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写墓志铭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欧阳修《尚书都官员外郎欧阳公墓志铭》(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欧阳修《尚书都官员外郎欧阳公墓志铭》(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尚书都官员外郎欧阳公墓志铭欧阳修公讳.晔,字日华。
于检校工部尚书讳托之曾孙,武昌县令讳郴之孙,赠太仆少卿讳偃之第三子,于修为叔父。
修不幸幼孤,依于叔父而长焉。
欧阳氏世家江南,伪唐李氏时为庐陵大族。
公咸平三年举进士甲科,历南雄州判官,随、闽二州推官,江陵府掌书记,拜太子中允、太常丞博士、尚书屯田、都官二员外郎,享年七十有九,终于家。
(公)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
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
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
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然汝能听我言乎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藉汝。
”僧喜曰:“诺。
”饥民赖以全活。
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
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
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
"独不肯署。
尧咨讽转运使出公,然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
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
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
”囚不知所以然。
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独以左手,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
”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
”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
所居,人皆爱思之。
公娶范氏,封福昌县君..。
子男四人,长曰宗颜,次曰宗阅,其二早亡。
女一人,适.张氏,亦早亡。
铭.曰:公之明足以决于事,爱足以恩于人,仁足以施其族,清足以洁其身。
(选自欧阳修《尚书都官员外郎欧阳公墓志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汝能听我/言乎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B.然汝能听我言乎/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C.然汝能听我/言乎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D.然汝能听我言乎/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讳,不言、避讳。
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原文及翻译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原文及翻译导语:欧阳修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公讳尧臣,字伯庸。
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
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
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
”乃请以减死论。
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
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
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
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
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
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
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
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
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
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
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
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
