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流面源污染及其控制措施
河流治理解决水体污染的关键措施

河流治理解决水体污染的关键措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体污染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河流作为地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生活、工业和农业的用水需求。
因此,有效地治理河流水体污染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河流治理解决水体污染的关键措施,以期提供参考。
一、加强监测与评估河流水体污染的治理首先需要对其进行全面、准确的监测和评估。
这是制定有效治理策略的基础。
在监测方面,可以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河流污染源的定位和分析,以快速获取污染情况。
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包括定期采集水样进行水质分析,对河流的污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
二、推行源头治理源头治理是解决水体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工业和农业等领域,应加强环境管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对于农田排水中的农药、化肥等农业废弃物,可以采用生物处理、湿地修复等技术进行处理,减少对河流的入侵。
此外,还应加强对非法排放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处罚违法企业和个人。
三、改善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河流的生态系统是有效治理水体污染的重要环节。
可以推行河湖流域生态修复工程,修复受污染的湿地、河岸植被等自然景观,提高生态系统的抗污染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河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是治理水体污染的前提。
应加强对河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完善相关部门的监管制度。
同时,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增加违法成本,形成强大的威慑力。
五、加强全民参与实现河流水体污染治理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政府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号召和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河流保护活动。
同时,要加强与各界合作,发挥企业、学校、社区等各方的作用,形成多元化的治理力量。
六、加强国际合作河流水体污染是跨国性的问题,需要开展国际合作。
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环保组织和国际水利组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水体污染治理的世界共识。
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

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和生物世界而言,干净的水质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随着城市和工业的发展,面源污染成为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以及采取的一些措施来减轻这种影响。
一、面源污染的定义和种类面源污染是指产生污染物的地区,如农田和城市的雨水径流,其中的污染物通过径流进入水体而导致水质受到污染。
面源污染包括农业、城市和建筑工地等多个方面,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主要面源污染的种类。
1. 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田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
当降雨或灌溉时,这些化学物质会随水流进入河流、湖泊和地下水中,对水体造成污染。
2. 城市面源污染:城市面源污染是由城市生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雨水中的油类和建筑工地的泥浆等。
这些污染物通常通过排放管道、排水沟和雨水口进入水体。
3. 建筑工地面源污染:建筑工地面源污染主要是由土地破坏和大量施工活动引起的。
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建筑废弃物、沉淀物和泥浆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在雨水中被冲刷到水体中。
二、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水体富营养化:面源污染中的农田农药和化肥、城市生活污水中的含氮和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后,会导致水体中含氮和含磷物质的浓度增加,从而引发水体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会促使水藻等植物大量繁殖,形成藻华,破坏水中生态平衡。
2. 水质恶化:面源污染中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建筑泥浆等污染物进入水体,会改变水体的化学性质,造成水质恶化。
污染物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和微生物等会对水体的透明度、臭味和口感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
3. 地下水污染:由于建筑工地和农田中使用的化学物质的渗透和排放,地下水往往成为面源污染的重灾区。
这些有机物和重金属会进入地下水中,直接危害人类饮用水的安全。
三、减轻面源污染的措施为了减轻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需要采取一些综合措施来管理和治理水体。
1. 农业耕作管理: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和耕作方式,减少农田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河流污染整治工作措施

