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

合集下载

应急避难所建设施工方案(安全性与可及性设计)精选3篇

应急避难所建设施工方案(安全性与可及性设计)精选3篇

《应急避难所建设施工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建设应急避难所成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举措。

本应急避难所建设项目旨在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避难场所,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接纳避难人员,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安全防护。

该应急避难所选址在交通便利、地势较高、远离危险源的区域。

周边配套设施相对完善,便于物资运输和人员疏散。

项目建设将充分考虑安全性与可及性设计,确保避难所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施工步骤1. 场地平整- 对选定的场地进行清理,清除杂物、杂草和障碍物。

- 采用推土机、装载机等设备进行场地平整,确保场地平整度符合设计要求。

- 对场地进行填方和挖方处理,使场地标高达到设计要求。

2. 基础施工- 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基础开挖,采用机械开挖和人工清槽相结合的方式。

- 浇筑基础混凝土,确保基础的强度和稳定性。

- 安装基础预埋件,为后续结构施工做好准备。

3. 主体结构施工- 采用钢结构或混凝土结构进行主体建设,根据设计方案进行立柱、梁、板的安装和浇筑。

- 确保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

- 进行墙体砌筑和屋面施工,保证避难所的封闭性和防水性能。

4. 内部设施安装- 安装照明、通风、给排水等设施,确保避难所内的基本生活条件。

- 布置床位、桌椅等家具,为避难人员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

- 安装应急广播、指示标识等设备,方便避难人员了解信息和疏散。

5. 外部设施建设- 建设围墙、大门等外部设施,确保避难所的安全。

- 铺设道路和停车场,方便物资运输和人员疏散。

- 进行绿化和景观建设,改善避难所的环境。

三、材料清单1. 建筑材料- 钢材、混凝土、砖块、水泥、砂石等主体结构材料。

- 防水材料、保温材料、装饰材料等。

- 门窗、灯具、开关插座等电气材料。

- 给排水管道、阀门、卫生洁具等给排水材料。

2. 设备设施- 通风设备、照明设备、应急广播设备。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应急避难场所是供灾民临时停留、疏散的场所,是保障灾民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质量和效果,以下是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规范:一、选址规范1. 应急避难场所需远离易被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影响的区域,同时要避免选择河道、湖泊、水库等易发生水灾的地段。

2. 选址时要考虑交通便利性,临近主干道或有较好的交通网络,方便灾民疏散和救援物资的进出。

3. 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应尽量避免选择工业区、污染源附近等有安全隐患的地段。

二、场所规模与布局1.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需根据周边居民数量、易受灾情况、交通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保可容纳足够数量的灾民。

2. 场所布局要合理,包括设置通道、疏散出口、安全设施等。

应保证场所内部的通道畅通无阻,避免拥堵。

3.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物应符合防火、防水、防震等基本安全要求。

三、基础设施建设1. 水源供应是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重要保障,应设立供水设施,保证饮用水安全。

2. 电力供应也是必不可少的,应有配备发电机等备用发电设施,确保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3. 卫生设施要完善,包括公共厕所、垃圾处理设施等,保证环境卫生。

四、救灾物资储备1.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时要考虑到灾民的基本物资需求,如食品、水、药品、毛毯、衣物等。

2. 物资储备要有相应的仓库或储物间进行存放,按照不同物资进行分类、标注,方便取用。

3. 物资储备需要定期检查和更新,保证其有效性。

五、安全管理措施1. 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负责场所的管理与维护。

2. 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职责,加强安全巡查和日常管理。

3. 强化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培训,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序地疏散灾民。

以上是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的一些要点,通过遵守这些规范可以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更好地保障灾民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建设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确保建设更加适应实际需求。

