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与画面的关系——谈影视作品中声音的重要性
谈谈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谈谈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人类的声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在场言语交流开始,逐渐形成了与文字结合的语言,使得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交流活动得以展开,电影从而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媒介。
从电影诞生到有声电影出现,声音为电影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电影声音除了参与银幕造型以外,由于它对时间、空间、心理、情绪、意境、风格等方面深入地刻画,大大扩展了电影时空的表现能力.并使得观众得到审美享受。
因此,声音应当积极地介入电影创作的剧作、介入主题、介入影片结构,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情绪再现”达到表达与思考的境界。
电影在经历了近百年的跋涉进入了21世纪,随着电视以及其他电子媒体的兴起,电影开始走向衰落。
然而,在这样一个衰落的过程中,电影声音技术却获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
对于声画关系,目前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电影本质上是影像美学,因而画面将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声音则只是一种补充或辅助,不足以构筑影视的本体。
这是传统声音理论在现代的延续。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在电影大量采用高科技手段而技术发展永不停歇的时代背景下,声音因素对于电影本体的影响已接近甚至超越了画面,所谓“后来者居上”<1>。
这两种观点实际上都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我们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通道接受电影,电影的接受心理是视听同在的立体思维机制。
我们把前一种观点称为历史主义的观点,因为它视无声电影先于有声电影出现的过程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以此确定声画的地位,将早生的无声电影美学作为最终的美学。
后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技术主义,它把技术因素作为电影艺术的最终决定因素,电影可以在一个影像技术发展的时代是影像优先的,而在一个声音技术发展的时代则是声音至上的,它所谓的电影本性其实游移不定。
画面与声音是构成电视的两个要素。
声音与画面只有协调、巧妙有机地配合才能产生立体、完整的感官效果。
我们把声画组合看作是电影特有的表意手段。
实际上,因为电影画面的存在,电影声画的存在也必然发生变化。
五 影视艺术的画面和声音

五影视艺术的画面与声音电影和电视作为视听艺术,是用最具视听造型性的声画语言来叙述故事,完成作品的。
画面和声音就是影视语言的基本语汇。
画面和声音是影视艺术的原材料,但其本身又是由诸多元素融汇组合的复杂的系统构成。
一方面它们是一种有着形象价值的具体现实表达,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根据导演的额意图摄取的一种艺术化的素材。
一、画面:运动的光电影像1、影视画面的含义和特性影视画面是影视艺术语言的基本元素,也是最主要的构成元素。
影视画面通常指把借助于电影摄影机或电视摄像机记录在感光胶片上或磁带上,最后在银幕或屏幕上还原出来的视觉形象。
影视画面利用人类的视觉生理、心理特性(视觉暂留和透视原理),通过光影将一个二度的、由静止画面构成的平面视觉形象转化为具有三维立体感的运动图像。
影视画面虽说是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感知,但它并不是客观的物像,而是借助物质材料的光影技术手段,为了一定的艺术目的和按照一定的规律,将现实物像进行记录、改造和加工而成的。
影视画面中的影像既是对现实物像的记录,也是对现实物像的重新制作。
影视画面的特性表现在:第一,客观现实的再现性。
影视画面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再现,一种自然的现实主义的再现。
它强调和突出的客观现实是在空间和时间中各种具体的、肯定的、单独的面貌。