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
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
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
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有文集五十卷。
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
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原文及翻译欧阳修原文:嘉祐五年,京师大疫。
四月乙亥,圣俞得疾,卧城东汴阳坊。
明日,朝之贤士大夫往问疾者,属路不绝。
城东之人,市者废,行者不得往来,咸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谁耶?何致客之多也!”居八日,癸未,圣俞卒。
于是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
而其尤亲且旧者相与聚而谋其后事,自丞相以下皆有以赙①恤其家。
六月甲申,其孤增载其柩南归,以明年正月丁丑,葬于宣州阳城镇双归山。
圣俞,字也,其名尧臣,姓梅氏,宣州宣城人也。
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②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
自武夫、贵戚、童儿、野叟,皆能道其名字,虽妄愚人不能知诗义者,直曰此世所贵也,吾能得之,用以自矜。
故求者日踵门,而圣俞诗遂行天下。
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巧,然气完力余,益老以劲。
其应于人者多,故辞非一体,至于他文章皆可喜,非如唐诸子号诗人者僻固而狭陋也。
圣俞为人仁厚乐易,未尝忤于物。
至其穷愁感愤,有所骂讥笑谑,一发于诗。
然用以为欢,而不怨怼,可谓君子者也。
初在河南,王文康公见其文,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
”其后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尝一召试,赐进士出身,余辄不报。
嘉祐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言于朝曰:梅某经行修明,愿得留与国子诸生讲论道德,作为雅颂,以歌咏圣化。
乃得国子监直讲。
圣俞初以从父荫补太庙斋郎,历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以德兴县令知建德县,又知襄城县,监湖州盐税,签署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永济仓,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
尝奏其所撰《唐载》二十六卷,多补正旧史阙缪。
乃命编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享年五十有九。
圣俞学长于《毛氏诗》,为《小传》二十卷,其文集四十卷,注《孙子》十三篇。
余尝论其诗曰:“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圣俞以为知言。
(选自《毗陵横山梅氏宗谱》,有删节)注:①赙:送布帛财物助人办丧事。
②询:梅询,梅圣俞的堂叔。
译文:嘉祐五年,京城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
江苏卷高考文言文欧阳修《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2010年江苏卷,欧阳修《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重点词句】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欧阳修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拿出】其哭【吊唁(yàn)】内【妻妾、宫娥——妻子】之【的】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死】矣。
”丐【乞求】我以【介词,拿、用】铭而葬焉。
予【我】未暇【空闲、闲暇】作【开始(写)】。
1、认为话内容】言,且【连词,表并列,并且】曰:“吾妻故【从前、原来的】太子宾客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判断句的标志。
我的妻子是……】【有名望的人】耀】,年二十以【相当于“而”,表修饰】归【出嫁、嫁】.......吾【我】,凡【总共、共】十七年而卒【死】。
卒之夕【夜、晚上】,殓【给死人穿衣,装入棺内】以【介词,拿、用】嫁时之衣【状语后置,“以嫁时之衣殓”,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甚【1、厉害、严重2、很】矣吾贫可知也【主谓倒装句式,“吾贫甚矣可知也”,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然【连词,表转折,可是、但、却】1、固定的法制2、通常的原则。
意译:治家有一定的方法】。
其饮食器皿,虽【虽然】不及丰侈【奢华、浮艳】,而且】旨【味美】;其衣无【连词,表条件关系,相当于“无论”、“不论”】故【旧】新,而浣【洗涤衣物】濯【zhuó,洗涤】缝纫必【一定】洁【情节】以【连词,相当于“而”,而且】完【完整】;所至【到——住】官舍虽【虽然】庳【bēi,矮、短】陋【简陋】,而庭宇【房屋、居处】洒扫必肃【严肃、庄重】以严【严肃、整齐——认真】.止.2、收留(附:仪容举止(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