应急避难场所实施方案

应急避难场所实施方案

应急避难场所实施方案
首先,应急避难场所的选择至关重要。

在选择应急避难场所时,需要考虑场所
的地理位置、建筑结构、设施设备等因素。

地理位置应尽量选择在离受灾地区较远、安全稳定的地方,建筑结构要符合安全标准,设施设备要能够满足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还需要考虑场所的容纳能力,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安置受灾群众。

其次,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和运营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灾害发生后,需要建立
健全的管理机制,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任务,保障场所的秩序和安全。

同时,要做好场所的运营工作,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包括食品、饮水、医疗等方面的保障。

此外,还需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关心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最后,应急避难场所的宣传和预案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平时,需要加强对应急
避难场所的宣传工作,让社会公众了解场所的位置、设施、服务等信息,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的知晓率和使用率。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种灾害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和工作流程,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启动应急避难场所的工作。

综上所述,应急避难场所的实施方案对于灾害防范和救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选择合适的场所、做好管理和运营、加强宣传和预案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的应对能力,为受灾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和保障,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各地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能够高度重视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共同为灾害防范和救援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实施方案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实施方案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实施方案一、前言。

朋友们!咱们都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万一哪天遇到个自然灾害或者紧急情况,得有个安全的地方躲一躲呀,这就是应急避难场所存在的意义啦。

那咱们这个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方案,就像打造一个超级安全堡垒的计划书一样,可重要着呢!二、目标。

1. 短期目标(1 2年)在社区里找几个合适的地方,初步改造成能应对小型紧急情况的避难场所。

比如说,要是附近有个小火情或者小地震晃悠一下,居民能立马跑到这儿来避险。

配备一些基本的应急物资,像干净的水、应急食品(就是那些能长时间保存的饼干、罐头啥的)、简单的医疗用品(创可贴、消毒棉球之类的)。

2. 中期目标(3 5年)扩大应急避难场所的覆盖范围,让整个城区或者较大的乡镇都能有比较完善的避难场所布局。

除了基本物资,还要有临时住宿的设施,比如简易帐篷、折叠床啥的。

这样万一遇到大灾难,大家能在这儿住上几天,等待救援和恢复正常生活。

3. 长期目标(5 10年)打造一个功能超级齐全、能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的应急避难体系。

不仅能应对自然灾害,像洪水、地震、台风啥的,还能应对一些人为的紧急事件,比如说化学泄漏之类的。

让应急避难场所成为社区或者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家平时也能把这儿当成一个防灾减灾教育的基地,提高大家的应急意识。

三、选址。

1. 选择标准。

安全性:这是首要的,得远离那些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方,像危险化学品仓库、容易山体滑坡的山坡、容易被水淹的低洼地。

比如说,咱们可不能把避难场所建在一个天天担心被泥石流冲走的山脚下,那不是自找麻烦嘛!可达性:要选在交通方便的地方,最好是靠近大路或者公共交通站点。

这样,在紧急情况下,大家能快速到达。

要是选个在深山老林里,路又难走的地方,那可不行,大家还没跑到避难所,可能就累趴下了。

面积合适:要根据预计容纳的人数来确定面积。

不能太小,不然大家挤在一起像沙丁鱼罐头似的;也不能太大,不然管理起来也不方便,而且资源分配也会有问题。

2023年应急避难所建设指导方案

2023年应急避难所建设指导方案

2023年应急避难所建设指导方案一、概述在面临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战争等紧急情况时,应急避难所作为一个安全的场所可以为人们提供临时保护,存放紧急物资,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因此,2023年应急避难所的建设需要有针对性,合理规划和科学设计。

二、目标1. 提供安全的避难环境,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

2. 建设应急避难所网络,提高避难所的覆盖率和服务能力。

3. 建立完备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应急避难所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三、建设原则1. 科学规划:根据地震、洪水、暴雨、火灾等灾害情况,科学规划应急避难所的数量、位置和规模。

2. 多样化设计:应急避难所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地下、地上、移动避难所等,以适应不同紧急情况的需求。