尽管这种客观现实本身有可能是被人有意识制作的,如画面中的人物是由演员按照剧本的规定扮演的,场景是由人工搭建的,故事是经过精心编造的,但胶片或磁带上的影像都来自于摄影机或摄像机对这些客观物像的记录。
第二,主观心智的表现性。
影视画面不仅是对客观现实的简单记录,而且是影视创作者根据自己对世界人生以及艺术理解所作出的对客观物像重新建构。
这种包含着影视创作者主观意识的影视画面,作为一种符号就体现了主观心智的表现性。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影视影像是一种‘缺席的在场’:它让观众产生一种逼真的‘在场’感,但同时观众面对的又是一种经过艺术和技术处理的光影图像,真正的现实是‘缺席’的。
浅谈音效在影视作品中的叙事性功效

浅谈音效在影视作品中的叙事性功效作者:詹仲恺来源:《大观》2015年第09期摘要:影视作品是一种综合性的视与听的艺术,它在叙事方面的策略、画面、声音之间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画面由于其“天生”的优势,是讲述故事情节的主要力量。
音效它即具体又抽象性,在运用的时候可以更加自由。
通过探究电影声音对叙事情节的建构功能,从而揭示电影声音对电影叙事情节的强大推动意义。
关键词:音效;叙事性功效;影视影视艺术之所以吸引人,视听享受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有了声音的力量影片对环境的交代更丰富了,对角色的塑造更饱满了,对剧情的推进手段上也更丰富了。
观众在这种视听享受下完全沉浸在故事之中,体会着剧情在矛盾冲突下的起起落落,可以说影视作品中的声音在故事的讲述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影视作品中的声音包括了其影片中所有人为的声音,它包括对白、音效、音乐三大类。
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抒发情感、展现环境、渲染气氛、强化节奏、推动叙事、强化主题等几个方面。
对白是现代影视作品中重要的表现,其重要包括对话与旁白,是影视作品中除镜头语言外对叙事帮助最大的艺术形式。
通过人们的语言,能帮助人们表达其逻辑思维,然后其音调、音色、顿挫的力度、节奏变化等都使语言文字具有了很丰富的表现力。
音乐的作用自有声电影电视以来就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了影视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突出影片主题带有的情感、对影视作品进行戏剧性夸张、有力的气氛渲染手段、帮助剧情扩展与推进、强化人物形象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音效是指除了对白和音乐外影视作品中物体的物理性接触所发出的声音或按照人们普遍对特定声音的情感认识所创造的声音都是音效。
例如要体现生活味道,可以在镜头中描述人们的生活起居场面,然后在音效上加入做饭时剁菜声音或者鸡鸭鸣叫的声音,即刻就可以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市井环境,生活味道渲染的十分浓烈,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再比如一些影视作品中激烈的打斗场面,加入兵器碰撞及拳拳到肉的声音,可以使人们对打斗的真实性更加认可,再者还可以帮助刻画人物,搭建观众和角色内心世界沟通的桥梁,例如晚归的男主人希望悄悄的上楼梯,生怕惊动了熟睡中的女主人,缓慢的动作加上楼梯叽叽嘎嘎作响的声音,也给了观众一种小心翼翼又提心吊胆的感觉。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默片时代,字幕是电影唯一的语言,在观众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不时插入的字幕,容易打断情节,严重影响了观众欣赏的兴趣,加上当时录音机和小汽车的出现,电影工业越来越不景气,上座率屡屡下降。
而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公司在多年实验的基础上推出的《爵士歌王》,代表着有声电影时代的开始。
有声电影的成功,让无声片时代的字幕被演员的对话或独白代替;让乐队现场伴奏(伴唱)被精心制作的音乐代替;甚至出现了人的脚步、呻吟、哭泣,动物的叫声,以及风声、水声、雷声、雨声等音响效果。
声音使电影银幕上的世界有声有色,也使观众耳聪目明。
如今,声音在影视中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清醒的意识到,声音已经不只是对画面的说明或注释,它已经成为现代影视艺术表现手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影视艺术一种不可缺少的审美造型手段。