)】,必【一定】怡以【连词,相当于“而”,而且】和【温和、喜悦】。
吾穷【困厄、处于困境】于世【状语后置“于世穷”】久矣,其出【在外】而幸【幸运、幸福】与【和】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士大夫游【出游、游览】而乐【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快乐】,入【进入(回家来)】则【判断句的标志】。
吾尝【副词,曾经】与【和】士大夫语【自言为“言”,与人谈论为“语”】,谢氏多【副词,多数、大多】从户【泛指门】屏【屏风,室内挡风或遮挡视线的东西】窃【副词,偷偷地、暗地里】听之,间【同“闲”,空闲】则尽【话说得明白、透彻】能【才能】1、在各个季节里应该做的事情2、诸侯、大夫对帝王四时贡职之得失,皆有条理。
欧阳修为其母亲写的墓志铭原文

欧阳修为其母亲写的墓志铭原文如下:
“德音不磷,容止有光。
慈眉善目,瑰姿英态。
诚既勇兮又以柔,刚毅果毅,宽厚仁爱。
笃于亲善,而慈于独善。
仁义之德,不惇于内,而肆于外。
施于有求,而曲如在己。
兼人之美,择善而从,日进于德,月律乎辞。
其于我也,淑词令誉,实踐我教,如朝之日,日新其德,于家于国,美之有加。
”
这段墓志铭以母亲的美德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展现出母亲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精神。
欧阳修通过诸如“德音不磷”、“容止有光”、“慈眉善目”等形容词,描绘出母亲的外貌和气质,而“诚既勇兮又以柔”、“刚毅果毅”等则表达了母亲的品格和为人处世之道。
墓志铭还用“仁义之德,不惇于内,而肆于外”来赞美母亲的品德,表达了她在为人处世中的高尚品质。
整段墓志铭用充满感情和修辞的方式,体现出欧阳修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和对她高尚品质的赞美和敬仰。
这段墓志铭也是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充分展示了他优美的文笔和修辞手法。
《欧阳修.大理寺丞狄君墓志铭》古今对照

欧阳修.大理寺丞狄君墓志铭古文:距长沙县西三十里,有墓曰狄君之墓者,乃予所记谷城狄君栗者也。
始君居谷城,有善政,及其亡也,其子遵谊泣而请。
呜呼!予哀狄君者,其寿止于五十有六,其官止于一卿丞。
盖其生也以不知于世,若其殁而又无传,则后世遂将泯没,而为善者何以劝焉?此予之所欲铭也。
君字仲庄,世为长沙人。
幼孤,事母,乡里称其孝。
好学自立,年四十始用其兄棐荫,补英州真阳主簿,再调安州应城尉,能使其县终君之去无一人为盗。
荐者称其材任治民,乃迁谷城令。
汉旁之民,惟邓、谷为富县,尚书铨吏常邀厚赂以售贪令,故省中私语,以一二数之,惜为奇货,而二邑之民未尝得廉吏,其豪猾习以赇贿污令而为自恣。
至君一切以法绳之,奸民、大吏不便君之政者,往往诉于其上,虽按覆,率不能夺君所为。
其州所下文符,有不如理,必辄封还。
州吏亦切齿,求君过失不可得,君益不为之屈。
其后民有讼田而君误断者,诉之,君坐被劾。
已而县籍强壮为兵,有告讼田之民隐丁以规避者,君笑曰:“是尝诉我者,彼冤民能自伸,此令之所欲也,吾岂挟此而报以罪邪?”因置之不问,县民由是知君为爱我。
是岁,县民数万聚邑中,会秋,大雨霖,米踊贵绝粒,君发常平仓赈之。
有司劾君擅发仓廪,君即具伏,事闻,朝廷亦原之。
又为其民正其税籍之失,而使得岁免破产之患。
逾年,政大洽,乃修孔子庙,作礼器,与其邑人春秋释奠而兴于学。
时予为乾德令,尝至其县,与其民言,皆曰:“吾邑不幸,有生而未识廉吏者,而长老之名所记,才一人,而继之者今君也。
”问其一人者,曰:“张及也。
”推及之岁至于君,盖三十余年,是谓一世矣。
呜呼!使民更一世而始得一良令,吏其可不慎择乎?君其可不惜其殁乎?其政之善者可遗而不录乎?君用谷城之绩,迁大理寺丞,知新州,至则丁母郑氏忧。
服除,赴京师,道病,卒于宿州。
参考译文:距离长沙县西边三十里的地方,有一座坟墓,为狄君之墓,(狄君)就是我所记载的谷城狄栗。
起初,狄栗居住在谷城,有好的政绩,等到他去世之后,他的儿子狄遵谊哭着请求我(为他的父亲撰写墓志铭)。
梅公既卒之明年文言文阅读

梅公既卒之明年,欧阳修应梅公的孤子和侄子梅尧臣的请求,为其撰写了《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墓志铭》。
以下是该墓志铭的原文及翻译:原文: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既卒之明年,其孤及其兄之子尧臣来请铭以葬,曰:吾叔父病且亟矣,犹卧而使我诵子之文。
今其葬,宜得子铭以藏。
”公之名,在人耳目五十余年。
前卒一岁,余始拜公于许,公虽衰且病,其言谈词气尚足动人。
嗟余不及见其壮也,然尝闻长老道公。
咸平、景德之初,一遇真宗,言天下事合意,遂以人主为知己,当时缙绅之士望之若不可及。
已而摈斥流离,四十年间,白首翰林,卒老一州。
嗟夫士果能自为材邪惟世用不用耳故余记其始终良以悲其壮也。
翻译: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在去世后的第二年,他的孤儿和侄子梅尧臣来请我为他撰写墓志铭以便安葬,他们说:“我们的叔父病情严重,他卧病在床时还让我们诵读您的文章。
现在他去世了,应该得到您的铭文来安葬。
”梅公的名字已经在人们耳中流传了五十多年。
在他去世前的一年,我才有机会在许昌拜访他,尽管他身体虚弱且多病,但他的言谈和气度仍然足以打动人心。
我遗憾自己没有见过他年轻时的风采,但我曾经听年长的人谈论过他。
在咸平、景德年间,他一次见到真宗皇帝,谈论国家大事很合皇帝的心意,于是他把皇帝当作了自己的知己。
当时的士人们都觉得他高不可攀。
然而,后来他受到排斥和流离失所,四十年间,他白发苍苍地担任翰林学士,最后在某个州度过了他的余生。
唉,士人啊,你真的能够依靠自己的才能吗?这完全取决于世道是否重用你。
所以我记录下梅公的生平事迹,深感他的壮志未酬。
从这段墓志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梅公一生坎坷,经历了起伏,但他的才华和气度仍然令人敬佩。