3. 安全性优先:建设应急避难所的安全性是最重要的,需要考虑结构稳固性、防火性能和应急疏散通道等方面。

4. 基础设施完备:应急避难所内部设施应包括饮用水、食品、医疗设备、卫生用品等基本生活保障设施。

5. 智能化管理:应急避难所需要配备智能化管理系统,包括智能监测、智能供应和智能调度等,以提高应急响应效率。

6. 综合利用:应急避难所建设应充分考虑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可结合社区建设、文体活动等进行综合利用。

四、建设内容1. 避难所数量和分布规划:根据各地区的灾害风险评估和人口密集程度,科学规划应急避难所的数量和分布。

遵循就近原则,避免长时间转移。

2. 避难所设计和结构安全:避难所的设计要符合国家建筑安全标准,结构稳固、抗震性能好。

应急避难所采用多种材料,以提高承载能力和防火性能。

3. 应急物资储备:避难所内部应储备足够的饮用水、食品、药品、卫生用品等,以满足人员基本需求。

储备物资要进行定期检查和更新。

4. 生活设施和卫生设备:避难所内部设施应包括洗手间、淋浴间、厨房等,以提供基本卫生条件。

可配置一定数量的紧急生活用品,如睡袋、毛毯等。

5. 智能化管理系统:应急避难所需要配备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避难所人员情况、空气质量、供水供电等,并可实现物资供应和疏散指挥的智能调度。

2023年应急避难所建设指导方案

2023年应急避难所建设指导方案

2023年应急避难所建设指导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不断增加。

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应急避难所建设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本文即针对2023年应急避难所建设提出指导方案。

二、建设目标2023年应急避难所的建设目标是:建立稳定、安全、可持续的避难所网络,提供紧急时刻的住宿、食品、水源、医疗等基本生活保障,以及有效的应急救援和信息传播机制。

三、建设原则1. 科学规划:遵循科学原则,进行合理规划,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地理环境等因素,确保避难所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2. 分散布局:避免集中布局,将避难所合理分散在城镇、农村、工业区等不同区域,最大程度减少灾害对人口的影响。

3. 多样化功能:避难所除了提供基本住宿设施外,还要考虑食品、水源、医疗、救援等多样化的功能,满足不同灾害情况下的需求。

4. 可持续发展:避难所的建设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设备,合理使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四、建设策略1. 健全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避难所的建设标准、管理办法等,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2. 加强技术支撑: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和避难所选址分析,确保避难所的安全性。

3. 增加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应急避难所建设的资金保障。

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引入民间力量,实现多元化融资。

4. 强化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应对灾害的意识和能力,让广大民众了解避难所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

五、建设重点1. 选址合理:根据地震、洪水、风灾等不同类型的灾害风险评估,选取地势较高、相对安全的区域作为避难所建设的首选区域。

2. 设施完备:避难所的建设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完善,包括住宿设施、厨房、卫生间、通风系统、医疗救护设备等。