正如波布克在《电影的元素》中所说“电影一旦没有了声音,无论画面拍得多好,剪辑得多好,仍然不再有真实感,因而也失去了感染力”。
前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代表人物爱森斯坦也曾借助汉语的象形文字说“口”与“鸟”相加不只是意味着鸟有口,而是表达了“鸣”这样一种新的意义。
所以,声音与画画面的相互配合,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成为了一种新的审美创造。
人们通常把影视艺术中这种声音与画面结合的方式称为声画蒙太奇。
电影声、画之关系,越来越出现变化无穷的境界,新的声画语言组合方式也因而不断被电影艺术家们推出。
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主要有三种:1声画同步;2声画分离;3声画对位。
一、声画同步大多数情况下,画面与声音基本处于同步状态,即声音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环境产生的,显得真实自然。
画面要表达的主题、基调正是声音表达的主题、基调;声音所展现的情绪、情调也与画面所要展示的情绪、情调保持一致。
声画同步的处理手段是影视艺术作品中最常用的处理手段之一。
声音在其中产生的效果大多是一种烘托的效果。
在故事性较强的影视艺术作品中它可以强化艺术效果,帮助画面来共同烘托、渲染主题。
声音在电影中的作用和意义

声音在电影中的作用和意义:
1、还原逼真的作用
正是由于有了音响的加入。
影视作品才更加接近完美。
自从影视界有足够的技术将音响加入到作品当中去。
影视就变得愈加亲切甚至更加真实。
2、深化人物形象的作用
音响在影视作品中具有积极的造型能力,是塑造人物,特别是刻画人物心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影视作品中,音响经常被用来强化或烘托人物的心理,如用时钟放大的声音效果来表现人物的焦灼心理。
用火车轮的轰鸣声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激烈冲突等等。
3、表情达意的作用
音响不仅是对生活声音的还原。
而且是对创作者思想情感的传达:在影视作品中,音响的运用往往可以产生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艺术效果。
纪录片中声音对画面的影响力

随着影视艺术的不断发展,声音已 经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同 的声音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精神感受, 可以带动内心情感,还可以激发对画面 没有表达出的东西的充分想象。声音的 表现手法中,一方面丰富着了画面本身 的表现力,;另一方面,画面所表现的 主题也因为由于声音的存在而得到升华。 经典纪录片声音之所以令人们记忆深刻, 是因为纪录片声音与纪录片画面达到了 完美结合,这样一来,在人们的主观感 受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就应该是密不 可分的。 那么,声音在纪录片中是随便安排 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纪录片中地 的声音不是导演随意安排的,通常是根 据影片自身记录节奏或者是记录对象发 展的时间顺序加以安排,合理运用。既 然是有规律地安排声音,那么兼顾声音 画面表达内容和观众对影片的理解成了 成为导演必须重视的问题。 人物塑造依赖于声音。首先,纪录 片中的人物语言是声音辅助人物塑造最 直观的表现,人物的社会阅历,、个人 三观等,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从而 辅助人物个性的塑造。其次,在人物性 格发生改变时辅助以音乐,能达到意想 不到的艺术效果如范立欣在“女儿”进 城后性格变化时配的节奏动感多变的电 子音乐。 纪录片自身的叙事节奏同样受到声 音的影响。纪录片发生的每一个场景都 114
▲
纪录片中声音对画面的影响力
席鲁豫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
伴有各种声音,人物个人动作,人物与 人物在场景中的交互活动等,一系列动 作伴随的声音都是服务于叙事节奏的。 此外,纪录片中的声音也承担起补 充叙事背景信息的作用。在叙事中,叙 事背景的交代是非常重要的,叙事背景 中包含的历史人文信息是深化纪录片叙 事主题的前提条件。如果说画面给人以 直接的视觉信息来源,那么声音则是间 接地给人以暗示,例如,《归途列车》 中农民工口中的“生产的东西外国人不 要了,买不起”,广播中的“金融危机” 等,间接暗示了记录背景是 2008 年,声 音带来的暗示性背景信息一下子被观众 所接收到,由此引发背景信息联想,从 而对这部纪录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更 深刻的认识,由此,便弥补了单纯只有 依靠画面所不能表达传递出来的信息, 纪录片叙事背景也因为声音恰到好处的 补充得到得以完受众会受到社会阅历 的限制产生不同的理解,因而必须需要 由声音去进行引导一个方向。,使声音 遵循一定的规律被安排在纪录片中,从 而达到声音和画面的完美结合。 如此一来,纪录片中的声音和画面 密不可分,声音也由此变得对画面独具 影响力。 1 纪录片声音对画面独具影响力的三种 关系 声音和画面的组合就像筷子和碗,
