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课件:4 《老子》选读
合集下载
6.1《老子》四章 课件 (共5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
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
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
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管理藏书的官员,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
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
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
⑧处:为,做。
文本研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跟的人站立不住;跨步行的人走不远,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
为是的不能彰显(对是非、曲直就判断不清楚。);自我夸耀的人,反而
[注释]
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能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聪明。
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
[注释]
6.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7. 累(léi)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8.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9.执者失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译文:两臂才能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极高的土
台,是从一堆泥土开始构筑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跨出第一步开始的。动
手去做,往往会坏事;有所把持,反而会失去。
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并
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
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
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管理藏书的官员,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
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
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
⑧处:为,做。
文本研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跟的人站立不住;跨步行的人走不远,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
为是的不能彰显(对是非、曲直就判断不清楚。);自我夸耀的人,反而
[注释]
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能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聪明。
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
[注释]
6.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7. 累(léi)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8.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9.执者失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译文:两臂才能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极高的土
台,是从一堆泥土开始构筑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跨出第一步开始的。动
手去做,往往会坏事;有所把持,反而会失去。
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并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老子》四章课件

——陈鼓应等《老子评传》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 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 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 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 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无所谓丑了; 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所以,有无由 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 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 对立而和谐,前后左右互相对立而出现。因此,“圣 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生 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调为己有。 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占 为己有)。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选修)教学课件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楚国人,约生活于前571年 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 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 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是世 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 名人之一,存世有《老子》 (又称《道德经》),其作 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 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 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 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 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 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 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 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
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 盾对立依存转化的例子,由此推论出圣人应该 遵循的治国之道(无为思想)。“生”“为” “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创建、去发挥能动 性,去贡献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而顺着 自然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据为己有。 “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除占有 的冲动。人类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自 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 的精神。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 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 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 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 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无所谓丑了; 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所以,有无由 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 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 对立而和谐,前后左右互相对立而出现。因此,“圣 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生 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调为己有。 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占 为己有)。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选修)教学课件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楚国人,约生活于前571年 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 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 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是世 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 名人之一,存世有《老子》 (又称《道德经》),其作 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 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 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 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 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 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 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 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
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 盾对立依存转化的例子,由此推论出圣人应该 遵循的治国之道(无为思想)。“生”“为” “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创建、去发挥能动 性,去贡献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而顺着 自然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据为己有。 “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除占有 的冲动。人类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自 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 的精神。
《老子》四章课件(共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鸟,吾知其能飞; 鱼,吾知其能游; 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 者可以为纶,飞者 可以为矰(zēng)。 至于龙,吾不能知, 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 犹龙邪!”
——孔子
知人论世,触摸经典
(二)时代背景
“春秋无义战, 战国无君子。”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 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 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 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 450余次。
老子的道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表示道之质,即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 二是表示道之性,即这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 所遵循的基本法则。
承认一切是一, 那就是智慧的。
——赫拉克利特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 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 之所恶,唯孤、寡、不 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 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 损。人之所教,我亦教 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 将以为教父。(第四十二 章)
成部分。
循章读句,解码老子思想
(二)辩证思想
朴素辩证法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综合老子的道本思 想可知,老子的辩证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对立 统一
转变 量(质) 变
循章读句,解码老子思想
(三)美学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 的本性即是自然,出于对自然 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 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 美婴儿“含德之厚”,主张大 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第六十三章(节选):图难 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 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 大,故能成其大。
从本章来看,圣人 应该怎样做才能终 成其大?
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 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 无失。
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 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 课件(共4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千言,即《道德经》。
思想
具体主张
“道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之本性
道本思想 是自然无为,但正是这种无为,成就了有为;正是因为无为,才成就
了一切。
对立: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
短都是相互依存的。
辩证思想
统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
十根辐条所构成。
问题探究
思考1: 第十一章运用比喻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
“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
➢ “有”与“无”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
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
我,我中有你。
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
美学思想 赞美婴儿“含德之厚” ,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政治思想
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
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
“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
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癯。今先王之义胜,故肥。”是以志之难
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
拓展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 不知足:沈小官鸟害七命:大宋徽宗朝宣和:三年,海宁郡余杭,当地
有一机户,夫妇恩爱,单生一子,取名沈秀。沈秀不务正业,专好风流
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
思想
具体主张
“道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之本性
道本思想 是自然无为,但正是这种无为,成就了有为;正是因为无为,才成就
了一切。
对立: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
短都是相互依存的。
辩证思想
统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
十根辐条所构成。
问题探究
思考1: 第十一章运用比喻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
“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
➢ “有”与“无”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
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
我,我中有你。
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
美学思想 赞美婴儿“含德之厚” ,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政治思想
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
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
“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
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癯。今先王之义胜,故肥。”是以志之难
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
拓展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 不知足:沈小官鸟害七命:大宋徽宗朝宣和:三年,海宁郡余杭,当地
有一机户,夫妇恩爱,单生一子,取名沈秀。沈秀不务正业,专好风流
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
的重要来源,被誉为“万经之王 ”。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 后分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 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 包涵广博
· 《道德经》《易经》《论语》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背景探寻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 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 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 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 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 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 民的主张。《老子》一书所讲 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
背景探寻
思考
1.第三十二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 确 :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 ”, 加强自我修养。
人要知晓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不狂妄自 负;同时坚定生活信念,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 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
老子思想
3.哲学精髓: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修身处世:不与人争
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 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讲 究虚心 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走进作品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 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 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
次。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 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 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 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的重要来源,被誉为“万经之王 ”。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 后分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 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 包涵广博
· 《道德经》《易经》《论语》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背景探寻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 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 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 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 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 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 民的主张。《老子》一书所讲 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
背景探寻
思考
1.第三十二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 确 :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 ”, 加强自我修养。
人要知晓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不狂妄自 负;同时坚定生活信念,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 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
老子思想
3.哲学精髓: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修身处世:不与人争
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 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讲 究虚心 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走进作品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 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 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
次。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 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 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 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诸子散文选读》【配套课件】第四单元 《老子》选读4-1

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滋味 ③味无味________________ .