3. 储备物资:避难所需要储备足够的食品、水源、医疗用品等物资,以应对突发灾害时的基本生活需求。

房山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

房山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

房山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应急避难场所是政府应对战争和突发灾害时紧急疏散安置灾民的主要场所,是加强社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为增强城市综合防护功能,提高我区防灾减灾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一、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必要性我区地处首都西南交通枢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总面积201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万,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生命线”工程多,线路管道纵横交错;危化产品多,占全市67%以上;地质灾害多,存在煤矿坍塌、山洪、泥石流等隐患,一旦发生战争和重大自然灾害,将对我区造成极大破坏,产生大量需要疏散和避难的群众.因此,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既是国家和市政府的要求,也是我区客观现实的需要,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目标任务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城市减灾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规定:“各新城每年完成3-5处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6万至10万人的确定和配套设施建设”,未来几年,我区要建成和完善15个市、区级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万平方米,可疏散人数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今年拟先建1-2个应急避难场所,做为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力争“十一五”期间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满足城市居民需要.三、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原则一均衡布局,就近安排.体现应急、分散、集中、有序的要求,应急避难场所距居民区直线距离2000米到5000米,步行到1小时内即可到达,使群众在发生突发性灾害事件时,能够安全、迅速到达避难场所.根据我区位于首都郊区的实际情况,应急避难场所主要集中在良乡、城关和燕化三个人口密集区.二安全可靠,因地制宜.应急避难场所要远离高大建筑物、易燃易爆场所、地下断层等危险场地,选择地势平坦、容易搭建帐篷的地方进行建设.结合公园、广场、体育场空旷场地和地下人防工程等,按人群分布和疏散的需求,建设相应的应急避难场所.三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应急避难场所平时具有休闲、娱乐、健身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在战争和发生突发性灾害事件时发挥避难场所的功能.建设时要考虑多种灾害如战争、地震、火灾、洪涝等情况下的应急避难,尽量做到一园多用.四结合现状,长远规划.应急避难场所应以安全安置群众为主,远期可在城镇总体规划之中,预先考虑提供给群众安全可靠、设施完备的生活和避难避险空间.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参照其它地区相对成熟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制定我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如下:1.在现有的规模较大的公园如昊天公园、燕山公园等,完善必要的应急避险设施:1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将公园管理处办公用房加以改造,使其在应急避险时可以作为指挥中心.该中心平时负责公园、广场的管理工作,应急时要发挥其调动及指挥作用.2应急物资储备室在公园内交通便利的地方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室,用于储存应急物品如帐篷、食品、工具等物资,应急时作为食品、救灾物品储备和发放的管理用房,为灾民提供必要的救灾物资.3应急棚宿区在公园内地势开阔、空气流通比较好的地方设立应急棚宿区,而且其布局一定要合理.平时,它们是游人休憩和娱乐的场所,应急时,周边居民可在此区域按指定位置搭建帐篷,临时居住.4应急医疗救助站设立简易用房作为应急情况下的医疗救助站.应急医疗救助站应建立在应急棚宿区附近,它负责应急时对灾民的医疗救助和卫生防疫等工作.5应急供水装置可暂时利用公园内现有供水设施或将其稍加改进,以便于平时和应急状态下使用.将来,可以考虑在应急棚宿区附近打造应急水井,以保证应急情况下灾民的用水安全.6应急供电系统将公园内现有供电系统加以改造,使其在平时和应急状态下都能投入使用.也可选择建立安全、环保、节能的太阳能光伏电站.电源控制室应处于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内,作为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应急电源使用.7应急简易厕所公园内应设立多个应急简易厕所,它们在位置上应该与应急棚宿区相对应.应急厕所只在避灾时使用,平时坑位上盖板,覆土,并种花草,成为整体绿地的一部分,应用时只需将坑位上覆土除去并增加围档即可.8监控及广播通讯系统可以利用现有设施或将其稍加改造.在遇到特殊情况时,通过监控系统可了解全避难场所情况,使用广播系统可进行安排调度,并且通讯系统可以保证避难场所内以及与避难场所外的通讯联系.为语音、数据、图像统一控制提供了物质保障.9应急消防设施改进公园内现有消防设施,保证公园内拥有2处以上应急消防栓,各个建筑和设施的显着位置放置灭火器,以便在平时和应急情况下做到有备无患.10应急停机坪应急停机坪应设置在园内中央视野开阔的草地中,平时作为绿地景观供人们观赏、休闲,应急时,作为直升机紧急起降平台,运输抢险救援人员、救灾物资、伤员和灾民等.2.增设应急避难指示标志建立应急避难场所,除了在公园内增建以上设施外,还应该增设应急避难指示标志,在距主要路口500米处安装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和道路指示牌.在紧急情况下,这些标志能够引导市民及时、快速、安全地到达指定位置,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的高效运用.具体来说,这些标志应该包括:1方向标志2入口标志3紧急出口标志4应急厕所标志5应急供水标志6应急供电标志7应急医疗救护标志8应急灭火器标志9应急水井标志10应急停机坪标志11避难场所应急指挥部3.设置紧急疏散路线,制定应急疏散预案建立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应急避难场所,除具备应有的相关设施和指示标志外,还应该设置紧急疏散路线,并要制定应急疏散预案.要按照街道、居委会、家庭情况预先划分疏散区位,基本做到各居民区与避难场所一一对应.应急疏散时,按照预先制定的方案,有秩序地组织避难群众进入避难场地,找到自己的位置.五、组织机构及主要职责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规划、民防、消防、地震、卫生、防疫、市政、建委等多个部门,需要政府统一组织协调,应成立区应急避难场所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和具体负责我区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组长:卢国懿,房山区政府副区长;副组长:王波,区应急办主任;李博,区规划分局局长;刘文礼,区民防局局长;成员:苗宗启,区市政管委主任;张国胜,区地震局局长;刘胜国,区民政局局长;李德,消防支队支队长;段维鹏,区建委主任;董瑞臣,区财政局局长;路建华,区体育局局长;张建国,区卫生局局长;郭志族,区教委主任;杨建忠,区水务局局长;刘荣秀,区信息中心主任;刘大龙,区供电公司总经理;李新华,网通房山分公司总经理;线长安,燕山办事处副主任;李爱军,城关街道办事处主任;李光明,拱辰街道办事处主任;胡淑苹,西潞街道办事处主任;下设办公室:主任:刘文礼,区民防局局长;副主任:曹进国,区民防局副局长;人员:谢前进,区民防局副处级干部;韩振路,区民防局副处调研员;徐东枫,区民防局指挥通信科科长;王爱军,区民防局法制宣传科科长.主要职责:负责我区应急避难场所的前期规划选址工作;协调相关部门确定应急避难场所的场地标准、组织施工和建设;依法加强对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和维护;定期组织社区群众进行疏散演练和宣传活动.六、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一、按照平灾结合的原则,应急避难场所平时服务于本身原有功能,在遇有地震、火灾、洪水等突发性重大灾害时,由政府批准启用.二、应急避难场所做为社会公益场所,在启用后应向群众无条件开发原管理权限不变.三、解除启用命令后,群众应无条件立即撤出.四、任何人不得破坏场地内的各种应急避难建筑设施.五、场所所有权者负责平时应急设施的维护保养.六、应急物资由政府统一采购、贮存和调拨使用管理.附图:一、房山区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分布图二、昊天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示意图三、应急避难场所道路指示标志图。

