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以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例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国际社会应对突发性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同时也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火灾、爆炸、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安全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是预先经科学划定并进行规范化管理,能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场所.由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本文试图就有关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紧迫性、国内外现状、设计规划、技术要求和启动管理作一系统阐述,并以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试点作为范例加以介绍.
作者:杨文斌韩世文张敬军宋伟作者单位:北京市地震局,北京,100080 刊名:自然灾害学报 ISTIC PKU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年,卷(期): 2004 13(1) 分类号: X4 关键词:应急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系统规划。
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研究

推进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构建保障首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设施体系北京是国家首都,在国际上占有的重要位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明确提出了北京市要建设完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北京是国家重点抗震设防城市,是世界上曾遭受过八级以上地震灾害的三个国家首都城市之一(东京、墨西哥城),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
北京市的抗震设防工作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北京市十分重视抗震防灾的相关建设工作。
2006年1月,市规划委市地震局等部门编制完成了《北京中心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中心城纲要》)并经市政府审议通过。
作为我国首部指导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规划纲要,《中心城纲要》指导着北京中心城地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同时也为近几年新城及乡镇规划中城市防灾内容的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7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之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配套设施设计规范》等国家规范也相继颁布实施,对城乡规划以及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
为落实新颁布法律、规范的“新要求”、面对汶川地震所突出的抗震“新形势”、体现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人文北京的“新理念”,受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委托,编制《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本次规划在《中心城纲要》的基础上拓展研究北京市域范围内的避难场所及疏散通道的规划布局,体现着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思想。
规划由市规划院主持承担,联合了市地震局、清华规划院、北大首都发展研究院和北京工大交通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研究编制。
北京及邻区活动断裂分布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规划第1章 北京地区地震灾害背景及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现状1.1 北京地区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和历史地震情况北京市是我国大陆东部多地震的地区之一,地处华北平原地震带、山西地震带与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的交汇区,地震构造背景复杂,活动断裂发育,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如1057年北京大兴6.7级地震,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1730年京西颐和园6.5级地震等,这些地震都给北京市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北京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逃生指南

熟悉应急避难场所,灾难发生时就近选择熟悉周边应急避难场所的分布和位置。
进入应急避难场所时:如果时间允许,要带上应急物品箱;听从应急救援人员指挥;不得携带违禁品、凶器和宠物进入避难场所;不得在避难场所吸烟、饮酒;未经主管部门允许,不得离开避难场所。
北京市应急办发布的应急避难场所概况:来源:北京应急网地震发生时,逃生尽量要随身带的物品:现金、证明身份的证件、印章,保险证件、饮用水、应急食物、手机,充电器及应急用充电器、卫生纸、毛巾、手电筒、收音机、雨具及防寒用具、手套、口罩、垃圾袋、保鲜膜橡皮圈、毛毯、报纸、家族的照片、哨子、眼镜、平常所需的药物、生理用品、随身听、纱布、靠垫、罐头起子,小刀。
地震逃生时的行动□开窗户,开门(确保避难路线)□把行李放在门口□穿鞋底厚的鞋□关闭煤气管的总开关□有时间,给手机充电□停电时把电流断路器关上□余震继续至少24个小时□请保持冷静□灾害时留言电话□打电话时尽量长话短说地震避难时的注意事项:□不要靠近就要倒塌的衣橱、冰箱。
□小心玻璃和围墙。
□如果发现墙上面出了裂缝,柱子斜了等等,其房子有可能倒塌。
要马上去避难。
□不要靠近较窄的路、悬崖、河川附近、海边。
□住在海边的人要到高地避难。
□最好戴盔型安全帽,至少要戴帽子。
□不要装易燃化纤和棉制衣服。
□准备口罩和湿毛巾。
□发生火灾时,朝上风方向跑。
□你在开车的话,马上把车停在路边。
□你有汽车的话,把其窗户全打开,放大收音机的音量。
不同场所的地震逃生指南:强烈的地震,常会造成房屋倒塌、大堤决口、大地陷裂等情况,为了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现在在网上搜集了应当掌握的应急求生方法,希望街友们提高安全意思,做好安全防护:1,在床上睡觉如果晚上发生地震,而你正在床上,你只要抓紧枕头保护住你的头部,然后简单地滚下床即可,因为床周围便是一个安全的空间。