河流污染整治工作措施1. 背景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过度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特别是水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我国长江、黄河、淮河等主要河流被频繁曝光污染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化工园区污染、非法排污等问题屡禁不止,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加大了河流污染整治工作力度,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水资源、净化水环境。
2. 河流污染整治工作措施2.1. 严格监督检查和源头控制为了解决河流污染问题,国家采取了严格的监督检查措施。
通过加大对企业的排污监督检查力度,强制生产企业对废水进行前处理,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特别是对于化工行业等高污染行业,国家加大了执法力度,对于超标排放或偷排的企业,进行惩罚和处罚。
2.2. 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和环保材料在生产过程中推广绿色技术和环保材料,是减少废水排放的重要手段。
国家通过政策鼓励生产企业使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环保材料,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降低排放浓度。
在高污染行业中,政府还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装备,并推广优质环保产品,以推进绿色生产。
2.3. 落实河长制河长制在整治河流污染问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河长制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监督的一种河流管理制度。
通过设立河长、建立河长制考核机制、实行责任追究等措施,实现了对河流污染的日常监管和治理。
2.4. 加强科研力度国家加强对河流污染防治方面的科研攻关,研发更加先进的治污技术,提高污染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各种科研项目,推广治污新技术、新装备,以提升治污能力。
3. 整治成效官方数据显示,随着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全国河流污染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其中新增符合Ⅲ~Ⅴ类达标的水质达到中央制定的81.7%。
比如说,2018年我国启动了长江流域水环境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取得了明显成效。
各地政府不断加大环保力度,通过全面实施河长制、加大投入改建污水处理厂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治污效果和环境效益。
城市水污染的现状及治理建议

城市水污染的现状及治理建议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污染日益凸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将重点探讨城市水污染的现状以及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力求为保护水资源、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一、城市水污染的现状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排放是城市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工厂和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往往忽视了废水的处理,直接将工业废水排放到河流和湖泊中,导致水质严重恶化。
2. 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经过雨水冲刷进入水体,形成农业面源污染。
这些农药和化肥中的有害物质会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生活排放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排放也是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家庭的生活污水、洗涤剂和洗漱用品中的化学物质等都会通过下水道排入城市水系,对水质造成污染。
二、城市水污染的治理建议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为了治理城市水污染,应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并加大对违规企业和个人的惩罚力度。
同时,要加强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形成威慑机制,提高治理效果。
2. 加强水资源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媒体宣传等方式,加强公众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和意识,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
鼓励广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措施,如减少浪费、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3. 提升工业废水处理能力政府应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监管力度,推动企业提升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能力,确保工业废水的合规处理。
同时,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经济手段,鼓励企业投资于环保设施的建设。
4.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通过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合理使用和管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的污染。
鼓励农民采用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绿色种植方式,降低对水环境的压力。
5. 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覆盖率加大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覆盖率。
同时,要加强运营管理,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和高效处理,防止污水直排到水体中。
河道污染的源头管控措施

河道污染的源头管控措施在河道污染的治理中,源头管控措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只有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才能真正达到长期可持续的治理效果。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河道污染的源头管控措施。
