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地域文化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地域文化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地域文化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地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特定地区内形成的一种文化特征,这种特征可以涵盖现实生活中的方言、饮食、服装、建筑、艺术、习俗、信仰等各个方面。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地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存环境、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

地域文化是地方特色的集合,它是在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融合中沉淀而成的。

地域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和艺术表现。

在中国这个拥有丰富地域文化的国家里,地域文化的丰富与多样性显得尤为突出。

以中国南方和北方的饮食文化为例,南方人喜食米饭和米面制品,口味偏甜,而北方人则以面食和五谷杂粮为主食,口味偏咸、辣;南方人喜欢吃米酒、米醋,北方人则喜欢喝白酒。

这些饮食差异既来源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也体现了当地民众的饮食习惯和品味偏好。

地域文化还可以通过建筑风格来展现。

例如,中国南方水乡的传统建筑多以木质结构为主,灵活、精巧,富有浓厚的江南风情;而中国北方建筑则以砖木结构为主,庄重稳重,体现了北方人的豪放和坚毅。

这些不同的建筑风格不仅反映了地域性的气候、环境和木材资源差异,也表达了当地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情感。

地域文化还可以在民俗习惯和传统节日中找到。

例如,中国北方冬至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团圆和美满;而中国南方冬至则有吃汤圆的习俗,象征着团圆和甜蜜。

这些习俗和节日既与地域的农耕和气候背景有关,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让人们更好地欣赏和体验不同的文化风情。

它是各地人民生活方式和智慧传承的结晶,也是推动地域发展和交流的重要因素。

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地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得到了空前的便利,人们有更多机会去了解和感受其他地区的文化魅力。

总之,地域文化是一种特定地区内形成的文化特征,它涵盖了语言、食物、建筑、艺术等各个方面,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和历史背景。

地域文化期末复习题答案

地域文化期末复习题答案

地域文化期末复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形成的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和传承性的文化现象。

以下哪项不是地域文化的特点?A. 独特性B. 稳定性C. 多样性D. 传承性答案:C2. 地域文化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A. 地理环境B. 历史背景C. 社会结构D. 以上都是答案:D3. 地域文化中的“地域”通常指的是:A. 国家B. 省份C. 城市D. 所有选项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因素对地域文化的形成有重要影响?A. 气候条件B. 经济发展水平C. 宗教信仰D. 政治制度答案:ABCD2. 地域文化的表现可以包括哪些方面?A. 语言B. 饮食C. 服饰D. 建筑答案:ABCD三、判断题1. 地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不会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答案:错误2. 地域文化只存在于特定的地理区域内,不会对其他地区产生影响。

答案:错误3. 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 简述地域文化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地域文化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地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同时还能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方式。

答案:地域文化的传承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通过教育系统传授相关知识,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利用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宣传,以及通过艺术作品如电影、音乐、书籍等形式来展现和传承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的名词解释

地域文化的名词解释

地域文化的名词解释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形成的、具有一定连续性和特色的文化群体所共有的文化特征。

它是地理因素、历史传承以及地域特色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地方特有的文化表达方式。

地域文化通常包括语言、习惯、信仰、音乐、风俗、节日等多个方面,既是地方人们与生俱来的内在认同,也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窗口。

一、地理因素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地理因素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各地的人们在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社会结构上存在着独特的差异。

例如,山区地区的居民因地理条件的限制,发展出独特的耕作方式和山地文化,如南方的梯田文化和北方的露天烧土斗田文化。

而沿海地区由于海洋资源的丰富,形成了独特的渔耕文化。

地理环境还塑造了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艺术表达。

如藏区的藏式建筑以寺庙、宫殿为主,其特色在于布局严谨、色彩鲜艳,彰显着藏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二、历史传承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历史传承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地区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对地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的传承和演变使得地域文化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以中国西安为例,地处古代丝绸之路的东起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丝绸之路的沿线贸易往来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和融合,影响了西安独特的地域文化。

