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的应用及进展
城市面源

城市面源污染造成的环境问题及污染特征摘要:城市面源污染是造成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城市面源污染的背景、对环境的影响、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及污染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字:城市面源污染、污染特点。
1城市面源污染的研究意义和背景城市面源污染是指在降水条件下,雨水和径流冲刷城市地面,使溶解的或固体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汇入受纳水体,引起的水体污染,它是相对于点源污染而言的一种水环境污染类型,亦称为城市非点源污染[1,2]。
城市地面中包含许多污染物质,有固态废物碎屑、化学药品、空气沉降、车辆排放物、屋面沉积物及析出物等[3,4]。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化与城市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城市原有地表环境,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导致城市地表硬化率急剧增加,不透水比例增大,使得雨天特别是暴雨天气产生大量的径流不能通过城市地表渗透到土壤中或者是被植物截流,只能通过分流制或合流制系统把径流排放到受纳水体中,对受纳水体的水质造成明显的破坏。
在美国,面源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污染的第一因素,60%的水污染起源于面源[5]。
长期以来,我国面临着极其严重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污染问题,防治任务艰巨,主要工作放在了点源污染控制方面,对于面源污染,工作重点主要是针对农村耕作区水土流失等面源污染问题,对于城市面源污染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美国、英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对城市地表径流开展了大量的测试及研究工作,我国城市地表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对北京的城市径流污染进行研究,随后在上海、广州、西安、武汉、澳门、珠海、苏州等大中城市也逐渐开展起来[6],但目前几乎没有系统的城市面源污染监测资料,有限的案例研究通常只提供几场暴雨径流过程的水质监测数据。
因此,研究中国城市面源污染的特性及规律,为政府部门对面源污染的控制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面源污染造成的环境问题城市面源污染是指在降水的条件下,雨水和径流冲刷城市地面,使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引起的环境问题.由于城市中人类活动强,土地不透水面积比例高,因此径流来势猛,水量大,水质差,面源污染具有突发性.在发达国家基本完成城市污水二级处理以后,收纳水体中污染物大部分来自降雨径流(usEPA,1995).目前暴雨径流造成的城市面源污染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欧洲一些国家开展了较大规模研究,发现城市面源污染的一些规律(Deletic et al,1998;Gromaire et al,2001).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对城市和农村的面源污染控制提出了“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BMPs)”方案(D’Arcy et al.,2001).“最佳管理措施”因高效、经济、符合生态学原则,在全世界得到广泛运用.但是,由降水造成的面源污染随机性大,管理和控制难度大;加上城市的暴雨径流排水主要依靠地下管网和地表河道完成,在城市建设基本完成以后,很难对这些排水系统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因此在发达国家的老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的“最佳管理措施”实施中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Lee et al.,2000)。
《2024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控制技术研究》范文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控制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农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为我国人民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稳定的生活基础。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并探讨相应的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二、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1. 污染来源: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畜禽养殖业的废弃物排放、农田地表径流以及农村生活垃圾等。
2. 分布特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呈现地域性特征,主要分布在西南丘陵山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等农业生产密集区域。
3. 影响范围:农业面源污染不仅对水体造成污染,还对土壤和大气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威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1. 水体污染:化肥、农药等污染物随雨水径流进入河流、湖泊等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2. 土壤退化:长期的不合理施肥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土壤质量退化严重。
3. 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四、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1. 减量施用化肥技术:通过科学施肥、精准施肥等手段,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
同时,推广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改善土壤结构。
2. 高效低毒农药研发与应用: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推广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