欧阳修为父母写的祭文

欧阳修为父母写的祭文
欧阳修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他为父母所写的祭文《 泷冈阡表》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祭文之一。
该文是欧阳修在他父亲死后六十年所作的墓表,通过此篇祭文,他盛赞了父亲的孝顺与仁厚,以及母亲的俭约与安于贫贱的品质。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欧阳修的父亲在他幼时便已去世,他是通过母亲的转述才了解到父亲的为人之道和为官之道的。
因此,在祭文中对父亲的描述,更像是通过母亲的视角来描绘出的精神形象。
此外,把四十多岁的欧阳修与六十多岁的欧阳修相比,从世俗意义来说,后者是功成名就的,前者则是尚未达到巅峰的。
在功成名就的背景下完成对父亲的祭文,对于欧阳修来说,可能具有告慰父亲在天之灵,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意义。
最后需要提到的是, 泷冈阡表》最初名为《先君墓表》,北宋皇裕年间(公元1049年-公元1054年)欧阳修便已完成此篇墓表的创作。
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欧阳修任青州知州的时候,对此墓表进行了精心修改,最终将其改名为《 泷冈阡表》并刻在他父亲墓道前的石碑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时报/2012年/4月/30日/第009版
文化历史
欧阳修写墓志铭
里波
中国古人特别重视盖棺论定,唐宋以后撰写墓志成风。
墓志上全是好话,隐恶扬善,锦上添花,以假乱真,有的甚至与事实南辕北辙,孝子贤孙们看了当然很舒服,祖上有德,自己有光,但对历史真相却完全是一种歪曲与亵渎。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谁作墓志坚持说真话就很容易得罪人,甚至弄出很大的矛盾来,欧阳修至少有几次碰上这样的麻烦。
一次是为老朋友尹师鲁写墓志铭。
欧阳修写得相当简明扼要,而且讲求用词分寸,结果死者家属大为不满,最后干脆不用他的文稿,另请人重写一篇。
对此,欧阳修专门写了一篇《论尹师鲁墓志》,解释他为什么要那样撰写。
尹氏之子希望墓志中写上其父是最早开始写古文的先驱,在反对腐朽骈体文方面有巨大贡献。
而欧阳修认为不能这样写,他说:“若作古文自师鲁始,则前有穆修、郑条辈,及有大宋先达甚多,不敢断自师鲁始也。
偶俪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故不是此而非也。
”欧阳公强调写墓志铭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随便拔高。
他指出,对尹师鲁的评价已经足够了,不能再高。
至于墓志铭写得简短的问题,欧阳修为自己辩护说,死者生前历来提倡“简而有法”的文字,用简洁的文笔为尹师鲁写墓志铭恰恰表达了对死者文风的尊重。
另一次麻烦是为范仲淹写《神道碑》。
范氏是当时政治上的风云人物,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为这样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作盖棺之论定,难度显然较大,像欧阳公这样的大才,前后磨了一年多时间才完稿。
而范氏家人不但对欧文不满意,反映还很强烈,擅自作了若干处修改。
欧阳修大怒,严正声明那份经别人修改过的文稿“非吾文也”。
原稿中有一段被删除,欧公愤怒地问道:“此事所目击,公等少年,何从知之?”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后来又有一位大官去世,其子请欧阳修作墓志铭,他就不大肯动手,希望另请高明,他说自己为此碰到几次麻烦,沉痛地得出一个结论:“朋友、门生、故吏与孝子用心常异”,自己的文章“有意于传久”,“恐难满孝子之意”。
“有意于传久”就是对历史负责。
了解到欧阳修写墓志铭坚持说真话、不肯说假话这一段历史,更增添了对这位先贤的敬重。
我辈系历史唯物主义者,自延安时代就提倡“实事求是”,但我辈写墓志铭能像欧公一样“秉实办事”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墓地去过多次,或送领导,或送同事,或送长辈,或送亲友,墓志铭看过不少,总体感觉是,文采不多,好话不少,言过其实之词甚多,像这样定论,好像个个都达到了雷锋、焦裕禄同志的境界。
有人说“死者为大”,有人说“对死者要宽容,人都死了,多说点好话没关系”。
我倒不这样看。
人死了,事实没有死,原则没有死,真理没有死,对一个人的评价,即使他离开了人世,也不能搞什么优惠政策、特殊照顾和表彰奖励,因为对死者的评价,关系到活着的人怎么清醒地理智地活下去。
正确的要加以肯定,错误的要不加回避,是非分明,这样才能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事业,有益于子孙。
鲁迅先生病重时表示,他不需要任何人的宽恕,同时他对不应当宽恕的“一个也不宽恕”。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之所以对死者加以不实事求是的评价,有意加以美化和拔高,也许是因为他们有愧于死者,想从对死者的高度评价中减少一些愧疚,获得一些平衡,寻求一些安慰。
其实这样做是于事无补的,唯有在日后总结经验教训,弥补自己的过失,才是正道。
其实,不仅仅是为死者写墓志铭,就是对活人作评价,我们同样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为一些人权重、位高、势大,就对他们竭尽溢美之词,这样做是有违人格尊严的。
当今社会,财富快速增长,一些人的精神素质不但没有同步提升,反而有所下滑,尤其表现在弄虚作假上,此时此刻,重温一下欧阳修写墓志铭的史实,是有必要的。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