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基本问题分析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及意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及意义如下:
1.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表述
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具体来说,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其次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和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
2.意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整个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它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基本方法,哲学研究者可以通过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史上的重要分水岭,不同的哲学派别、哲学思潮都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从而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它引导我们深入思考和认识自己、周围的世界以及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惑。
总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于哲学研究、生活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对于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及理论现实意义

浅析哲学的基本问题及理论现实意义在哲学的各种问题中有一类问题是哲学需要着重加以解决的基本矛盾,一切哲学派别在本质上回避不了、必须给予直接或间接的回答,因而是各种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它的解决规约和影响着其他哲学问题的原则、方向的解决。
这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性论述1、哲学基本同题是恩格斯1886年在《路德维希·赞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出的,他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一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个方面,思维与存在准是本源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恩格斯指出,哲学基本问题“根源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的作用”,“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救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
2、此后,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有的哲学家如黑格尔、费尔巴哈对哲学基本问题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和一定的蜕明。
黑格尔曾指出: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
”费尔巴哈自进一步指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全部哲学史就是在这个问题的周围兜圈子。
”他们认为所谓哲学基本问题即是使哲学成为哲学,从而构成哲学起点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贯穿整个哲学史。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并集中论述这个问题,既是对哲学发展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既是出于理解和把握整个哲学的本质的需要,也是出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需要。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
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承认能正确 反映存在 否认正确反 映存在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谁为第一性)
(有无同一性)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会面对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如:
学生: 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 教师: 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 学校: 学校治学模式与学生的实际之间的关系 农民: 耕作收获的计划与耕作收获的实际之间的关系 工人: 做工的方法、步骤与做工的实际的关系
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 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 别的唯一标准。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荀子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不是意识决定的(唯物)
关系之二: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 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能正确反映——可知论 不能正确反映——不可知论
原因 从哲学研究看: 不能回避且必须回答。
练习: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
2.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都会面对处理工作计 划与工作实际的关系,这在哲学上就是处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D.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 惠子曰:“子非鱼,安(焉)知鱼之乐 ?” 庄子曰:“子非我,安(焉)知我不知 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 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材分析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材分析一、知识逻辑框架通过前面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哲学有所了解,知道了哲学的含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本节是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的第一节,在哲学的发展和人类追求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而如何正确认识各哲学派别的本质,就需要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学习,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及理解为什么。
本节从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谈起,通过古今中外哲学思想的交锋,明确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而学习其包含的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不可知论。
在知晓哲学的基本问题后,进而探讨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高二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由于哲学本身的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需教师进一步引导。
所以,对为什么的学习,就先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说起,贴近学生生活,充分体现教学生活化的特点,这在基础上,再讲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哲学的深刻影响,从理论层面上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就更能体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本节内容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2)理解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看,要求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理解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而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学生要不断参加考试,所以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必考点。
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来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高二的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其心智水平和经验的限制,对于哲学基本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缺乏理解,不能很好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性分析和思辨能力较差,所以需要教师加强引导,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来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哲学的基本问题

理解: ①存在(物质)—客观:客观存在的事物。 注意:
A、“思维”和“存在”相搭配, “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②思维 (意识)—主观:人脑对客观事物的
反映。比如:思想、理念、经验、观念、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同于“物质和意 感觉、设想、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目标 识的辩证关系”。 等。
A
9.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②思维能否产生理论 ③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④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 存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注意: “谁先谁后”、 ①“何者为本原” “谁决定谁” “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性、 的别称: 何者为世界的起源”。
存在决定思维: 唯物主义
存在
狗在人脑 中的形象
思维
思维决定存在: 唯心主义
②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 “谁决定谁” “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性、 何者为世界的起源”。
②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的唯一标准: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 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 哲学的两大阵营、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④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唯物主义
2.存在即被感知 唯心主义 3.物是“感觉的组合”、“观念的集 合”。 唯心主义 4.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唯心主义 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唯物主义
这就反映了哲学的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能否正确认识 这个世界,反映这个世界?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第一性。
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有无同一性问题。
2 人类社会的物质表现?答: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答:(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答:作为认识过程两个阶段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哲学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一、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物质和意识哪个更为根本,以及物质和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派别和观点。
二、存在与虚无的问题存在与虚无的问题探讨的是万物存在的根据和意义。
这个问题主要关注存在的本质,以及虚无在存在中的作用。
对于存在的本质,哲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实在论、唯心论等。