3.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技术:采用清洁养殖技术、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减少畜禽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
4. 农田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技术:通过水土保持工程、植被恢复等措施,减少农田地表径流,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
5.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系统,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五、结论与展望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峻,控制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减量施用化肥技术、高效低毒农药研发与应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技术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关于削减城市面源污染的地表径流环保工程研究

关于削减城市面源污染的地表径流环保工程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源污染和地表径流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进行了关于削减城市面源污染的地表径流环保工程研究,希望通过这项研究能够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我们来看一下城市面源污染和地表径流问题的具体表现。
城市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于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中的各种污染物,包括有机物、重金属、化学物质等。
这些污染物经过降雨后会随着地表径流一起流入城市的河流和湖泊中,导致水质恶化,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地表径流还会带走河道侧壁和岸坡上的土壤,导致河流的淤塞以及河道的改道,影响了城市防洪能力和水资源的保护。
削减城市面源污染和地表径流成为了当前城市环保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为了减少城市面源污染和地表径流,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环保工程措施。
可以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加大绿地和雨水花园的建设力度,通过绿地的吸收和植被的截留作用,减少雨水径流量,减缓雨水冲刷和侵蚀,达到减少城市地表径流和污染物排放的目的。
可以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和雨水利用设施,将雨水进行收集、处理和利用,减少雨水径流量和污染物排放,同时实现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率。
可以开展城市污水治理工程和雨污分流工程,对城市生活污水和雨水进行分流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地表径流量,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
可以通过建设雨水渗透设施和湿地修复工程,利用地下渗透和湿地的自净能力,加强对城市地表径流和污染物的净化和减排,改善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在进行这项研究的过程中,我结合了城市环保规划和工程实践经验,通过调研分析和现场考察,对城市地表径流和污染物的形成和扩散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城市面源污染和地表径流的监测评估和环保工程治理技术,提出了一系列削减城市面源污染的地表径流环保工程方案和技术路线,为城市环保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初步研究

控制新理念 , 究提 出一 些城 市降雨径流污染控制技 术和管理措 施 , 研 并在武汉 市汉 阳 区 花 岛新建 区建 成面源 桃 污染源头控制工程。监测结果表 明, 面的初期径 流和地表 径流的污染物浓度都达到和接近 纯雨水的浓度值。 屋
关 键 词 : 市降雨径 流 源污染的特点基本上 与城 市其他区域 的面源污染 特点一样 , 有暴雨径流产流快 , 径流量 随着降雨强度的变化而呈 现快速 的正 比变 化的特点 。另外暴 雨初 期 , 随着地 表径流 的产
重大科技专项“ 城市面 源污染控 制技 术研 究和工程示范” 正是 为
解决城市面源污染问题所设 。
汉阳桃花岛地区位于武 汉市汉 阳区郭琴 路与 墨水湖之 间 。 东连汉桥路 , 南止 墨水湖 , 西抵七里 小区与 十里铺小 区分 界线 , 北临规划的玫瑰园路。在桃 花岛示范 区 13 r .3kn 2的范 围内, 属 于近 1 来新开发 的居 民住宅 区 , 0a 主要 以居 民住 宅的建筑 物为 主, 并分有新居 民区 、 老居民区 、 区商业 网点 、 小 机关 、 校 、 学 工厂 等 。居民建筑物接近 总面 积 的 4 %, 外 为道路 、 地 以及沿 0 另 绿
Api, 2 0 r 06 l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初步 研究
叶 闽 雷 阿 林 郭 利 平
( 江水 利委员会 长 江水 资源保 护科学研究所, 长 湖北 武 汉 4 05 ) 30 1 摘要 : 对武 汉市汉阳地 区新建小区城 市面源污染的来源、 类和特征进 行详 细分析的基础 上 。 究分析各 类 在 种 研 降雨径流污染的发生过程和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 并针 对城 市新建小区绿化 面积较 大的特 点 , 用城 市面源 运
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与效果评价研究

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与效果评价研究面源污染是指产生于地面活动的污染物,其分布范围广泛且难以追溯,给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国科研人员和环境保护机构积极探索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并开展了相关的效果评价研究。
一、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及应用1. 盖罩技术盖罩技术是一种常用的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其原理是通过覆盖污染源上方或周围,阻止污染物的扩散和飘散。
这种技术适用于煤矿、渣土场、垃圾填埋场等固体废弃物处理场所。
研究发现,在合理使用盖罩技术的情况下,可以显著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并有效降低人体暴露于有害物质的风险。
2. 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体代谢能力降解和转化有害物质的技术。