西安的历史建筑、艺术品和文学作品都带有浓厚的古代特色。

三、地域特色对地域文化的塑造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这些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地域文化。

地域特色包括气候、地形、民族风情等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风格。

例如,阿拉伯地区是沙漠地带,在沙漠环境下,阿拉伯人形成了独特的沙漠文化。

这种文化在建筑、服装、美食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表达。

四、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传统地域文化可以通过教育、传统节日、口述传承等方式得以保留和发展。

同时,新的环境和外部文化输入也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例如,中国的春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都有许多地方举办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

地域文化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地域文化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地域文化》名词解释1.上宅文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平谷盆地发现了主要代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上宅文化遗址和北埝头遗址,统称“上宅文化”。

上宅遗址位于平谷盆地东部韩庄乡上宅村西北的一块台地上,北靠燕山,南临泃河。

遗址中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十分丰富,包括石器、陶器共三千多件,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艺术品三大类。

据测定,上宅遗址的绝对年代距今约7000~6000年间,属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

在此之前,北京地区缺少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分期序列,上宅遗址的发现填补了这个空白,并为研究北京地区新时代中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同时,从出土器物的形制、纹饰和制作方法上看,上宅文化与东北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以及中原的磁山文化既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差别。

它的发现,表明在距今七千年左右,北京小平原就已显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开始了不同文化的融合。

2.雪山二期文化:1961年考古工作者在军都山旁的雪山村发现了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被命名为“雪山文化”。

雪山二期文化距今约四千多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主要的文化遗存包括半地穴式房址三座以及数量较多的陶器和石器。

陶器中第一次出现了泥质黑陶,采用较先进的办制法制作,器壁很薄。

石器以磨制为主,数量最多的是石斧,也有镞、刮削器一类的细石器。

从出土陶器的制作、纹饰、器形以及石器种类分析,雪山二期文化与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有一定关系,因为黑陶和磨制石器是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

这表明这一期北京地区的原始文化越来越受到中原原始文化的影响。

3.古燕国:古燕国在历史上专指夏商王朝时北京地区部族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和后来西周分封的燕国不是同一政权,它是一个在本地自然发展建立起来的奴隶制国家,因此史学界通常称之为“古燕国”。

关于古燕国的历史情况,甲骨文和文献资料都有所记载。

商代甲骨文中“燕”字写作“妟”,并有“妟来”和“妇妟”等卜辞。

文献资料中出现这个古燕国始于西周初年,《史记·周本纪》云:“封召公奭于燕”,这说明召公受封之地,原来就叫“燕”,这里应该就是古燕国的所在地。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简答题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简答题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简答题“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简答题”部分三、简答题1、何谓文化和地域文化?最普遍的文化定义就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广义文化的概念,如《辞海》中对“文化”的解释就是“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则指精神文化,包括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

地域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2、安徽的三大文化圈是什么?各有哪些特点?1、安徽的三大文化圈是什么?各有哪些特点?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淮河文化圈一般指由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区构成的区域文化带。

淮河文化作为融合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皖江文化圈其范围大体接近于现在的皖江经济区域,即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巢湖、宣城市(除绩溪县)和滁州市东部。

皖江文化圈基本特点(1)古皖文化源远流长(2)皖江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异彩纷呈(3)皖江文化具有水文化的特点(4)开放创新意识浓。

徽州文化是指原徽州府属下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婺源(今属江西省)等六县所出现的既有独特性又有典型性的各种文化现象。

徽州文化主要特点是(1)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丰富性、辉煌性、典型性(2)徽州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儒学文化。

3、安徽文化具有哪些基本特点?安徽文化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如下一些主要特点。

(一)安徽文化具有延续性(二)安徽文化具有兼容性(三)安徽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四)安徽文化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五)安徽文化具有开拓创新性4、老子哲学中“道”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作为老子哲学体系核心的“道”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道是真实存在的,道是物,却是浑然一体之物。

地域文化的名词解释发展途径

地域文化的名词解释发展途径

地域文化的名词解释|发展途径地域文化的名词解释: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性。

有专家主张,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

一些学者则将地域文化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认为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