应急避难场所实施方案

应急避难场所实施方案

应急避难场所实施方案
其次,应急避难场所的设施和物资储备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应急避难场所实施
方案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人员生活和基本生存需求,例如食品、饮用水、医疗设备、应急药品等物资的储备和配备。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卫生设施、通讯设备、应急照明等设施的配备,以保障人员在避难场所的基本生活和安全需求。

另外,应急避难场所实施方案还需要考虑到人员管理和安全保障。

在灾害发生时,避难场所可能会涌入大量的灾民,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的人员管理机制,包括人员登记、安置、分配等程序,以保障避难场所内的秩序和安全。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避难场所的安全监控,确保避难场所内的人员和物资的安全。

此外,应急避难场所实施方案还需要考虑到应急救援和协调工作。

在灾害发生后,需要迅速组织救援力量,对避难场所内的人员进行救援和抢救,同时需要与相关部门和组织进行有效的协调和配合,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的来说,应急避难场所实施方案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到场所
选择、设施和物资储备、人员管理和安全保障、应急救援和协调工作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地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山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
应急避难场所是政府应对战争和突发灾害时紧急疏散安置灾民的主要场所,是加强社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为增强城市综合防护功能,提高我区防灾减灾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必要性
我区地处首都西南交通枢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总面积201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8.7万,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生命线”工程多,线路管道纵横交错;危化产品多,占全市67%以上;地质灾害多,存在煤矿坍塌、山洪、泥石流等隐患,一旦发生战争和重大自然灾害,将对我区造成极大破坏,产生大量需要疏散和避难的群众。