在晃动停止并确认户外安全后,方可离开房间,因为地震中的大多数伤亡,是在人们进出建筑物时被坠物击中造成的。
地震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研究

地震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研究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重大威胁。
在地震发生时,及时的疏散和避难是保护人们生命安全的关键。
为了有效地应对地震灾害,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需要得到充分重视和研究。
一、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场所选择: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位于地震频发区域附近且易于人们到达的地方,例如学校、体育馆和公园等。
同时,选择应具备足够的空间容纳大量的灾民,并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
2.建筑结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应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稳固和安全。
建筑结构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钢结构,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3.安全设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如灭火器、应急照明、通风设施等,以应对特殊情况的发生。
同时,需要规划和建设适当数量的紧急出口和安全通道,确保人员疏散的顺利进行。
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多级保护: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多级保护的能力,以满足不同程度地震灾害的需要。
建设者需要根据当地地震震级和历史数据,评估场所的抗震能力和适用范围。
2.分区布局: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需要根据人口分布和避难需求进行合理的分区布局。
人口密集区域和易受地震影响的区域应设立数量较多的避难场所,以满足人们及时避难的需求。
3.综合利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设施和建筑物。
例如,在学校和体育馆等场所发生地震时,可以迅速转变为避难场所,为受灾群众提供临时安全的场所。
4.配套设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需要考虑配套设施的完善,包括供水、供电、卫生和通讯等基础设施。
这些设施的完备性将有助于提高避难场所的功能和人员生活的便利性。
5.科技支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地震监测系统和生命探测器等设备,提升场所的监测和救援能力。
这些科技手段能够及时反馈地震信息和人员状况,为救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标识的调研和思考

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标识的调研和思考【摘要】以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心地区为例,分析了应急避难场所配套设施管理现状,提出了加强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宣传和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避难标志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注:本项目受“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计划项目”资助。
应急避难场所标志是在突发公共事件状态下,引导市民及时、快速、安全地到达指定位置,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的高效运用的标志。
自2004年北京市地震局确定了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标准方案以来,我国许多城市陆续也建立了应急避难场所,并出台了相应的标志。
为了研究我国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设置与应用情况,本文以北京石景山东部地区为例,调查分析了我国城市目前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了有关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改进措施。
1 北京石景山区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的现状围绕北京国际雕塑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分布、使用、管理、维护、宣传等各方面的情况,在查阅历史文献和相关报刊的基础上,对当地居民、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石景山分局和避难场所公职人员进行访谈以及发放问卷。
发放问卷共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86份,有效率93%。
本次调查的区域位于北京市长安街西延长线石景山区东部,北至长安街西石景山路,南至莲石路,东抵玉泉路,西达西五环,调查区域东西长约4000米,南北长约1000米。
调研范围为约4.163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约6万人。
该区涵盖了三个中长期避难场所,三个短期避难场所和四个临时避难场所,其中北京国际雕塑公园是北京32个市管中长期避难场所之一,是较好地建立了城市避难场所的典型地区。
北京国际雕塑公园位于北京市长安街西延长线石景山东部,总规划面积162公顷,是一个国家级的雕塑文化艺术园区。
北京国际雕塑公园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其服务半径为5000m,包括复兴路46号院、复兴路40号院、远洋山水小区、古玩工艺品市场。
城市规划应注重应急避难场所构建

城市规划应注重应急避难场所构建摘要:城市是人口规模的集聚地,城市规划应注重应急避难场所的构建。
以三亚市区防震减灾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为例,建设适合以三亚市地震为主要灾害特征的高效安全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建一个和谐、安全型的城市。
关键词:城市规划;应急避难场所;防震减灾;科学规划1背景我国近年来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人口规模巨大。
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第六条完善城市公共服务第(十九)切实保障城市安全,强调要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设施建设配置标准,加大建设投入力度,加强设施运行管理。