一、加强污水处理和排放管理污水是河道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
合理设置和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对于保护河道的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确保污水的高效净化。
其次,对工业企业和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进行监管,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制度,确保排放的污水符合排放标准。
此外,加强对雨水排放的管理,采取雨水收集和利用的措施,减少雨水径流对河道的污染。
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生产中的面源污染是导致河道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药、化肥、畜禽粪便等都可能被冲刷至河道,破坏水质。
为了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化肥、农药的管理和监管,鼓励使用环保型农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业用水的总量;建设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设施,如生态沟、湿地等,以截留和净化农田径流中的污染物。
三、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工业排放是河道污染的另一个主要源头。
为了加强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工业企业实行分类管理,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制定相应的排放限值和标准;加强对工业废水的监测和治理,确保工业废水符合排放标准;鼓励工业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
此外,加强对危险废物的管理和处置,避免危险废物对河道环境的污染。
四、加强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环境监测是源头管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监测河道的水质、底泥和生态系统状况,可以及时掌握污染源的情况,及早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因此,需要加强环境监测的建设和能力建设,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度和时效性。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公开,让公众能够及时了解河道的污染情况,参与到治理中来。
综上所述,河道污染的源头管控是解决河道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
通过加强污水处理和排放管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业污染源治理以及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河道污染。
河流污染治理方案

河流污染治理方案引言:河流污染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河流是重要的水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河流污染日益严重。
因此,制定有效的河流污染治理方案迫在眉睫。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河流污染治理方案。
一、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第一,制定更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
政府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确保相关的法律法规得以制定和贯彻执行。
在河流污染治理方案中,政府应采取污染源排放许可证制度,对违规排放给予惩罚等措施,为河流的保护提供有力法律支持。
第二,加强对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和检查。
政府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法律法规的执行到位。
加大对企业和个人的监督力度,对违规行为实施严厉的处罚,确保治理工作的有效推进。
二、推行生态修复措施生态修复是河流污染治理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生态修复:第一,重构生态系统:恢复湿地、沼泽等生态环境,能够有效吸收和分解水中的有机物和污染物,净化水质。
此外,植被的恢复也能够提供氧气,提高水体的生态自净能力。
第二,建立生态护岸。
通过建设湿地、植被防护带等手段,可以防止土壤侵蚀,减少泥沙的入侵,降低水体浑浊度,改善水质。
第三,加强水源保护。
建立水源保护区,限制水源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河流水质的污染,保障水源的安全。
三、加强工业排污治理工业排污是导致河流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针对工业排污,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第一,提高工业排污标准。
政府应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排污许可证执行力度,要求企业严格按照排污标准进行排放,减少对河流水质的影响。
第二,加强企业监管。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监督力度,定期进行检查,确保企业没有违规排放行为。
第三,鼓励工业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政府可以给予企业相关的政策和经济支持,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也是导致河流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化肥、农药和畜禽养殖污染。
城市河流水环境污染与治理

城市河流水环境污染与治理随着城市发展的加速,城市河流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城市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河流水质受到了严重污染。
本文将从城市河流水环境污染的原因、影响以及治理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城市河流水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等。