因此,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既是国家和市政府的要求,也是我区客观现实的需要,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目标任务
《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城市减灾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规定:“各新城每年完成3-5处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6万至10万人)的确定和配套设施建设”,未来几年,我区要建成和完善15个市、区级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29.75万平方米,可疏散人数14.8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6.7%。

今年拟先建1-2个应急避难场所,做为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
进,力争“十一五”期间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满足城市居民需要。

三、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原则
(一)均衡布局,就近安排。

体现应急、分散、集中、有序的要求,应急避难场所距居民区直线距离2000米到5000米,步行0.5到1小时内即可到达,使群众在发生突发性灾害事件时,能够安全、迅速到达避难场所。

根据我区位于首都郊区的实际情况,应急避难场所主要集中在良乡、城关和燕化三个人口密集区。

(二)安全可靠,因地制宜。

应急避难场所要远离高大建筑物、易燃易爆场所、地下断层等危险场地,选择地势平坦、容易搭建帐篷的地方进行建设。

结合公园、广场、体育场空旷场地和地下人防工程等,按人群分布和疏散的需求,建设相应的应急避难场所。

(三)平灾结合,综合利用。

应急避难场所平时具有休闲、娱乐、健身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在战争和发生突发性灾害事件时发挥避难场所的功能。

建设时要考虑多种灾害如战争、地震、火灾、洪涝等情况下的应急避难,尽量做到一园多用。

(四)结合现状,长远规划。

应急避难场所应以安全安置群众为主,远期可在城镇总体规划之中,预先考虑提供给群众安全可靠、设施完备的生活和避难避险空间。

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求
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参照其它地区相对成熟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制定我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如下:1.在现有的规模较大的公园如昊天公园、燕山公园等,完善必要的应急避险设施:
(1)应急避难指挥中心
将公园管理处办公用房加以改造,使其在应急避险时可以作为指挥中心。

该中心平时负责公园、广场的管理工作,应急时要发挥其调动及指挥作用。

(2)应急物资储备室
在公园内交通便利的地方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室,用于储存应急物品如帐篷、食品、工具等物资,应急时作为食品、救灾物品储备和发放的管理用房,为灾民提供必要的救灾物资。

(3)应急棚宿区
在公园内地势开阔、空气流通比较好的地方设立应急棚宿区,而且其布局一定要合理。

平时,它们是游人休憩和娱乐的场所,应急时,周边居民可在此区域按指定位置搭建帐篷,临时居住。

(4)应急医疗救助站
设立简易用房作为应急情况下的医疗救助站。

应急医疗救助站应建立在应急棚宿区附近,它负责应急时对灾民的医疗救助和卫生防疫等工作。

(5)应急供水装置
可暂时利用公园内现有供水设施或将其稍加改进,以便于平时和应急状态下使用。

将来,可以考虑在应急棚宿区附近打造应急水井,以保证应急情况下灾民的用水安全。

(6)应急供电系统
将公园内现有供电系统加以改造,使其在平时和应急状态下都能投入使用。

也可选择建立安全、环保、节能的太阳能光伏电站。

电源控制室应处于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内,作为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应急电源使用。