例如,利用植物吸收有害气体和颗粒物的能力,通过建设人工湿地、绿化带等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
此外,微生物降解、藻类污染物吸附等生物处理技术也逐渐被应用于面源污染治理中。
3. 过程控制技术过程控制技术是指对面源污染的产生、转移和扩散等环节进行管控的技术。
例如,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优化生产条件、采用环保设备等手段,可以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此外,智能监测系统的建设也能实时监测面源污染的变化,提供依据进行治理决策。
二、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效果评价1. 污染物浓度的监测评价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效果的关键是监测污染物浓度的变化。
科研人员通过在污染源周边设置监测站点,采集大气、水质和土壤样品,进行定期分析。
通过对比治理前后样品的测试结果,可以评估治理技术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2. 人体暴露与健康风险评估面源污染治理不仅仅关乎环境,还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科研人员采用生物标志物监测、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评估人体暴露于面源污染后的健康风险。
这些评估结果可以为治理技术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保护人体健康。
3. 社会经济效益评估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需要考虑治理成本和相关效益。
科研机构和环境保护部门通过对治理项目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评估其对环境改善和社会效益的贡献。
城市新建区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工程效果分析

第39卷第23期2008年12月 人 民 长 江Yangtze R i ve rVol .39,No .23Dec.,2008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家“十五”科学专项(63计划)(6)作者简介叶 闽,女,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文章编号:1001-4179(2008)23-0072-03城市新建区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工程效果分析叶 闽 雷俊山 余秋梅 王 孟 韩小波(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51)摘要:根据城市面源污染产生、运移与水体污染的特点与规律,将城市生态学思想、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城市面源污染控制中。
通过组合、改善和开发一系列同面源污染研究和控制相关的技术和方法,形成集成系统技术,建成了包括源、输移和汇控制技术的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示范。
以示范工程为基础,研究面源控制技术的源、输移和汇的运行方式和处理效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其应用前景。
关 键 词: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对策措施;人工湿地;城市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1 概述城市面源污染实际上是城市面源污染物的积累,降雨径流的产生与污染物的汇集,污染物随着径流的输移,进入受纳水体产生污染,雨后面源污染物的再积累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必须围绕污染物的积累、汇集、输移和污染展开。
目前城市面源污染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城市雨水径流水质、面源污染特征、城市雨水径流污染负荷及相关模型和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对策进行。
前两者的研究成果深刻揭示了城市面源污染的主要规律,为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打好基础[1~4]。
后者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提出控制城市面源污染的对策,使科学研究应用于实践[1,2,4]。
但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可操作性不强,有些措施,例如改变城市下水管道、增加绿地面积、提高人的环保意识等需要很长的时间或者很大的资金来支持,而目前城市面源污染使得城市水环境迅速恶化,这些措施远不能满足要求。
城市河流面源污染及其控制措施

城市河流面源污染及其控制措施摘要:本文主要讨论城市河流流域范围内的面源污染控制问题,阐述了逐级控制管控模式,并分别介绍了目前城市河流的面源污染控制的技术性措施。
关键词:城市河流面源污染管控措施前言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的高速发展给水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近年来,随着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治理,面源污染对于水环境的危害性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面源污染问题已成为当前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开展研究城市面源污染的特征及规律,制定可行的污染控制技术及对策,对政府部门进行面源污染的控制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1 面源污染的研究进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日、英等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农业面源污染研究,主要开展面源污染的分类特征研究、降雨--径流之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的数学模型研究、大气层污染物通过输送与沉积进人地表水体的机理性研究、面源污染扩散与负荷的模型研究等。
我国面源污染研究起始于80年代,相继在北京、珠江流域的广州、辽河流域的沈阳、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城市开展。
在基础研究方面,清华大学开展了面源污染负荷估算及降雨径流过程、侵蚀过程、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的模型研究。
滇池、太湖、巢湖污染治理过程中也对面源污染作了较深入研究。
但总体上面源污染研究的重点还是放在了基础研究、农业面源污染研究上,对面源污染控制的研究比较落后,尤其是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研究仍相对薄弱。