三亚作为一个国际滨海旅游城市,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既要建设良好的宜居环境提升城市优美景观,也要提高城市公共安全和防震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城市灾害。
2016年我院着手编制《三亚市区防震减灾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贯彻落实海南省抗震救灾指示精神,建设适合以三亚市地震为主要灾害特征的高效安全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建一个和谐、安全型的城市。
通过对城市现有资源用地的科学规划,为相关部门提供防灾设施参考,以便快速有效应付灾难、指导受灾群众转移到安全区域,减少人员伤亡,疏散交通,保障灾后重建的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城市灾害。
2.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及建设情况介绍(1)美国美国的避难场所主要针对灾害类别是飓风,其避难场所主要是利用现有的体育场馆等大空间公共建筑做室内避难场所。
(2)日本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其避难场所主要利用公园、绿地等自由空间。
(3)台湾台湾临时避难场所主要利用社区公园、街头绿地、广场、草场等场所。
固定避难场所主要有大型的公园、学校操场、城市广场等。
(4)北京北京紧急避难场所主要利用街头公园、游园绿地、小广场等。
长期固定的避难场所主要利用现有的市级、区级公园绿地、各类体育场所、学校操场等。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

收稿日期:2003-12-01; 修订日期:2004-01-08 作者简介:杨文斌(1957-),男,北京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震害防御、地震应急以及地震政策法规研究.文章编号:100424574(2004)0120126206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杨文斌,韩世文,张敬军,宋伟(北京市地震局,北京100080)摘要: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国际社会应对突发性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同时也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火灾、爆炸、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安全避难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是预先经科学划定并进行规范化管理,能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场所。
由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本文试图就有关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紧迫性、国内外现状、设计规划、技术要求和启动管理作一系统阐述,并以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试点作为范例加以介绍。
关键词:应急;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系统规划中图分类号:X 4 文献标识码:APlanning construction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sand urban disaster reductionY ANG Wen 2bin ,H AN Shi 2wen ,ZH ANGJing 2jun ,S ONG Wei(Earthquake Adm inistration of Beijing Municipality ,Beijing 100080,China )Abstract :It is an im portant measure for the international s ociety establishing the emergency shelter to deal with the emer 2gent events and victims.And als o ,the emergency shelter is the tem porary living place for people in m odern big cities to av oid the danger of natural disasters ,such as the earthquake ,fire ,explosion ,flood ,and s o on.Based on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standard management ,the emergency shelter could be used to supply the basic subsistence requirements for people in dangers.Actually ,the planning construction of the emergency shelter in cities is a kind of systems project ,which included all kinds of inspects in s ociety.T aking the exam ple of the experimental construction of Beijing Emergency Shelter ,this paper tries to give a formulation on the stringency ,present statu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design planning ,specification and start 2up administration of establishing emergency shelter.K ey w ords :emergency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 ;system planning1 建设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紧迫性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灾害性事件的威胁日益严重,虽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采取了加强建筑物和构筑物抗震性能等保护国家财产和居民人身安全的一系列措施,但是城市的整体防震减灾能力仍远远落后于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而且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研究

我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研究摘要:为了应对各种潜在的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从汶川大地震后疏散转移群众的情况来看,要把大规模的居民转移到几十公里外地乡镇,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所以就要求我们在市内、城市周边和近郊有可以应对这些灾害的临时安置场所——应急避难所。