(7)应急简易厕所
公园内应设立多个应急简易厕所,它们在位置上应该与应急棚宿区相对应。

应急厕所只在避灾时使用,平时坑位上盖板,覆土,并种花草,成为整体绿地的一部分,应用时只需将坑位上覆土除去并增加围档即可。

(8)监控及广播通讯系统
可以利用现有设施或将其稍加改造。

在遇到特殊情况时,通过监控系统可了解全避难场所情况,使用广播系统可进行安排调度,并且通讯系统可以保证避难场所内以及与避难场所外的通讯联系。

为语音、数据、图像统一控制提供了物质保障。

(9)应急消防设施
改进公园内现有消防设施,保证公园内拥有2处以上应急消防栓,各个建筑和设施的显著位置放置灭火器,以便在平时和应急情况下做到有备无患。

(10)应急停机坪
应急停机坪应设置在园内中央视野开阔的草地中,平时作为绿地景观供人们观赏、休闲,应急时,作为直升机紧急起降平台,运输抢险救援人员、救灾物资、伤员和灾民等。

2.增设应急避难指示标志
建立应急避难场所,除了在公园内增建以上设施外,还应该增设应急避难指示标志,在距主要路口500米处安装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和道路指示牌。

在紧急情况下,这些标志能够引导市民及时、快速、安全地到达指定位置,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的高效运用。

具体来说,这些标志应该包括:(1)方向标志
(2)入口标志
(3)紧急出口标志
(4)应急厕所标志
(5)应急供水标志
(6)应急供电标志
(7)应急医疗救护标志
(8)应急灭火器标志
(9)应急水井标志
(10)应急停机坪标志
(11)避难场所应急指挥部
3.设置紧急疏散路线,制定应急疏散预案
建立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应急避难场所,除具备应有的相关设施和指示标志外,还应该设置紧急疏散路线,并要制定应急疏散预案。

要按照街道、居委会、家庭情况预先划
分疏散区位,基本做到各居民区与避难场所一一对应。

应急疏散时,按照预先制定的方案,有秩序地组织避难群众进入避难场地,找到自己的位置。

五、组织机构及主要职责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规划、民防、消防、地震、卫生、防疫、市政、建委等多个部门,需要政府统一组织协调,应成立区应急避难场所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和具体负责我区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

组长:卢国懿,房山区政府副区长;
副组长:王波,区应急办主任;
李博,区规划分局局长;
刘文礼,区民防局局长;
成员:苗宗启,区市政管委主任;
张国胜,区地震局局长;
刘胜国,区民政局局长;
李德,消防支队支队长;
段维鹏,区建委主任;
董瑞臣,区财政局局长;
路建华,区体育局局长;
张建国,区卫生局局长;
郭志族,区教委主任;
杨建忠,区水务局局长;
刘荣秀,区信息中心主任;
刘大龙,区供电公司总经理;
李新华,网通房山分公司总经理;
线长安,燕山办事处副主任;
李爱军,城关街道办事处主任;
李光明,拱辰街道办事处主任;
胡淑苹,西潞街道办事处主任;
下设办公室:
主任:刘文礼,区民防局局长;
副主任:曹进国,区民防局副局长;
人员:谢前进,区民防局副处级干部;
韩振路,区民防局副处调研员;
徐东枫,区民防局指挥通信科科长;
王爱军,区民防局法制宣传科科长。

主要职责:负责我区应急避难场所的前期规划选址工作;协调相关部门确定应急避难场所的场地标准、组织施工和建设;依法加强对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和维护;定期组织社区群众进行疏散演练和宣传活动。

六、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
(一)、按照平灾结合的原则,应急避难场所平时服务于本身原有功能,在遇有地震、火灾、洪水等突发性重大灾害时,由政府批准启用。

(二)、应急避难场所做为社会公益场所,在启用后应向群众无条件开发(原管理权限不变)。

(三)、解除启用命令后,群众应无条件立即撤出。

(四)、任何人不得破坏场地内的各种应急避难建筑设施。

(五)、场所所有权者负责平时应急设施的维护保养。

(六)、应急物资由政府统一采购、贮存和调拨使用管理。

附图:
一、《房山区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分布图》
二、《昊天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示意图》
三、《应急避难场所道路指示标志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