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浅谈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以绵阳市为例

浅谈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以绵阳市为例

面做 的比较好的 日本东京 、 我国乌鲁木齐 、 深圳等城市 , 以及 台 湾台北市等 。本文提出的应急避难场所 的定义为 : 具有一定规 模 的平 坦用地 , 配套建设 了应急救援设施 ( 备 )或灾 害发生 设 , 后 相关设施可 以进行 相应功能转变 , 储备应急物资 , 置标识 , 设 能够接收受灾市 民疏散避难 , 并确保 避难市 民安 全 , 避免灾后 次生地质灾害和火灾 等危 害 , 以及方便政府开展救灾工作的场 所, 主要包括公园 、 绿地 、 体育场 、 操场 、 广场等室外开放空间。
建设 , 一些地区已将 地震应 急避难 场所建设 纳人城市建设 整体
规划 。
关 键 词 : 市应 急避难场所 ; 城 防灾避 震; 规划及建设
中图分类号 : U 8 .16 T 9 41 + 文献标识码 : A
2 应 急避 难场 所 的 定 义
2 1定 义 .
文章编号 :0 7 7 5 (0 0 — 0 4 0 1 0 — 3 92 1 ) 1 0 7 — 2 2
震发生 , 只存在地震的强弱和有无破 坏等差别 。市境东南部地 处 四川台坳 , 地质构造 相对稳定 , 地震多为邻近地震 的波及 , 故 地震的震级 一般 不大 , 的破 坏也较小 ; 造成 西北部 山地 , 地质构
造复 杂 , 断裂十 分发育 , 构造运动 活跃 , 新 往往 形成 发震 的源 地, 有时震级很大 , 加上 山高谷深 、 坡度 陡峻 , 地层疏松破碎 ( 如 千枚岩 )往往造成严重灾害 。 , 破坏性地震北川 、 平武最 为严重 ,
急避难场所用地来说面积规模较大的市级 、区级公园绿地 , 各
种避难场所都是根据避难需求进行设置的 , 同的突发事件 不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社会安全形势严峻,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本报告将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技术支持。

二、研究目标1.调查分析当前灾害形势和人口迁移趋势,为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选择提供依据;2.细化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标准和设施需求,确保其满足灾害应对的需要;3.研究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决策提供支撑。

三、方法与步骤1.数据收集和整理:收集相关地理灾害数据、人口迁移数据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经验数据,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2.灾害形势分析:通过对历史灾害数据的分析,研究灾害频发地区和受灾人口规模,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位置选择提供依据。

3.人口迁移趋势分析:结合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人口迁移趋势及其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需求。

4.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和设施需求研究:调研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经验,制定合适的建设标准和设施需求,确保其满足灾害应对的需要。

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通过成本效益分析,评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1.灾害形势与人口迁移趋势分析结果显示,地震和洪水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重点考虑这两类灾害的影响区域。

3.通过对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经验的研究,得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需考虑的设施包括食品、水源、卫生等基础设施,以及应急通信、医疗救助等辅助设施。

4.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表明,适当增加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投入能够显著提高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五、结论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2.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考虑人口密集区域和易受灾地区。

3.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需具备食品、水源、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应急通信、医疗救助等辅助设施。

4.适当增加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投入能够提高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南京市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

南京市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

南京市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摘要: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应急救援的物质空间支持系统,是灾害发生后用于安置避难者的场所,是为避难者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和安全保障的场所,也是开展救援、实施灾后重建所需的重要场所。

本文从南京城市规划层面对避难场所的研究,结合南京城市的特点、防灾分区和行政管理分区等因素,在南京总体布局中充分重视中心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通过合理地规划布局与组织实施,才能充分发挥其防灾功能,最大可能地避免或减轻城市灾害的损失。

关键词:南京市、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1.应急避难场所1.1概念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指城市内配套建设了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按防灾要求设计或加固的场所。