经过再三研究、反复探讨,多数与会专家学者认同“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地域文化的发展途径:第一,地域文化要宏扬,要为经济发展服务,但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能以欺骗消费者的手段获取经济利益。

第二,《志》属信史,“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少女”,必须坚持其真实性,准确性,不然就失去了编史修志意义,失去了地方志存在的价值;对旧《志》及新编《志》中的史实错误,必须坚决纠正,不能人云亦云,不能人为地制造和杜撰历史,即使它有可观的经济开发价值,也要坚决摈弃。

第三,把旅游、经济开发、广告宣传,与编修地方志工作严格区分开来。

对前者,作为地方志工作者,虽有义务著文阐清历史真实情况,但无权也无法干涉;对后者,即所从事的职业本身,必须坚持“史德”、“史识”,秉笔直书,维护历史的真实性,也就是维护地方志的历史地位。

今日的地方志如果随世俗随商家的需要任意涂抹,后人何以为据研究一方历史?一部地方志,本来就是地域文化的集大成者,真实地反映好当地各方面的大文化状况,记述好本地地域文化与其它地域不同之处、特色之点,并且很好地读志用志,完全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开发和建设,又何必弄虚作假,搞虚假“文化”呢!地域文化的形成因素:为什么中国会产生那么多不同的地域文化呢?这个原因很多,觉得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特别是在交通运输条件不便的情况下面,不同的自然环境,它所产生的文化上的差异就很难消逝,会长期保存。

地域文化期末复习题2

地域文化期末复习题2

山东地域文化(《齐鲁文化概论》)课后复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引论一、名词解释:1、齐鲁文化:P2至62、东夷文化:P3至43、齐文化圈:P124、鲁文化圈:P125、《太平经》:P27二、问答题:1、齐鲁文化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何特点?P2至32、略述齐鲁文化与东夷文化的关系?P3至83、略述齐国、鲁国在建国方略上有何不同?P9至114、为什么说“周礼尽在鲁”?P12至135、简要说明齐鲁文化与秦代政治文化的关系?P16至206、简述稷下之学的主要内容。

P20至216、汉武帝时期政治文化转型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P23至24第二章齐鲁思想家一、名词解释:1、仁:P38至392、兼爱:P42至433、王道:P51至524、“五德终始说”:P55二、问答题:1、略述论语中礼的内涵。

P37至392、略述墨子非攻的内涵.P433、如何评价孟子人性善的观点P534、你怎样看待孟子一书中体现的民本思想?P525、为什么说大九州说体现了邹衍的空间概念?P58第三章齐鲁军事家一、名词解释:1、牧野之战P642、柏举之战P73至743、围魏救赵P77至794、隆中对P80至815、唱筹量沙P86二、问答题:1、《六韬》中的军事思想有何特色?P66至672、略述司马穰苴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P70至713、试述《孙子兵法》一书的主要思想内容。

P75至764、略述《孙膑兵法》的主要内容。

P795、陈规的城防思想有何特点?P88至896、略述戚继光主要的抗倭事迹。

P90至91第四章齐鲁科学家一、名词解释:1、四诊法P101至1022、割圆术P113至1143、元嘉历P116至1174、《农器图谱》P1265、《历学会通》P130至132二、问答题:1、略述鲁班发明创造的主要成果。

P97至992、试述《墨经》的主要科学价值。

P103至1053、试述何承天的无神论思想。

P117至1184、试述《氾胜之书》的主要内容。

P108至1095、简述齐民要术的主要成就。

地域文化 参考答案

地域文化 参考答案

地域文化参考答案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形态和特征。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它是由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民族风俗等多个因素共同塑造而成的。

地域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更是一种身份认同和集体记忆的象征。

地理环境是地域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从而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

例如,位于沿海地区的城市往往有着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而山区地区则更注重传统价值观和宗教信仰。