工业废水是城市河流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量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其中含有有毒物质和重金属,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破坏。
生活污水的排放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废水的处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被直接排入河流,严重影响水质。
此外,农业面源污染也不能忽视。
大量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使农田中的污染物被冲刷到邻近的河流中,造成水环境的恶化。
其次,城市河流水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城市河流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栖息地,污染会导致水生物的大量死亡和生态链的破坏。
同时,污染物的积累和传递还会对水中生物的繁殖和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城市河流水环境污染也会直接威胁到人类健康。
水中的有毒物质和重金属经过食物链的传递,进入人体后可能引发各种疾病。
针对城市河流水环境污染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首先,加强污水处理是治理城市河流水环境污染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并推动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减少直接排放。
同时,要加强对工业废水的监管,鼓励企业进行废水处理,减少对河流的排放。
其次,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应加强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农田中的污染物流失。
此外,加强宣传教育也是治理城市河流水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展水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水资源利用的节约意识。
综上所述,城市河流水环境污染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治理城市河流水环境污染,我们需要加强污水处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同时加强宣传教育。
城区河流污染缓解方案

城区河流污染缓解方案城市化进程中,污染已经成为了严重的问题之一,其中河流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随着城市人口和工业生产的不断增加,各种污染物被日益大量排放到河流中,导致了严重的河流污染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案,有效地缓解城区河流污染问题。
1. 加强河流治理和监管加强河流治理和监管是缓解城区河流污染问题的首要任务。
应该建立完善的治理体系,包括多部门协同作战,共同维护河流生态环境。
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河流监管的力度,严格执法,严惩违法企业和个人。
2. 推广生态治理技术生态治理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缓解城区河流污染问题的方法。
应该根据河流污染的不同类型和程度,采用合适的生态治理技术,例如湿地恢复和建设,人工形态生境等,利用生态系统健康优势降低污染物浓度,保护和修复河流环境。
3. 倡导环保意识,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城市市民和工业生产是造成河流污染的重要原因。
因此,推广环保思想,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河流污染问题。
工业企业应该采用低污染生产技术,减少有害排放,而市民应该积极配合政府号召,加强个人环保意识。
4. 建立污染物排放标准建立河流污染治理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也是缓解城区河流污染问题的有效方法。
应该建立完善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执行,并加强对企业的监管。
企业应该自觉遵守标准,控制污染物排放,并逐步改变传统的高排放模式。
5. 加强国际合作城市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各国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城区河流污染问题。
国际组织应该发挥引领作用,为各国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帮助,加强合作共赢,共同维护全球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要缓解城区河流污染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建立完善的治理体系,加强监管,推广生态治理技术,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建立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构建美丽和谐的城市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河流面源污染及其控制措施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城市河流流域范围内的面源污染控制问题,阐述了逐级控制管控模式,并分别介绍了目前城市河流的面源污染控制的技术性措施。
关键词:城市河流面源污染管控措施
前言
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的高速发展给水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近年来,随着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治理,面源污染对于水环境的危害性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面源污染问题已成为当前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开展研究城市面源污染的特征及规律,制定可行的污染控制技术及对策,对政府部门进行面源污染的控制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1 面源污染的研究进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日、英等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农业面源污染研究,主要开展面源污染的分类特征研究、降雨--径流之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的数学模型研究、大气层污染物通过输送与沉积进人地表水体的机理性研究、面源污染扩散与负荷的模型研究等。