1.2功能1.安全功能安全功能是形成避难场所的前提条件,避难场所首先应确保避难者在此生存的安全需要,具有避难者生存需求的安全功能。

避难场所的安全功能不仅是指能够抵御严重灾害,还应包括饮食、防疫等卫生安全。

2.救护功能救护功能是避难场所的一项重要功能。

一场严重的灾难,经常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医疗信息的采集与救护危重伤员是避难场所一项重要的功能。

避难场所内一般应设医疗点,担任伤员的紧急救护与危重伤员的转移任务。

3.生活功能生活功能是避难场所的一项基本功能,应拥有避难者在此生存所需的基本生活条件。

考虑到人的生活需求,生活的功能需求较多,如饮食功能、排泄功能、就寝功能、洗澡功能等。

避难者生活必需的食物、饮用水、休息、排泄等都必须在避难场所中解决,需建设相应配置生活所需要的供应设施。

考虑到避难场所还要暂时存放尸体等,因此还应采取一些必要的卫生防疫措施。

4.特殊功能在一些情形下还需要一些特殊功能,如教育功能、保暖功能等。

遭遇需要较长时期避难及灾后重建周期较长的大地震等灾害时,避难场所还应提供相应的教育功能。

2.南京市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南京市位于北纬31°14’-32°37’、东经118°45’-119°14’之间,地处中国东南、长江三角洲西端,位于江苏省与安徽省交界处,东与江苏省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接壤,西与安徽省滁州市、巢湖市、马鞍山市、宣城市毗邻。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探讨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探讨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探讨应急避难场所是应对重大的突发事件的避难场地,在有重大的灾难来临的时候,提供人们可以躲避灾难和栖身保命的地方。

唐山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血的教训,自唐山大地震以来,各级政府和部门积极的开展预防灾害的重要措施。

重大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是其中的一项措施建设。

现在我们的应急避难场所还处在前景规划和建设的层面,今后我们在规划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时,要多考虑人员的安置工作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一、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在建设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时,在选址时注意场地的选择,和周围环境的变化,应急避难场所最好建立在城市广场、绿地、公园、学校等空旷地带,需要有便利的交通,方便紧急救援物资的输入和紧急救援人员的疏散,利于人们在遇到重大灾害时能在第一时间找到避难场所,并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场所中。

在对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进行规划设置建设中,必须规划、设计配有疏散绿色通道和人群避难场地,并储备好足够的食物、饮用水、医疗设备和简单的生活用具等。

例如:青岛市李沧区李村公园,在2008年年底,被李沧区人民政府设立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李村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筑在公园的地下,是一个功能较完善的防灾减灾的主题公园,总投资一百五十万元。

该场所属于国家二级重大灾害应急场所,场所内设备齐全,备有防灾指挥中心,备用水源,应急卫生间,备用电力,备有伤员休息区,应急医疗设备,应急物资储备等。

李村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占地约六十万平方米,大约可以接待和安置周边居民十五万人左右,储备物资可供养几个月之久。

地上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方便物资的输入和紧急救援人员的撤离。

二、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应急避难场所是发生灾害时用于安置避难人员的场所,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和安全保障的地方,是开展紧急救援活动和施行的灾后重建安置人员的暂住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首先要考虑安置人员的安全问题医疗救护和基本生活保障。

1.安全功能安全功能是应急避难场所的最基本条件,应急避难场所首先要保障安置人员的安全,才能称之为避难场所。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研究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研究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的风险。

在紧急情况下,城市居民需要能够及时找到安全的避难场所,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探讨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的重要性、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一、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的重要性城市避难场所规划是城市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等)和人为灾害(如恐怖袭击、化学泄露等)发生时,城市居民需要一个安全的地方避难,以免受到伤害。

如果城市避难场所规划不合理,或者避难场所数量不足,那么在紧急情况下,人们将无法得到及时的保护,灾害损失将会大大增加。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也是城市空间利用的重要内容。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合理设置避难场所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城市空间资源,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对于城市的健康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避难场所规划存在着一些问题。