能在灾害发生的一段时期内,供居民紧急避难避险,具备一定防护功能的临时安置场所。
关键词:应急避难场所现状问题对策城市作为现代社会人类最主要的聚居点,在现代化进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城市需要应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海啸等,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物质资料不断丰富,人口增长、城市化水平越来愈高、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灾害的种类以及造成的破坏性后果都有了更为复杂的特点。
如何在灾害发生时,将损失降到最低,如何紧急疏散人群,如何进行人员安置这个问题受到了更多人的思考和关注。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了人们能在灾害发生后一段时期内,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场地。
现代城市中建筑密度打,可用的土地资源有限,而城市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大型露天停车场等因为空间大,也因此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首选,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纳入到城市规划体系中,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避难、基本生活场地及灾后救援的场所,具有“直接启用”的特点。
为应对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的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
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是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减轻灾害影响、增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能力的重要举措。
最近几年由于人类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汶川“5.12”地震暴露出中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引起了人们对应急避难场所的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多的农村和乡镇人口聚集在市区,必然会造出城市市区人口密度过高,建筑密度加大,住房高度变高,容积率大以及基础设施相对缺乏等问题,加之城市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灾害一旦发生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疏散应急预案。灾害发生后,受灾市民可以根据预案,有组织, 算,人均约lo平方米(表1)。由表1可见,作为中心城老城区
有秩序地进^预案安排的区域(棚宿区)。另外,有关部门也可 的东城、西城、宣武三区的避难场所人均面积仅为l平方米多,
以在划定的功能区内搭建相关救灾设施。紧急避难场所—般应划 远不能达到长期避难场所人均用地面积2平方米的要求。老城
南至长安街
疏散要求。无避难场所标志牌及相关设施,如应急指挥、医疗
救助等。
西二环路东侧:北至 6.6 场地东侧有高层建筑,要考虑其影响。其他基本同上。
车公庄.南至复兴门
玉蜓桥西侧
3.7 有避难场所标志.无其他避难设施。要考虑用地内llO千伏高
宣武
万寿公园
。
白纸坊东街
压线及周边高架桥、涉水桥,铁路的影响因素。 4.7 有假山及古建筑,兼有老干部活动场所。设有避难场所标志及
步行5-15分钟到达为宜I长期避难场所为500-4000米,步 行O.5~1小时内到达为宜。
均2平方米计算,可容纳人口约170万人。但是,中心城全部 可用做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园绿地实际用地资源比较紧张,
配套建设要求
考虑到中心城各个公园绿地中有水面,林木、假山等无法利用
避难场所内应预先划定各类应急功能区,以方便编制场所 的土地,在计算避难场所有效使用面积时按其总面积的60%计
应急指挥、医疗、发电机、停机坪、饮水池等设施。要考虑周 边多层,小高层建筑的影响。公园南侧、东侧有疏散道路。
翠芳园绿地
西便门桥东南
1.1 有标志牌无相关设施,场所南侧紧靠高层建筑.对场所影响较
朝阳
太阳宫公园
望京西桥南侧
大。北侧、东侧有疏散道路,场所面积小.不宜作为地震应急 避难场所。 36.0 有标志无设施,场地宽阔平坦,周边三条疏散道路.高层建筑
地面积,在重新核算场所有效面积后,可容纳人口数会有变化 (按人均2平方米计算,低于原先的2l万人)。周边道路等级较 高,宜于疏散、救援,应尽快在公园内设置地震应急避难设施。
万寿公园位于白纸坊东街,总用地面积约4.4公顷。可容 纳1.5万人避难。公园设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及应急指挥、 医疗,发电、停机坪、饮水池等设施,兼有老干部活动场所,是 目前设置地震应急避难设施最完善的避难场所(图4)。现状公 园南侧、东侧有两条疏散道路,北侧、西侧是已建成住宅,实 施疏散道路有一定难度。在计算有效使用面积及可容纳避难人 口时已经扣除了假山、古建筑的面积,但没有考虑周边多层,小 高层住宅高度对避难场所用地的影响(建筑物倒塌范围)。
发生泥石流和滑坡及塌陷地区、洪水泛滥区、泄洪区及高压线 走廊等区域。为保证避难场所的使用安全,设置避难场所时,还 应考虑其周围建筑高度问题。
对疏散道路设置的要求
话题『裂角磊耋L 一
人均综合用地指标 综合用地主要包括应急指挥中心用地、棚宿区用地、应急
连接紧急避难场所的应急疏散道路应最少设置2条,疏散 道路的宽度应不低于3米。长期避难场所应在不同方向上最少
(人员)驻扎区、应急物资储备(供应)区等,建设应急供水设
新建大型居住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用地资源情况不容乐观
施或系统.应急供电设施,应急广播系统,配建封闭式垃圾集
中心城的望京、回龙观等大型居住区人口多、密度大,建
中收集用房,规划和建立雨、污水排放系统,储存消防器材和 筑多、建筑密度大,但缺少公园绿地、运动场地,避难用地不
对于公园、绿地等,在除去水域面积、建筑(包括建筑小 学药品、易燃易爆品仓储用地、核辐射地区、砂石液化地区、易
品)用地,陡坡等不适宜搭建帐篷等的用地后,即是实际可使 用面积。基于上述因素,计算公园绿地实际有效可用作避难用 地面积时,一般采用60%一70%的比例标准,然后再根据人均 用地面积标准,计算出可接纳人数。
定棚宿区,安排应急厕所等,以满足受灾市民临时性生活需要。 区增加“避难场所用地”,即增加公园绿地,提高人均公共绿地
长期避难场所除此之外,应划定其他类功能区,如应急指 面积是中心城能否达到人均避难场所用地标准的关键。同时中
挥区、应急卫生救护(防疫)区、应急厕所区、紧急救援队伍 心城各区避难场所人均用地资源情况分布不均衡,如图2所示。
1.3 1.4 4.2 l-l 19.4 8.8 12.9 13.9 lO.3
表2中心城lo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情况分析表
行政区
场所名称
位置
面积 (公顷)
客观的实际情况描述
东城
皇根遗址公园
北至平安大街,
9.0 呈南北向长条状,无水体、假山.周边建筑为平房,道路满足
西城 崇文
顺城公园绿地 玉蜓文化广场
143 192 288 117 7648 3472 2188 952 15000
万方数据
可用作避难场所用地 (按60%计)(ha) 86
