声音和语义两部分构成的,对聋生发音的质量,不能因为难形成、不好听就不作要求。
有表情的朗读,也是基于聋生听力缺陷的一种读书形式,主要引导学生借助语言直观,形象地传达作品的内容。
这种表情朗读不仅能传声、传形,更能传情。
对于某些文学作品的精彩朗读,可以超过分析、讲解的效果,能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作品,提高学生对文学的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聋生虽然有听力障碍,口语能力差,但可以“以目代耳”,靠看口型和朗读表情来理解文学作品。
本片段作为第一课时教学,其重点在于扫除阅读障碍,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大意。
在教学中,教师注意让学生在整体的朗读中粗知课文大意;其后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朗读,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扫除字词障碍;在学生有了读书实践的基础上教师灵活运用双语离开教材进行诵读,通过夸张的口型、流畅的手语,辅以恰如其分的表情,渗透读唇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情节。
灵活运用口语、手指语、手势语,扎扎实实让学生读好书,一步步走进文本,既读熟课文,又读出具有聋生特点的语文味。
二、挖掘文本,品出“语文味”
教学片段二:教学《给小猪垫草》
在这一课中,作者写道:秋天的一个深夜,突然刮起了大风,把窗户吹得格格作响。
饲养员小李被惊醒。
他想,风这么大,天这么冷,小猪会不会冻坏?他一骨碌跳下床……
师:这一段话有几句,每一句讲了什么?
(学生概括句子意思。
)
师:这几句话是什么关系?
生:因为刮起了大风,所以窗户格格响,因为窗户格格响,所以饲养员小李才被惊醒。
第一句是第二句的原因,第二句又是第三句的原因。
师:小李为什么会想到小猪会冻坏呢?
生:因为秋天的深夜本来就很冷的,加上刮大风,天气就更冷了,所以小李想到小猪会冻坏。
师:想到小猪会冻坏,小李是怎么做的呢?“一骨碌”是什么意思?谁来学一学小李“一骨碌跳下床”。
(出示句子:①小李起床。
②小李一骨碌跳下床。
)
师:读一读这两句话,它有什么不同,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第二句通过“一骨碌”和“跳”表现小李的急切心情,体现了小李对小猪的关心。
师:请你带着自己的体会把秋风下,窗户格格作响和小李的心情读出来。
(生朗读体会)。
由于聋生逻辑思维的特殊性,很多教师的教学便停留在浅层次表面的东西,只注意句子中的“刮风”“惊醒”“格格响”几个词的词义理解。
然后,就匆匆忙忙地让学生讲讲这一节的大意。
在这一片段中,教师应抓住教材隐含的智力因素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
学生的回答隐约体会到因果关系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以及因果可以互相转化、具有相对性,即前一事的“果”又是后一事的“因”。
教师十分重视启发学生动脑读书,既指导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的辩证因果关系,又使学生体会到怎样连句成段,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锻炼。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要想使语文课堂“语文味”十足,语文教学必须紧扣文本。
教师认真挖掘课文语言,从语言文字入手,让学生通过品词析句,用心灵去感受语言、感悟文本、鉴赏文字,品出“语文味”。
三、活化文本,演出“语文味”
教学片段三:教学“甜”
这个词时,教师事先准备白糖、红糖、冰糖、糖块、蜂蜜等,让学生尝一尝,概括出以上物体都有同一味道,就是“甜”。
在学生对甜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演一演,比较分别吃了甜酸苦辣东西时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再进行有表情的朗读指导,读出语言文字内在的意蕴,将抽象的文字变得可以操作。
新课改要求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同一味道不同食品的出现,拉近了课本与学生的距离。
通过尝一尝、比一比、演一演、读一读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味觉、嗅觉、视觉的协同作用。
利用学生善于模仿、表演的特点,将生活情景再现,学生借助想象,把词语或课文内
容从头脑中再现出来,既理解了意思,又演出语言文字的色彩。
诸如此类活化文本的形式还包括课本剧的表演。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真实再现,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但无论是分角色的朗读,还是扮演,都必须在学生充分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特别是课本剧的表演,学生能够将课文语言转化成剧本中需要的台词,这种语言实践,既发展了语言,又培养了美的情趣。
四、拓展训练,练出“语文味”
聋生学习语言的特点主要是:依文学语、依语学文。
有质量的多练是耳聋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语文专家指出:阅读训练‘宁可开一口井,也不挖一条沟’,其意不言而喻,对聋生的训练也要做到少而精,避免到处播“点”,走马观花华而不实。
要么不练,要练就练到位,练得扎实,练出效果。
教学片段四:教学《诚实的孩子》:师:请你想象一下,列宁回到家里心情是怎样的。
如果你是列宁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讨论后有如下结论①当面向姑妈认错。
②写信向姑妈认错。
③打电话向妈妈认错。
④发短信向妈妈认错。
)师:现在你是列宁,我是姑妈,请你用当面、打电话、写信、发短信的方式向我认错。
(学生用不同方式进行练习。
教师展示学生说写情况,其他同学注意聆听、观察。
针对存在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强调语言规范和沟通技巧。
)
好的训练是以人为本的,训练中包括“感悟”。
上面一例中,学生说出不同认错方式其实更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通过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诸如此类的训练比比皆是,只要聋校语文教师善于钻研教材,从教材中挖掘教学资源,扎实开展听(看)、说、读、写的训练,就能练出浓浓的语文味。
当然,要想切实提高聋校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还必须考虑到聋生学习的特点,兼顾聋生的个体差异,为聋生制订个别化教学方案,加强个别化教学,提倡教学语言、方法、形式的多元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沟通、交往与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