地理环境还会影响到地区的饮食文化,例如,江南地区以米饭、鱼虾为主食,而北方地区则以面食和猪肉为主。

历史背景也是地域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件都会对地域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长江流域的文化源远流长,受到了历代王朝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而西南地区的文化则受到了少数民族的影响,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特色。

历史背景还会影响到地区的建筑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例如,北京的故宫和西安的兵马俑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民族风俗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节日庆典。

这些民族风俗在地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地域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例如,西藏地区的藏族人民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他们的传统服饰、舞蹈和音乐都体现了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广东地区的汉族人民则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例如,广东菜和岭南文化都是广东地域文化的代表。

地域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更是人们对家乡的情感寄托和认同。

地域文化是人们与土地的情感纽带,它代表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

无论人们身在何处,地域文化都是他们心中的一片故土,一种精神归属。

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仅能够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也能够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总而言之,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独特文化形态和特征,它是由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民族风俗等多个因素共同塑造而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文化》名词解释1.上宅文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平谷盆地发现了主要代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上宅文化遗址和北埝头遗址,统称“上宅文化”。

上宅遗址位于平谷盆地东部韩庄乡上宅村西北的一块台地上,北靠燕山,南临泃河。

遗址中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十分丰富,包括石器、陶器共三千多件,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艺术品三大类。

据测定,上宅遗址的绝对年代距今约7000~6000年间,属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

在此之前,北京地区缺少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分期序列,上宅遗址的发现填补了这个空白,并为研究北京地区新时代中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同时,从出土器物的形制、纹饰和制作方法上看,上宅文化与东北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以及中原的磁山文化既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差别。

它的发现,表明在距今七千年左右,北京小平原就已显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开始了不同文化的融合。

2.雪山二期文化:1961年考古工作者在军都山旁的雪山村发现了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被命名为“雪山文化”。

雪山二期文化距今约四千多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主要的文化遗存包括半地穴式房址三座以及数量较多的陶器和石器。

陶器中第一次出现了泥质黑陶,采用较先进的办制法制作,器壁很薄。

石器以磨制为主,数量最多的是石斧,也有镞、刮削器一类的细石器。

从出土陶器的制作、纹饰、器形以及石器种类分析,雪山二期文化与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有一定关系,因为黑陶和磨制石器是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

这表明这一期北京地区的原始文化越来越受到中原原始文化的影响。

3.古燕国:古燕国在历史上专指夏商王朝时北京地区部族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和后来西周分封的燕国不是同一政权,它是一个在本地自然发展建立起来的奴隶制国家,因此史学界通常称之为“古燕国”。

关于古燕国的历史情况,甲骨文和文献资料都有所记载。

商代甲骨文中“燕”字写作“妟”,并有“妟来”和“妇妟”等卜辞。

文献资料中出现这个古燕国始于西周初年,《史记·周本纪》云:“封召公奭于燕”,这说明召公受封之地,原来就叫“燕”,这里应该就是古燕国的所在地。

4.子之之乱:公元前320年,燕王哙继位。

面对复杂的内外形势,他幻想通过非常手段达到使燕国迅速强大的目的。

公元前318年他任用一个叫子之的人为相国。

子之利用燕王哙希望改革的时机,诱使燕王哙“禅让”,最终取得了燕国的王位,还劝说燕王哙把朝中俸禄在三百石以上官吏的玺印收回,交给子之调遣,使子之完全掌握了燕国大权。

这一举动在燕国造成人心混乱,特别是遭到太子平和大将军被等人的反对。

公元前314年,在齐国的支持下,太子平和市被发动兵变,率军围攻王宫,但一时未能攻克。

正当燕国内乱之时,齐国举兵进攻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攻占燕都,占据燕国大半疆域,燕国差不多已名存实亡了。

5.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755年至763年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反对唐王朝的叛乱。

755年阴历十一月,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安史之乱爆发;756年正月,安禄山建国大燕,同年六月攻陷长安,唐玄宗出奔入蜀,七月唐肃宗继位。