三、主观与客观的认知主观与客观的认知问题主要探讨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和方式。
这个问题涉及到主观意识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正确认识世界。
不同的哲学流派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有所不同。
四、自由意志与决定论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问题涉及到人类行为的本质和原因。
这个问题主要探讨人类是否有自由意志,以及行为是否由因果关系所决定。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哲学观点和伦理观念。
五、因果关系与偶然性因果关系与偶然性的问题主要探讨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原因。
这个问题涉及到因果关系的本质,以及偶然性在事件中的作用。
不同的哲学家对因果关系和偶然性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六、经验与理性的辩证经验与理性的辩证问题主要关注人类认识的方式和途径。
这个问题涉及到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两种哲学流派的观点和争论。
经验主义强调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而理性主义则强调理性思维的重要性。
七、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主要探讨科学和哲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这个问题涉及到科学方法和哲学的思考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和哲学在人类认识中的作用。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形成和提出恩格斯首先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切活动所必须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几春,并由此而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派别与哲学形态。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1、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
也即——本体论问题。
2、同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是否是同一的,是否可以认识。
也即——认识论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关系:哲学中的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
总之,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和认识论的意义两个基本的方面。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哲学派别两大派别或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党派性)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即本体论问题,是划分两大派别的唯一标准。
在哲学史上有所谓的二元论,认为思维和物质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体。
二元论试图调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但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的结局。
1、唯心主义:认为思维、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
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B 主: 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中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必然导致唯我论。
2、唯物主义:总的特点是,肯定物质、自然界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思维、精神则是由物质、自然界所派生的、第二性的。
在整个历史上,也有不同的发展形态。
按基本特征,大体可分为三种:A 古: 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是最初形态。
基本特征——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C 马: 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
基本特征——有机统一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史围绕这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激 烈的争论。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事物 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感觉和思维是由物体投射出的影 像作用于人民的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本原,客观事物不过是理念的影子。
成学习任务。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 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 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 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的活动主 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在改造世 界的漫长过程中,人类不仅逐渐认识着外部世界的现象、 本质与规律,不断思考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在尽 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就每个人来说,他总是在不断 地处理着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二 是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 题
课堂探究:(阅读 P11 材料) (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2)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 重要吗?为什么? 探究提示: (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 关系问题。学习计划、教学计划、收获计划、做工方法、 企业经营策略这些和企业面对的实际则属于存在 的问题。 (2)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学习计划的制 定必须从你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 自己的实际情况,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定学 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
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 书桌黑板等。
②注意:
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 (1)“思维”
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和“存在”相 搭配,“意识”
和“物质”相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 搭配,不要混
淆使用。
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 (2)“物质和
中世纪的欧洲,经院哲学内部的唯名论和唯实论的 斗争,就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
15 世纪下半叶,认识论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问题,即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被提到了重要位置, 哲学基本问题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
德国古典哲学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了比较明 确的认识,开始把这个问题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联 系起来进行研究。
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 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 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 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 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首先要解决谁是第一性的问 题,承认物质第一性就是要强调自然和人的存在的客观 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性(不可回避),进而才会探讨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正确认识的 D、是否承认人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课后作业:
2、答案:B 解析: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源 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 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承认存 在决定思维的,属于唯物主义; 凡承认思维决定存在的,属于 唯心主义,故选 B。
1、熟记本节课知识点
2、预习下节内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板书设计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概括哲学发展史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他在哲学发展史上的 重要作用。
练习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 B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唯物与唯心的关系问题
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故选 C。其余选项错误。
如何尊重自然、满足人的需要,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 系。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 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史上一个古老问题, 他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根源。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已 经开始思考灵魂和肉体,灵魂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 由于当时科学知识匮乏,人们无法解释做梦等现象,就 把它看作是灵魂的作用,认为灵魂在人死时离开了自己 的身体而继续活动,因而形成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这是 人类探讨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原始形式。
这个客观世界 的反映(或认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内容。
识),比如:观 点、理论、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
法等。 存在:即物质。
指不依赖意识
它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 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的客
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 观实在。如:
汽车、房子、
意识的关系”
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 不同于“物质
论。
和意识的辩证 关系”。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
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 实。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 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这种观 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 地提高。
教学内容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备注
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
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
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
思维等。
①注:
思维:即意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简 主要是我们对
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