声音在影视作品中作用

声音在影视作品中作用影视作品中的声音,在构成影视作品艺术效果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声音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接受信息的模式,也在影视作品中有着特殊的情感效果,凸显出丰富的感情色彩和影视艺术水准。
首先,声音可以更有效地传达剧情的意义和内涵。
说到声音,必须介绍主创在制作影视作品中使用的配乐和人物的对话声。
配乐能够有效地突出情节的重要性,突出剧情的重要意义,加强情绪的激发和内涵的传达。
另外,对话皆有必然,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台词内容,更加贴切地把握人物思想。
因此,影视作品的主创在影片制作中要利用好配乐和人物对话声的运用,以便避免剧情的空泛和淡漠,令观众的思想得到最大的满足。
其次,声音能够营造一定的气氛。
通常,当观众在观影之前刻意准备时,会使用声音来营造更加舒适放松的气氛,把自己带入影视作品中,从而更有效地把握剧情的发展。
观众看到影片中的气氛是由影片声音给出的,这势必会为观众观影提供借鉴和参考,令其观影体验更加真实有趣。
如电影《前任3:再见前任》,给观众展现的是四个青年探索人生的过程,在电影的起承转合中,穿插的音乐会分别代表四个青年的成长过程。
由此可见,影视作品中的声音精心安排,能营造出一种深刻的气氛,加强情感的传达和观众的体验。
再者,声音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从声音与动作的结合来看,每个人物形象对于影片而言,都具备自身特色和精髓,如选取和使用某种特定声音,能侃侃而谈地构建弱者的讽刺,刻画出强者的傲慢,甚至能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使其充满情感色彩。
同样,角色形象的表演能够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声音在村破表演中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加强了影片的主题气氛。
通过安排的文字表现,人物的思想、情绪和性格特征也能更真实深入地提现出来,大大加强了影片观众的认知和情感。
最后,影片中的声音可以增加巧妙地小细节,使影片更具层次感和情节悬念。
除开明显的音频动画之外,可以使用背景音乐、表情音乐以及其它细微的反映状态的声音来建立影片的气氛,并增强影片的戏剧性。
声音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性

如今电影中的声音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和画面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有时甚至还会超过画面的重要性成为影视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
电影声、画之间的关系,变化越来越多。
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主要有三种:1画面占主要地位,声音烘托画面。
2声音占主要地位,画面烘托声音。
3声音与画面同样重要,谁也离不开谁。
影视艺术作品制作时赋予画面与声音的关系大致也分三种:1声画同步。
2声画对位。
3声画分立。
声音与画面的关系也有三种:音响(指作用于画面的事物所产生的声音);道白(对白,旁白,内心独白)和音乐。
我认为声音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揭示主题思想、奠定影片风格、创造意境。
属于电影声音范畴中的电影音乐所具有的揭示影片主题思想、奠定影片风格、创造意境的功能。
欢乐、喜悦的画面,便伴以欢乐、喜悦的旋律,例如:《小红帽》中小红帽打算去找奶奶的时候,在森林中开心的与鸟儿歌唱,音乐气氛活跃,喜悦。
《功夫熊猫》1中,当阿宝想要看霹雳武侠的时候,音乐与画面的配合就是欢快喜悦的。
再如《功夫熊猫》2中在战胜沈王爷时候的音乐转变,也使得影片情绪欢快起来;悲伤、忧郁的画面,便伴以悲伤、忧郁的乐曲,例如:泰国校园剧《初恋这件小事》中,在阿水得知阿亮学长和晓彬学姐谈恋爱的时候,失落的小水跳入水中,结合失落的音乐,让观众也感到无比的悲伤。