不久,安禄山集团发生内讧。

757年正月安庆绪杀安禄山,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761年史朝义杀史思明,763年安史之乱被平定。

安史之乱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安史之乱使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藩镇割据的局面从此形成。

6.文天祥:文天祥(1236年-1283年),汉族,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庐陵(今江西吉水)人,南宋民族英雄。

宋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官至右丞相。

1278年抗元失败,在五坡岭被俘,次年十月押至大都。

忽必烈多次使人劝降,均遭文天祥严词拒绝。

文天祥被关押在大都北兵马司土牢内,渡过了4年狱囚生活。

他在狱中书写了大量诗词,并与旧作编辑成册,取名《指南录》,表明自己如磁针一样心向南宋。

他写的《正气歌》,抒发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一直广为后人传诵。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八,元世祖忽必烈在皇宫亲自劝降文天祥,并许以宰相的高位。

文天祥不为所动,宁死不屈,第二天从容赴义,其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

7.两都之战:1294年(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死后,最高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接连不断,直至发展到公开的内战。

文宗在位时就发生了“两都之战”。

1328年(泰定五年)七月,泰定帝避暑时死于上都开平。

消息传来,留守大都的权臣燕铁木儿发动兵变,遣使迎接前帝武宗(1311年已死)的次子图帖睦尔入京即帝位,是为元文宗。

而上都的随驾诸臣,则拥立泰定帝9岁的幼子阿速吉八继位。

于是为争皇位,大都、上都之间展开激战。

上都兵分四路进攻大都,燕帖木儿分兵抗击,战场就在大都周边地区。

经过一个多月的鏖战,文宗与燕帖木儿虽最终取得胜利,但双方混战也使大都周围遭到严重破坏,京东一带甚至出现“野无居民”的惨象。

8.辛酉政变: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英、法公使以《北京条约》为据,率先进驻北京。

接着,俄、美等国也纷纷在东交民巷建造公使馆。

外国公使驻京以后,对北京政局第一个重大的影响是支持那拉氏和奕訢发动辛酉政变。

1861年(咸丰十一年)8月,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抑郁而亡,临终前诏立其6岁的儿子载淳即位,委任肃顺等人辅佐政务。

在最高权力转移过程中,慈禧(西太后)为了实现垂帘听政的野心,与慈安(东太后)和在京留守的奕訢结成同盟,在10月底回京途中发动宫廷政变,—举除掉了咸丰帝遗诏所封的怡亲王载垣、户部尚书肃顺、郑亲王端华、兵部尚书穆荫等八个赞襄政务顾命大臣,废除原定的“祺祥”年号,改年号为“同治”,史称“祺祥政变”或“辛酉政变”(1861年,干支纪年为“辛酉”)。

9.张勋复辟:1917年初,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在是否对德宣战的问题上发生激烈矛盾,形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张勋以调停为名,借机带兵入京,拥溥仪复帝位。

1917年6月14日,张勋率三千余名辫子军入京。

7月1日,与康有为带领三百余名遗老遗少进入紫金城,拥立12岁的溥仪恢复帝位。

宣布即日起改中华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

张勋、康有为的复辟丑剧根本不得民心。

消息传出后立即遇到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对。

1917年7月12日,段祺瑞于是组成讨逆军讨伐,辫子军战败,张勋逃入东交民巷荷兰使馆。

溥仪再次宣告退位,复辟仅12天破产。

张勋复辟虽然历时仅仅十二天,但却是中华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

这场复辟直接导致段祺瑞的复出和皖系、直系两大军阀的崛起,更将民国以来的两大法统(孙中山和袁世凯)统统彻底打翻。

此次复辟之后,北洋集团的利益分化更加明显,复辟后段祺瑞与冯国璋之间的兵戎相见,使得自民国成立以来的“总统府”“国务院”之间的争执最终付诸武力。

10.紫禁城:北京明清故宫又叫紫禁城,四周有高大的城墙和护城河。

自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后,至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

其间经过了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统治和居住。

直到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出宫,才结束了作为帝王禁城的历史,并于1925年成立了故宫博物院。