我国面源污染研究起始于80年代,相继在北京、珠江流域的广州、辽河流域的沈阳、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城市开展。
在基础研究方面,清华大学开展了面源污染负荷估算及降雨径流过程、侵蚀过程、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的模型研究。
滇池、太湖、巢湖污染治理过程中也对面源污染作了较深入研究。
但总体上面源污染研究的重点还是放在了基础研究、农业面源污染研究上,对面源污染控制的研究比较落后,尤其是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研究仍相对薄弱。
2 城市河流面源污染的来源及特征
面源污染,是指溶解的或固体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如河流、湖泊、水库、海湾等),引起的水体污染。
城市河流面源污染物主要来自于降雨对城市地表的冲刷,所以,城市地表沉积物是城市河流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城市地表沉积物包含许多污染物质,有固态废物碎屑(城市垃圾、动物粪便、城市建筑施工场地堆积物)、化学药品(草坪施用的化肥农药)、空气沉降物和车辆排放物等。
污染物的含量取决于城市河流的地形、地貌、植被的覆盖程度和污染物的分布情况。
城市河流面源污染的突出特征是:污染源分布存在分散性和不均匀性;污染途径存在随机性和多样性;污染成分存在复杂性和多变性。
3城市河流面源污染管控技术体系
3.1 城市河流面源污染的管控模式
由于城市河流面源污染物主要来自于降雨对城市地表的冲刷,而降雨径流过程涉及整个集水区,因此最佳途径管控模式是实施流域性综合控制,空间上从“源-迁移-汇”进行逐级控制。
其特点是:以层层削减城市流域的径流水量和污染物量为目标,结合空间地貌和景观结构设计设施,选择相应的技术类型,以降雨径流过程为主线串并联多种技术,实施优化的空间链式布局。
“源-迁移-汇”的模式在源头分散控制,即将污染物尽量控制在源区,限制其进入迁移和输出。
在源头减少污染物输出。
在径流中途实施迁移控制,一方面对径流的滞缓、下渗、存储,增加径流输出的空间路线长度,来达到延缓污染径流输出的时间和减少负荷,另一方面通过拦截、沉降、吸附、沉淀等作用把污染物存贮、去除、净化在迁移系统中。
在汇也就是流域末端,实施集中控制,其重点在于径流的存贮滞留,即利用传统的塘系统、湿地和河岸湖边带等生态过程来净化污染物。
3.2 城市河流面源污染的管控技术
3.2.1源头分散控制
污染物源头分散控制, 就是在各污染源发生地采取措施将污染物截留下来, 避免污染物在降雨径流的输送过程中进行溶解和扩散,减轻后续处理系统的污染处理负荷和负荷波动, 对入河的面源污染负荷起到了一定的削减作用。
城市河流周边地区绿地、道路、岸坡等不同源头的降雨径流的控制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缓冲带、生态护岸等。
可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单独使用或配合使用。
3.2.1.1 下凹式绿地
对于河流周边入渗系数较低的绿地,为了更多地消纳地表径流,可采用下凹式绿地。
现状绿地与周围地面的标高一般相同,甚至略高,通过改造,使绿地高程平均低于周围地面10 cm左右,保证周围硬质地面的雨水径流能自流入绿地。
绿地表面种植草皮和绿化树种。
保证一定的景绿地表面种植草皮和绿化树种, 保证一定的景观效果;绿地下层的天然土壤改造成渗透系数大的透水材料, 由表层到底层依次为表层土、砂层、碎石、可渗透的底土层, 增大土壤的存储空间。
设置起伏地形, 在竖向上营造低洼面,增加土壤入渗能力。
这是一种既能保持一定的绿化景观效果, 又能净化降雨径流的控制措施。
3.2.1.2 缓冲带
坡地等高缓冲带相当于等高植物篱,一般沿河道、湖泊水库周边,设置在坡地的下坡位置,与径流流向垂直布置,在坡地长度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沿等高线多设置儿条缓冲带,以削减水流的能量。
利用植物与土木工程相结合, 对河道坡面进行防护, 为水体与陆地交错区域的生态系统形成一个过渡缓冲, 强调对水质的保护功能, 可以控制水土流失, 有效过滤、吸收泥沙及化学污染、降低水温、保证水生生物生存、稳定岸坡。
植物选择时可根据本地物种的选择, 选用经济高的品种,即可起到缓冲带的作用,又可带来经营利益。
3.2.1.3 透水铺装
河流两侧入流量、承担荷载较小的人行步道和滨河路路面,可以采取在路基土上面铺设透水垫层、透水表层砖的方法进行渗透铺装,以减少径流量。
对于车流量较大的滨河路,可适当降低路两侧的地面标高,在路两侧修建部分小型引水沟渠,对路面上的雨水由中间向两侧分流,使地表径流流入距离最近的下凹式绿地。
3.2.1.4 生态护岸
可采用多种不同结构形式的生态型护岸技术,通过固土护岸、增大土壤的渗透系数、重建和恢复水陆生态系统,尽可能地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岸坡抗冲刷、抗侵蚀能力,对降雨径流进行拦阻和消纳。
常用的主要有:(1)植草护坡技术,(2)三维植被网护岸技术,(3)防护林护岸技术,(4)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技术。
3.2.2中途径流控制
中途的径流控制主要是对径流的滞缓、下渗、存储,增加径流输出的空间路线长度,来达到延缓污染径流输出的时间和减少负荷,另一方面通过拦截、沉降、吸附、沉淀等作用把污染物存贮、去除、净化在迁移系统中。
对积聚在不透水地表上的污染物,在雨水冲刷前就从地表上清除,包括街道垃圾清运和树叶清扫等。
对己被径流冲走的污染物,可在下水道中用沉积法清除。
据研究,屋面雨水资源量占城市汇水面年均径流的64%左右,便于收集,水质相对较好。
但因初期效应的存在,在回收利用时应舍弃2 mm左右的初期降雨,并采用化学混凝和过滤处理两种方式来满足回用水的要求。
中途径流控制的主要的技术措施有:路边的植被浅沟、雨水沉淀池、合流制管系溢流污水的沉淀净化,分流制管系上的各类雨水池,氧化塘等。
另外,迁移控制的优化方案也包括对水和营养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3.2.3末端集中控制
经源头分散控制和中途径流控制措施作用后仍存在的径流会汇集后进入水体, 因此, 需要实施面源污染的末端集中控制, 进一步减少进入河流的污染物。
末端集中控制可以因地制宜,将城市水面如天然注地、池塘、公园水池等改
建为雨水调节池,利用天然水渠和人工湿地,建立林草缓冲带;通过播种植物的方式拦截入河雨水中的污染物质,对进入河中的径流作最后的过滤净化处理。
湿地构建时也要考虑其美化景观功能, 以各种景观叶、景观花的湿地植物为主。
同时湿地具有开放的水域,可作为野生生物的栖居地,兼具较强的生态保护功能。
4 结语
由于目前我国城市河流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尚未形成标准, 国家应加强对城市河流面源污染控制的研究力度, 给予足够重视和投入。
重视法规、政策、管理和教育等非技术性措施的建设, 提高环保意识,达到技术性措施和非技术措施的协调与互补, 使城市河流面源污染逐步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初步研究[J] 人民长江叶闺,雷阿林.2006,37(4):9-10.
【2】城市河流面源污染控制技术[J] 北京水利许志兰,廖日红.2005,4: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