2.抒情功能、推动剧情发展。
音乐的抒情是音乐最具感染力的功能。
在影视中的音乐更充分的展现了这一功能,并且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
我们经常能看到影视作品中的亲人、恋人、朋友久别重逢时响起的一段段煽情音乐。
这时的音乐不但展现了抒情功能还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
例如《初恋这件小事》中最后时隔9年后,阿水和阿亮终于还是见面,终于还是将珍藏在心里的话说了出来,最终两个人可以圆满的时候,音乐就很好的起到了煽情的作用。
3.塑造人物形象。
影视艺术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不但通过演员的外形、形体语言、台词等来塑造,在人物声音方面塑造形象也时非常重要的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与画面的关系——谈影视作品中声音的重要性
热爱电影的人们曾经说会说去掉声音的电影是无声电影是一种艺术,但今天的我们要说没有画面的电影也同样是艺术的,那是来自声音的艺术!电影艺术语言的发展,随着电影技术与艺术手段、方式以及电影传播手段、方式的不断丰富而丰富。
在卓别林的时代里电影是无声的,穿插在幕间的字幕是那时唯一的语言;录音技术的发明,导致了有声电影的出现。
有声电影的成功,让无声片时代的字幕被演员的对话或独白代替;让乐队现场伴奏(伴唱)被精心制作的音乐代替;甚至出现了人的脚步、呻吟、哭泣,动物的叫声,以及风声、水声、雷声、雨声等音响效果。
如今电影中的声音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已经有着和画面同等重要的地位了,有时甚至还会超过画面的重要性成为影视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
电影声、画之关系,越来越出现变化无穷的境界,新的声画语言组合方式也因而不断被电影艺术家们推出。
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主要有三种:1画面占主要地位,声音烘托画面。
2声音占主要地位,画面烘托声音(音乐电视、音乐题材的影片)。
3声音与画面同样重要,谁也离不开谁。
影视艺术作品制作时赋予画面与声音的关系大致也分三种:1声画同步。
2声画对位。
3声画分立。
曾经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画面与声音基本处于同步状态,画面要表达的主题、基调正是声音表达的主题、基调;声音所展现的情绪、情调也与画面要展示的情绪、情调如出一辙。
声画同步的处理手段是影视艺术作品中最常用的处理手段之一。
声音在其中产生的效果多半是一种烘托的效果。
在故事性较强的影视艺术作品中它可以强化艺术效果,帮助画面来共同烘托、渲染主题。
如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的王志文饰演的老师给小春上最后一刻的片断和影片最后的车站相遇片断。
其中在最后一课片断中,衣着整洁的老师坐在琴旁为小春伴奏,两个人沉浸在乐曲中。
配合着音乐,观众看到了两人即将分离的不舍、老师对小春的爱和小春在音乐道路上的潜力和希望。
在影片最后车站相遇的片断中,小春因为领悟到父爱的珍贵在火车站大厅里激动的拉响了小提琴。
带有感恩色彩的琴声配合小春带着泪水的脸以及中人激动的表情共同把影片推向高潮。
在纪录片中,声画同步可以体现真实感(声画同期录制)。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神奇的地球》中播出过的《最后的蒸汽机火车》。
本片讲述的是当地最后一列蒸汽机火车即将退役时最后一天的纪录。
用胶片拍出的画面带着与众不同的温暖的褐色调子,颇具老照片的情调。
进站时火车周围包裹的浓浓的白色水蒸气和
蒸汽机火车特有的轰鸣声让观众被感真实。
电影声画艺术语言中,同样也出现了声画不同步的方式,这种不同步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声画分立;二是声画对位。
声画分立,就是影片的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声音与画面的关系是各自独立、互相补充,若即若离。
在声画分立之时,声音一般不会来自画面之中,而以画外形式出现,但在总体情感、情绪上,又有一种相互映照的关系。
而声画对位,意味着声音与画面在情感、内涵、情绪、情调、氛围、节奏恰好是错位、对立的,形成很大反差的。
正是由于声音与画面的差异、对立、错位、相反,才更有力地形成一种对比和对照,从而用一种反差的方式更强有力地表达出正面的意义、价值。
声画分立的例子有: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的擦拭乐谱片断。
擦拭乐谱片断中的画面是小春一边擦乐谱一边在心中想着谱子上的音乐。