城市避难场所数量不足。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原有的避难场所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避难需求。

城市避难场所布局不合理。

大部分避难场所都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带,导致在紧急情况下难以满足人们的迅速避难需求。

城市避难场所设施不完善。

很多避难场所缺乏必要的设施和装备,无法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

城市避难场所管理混乱。

一些避难场所长期被占用或者被改作他用,无法在灾害发生时发挥应有的作用。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土地资源的限制。

城市的土地资源有限,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合理设置避难场所成为了一个难题。

其次是资金投入的不足。

城市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是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对于城市避难场所的投入还远远不够。

再次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滞后。

城市规划和建设往往滞后于城市人口的增长,导致原有的避难场所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最后是管理与监督不力。

一些城市避难场所的管理监督存在漏洞,导致避难场所未能在紧急情况下发挥应有的作用。

地震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研究

地震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研究

地震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研究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重大威胁。

在地震发生时,及时的疏散和避难是保护人们生命安全的关键。

为了有效地应对地震灾害,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需要得到充分重视和研究。

一、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场所选择: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位于地震频发区域附近且易于人们到达的地方,例如学校、体育馆和公园等。

同时,选择应具备足够的空间容纳大量的灾民,并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

2.建筑结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应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稳固和安全。

建筑结构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钢结构,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3.安全设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如灭火器、应急照明、通风设施等,以应对特殊情况的发生。

同时,需要规划和建设适当数量的紧急出口和安全通道,确保人员疏散的顺利进行。

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多级保护: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多级保护的能力,以满足不同程度地震灾害的需要。

建设者需要根据当地地震震级和历史数据,评估场所的抗震能力和适用范围。

2.分区布局: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需要根据人口分布和避难需求进行合理的分区布局。

人口密集区域和易受地震影响的区域应设立数量较多的避难场所,以满足人们及时避难的需求。

3.综合利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设施和建筑物。

例如,在学校和体育馆等场所发生地震时,可以迅速转变为避难场所,为受灾群众提供临时安全的场所。

4.配套设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需要考虑配套设施的完善,包括供水、供电、卫生和通讯等基础设施。

这些设施的完备性将有助于提高避难场所的功能和人员生活的便利性。

5.科技支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地震监测系统和生命探测器等设备,提升场所的监测和救援能力。

这些科技手段能够及时反馈地震信息和人员状况,为救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原则及程序研究报告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原则及程序研究报告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原则及程序研究公共平安表达社会和谐,而公共平安的实现依赖于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立。

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利用城市空旷场地,经过科学的规划、建立与规*化管理,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或其它应急状态下,为居民提供平安避难、根本生活保障及救援、指挥的场所。

场所包括防灾公园、广场、体育场、操场、停车场、学校、寺庙、开阔空地等。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可将城市综合防灾目标在城市空间上具体深化、落实,主动为未来应急避难场所的进一步建立预留空间,为各种应急避难演习、防灾宣传提供场所。

目前的应急避难场所尚处于探索研究和初步试验阶段,人们对其不甚了解,其规划规划原则及其程序也有待更进一步深入、探讨。

1 解答关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常见问题1.1 为什么不借用城市现有公共空间或空矿场地避难.虽然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可利用城市公共空间,但由于其主要设计功能不是避难,因此势必存在空间不适合避难、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而城市空旷场地有些是可以借以避难的,而有些场地本身就是不平安的。

城市建筑的高密度开展正导致公共空间和空旷场地的减少,与此相比,现代城市环境的危险性系数却在增加,日益增多的突发公共事件要求编制专项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未雨绸缪,完善城市功能。

1.2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是小概率事件,且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是非生产性规划,是否值得编制突发公共事件不常发生,但幸运心理却不可取,因为一旦发生,造成的物质损失和非物质损失巨大,而很大一局部是由于灾后没有妥善处理产生的。