115 173 70 4589 2083 1313 57I 9000
常住人口 (万人) 69 83 41 6l 236 237
102 41 870
人均避难场所用地面积 (按60。,6计)(m:)
田1元天弗碱垣遥址奢曰
期避难场所以不低于4000平方米为宜。各地区也可以根据当地 设备等。考虑到长时间市民避难生活需要,有条件的场所还可
一
城市建设情况,以及公园绿地资源情况,确定避难场所的用地 配建洗浴设施,划定应急停机坪区等。
面积标准。
选址要求
实际有效避难用地的计算
根据安全性原则,避难场所选址时,应避让地震断层,化
物资储备(供应)区用地、应急卫生救护(防疫)区用地等。紧 设置4条,疏散道路的宽度应不低于15米。平时疏散道路要保
急避难场所的人均用地标准为1~1.5平方米,长期避难场所的 持畅通,不得设置障碍物。为方便灾后救灾物资运输车辆行驶,
人均综合用地标准为2平方米,最少不得低于1平方米。
公园型长期避难场所的内部道路,主道路宽度应不低于4米。
元大都城墙遗址公园
西起建德桥, 东至太阳官
பைடு நூலகம்
影响可不考虑.是理想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60.1 呈东西向长条状.有水体经过,建有停机坪等应急设施和避难
场所标志并划分区域。西段场所南侧目前无疏散道路,而且公
海淀
海淀公园
万泉河桥西北角
园的各个门口都有铁栅栏维护.门口只能一个人进出。 42.O 场所内现有博物馆、安全教育馆,兼有多功能用地性质。周边
话堕器鬻磊耋禁一
美国.H奉发北京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发旌概况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已 经成为城市公共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其 避难场所的设置也较为完善,很早就建立了各类避难所,包括 飓风避难所、生物和化学灾难避难所、核辐射避难所、地震避 难所、爆炸避难所,火灾避难所、暴风雨避难所等等。每一种 避难场所都是根据避难需求进行设置的,不同的突发事件发生 时,相关部门会启动不同类型的避难场所。 日本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尤为突出,是最早提出规划建设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国家之一。日本不仅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的规划,而且各城市每年还定期组织本国居民进行地震应急避 难演习,加强国民应急避险意识。同时,日本还统一了全国的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每个居民无论在哪里都能根据标志很 快地找到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是国际化大都市,也 是国家确定的全国地震重点防御区。长期以来,北京市政府高 度重视城市防灾问题,包括对地震应急避险问题的研究。早在 1993年北京市地震局完成的《(北京市综合防震减灾对策方案》 中,就提出了灾民疏散及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设置问题。 1997年lO月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 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通知》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划定工作 做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2001年1月19日,市政府重新修订 北京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重新调整了有关单位在地震应急 避难与疏散安置工作中的职责。 2001年2月,北京市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开始着手编 制,2001年10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了《c北京市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地方性法规,2003年抗 击。非典”事件后,大大加快了这项工作的步伐。2003年2月 20日,市规划委、市地震局、市民政局,市园林局、市体委, 市教委,市市政管委委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 《北京市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通过内部评审。2003年9月, 北京市地震局与朝阳区政府共同合作,在朝阳区元大都城垣遗 址公园率先开展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试点工作,取得了一
服务半径
北京市中心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
服务半径特指避难场所主要接纳的周围市民的范围。若避难
中心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实际用地资源紧张
场所为公园绿地等时,其服务半径与公园所指的服务半径不
截至2004年底,中心城已建成了海淀区海淀公园、朝阳区
同。依据就近布局原则,紧急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为500米, 太阳宫公园等24个避难场所,总面积约344.3万平方米,按人
万方数据
定的尔范经验,在社会上产生了较人反响,北京成为全国第 一个编制地震应急避难场地规划及进行地震应急避难场地建 设并挂出应急避难场地标志的城市(图1)。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期设计指标 由于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绿化、建筑防震规 范、所处地质环境等情况不尽相同,目前尚未对城市应急避难 场所概念予以统一,明确的定义,说法众多。另外,对应急避 难场所的规模、设置原则、人均面积标准、场所配套要求及对 应急避难场所选址要求、周围建筑要求等,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2006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出的Ⅸ城市地震应急避难 场所规划设计原则及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 范”)中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做了描述:具有一定规模的 平坦用地,划定各类应急功能区,配套建设应急救援设施(设 备)或地震后相关设施可以进行相应功能转变,储备应急物资, 设置标识,具备接收受灾市民临时或长期疏散避难(生活)的 基本条件,并确保避难市民安全,避免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和火 灾等危害,以及方便政府开展救灾工作。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类型 根据用地类别的不同,避难场所可以分为:公园型、体育 场(操场、广场)型、小绿地型。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用地面积标准 一般情况下,紧急避难场所以不低于2000平方米为宜,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