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广西玉林市中考题)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韦庄淮上与友人别郑谷阅读答案鉴赏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韦庄淮上与友人别郑谷阅读答案鉴赏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唐·韦庄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试比较两首送别诗在思想感情上的不同点。
(4分)(2)《淮上与友人别》一诗是如何表达别情的?(4分)阅读答案鉴赏⑴韦庄诗感情基调明朗一些,借“明月”“帆风”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和良好的祝愿,希望友人能平安抵达。
郑谷诗感情基调凄清伤感一些,既通过景物渲染离情,又在颔联直接点出了离别的伤感愁绪。
⑵①即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如渡头柳丝、飘荡的杨花牵曳着惜别的深情,惹动着渡江人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握别时的满怀愁绪。
②渲染烘托。
诗人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饯别、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表达别离的愁绪。
③以乐景衬哀情。
首句以青青柳色、江头春光的美景来反衬末句离人的各奔东西、各向天涯、南北异途的懊恼和漫长旅途中的无边寂寞之情。
④对照。
末句“君”“我”对举,“潇湘”和“秦”对照,南北异途增添了临岐握别的黯然伤魂。
(答对两点并有具体分析给4分)【诗歌赏析】《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2019年广西部分市中考语文卷【古诗词默写与阅读题及解析】汇集

2019年广西部分市中考语文卷【古诗词默写与阅读题及解析】汇集2019年广西玉林市中考题四、填写古诗文(23分)7.请你根据课文和要求,写出下面空缺的古诗文词语或句子。
(1)山光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2)苔痕上阶绿,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3)野芳发而幽香,,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4),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看到的最迷人的景象是:“ ,”。
(6)赵师秀在《约客》中“闲敲棋子“等待,客却“有约不来”,原因很可能就是“ ,”。
答案:7、【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1)悦(2)草色(3)佳木秀而繁阴(注意“阴”的书写)(4)烟笼寒水月笼沙(注意“笼”的书写)(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注意“蹄”的书写)(6)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题。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苗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常借依依杨柳表达依恋、挽留之意。
“渡江人即将乘船远行的作者和“友人”。
“离亭”,驿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故称离亭。
B.在美好的春天时节,诗人却要在扬子江头渡口与友人分手作别,更添离别之苦。
与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水湘水之地(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京城长安。
C.风轻气爽的春天,出门远行的渡口,青青缠绕的柳丝,随风飘荡的杨花,盛情设宴的离亭,远处传来的凄怨笛声,阵阵吹过的晚风,在诗中都有特殊的意蕴,烘托出二人之间浓重的离情别意。
D.诗中的“愁”是两人的离情,是好友分离的不舍,是南北远隔的思念,是漫漫旅程的孤寂,是漂泊天涯的忧虑。
《淮上与友人别》鉴赏试题及答案

(封面)《淮上与友人别》鉴赏试题及答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分)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宋志南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⑴ 赏读不同时代两位作者的两首绝句,分析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2分)⑵ 郑诗有一个别开生面和富于情韵的结尾,使得它受到较高的评价。
请从用词和情韵两方面赏析它的结尾。
(4分)⑶ 志南绝句的后两句是传世佳句,他传神地写出了江南春景的神韵,请圈定关键词重点赏析。
(3分)试题答案:14.(9分)⑴相同点:景物、季节。
都写了以杨柳为代表的江南春景;(1分)不同点:情感、情趣。
一个是乐景写哀情,一个是春日美景中充盈着惬意的春游乐趣。
(1分)⑵“向”字重叠,“君”“我”对举,(1分)增添了画面的张力和诗句咏叹的情味。
(1分)作者用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突然而止,(1分)让读者的自然流淌的感情遭遇制动的猛冲(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一瞬间充盈到读者心中。
)作者言尽而读者意无穷。
(1分)⑶ “欲湿”、“不寒”。
“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神韵,(1分)“不寒”二字,点出春风拂面感受,(1分)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江南春雨的娇妍红晕,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表现的春风妩媚宜人。
(1分)。
淮上与友人别诗词阅读答案

淮上与友人别诗词阅读答案
淮上与友人别(4分)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23.(2分)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①这首诗歌的第一句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
②那依依袅袅的柳丝,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了诗人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
③“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刻画到了极致。
④从“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24.(2分)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晚亭”有何作用?
答:▲
23.D(是握别诗)(2分)
24.“风笛”与“离亭”具有特殊的意蕴(或“是象征别离的意象”),能烘托诗人别离的愁情。
(一点1分,共2分)
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初中语文文言文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译文(含赏析)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①淮(huái):淮河。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潇水和湘水,流经今湖南境内。
秦:今陕西境内。
翻译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赏析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
《淮上与友人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淮上与友人别》原文、翻译及赏析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这首七绝《淮上与友人别》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淮上与友人别》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淮上与友人别唐代: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淮上与友人别》译文扬子江边杨柳青青春意正浓,漫天飞扬的杨花使渡江之人非常的愁烦。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渐渐染上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淮上与友人别》注释淮(huái)上:扬州。
淮:淮水。
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杨花:柳絮。
愁杀:愁绪满怀。
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
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离亭: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
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今陕西境内。
《淮上与友人别》赏析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这首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扬子江边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前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难去。
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丽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两者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词语同音字(扬、杨)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和伤感。
初中语文文言文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译文(含赏析)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①淮(huái):淮河。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潇水和湘水,流经今湖南境内。
秦:今陕西境内。
翻译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赏析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
初中语文 文言文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译文(含赏析)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①淮(huái):淮河。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潇水和湘水,流经今湖南境内。
秦:今陕西境内。
翻译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赏析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题。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苗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常借依依杨柳表达依恋、挽留之意。
“渡江人即将乘船远行的作者和“友人”。
“离亭”,驿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故称离亭。
B.在美好的春天时节,诗人却要在扬子江头渡口与友人分手作别,更添离别之苦。
与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水湘水之地(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京城长安。
C.风轻气爽的春天,出门远行的渡口,青青缠绕的柳丝,随风飘荡的杨花,盛情设宴的离亭,远处传来的凄怨笛声,阵阵吹过的晚风,在诗中都有特殊的意蕴,烘托出二人之间浓重的离情别意。
D.诗中的“愁”是两人的离情,是好友分离的不舍,是南北远隔的思念,是漫漫旅程的孤寂,是漂泊天涯的忧虑。
同是朋友离别,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中”情怀,则显得乐观而豁达。
答案:
(1)C
译文:
扬子江边杨柳青青春意正浓,漫天飞扬的杨花使渡江之人非常的愁烦。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渐渐染上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