事件不可防止,但损失可以减少,而减少损失就是最大的收益。

况且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平安是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现代社会的人们更需要平安感,我们必须能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为人们提供适宜的应急避难场所,防止次生灾害的出现。

1.3 城市总体规划包含综合防灾规划章节,为什么要另外编制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纲领性的规划,现有的综合防灾规划内容多为灾害设防标准及组织、政策的安排,对灾后的人员安置、避难少有涉及或考虑不够深入。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方案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方案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方案一、为啥要搞这个应急避难场所。

咱都知道,这世界有时候不太安稳,可能会有地震啦、火灾啦或者其他突发的大灾难。

要是没有个安全的地方躲,那可就麻烦大了。

所以呢,建应急避难场所就像给咱自己找个安全的小窝,灾难来的时候能保住咱的小命,还能让大家有个地方暂时安身。

二、咱这避难场所要建在哪。

1. 中心选址。

得找那些交通方便的地儿。

就像那些靠近大马路的公园或者大广场,这样不管是开车、骑车还是走路,大家都能很快地跑到避难所。

比如说咱们城市中心的那个大公园,周围好几条大路,这就是个好苗子。

还要考虑人口密度。

在人多的居民区附近得有一个。

像那些老城区,房子密密麻麻的,就得专门给他们规划一个应急避难的地方。

不能让人跑老远才能找到个安全地儿,那可不行。

2. 具体地点的条件。

地势得高一点,要是发大水,低的地方一下就淹了。

就像河边的那些低洼地肯定不行,得找山上或者地势比较高的小山坡附近的空地。

远离那些危险的东西,像化学品工厂、加油站之类的。

要是避难的时候旁边有个随时可能爆炸的加油站,那不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嘛。

三、避难场所里都得有啥。

1. 基本生活设施。

住的方面:得有帐篷区。

就像露营一样,不过这是灾难时候的露营。

帐篷得质量好,能防风防雨,还得有足够的数量,一家人至少得有个小帐篷能住吧。

吃的方面:要有干净的水供应。

可以建几个大的储水罐,再加上净水设备,保证大家有水喝。

然后还得有个简单的食物分发点,存一些压缩饼干、方便面之类的方便食品,够大家撑几天的。

卫生方面:公共厕所可不能少。

不能让大家到处乱拉乱尿吧,得建那种简易但是干净卫生的移动厕所,还得有专人打扫。

另外,要有洗手的地方,配上香皂或者洗手液,防止疾病传播。

2. 安全保障设施。

防护设施:周围得有围墙或者栅栏,不是为了把人关起来,而是为了防止那些乱七八糟的人或者动物闯进来捣乱。

消防设施:灭火器得备着,万一帐篷着火了或者有其他小火情,能及时扑灭。

还有消防通道得留出来,不能让东西把路堵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策略研究导言
1. 什么是应急避难场所?
- 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
- 应急避难场所的作用与重要性
2.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背景与必要性
- 灾害频发背景
-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重要性和价值
3. 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现状
- 国内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现状
- 国外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经验总结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策略
1. 多层次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策略
- 针对不同灾害类型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 考虑人口密度和区域特点的规划策略
2. 应急避难场所的基础设施要求
- 安全性要求
- 基础设施配置要求
- 设备和资源要求
3.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考虑- 环境友好型建设
- 节约能源与资源利用
- 社区参与与自治的要求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践与案例分析
1. 成功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案例
- 日本地震灾害中的避难场所建设
- 美国飓风灾害中的避难所建设
2. 我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践分析
- 公共设施的复用与改建
- 空间规划与场地选择
结论
1.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策略的重要性
2. 国内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3. 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建议
- 加强与国际经验的交流与借鉴
- 促进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
- 大力提升公众应急意识与应对能力
附录:参考文献
注:以上所列小节标题仅为参考,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适当展开,以使文章更加完整和有深度。

注意使用合适的段落结构和过渡句,使文章逻辑清晰、流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