(2)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难 ④是以圣人犹难之________________ .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5.文言句式 ①有无相生……前后相随,恒也 判断句 ________________ 被动句 ________________
价值,成就了“大事”,所以它们都不应该被漠视。老子 证明“无”的价值,典型例证来自日常经验,就是对车毂、 器皿、屋室之中空即“无”的作用的体察。这种解释日常 生活现象的思维方式,令人惊异。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老子常常从世人的习性中发掘出其负面因素。在日常生活 中,人们在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通常都不太用心、不太慎 重,因而放松自己的努力。老子指出,很多事情终归失败, 根源就在这里,在接近完成的时候,必须要像对待开始一 样慎之又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犯“自见”“自
超然,更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拥有一份随缘 之心,你就会发现,天空中无论是阴云密布,还是阳光 灿烂;生活的道路上无论是坎坷还是畅达,心中总是会 拥有一份平静和恬淡。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修身名句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礼记·大学》 赏读:对你所喜欢的人,要知道他的缺点,不可偏袒; 对你所厌恶的人,要知道他的优点,不可抹杀。我们评价 一个人要客观公正,不要感情用事,不要因为自己的好、
的哲学家。”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பைடு நூலகம்
有无相生
哲思短章
随 缘
“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人生有所求,
《老子》四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明确】 举例论证:老子ຫໍສະໝຸດ 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
品读赏析
“企者不立……物或恶之”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 么内容?
【明确】 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
度及其后果。
怎样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 含义?
【明确】 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同。“企”
___________________。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
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
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读《〈老子〉四章》全文,概括四章选文的内容要点。
第十一章,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无 之以为用”的道理。
第二十四章,通过列举一系列的社会人生现象,剖析了“自 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危害,从反面证明了“无我” 的重要性,阐明了无为立身的主张。
第三十三章,强调了加强自我修为的重要性。人要有自知之 明,要经常反省自己,要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要抑制贪欲, 坚守本分,一心一意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
主题思想: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 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 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 "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 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 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 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 《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 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 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 序的光明正道。
品读赏析
“企者不立……物或恶之”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 么内容?
【明确】 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
度及其后果。
怎样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 含义?