2 城市河流面源污染的来源及特征面源污染,是指溶解的或固体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如河流、湖泊、水库、海湾等),引起的水体污染。
城市河流面源污染物主要来自于降雨对城市地表的冲刷,所以,城市地表沉积物是城市河流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城市地表沉积物包含许多污染物质,有固态废物碎屑(城市垃圾、动物粪便、城市建筑施工场地堆积物)、化学药品(草坪施用的化肥农药)、空气沉降物和车辆排放物等。
流域综合管理之面源污染控制措施研究

流域综合管理之面源污染控制措施研究1. 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流域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面源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面源污染,作为一种广泛分布且难以集中控制的污染形式,对流域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实施有效的流域综合管理,对面源污染进行控制,已成为当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旨在探讨流域综合管理下面源污染的控制措施。
文章将对面源污染的概念、来源、影响进行详细阐述,以明确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性。
本文将分析当前流域综合管理的主要理论和方法,以及这些理论和方法在面源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现状。
接着,文章将重点探讨各种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政策管理措施以及公众参与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和适用范围。
本文还将结合实际案例,评估不同流域综合管理策略下面源污染控制的效果,以期为相关决策者和研究人员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参考。
文章将对面源污染控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流域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流域面源污染特征分析面源污染是流域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综合性流域管理中占据关键地位。
流域面源污染具有分布广泛、来源多样、影响因素复杂及难以量化追踪的特点。
具体到流域内,主要包括农业非点源污染、城市生活面源污染以及自然过程产生的污染物等。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源于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畜禽养殖废水排放,以及农田径流携带的泥沙与营养物质。
这些污染物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对水质造成严重影响,增加水体富营养化风险。
城市生活面源污染则体现在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彻底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系,以及雨洪过程中冲刷带走的城市固体废物和各类化学物质。
城市化进程中的建设活动也会加剧土壤侵蚀,形成新的面源污染。
自然过程中的面源污染包括地质背景释放的微量元素、森林砍伐引起的土壤侵蚀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带来的污染物转移。
这些过程虽然相对自然,但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干预下,其排放强度和频率有可能显著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pplication and P rogress in Engineering T echnologies for Controlling Urban N on point Source P ollution
Z H AO Jian w ei ,
1 , 2
SHAN B ao q ing ,
1
YI N Cheng qing
[ 4、 5]
; 反硝化、 生物累积和土壤交换则是氮去除的
主要途径。污染物在过滤带中的去除过程涉及水力 学、 物理、 化 学、 生物等作 用, 并 与场地 条件 ( 如土 壤、 填料、 入渗率等 )密切相关。目前已经建立了一 些植被过滤带模型 , 这为效率预测和功能评价提供 了良好的依据 。 在植被过滤带中草是最常用的植物 , 与灌木、 树 等植物相比, 它具有较高的除污效率。但草的种类、 密度及叶片的尺寸、 形状、 柔韧性、 结构等都会影响 [ 7] 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 2 2 滞留 /持留系统 滞留和持留系统包括塘、 地下水池、 涵管、 储水 罐等 , 由于这两种系统的功效较接近, 因此在使用中 易发生混淆。但这两种系统存在明显的区别: 滞留 系统只用于径流流量的控制, 而持留系统则对流量 和水质都加以控制。滞留系统在暴雨间歇期进行排 空, 以利于暴雨时最大限度地存储雨水径流 ; 暴雨结 束后 , 将存储的雨水排入下游水体或雨水处理设施。 该系统对颗粒物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 但大部分沉 积的颗粒物在下次暴雨中会发生再次悬浮, 所以该 系统更适于对径流流量的调控, 以降低河道下游流 量峰值, 起到保护河道的作用。持留系统储存的雨 水径流在暴雨间歇期不加以排空 , 其永久水面的存 在提高了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除污效率 , 避免了沉 积颗粒物的再悬浮。另外, 持留系统中植物对重金 属和营养物的吸收、 有机物挥发、 基质入渗都强化了 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 滞留 /持留系统在城市面源污染治理中应用最 广泛的是地下储水设施和塘, 前者一般用在土地紧 张或含重污染径流的区域 ( 如繁华商业区、 加油站、 停车场等 ) , 该设施一般修建费用较高 , 清理维护相
[ 8]
的 2 . 3 % ~ 10 . 8 % ; 子流域的湿地 面积为总汇水面 积的 0. 2 % ~ 4 . 5 % ; 流域的湿地仅需总汇水面积的 0 . 1 % ~ 2 . 5 %。 由于暴雨径流具有突发性 , 其水质和水量的变 化较剧烈 , 因此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暴雨径流时, 必须 针对暴雨径流的特点进行合理设计 。暴雨径 流颗粒物浓度较高 , 在进入湿地前应进行预处理 , 去 除大粒径的颗粒物 , 以避免堵塞湿地基质。在雨季, 湿地最高水位应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避免植 物长时间被淹没; 而在旱季 , 水面则应保持 足够深 度, 以利于水生植物的生存。暴雨湿地选种的植物 应耐冲击 , 且能适应长期干旱或浸泡的环境。 2 4 渗透系统 渗透系统在暴雨期间可存储部分流量的径流, 并在暴雨后使其逐渐渗入地下, 它在径流就地处理 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渗透系统可对径流进行水质 和水量的控制 , 既削减了下游洪峰流量 , 又降低了下 游径流中的污染物含量。另外渗透系统还能对地下 水进行补给, 维持附近河流的基流流量。 渗透系统通常包括渗坑、 渗渠、 多孔路面等, 其 中渗坑在高速公路、 道路和停车场等地表径流污染 严重的地区使用较多, 也可设计成公园或运动场地, 成为居民的休闲娱乐场所, 提高该技术的社会效益 和居民接纳程度 。由于渗坑通 常用于重污染径 流的处理 , 长时间使用后土壤和基质对重金属的吸 附易达到饱和, 需 要对其进行更 换, 以免污 染地下 水。研究发现 P t 、 Pd 和 Rh 等金属在渗坑的低洼处 含量 最 高 , 并 与 公 路 面积 和 交 通 流 量 成 相 关 关 系