故宫建筑布局继承了古代帝王宫殿前朝后寝的传统格局,分作“前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东西分列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日常朝会召见群臣和举行庆典的地方。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两旁分列东西六宫,其后又有御花园,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妃、皇子们居住、游乐、礼敬神佛之处。

在中轴线的两侧,慈宁宫、寿安宫、皇极殿、养心殿等是专为皇太后、太上皇等养老的宫殿。

整个禁城的建筑,金碧辉煌,灿烂绚丽。

明清北京故宫是三千年王城帝京规划理论完整保存的孑存实例,同时也是北京帝都规划的中心,全国最高权力的集中点。

11.颐和园:颐和园在北京的西郊,是我国现在保存规模宏大而又完整的一处古代封建帝王的宫苑。

颐和园所处地点被封建帝王占作宫苑,是从800年前的金代开始的。

金章宗曾经在这里建立行宫,是西山八院之一的“金水院”,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大部分组成。

到了公元1750年,清代乾隆帝在圆静寺的基础上,修建了一个大报恩延寿寺为他的母亲祝寿,才把瓮山改名万寿山。

并且把金海大加疏浚,改名昆明湖,整个园林名叫清漪园。

经过公元1860年侵略军的破坏,清漪园的木构建筑己荡然无存。

公元1888年慈禧太后为了满足她的奢侈享乐生活,不顾国家的垂危和列强的侵略,挪用海军建设费和其他款项3000多万两,在清漪园的旧有基础上进行修复,改名颐和园。

现存园林就是这次修复的。

颐和园的布局,大体可以分做东宫门和东山、前山、后山、昆明湖几个部分。

颐和园的园林建筑,继承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传统特点和造园手法,并且有所发展,其园林艺术有很高的成就。

12.午门:午门是北京城门中等级最高、文化含量最厚重的城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平面呈倒“凹”形,这是中国帝王宫城城门的典型特征。

午门下面建有高大的城台,城台上是城楼,正中为重檐庑殿顶,九开间,红墙身黄琉璃瓦,门前左设嘉量,右设日晷,为古代建筑最高等级规制。

午门还被称为“五凤楼”或“朱雀门”,这也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作为宫城正门,它是朱鸟的象征,也是南方神的象征。

此外,午门还是“天子五门”形制中最核心的一座城门,对应《周礼》“天子五门”中的“应门”,它是皇权的象征,是颁朔、宣旨的地方,有治理天下的意境。

13.垂花门:四合院内外宅之间的沟通是靠二门实现的,二门也叫垂花门。

垂花门起着沟通内外院的作用,一般都建在三层或五层的青石台阶上,垂花门的两侧则为磨砖对缝精致的砖墙。

垂花门建在四合院的主轴线上,与院中十字甬路、正房一样,同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线上,内宅的抄手游廊、十字甬路均以垂花门为中轴而左右分开。

垂花门的建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北方四合院中多为一殿一卷式,所谓一殿一卷是指垂花门的屋顶是由一个尖型顶与一个卷棚顶组合而成,外形很像英文字母M。

垂花门外边像一座华丽的门楼。

从院内看却似一座亭榭建筑的方形小屋。

四扇绿色的木屏门因为经常关着,恰似一面墙,成为外宅、内宅之间的又一道影壁,除红白喜事、贵客光临这样的大事,这道屏门平日是不开的,人们过往出入都走侧面。

14.三里河:三里河是明清时期北京城的重要排水通道。

自从金代开凿了东西方向的闸河与金口河以后,河道以南的“三海大河”故道就被切断了水源,给今天的崇文区留下了众多曲曲弯弯的干河道。

明代正统年间修浚护城濠的时候,为了雨季泄洪,利用这些古河道,在正阳门东护城河的低洼处向南开通了一道泄水渠,叫做三里河。

这条三里河的主干,自今天的西打磨厂、北晓顺胡同斜向东南,经过今天的南北桥湾胡同,然后注入金鱼池,再入龙须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