【明确】 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同。“企”
___________________。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
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
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读《〈老子〉四章》全文,概括四章选文的内容要点。
第十一章,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无 之以为用”的道理。
第二十四章,通过列举一系列的社会人生现象,剖析了“自 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危害,从反面证明了“无我” 的重要性,阐明了无为立身的主张。
第三十三章,强调了加强自我修为的重要性。人要有自知之 明,要经常反省自己,要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要抑制贪欲, 坚守本分,一心一意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
主题思想: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 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 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 "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 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 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 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 《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 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 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 序的光明正道。
《老子》四章(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二“ 生道 三生 ,一 三, 生一 万生 物二 。, ”
天“ 法人 道法 ,地 道, 法地 自法 然天 。, ”
故处善“ 几众利上 于人万善 道之物若 。所而水 ”恶不。
,争水 ,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他认为“道生 万物”,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及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 都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 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 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 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 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 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 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 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智慧
聪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
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 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 饮黄泉”,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主张。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从“儒道互补”看“钗黛合一” 宝钗似乎是一个儒家人物,谨言慎行、积极进取,近乎 “圣人”; 而黛玉更像一个道家人物,自然率真、灵动飘逸, 婉若“仙子”。 前者是主流、正统, 因此为“(蘅芜)君”;后者为辅助,因此 为“(潇湘)妃(子)”。 中国古代士大夫最初总是希望能够“学而优则仕”,有一番作为; 当理想受挫、四顾茫然时,便思退隐,寄情山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 《老子》选读
【国学经典】 万经之王——《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与 《易经》《论语》一起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 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分为上、下篇,共81章, 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 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 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今国家图书馆馆长)。孔子 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他问礼。老子晚年见周朝衰落, 骑青牛出函谷关西去,出关前写成了五千字的《道德 经》。
2.主要成就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 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 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 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 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 神灵。东汉时,汉桓帝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 之祖。唐代皇帝曾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封 号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道教尊称其为“太上老 君”,亦称“混元皇帝”,也是道教三祖中的道德天尊。
老子名言集锦 (1)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2)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 无形。 (4)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道德经》语言精练,内涵丰富,结构严谨,思想性 极强,很有韵味,多排比、对偶之句。如“祸兮,福之所 倚;福兮,祸之所伏”等。用词凝练,音节铿锵,理虽玄 远,文实多姿。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 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走近先贤】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1.生平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约生活于公 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的春秋时 期。他早年好学,曾在周朝国都洛邑(今
尹喜款待老子数日,请他著述,老子推辞不掉,于是 留下了著名的《道德经》。
老子留书之后,就骑着大青牛继续西行,然后就没 了消息。
【知识延伸】 老子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
道教的创始人本是东汉时期被称为张天师的张陵, 而老子在道教中却被尊为道祖,《老子》一书也被改名 为《道德真经》,作为道教的主要经典。从《列仙传》 开始,老子被列为神仙;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
(5)不出户,知天下;不牖,见天道。 (6)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7)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9)治大国若烹小鲜。 (10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2)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感知思想】
【名家点评】 他将中华先祖从太古时流传至黄帝以来的大道,承
前启后,发扬光大,从实践和理论上,从修身和治世上, 都推进到一个划时代的水平,以至古人将他和中华民族 的先祖黄帝并称“黄老”,他是当之无愧的。老子之道, 宇宙中自然之道,上古流传迄今之道也。它究天人之际,
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是 世人修真成圣之道。《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大道科 学圣典,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
——黄友敬
【故事链接】 紫气东来
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内乱,各诸侯国热衷于权力争 夺,战争频繁,民不聊生,老子对周王室失望透顶,于是 决定辞官西行。老子在经过函谷关时,把守的关令尹喜 是个善观天象的人,他看见一团紫气从东方飘来,认为
必有圣人来到,赶忙迎接。只见一位老人骑着青牛徐徐 走来,他就是老子。(后遂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
【国学经典】 万经之王——《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与 《易经》《论语》一起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 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分为上、下篇,共81章, 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 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 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今国家图书馆馆长)。孔子 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他问礼。老子晚年见周朝衰落, 骑青牛出函谷关西去,出关前写成了五千字的《道德 经》。
2.主要成就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 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 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 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 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 神灵。东汉时,汉桓帝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 之祖。唐代皇帝曾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封 号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道教尊称其为“太上老 君”,亦称“混元皇帝”,也是道教三祖中的道德天尊。
老子名言集锦 (1)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2)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 无形。 (4)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道德经》语言精练,内涵丰富,结构严谨,思想性 极强,很有韵味,多排比、对偶之句。如“祸兮,福之所 倚;福兮,祸之所伏”等。用词凝练,音节铿锵,理虽玄 远,文实多姿。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 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走近先贤】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1.生平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约生活于公 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的春秋时 期。他早年好学,曾在周朝国都洛邑(今
尹喜款待老子数日,请他著述,老子推辞不掉,于是 留下了著名的《道德经》。
老子留书之后,就骑着大青牛继续西行,然后就没 了消息。
【知识延伸】 老子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
道教的创始人本是东汉时期被称为张天师的张陵, 而老子在道教中却被尊为道祖,《老子》一书也被改名 为《道德真经》,作为道教的主要经典。从《列仙传》 开始,老子被列为神仙;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
(5)不出户,知天下;不牖,见天道。 (6)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7)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9)治大国若烹小鲜。 (10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2)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感知思想】
【名家点评】 他将中华先祖从太古时流传至黄帝以来的大道,承
前启后,发扬光大,从实践和理论上,从修身和治世上, 都推进到一个划时代的水平,以至古人将他和中华民族 的先祖黄帝并称“黄老”,他是当之无愧的。老子之道, 宇宙中自然之道,上古流传迄今之道也。它究天人之际,
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是 世人修真成圣之道。《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大道科 学圣典,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
——黄友敬
【故事链接】 紫气东来
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内乱,各诸侯国热衷于权力争 夺,战争频繁,民不聊生,老子对周王室失望透顶,于是 决定辞官西行。老子在经过函谷关时,把守的关令尹喜 是个善观天象的人,他看见一团紫气从东方飘来,认为
必有圣人来到,赶忙迎接。只见一位老人骑着青牛徐徐 走来,他就是老子。(后遂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