基金项目 : 国家高技术研 究发展计划 ( 863) 项目 ( 2002AA 601022)
1
第 23 卷
第 12 期
中国给水排水
www. wa tergasheat . com
一步提高。 1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措施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措施中以美国的暴雨最佳管 理措施 ( best m anagem ent pract ice , BM P )最为系统和 全面, 应用也最广泛, 许多国家都对其进行了借鉴和 改进。 BM P 是 一种技 术、 方法和 工程 性的控 制措 施 , 主要用于暴雨径流的水质和水量管理。 1999 年美国环保局对 B M P 进 行了如下定义 : 为预防和减少全国水 体污染而采取的行动计划、 [ 1] 预防措施、 维护手段及其 他的管理措施 。 BM P 包括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两类, 其中非工程措施 包括制度、 教育和污染物预防措施, 不包含固定的和 永久性的设施。在许多案例中 , 非工程措施经常从 源头上就减少了污染物的使用、 产生和累积, 因而也 被称为源控制 措施 , 具 体方法有法律制 度、 环保 教育、 无害化农药、 路面清扫、 不透水面分割等。工 程性措施是通过工程设施或工程手段来控制和减少 暴雨径流的排放量, 以及减少污染物在径流中的浓 度和总量, 它主要是在径流的流动过程中采取某种 措施, 故也被称为径流控制措施。 对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的区分视不同情况而 定 , 如用于降低不透水面连接度的植被, 既可认为是 一种控制策略, 也可认为是一种工程控制技术。目 前 , 一些新的控制措施 如较佳场地规 划 ( better site plann ing, BSP ) 和低 影 响发 展 ( low i m pact develop m en, t L ID) , 既包含了 全面的规划又 包括了一些工 程措施 。但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从整体上进行规 划 , 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 , 其中工程措施只是辅助 手段, 所以通常可认为是一种源控制措施。 2 控制技术类型与应用现状 目前在城市面源污染控制中应用较广泛的工程 措施有植被过滤带、 滞留 /持留系统、 人工湿地、 渗透 系统、 过滤系统等 , 这些工程技术在应用中都取得了 良好的除污效果 , 但还存在许多不足。虽然美国、 英 国等已制定了关于这些工程措施的设计、 监测、 评价 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但制定依据多 为经验公式。 在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 影响效率的定量化因子等 方面的认识还存在欠缺, 对新工艺、 新材料等的应用 也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2 1 植被过滤带 植被过滤带主要控制以薄层水流形式存在的地 表径流 , 它既可输送径流, 也可对径流中的污染物进 2
[ 6]
www. watergashe技术的应用及进展
第 23 卷
第 12 期
对困难 ; 而塘不仅具有控制径流的作用 , 还有娱乐、 景观、 教育、 动物栖息地等多重价值, 因而在土地资 源充足的区域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塘的水文水力学 条件对污染物的去除有重要的影响, 一般采用有效 容积比和离散度作为评价指标
面源污染是指在较大范围内, 溶解性或固体污 染物在雨水径流的作用下进入受纳水体, 从而造成 水体污染。它随降雨而产生, 污染排放具有间歇性 , 污染发生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城市面源污染对城 市水体具有很大的危害 , 国际上对其已经进行了数
十年的研究, 尤其是欧美国家的环境意识较强, 对城 市面源污染控制的研究比较全面。由于面源污染的 复杂性和随机性, 因此对城市面源污染的控制十分 困难。目前面源污染控制措 施还处于不断 革新之 中, 对控制措施的经济效益及机理的研究还有待进
1
(1 . R esearch C enter for E co Environ m ental Sciences, Chinese A cadem y of Sciences , B eijing 100085 , China; 2 . G raduate School, Chinese A cademy of S ciences, B eijing 100049 , China ) Abstract : U rban non po in t source po llu t ion has becom e an i m portant po llu tion source har m ing ur ban w ater body in China. H ow ever , the contro l of urban non po int source po llu t io n is st ill at the starting stage in China . T he dom estic and foreign eng in eering technologies for contro lling urban non po int source po llution were introduced in deta i.l The types , key po in ts of research and app lications of eng in eerin g con tro l techno log ies w ere expatiated. It is po in ted out that the comb in ed contro l techno log ies o f urban non po in t source po llu tion should be used as far as possible , and the dom inance of the various techno lo g ie s shou ld be fu lly used . A t the sa m e ti me , during engineerin g design, the landscaping and m in i m izing o f eng ineering m easures can be accom plished to ach ieve the bene fit opt i m ization . K ey w ords: non po int source pollution ; urban areas ; eng in eering con tro l techno 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