同时一段激动人心的小提琴曲响起,这音乐像是从小春的心里和粘满灰尘的谱子里流淌出来的。
这段画面和配合它的音乐告诉观众小春领悟了老师这种教学方法的用意,并且在音乐方面得到了提高;又如我国影片《人到中年》里,女主人公陆文婷在昏迷中,似乎感觉自己正在一个无限的荒漠上艰难攀行,画面上陆文婷在荒漠上攀行,这时作曲家从画外插入了一段"无字歌",这段音乐情感哀怨、忧伤,同时又有挣扎奋斗的情绪在其中。
声画对位的例子有:如某影片中背景是十分优美的音乐画面却是法西斯在残暴的杀人。
还有影片《老井》中,那个女瞎子凄凄惨惨的演唱与周围围观人们的哄笑形成巨大反差,为影片增色不少。
在制作影视艺术作品是会用到很多不同的剪接手法,它们是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建立画面与声音关系的途径。
主要的剪辑手法有:错觉蒙太奇、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平行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复现蒙太奇、交叉蒙太奇、象征蒙太奇、联想蒙太奇、叫板蒙太奇、扩大与集中蒙太奇、过去与未来蒙太奇、加叙加议蒙太奇、风格化蒙太奇、声音滞后蒙太奇、声音提前蒙太奇等等。
其中画面的剪接可以通过声音的过渡辅助完成,声音和画面剪接的相互呼应、相互协调可以推动故事的发展,提升作品的艺术性。
如《勇敢的心》中主人公得知自己的妻子被贵族害死回去报仇。
他杀死第一个士兵时影片用了一连串的风格化蒙太奇,把一些微小的细节声音放大来表现主人公的仇恨、动作的干净利索。
在影片的尾声主人公被处死时他大喊"freedom"。
他的喊声也进行了风格化处理,是整个场景更具震撼力。
还是这部影片主人公被处死的场景,围观行刑的人们因为目睹残忍场面而发出的声音帮助用错觉蒙太奇处理过的画面产生更逼真的效果。
总之,声音表现力的运用给电影蒙太奇展开了广阔的天地。
在声音与画面、声音与声音的组合上,有着丰富的待发掘的艺术表现潜力。
电影有了声音,电影语言就从单纯的视觉语言发展为远为丰富的视听语言。
声音的运用丰富并扩大了电影的时空。
就视觉而言,观众只能看到银幕上出现的空间,而就听觉来说,观众完全可以听到不出现声源的声音。
这样,就使得电影艺术作品中的场景、气氛得到无尽延伸。
我认为声音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揭示主题思想、奠定影片风格、创造意境。
属于电影声音范畴中的电影音乐所具有的揭示影片主题思想、奠定影片风格、创造意境的功能。
欢乐、喜悦的画面,便伴以欢乐、喜悦的旋律;悲伤、忧郁的画面,便伴以悲伤、忧郁的乐曲。
影片《辛得勒的名单》反复出现的忧伤的曲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恐怖气氛,以及主人公竭尽自己所能去救助犹太人但却阻止不了每天都有犹太人被残忍的杀害的事实。
影片《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中从头到尾都有一个优美平静的曲子作为铺垫。
通过这种音乐我们能感受到影片中两位聋哑主人公无声的、浪漫的爱情,对冲浪运动充满韧性的执著追求;同样我们也能感受到从音乐中吹来的席席海风,以及海水咸咸的味道。
黄贻钧为影片《小城之春》所写的音乐,风格和语言与影片结合得很贴切,还运用画内音乐的办法,演唱了民歌。
有一种纯正的中国风格。
2.抒情功能、推动剧情发展。
音乐的抒情是音乐最具感染力的功能。
在影视中的音乐更充分的展现了这一功能,并且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
我们经常能看到影视作品中的亲人、恋人、朋友久别重逢时响起的一段段煽情音乐。
这时的音乐不但展现了抒情功能还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
3.塑造人物形象。
影视艺术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不但通过演员的外形、形体语言、台词等来塑造,在人物声音方面塑造形象也时非常重要的手段。
尤其是在中国的武侠、神话作品中,声音是非常重要的塑造人物的手段。
猪八戒的声音象是从鼻子里哼出来的;悟空说话快;丑陋的妖魔鬼怪说话的声音十分刺耳;佛祖的声音永远是洪亮的,武侠片中鹤发童颜的大侠多半也是这样的。
4.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
悬疑片中经常用恐怖的音效来吸引观众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想象。
总之,影视艺术作品中的声音已经不仅仅是代替字幕、代替现场乐队的作用,声音几经成为影视艺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影视作品中的声音同样带给我们艺术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